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收入、费用和利润的关系
收入费用利润三者关系:利润=收入-费用,利润表是根据“收入-费用=利润”的基本关系来编制的,其具体内容取决于收入、费用、利润等会计要素及其内容,利润表项目是收入、费用和利润要素内容的具体体现。
收入、费用和利润是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三大会计要素,利润表中各个具体项目正是三者的具体表现。宏观上,三者有一个恒等式:利润=收入-费用。
收入即为企业日常活动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表要素)增加的,但是与所有者(股东)投入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在利润表中,具体项目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公允价值表东收益等。
费用和收入相反,是企业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包括成本费用(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和税金及附加)、三大期间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所得税费用等。
利润就是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一般有四个层次,毛利润,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这四个层次的利润和收入费用均满足等式(利润=收入-费用),但是每个层次涉及的具体收入项目和费用项目不同。
毛利润是指销售收入扣除主营业务的直接成本后的利润。
毛利润=不含税收入-主营业业务成本
营业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等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从上面可以看出,利润和收入成正比,和费用成反比。
‘贰’ 收入-费用=利润这一会计等式,是复式记账法的理论基础,也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依据是对还是错
说法不对。
正确的应该是:收入-费用=利润”这一会计等式,是复式记账法的理论基础,也是编制利润表的依据。
是编制利润表的依据,不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依据,要分清楚。
拓展资料:
复式簿记(又称为复式记账法)是商业及其他组织上记录金融交易的标准系统。
该系统之所以称为复式簿记,是因为每笔交易都至少记录在两个不同的账户当中。
每笔交易的结果至少被记录在一个借方和一个贷方的账户,且该笔交易的借贷双方总额相等,即“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例如,如果A企业向B企业销售商品,B企业用即期支票向A企业支付货款,那么A企业的会计就应该在贷方记为“销售收入”,在借方记为“现金”。
相反地,B企业的会计应该在借方记为“进货”,并在贷方记为“银行存款”。
借方项目通常记在左边,贷方则记在右边,空白账簿看起来像个T字,故账户也被称为T字帐。
‘叁’ 收入、支出、费用、成本之间的关系
支出是包括了费用支出和成本支出的。
你可以这样去理解他们的关系
收入-费用-成本=利润。这个是会计等式的其中一个。
‘肆’ 收入-费用=利润属于什么等式
收入—费用=利润,对。
因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个公式可以用于说明资产负债表的试算平衡,两边不相等的话,说明帐有错误。所以叫最基本的会计等式。
收入—费用=利润又叫本量利分析公式。
‘伍’ 会计所有常用等式.
资产=负债 + 所有者权益-------------基本会计等式
利润=收入 - 费用---------动态会计等式
资产 + 费用=负债 + 所有者权益 + 收入---------扩展的会计等式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 - 营业成本 - 营业税金及附加 - 销售费用 - 管理费用 - 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 +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 投资收益
营业外收支净额=营业外收入 - 营业外支出
营业收入=主营业务收入 + 其他业务收入
营业成本=主营业务成本 + 其他业务成本
净利润=利润总额 - 所得税费用
应付账款=应付账款明细账期末贷方之和 + 预付账款明细账期末贷方之和
预收账款=预收账款明细账期末贷方之和 + 应收账款明细账期末贷方之和
‘陆’ 利润=收入-成本-费用吗谢谢。
是的,总收入减成本就是净收入
收入减成本减费用就是利润
利润减税后是净利润
(6)收入成本利润是什么等式扩展阅读:
净收入=总收入-总支出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的利润一般分为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三个部分.
1.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支净额
2.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投资净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资产减值损失
3.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净利润是企业当期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费用以后的余额,即企业的税后利润.
净利润=利润总额-应交所得税,也是可供企业分配的利润。
净利润(收益)是指在利润总额中按规定交纳了所得税后公司的利润留成,一般也称为税后利润或净利润。净利润的计算公式为: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净利润是一个企业经营的最终成果,净利润多,企业的经营效益就好;净利润少,企业的经营效益就差,它是衡量一个企业经营效益的主要指标。
1、定义不同
净收入是指一名人士或一家公司的盈利总额,即总收入扣除业务成本、税款及其他开支以后的个人或公司行号的所得或收入余额。
净利润是指企业当期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后的金额,即企业的税后利润。
2、计算方式不同
净收入的计算公式为:营业收入-非经常性收入等非营业收入。
净利润的计算公式为: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3、所反映的问题不同
净收入反映的是企业在从事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和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经营业务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净收入高低并不代表企业经营效益好坏。
净利润反映的是一个企业经营的最终成果,净利润多,企业的经营效益就好;净利润少,企业的经营效益就差,它是衡量一个企业经营效益的主要指标。
‘柒’ 计算利润的会计等式
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投资收益(-投资损失)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捌’ 收入—费用=利润,对吗
收入—费用=利润,对。因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个公式可以用于说明资产负债表的试算平衡,两边不相等的话,说明帐有错误。所以叫最基本的会计等式。收入—费用=利润又叫本量利分析公式。
利润是企业家的经营成果,是企业经营效果的综合反映,也是其最终成果的具体体现。利润的本质是企业盈利的表现形式,是全体职工的劳动成绩,企业为市场生产优质商品而得到利润,与剩余价值相比利润不仅在质上是相同的,而且在量上也是相等的,利润所不同的只是,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的,利润是对全部成本而言的。因此,收益一旦转化为利润,利润的起源以及它所反映的物质生产就被赚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6页),因而就具有了繁多的赚钱形式。在资本主义社会,利润的本质就是:它是资本的产物,同劳动完全无关,利润是资本的生命,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
如果以W代表商品价值,k代表成本,以p代表利润,那么,随着钱转化为利润,则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价值的构成,即W=c+v+m=k+m,就进一步变成W=k+p,亦即商品价值转化为成本价格+利润。剩余价值这个范畴明显地反映了资本同劳动的对立,因为它是可变资本的增殖额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而利润这个范畴,似乎意味着资本自身就能够创造出一个新价值来。这种颠倒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首先,因为资本家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可变资本(c+v)转化为成本价格,从而掩盖了不变资本(c)同可变资本(v)之间的本质区别;其次,因为劳动力价格转化为工资,表现为劳动的报酬,所以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实质上同劳动者的劳动要素无关,而只是预付总资本的产物;最后,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以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为前提,即借助于利润率,才把已转化为成本超过额的利润,进一步转化为预付成本在一定周转期间内超过它自身价格的余额。在现实生活中,产业厂商通常也是从既定的利润率水平出发,然后以利润率乘预付成本得出预期的利润量,而它并非主观幻觉之物,而是客观上完全有可能实现的东西。科学的论证和实践表明:这个利润量其实是由可变成本所带来的增额。总之,剩余价值是内在的本质或实体,而利润则是外在的现象或形式。
‘玖’ "收入-成本=利润"这样的公式是否正确
正确。会计有2
个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
数学老师不是会计,讲的不是会计术语,意思是取得的收入除开支出(成本)就是利润。
收入不能用赚或赔来衡量,赚或赔衡量的是利润。赚的叫是利润,赔的叫亏损。
‘拾’ 成本、收入、利润和利润率间的关系
动态会计报表的恒等式利润=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额/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