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的主指是什么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的主指是:“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的某些特定的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有利”。
绝对成本论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来的,亚当·斯密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的某些特定的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有利,这就是“绝对成本论”。绝对成本论是早期的分工贸易理论的理论内容之一。
亚当·斯密认为,人是经济的动物,是“经济人”,即人首先是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人类经济活动的动力是人类的利己心,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他认为,每人都去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可以更有效地促进社会利益。国家应该尽量少过问经济,对经济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应该听任自由经营、自由贸易,只要不违背社会利益,就可以为所欲为。在进行经济活动时,如果牵涉到别人利益,就应予以补偿,这叫做“等价交换”,认为这种等价交换可以使双方利益都不受损失。因此,等价交换成为资本主义经营的原则。?
斯密这种理论的核心是要求自由竞争、自由贸易,依靠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来对供求关系进行自发调节,维持均衡,控制社会利益,从而使社会获得进步和稳定。这种主张符合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为突破封建统治对生产力的束缚提供了理论根据。
B.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个国家或每个地区都有对自己有利的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如果各国各地区都按照各自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生产,然后将产品相互交换,互通有无,将会使各国、各地区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但是,绝对利益理论的运用有一个前提条件——双方可以自由的交易他们的产品,如果没有自由贸易,没有商品的自由流通,就不可能获得地域分工带来的益处. 亚当·斯密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的某些特定的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有利,这就是“绝对成本论”.绝对成本论是早期的分工贸易理论的理论内容之一.
C. 亚当斯密的观点在现在的国际贸易学研究中是否适用
适用。
1、亚当斯密的观点是绝对成本理论,这个理论的主题是绝对优势理论,指当各国在生产同样产品时,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所导致的各国之间生产优势的不同,因此各国应专门生产本国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品。就比如说一些劳动力密集的产业会逐步往低人工成本的地区转移。
2、可以适用现在的国际贸易学研究中,这样就需要世界各地商品和服务进行交换,也起到了相互制约的效果。
D.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是指什么求解释
亚当密斯的这个理论太注重成本了
E.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
亚当斯密于《国富论》中最早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指各国在生产同样产品时,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所导致的各国之间生产优势的不同,因此各国专门生产本国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品。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在于因地域、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商品成本绝对差异,所以又称地域分工学说,其主要观点可概括如下:
①亚当斯密主张分工,他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每个人专门从事于一种物品的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对每个人都是有利的。
②亚当斯密认为,国际分工是各种分工形式中的最高形式。因此,如果外国的产品比自己国内生产要便宜(生成成本绝对地低),那么就应该输出本国在有利的生产条件下生产的产品去交换外国(便宜)的产品,而不要自己去生产。
③亚当斯密认为,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的生产条件。无论是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都可以使一个国家生产某种生产成本绝对低的产品,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从而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社会物质财富。
总之,绝对成本学说认为,国际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国际贸易,对各国都有好处,这就是国际分工、国际贸易所以发生的原因。但是,用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来解释国际贸易发生原因有着很大的局限性,他没有能够解释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即生产成本绝对地低于别国),而另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即生产成本绝对地高于别国),在这种情况下,国际贸易还能不能发生?如果进行国际贸易是否能增加生产总量,对双方是否有利?
F. 简述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和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两者之间的关系
绝对成本说即为绝对技术差异论 其差异体现在不同国家对想同产品的劳动生产率(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量)上
假定全世界只有两国 他们都能生产两种商品 各国只投入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力
其中一国在生产第一种商品上劳动生产率较高 而另一国在生产第二种商品上劳动生产率较高 这样两国就会专门生产本国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商品 再用其在国际市场上换回其他本国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商品
比较成本说即为相对技术差异论 如果某国在各种商品上都不占优势 则可以通过"两利相权取起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思想选择不利相对较小的商品生产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在今天的国际贸易中仍然具有理论意义
G. 亚当.斯密的个人介绍
1、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年6月5日—1790年7月17日),出生在苏格兰法夫郡(County Fife)的寇克卡迪(Kirkcaldy),英国经济学家、哲学家、作家,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亚当·斯密强调自由市场、自由贸易以及劳动分工,被誉为“古典经济学之父”“现代经济学之父”。
2、1723年6月5日,亚当·斯密出生于苏格兰法夫郡一个只有1500人左右的小镇寇克卡迪(Kirkcaldy)。幼年的斯密聪明好学,14岁就进入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主修拉丁语、希腊语、数学以及道德哲学。在格拉斯哥学习期间,哲学教授弗兰西斯·哈奇森的自由主义精神给予斯密启发。
3、1740年,斯密获得了奖学金,进入牛津大学学习,1746年毕业后回到故乡柯卡尔迪。1748年,斯密开始在爱丁堡大学担任讲师,主讲英国文学,几年后又开始讲授经济学课程。
4、1751年,斯密回到母校格拉斯哥任教授,主讲逻辑学和道德哲学。在格拉斯哥大学任职期间,斯密公开发表经济自由主义的主张,形成了自己的经济学观点。
5、1759年,斯密的第一部着作《道德情操论》出版。1764年,斯密受布克莱(Buccleuch)公爵之邀,离开格拉斯哥大学,到欧洲大陆旅行。旅行的经历以及在旅行过程中同许多大陆学者的交往,促使斯密经济理论走向成熟,尤其是重农主义的经济学家魁奈对他影响很大。三年后,斯密回到伦敦,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为了完成自己的研究工作,斯密回到故乡寇克卡迪,开始潜心撰写经济学着作。
6、1776年,这部写作历时六年,修改三年的经济学着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终于完成。它的发表,标志着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正式诞生。在写作《国富论》的过程中,斯密积劳成疾。自1784年开始,他健康状况持续恶化。但斯密依然笔耕不辍,继续写作两部关于哲学和经济学的着作。
7、1787年,斯密应邀去伦敦为英国内阁成员讲授经济学,同年11月,又被推荐担任母校格拉斯哥大学的校长。1790年7月17日,斯密逝世_
8、斯密在临终前,他坚持将未完成的十几部手稿付之一炬。在他逝世后,后人根据他的学生所记的笔记,1796年整理出版了《正义、警察、岁入和军备讲稿》,其他遗稿也陆续整理出版,包括1793年的《哲学问题论集》,1795年的《天文学史》等等。
H. 亚当斯密绝对成本说的理论内容是什么并试分析其弊端与缺陷
斯密认为,一国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所花费的成本绝对地低于他国,就称为“绝对优势”.如果这种绝对优势是该国所固有的“自然优势”或已有的“获得优势”,它就应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发展某种产品的生产,并且出口这种产品,以换回他国在生产上占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这样做对贸易双方都更加有利.斯密的这种国际贸易理论被称作“绝对优势说”,也称“绝对成本论”,又称“地域分工论”.
弊端和缺陷:第一,这个理论还有其局限性,它只能说明在某些产品的生产中具有绝对优势地位的国家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才能获得利益.现实中,世界上有很多国家在任何产品的生产中都不存在比别国具有绝对优势的地位,它们生产的所有产品效率都低,成本都高.那么,这类经济落后的国家是否应该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如果参加,它们是否能够从中获得利益?依据斯密的绝对成本论,对这种问题只能做出否定的回答.这就成为了绝对成本理论的最主要的缺陷.
第二,斯密关于交换的倾向产生了分工的观点是错误的.他认为,交换是人类固有的天性,正是由于人类有了交换的倾向,才产生了社会分工.斯密在这里颠倒了分工和交换的关系.人类社会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才逐渐有了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有了分工,才有了以专业化生产为纽带的商品交换和国际贸易.斯密受时代的局限,未能正确地认识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