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找有用的行情資料,學習更多百科知識
当前位置:首页 » 生产成本 » 古代怎么算成本

古代怎么算成本

发布时间: 2022-09-03 21:16:31

⑴ 古代养十万大军的成本

十万大军需要1石=10斗=120斤粮食。

举个例子:干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四月,先期到滇的舒赫德及鄂宁联合上奏,说征缅有五难。

一、办马难,按满兵一万、汉兵三万出兵规模算,战马、驭马需十万匹,急切难办。

二、办粮难,按四万兵、十万马算,单十个月就需兵粮四十二万石,全省仓粮也不过三十五万石,供应严重不足。

三、行军难,从内地永昌到边境就路难走,边外地形更差。

四、转运难,单从永昌运粮到边境,按三夫运米一石算,就需百余万人次,而如果到了境外,国人不愿意出境,境外人烟稀少,雇用役夫几乎不可能。

五、气候难,水土不适,历次战事病故或因病失去战斗力者比战场死伤还多。两人最后结论就是,对缅甸战事胜算不大,不如设法招安缅甸。十个月就需要兵粮四十二万石,换算下来就是25000多吨的粮食。这还是不打仗的情况下,打起来消耗的更多。

随着双方厮杀,按理说人的确是越来越少的。但实际往往相反,因为既然没有分出胜负,那双方自然而然的会加强力量击败敌人,结果反倒导致人越打越多,消耗越来越大。打个比方吧,你平时不干活的时候,可能一日三餐就喝点稀粥都能长肉,一天可能只需要二两米。

可是让你每天搬砖12个小时,你就会发现饿的特别快,没到饭点就饿的不行了,一顿吃三个馒头可能都不够。行军打仗也是这个原理,每天要不停的急行军,厮杀,追击敌军,结束战斗还得安营扎寨,这都是要消耗很大体力的,吃的少的话,连拿刀的力气都没有!更别提杀敌了。

所以说,自古农业国家打仗,打的就是钱粮,就是后勤补给能力。一旦后勤跟不上,离败仗也不远了。



古代打仗如何运粮:

供养大军,最理想的情况就是由当地供给粮食,这就跟在家吃没什么差别,但是如果大军规模过大,地方承受不了,那就要从其他地方调派粮食到这里支援。粮食在很远的仓库里这时就要征发劳役,牲畜,长途运输粮食,而劳役,牲畜吃的粮食草料也都是要算国家的,运的粮食边走边吃,这都要算到粮食的运输成本中。

路上吃了两成,那运输成本就是剩下粮食的四分之一,吃了一半,那粮食价值就翻了一倍,吃的只剩一成了,那价值就10倍于初始。这些成本都要国家来承担,如果国力跟不上,很难承受大军在外长期作战。

⑵ 如何计算成本价

成本价计算方法:
1、 生产成本=直接材料+直接工资+直接费用。
2、 销售成本=生产成本+销售费用,销售费用包括广告费用、运费、税费等。
3、 期末成本=期初余额+本期增加额-本期减少额。
4、 产品总成本=固定成本总额+变动成本总额=固定成本总额+单位产品变动成本×产品总量。
5、 单位产品目标成本=预测的出厂价格×(1-税率)-利润目标/预测产量。
6、 产品单位成本=(固定成本总额÷产品总量)+单位变动成本=产品总成本÷产品产量。
7、 完工产品成本=完工产品产量×分配率。
8、 股票成本=买入股票的价格+券商的手续费用+印花税+过户费用。
拓展资料:
1、成本价原指商家购入商品的价格,成本价并不是出厂价,成本价中含有一定的手续费用,有时还会加上其他费用,如果是自己生产的商品,其成本价包括转移到商品里的原材料、工人工资、应该分摊的折旧费、生产管理人员工资、水电费、维修费等;如果是购进的商品,成本价即商品的购进价值,有运费的话还会加上运费,某些时候也称出厂价。
2、但是在股票市场中,成本价指的是实际买入股票的价格,股票的成本价是买股票的价格和券商的手续费以及印花税和过户费的集合。股票中的成本价格是指用户在购买股票时花费的一部分。大陆的股市规定用户买入时不需要收取印花税的,只有手续费。无论投资者投入多少费用,只要有产生交易,就会产生成本。股票购买和商家购买商品是不一样的,商品的价格不会出现快速的变动,但是股票价格会在短时间内产生波动。
计算成本应遵循的原则:
1、合法性原则;
2、可靠性原则,包括真实性和可核实性;
3、相关性原则;
4、分期核算原则;
5、权责发生制原则;
6、实际成本计价原则;
7、一致性原则;
8、重要性原则。

