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人的素质与什么有关有关
《词海》对素质一词的定义为:①人的生理上的原来的特点;②事物本来的性质;③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可以看出,这一概念涉及到了人的硬件软件、先天及后天等多个方面,可以说是个大的框架性的东西,但有一点没有变,就是强调了对人的原本的认知,而对人的本性判断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广义的素质概念包括自然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等多方面。自然生理素质包括生理机能、运动技能、体质和体型等方面的素质;心理素质包括认识、需要、情感、意志、性格等智力与非智力方面的素质;社会文化素质包括思想政治观念、道德行为规范、文化科学知识、劳动生产技能、审美等方面的素质。这三方面素质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协同构成了人的素质的整体。所以,广义的素质是指个体在先天生理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的影响和教育所获得的比较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它包括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质等。
人的素质主要有以下特征:
1、素质是先天遗传性与后天习得性的辩证统一。先天的禀赋是素质形成的基础,而后天的环境为素质发展提供了机会,特别是有明确目的和对影响进行控制的教育性环境在素质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2、素质是相对稳定性与动态变化性的辩证统一。素质一般是指那些相对稳定的特征,即只有相对稳定的特征才称之为素质。但素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通过与环境、教育的相互作用不断变化和发展,这种变化发展可以通过知识、能力、思想等表现出来。
3、素质既有统一性又有差异性。每个人作为一般意义上的人来说其素质具有共同的基本的特征,表现在生理、心理、个性等基本的组成因素和结构。但每个人在具体表现形式上又有自己的特点。有些人性格中某种因素表现强于其他因素,表现为外向性格;而有些人正好弱于其他方面,表现为内向性格。这就对教育提出了不同要求,只有因材施教,才能促进学生发展。
4、素质是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统一。群体素质是由个体素质构成的,个体素质水平影响到群体素质水平。但群体素质又是个体素质成长的土壤,群体素质对个体素质以巨大影响,使个体素质深深地打上了民族、地域、组织、团体等文化色彩。
5、素质具有整体性。人的素质是一个整体系统,是由各方面素质因子以某种方式连接而成的。整体素质水平既取决于各素质因子,尤其是素质要素的水平,更取决于各素质因子之间的构成关系的合理性。而整体构成结构的合理性又给予各素质因子,尤其是素质要素功能的发挥以极大影响。
‘贰’ 素质是什么
什么是素质?
素,就本意而言是“原来的”、“本来的”意思;质,则是“固有”、“应有”之意。于是,素质的基本含义就确定为“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固有属性”。但因素质内涵的延伸和外延的丰富演变,对素质的定义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些学者、专家各自对素质作了一番论述,收到了不同时期的效果和相似的反映。由于定义的视角不同、行业各异,因而产生了近20种素质的定义和解释。如:
在1983年的《现代汉语词典》①中曾对素质标注:“素质,心理学上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1987年《心理学词典》②中提出:“素质,通常指人生来具有的某些解剖生理特点,特别是神经系统、脑、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解剖生理特点。这是能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1989年《教育辞典》③改提为:“素质是指有机体与生俱来的某些解剖生理上特点,如身体的构造、形态、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尤其是大脑的结构和机能的特点。素质虽然是与生俱来的,具有极大的稳定性。但在后天环境的影响下,在实践活动中,素质的某些特点也会发生缓慢的变化”。于是《人才素质与教育改革》④一文又补充到:“人的素质,狭义上看,是人与生俱来的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脑神经系统的类型结构及其机能特点。这是心理学上讲的遗传素质。它给人的个性、才能和心理发展提供了自然基础。广义上看,素质是指人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具备的品格。从这个角度说,人的素质是时代的产物”。1990年《教育大辞典》⑤中对素质又解释为:“素质,①是先天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其中脑的特点尤为重要。……②是人的心理特征形成、发展不可缺少的生物前提,但不是惟一的因素……③是指公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如国民素质、民族素质、干部素质、教师素质等,都是个人在后天环境、教育影响下形成的”。1991年《素质教育纵横谈》⑥中提出“素质就是他的品格、气质、修养、风度的综合水平”。距离目前较近的1997年《全面素质教育手册》⑦中综合说明到:“素质就是人的从事活动前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较为内在的、较为基本的那些品质,是人们先天的自然性与后天的社会性的一系列基本特点与品质的综合……,它包括:生理素质、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等”。
上述列举素质定义、解释的演变,我们总体上可把这些素质的内容归纳为三个方面的属性:一是遗传性,先天与俱;二是心理性;三是综合性。也就是把人的思维、行为、体能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综合于一体而应表现出来的固有能力。
