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经济学中,什么是外部成本,与外部效益搭配着说。
外部成本;比如化工厂生产需要原料,劳动力,电力等,这些费用的发生都是内部的成本,为企事业经营决策计算的费用。但化工厂排放的污水污气等对社会靠成的伤害,比如下游有养鱼池会造成鱼产量的下降或人的健康的伤害都是企业经营的外部成本,他不是企业经营决策考虑进去的费用。而给其他相关人或组织造成的损失或伤害都是外部成本。
外部效益;比如养蜂人在果园里放蜂,他的效益是蜂蜜的产量和质量。但放蜂行为帮助果园果树授粉,会增加水果的产量。这便是外部效益,他不是企业决策的目标。
(1)解决问题用成本和收益哪个较好扩展阅读
外部效益内化问题
与外部成本内化问题相反的,是外部效益的内化,如雷锋问题。企业家当然希望人人都是雷锋,先人后己,舍己为人,对与自身不相关者产生外部效益,无疑是组织效率最大化的方式。然而现实中的人更符合理性人假设,对外部效益置若罔闻,如态度恶劣的服务窗口。不是不能做而是不去做。所以要提高服务质量,让服务岗位对他人负责,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就要内化外部效益。如让顾客监督评价,并设置与之相应的绩效管理与薪酬体系,将外部效益转嫁入内部来,再用市场机制解决问题,激励员工产生内部化的外部收益。
再如和尚挑水问题,三个和尚没水吃,是因为对水的产权不清,外部效益无法内化,无法形成市场交易。所以按照经济学的方式,应该先计量水量,根据可计量的水量确定水的产权,然后就能交易水权,建立起轮班机制。然而,这种冷冰冰的市场方式虽然有效,也使三个和尚之间的情谊荡然无存
❷ 资产评估法、成本法、收益法的应用 资产评估方法的选择、资产评估价值类型的理解、资产评估类型的具体应用
资产评估是评估机构和人员根据特定的目的,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和公正的准则,按照法定程序,运用科学方法,对资产的现时价值,一般是具有独立核算和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的资产价值审查,估算,评价或鉴定.在现代经济社会中,资产评估日趋显得重要,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资产交易的需要.市场经济社会中,企业间的资产买卖是非常普通的经济活动,不论企业内部的部分资产,还是企业的全部资产,对买者和卖者都存在着一定的利益关系,一般来讲,买者总希望价格越低越好,卖者希望价格越高越好,要使双方都能较满意地接受交易价格,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对资产进行评估以供买卖双方参考,而这种评估必须由评估机构来完成.
2,合资或合作的需要.这是资产评估运用比较多的领域.就中外合资企业而言,外方带来的先进设备和技术究竟值多少钱,需要中方进行判定.中方投入的厂房,基础设施,土地等也需要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否则双方很难确定一个投资比例,进而可能会影响到今后的利润分配以及正常的经营管理.要做到这一点,资产评估是必不可少的.
3,银行贷款的需要.当一个企业向银行贷款时,银行总是要考虑到该企业的还贷能力.如果企业还贷能力差,而且又急需资金使用,那么该企业可能会用资产抵押的方式向银行贷款.当银行接受这一方式时,银行一定会考虑到该企业万一还不了款,只有将资产出卖,那么这部分抵押资产到底能值多少钱,这又是需要通过资产评估来解决.
4,国企改制和股份制公司股权转让的需要.国企改制中为了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国家权益受损控制在最小限度,就需要评估机构对国企的全部资产予以客观公允的确认.股份制公司股权转让中,股权出让者和受让者也都希望公司的资产有一个公正的,合理的价值,也需要通过评估机构来确认.另外进行资产评估也是税收,会计,保险等管理和行业所需要的,而且即使有准确的资产计价,随着时间的推移,资产的原值和现值已不相符合,为了能使资产真正显示出其现值,资产评估是绝有的经济方法.既然资产评估在经济活动中非常需要,选择,确定评估方法对于评估的质量,评估结果的正确性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就现行的资产评估方法和选择原则作以下分析和探讨.
资产的组合和内部构成形形色色,而作为某一项资产却可能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就某一种具体的评估方法而言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就三种方法总体而言又存在着普遍性和方法之间的互补性.
在许多国家评估人员普遍认为三种方法的协同运用,可以克服独立使用某一种方法的缺陷,提高评估的正确性.评估方法的选用应遵循以下规则:
首先必须与评估对象相一致.评估对象的资产不同,所要求的评估方法也不同.资产评估方法的选择不可避免地要涉及评估对象.从评估对象看,如果评估对象能满足评估方法的诸要素,那么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场法均可使用,因为评估人员总是寻求最简单,最能客观反映资产价值的方法对资产进行估价.