⑶ 中国古代的成本管理是如何的

首先:中国古代社会的管理本质是人治,法制只是补充。按需要才使用法制!
其次:人治社会对于成本的管理和控制就只能是依靠人心了。这叫上有政策下游对策!
最后:一个国家、企业、团队的最大成本不是钱,不是帐,是人心。人心齐,泰山移。
人心散了,队伍也就不好带了!

⑷ 古代养马的成本怎么算

古代养马的成本不高。谷草家家有,粮食有的是,都不值钱,玉米每斤也就是3分钱。每年一匹马吃掉2000斤粮食,也就是六七十元。春夏秋季,都是“放马”,让马、牛、羊、驴、骡吃青草。

⑸ 古代各种常见物品、食物的价格(我准备写小说)

建议:你用今天的物价做参考。

一般说来,古代货币基本以金、银、铜钱(其实是含铜为主的合金)为主要货币。宋代以前和后来的明、清两代的银本位制不同,是铜本位制的,铜钱是主要货币,金银不作为货币使用。

铜钱的基本单位为“文”,和“贯(缗)”,一贯合1000文。财政紧张的时候有过770文、800文、850文当一贯的情形。另外还有折二钱,当三钱,当十钱等变相通货膨胀的时候。

在讨论古代货币的时候通常都会用上这么个假设,就是: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铜钱=10000文铜钱。虽然金、银、铜的相互兑换率一直在浮动中,但这个假设基本上应该是合理的。

要讨论货币的购买力,必须先提一下两位名家的方法。黄仁宇先生在他的《中国大历史》中是以黄金的价格作为基准来换算的,他基本是依据1两金=10两银=10贯这个假设,以国际金价来推算1贯铜钱今天的价值。吴思先生在他的《潜规则》一书中则是同时使用了米价和银价作为基准,给出了1两银子今天价值的两个不同数字。吴思先生似乎偏重于取由米价换算出来的那个数据。
那么根据二位先生的方法,我们来看看古代的一贯到底合今天多少元人民币。

1、黄金基准。古代1两为今天的40克。2011年8月,黄金的买卖价1克==360元。这样一算一两黄金相当于14400元,根据假设1两金为10两银即10贯钱,宋代一贯铜钱约相当于1440元。
2、白银基准。同金价基准的换算方式相仿,2011年8月,白银的买卖价1克==8元。这样一算一两白银相当于320元,一两银子也就是一贯铜钱,约相当于320元人民币。
3、米价基准。宋代1市斤是640克,1石合92.5宋斤(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三,“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乃汉秤三百四十一斤也”)。因此一石大米就有59200克,即59.2公斤。每石1贯左右,应该算比较合理的。如果按现今大米价格每公斤4元来计算,也就是1贯铜钱合300元人民币。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有了三个价格,按黄金换算的14400元,按白银换算的320元和按粮价换算的300元。由于我国不是主要产银国,而且工业化后提炼银子的成本大幅度降低,所以古代银子的价值肯定要大幅度高于现在。显然以今天的银价作为参照体是不合理的。这从今天银价6美元一盎司、金价400美元一盎司就能看出,今天的一两黄金能换66两银子,而我们假设的古代金银兑换率是1:10.
相反黄金的产量稳定,直到今天仍被世界各国作为重要的硬通货储备,所以用黄金作为基准比较合理。此外,虽然现代技术大幅度发展,袁隆平先生的杂交水稻使得粮食产量大为提高,但今天消费粮食的人口也大幅度增加了。根据宋史地理志,北宋大约4500多万人口,而今天中国已经有13亿人口。民以食为天,粮价应该还是一个重要的基准。
将1贯铜钱定为700元人民币。从而我们得到下面的基本换算公式:1两金=7000元人民币;1两银=1贯铜钱=700元人民币;1文铜钱=0.7元人民币。