在这里,笔者从《心智》角度对素质进行这样的分解:
首先,素质内涵的依附体、承载体是谁?是人。那什么是人呢?马克思曾经说过:“凡是能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的就是人”。鄙人认为,人的概念可发展为:人是指具有创新生产和制作使用能力,并能运用思维而认识、改变环境的高级生物体。因此,人是必须具有思维、识别能力,改造和使用工具能力的生物体。
第二,依据人的生理机能得出:人的生命是脆弱的。人的生命一旦终止,怎么谈其思维、行动和能力呢?所以,人必须保证生命的存在,并在其延续过程中才能谈及到人的作用与价值和影响。
第三,人的思维、意识、判定是受已知事物的储存和启迪。如果这些因素我们说是遗传、是天生与俱,那整个世界就不需要学校,更谈不上各类教育和相互影响了。所以,人对事物的认知需要通过对身边环境信息的不断积累、迭加和储存。因此,人人都拥有心智。
第四,人的行为结果是受其动因的影响而表现,这一表现的原则是以是能否符合双方的满足感为标准。所以,人的言、行在其心理、思维活动过程中需要符合利益的升级(个人服从组织,企业服从国家,国家服从社会。)而产生相应的义务与责任。
因此,笔者对素质的理解为:素质是指一个人能正确认识周围环境事物而生存,并能挑战其环境事物而贡献服务社会的能力总和。它包括人的生理、知识、责任三方面优秀表现的综合结果。
这里第一:“一个人”是限指人类,是以人的个体单元为引导。这是定义的前提。第二:“能正确认识周围环境事物”是指人运用思维而识别身边事物,但必须确定是正确的识别。这是一个人应基本具备的;第三:“生存”是指人生命主体的存在和延续,没有生命何谈后续的能力?这是一个人起码的生理条件。第四:“挑战其环境事物”是指人的一种智力与心智的运用。依据大脑的思维和判断是屈服环境还是挑战环境,这需要以沉积在大脑的知识多少来衡定。这是一个人拥有的智能力;第五:“贡献服务社会”是指一个人应具备的责任、道德、义务,它必须符合个人与周围环境中人与物的相互满足。这是一个人理智的影响力;第六:“能力”是指人的一种综合表现,它不是单一的结果,而是综合的反映。这是一个人本来的表现属性;第七:“优秀”是指度量一个人的能力标准,明确肯定是优秀的,超他人的表现。这是对一个人的衡量依据。第八:“综合”是指前述一个人的认知本能与知识储备的结合,在事物环境中自身的生理、心理与他人(社会、国家、组织、对方)相互满足的统一性。
笔者认为:素质是一个人本身应该具备的当前性和潜在性的能力。它不仅是一种综合能力,还是一种优势能力,更是一种表现能力。
‘叁’ 人的素质对人有什么影响
至于素质的特征,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内潜性。素质是人的潜能,不但遗传素质是与生俱来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也必须内化为人身心组织中的稳定因素才能视为素质的形成。人的素质的外化必须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方能实现。
(2)整体性。素质结构中的各种因素可以处于不同的水平或层次,这些因素统一在一个人身上,存在于一个统一的结构之中,整体的水平取决于因素的水平及要素间结构的整合。人的素质虽然是一个整体,但是构成素质整体的各因素也可以区分为不同层次,并得到测量。
(3)稳定性与发展性。素质一经形成,就具有比较稳定的性质,并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当然这种稳定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人的素质和一定社会的科学技术、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精神文明程度相联系,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对素质的要求不同。另外,个体的素质也是发展的。
(4)社会评价性。人的素质具有优劣好坏之分,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优良素质,这些优良的素质可以得到客观的测量。
此外,也有学者从辩证统一的角度对素质的特点作了划分,如遗传性与习得性的统一,相对稳定性与发展变化性的辩证统一,内在性与现实性的辩证统一,个体性与群体性的辩证统一,等等。
关于素质的结构,学者们有不同的意见,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有:二分法,认为人的素质包括生理(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三层次说,认为人的素质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五成分说,按照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划分,将人的素质相应地划分为品德素质、智能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或者将素质分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
这些分类虽然繁简不同,它们在本质上基本一致。不管怎样分,心理素质都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素质居于社会文化素质和生理素质之间,起中介作用。应该注意到,对素质结构的探讨,不能纯粹从抽象的逻辑出发,应坚持实用性、可行性与逻辑准确性的结合。
对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应与素质和素质教育的研究联系起来。如果不将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放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上,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就没有必要。这种研究实际上反映了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结合,是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中所提出问题的回应。至于大学生的素质,我们认为主要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人文科�刂屎妥ㄒ邓刂省?