从评估对象来分析资产评估方法的适用问题,事实上就是依据参数的可求性来寻求方法,有何种参数可得到,我们就用何种评估方法来评估资产价值.从评估对象上来认识评估方法适用范围问题与评估目的和估价标准并不相矛盾.尽管不同的资产业务,其所适用的估价标准不一样,但是这一点在理论上不可能成为选择评估方法的一个依据,因为各种评估方法都具有实现不同要求的内在功能.从评估方法看,如特指某评估方法,那么必须能找到该评估方法所需的基本要素.比如成本法,必须有重置成本,实体性损耗,功能性损耗,经济性损耗的具体参数,我们才能用成本法评估资产的价值.这种寻求参数的过程,也是资产评估方法的实质性内容.在几种可供选择的方法中,要处理好需要与可能,主观与客观,先进性与合理性的辩证关系,按照管理学上的"满意原则",从而选择最满意的资产评估方法.例如固定资产评估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各种损耗的测算,需要专门的方法,在资产评估方法选择时必须慎之又慎,只有认为适合评估对象时方可采纳,否则将会事倍功半,贻误时机.
其次要严格与评估标准相适应.评估标准决定了应该评估的价格类型.每一种价格类型都有着特定的基础数据来源,有着特定的影响价格的因素,从而对获取,处理,分析,利用信息资料都有一定的要求,并要求采用与之相适应的评估方法.评估标准与评估方法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必须明确,否则以方法取代标准,以技术方法的多样性模糊公允标准的确定性,就容易出现错误,直接影响资产权益以及有关当事人的权益.
再次要受客观现实条件,特别是数据和信息资料的制约.各种方法都要依据一系列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处理,转换.没有相应的数据作为基础,那么各种方法就成了一句空话.因而,要根据现成的资料,以及经努力能搜集到的资料的满足程度,来选择适当的方法.
最后把资产纳入不同评估途径中统筹考虑.如果一种评估途径里有各种评估方法,可按上述四项规则进行择优.由于对评估结果进行相互验证的需要,还要在其他途径下选择评估方法.至于某项评估业务需要从两个还是三个途径来相互验证,一方面取决于各数据的质量和方法的适用性;另一方面也决定于资产业务本身的性质及其价格的灵敏度.例如对于有活跃的市场,并能找到与评估资产相同或者相近的参照物时,我们一般采用现行市价法,因为其评估的参数,指标可直接从市场获得,更能客观地反映被评估资产目前的市场情况.依据参照物的现行交易价格,参考被估资产与参照物之间的时间差异,地域差异和功能差异等因素,估算出被估资产的评估值.
采用这种方法评估出的结果一般容易被买卖双方所接受.对于一些难以取得参照物的专用机器,设备及其他资产,我们一般采用重置成本法.首先根据现有条件的不同,分别采取重置核算法或物价指数法估算被评估资产的重置全价;采用年限法依据有关资料估算被估资产的有形损耗;采用收益现值法中的年金现值系数法,通过调研被估资产的有关生产技术参数与现同类资产有关生产技术参数的差异,估算出被估资产的功能性贬值;通过调研被估资产产品的原料供应和产品的市场销售情况,估算出经济性贬值.在充分考虑以上各因素的情况下,估算出被估资产的评估值.
总之,使用资产评估的各种方法都需要特定的数据资料支持,也都有特定的运作规程.因它们各具特色又具有各自的局限和不足,要想弥补单一方法在运用范围上的有限性,以及评估准确率方
❸ 成本收益分析理论如何解决矛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企业的所有者不能亲自经营企业,就会找人代理,这时委托人购买的是代理人的服务与管理才能。
但由于代理人具体管理着企业,掌握着比委托人更多的信息,从而有条件凭借这个优势来获得更多的私人利益,由此造成委托人的损失。
成本收益分析程序包括以下四个步骤:
1、首先澄清有关的成本和收益
2、然后计算这些成本和收益
3、继而比较项目寿命期间出现的成本和收益
4、最后选择项目。
(3)解决问题用成本和收益哪个较好扩展阅读
成本收益分析方法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1)从社会的角度而非中央(联邦)政府的角度来界定和估计预期成本和收益。
(2)在成本收益的计算中,要以机会成本界定成本,要使用增量成本和收益而不能使用沉没成本。
(3)在净收益的计算中,只计算实际经济价值,不包括转移支付;只是在讨论分配问题时,才考虑转移支付。
(4)在计算成本和收益时,必须使用消费者剩余概念;而且,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估计支付意愿。
(5)市场价格为成本和收益的计算提供了一个“无可估量的起始点”,但在存在着市场失灵和价格扭曲的情况下,不得不利用影子价格。
(6)一项公共工程是否可以接受,这种决策依据净现值标准决定,其中要计算出内部收益率。
(7)在使用净现值标准时,不仅要利用实际贴现率,而且还要分析对其他各种贴现率的灵敏性。
❹ 请问成本效益分析与成本效应分析和成本收益分析之间的区别和定义
所谓成本效益分析就是将投资中可能发生的成本与效益归纳起来:利用数量分析方法来计算成本和效益的比值,从而判断该投资项目是否可行。成本效益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二者互为条件,相伴共存,又互相矛盾,此增彼减。从事物发展规律看,任何事情都存在成本效益。成本大致可划分两个层次:一是直接的、有形的成本问题;二是间接的、无形的成本。效益也包含两个层次:一是直接的、有形的效益;二是间接的、无形的效益。
成本收益分析的三种主要方法:
