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产成本 » 石蛙养殖成本是多少元

石蛙养殖成本是多少元

发布时间: 2022-09-10 04:54:31

⑴ 养殖10亩地青蛙需要多少成本

大概一亩成本1.6万左右(是青蛙苗加饲料),10亩地需要16万左右。青蛙属于脊索动物门、两栖纲、无尾目、蛙科的两栖类动物,成体无尾,卵产于水中,体外受精,孵化成蝌蚪,用鳃呼吸,经过变异,成体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绝大部分青蛙通过体外受精繁殖,受精卵在母体外孵化成蝌蚪。

⑵ 现在农村的石蛙价格高达110元/斤,石蛙为何这么贵

野生的石蛙现在都是保护动物了,不允许随便捕捉,否则就是违法行为。如今野生环境下的石蛙数量非常的少,以前在农村经常可以看到石蛙的踪迹,而现在基本上只有在一些比较偏远的山区里面才能看到这种石蛙的存在。任何东西一旦数量减少的话,那么它的价格就必然会上涨,相信在农村长大的人都吃过石蛙,绝对是一种非常美味的蛙类。

因为石蛙味道特别的鲜美,加上养殖成本非常高,以及对于养殖环境的苛刻要求,导致死亡的养殖规模现在非常的小,所以供应量比较少,这也是为什么石蛙的价格现在如此高的原因。不知道你们那边的石蛙价格是多少钱一斤呢?

⑶ 请问养殖石蛙的朋友,石蛙的养殖成本高不高,利润怎么样

石蛙养殖的利润是比较高的,真正成熟的石蛙养殖技术其转让价格也应该是很高的,我个人认为10万、20万的技术转让费都属合理,因为稍有点规模的养殖户1-2年就可赚回。由于石蛙养殖经济价值体现在清热解毒、滋补强身等功效,所以市场上石蛙的价格比较贵,据最新市场统计石蛙价格保持在100左右/斤。石蛙栖息的洞穴一般为自然石洞或土洞,于繁殖季节时居石洞者较多。洞穴多在溪流岸边靠近水面,或者洞口有一半在水面之下。这些洞口一般不大,较光滑,进出洞时不易擦伤体表。洞深一般为20~25厘米。洞底略低于洞口。石蛙养殖的饵料主要是蚯蚓、黄粉虫、蝇蛆等。有关它们的养殖方法在很多书本上都有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石蛙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蛙池不受地点的限制,一般来说养殖场地宜选择在水质良好、排灌方便、环境安静、冬暖夏凉、不旱不涝、管理方便、防逃防害的地方。
养蛙池可建在室内或室外,室内要求通风,凉爽,无太阳光直射,室外可设凉棚,下建蛙池,因陋就简地在室内,庭院内或野外建池,都是石蛙良好的生活场所。
蛙池的规格要求
人工养殖石蛙一般采取精养,建池时应注意尽可能符合蛙的生活习性,供有水、陆、石穴、喂食等条件,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条件,而且又要便于饲养管理。

⑷ 请问建一个中小型的石蛙养殖场大概要多少钱

看你的交通方便不方便,建筑材料价格,跟自己的设计方案我是自己动手建池子的50多一平方你还要建虫房住房,池子上面还要搭棚子,建围栏。自己算算。水源离的远近,水池水管这些都是大头。一般下来要5w了。