二、心理素质结构建构的理论依据
大脑是学生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后天的环境、学习和训练对脑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教育是以人为对象、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影响,需要以学生脑的生长、发育与开发为中介;而且脑的发展也是人的发展的根本目标之一。人脑经过长期进化,其结构极其复杂和精细。遗传因素虽然决定着大脑发育的总方向和主要轮廓框架,但是大脑神经系统的精细结构和功能特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因素。换句话说,人脑之所以发育成为人脑而不是动物的脑,这是遗传决定的;但是,究竟发展成什么样的人脑,是优秀的大脑还是平庸的大脑?这与后天的环境因素、营养条件、教育方式、学习训练乃至社会文化背景都有关系。婴儿出生时,脑内绝大多数神经细胞已基本形成,但还没有发育完善。神经细胞的突起和突触连接以及微小神经环路的建立在后天发育过程中有非常大的变化,甚至在人的一生中都会进行修饰。也就是说,人脑在一生中都有可塑性,脑的微细结构和功能特性都在变化。但是,在出生后至7、8岁这一段时间特别敏感,其可塑性最大。就素质教育而言,丰富的感官刺激,学校的各类教育和训练、家庭教育、社会文化等的影响,通过儿童生理素质,特别是大脑这一物质基础,发展成为人的各种心理品质。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应重视运用大脑发育的规律,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发展。
人的毕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特别是人的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关键期),以及心理品质发展的先后顺序和发展速度是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结构建构的理论基础。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再到衰老直至死亡,其心理品质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23岁之间,属于成年初期(或称青年晚期,从18—35岁)。在这一阶段,其思维方式由青少年时期的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发展;特别是在23—40岁之间,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元认知也有进一步的发展。虽然在高中阶段,学生的个性已基本形成,但在大学阶段,学生的个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自我意识迅速发展,自我同一性得到确立,进而促使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趋于稳定。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为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奠定了理论基础。
维果斯基关于教学与发展(特别是智力发展)关系的思想,对于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结构的建构具有指导意义。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的最佳效果产生在“最近发展区”,适时辅导学生是教学的不二法门。维果斯基关于教学与智力发展的思想,可以合理地扩展到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各个方面。
心理学研究不同层次或水平的区分对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具有参考价值。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大致可以区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在社会关系的体系中研究人的发展,这些主要是社会心理学的内容,与社会科学?