以这个兑换率来看看宋代官员的薪水。根据宋史职官志,宋代一个宰相的本俸是月薪300贯,也就是合21万元人民币,年薪252万。一个普通从8品的县令月薪15贯,合人民币10500元,年薪12万1千,考虑到宋代一个县令不过管几千户人家,也算不错了。宋代除了本俸之外,还有职钱、禄粟、傔人衣粮、厨料、薪炭诸物、增给、公用钱、给券、职田等名目繁多的津贴。难怪人称宋代对官员的优待无与伦比。

以小说《水浒》上的具体事例来看,这个兑换率也比较合理。第十五回吴用去劝说三阮入伙劫生辰纲时,吴用让阮小七用一两银子买了一瓮酒,二十斤生熟牛肉,一对大鸡。差不多就是一两银子换700人民币的样子。此外,第十回林冲风雪山神庙,陆谦在李小二店里招待管营和差拨时,曾拿出一两银子,点了三、四瓶好酒,菜随便上。同样第四十四回戴宗、杨林请石秀吃饭时,也是杨林扔出一两银子让店家随便上酒菜。一般来说一个普通小饭馆,700元人民币三个人吃,的确是可以随便点菜了。
再看看水浒中其他几个例子,杨志东京卖刀的时候,牛二曾说:“甚么鸟刀,要卖许多钱!我三十文买一把,也切得肉,切得豆腐”。30文钱一把切菜刀,也就是人民币21元,很合理。鲁智深大闹五台山时,曾用5两银子定制了一根62斤重水磨禅杖和一口戒刀,用的是十分好铁,考虑这也算是一件上等兵器、又是特别定做的,3500元人民币已经很便宜了。但是智取生辰纲的时候,白胜卖给杨志的家酿村酒,一桶就要5贯钱合3500元人民币,似乎有点离谱。这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宋代酒类是政府垄断专营的暴利行业,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所以酒价本身就很贵。宋史食货志记载,宋初太祖建隆二年(961年)私酿15斤酒就要被杀头,后来规制放松,但私酿到一定数量仍是死罪。另据宋史,神宗元丰2年(1079年),东京的酒价是“斤直钱二百五十”(一斤酒250文钱,相当于人民币175元),白胜的一桶酒差不多应该有20斤,所以5贯也算合理。

⑹ 古代中国人是怎么做计算的

算筹是中国古代的主要计算工具,它具有简单、形象、具体等优点,但也存在布筹占用面积大,运筹速度加快时容易摆弄不正而造成错误等缺点,因此很早就开始进行改革。现传本《数术记遗》(题东汉徐岳撰,北周甄鸾注)载有“积算”、“太乙”、“两仪”、“三才”、“五行”、“八卦”、“九宫”、“运筹”、“了知”、“成数”、“把头”、“龟算”、“珠算”、“计数”等14种算法,反映了这种改革的情况。唐中期以后,商业繁荣,数字计算增多,迫切要求改革计算方法,从《新唐书》等文献留下来的算书书目,可以看出这次算法改革主要是简化乘、除算法,书目中提到的“一位算法”、“求一”、“得一”的内容就是用分解因数的方法;化多位乘除为个位乘除;或用折半、加倍、退位的方法把乘除数化为首位是1的数,从而变乘除为加减。现传本《夏侯阳算经》(唐代韩延)记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例如“九因五添”、“添四四”、“身外减二”、“隔位加二”、“损一位”等等,唐代的算法改革使乘除法可以在一个横列中进行运算,它既适用于筹算,也适用于珠算。

⑺ 古代的钱是怎么换算的啊(例:100个1元=100元)