⑸ 养殖石蛙需要多少成本呢

一斤十二到十五元的。

⑹ 石蛙养殖成本

石蛙养殖j技术
石蛙养殖似简单,实际上成功率不高,常使初养者吃尽苦头。南方诸省近年来在石蛙人工饲养方面做过不少尝试,但是真正成功并取得明显经济效益的比较少;主要原因是石蛙的生长条件比较特殊,对环境要求较高,如果没有把其生长规律弄清楚,很难养殖成功。下面列出近年来一此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总结出的一些规律和经验。
1.石蛙属于流水生活型。常栖于山区水流较缓的小溪内或在流溪的迥水坑内,溪的两岸植被丰富。它们很少离开水域,体色常与它们的居住环境相适应。第二性征向着强烈地拥抱方式发展,雄性体大,前肢极为粗壮,婚刺也极发达,这些特点与繁殖特性有很大的关系,产卵时,雌雄必须将卵产在流水所冲击的溪边,交配时雄性强有力地拥抱着雌性,并借助于腹部的棘加强雄性的固着力,使它们不为水流所冲散。石蛙具内声囊,发声低浊而大,雄性叫声为“咕咕咕”雌性以“咔咔咔”声相应。石蛙有群居和夜间觅食的习性,往往几只或几十只堆在一起共栖一处,在安静适宜的环境中,石蛙白天也出穴觅食,夜间是活动的盛期。石蛙善跳和攀爬,平时活动较弱、平稳,在繁殖盛期,活动频繁,具有鸣叫和抱对等行为。 石蛙喜食活动的动物,一般不食死的或不动的食物,在自然状态下,石蛙的食性广泛,除昆虫、蜈蚣、蜘蛛、马陆、蜗牛、螺、蚬、蚯蚓、虾外还捕食蟹、杂鱼、泥鳅、幼蛇和小型鸟类。不同地区的石蛙,由于环境所能提供的饵料不同食性亦有差异。石蛙在自然界中一般吞食量为其体重的9%,有时达到12.8%。
蝌蚪:石蛙蝌蚪有时取食溪边水草或水底的水绵,它们使用角齿啃食,把柔软的植物组织啃下来食用。蝌蚪所啃食种类有植物性的小环藻、丝藻、水绵、苔藓、硅藻、甲藻、金鱼藻及植物碎屑;动物性有草履虫、纤毛虫、水蚤、轮虫等。有人还发现石蛙蝌蚪以刮起水中石块的附生植物,水域中的浮游生物、落入水中的植物嫩叶或溪中的动物尸体为食。有时还啮食死亡的同类。
石蛙是变温动物,没有调节体温和保温能力,其体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石蛙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8~26℃,最适温度24~25℃,春秋两季是其活动最频繁、摄食量最大、生长最迅速的季节,4~6月、 8~9月是繁殖后代的最好时期,当水温超过30℃,摄食活动减少。当水温降至12℃,蛙代谢很弱,进入冬眠,冬眠时,蛙双眼紧闭,不食不动,靠脂肪体来维持生命活动,对外界刺激不作出反应,冬眠期若水温上升到适宜的温度,蛙就会再出现活动。石蛙成蛙的致死高温在31℃左右,不同季节有所变化。石蛙亦能忍受长期的0℃环境,但水不能结冰,冰封缺氧导致石蛙死亡。
石蛙卵常产于水流平缓浅水处,附着在石块、水生植物体上,卵外的胶质膜遇水膨胀变厚,粘性强,相连成索状或葡萄串状,有时长达20厘米左右。卵的直径一般为4毫米,最大可达5毫米,根据水温的不同蛙卵通常在8~15天后,孵化成蝌蚪,蝌蚪喜生活在溪水坑内的大石逢内或碎石堆中,蝌蚪在适宜的环境中,一般经50~78天的生长,变态成幼蛙。
石蛙的饵料
石蛙的饵料主要是蚯蚓、黄粉虫、蝇蛆等。有关它们的养殖方法在很多书本上都有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3 石蛙池的建设
野生石蛙常年栖息于阴凉的山溪水沟边或有瀑布的石洞附近,其生活环境要求水流充足,阴凉,潮湿,水质清新,喜群栖于石穴之中。生长发育、配种、繁衍后代长期处于野生状态。
人工驯养石蛙,由野生变为家养,生活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石蛙进行人工饲养,对蛙池必须采取合理的设计,使蛙池既要近似于自然环境,又要便于人工管理。
3.1 养殖场址的选择
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石蛙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蛙池不受地点的限制,一般来说养殖场地宜选择在水质良好、排灌方便、环境安静、冬暖夏凉、不旱不涝、管理方便、防逃防害的地方。
养蛙池可建在室内或室外,室内要求通风,凉爽,无太阳光直射,室外可设凉棚,下建蛙池,因陋就简地在室内,庭院内或野外建池,都是石蛙良好的生活场所。
3.2 蛙池的规格要求
人工养殖石蛙一般采取精养,建池时应注意尽可能符合蛙的生活习性,供有水、陆、石穴、喂食等条件,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条件,而且又要便于饲养管理。
3.2.1 种蛙池
面积一般为4~10平方米为宜,池高0.8米,池内水深0.1~0.15米,池内水陆面积比为3∶1,并设有栖息的石穴,池底铺有较大的鹅卵石,光线阴暗,湿度保持80%,造就一个理想的石蛙栖息的生态环境,促其生长发育,从而提高产卵率和受精率。