定义1:《词海》对素质一词的定义为:①人的生理上的原来的特点.②事物本来的性质.③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素质应是第三个定义.那就是大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所具备的能力
定义2:所谓素质,本来含义是指有机体与生俱来的生理解剖特点,即生理学上所说的“遗传素质”,它是人的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按此,定义素质为:当你将所学的一切知识与书本忘掉之后所剩下来的那种东西,想来就不无道理
定义3:“素质”是指个人的才智、能力和内在涵养,即才干和道德力量.⑧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就特别强调作为英雄和伟人的素质方面.在他看来,“忠诚”和“识度”是识别英雄和伟人最为关键的标准
定义4:“素质”是指人的体质、品质和素养.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促进人的素质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教育活动.一个有学识不具备教育能力的人可以从事别的职业,但不能从事教师职业
定义5:"素质"又称"能力"、“资质”、“才干”等,是驱动员工产生优秀工作绩效的各种个性特征的集合,它反映的是可以通过不同方式表现出来的员工的知识、技能、个性与驱动力等。素质是判断一个人能否胜任某项工作的起点,是决定并区别绩效差异的个人特征。
来源
素质其本源为沟通的层次和传达的印象品位,分专业素质和社会素质.。
人与人沟通又分同层次沟通、跨层次沟通;单向交流、单对群交流;发展性交流、倾盖之交、利益之交;泛泛而谈,群起攻之;鸿儒之口、威逼利诱等更多 。
素质一词本是生理学概念,指人的先天生理解剖特点,主要指神经系统、脑的特性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素质是心理活动发展的前提,离开这个物质基础谈不上心理发展。各门学科对素质的解释不同,但都有一点是共同的,即素质是以人的生理和心理实际作基础,以其自然属性为基本前提的。也就是说,个体生理的、心理的成熟水平的不同决定着个体素质的差异,因此,对人的素质的理解要以人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为前提。人的素质包括重量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素质只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与发展水平,人的心理活动是在遗传素质与环境教育相结合中发展起来的。而人的素质一旦形成就具有内在的相对稳定的特征,所以,人的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质,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
分类
三类八种
三类素质是指自然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
八种素质是指政治素质,思想素质, 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审美素质,劳技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
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教育要避免纳入应试教育的轨道,我们就必须认识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对立的诸多方面。归纳起来,主要有:
在教育目的上,素质教育追求学生素质即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应试教育旨在应付考试,片面追求升学率。
在教育对象上,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应试教育则把学校工作放在少数所谓优秀的即有升学前途的学生身上。
在教育内容上,素质教育重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全面开花”,把几项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应试教育则只重智育,片面强调对知识的掌握忽视了教学生学习如何做人。
在教育方法上,素质教育注意在一定共同要求的基础上对学生因材施教;应试教育则只是对少数学生提出“升学”的统一要求,并没有实现因材施教。
在教育评价上素质教育要求从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来评价学生的素质水平;应试教育则把考试作为惟一的评价方法,将分数作为惟一的评价标准。
在教育结果上,素质教育“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或者每个学生“及格+特长”模式;应试教育则只有少数人升学,获得成功,而大多数学生的才能被忽略,以失败者的心态走向社会。
从上述两种教育的“对立”中我们不难看出,正是由于应试教育存在着如此众多的负面消极因素,所以才激发、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肆’ 素质是人在社会生活诸多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什么的反应是人本身具有的什么改变
素质就是一个人的素养和品质,这种内涵是由内而外而外的,散发出来的,只有到了一定的素质,一定的文化水平,才能真正的体现出他的素质,想要提高人的素质,只有从本身来提高自身修养,自身价值,这样你的素质才能有根本的提高和改变
‘伍’ 什么样提高个人的自身素质,素质又是什么意
