① 轻卡国五车每100公里消耗多少尿素
轻卡国五车尿素每100公里的使用量一般为车用柴油的5%,按百公里油耗12L计算,百公里尿素消耗量为0.6L。
全国自2017年7月1日起,所有制造、进口、销售和注册登记的重型柴油车(总重>3.5T),须符合国五标准要求。
随着国五法规实施时间的日益临近,许多主机厂陆续推出了各自的国五产品。为把握国五产品的竞争力,抢占国五时期轻卡市场的先机。
重汽HOWO轻卡已完成了多款国五、京五一产品的验证,并已成功上市,在国四切国五的进程中走在了行业前列。
相比国四排放标准,国五发动机尾气后处理基本以SCR(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系统为主。车用尿素溶液是SCR技术中必须要用到的消耗品。
车用尿素是一种使用在SCR技术中,用来减少柴油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污染的液体。其组成成分为32.5%的高纯尿素和67.5%的去离子水。
尿素成为了消耗品,由此带来的直接影响是用户用车成本的增加。随着国五发动机SCR后处理的普及,车用尿素溶液的需求量会大幅提高,尿素价格也会越来越低。
根据车用尿素的最新价格行情,10L装尿素价格降至20~30元/桶的区间。加上促销,有些品牌尿素的价格甚至降到了20元/桶以内。
按当前10L装尿素价格20~30元计算,百公里尿素费用1.2~1.8元,这时候用户因尿素产生的运营成本已经相当低廉。
相比国四阶段主流的EGR+DOC+POC后处理系统,国五SCR系统节油5%-7%。车用尿素溶液最基本的功能是将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转化成无害的氮气和水。
而且随着尿素加注网点的不断丰富和日益低廉的尿素价格,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用户不再使用那些“捷径”。节能又环保,何乐而不。
② 车用尿素的生产成本高吗
生产一吨车用尿素成本在750元上下,能够算是非常划算了。车用尿素的成本往往划算,是由于它还可以减少尾气排放氮氧化合物的排出,降低雾霾天气的造成,是我国环保局全力支持和宣传的新项目。
车用尿素的剂量非常大,大货车用完每用100L汽柴油,就必须耗费5L车用尿素。现阶段采用的车用尿素液由32.5%车用尿素和67.5%的双蒸水构成。双蒸水一吨十元,一吨车用尿素能够生产出3吨尿素溶液溶液,综合性成本月750元/吨。大批量售卖,一吨价钱在2000-3500元,销售市场上售卖的10L装商品,价钱在20-35元/桶,而成本在11元钱上下。
一般车用尿素溶液对自来水规定特别严苛,因为一般饮用水带有机碳酸盐、氟化物等营养元素,因而无法同时用于配备车用尿素溶液,务必通过解决做到规定的矿泉水才可以与尿素液配备。一般会应用早已过解决后获得符合规定的软化水,或运用纯水生产设备生产的纯水,再根据EDI设备开展解决能够获得生产尿素液所须要的矿泉水。
③ 车用尿素一桶成本价
您说的一桶是多大的一桶呢,现在国内生产设备就分好多种,生产出来的尿素液品质肯定也是有差别的。比如我们这里,买的是进口的生产设备,成本肯定就高了。市场上10kg卖40多的比较常见。至于具体成本,现在还真不确定。不过尿素液的前景是很好的。希望能帮到您。
④ 尿素的成本如何核算
尿素生产成本超过2000元
目前国内化肥生产形势不容乐观,因此,在日前召开得常务会议上把切实保证化肥生产所需的煤、电、气、运等原辅材料的供应列为当前要着力解决好的七大问题之一。而笔者以为,要解决好化肥生产问题,保证化肥生产所需原辅材料供应固然是当务之急,但更重要的是要给化肥企业适当补贴,使其在保证正常生产的情况下有利可图,以维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否则所有政策的实施都将大打折扣。
目前,化肥生产所需的原料煤已经实现了市场化定价,随国际石油价格的攀升而飙升。根据中国氮肥工业协会提供的数据,陕西、河南、山东等地近期晋城无烟块煤到厂价普遍已达1300~1500元/吨,江浙一带超过1600元/吨。按吨氨耗原料煤1.5吨计算,尿素仅原料成本已超过1320元/吨,加上320元 /吨电力成本、300多元/吨动力成本,以及近100元/吨的人工、安全环保及销售运输费用,尿素总成本已超过2000元/吨。而目前国家对尿素出厂价限制在1725元/吨。也就是说,企业每生产销售一吨尿素,就要亏损近300元/吨。
⑤ 尿素成本价大概是多少
车用尿素溶液最基本的功能是将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转化成无害的氮气和水,节能又环保,使车达到国家规定的尾气排放标准。
通过SCR系统的智能控制,搅拌车当存储罐内尿素溶液不足的时候,汽车会启动不起来,为了保证车辆的正常行驶,应备有充足的尿素溶液。
(5)如何计算尿素成本扩展阅读:
车用尿素是浓度为32.5%且容积为超纯水的尿素水溶液,生产原料为车用尿素专用原料和超纯水,其关键点在于原料纯度。从生产工艺来看,虽然车用尿素对原料纯度要求高于一般工业用需求,但目前国内工艺已然可以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车用尿素必须使用电子行业一级超纯水。车用尿素的由于SCR催化剂载体极易发生金属离子中毒从而失去催化效果,因此车用尿素溶液必须使用电子行业一级超纯水(电阻率≥18MΩ?cm)。望采纳