3.2.2 孵化池
面积1平方米,池高 0.5米,水深15~20厘米,水质清新,pH6~8,并含充足的氧气即可。也可以用长椭圆形的大脸盆代替。
3.2.3 蝌蚪池
面积 3~4平方米,池高0.8米,水深3~10厘米,pH6~7,水陆比2∶1,需遮光饲养,每池饲养一群同样规格的蝌蚪为好。

3.2.4 幼蛙池
面积4~6平方米,池高 0.8米,水深一般10~15厘米,水陆比2∶1,池内铺设 3~5厘米的小石子,筑有石穴,水质好,pH值6~7.5。
各类蛙池池形以长方形为好,池底略为倾斜,排水孔在最低处使池水能被彻底排干,池内设水面、陆地、石穴、食台等物,池上口设网盖,以防蛙跳潜逃,敌害生物侵袭。进水管安装在池的上边,靠近网盖的下方。新建池不可立即使用,用消毒液消毒(除去碱性),用水浸洗多次,方可养蛙。
4 石蛙的人工繁殖技术
4.1 种蛙的选择
石蛙的产卵孵化季节在4~9月,5~6月是产卵高峰期。要提高产卵率、孵化率,必须从种蛙冬眠复苏开始,做好种蛙的选择和配种、产卵、孵化等准备工作。
选择种蛙是搞好人工繁殖的基础,在冬眠之后,春繁之前对成蛙作全面检查分类,选择个体较大、身体健壮、皮肤光滑、发育良好、无残疾,无破损,达到性成熟的成蛙留作种用。一般二龄蛙,雌蛙体重达200克以上,雄蛙250克以上就可作种用。初产蛙卵较少,产过1~2次的蛙产卵量较高,质量较好。个体大的老龄蛙产卵量多,但质量不好,受精率不高,一般不应选作种蛙。雄蛙要求健壮、善跳、皮光腿壮;雌蛙要求腿短粗、腹鼓、皮光亮。2~3 龄种蛙繁殖力较强。4.2 种蛙的培育 气温、水温、水质、光照、饵料、环境条件对蛙的健康、繁殖影响极大,生存环境好坏,直接影响配种、产卵率、受精率、孵化率和蝌蚪的成活率。根据石蛙习性,种蛙池应建在安静、弱光处,池高 0.8m,面积4~10m2。池底铺垫鹅卵石和石块构成的石穴,利于种蛙栖息产卵。池
内水陆面积3∶1,要求池水容量相对稳定,水深15cm左右,水质清新,pH值6~8,无有害寄生虫。一般在采食旺季每天换水一次,采食淡季,每间隔2~3天换水一次。每平方米放种蛙15只,按雌雄1∶1比例进行群养,选留的种蛙在冬眠前或春繁前必须做好群养放养准备。
准备选留作种的蛙在冬眠前应加强饲养,使之膘厚体壮,保证安全越冬。种蛙培育除要求具备适宜的环境条件之外,还必须保证有充足的饲料供应。种蛙以蚯蚓、黄粉虫、飞蛾、蝇蛆和其他昆虫等动物性饵料为主,摄食量5~9月最大,发情期间减少,产卵后期增大。饲料供应以采食后略有剩余为宜,每天投喂量保持均衡。不可忽多忽少,依具体情况,酌情增减,投料时间一般在傍晚(依太阳刚要下山时为准),每天一次,定点投饲。
4.3 配种和产卵
石蛙冬眠后,卵泡迅速发育,通常到4月份、水温15℃、气温20℃以上时开始配种产卵,9月底结束。配种雌雄比例为1∶1, 种蛙池的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15只。雄蛙叫声“咕咕咕”,雌蛙以“咔咔咔”、“咔咔”声应和,种蛙一般在夜间21时后抱对,拥抱刺激对配种母蛙是必要的,配种母蛙一般于清晨4~7时排卵,有些延至9~10时,产出卵块通常粘附在石块池壁上,一般每次产卵约600粒,高的可达1000~2000粒,卵粒圆球形, 外胶质膜将卵粒粘连在一起。产出的卵在1小时之内尽可能不要搅动, 以免卵块破碎,降低孵化率。在种蛙配种产卵时,要造成一个光线暗淡、幽静、水质清新、水位稳定的环境。
4.4 人工孵化