“素质”一词本是生理学概念,指人的先天生理解剖特点,主要指神经系统、脑的特性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素质是心理活动发展的前提,离开这个物质基础谈不上心理发展。各门学科对素质的解释不同,但都有一点是共同的,即素质是以人的生理和心理实际作基础,以其自然属性为基本前提的。也就是说,个体生理的、心理的成熟水平的不同决定着个体素质的差异,因此,对人的素质的理解要以人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为前提。人的素质包括重量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素质只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与发展水平,人的心理活动是在遗传素质与环境教育相结合中发展起来的。而人的素质一旦形成就具有内在的相对稳定的特征,所以,人的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质,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
“修养”一词原意包括修身养性、反省自新、陶冶品行和涵养道德。马克思主义赋予“修养”新的含义,就是要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这种教育和改造离不开群众的社会实践,离不开在实践中个人的主观努力。“修养”这个词,从广义看是指人们政治、道德、学术以至技艺等方面进行的勤奋学习和涵养锻炼的功夫,以及经过长期努力达到的一种能力或思想品质;从狭义看,“修养”通常是指思想品德修养。思想品德修养是以人的政治态度、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为基本内容的。修养的本质如同人的性格,最终还是归结到道德情操这个问题上。
名言名句
编辑
心的陶冶,心的修养和锻炼是替美的发现和体验做准备。
性情的修养,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自己增强生活能力。
修养的基础是内心对话,人在这种对话中既是自己的原告,又是自己的辩护士和法官。
修养之于心地,其重要犹如食物之于身体。
以一般人而言,最简便的修养方法是读书。
有教养的人或受过理想教育的人,不一定是个博学的人,而是个知道何所爱何所恶的人。
源静则流清,本固则丰茂;内修则外理,形端则影直。
美德有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盖幸运最能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也。
—— 培根
凡有良好教养的人都有一禁诫:勿发脾气。
——爱默生【美】
忿怒二字,圣贤亦有之;特能少忍须臾,便不伤生。
——曾国藩
怒时光景难看,一发遂不可制,既过思之,殊亦不必;故制怒者当涵养于未怒之先。
——申涵光
虔诚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通过灵魂的最纯洁的宁静而达到最高修养的手段。
——歌德【德】
人的思想是可塑的。一个人如果每天观同一幅好画,阅读某部佳作中的一页,聆听一支妙曲,就会变成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人——一个新人。
——罗斯金【英】
身不修则德不立,德不立而能化成于家者盖寡矣,而况于天下乎?
——武则天
凡鸟要成彩凤,寒儒要变贵人,需要的是造福于人和智慧自身相结合。
——方海权
心的陶冶,心的修养和锻炼是替美的发现和体验做准备。
——宗白华
性情的修养,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自己增强生活能力。
——池田大作【日】
修养的本质如同人的性格,最终还是归结到道德情操这个问题上。
——爱默生【美】
修养的基础是内心对话,人在这种对话中既是自己的原告,又是自己的辩护士和法官。
‘陆’ 什么叫素质,什么叫素养
素质
是指一个人在政治、思想、作风、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经过长期锻炼、学习所达到的一定水平。它是人的一种较为稳定的属性,能对人的各种行为起到长期的、持续的影响甚至决定作用。
素养
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同义,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外表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各个方面。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人的素养的含意大为扩展,它包括思想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身心素养等各个方面。《辞海》对素质一词的定义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人的生理上生来具有的特点。第二,事物本来具有的性质。第三,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在本研究中,笔者采用第三个定义,即研究生从事学术科研活动所具备的基本知识基础和能力。
‘柒’ 什么是素质的定义
事物本来的性质以及其品质、质量等。素质,是后天形成的一种生活习惯。 素质的高低不以人种而划分,任何地方都有素质高的人和素质低的人。
素质就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思想与行为的具体表现。在社会上,素质一般定义为:一个人文化水平的高低;身体的健康程度;以及家族遗传于自己的惯性思维能力和对事物的洞察能力,管理能力和智商、情商层次高低以及与职业技能所达级别的综合体现。
素质其本源为沟通的层次和传达的印象品位,分专业素质和社会素质。
人与人沟通又分同层次沟通、跨层次沟通;单向交流、单对群交流;发展性交流、倾盖之交、利益之交;泛泛而谈,群起攻之;鸿儒之口、威逼利诱等更多 。