⑥ 尿素成本价大概是多少
不同品牌成本价各不相同,大概在2000-2500元/吨。
尿素(urea),又称脲、碳酰胺,化学式是CH4N2O或CO(NH2)2,是由碳、氮、氧、氢组成的有机化合物,是一种白色晶体。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之一,是哺乳动物和某些鱼类体内蛋白质代谢分解的主要含氮终产物。
作为一种中性肥料,尿素适用于各种土壤和植物。它易保存,使用方便,对土壤的破坏作用小,是使用量较大的一种化学氮肥,也是含氮量最高的氮肥。工业上用氨气和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合成尿素。
⑦ 汕德卡百公里烧多少尿素
汕德卡百公里烧大概0.6L尿素。
车用尿素是一种使用在SCR技术中,用来减少柴油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污染的液体。其组成成分为32.5%的高纯尿素和67.5%的去离子水。
尿素成为了消耗品,由此带来的直接影响是用户用车成本的增加。随着国五发动机SCR后处理的普及,车用尿素溶液的需求量会大幅提高,尿素价格也会越来越低。
根据车用尿素的最新价格行情,10L装尿素价格降至20~30元/桶的区间。加上促销,有些品牌尿素的价格甚至降到了20元/桶以内。
按当前10L装尿素价格20~30元计算,百公里尿素费用1.2~1.8元,这时候用户因尿素产生的运营成本已经相当低廉。
⑧ 现在开一个做车用尿素厂子赚钱吗 一桶10KG的尿素成本有多少利润有多大求大神指点
赚钱的。一桶10KG的成本在7元左右。
1、小桶,10L/桶,价格20-35元/桶,主要在加油站、汽配城、维修厂等,买车方便,流量大的地方。车用尿素溶液生产成本,车用尿素1750-1900元/吨,去离子水10元/吨。 2、1吨车用尿素加水可生产3吨尿素溶液,综合成本约600元/吨。 3.5元/桶,人工、电费、包材加起来10L,每桶成本9.5-11元/桶。3、尿素液利润,市场价:10L,20-35元/桶——11元/桶,成本=利润约9-24元/桶。大桶2000元/吨-成本650元/吨=利润1350元/吨 。
拓展资料:
1、为减少汽车尾气对大气环境的污染,我国实施了国六排放标准。并逐步落实国家六大标准和国家政策的引导。车用尿素已成为汽车行业关注的焦点。它也成为汽车的必需品。
2、车用尿素原理:车用尿素是指尿素浓度为31.8%~33.3%的尿素水溶液,溶剂为超纯水。其原料为尿素结晶和超纯水。据了解,重卡、客车等柴油车应符合国六排放标准,尾气处理应选用合适的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系统。在该系统中,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必须经过尿素溶液处理,将发动机高温尾气气化后尿素溶液产生的氨作为还原剂,对柴油机动车尾气进行选择性催化还原,从而将尾气中的氮氧化物转化为无害的蒸汽和氮气,减少排放。因此,车用尿素可以说是重卡、客车等柴油车满足国六排放标准的必备产品。
3、中国是世界第二大汽车市场,其中重卡保有量超过2300万辆。可见,车用尿素具有较大的市场规模。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几年车用尿素市场将经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假设重卡年销量为100万辆,每辆国六标准的重卡每年消耗2吨车用尿素,车用尿素市场需求的增长将是爆发式的。假设未来柴油车国六标准全面实施,理论上每年车用尿素的消耗量将达到10~1500万吨。
4、另外,据业内人士测算,为使柴油车尾气排放达到国六标准,车用尿素的消耗量约为柴油消耗量的4%~6%。 2017年我国柴油表观消费量为2.3亿吨。按5%的中值计算,车用尿素年需求量为1200万吨。目前国内尿素价格在2200元/吨左右徘徊,而车用尿素溶液的售价则在4500元/吨以上。相比之下,车用尿素的利润可观。因此,车用尿素被视为既可以控制机动车尾气,又可以促进氮肥行业转型升级的好产品。
⑨ 生产尿素的主要原材料是什么
尿素的生产主要原料是天然气和煤,即所谓的气头和煤头尿素,在中国,煤头尿素为主, 国外(主要欧美)则是气头尿素为主,气头尿素产能的占比也高达20%以上,涉及1000多万吨的产能,进口天然气价格的变动对尿素成本的影响不容小觑。尿素生产成本:尿素的生产成本主要包括原料价格、电费和加工费等。煤头尿素的生产成本主要由“两煤一电”组成,成本占尿素总成本的70%左右。气头尿素的生产成本主要由天然气价格、电费和加工费组成。生产一吨尿素需消耗600-800立方米天然气。
3、尿素产能与产量:2016年起受国家去产能、环保、煤改气等政策影响,气头尿素产能产量进一步下滑。
4、尿素产能分布:我国尿素产量和产能分布大体一致。
5、尿素需求:中国尿素主要下游需求分为农业需求和工业需求。其中农业需求为作物直接施用和制作复合肥,直接施用主要以玉米、水稻等大田作物为主。
6、尿素流通方式:运输方式上,我国123家尿素生产企业中,汽车运输(简称汽运)为主要的运输方式,其所占比例约56%;铁路运输(简称火运)比例次之。
7、尿素贸易流向:我国尿素贸易流向总体来看,呈“西向东、北向南”的贸易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