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产成本 » 拉氏指数为什么低估成本

拉氏指数为什么低估成本

发布时间: 2022-09-27 03:22:20

㈠ 拉氏指数的应用

从指数发展的历史来看,价格指数的编制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德国学者拉斯尔斯(Laspeyres)提出的用基期数量加权计算的价格指数,这一指数简称为拉氏指数;另一种是德国学者派煦(Paasche)提出的用报告期数量加权计算的价格指数,这一指数简称为帕氏指数。拉氏指数的优点是用基期数量作权数可以消除权数变动对指数的影响,从而使不同时期的价格指数具有可比性。但这指数也有明显的缺陷,它是假定销售量不变的情况下报告期价格的变动水平,这一指数尽管可以单纯反映价格的变动水平,但不能反映数量的变动,特别是不能反映数量结构的变动。而帕氏指数由于以报告期数量加权,不能消除权数变动对指数的影响,因而不同时期的指数缺乏可比性,但帕氏指数可以同时反映出价格和数量及其结构的变化。

㈡ 拉氏指数的优缺点是什么

拉氏价格指数的优点是,由于采用基期数据,因此在报告期结束后可以迅速计算出结果。这一指数的主要缺点,一是忽略了基期以后出现的新产品,这种新产品实际上已经加入了基期以后商品总支出的范围,这一缺陷在一定场合会使拉氏指数所测度的一般价格水平上涨率低于实际的价格上涨率。二是拉氏指数忽视了需求的价格效应,它是以基期的各种商品需求量在报告期不会因价格水平上涨而减少为前提的,而实际上需求量是商品价格的函数,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价格上升会引起需求量的下降,这一缺陷使拉氏指数可能会给那些价格已经上涨的商品所分配的权数过大,结果会使计算出来的价格指数较实际价格上涨率更高一些。

㈢ 说下通货膨胀的原理哦

相关课题三: 关于通货膨胀

第一节 通货膨胀概述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
通货膨胀——它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升的过程,即是一个货币纸持续贬值的过程。包括公开型和压抑型通货膨胀;爬行式、温和式、奔腾式或恶性通货膨胀;滞胀;预期和非预期通货膨胀;需求拉上和成本推进式通货膨胀等各种类型。
二、通货膨胀的测量
1、拉氏指数——指以个别商品名义支出的基期比重作为权重,来计算物价指数上涨情况的。基期商品保持不变既是拉氏指数的特点,也是它的缺点。当消费品价格发生较大变化时,人们会较少需求价格上升较快的商品,而较多需求相对廉价的商品。由于没能够将基期之后涌现出来的新的主要消费品考虑进去,这样实际上的通胀程度要比拉氏指数反映出来的小。即拉氏指数将夸大了价格总水平的上升。
2、帕氏指数——是根据期末购买的商品篮子作为参考点,来计算物价指数的上涨情况的。但由于强调了期末的商品价格指数,忽视了基期商品的价格指数,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即低估了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3、消费物价指数——是根据具有代表性的家庭消费开支所编制的物价指数。它是一个拉氏指数。缺点:选择商品的范围较窄,仅限于消费品。
4、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对按固定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它是一个帕氏指数。缺点:未在市场上交易的商品和劳务将被遗漏,并且它的资料也较难收集。