素质教育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素质。狭义的素质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
这是关于狭义素质的典型解释。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
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指的是广义素质。
‘捌’ 请问什么是个人素质,具体概念如何定义,包括那些方面
我国中学教育的性质、特点与培养目标,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必然要求对学生实施全面的教育。为此,先要研究、认识人的素质结构。
素质原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概念,是指个体先天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指神经系统、脑的特点以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现在,素质这一术语在教育领域广泛使用,认为它是在先天禀赋基础上,经过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内在的较为稳定的身心组结构的要素、特征或属性。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应注意把握以下的要点:①素质是指人的身心组织结构整体的要素、特点或属性,具有整体性,②素质是自然遗传与社会文化交互作用的产物;⑧素质是人的内在的特性,人的素质在人的行为、人的社会实践中形成、发展、表现,但人的行为本身并非人的素质,而只是素质的外在表现;④素质具有相对稳定性,既非未经内化的、偶然发生的东西,也非凝固不变的东西。素质的形成,是人的身心潜能的开发、加工、塑造,是社会文化素质在身心结构的积淀,并呈现于独特的个性心理品质和人格模式。
教育是有目的地运用文化手段促进人的自然素质的社会化。中学教育目标,从素质发展意义上说,就是对中学生各方面素质发展要求的规定,而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整个中午民族的素质。
人的素质可以按不同根据分类。当前不少人按教育的组成部分,把人的素质分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术素质。我们认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应根据素质构成划分,而不是相反。关于素质的构成和教育的组成部分的关系,我们将在下面说明。这里我们按素质发展水平,把人的整体素质分为自然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三个层次。这样的划分与辩证唯物主义把人看作生理、心理、社会统一体的观点是一致的
‘玖’ 人的素质是由什么决定的
素质是最基本的性质。人的素质是身体素质和精神素质的综合,医学上把身体素质当做研究对象,身体素质就是,四肢健全的程度,体力的程度,肺活量的大小,各种运动的量化指标,免疫力和基因特点等等。精神素质在孔子是“仁义礼智信”,在老子是“道德”,去掉孔子的“礼”和“智”,剩下“仁,义,信”,礼和智是乱之首,不是人的素质。道与德是人的素质。墨子是“交相爱”,爱是人的素质。现代心理学认为承受力,乐观,开朗是心理素质。
素质是人的最一般的品质,它表现为无人监督的自然状态下的人的身体和精神状况。人的基本素质具有同一性,也有差异性。同一性就是“同情心”,差异性就是个人在其自己的环境和遗传中的特殊性,孔子的素质偏向于“仁”,老子偏向于“慈”,孔子偏向于泛爱众,老子偏向于老死不相往来,保持独立性。
人的素质就是其遗传和社会因素,教育程度的综合,人的素质具有稳定性,素质在缓慢的变化,素质不是迅速起作用的,一般几十年保持稳定性,在特殊的刺激下的突变,在事件的结束后恢复故态。所以素质的进程是历史的积淀,是社会群体和社区特殊性,环境特殊性,学习与阅历的特殊性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素质一般以十年为周期转变,不要期望素质迅速改变,是对于素质本身的认识,孔子说“无欲速,欲速则不达”,正是就人的素质改变而言。素质决定人的性格和习惯,决定人的善恶,决定人的宿命性结局。性格不能大于素质,素质大于性格,甚至智慧也不能大于素质,如诸葛亮的智慧也没有战胜其好胜的素质,最终他的智慧也没有挽救他。看到素质的特点,就可以看到人类的特点,素质中潜伏着深刻的人性,人的所有共性和特点。素质是自己无法超越的本质,许多人在明知故犯的事情上就是素质在起作用,所以认识论和智慧都不能抵抗素质。素质是历史就是人类的历史,习惯的历史,遗传的历史,文化的历史,500年有圣人出,就是古代对于素质变化的周期估计。
在民族性中,就是什么民族的特点,如中国人和法国人不同,德国人和美国人不同,山西人和甘肃人不同,等等。还有具体的家族的素质特点,个人的素质特点,素质在现代教育中的要求是“德智体美劳”,而可以看到实际是智慧中心主义,德,体,美,劳都是忽视的,大学也不考这些。“唯智”是很危险的,是人的素质的不健全发展,所以上大学强化了素质的不健全,德衰,体羸,不美,厌劳,这些的转化就形成不健全的人格,所以大学在四者的忽略中,把人的素质的综合性集中为“智慧中心”主义,智慧的泛滥如同浑水猛兽,不仅自己受害,还可以危机他人。“德衰,体羸,不美,厌劳,”这是现代教育的衰微,是人的素质的衰微。大学生的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都下降了,则唯一的智慧---分数!如同手仅一指。素质是全面的人的基本条件,如同四肢百骸是身体的基本条件,人是身体和灵魂精神的综合,身体素质的下降,道德素质的下降是病态的,素质基本的条件还是----德智体美劳。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