石蛙卵呈球形,类似鱼眼,卵直径约4mm,卵外层胶质膜呈圆形,卵产出落水后,胶质膜吸水即膨大,卵胶质膜彼此相连成卵块,呈葡萄状,卵块吸附在产卵池内的石块、水草或池壁上。未受精的卵3天后动物极明显变黄,植物极白色不透明。胚胎发育时期,胚胎对外界变化十分敏感,这个时期要求环境生态条件稳定,避免阳光直射,人工捞取受精卵操作时必须仔细、轻缓,否则就会降低孵化率。在孵化过程中,水要清洁,水温18~28℃,pH值中性为宜,同一窝卵不可分开孵化。
根据石蛙人工孵化试验观察,石蛙卵的动物极呈黑色,植物极呈白色。蛙卵在18℃水温下孵化,第五天可见受精卵动物极黑点变长呈线状,第七天胚胎呈条状,一端大、一端小,第八天胚胎明显显示头和尾、蝌蚪成形,并且会晃动,第十天就有少许蝌蚪孵化出膜,第十三天有75%孵出,第十五天全部孵出, 孵化率达85.3%。如果孵化水温为25~29℃时,孵化时间只需7~8天,孵化率达85%。蛙卵在整个孵化过程中如果做到温度适宜、 水质无污染等技术要求,其孵化率就可达90%以上。在水温适宜时孵化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水质和水中的溶氧量,水质越好,溶氧量高,孵化率可达100%。在繁殖季节,每天早晨巡池1次,母蛙排卵1小时后应将卵块取出,采卵时注意保持卵块的完整性。取出的卵轻轻放于事先准备好的孵化池中进行孵化,动物极朝上(即有黑色的一端),植物极朝下,孵化过程中除防止天敌侵害外,还应严格掌握孵化的生态条件,包括水温、水深、水质等要求,水温30℃以下,水深15cm左右,pH值6~8,水质清新无污染,并含充足的溶氧,光照自然即可,但忌阳光直射。25~26℃的水温对孵化非常有利,时间短,孵化率高,温度再往上升,孵化率则下降,30℃以上基本孵不出蝌蚪来。
5 石蛙蝌蚪与幼蛙的饲养管理
石蛙的蝌蚪对外界环境及敌害的适应能力和抵抗能力较差,稍不注意,就会造成很大损失。石蛙的幼蛙,是蝌蚪经过十多天的停食变态而成。变态后的小幼蛙,身体虚弱,对环境十分敏感,特别是在头10天里,其肺和消化道都非常脆弱。因此,饲养管理水平高低是影响其成活率生长率的关键。
5.1 蝌蚪饲养管理技术
石蛙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母蛙产卵后,其卵经人工孵化一般8~ 15天可以孵出小蝌蚪。小蝌蚪孵出后身体呈棕黄色,体部长0.6~0.8cm,尾长1cm左右,呈鼓锤状,通常吸附在池底和卵膜上,很少活动,也不觅食。三天后活动量增加,并开始觅食。根据试验观察,可把蝌蚪生长发育过程分为:初期、前期、中期、后期四个阶段。蝌蚪各个时期的生长特点和对饲养管理的要求是各不相同的。
5.1.1 生长初期(1~10天)
蝌蚪孵出三天内不觅食,依靠从卵黄中带来的营养维持生命,过早喂食反而导致其死亡。三天后蝌蚪的活动量明显增加,两鳃盖完全角成时开始觅食,按每万尾蝌蚪投喂一个蛋黄的标准定时投喂,并适当加入一些水中天然浮游生物,如水蚤、藻类。刚孵出的蝌蚪,身体弱小,对外界环境敏感,特别是水温、水质、光照。当水温低于20℃或高于30℃,水中溶氧不足,pH值高于 8或低于 6 时都会影响小蝌蚪的生长,甚至造成死亡。因此, 在水质管理上要求:细水常流,清新无污染,水温保持在20~29℃,pH值6~8。 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及时调整水的深度,一般以10~15cm为好,每天换一次池水。光照以室内自然光或室外凉棚下漫射光即可,应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小蝌蚪经过10天的生长发育,体长可长到1~1.5cm。
5.1.2 生长前期(10~20天)
