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高级管理会计中,如何使用作业成本法
首先需要分析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作业点设立成本库,归集作业的成本。并为每一个成本酷选择其最恰当的成本动因。然后确定成本动因数量。从而计算出每个成本库的成本动因费率。按各产品消耗成本动因的数量将成本库的成本分配到产品中去。最后将成本库分摊的成本与产品消耗的直接费用汇总得出作业成本法下的产品成本。
2. 作业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计算出的单位成本,哪个更好更准确,为什么
作业成本法计算出的单位成本更准确,因为作业成本的成本分配主要使用追溯法和动因分配,尽可能减少不准确的分摊,因此能够提供更加真实、准确的成本信息。而完全成本法分配成本主要依据是产量或者与产量相关的其他变量,但这种单一的分配方式,有可能会扭曲企业的成本信息。
3. 成本核算方法
成本计算方法有6种,具体分为:
1、品种法是以产品品种为成本计算对象来归集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方法。它是工业企业计算产品成本最基本的方法之一,主要适用于大量大批生产的简单生产或管理上不要求分步骤计算成本的复杂生产。
2、分批法是按照产品批别归集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适用于单件、小批生产类型的企业,主要包括:
(1)单件、小批生产的重型机械、船舶、精密工具、仪器等制造企业。
(2)不断更新产品种类的时装等制造企业。
(3)新产品的试制、机器设备的修理作业以及辅助生产的工具、器具、模具的制造等,亦可采用分批法计算成本。
3、逐步结转分步法也称顺序结转分步法,它是按照产品连续加工的先后顺序,根据生产步骤所汇集的成本,费用和产量记录,计量自制半成品成本,自制半成品成本随着半成品在各加工步骤之间移动而顺序结转的一种方法。
逐步结转分步法成本计算对象是最终完工产品和各步骤的半成品。
4、平行结转分步法是各生产步骤只归集计算本步骤直接发生的生产费用,不计算结转本步骤所耗用上一步骤的半成品成本;各生产步骤分别与完工产品直接联系,本步骤只提供在产品成本和加入最终产品成本的份额,平行独立、互不影响地进行成本计算,平行地把份额计入完工产品成本。
平行结转分步法成本计算对象是最终完工产品。
5、作业成本核算法又称ABC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把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包括期间费用)作为产品(服务)消耗作业的成本同等地对待,拓宽了成本的计算范围,使计算出来的产品(服务)成本更准确真实。
作业是成本计算的核心和基本对象,产品成本或服务成本是全部作业的成本总和,是实际耗用企业资源成本的终结。
6、分类法是按照类别产品汇集生产费用,计算出各类产品的总成本,然后将总成本按一定标准在该类产品的各种产品间进行分配,计算出各种产品成本。
分类法适用于产品品种、规格繁多,并且可以按一定标准将产品划分为若干类别的制造企业。
从生产费用发生开始,到算出完工产品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为止的整个成本计算的步骤。成本核算程序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生产费用支出的审核。对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支出,应根据国家、上级主管部门和该企业的有关制度、规定进行严格审核,以便对不符合制度和规定的费用,以及各种浪费,损失等加以制止或追究经济责任。
2、确定成本计算对象和成本项目,开设产品成本明细账。企业的生产类型不同,对成本管理的要求不同,成本计算对象和成本项目也就有所不同,应根据企业生产类型的特点和对成本管理的要求,确定成本计算对象和成本项目,并根据确定的成本计算对象开设产品成本明细账。
