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边际成本是什么为什么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的产量是利润最大化
边际成本指的是每一单位新增生产的产品(或者购买的产品)带来的总成本的增量。 这个概念表明每一单位的产品的成本与总产品量有关。
因为当增加一个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收入(单位产量售价)高于边际成本时,是划算的;反之,就是不合算的。
所以,任何增加一个单位产量的收入不能低于边际成本,否则必然会出现亏损;只要增加一个产量的收入能高于边际成本,即使高于总的平均单位成本,也会增加利润或减少亏损。
(1)边际成本为负怎么办扩展阅读:
而边际成本递增的根本原因就是边际产品的递减原则。边际成本是指在一定产量水平下,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产量所引起成本总额的变动数。通常只按变动成本计算。边际成本用以判断增减产量在经济上是否合算。
边际成本的变动规律与平均成本的变动规律相似,也先随产量增加而降低,达到一定规模后开始增加。只不过它达到最低时的产量比平均总成本及平均变动成本的较小,在平均总成本与平均变动成本达到最低点时,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
B. 请高人解答微观经济学中的边际成本和收益的计算方法
首先,所谓边际的,就是额外增加的,简单地说,边际利润就等于边际收益减去边际成本。
具体点说,边际收益就是额外增加产量的销售额,边际成本就是为了增加产量而支付的所有成本,包括厂房、设备、库存等资本品投入,额外雇佣的工人薪水,取得银行贷款所支付的所有利息,以及支付给国家的税收等等。
根据经济学的理论,厂家会增加产量直到边际利润为零,原因是在那之前,继续投入可以获得更高的总利润,在那之后投入会减少总利润。
根据你的案例来说,330万台产量的总利润是已知的,那么,其实,依我看来,很简单,如果300万台的总利润小于1亿美元,那么这额外的30万台就是增加了边际利润,就是值得投入的,如果等于或者大于1亿美元,就是不值得的。
楼主如果觉得我的回答过于简单,那么在我看来,问题在于,楼主把最复杂的问题设为已知了。在现实中,扩产后的总利润是最难估算的,原因如下:
1 各项成本的累加。一个如案例所说的大型企业,增加产量往往会使成本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被更多的放大,规模经济当然是存在的,但也不是没有限度的。
2 如果是一个对市场有影响的大企业,产量的增加,也就是整个市场在假设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供给明显增加,会使产品的总体价格下降,导致总收益下降,从而减少总利润,这也是为何很多时候边际利润为负的主要原因:增加产量获得的额外利润,被所有产品因为价格下降而导致的利润减少所抵消了。
3 在现代社会,根据商业周期,经济在供不应求时,厂家会扩大产能来满足需求,但是资本品等的投入需要时间,如果周期过短,等到产能扩大了,销量未必能达到之前预估的水平。所以,应该通过对产能实际增加后的时间上的市场情况来决定现在是否扩大生产。
另外,还有货币政策导致的利息,也就是投资成本变化,以及对外贸易(如果有的话)的影响,等等。我不是高手,囫囵吞枣看来的东西,希望对楼主有所帮助,呵呵。
C. 如果出现企业生产的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的状况,企业应该如何操作
企业都是需要盈利的,如果企业或者是一家公司的盈利出现的问题,那么就说明了这个公司的经营模式有问题,所以公司都不希望看到这种情况。如果出现企业生产的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的状况,企业应该怎么操作呢?