小蝌蚪10天以后,其食量增大,生长发育加快,蝌蚪开始寻找新的食物,但其消化功能仍然不强,此时饲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蝌蚪的成活率。因此,在饲养上必须补充饵料,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主要以营养丰富的糊汁饵料为主,如蛋黄、玉米粉、4号粉,并辅以细嫩藻类植物等。饵料投放时间白天或晚上均可,每天1次,但要定时。投饲量一般每1500尾蝌蚪每天投喂一个蛋黄。通过精心饲养,蝌蚪到20日龄时,体长可达2cm,体色变为淡棕色,背部有乳白色的花纹,身体与尾部交界处有明显的黑色V字型花纹。10~20日龄的蝌蚪在管理上要求保持池水清洁,以防止中毒,做到每天换一次池水,水的深度以10~20cm为宜,同时池水应避免太阳光直射。
5.1.3 生长中期(20~50天)
此时蝌蚪的消化功能不断增强,为促进蝌蚪消化道的尽快发育,适应两栖类某一特定蝌蚪期“食草性”的生物特性,20日龄后蝌蚪除投饲糊汁饵料外,应投喂植物性饲料和藻类植物,如浮萍。这一时期蝌蚪的饲养管理比较简单,开始以植物性饵料为主,动物性饵料为辅,逐渐过渡到以动物性饵料为主,动物性饵料的增加会加速蝌蚪的变态,植物性饵料则能促进其个体长大,故平时应混合饲喂。管理上要注意保证池水清洁,不受污染,每天清除池内饵料残渣。饲养密度以每平方米300~500尾为宜,这样蝌蚪就能正常生长发育,到50日龄时,有些蝌蚪长出后脚。到这一时期蝌
蚪成活率可达95%,如果水温偏低,该期的时间将会更长。
5.1.4 生长后期(50~78天)
这一时期是蝌蚪转化为幼蛙的关键时期,蝌蚪在此期要长出后肢和前肢,并且由水生转化为水陆两栖。50日龄左右,体长达4cm以上,长出后肢,后肢长出后约2周(65日龄)开始长前肢,前肢长出后,尾部开始被吸收,此时石蛙蝌蚪就停止觅食进入变态期。这一时期在饲养上除投饲足够的饲料外,还要添加少量的动物性的活饵饲料。在管理上做到:分级饲养,水浅清新(浅水区只有3cm左右的水位),水陆各半,登陆方便,光线暗淡,环境幽静。蝌蚪进入变态期到变态完成需10天左右,进入变态期的蝌蚪变态率可达95%左右。
5.1.5 蝌蚪应分级饲养,同一日龄蝌蚪按个体大小不同进行分级,每月1次,以利于统一投饲管理。合理掌握饲养密度,在分级过程中进行分群、组合,以同级个体适当的密度,进行分池饲养。饲料要品种多样、优质,正确掌握好合理的投饲量,不可过少过多,每天定点投喂一次,每次投喂量均衡,随日龄增长而逐渐适当增加。在蝌蚪采食旺季,或变态前后,应更严格做好投喂管理工作,以防各种疾病的发生或因环境条件的不适而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早期孵化的蝌蚪应加强饲养,促其当年变态;晚期孵化的蝌蚪应合理控制饲喂量,不使其当年变态,让蝌蚪越冬,以降低死亡率。
蝌蚪生长发育后,变态的时间受繁殖孵化季节和外界气温的影响极大,一般4~7月份产卵孵化的蝌蚪在7~9三个月中可以变态,8~9月份以后繁殖孵化的蝌蚪要经过越冬,到第二年4月份以后才能变态成幼蛙。
如果您也想养石蛙,那得给您提个醒,从受精卵到蝌蚪的生长初期、前期、中期和后期以及幼蛙、成年蛙,最关键的是水质的问题。近年来石蛙的野生资源遭到人为的严重破坏,石蛙人工养殖的成功,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饱了人们的口福。不过第一年你就不要想赚钱了,你得繁育种子呀!现在各大城市的价位相差甚远,比如说成都批发价160一斤,以以上数据看的话你可以轻松算出你一年可以赚多少钱了!祝你成功!