3、进行要素费用的分配。对发生的各项要素费用进行汇总,编制各种要素费用分配表,按其用途分配计入有关的生产成本明细账。对能确认某一成本计算对象耗用的直接计入费用,如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应直接记入“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账户及其有关的产品成本明细账。
对于不能确认某一费用,则应按其发生的地噗或用途进行归集分配,分别记入“制造费用”、“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和“废品损失”等综合费用账户。
4、进行综合费用的分配。对记入“制造费用”、“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和“废品损失”等账户的综合费用,月终采用一定的分配方法进行分配,并记入“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以及有关的产品成本明细账。
5、进行完工产品成本与在产品成本的划分。通过要素费用和综合费用的分配,所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的分配,所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均已归集在“生产成本- -基本生产成本”账户及有关的产品本明细账中。
在没有在产品的情况下,产品成本明细账所归集的生产费用即为完工产品总成本;在有在产品的情况下,就需将产品成本明细账所归集的生产费用按一定的划分方法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划分,从而计算出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
6、计算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在品种法、分批法下,产品成本明细账中计算出的完工产品成本即为产品的总成本;分步法下,则需根据各生产步骤成本明细账进行顺序逐步结转或平行汇总,才能计算出产品的总成本。以产品的总成本除以产品的数量,就可以计算出产品的单位成本。
4. 什么是作业成本法(概念、基本原理)
作业成本法,是指以“作业消耗资源、产出消耗作业”为原则,按照资源动因将资源费用追溯或分配至各项作业,计算出作业成本,然后再根据作业动因,将作业成本追溯或分配至各成本对象,最终完成成本计算的成本管理方法。
原理:
1、定义业务和成本核算对象(通常是产品,有时也可能是顾客、产品市场等)。这一过程很耗时间。如果两种产品满足的是顾客的同一种需求,那么在定义业务时,选择顾客要比选择单个产品更为恰当。
2、确定每种业务的成本动因(即成本的决定因素,如订单的数量)。
3、然后,将成本分配给每一成本核算对象,对各对象的成本和价格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其盈利能力的高低。
(4)利用作业成本法如何计算单位成本扩展阅读
作业成本法的应用目标
(一)通过追踪所有资源费用到作业,然后再到流程、产品、分销渠道或客户等成本对象,提供全口径、多维度的更加准确的成本信息;
(二)通过作业认定、成本动因分析以及对作业效率、质量和时间的计量,更真实地揭示资源、作业和成本之间的联动关系,为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作业、流程和作业链(或价值链)的持续优化提供依据;
(三)通过作业成本法提供的信息及其分析,为企业更有效地开展规划、决策、控制、评价等各种管理活动奠定坚实基础。
5. 作业成本法如何计算成本差异
摘要 第1间接费用界限的一个差异,有的是直接和间接有关的费用,这个关于生产销售和筹集生产资金支出期间的各种费用,都要进行相应的统筹和计算,另外一个就是信息准确性的一个差异,还有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方面的差异的一个费用。
6. 作业成本法例题怎么算
例如:
某企业本月生产甲、乙两种产品,其中甲产品技术工艺过程较为简单,生产批量较大;乙产品技术工艺过程较为复杂,生产批量较小.
项目 甲产品 乙产品
产量(件) 10 000 2 000
直接人工工时(小时) 25 000 4 000
单位产品直接工人成本 12 10
单位产品直接材料成本 20 20
制造费用总额 232 000
用作业成本法来计算甲乙两种产品的成本.