三、结语
企业其实也是需要获得收益的,如果企业的经营没有办法获得利润,那么这家企业就无法在市场上运行下去。因此,企业的经营必须要掌握市场规律。
D. 什么是负的外部性,负外部性导致什么后果政府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有哪些举例
负外部性,也称外部成本或外部不经济,是指一个人的行为或企业的行为影响了其他人或企业,使之支付了额外的成本费用,但后者又无法获得相应补偿的现象。或是对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带来的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成本费用。
解决负外部性的根本途径只有一条,就是统一公共资源的用途和使用方式。具体来说有三种方法。
第一、在多种用途和使用方式的情况下,使用双方相互妥协直至达到能够相互接受对方的最低程度。但这种方法的前提是二者的用途和使用方式能够兼容。比如在同一空间内有人放音乐有人想看书。
若二者可以妥协,放音乐的人可以把音量调低,或者放读书的人能够接受的音乐,二者就能够共存。但这种解决方案只能是在成员只有少量的情况下才能够进行,若成员很多,相互之间的交易成本将会很大。
第二、置换主体。当有多个同等条件的公共资源时,可以把相同使用方式的各方置于同一公共资源下,或者说在专用的场所内用途和使用方式只有一种,并不能用来做他用。拿排污和养鱼的例子来说。可以规定某个专用的池塘用来养鱼,另一个专门用来排污。这不完全等于产权的私有化。
第三、规定一定条件下规定用途和使用方式。即把该公共资源的用途和使用方式做出规定,某种条件下只能有一种用途。比如在道路拥挤地段汽车按牌号的单双分时段行驶。
但该方法的缺点是所有的用途都会带来负外部性,倘若有一种不能带来负外部性,就会给另一种带来不公平。放音乐和看书就是如此。看书不碍放音乐的人事,但放音乐会对看书的人产生影响。
(4)边际成本为负怎么办扩展阅读
1、对街头的种种不文明现象,根据各个区域的不同情况、成因及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细化管理,确实是一个值得期待的治理思路。另一方面也要靠广大市民自觉,靠市民自己严格控制行为的“负外部性”。
所谓“外部性”,即指行为主体的活动对他人和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对他人和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称之为“正外部性”,反之则为“负外部性”。比如,不加约束地遛狗,在草地上留下狗屎等,就是“负外部性”。
自觉严控行为的“负外部性”,这就要求广大市民在方便自己、实现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可能给他人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并设法把这种影响降到最低。
比如遛狗时,作为文明的市民,就应当给狗套上绳子,戴上嘴套,并携带工具收集可能产生的粪便;摆摊时,就应当按照有关的规划和要求进行;吐痰、扔垃圾时,也要待找到垃圾桶后再吐、再扔……这样,在满足自身的利益和所需时,才不至于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
汽车废气有负外部性,因为它产生了其他人不得不吸入的烟雾。政府努力通过规定汽车的排放废气标准来解决这个问题,政府还对汽油征税,以减少人们开车的次数。
狂吠的狗引起负外部性,因为邻居受到噪音干扰。狗的主人并不承担噪音的全部成本,因此很少谨慎地防止自己的狗狂吠。地方政府通过规定“干扰平静“为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总之,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市民都能自觉控制行为的“负外部性”——尽管,这样良好习惯的养成,还需要一定程度的外部规制。但只要我们在细化管理、严格执法的同时,也能切实加强相关的教育和引导,市民是能够理解的。更何况,正如恩格斯所说,“只有维护公共秩序、公共安全、公共利益,才能有自己的利益。”
2、外部效应是指私人的边际效益和边际成本与社会的边际效益和边际成本发生偏离。负外部性是指影响了他人或企业,使之提供了额外的成本,却无法使后者得到相应的补偿。这样造成的是负外部性没能最终体现在厂商的决策中,从而最终商品不能反映其真实成本,造成市场失灵。由于公共资源没有排他性却有竞争性,使之成为了负外部性的多发地带,直至造成“公地悲剧”。
E. 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时,是否应该提高产量
边际利润=(边际收入 - 边际成本)
总利润=(单位产品收入 - 单位成本)X 产品数量
1. 假设每件产品的价格不变,即边际收入不变。可以知道,边际成本低于平均成本,表明每多生产一个产品,由这件产品所带来的利润大于之前每个产品的利润。也就是说单位产品的利润率上升了。