⑺ 一只石蛙一年大概要多少成本

一只蛙养至三两左右需8元左右的成本。118187672石蛙仿生养殖群

⑻ 养10000只石蛙要多少平米,附石蛙的养殖方法

回答
养10000只石蛙要2000平米左右。石蛙跟螃蟹一样,比较喜欢在安静的环境中生存,所以选择的地方要尽量远离公路以及城区。要选择身体健壮、个体较大、皮肤光滑而且发育良好的种蛙,选择好种蛙是人工繁殖的基础。同时温度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通常在4月份,水温在15°C,而此刻室外的温度在20°C以上种蛙就开始配种了。
一、养10000只石蛙要多少平米
1、养10000只石蛙要2000平米。石蛙和螃蟹差不多,比较喜欢在安静的环境里面生存,所以选择养殖的地方一定要远离公路以及城区,这样可以防止因为太过吵闹而影响到石蛙繁殖以及生长。石蛙一般是生活在水域里面的,所以选择的地方必须在水流丰富的江河、湖泊里面。
2、选择的种蛙体质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产卵数量还有质量,在选择种蛙时,一定要选择身体健壮、个体较大、皮肤光滑且发育良好的种蛙。一般石蛙的产卵孵化季节在4-9月份左右,5-6月份是产卵的高峰期,所以一定要把握住这段时间。
3、温度的掌握非常重要,一般4月份水温差不多在15°C,而此刻室外的温度在20°C以上种蛙就能进行配种了,9月底结束。产卵的环境一定要在光线幽暗、水清晰的场所之内,产卵后可以对其进行人工孵化,这时水温必须要保持18-28°C。等到它成长为幼蛙以后,就要对其进行人工饲养。
二、石蛙的养殖方法
1、种蛙选择
(1)种蛙是人工繁殖的基础,在冬眠之后、春繁之前一定要对成蛙进行全面检查分类。
(2)可以选择个体较大、身体健壮、皮肤光滑、发育良好、无残疾、无破损、达到性成熟的成蛙留作种用。
2、种蛙培育
石蛙选留作种用的在冬眠前一定要加强饲养使其膘厚体壮,冬季在温度达到12°C以上时必须保持喂食,减少冬季体内能量的消耗,这样可以保持石蛙的生长和性腺良好发育。
3、配种产卵
(1)石蛙一般在4月份就可以进行配种,雌雄的比例为1:1,放养密度每平方米15-20只。
(2)石蛙一般在夜间9点后抱对,母蛙在清晨4-7点进行排卵,一般每次产卵300-500粒。
4、人工孵化
石蛙受精卵开始发育到蝌蚪孵出阶段对外界变化非常敏感,所以在整个孵化过程中一定要做到温度适宜、水质无污染、蛙卵消毒、孵化池增氧等技术要求。
5、蝌蚪饲养
(1)石蛙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母蛙产卵后卵经人工孵化10-15天就可以孵出蝌蚪。
(2)小蝌蚪孵出后一般会吸附在池底和卵膜上,很少活动,也不觅食,到了第3天后活动量增加就会开始觅食。
6、幼蛙饲养
幼蛙饲料有蝇蛆、黄粉虫、蚯蚓等,白天可以采取避光措施,水深保持10-15cm,水质与蝌蚪期相同,20-26°C时每天换水1次。
7、安全越冬
(1)蝌蚪越冬可在室内进行,水深20cm左右,可以采用常流水、蛙池加盖、保温等防冻措施。
(2)幼蛙冬眠水深保持15cm左右并留有一定的陆地,遇到低温、冰冻天气时必须采取保温防冻措施。