古代用银两做钱的单位,那么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呢?看看下面这个推导: 1 基本单位 我国古代货币单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别是秦汉以前。这里只讨论三种基本单位: 一文制钱(即一枚标准的方孔铜钱) 一两白银 一两黄金 以上单位虽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后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较稳定可信的数据的。 兑换关系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根据以下描述: “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 可知1两黄金约可兑换8~11两白银。再有: “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的时候,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竟可以换到制钱两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 2 金属价格 由于金银铜制成的货币本身是有价值,而且理论上货币的价值就应该等于金属的价格,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现在金属的价格来回答“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的问题。 唐代的开元通宝通钱每枚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重6斤4两;清顺治年间,每个铜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后又增为一钱四分,则每千文重八斤十二两。古代“两”这个重量单位虽有不同但大约都是40克左右,而“斤”则大约是700克左右。每枚铜钱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银铜的价格(人民币)如下: 黄金:100元/克 白银:2元/克 黄铜:0.02元/克 推算结果为: 1两黄金:约值4000元 1两白银:约值8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约值0.1元 3 粮食价格 很多历史专着中都通过粮食价格来直接衡量货币关系,虽然单独考虑粮价并不很准确客观,但应该是极其重要的参考。晓林在网上查到了如下记载: “上白米(石)九钱五分 中白米(石)九钱二分六厘八钱 下白米(石)八钱三分 白面(斤)九文 银每两换钱一千文” 还有 “据清朝军机处档案记载,光绪十五年上半年直隶省顺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 根据1石=100斤=70公斤计算,而粮食价格以2元人民币/公斤计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两白银:约值17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约值0.2元 4 结论,根据上面的推算,再考虑到 1黄金的价格比其他的更稳定,应当着重参考 2现在白银已作为工业品,所以现在的白银价格参考价值较低 3由于农业技术发展的相对速度很快,现在的粮食相对价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尊重古代的兑换比例 5凑整数,便于换算,便于建立感性认识 所以,笔者建议,今后遇到古代的货币单位,采用以下换算系统,即方便又有感觉: 1两黄金=人民币2000元=10两白银 1两白银=人民币200元=1000文钱=1贯(吊)钱 1文钱=人民币0.2元 另外:1石米=1两白银 声明:以上结论不是学术观点,只作为老百姓观看古装电视剧,武侠小说时换算之用。 5 验证,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数据,便于验证晓林给出的换算方式,提高感性认识: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唐朝时,初级公务员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员年俸45两白银=清朝的局级干部,年薪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那些当官的,那个家里没有个几千万的? 干隆初年,捐一个道台需一万三千一百二十两银子=花270万就可以买个厅级干部当当,明码标价。 参考资料:http://219.223.108.19:1200/show.aspx?id=126&;cid=59 2\ 古代有好多朝代的。各个朝代银子的价值也不一样。 以北宋来说吧 古代的金银铜等货币的购买力一直是个令人感兴趣的话题。这部闲话水浒也将宋代的货币转换成今天的人民币以符合现代语境。无斋主人不是研究宋代货币的专家,要完全精确的换算显然是不可能的。这里只能给出一个大致的估算数字,让读者可以有个基本的概念。 一般说来,古代货币基本以金,银,铜钱(其实是含铜为主的合金)为主要货币。而宋代和后来的明清两代的银本位制不同,是铜本位制,铜钱是主要货币,金银是不作为货币使用的。