1、净现值法是指在投资项目的寿命期内,将所有的成本和效益按照一定的贴现率折算为成本现值和效益现值,如果效益现值减去成本现值后的差额大于零,则该投资项目就是可行的。
2、现值指数法是指在投资项目的寿命期内,计算所有的效益现值与成本现值之比,如果该比率大于1,则投资项目就是可行的。
3、内含报酬率是指能够使投资方案的净现值为零的贴现率。这种方法就是通过计算投资项目的未来所有成本和效益的现值之差为零的贴现率,如果这一内含贴现率比要求的贴现率为高,则该投资项目就是可行。
❺ 如何衡量绩效考核成本与收益的关系
1、明确绩效目标。作为人资部门,全面掌握利润考核指标不太现实,需要以绩效考核小组为核心,解决指标来源和责任心问题。
2、绩效考核成本。不能过度考核。考核要为管理效率和经营考核。
❻ 对民众进行核电知识的宣传能否改变对核电厂的反对态度
能源行业从业者倾向于认为,邻避运动参与者是“蒙昧”的,他们不懂得所反对项目的原理和意义,是“误会”导致的反对。所以我们看到近期PX项目的分子式科普。这样的科普效果如何呢?大家也看到了。如果科普工作者再抱着解除蒙昧的目的去接触群众,而项目管理者继续期待科普工作解决邻避问题,那么这个问题会愈加严重。我们试着用成本和收益的思路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一、一个核电站建在我家附近,我要付出什么成本呢?1、我的房产可能会降价。2、可能有污染的风险。
二、一个核电站会给我带来什么收益呢?眼前的收益没有。政府承诺的收益有GDP的上升,可能的就业机会等等。
我们来比较一下成本和收益,可以发现,虽然二者都是不确定的,但是成本一旦发生,是结结实实落在了“我”的身上,而收益一旦发生,也不过是对城市的宏观经济有好处,跟“我”又有什么关系呢?所以,这实际是要求“我”付出风险,来为城市的发展做贡献,恰好网络给我提供了低成本的聚集、反抗模式,于是邻避运动自然而然产生了。如果按照这个思路来解体,可能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呢?
1、降低居民的成本
2、提高居民的收益
3、提高居民的反抗成本
1是不可能的。3是不人道的。只有2一条路可以走。所以,为什么国外大企业特别强调社区贡献,强调本地就业,就是这个逻辑。这里头,没有科普什么事情。只有这个逻辑走通了,科普才能来锦上添花。在项目的传播工作方面,也并非没有可以提高的地方。中国居民买车的热情,是特别高涨,但是车祸的风险性和致死率都比核电要高。这说明,人们为了享受开车的便利,可以接受这样的风险。为什么人们买车是高高兴兴的,遇到核电就反对呢?因为买车是我自愿的。如果传播工作可以像人们买车一样,做好提前量,有足够信息量,不是下个月就开建了,这个月才通知,而是提前两三年做科普工作,有针对性的解决疑问,相信情况会稍有好转。
❼ 成本加收益与绩效激励法哪个更好
【答案】A、C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团队激励计划。以节约成本为基础的收益分享计划有斯坎伦计划和拉克计划。
❽ 西方经济学衡量收益与成本问题
当你选择度假时,代表你的衣食无忧,根据边际效应递减规律,你所用的美圆在其他投资上是收效甚少 的,而用于你所选择的度假,虽然付出了路途的成本,但心理上的满足感却很有效果,所以你付出的机会成本并不大.即收益大于成本/
这是我的理解...
❾ 经济学十大原理解决哪些问题
经济学十大原理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例如人们面临权衡取舍的原理可以帮助我们在众多方向上找到平衡。
在财政收入分配上,如果我们将更多的钱用于国防以保卫我们的国家免受敌国入侵时,我们能用于提高国内生活水平的个人物品的消费就少了。在比如我们在清洁的环境和高收入水平之间的取舍。要求企业减少污染的法律将增加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成本。由于成本的提高,企业利润减少,支付的工资降低。因此,尽管污染管制给予我们的好处是更清洁的环境,以及由此引起的健康水平提高,但其代价是企业所有者、工人和消费者的收人减少。所以我们需要在统筹各个目的以达到均衡发展。
拓展资料:
【经济学十大原理】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4)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5)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理性人指的是系统和有目的尽可能实现其目标的人。理性人通常考虑的是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而进行决策!
自变量增加一单位边际成本,因变量所增加的量就是边际收益。当成本等于收益时利润最大。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在五六十年代原本是国家管理一切的经济运行,政府官员才能配置社会稀缺资源,俗称吃大锅饭年代,大家的劳动都是有目的性、规章性的,因此在这样的制度下,容易产生各种问题,比如思考不全面,生产不足或过多等问题,所以曾经是中央计划经济的国家已经放弃了这样的制度,代之以发展市场经济(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与服务市场上交易时,通常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配置资源的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