第二节 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影响

一、通货膨胀的成因
关于通货膨胀的成因,不同的理论有不同的解释:
1、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该理论认为通货膨胀是由于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水平造成的。即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货物的结果。
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经济学家将利润和工资都包括在成本中。增加的工资或利润被转加到产品的价格中去,则发生了由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3、混合型通货膨胀——由于当工资得到增加时,人们的需求也会增加,于是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也会启动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现实中的通货膨胀很难分清是由于需求拉动的还是成本推动的,经济学家萨缪尔逊和索洛就提出了混合型通货膨胀,即需求与成本因素混合的通货膨胀。
4、结构性通货膨胀——即使总需求与总供给是平衡的,由于经济部门结构的变动也会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生产部门和服务部门两大部门的生产效率是不同的。生产效率高的生产部门货币工资增长较快,生产效率较低的服务部门就受到了增长工资的压力,而它们的生产效率却无法同等速度提高。于是服务部门就产生了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这就是结构性通货膨胀的原理。
5、理性预期的通货膨胀——当经济要素充分就业,总供给曲线已不再有弹性,完全成为一条垂直线,实际产出也已达到潜在产出水平。当总需求增加时,只会引起价格水平同比例上涨,而对实际产出没有影响。因为公众会根据政府的货币政策进行预期,多次反复后能认识政府货币政策的动机。从而使政府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失效,于是政府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将不仅不能推动经济反而造成滞胀。该理论有三个假设:(1)公众是掌握着各种信息的经济人,他们会利用所有掌握的信息对未来进行预测并且随时根据新的信息调整经济行为。(2)存在着自然失业率。(3)货币中性。
6、货币主义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发生在货币量增加的速度超过产量增加的速度的情况下,而且,每单位产品索配合的货币量增加得愈快,通货膨胀的发展就愈快。”“长期持续的通货膨胀随时随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弗里德曼语)
二、通货膨胀的影响
1、通货膨胀与经济的关系
关于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存在三种不同的看法:
看法一: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增长起促进作用。
理由:当经济长期处在有效需求不足、生产要素尚未充分有效利用、劳动者没有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实际经济增长率低于潜在的经济增长率,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财政赤字增加内需并扩大货币发行量配合对货币的扩大需求,使整个经济产出增加。这就是适度的通货膨胀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看法二:通货膨胀对经济有促退作用。
理由:在通货膨胀时期,纸币不断贬值,所代表的价值量不可捉摸地不断降低,使人们无法比较、衡量商品的价值。通货膨胀直接表现为价格信号紊乱,影响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这就降低了社会的经济效率。
看法三:通货膨胀对经济没有影响或没有确定的影响。
理由:(1)货币中性论认为:当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货币数量的增加将引起均衡价格水平的同比例上涨,并不会影响经济体系的实际均衡状态。这样价格的变动对实际产出并无影响。(2)理性预期理论认为,只有当人们的预期通货膨胀率与实际通胀率有差别时,通货膨胀才使得实际产量有增减,但是由于预期有偏差,人们的行为也出现偏差,于是实际产量的增减也就无法捉摸。
2、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关系
经济学中通常用菲利浦斯曲线来描述通货膨胀与失业的相互替代关系:失业率较低时,通货膨胀率就较高;失业率较高时,通货膨胀率就较低。一些经济学家还认为,在通货膨胀的时候,人们可能预期较高的通胀率,使菲利浦斯曲线右移,即意味着在同样的失业率下通胀率更高。这时候是菲利浦斯曲线恶化。而当菲利浦斯曲线失灵时,曲线与横轴垂直,即无论通胀到什么程度,一定的失业率依旧存在。

第三节 世界各国对通货膨胀的治理

一、发达国家通货膨胀的发展态势和治理
70年代,由于长期实行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采取简单的增发货币以弥补财政赤字,发达国家进入了滞胀时期,通货膨胀率急剧上升。
80年代,主要发达国家的政府逐渐放弃了战后以来实行的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转而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采取严格的货币政策,通过短期利率和汇率的变动来调节货币供给量,达到控制通货膨胀的目的。这些政策使通货膨胀持续回落,但同时也造成经济增长率下降和失业率上升。于是,一些国家又采取一些刺激经济的措施,但留下了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高居不下的问题。
90年代,主要发达国家的情况不尽相同:美国在技术创新和协调的宏观经济政策的积极影响下,实现了低通胀率、低失业率和经济高增长的发展。西欧在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也实现了经济的复苏,失业率大大降低,通胀率已控制在较低水平。而日本则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经济陷入长期的衰退。
二、发展中国家的通货膨胀态势和治理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特点决定了它们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比发达国家大得多。发展中国家的高速经济发展必须求助于货币扩张和财政赤字,但是,货币扩张和财政赤字在超过经济发展能力时又必然带来高度的通货膨胀问题。于是再采取紧缩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予以治理。反反复复,几多波折。并且,通过出口、外债、汇率制度等环节的传导,发展中国家的通货膨胀治理,往往严重受到国际经济状况的影响。
三、中国的通货膨胀及其治理
(一)中国的通货膨胀
中国通货膨胀的成因与其它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地方是:盲目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导致投资膨胀。但经济基础的薄弱和资金的短缺成为高速发展的瓶颈。于是增加货币投放量和信贷资金的结果造成流通中的货币量大大超过实物的流通量,发生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
中国通货膨胀不同于其它发展中国家的地方是:
1、由价格改革而引发的成本推动式通胀。2、引起货币超量发行的主要原因还来自不完善的微观经济基础,是体制上的原因。3、不完善的经济法规和秩序使各种商品在流通中发生转手加价的问题。
(二)我国对通货膨胀治理的主要方法:
80年代治理通胀方法以行政性手段为主。效果:通货膨胀被控制的同时,经济增长率也下降。93年通胀后,政府采取了灵活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虽未放弃运用行政手段,但重点操作落在间接的宏观调控上。效果:终于使经济成功地软着陆,使通货膨胀得到控制的同时也保持了经济的适当发展。
几条经验:
1、不能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在经济增长和经济稳定之间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2、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使微观主体对政策信号越来越敏感。
3、准确把握形势,审慎灵活地运用宏观调控手段。