铜钱的基本单位为“文”,和“贯(缗)”,一贯合1000文。宋代财政紧张的时候有过800文,850文当一贯的情形。另外还有折二钱,当三钱,当十钱等变相通货膨胀的时候。比方说杨志杀牛二那一节,牛二就曾用当三钱来让杨志试刀,当三钱顾名思义就是一钱当作三钱,而蔡京当宰相的时候甚至出过当十钱。为了简化我们的计算方法,无斋主人忽略这些因素。 在讨论古代货币的时候通常都会用上这么个假设,就是: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铜钱=10000文铜钱。 虽然金银铜的相互兑换率一直在浮动中,但这个假设基本上应该是合理的。当代宋史专家王曾瑜先生在他的《岳飞新传》的第7章“克服襄汉”一章中,曾经提到朝廷在给岳飞的省札中有:“第四,支付六万石米,四十万贯钱,以作军需。四十万贯钱以十万两银和五千两金折支,当时金银尚未作为独立的货币使用”。从而可见南宋初40万贯铜钱,相当于10万两银子和5000两金子,基本在数量级上符合上面的这个假设。 要讨论货币购买力,必须先提一下两位名家的方法。黄仁宇先生在他的《中国大历史》中基本以黄金的价格作为基准来换算的,他基本是依据1两金=10两银= 10贯这个假设,而以国际金价来推算1贯铜钱今天的价值的。。先生在他的《潜规则》一书中则是同时使用了米价和银价作为基准,给出了两个数字。而。先生偏重于取由米价换算出来的那个数据。 那么根据二位先生的方法,我们来看看宋代的一贯合今天(2004年10月份)多少元人民币 1)黄金基准国际牌价,金价基本上在400美元一盎司周围波动。我们就以400美元为一盎司。一盎司为28.3克。宋制1市斤为640克(“1975年湖南湘潭出土的嘉钓铜则,自记重一百斤,重64公斤”)。1市斤有16两,所以宋代1两为今天的40克。这样一算宋代一两黄金相当于565美元,以今天美元对人民币 8.23元来算,相当于4650元。根据假设1两金为10两银即10贯钱,宋代一贯铜钱相当于465元。 2)白银基准国际牌价,银价基本上在6美元一盎司周围波动。同金价的换算相仿,一两银子也就是一贯铜钱,相当于70元人民币。 3)米价基准宋代1市斤是640克。宋代1石合92.5宋斤(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三有,“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乃汉秤三百四十一斤也”)。因此一石大米就有 59200克,即59.2公斤。如果我们不考虑特殊的荒年或大丰收年的话,北宋初期的米价大约在每石300文到600文之间,中期(仁宗年间)在600文到700文之间,南宋初期米价则在2贯左右。那么以此推算北宋末年宋徽宗期间大约每石1贯左右应该算比较合理的。如果按现今大米价格每公斤2.5元来计算,宋代一石大米59.2公斤合148元,也就是算1贯铜钱合148元人民币。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有了三个价格,按黄金换算的465元,按白银换算的70元和按粮价换算的148元。由于我国不是主要产银国,而且工业化后提炼银子的成本大幅度降低,所以古代的银子的价值肯定要大幅度高于现在的价值。显然以今天的银价作为参照体是不合理的。这从今天银价6美元一盎司金价400美元就能看出,今天的一两黄金能换66两银子,而我们假设的古代金银兑换率是1:10.而黄金的产量稳定,直到今天仍被世界各国作为重要硬通货储备。所以用黄金作为基准比较合理。 此外,虽然现代技术的大幅度发展,袁隆平先生的杂交水稻使得粮食产量大为提高,但是今天消费粮食的人口也大幅度增加了。根据宋史地理志,北宋大约不到5000万人口,而今天中国已经有13亿人口。民以食为天,粮价应该还是一个重要的基准。 因此无斋主人就取了个金价基准的465元和米价基准的148元的平均值306.5元,并归整去掉零头,将1贯铜钱定为300元人民币。因此我们有下面基本换算: 1两金=3000元人民币 1两银=1贯铜钱=300元人民币 1文铜钱=0.3元人民币 以这个兑换率来看看宋代官员的薪水。根据宋史职官志,宋代一个宰相的本俸是月薪300贯,也就是合90000元人民币,年薪108万。一个普通从8品的县令月薪15贯,合人民币4500元,年薪5万4千,考虑到宋代一个县令不过管几千户人家,也算不错了。宋代除了本俸之外,还有职钱,禄粟,?呷艘铝? ,厨料, 薪炭诸物,增给 ,公用钱,给券 ,职田等名目繁多的津贴。难怪人称宋代对官员的优渥无与伦比。也难怪宋江削尖了脑袋想招安当官。 从水浒上的具体事例来看,这个兑换率也比较合理。第十五回吴用去劝说三阮入伙劫生辰纲时,吴用让阮小七用了一两银子买了一瓮酒,二十斤生熟牛肉,一对大鸡。差不多就是一两银子换300人民币的样子。此外,第十回林冲风雪山神庙,陆谦在李小二店里招待管营和差拨时曾拿出一两银子,点了三四瓶好酒,菜随便上。同样第四十四回戴宗杨林请石秀吃饭的时候也是杨林扔出一两银子让店家随便上酒菜。一般来说一个普通小饭馆,300元人民币三个人吃的确是可以随便点菜了。 再看看水浒中其他几个例子,杨志东京卖刀的时候,牛二曾说“甚么鸟刀,要卖许多钱!我三十文买一把,也切得肉,切得豆腐”。30文钱一把切菜刀,也就是人民币9元,很合理。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的时候,曾用5两银子定制了一根62斤重水磨禅杖和一口戒刀,用的是十分好铁,考虑这也算是一件上等兵器又是特别定做的,1500元人民币也不算过分。但是智取生辰纲的时候白胜卖给杨志一伙的家酿村酒要5贯钱,1500元人民币就有点太黑心了,也许是因为当时黄泥岗上白酒是稀缺商品,白胜又处于垄断地位,同时还有晁盖一伙在竞相抬价,才把这桶酒炒成天价的吧