假如根据作业分析,该公司根据各项作业的成本动因性质设立了机器调整准备、质量检验、设备维修、生产订单、材料订单、生产协调等六个作业成本库;
作业成本库 可追溯成本 成本动因 作业量 成本动因分配
甲产品 乙产品 合计 率
机器调整准备 50 000 准备次数 300 200 500 100
质量检验 45 000 检验次数 150 50 200 225
设备维修 30 000 维修工时 200 100 300 100
生产订单 55 000 订单份数 195 80 275 200
材料订单 25 000 订单份数 140 60 200 125
生产协调 27 000 协调次数 50 50 100 270
合计 232 000
根据上表,可以编制制造费用分配表
作业成本库 成本动因 甲产品 乙产品 作业成本
分配率 作业量 作业成本 作业量 作业成本 合计
机器调整准备 100 300 30 000 200 20 000 50 000
质量检验 225 150 33 750 50 11 250 45 000
设备维修 100 200 20 000 100 10 000 30 000
生产订单 200 195 39 000 80 16 000 55 000
材料订单 125 140 17 500 60 7 500 25 000
生产协调 270 50 13 500 50 13 500 27 000
合计 153 750 78 250 232 000
产量 10 000 2 000
单位产品应分
摊的制造费用 15.38 39.13
根据以上两表可以得出
甲产品单位成本=12+20+15.38=47.38(元)
乙产品单位成本=10+20+39.13=69.13(元)
7. 关于会计作业成本法的计算题。怎么填写作业成本分配表,成本动因率
成本动因率=作业成本/成本动因量合计
甲产品作业成本-材料采购=材料采购成本动因率*成本动因量,逐项计算代入。
计算成本动因率:
质量检验:4000/20=200
订单处理:4000/40=100
机器运行:40000/1000=40
调整准备:2000/10=200
甲产品分配的作业成本:
200*5+100*30+40*200+200*6=13200
单位作业成本:13200/100=132
单位成本:50+40+132=222
成本动因概念
引起对成本性态划分的影响
传统的成本系统根据各项成本与数量,将成本划成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半变动成本三种。这样的处理方式忽视了成本还可以随着数量以外的因素而变动,即成本的可变性观念。事实上,成本形态是由成本动因所支配的,要把各种费用分配到不同的产品上去,首先要了解成本性态,以便识别出恰当的成本动因。按照这种观念,成本可划分为短期变动成本和长期变动成本。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成本动因
8. 传统成本法的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ABC)指以作业为核算对象,通过成本动因来确认和计量作业量,进而以作业量为基础分配间接费用的成本计算方法。在ABC下,作业成本可分为四个层次的产品单位成本。即①与生产单位产品有关的直接耗费,包括原材料、直接人工等。该层次的作业成本与产量成正比例关系。②生产批次成本。即与生产批别和包装批别有关的资源耗费,包括生产某批次所需要的生产准备成本、清洁成本、质量成本等。该层次的作业成本取决于生产批次的多少。③产品维持成本。即与产品种类有关的资源耗费,包括获得某种产品的生产许可、包装设计等方面的成本。该层次的作业成本取决于产品的范围及复杂程度。④工厂级成本。即与维持作业生产能力有关的资源耗费,包括折旧、安全检查成本、保险等。该层次的作业成本取决于组织规模和结构。
(1)作业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
企业是一个为最终满足顾客需求、实现投资者报酬价值最大化而运行的一系列有密切联系的作业集合体,企业生产商品或提供劳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而资源消耗的同时又是价值的积累过程,最终商品或劳务既是全部作业的集合,也是全部价值的集合。作业链同时又表现为价值链。ABC涉及两阶段的制造费用分配过程; 第一阶段,把有关生产或服务的制造费用归集互作业中心,形成作业成本;第二阶段,通过作业动因把作业成本库归集的成本分配到产品或服务中去,最终得到产出成本。
(2)作业成本法的成本计算程序。
①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资源的成本。将能够直观地确定为某特定产品或服务的资源成本划为直接成本,直接计入该特定产品或服务成本,其余部分则列为作业成本。
②确认和计量耗用资源的作业。作业是指为提供服务或产品而耗用企业资源的相关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如订单处理、产品设计、员工培训、材料处理、机器调试、质量检查、包装、销售、一般管理等。
③计量作业成本。根据资源耗用方式的不同将间接资源成本分配给相关作业,计算出各项作业的成本,即作业成本。