⑼ 有谁知道养石蛙

石蛙学名叫棘胸蛙,又叫石鸡,是我国最大的食用蛙之一,营养价值可与野生甲鱼媲美。随着野生石蛙越来越难在深山老林捕捉到,许多人就人工养殖石蛙。可是由于技术或资金等原因,人工养石蛙真正成功的并不多。对此,记者走访了我市规模养殖石蛙成功的两位农民,探究一下石蛙养殖的现状。

亏本六年终成功

叶理荣,算得上是国内养蛙第一人。这位73岁的开化县杨林镇川南新村农民,十几年来一直研究探索石蛙的人工养殖技术,先后投入100万元,攻克难关,终于率先养蛙成功。“我是真正的露天养石蛙,这水是山上水库里引来的山泉水,石蛙白天躲在石缝里,你们是看不见的,要到晚上才出来。”10月21日,在开化县石蛙种苗基地,叶理荣告诉我们,为了实现自然生态环境下养石蛙,他的养殖场不仅在水池四周及中间建起“人工陆地”,还搬来卵石垒了人工石洞,供石蛙栖息,同时又在水池上搭建了钢架大棚,并种下丝瓜、南瓜遮阴。

目前,他的养殖场有商品蛙500公斤,种蛙1000多对。“我一年只卖20多万尾蝌蚪,一尾是一元钱。”叶理荣说,生态环境养石蛙,这些种蛙只在4月至5月产卵,一年只孵化二三十万尾蝌蚪,到了七八月气温高时,就难以孵化了。

叶理荣是1996年4月开始养石蛙的。当年,他花2000元从抓石蛙的村民那里买来20对种蛙,结果养半个月就饿死、撞死了。之后几年里,他投入8万多元钱购来石蛙,进行仿生态养殖,还是血本无归。到1999年底,叶理荣养的50多公斤石蛙,终于有几只成活下来。看到奇迹,他马上买来300对石蛙放手一搏,可是又死了一大部分。摸索、尝试、生病、治病,直到2002年夏天,叶理荣才彻底走出了孵化、繁殖、变态、死亡的怪圈,石蛙孵化率、变态率达80%以上。 整整交了6年“学费”,叶理荣这才养蛙成功。

2003年,他租下村里的15亩地,又投入50万元建起“开化县石蛙研究所”。每年,叶理荣养蛙收入已达八九十万元。

水质技术是关键

“养石蛙,水质是第一,技术第二。”总结十几年的养蛙经验,叶理荣分析说,现在他的石蛙养殖技术已相当成熟,相对而言,养石蛙的水质最要紧。由于他养殖场的水源全靠山上的一座水库,有时受水库里的水质影响,每年要死掉一些蝌蚪、小蛙,损失2万元钱。此外,露天水池养石蛙,还需防老鼠、鸟、蛇等天敌。

在江山市峡口镇峡南村大石前的山泉谷石蛙养殖场,我们看到,80个大小水池里养着许多种蛙、幼蛙和小蝌蚪,养殖场场长华辉正向前来“取经”的几名江西农民介绍石蛙养殖情况。“整个养蛙场有大小石蛙一万只,蝌蚪2万尾。”华辉说。

2007年,华辉将集镇上开的网吧转让掉,进深山养起石蛙。这个沿着山涧而搭建的养殖场,占地5亩,现已投入50多万元。他说:“我的养蛙技术是从浙江大学学来的,刚开始一年投入20多万元,预计两年可收回成本,可是事实并不这么简单。”2009年4月,他的200对种蛙繁殖了1万多尾蝌蚪,却大批死亡,只成活1000尾。

“在当时,这主要还是技术没过关,小蝌蚪易得病,吃得太饱或是吃了不干净的水易得肠胃炎、烂鳃病。”华辉经过多次摸索,终于掌握了技术,防止蝌蚪生病就在夏天经常给水池换水,并给蝌蚪喂牛奶,使其长得健壮。由于石蛙在蝌蚪时,变成小石蛙需过关键的“变态关”,这时