⑻ 古代重装骑兵需多少钱

如果按1万重骑兵1年的花费来算的话

1军械马具 1万重骑至少需要战马3万+长矛3000+腰刀2000+铠甲5000+马鞍5000=4.5万元/每个骑兵 1万重骑就是4.5亿元
2铁匠等工匠 按低标准 每100人需要一个工匠做马蹄铁马鞍盔甲军械的维护 1万人大概需要100个工匠 每个工匠月薪5000 维护费用5000 年维护成本就是1200万/年
3 口粮 每天20元/人标准 一年就是7200万 算上古代运输成本翻倍就是1.44亿元/年
4 马粮 按照骑兵口粮5倍计算 7.2亿元每年
5 工资 3000/月/人 年薪3.6万/年/人 一万人就是3.6亿元
6 杂役工资 每个骑兵配备2个杂役 1名喂马 一名干其他的 按照骑兵工资一半计算 1.8亿/年
合计 每年18.66亿元 500元人民币折合一两白银的话 大概是373.2万两白银

⑼ 古代的钱币是怎么计算的

我国古代货币单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别是秦汉以前。

兑换关系: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

根据以下描述:“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可知1两黄金约可兑换8到11两白银。

再有:“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的时候,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竟可以换到制钱两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到1500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

金属价格:由于金银铜制成的货币本身是有价值,而且理论上货币的价值就应该等于金属的价格,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现在金属的价格来回答“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的问题。

唐代的开元通宝通钱每枚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重6斤4两;清顺治年间,每个铜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后又增为一钱四分,则每千文重八斤十二两。古代“两”这个重量单位虽有不同但大约都是40克左右,而“斤”则大约是700克左右。每枚铜钱平均重量5克。

推算结果为:

1两黄金:约值8000元

1两白银:约值16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约值0。1元



(9)古代怎么算成本扩展阅读

战国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普遍使用,但当时处于金属铸币、贵金属货币和实物货币并用时期。到战国时期,除了黄金是各国的通用货币外,铜铸币是各国民间的通用货币。

古代中国的货币体系以铜币为基础。更早的货币形式还未被发现。最初的铜币形状多种多样,有刀币、布币、蚁鼻钱等很多形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全国的铜币以秦国的铜钱为标准。

由于浇注铜币使用砂模,铸造好的铜币带有毛边,所以在其中央留有方孔,以便用木棍串联起来打磨修锉。这种特殊的形状使它被赋予很多象征性的神秘主义解释,有人认为铜币的圆形表“天”,中央的方孔代表“地”。铜币上面通常带有铸造时的皇帝年号。

由于携带大量的铜币极其不便,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北宋时期,出现了交子的纸币。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之一。但是比起现代意义上的纸币来,它更像一种汇票。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沿用了纸币,并将其视为解决经济困难的妙法之一。

他们不顾实际的货币流通额和经济水平,发行了大量没有保证的纸币,造成了最早的通货膨胀。元朝被由汉族人建立的明朝取代。其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一位保守的农本主义者。他认为纸币是异族的东西,应该加以摈弃。

但是明朝自己也发行了名为“大明宝钞”的纸币。这种纸币在民间很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