④选择成本动因,即选择驱动成本发生的因素。一项作业的成本动因往往不只一个,应选择与实耗资源相关程度最高且易于量化的成本动因作为分配作业成本,计算产品成本的依据,有如:人工小时、机器小时、机器准备次数、产品批数、收料次数、物料搬运量、订单份数、检验次数、流程改变次数等。
⑤汇集成本库。即将相同成本动因的有关作业成本合并汇入“同质成本库”,如动力与维护费用可归入一个成本库。
⑥作业成本分配。其计算公式为:
分摊成本=某作业成本(库)分配率被某产品耗用成本动因数量。
⑦计算产品成本。将分配某产品的各作业成本(库) 分摊成本和直接成本(直接人工及直接材料)合并汇总,计算该产品的总成本,再将总成本与产品数量相比,计算该产品的单位成本。
9. 作业成本法本量利公式
作业成本法本量利公式有三个:
作业成本法,一般指ABC成本法。
现代管理学将ABC成本法定义为“基于活动的成本管理”。ABC成本法是根据事物的经济 、技术等方面的主要特征,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统计、排列和分析,抓住主要矛盾,分清重点与一般,从而有区别地采取管理方式的一种定量管理方法。
作业成本法的指导思想是:“成本对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作业成本法把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包括期间费用)作为产品(服务)消耗作业的成本同等地对待,拓宽了成本的计算范围,使计算出来的产品(服务)成本更准确真实。
作业是成本计算的核心和基本对象,产品成本或服务成本是全部作业的成本总和,是实际耗用企业资源成本的终结。
作业成本法在精确成本信息,改善经营过程,为资源决策、产品定价及组合决策提供完善的信息等方面,都受到了广泛的赞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先进的公司已经实施作业成本法以改善原有的会计系统,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作业成本计算法不仅是一种成本计算方法,更是成本计算与成本管理的有机结合。作业成本计算法基于资源耗用的因果关系进行成本分配:根据作业活动耗用资源的情况,将资源耗费分配给作业;再依照成本对象消耗作业的情况,把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对象。
1.资源
资源是企业生产耗费的原始形态,是成本产生的源泉。企业作业活动系统所涉及的人力、物力、财力都属于资源。一个企业的资源包括直接人工、直接材料、间接制造费用等。
2.作业
作业,是指在一个组织内为了某一目的而进行的耗费资源动作,它是作业成本计算系统中最小的成本归集单元。作业贯穿产品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从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生产加工,直至产品的发运销售。在这一过程中,每个环节、每道工序都可以视为一项作业。
3.成本动因
成本动因,亦称成本驱动因素,是指导致成本发生的因素,即成本的诱因。成本动因通常以作业活动耗费的资源来进行度量,如质量检查次数、用电度数等。在作业成本法下,成本动因是成本分配的依据。成本动因又可以分为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
4.作业中心
作业中心又称成本库,是指构成一个业务过程的相互联系的作业集合,用来汇集业务过程及其产出的成本。换言之,按照统一的作业动因,将各种资源耗费项目归结在一起,便形成[作业中心]。作业中心有助于企业更明晰地分析一组相关的作业,以便进行作业管理以及企业组织机构和责任中心的设计与考核。
10. 管理会计研究生题目--关于作业成本法的计算题
1、计算成本动因率:
质量检验:4000/20=200
订单处理:4000/40=100
机器运行:40000/1000=40
调整准备:2000/10=200
甲产品分配的作业成本:
200*5+100*30+40*200+200*6=13200
单位作业成本:13200/100=132
单位成本:50+40+132=222
乙产品分配的作业成本:
200*15+100*10+40*800+200*4=36800
单位作业成本:36800/200=184
单位成本:80+30+184=294
2、制造费用分配率:50000/1000=50
甲产品分配成本:50*200=10000
单位制造费用:10000/100=100
单位成本:50+40+100=190
乙产品分配成本:50*800=40000
单位制造费用:40000/200=200
单位成本:80+30+200=310
3、作业成本法通过对生产经营情况和成本的发生情况的分析,合理地确定作业,使得按作业归集的成本更具有同质性。这样,不同的作业成本可采用不同的动因进行分配,费用分配与分配标准之间更具有因果关系,成本核算的结果因此也更为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