1/2

变态着的小蛙有15天至20天不吃东西。因此,养好蝌蚪十分重要。华辉说,只要掌握技术,选好环境,养石蛙还是会成功的。

坚持三年见效益

“养石蛙的经济效益还是蛮好的,我现在的商品蛙还舍不得卖。”叶理荣说,现在每公斤石蛙的价格是280元至300元,到了春节期间要卖400元。他一般将石蛙养3年,才挑出健壮的留作种蛙,现在一对种蛙价格是300元。今年他养蛙的收入已达40万元。

“这几年来参观、学技术的人相当多,去年有十几个人来学技术。”叶理荣是参观免费,学技术三天则每人收3500元费用。今年,已有60多个来自江西、四川、安徽、河南的农民来参观和学技术。

“农民要养石蛙成功,关键要坚持。”叶理荣说,一般一户农民养1亩场地的石蛙,可引进50对种蛙,成本是1.5万元,加上建仿生态的场地,总投入为33万多元。一般而言,一尾蝌蚪长到三两重时需养3年才上市,之后每年就有3万元收入。他分析说,不少农户养石蛙失败,关键是没有坚持下去。有的人眼光短,想当年投入第二年见效益,这是不可能的;有的一遇到挫折,就放弃了,结果是亏了本钱,也失去商机。

“而在室内的水池养石蛙,只需养一年半时间就能长到二两重。”华辉说,石蛙养殖十分适合山区农户家庭养殖,投入不大。建一座水池只需600元,一个家庭可建五六座水池,引进10对种蛙,先期投入只需六七千元。3年后,农户每年有两三万元净收入。“在我这儿学技术,每人学费2500元钱。”他说,今年已培训出7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今年,华辉养石蛙收入有五六十万元

⑽ 石蛙养殖需多少资金

这要看你想做多大规模,预期达到怎样效益而定。

只做幼蛙养至成蛙阶段8万左右可以起步,周期两年:要种蛙、蝌蚪、幼蛙、成蛙一条龙养殖,18万起步,周期最少三年。

石蛙在傍晚时爬出洞穴,在山溪两岸或山坡的木草丛中觅食、嬉戏,异常活跃。但其活动范围一般不大。夜深时,便逐渐返回洞穴,天亮后很少在洞外发现其踪迹。白天一般伏在洞口,或潜伏在草丛、砂砾和石片空隙间,伺机捕捉附近的食物:一旦遇有水蛇、老鼠等敌害,或是人走近洞口时,迅速退到洞内,或沉入水底。
石蛙的活动强弱与外界的环境条件有密切的关系,水温水流等变化对其影响尤为明显。适宜水温为15~25℃,活动正常:水温过低,活动较少,生长停滞,进行冬眠,水温过高则出现异常,甚至死亡。
石蛙在冬季寒冷地都蛰伏起来,不吃不动,双眼紧闭,对外界没有反应,进行冬眠,主要靠体内贮存的养分来进行极为微弱而缓慢的新陈代谢。根据观察,一般在霜降后开始冬眠,惊蛰时节,水温高于12℃时,也有部分石蛙伏在洞口或跳出洞穴活动。冬眠时,石蛙喜栖居于山溪的深水潭内或溪边有泥土的洞穴内,其抗寒性比石洞要好。
石蛙的视力较差,它只能捕食活动着的活饵料,把死的食物送到其口边也不摄取。当发现食物目标时,就猛然跳起,直扑食物对象,甩出带粘液的舌头把食物逮住,迅速卷入口中。捕食多在夜间,白天躲藏在洞穴里。
刚孵化出膜的小蝌蚪,在4~5天内靠孵黄囊营养,当孵黄被消耗之后便开始觅食。经解剖观察,蝌蚪的肠中有植物碎屑、小环藻、丝藻、水绵、苔藓、草履虫、纤毛虫、水蚤、轮虫以及硅藻、甲藻、金黄藻等。进行人工饲养时,可投喂一些蛋白质较高的饵料,如蛋黄、豆浆及鱼粉等。
石蛙期的食物主要是蚊虫、小型昆虫及昆虫幼体等。至成蛙期,其食物范围很广,解剖观察47只成蛙,在胃和肠中发现的食物有57种。如:昆虫、蜈蚣、蜂蛛、马陆、蜗牛、螺蚬、虾、蟹、杂鱼、沙鳅,以及蚯蚓、幼蛇、小型鸟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