2. 但是,此时并不知道边际利润是正还是负,如果是负的,只能表明每件产品比原来亏损的少了,但从总利润看,做得越多亏得越多;如果边际利润是正的,说明每生产一件产品比原来盈利多了,那么做得越多盈利越多。
至于是不是扩大生产,考虑由边际成本所产生的边际利润的变化是有意义的,一般来说边际利润为负是不值得做的,但是如果负得越来越少、边际利润虽为负,但可预见在上升,能预期未来边际利润不断上升,变为正,且总利润也能随着边际利润的增加,由负变正,可能就值得做。这就是所说的先期投入的问题。
一般来说,边际利润为正是值得做的,但是需要考虑投入产出比是否划算,如机会收入(投资到别的行业)是不是比这个行业收益高,是不是值得做等等。
如我们的前提,单位价格是否不变,别做得越多,价格降得越多。再有就是可以把产品卖出去,产品积压不会带来预期的利润。在这个前提下,上述的分析是成立的。
F. 生产成本为负数,应该怎么处理
这个问题在于产成品入库时生产成本的组成。在你生产领料时的生产成本只有材料的费用,但是在你产成品入库时的生产成本已经包括了人工费用和制造费用,而不仅仅是材料费用,所以产品入库金额肯定会领料金额大。
如果你把生产领用凭证记作
借:
生产成本
贷:
原材料
把产品入库记作
借:
库存商品
贷:
生产成本
那最后生产成本的余额肯定是负的。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将生产领用记作
借:
生产成本-直接材料
贷:
原材料
将产品入库记为
借:
库存商品
贷:
生产成本-直接材料
生产成本-直接人工费用
生产成本-制造费用
再将相应的人工费用和制造费用转到生产成本中的对应科目下。
按照这样,在K3中生成产品入库凭证时要安上述手动修改贷方科目和金额,并在业务凭证完成后要在总账系统中作自动转账将人工和制造费用转到生产成本中。
G. 边际成本边际收益有什么意义
边际收益是指增加一单位产品的销售所增加的收益,即最后一单位产品的售出所取得的收益。它可以是正值或负值。边际收益是厂商分析中的重要概念。利润最大化的一个必要条件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任何厂商的产量变化都不会影响价格水平,需求弹性对个别厂商来说是无限的,总收益随销售量增加同比例增加,边际收益等于平均收益,等于价格。在非完全竞争(垄断竞争)条件下,厂商的销售量同价格成反比。如果需求弹性大于1,即售量的增加的百分比,快于价格降低的百分比,总收益随销售量增加而增加,尽管不是同比例增加,平均收益下降,边际收益为零;如果需求弹性小于1,这时总收益随销售量增加而减少,平均收益更快下降,边际收益为负数。 :边际成本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实际上是在任何产量水平上,增加一个单位产量所需要增加的工人工资、原材料和燃料等变动成本。
理论上来讲:边际成本表示当产量增加1个单位时,总成本增加多少。一般而言,随着产量的增加,总成本递减的增加,从而边际成本下降,也就是说的是规模效应。
边际成本是指在一定产量水平下,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产量所引起成本总额的变动数。通常只按变动成本计算。边际成本用以判断增减产量在经济上是否合算。它是在管理会计和经营决策中常用的名词。例如,生产某种产品 100个单位时,总成本为5 000元,单位产品成本为 50元。若生产 101个时,其总成本5 040元,则所增加一个产品的成本为 40元,即边际成本为40元。当实际产量未达到一定限度时,边际成本随产量的扩大而递减;当产量超过一定限度时,边际成本随产量的扩大而递增。因为,当产量超过一定限度时,总固定成本就会递增。由此可见影响边际成本的重要因素就是产量超过一定限度(生产能力)后的不断扩大所导致的总固定费用的阶段性增加。
当增加一个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收入(单位产量售价)高于边际成本时,是合算的;反之,就是不合算的。所以,任何增加一个单位产量的收入不能低于边际成本,否则必然会出现亏损;只要增加一个产量的收入能高于边际成本,即使低于总的平均单位成本,也会增加利润或减少亏损。因此计算边际成本对制订产品决策具有重要的作用。微观经济学理论认为,当产量增至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入时,为获得其最大利润的产量。
边际成本的作用:
边际成本作用就是研究成本变化规律,配合边际收入,计算边际利润。
当边际收入-边际成本=边际利润>0时,方案可行。
当边际收入-边际成本=边际利润<0时,方案不可行。
但教材没有涉及边际收入、边际利润,这是其不足之处。
边际成本的计算:
边际成本计算方法很多,教材所承的方法并不是最好的方法,而且与概念不一致。但从应试角度,还应按其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