㈣ 统计学中 帕氏指数和拉氏指数的不同点

一、两者提出时间不同

1、帕氏指数又称报告期加权综合指数,是1874年德国学者帕煦(Paasche)所提出的一种指数计算方法。

2、拉氏指数是德国经济学家拉斯贝尔(LASPEYRE)于1864年首先提出的,他主张无论是数量指标指数还是质量指标指数,都采用基期同度量因素(权数)的指数。

二、优点不同

1、帕氏指数可以同时反映出价格和数量及其结构的变化。

2、拉氏指数的优点是用基期数量作权数可以消除权数变动对指数的影响,从而使不同时期的价格指数具有可比性。

㈤ 拉氏指数的介绍

拉氏指数是德国经济学家拉斯贝尔(LASPEYRE)于1864年首先提出的。他主张无论是数量指标指数还是质量指标指数,都采用基期同度量因素(权数)的指数。

㈥ 统计中拉氏指数是什么

拉氏指数。拉氏指数(简记为L),公式的特点是将同度量因素固定在基期水平上,因此也称基期综合指数,计算公式:

㈦ 拉氏价格指数与帕氏价格指数的区别

1、性质不同

拉氏指数是德国经济学家拉斯贝尔(LASPEYRE)于1864年首先提出的,他主张无论是数量指标指数还是质量指标指数,都采用基期同度量因素(权数)的指数。

帕氏指数又称报告期加权综合指数,是1874年德国学者帕煦(Paasche)所提出的一种指数计算方法。它是在计算一组项目的综合指数时,把作为权数的变量固定在报告期。

2、特点不同

以基期成交股数(或发行量)为权数的指数称为拉斯拜尔指数,拉斯拜尔指数偏重基期成交股数(或发行量)。

拉氏指数的优点是用基期数量作权数可以消除权数变动对指数的影响,从而使不同时期的价格指数具有可比性。

3、应用不同

拉氏指数的优点是用基期数量作权数可以消除权数变动对指数的影响,从而使不同时期的价格指数具有可比性。但这指数也有明显的缺陷,它是假定销售量不变的情况下报告期价格的变动水平,这一指数尽管可以单纯反映价格的变动水平,但不能反映数量的变动,特别是不能反映数量结构的变动。

而帕氏指数由于以报告期数量加权,不能消除权数变动对指数的影响,因而不同时期的指数缺乏可比性,但帕氏指数可以同时反映出价格和数量及其结构的变化。

㈧ 拉氏指数与帕氏指数

帕氏指数可以分为帕氏价格指数和帕氏数量指数;拉氏指数也可以分为拉氏价格指数和拉氏数量指数。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拉氏指数以基期数值作权而帕氏指数以当期数值作权。
其次再具体区分价格指数和数量指数。价格指数用来考察价格的变化,相应的,拉氏价格指数就是用基期数量作权表示的两期价格变化,而帕氏价格指数则是以当期数量作权表示的两期价格变化。
同理,数量指数用来考察数量变化,拉氏数量指数以基期价格作权考察两期数量变化,帕氏数量指数以当期价格作权考察两期数量变化。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定义公式:
帕氏价格指数=(当期价格×当期数量)/(基期价格×当期数量)
帕氏数量指数=(当期价格×当期数量)/(当期价格×基期数量)

拉氏价格指数=(当期价格×基期数量)/(基期价格×基期数量)
拉氏数量指数=(基期价格×当期数量)/(基期价格×基期数量)

㈨ 统计中拉氏指数是什么

全称拉式链式公式。拉氏公式是编制价格指数时加权综合公式的一种,一般的综合公式是将两个时期的商品价格分别乘以权数(销售),然后进行对比来计算价格指数。1864年德国统计学家拉斯贝尔(Laspeyres)提出用基期销售量加权来计算总指数,对原公式进行了改进,称为拉氏公式。但存在不反映结构变化的缺陷。链式拉式公式则是在拉氏公式基础上采用每年更新权数和低层次分类指数几何平均的方法,克服了原来拉氏公式的不足,计算结果更为准确。

㈩ 请问拉氏价格指数服从什么分布拉式价格指数能用什么方法进行可信度的评价谢谢~~

本报告期结束后,拉氏价格指数的基期数据的优势,可以快速计算出的结果。该指数的主要缺点,忽略基期以后出现的新产品,这种新产品其实可以说是基期后的商品总开支范围,在某些场合这种缺陷导致拉氏指数衡量的价格水平一般的增长速度低于物价上涨的实际。拉斯佩尔忽略了需求的价格效应,它是基于基期各种商品的需求,在本报告期内没有因价格上涨的水平是降低的前提下,其实需求是商品价格的函数,其他价格上涨将导致需求状况下降保持不变,这一缺陷拉斯佩尔价格指数计算的比例较高,分配的权重可能给这些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太多,比实际价格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