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企业财务造假是普遍性的问题吗 有什么危害
严厉打击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我认为对资本市场有着积极的深远的影响, 会让资本市场逐步恢复健康。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其行为是极其恶劣的,将会造成投资人判断失误,使多数小散们亏损掉血汗钱,其性质同骗子无异。
存货不实有些企业积压多年的货物,或已经淘汰过时应当报废的物资不做账务处理,或存货的现实价格(或可变现价格)已明显低于账面历史成本价值却仍按历史成本挂在存货账上,存货价值不实,违背了企业会计准则确认的谨慎性原则,虚增了企业存货价值。
费用资产化企业当期发生的费用应当计入当期产品生产(或商品经营)成本或期间费用。但有的企业却将部分应该计入当期的费用计入待摊费用、递延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类会计科目。
使得企业当期损益不实;有的企业待摊费用不及时足额摊销,而是长期挂账,将本属于期间费用的支出列作资产。企业通过将费用资产化,虚增了企业资产和所有者权益。
固定资产价值虚假企业固定资产价值不实主要表现在折旧不足、技术进步后造成的无形损耗不计、已毁损及不可用或不需用固定资产不处置等,虚增(减)企业资产。
2. 研发费用造假会产生什么后果
例如:公司少计研发投入费用,进而虚增各期利润等行为构成了研发费用造假。那么会产生什么后果呢?以江苏省为例,在《江苏省企业研究开发费用 省级财政奖励资金管理办法(实行)》的第十三条规定:对违反财经纪律,弄虚作假、截留、挪用、挤占资金等行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对相应的违法违规行为予以处理、处罚,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及其相关人员责任,并视情况提请同级政府进行行政问责。
3. 投标提供虚假的财务状况或者业绩将承担什么后果
提供虚假的财务状况或者业绩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二条明确了以他人名义投标、以及五种以其他方式弄虚作假骗取中标的行为,并加大了对串通投标的处罚力度。
第四十二条使用通过受让或者租借等方式获取的资格、资质证书投标的,属于招标投标法第三十三条规定的以他人名义投标。
投标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招标投标法第三十三条规定的以其他方式弄虚作假的行为:
(一)使用伪造、变造的许可证件;
(二)提供虚假的财务状况或者业绩;
(三)提供虚假的项目负责人或者主要技术人员简历、劳动关系证明;
(四)提供虚假的信用状况;
(五)其他弄虚作假的行为。
参考:《招标投标法》第三十三条 投标人不得以低于成本的报价竞标,也不得以他人名义投标或者以其他方式弄虚作假,骗取中标。
根据《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的规定,投标人不得有使用通过受让或者租借等方式获取的资格、资质证书投标或以他人名义投标行为。投标人不得有使用伪造、变造的许可证件、提供虚假的财务状况或者业绩、提供虚假的项目负责人或者主要技术人员简历、劳动关系证明、提供虚假的信用状况等弄虚作假的行为。
违反前述规定的,不仅投标或者中标无效;还将被处以罚款、取消一定期限内参加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的投标资格,直至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还将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 成本高带来不好的后果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2-31
5. 中国对造假作假的最高的法律处罚是什么
那要看制假造假的对象是什么了!就是看制假造假制造的是什么!假药最高刑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两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假农药、兽药、化肥、种子最高刑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两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最高刑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两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不符合标准的医用器材最高刑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两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有毒有害食品最高刑处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两倍以下罚金,如果造成死亡或者对身体健康造成特别严重的危害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两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最高刑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两倍以下罚金。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化妆品销售金额不满五万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两倍以下罚金。其余产品最高刑(销售金额在2百万以上的)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两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伪造货币最高处以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具体的你可以看一下我国的《刑法》的有关法条, http://www.fafawang.com/down/file.asp?id=1192
6.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一般会是什么结果
法律分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后果有:有关主管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三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公司应当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及其他会计资料,不得隐匿、谎报。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第二百零二条 公司在依法向有关主管部门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等材料上作虚假记载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由有关主管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三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7. 会计造假的危害是什么
1、会计造假严重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就整个社会而言,会计资料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会计资料的质量直接影响资料使用者。会计资料是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形成的、记录和反映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的资料,是记录会计核算过程和结果的重要载体,是政府管理部门、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社会公众进行宏观调控、改善经济管理、评价财务状况、防范经营风险、作出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会计造假不仅会破坏市场经济秩序,导致宏观调控和微观决策的失误,还会为经济犯罪活动提供方便,滋生腐败,甚至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最终扰乱社会的经济关系、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2、会计造假严重败坏了会计行业的诚信。诚实守信是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是每个公民的最基本道德规范,而作为经常与钱财打交道的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更应诚信第一,真实客观地反映经济活动事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诚信是一个企业的生命,如果没有诚信,企业要想能在市场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简直是痴人说梦,其最终的结局就是破产关门。而会计造假者弄虚作假、见利弃义,违背基本的职业道德,连最起码的社会公德都没有,怎指望他们把好经济活动的“关口”?怎能让投资者、管理当局、社会公众相信他们的会计资料呢?又怎能让我们会计行业和会计人员受到社会的尊重呢?
8. 企业造假工资是什么后果
法律分析:企业造假工资的后果主要看其造假工资适用于什么方面。如果是为了套取现金则构成了诈骗罪。如果是为了逃税,则构成了偷税。如果只是单纯的伪造的话构成伪造证据罪,就是指故意制造虚假的证据材料的行为;包括模仿真实证据而制造假证据,或者凭空捏造虚假的证据,以及对真实证据加以变更改造,使其失却或减弱证明作用的情形。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9. 假发票虚增成本1.8亿,虚增费用3亿,财务需承担什么法律后果
费用虚增,利润虚减,涉嫌会计造假,违反会计法。
你这个算是超级大额的偷税漏税,被税局查出来的话肯定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劝你还是赶紧离开这家公司吧,划清跟这家公司的一切关系。祝你好运
10. 造假会有什么后果
产品造假的后果:
第一百四十条 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五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二十万元以上不满五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五十万元以上不满二百万元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二百万元以上的,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作假口供造假的后果: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二条第一款第(一)项和第(二)项规定,伪造、毁灭重要证据。妨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以暴力、威胁、贿买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贿买、胁迫他人作伪证的,人民法院都可以根据行为人的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一百零四条又规定,对个人的罚款金额,为人民币一千元以下,拘留的期限为十五日以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第118条规定: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二条规定的罚款、拘留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实践中,有些法院对刑事诉讼中的伪证比较重视,对民事诉讼中的伪证行为重视得不够。这是一种执法不严的表现。笔者认为,不仅要对在诉讼中伪造证据的行为人进行制裁,而且要对受当事人指使、收买而作伪证的人和在诉讼前制造伪证从重处罚。因为受他人指使、收买而作伪证的人明知违法而仍为之。而诉讼前制造伪证的人是有预谋、有组织的进行制造、提供伪证,社会危害性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