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关于产值成本率,求详解!
产值就是生产的总值,该比率应为生产成本/产值,用于测试生产效率。收入成本率应为销售成本/销售收入,以检验实际销售成本与收入的比率。产出价值以货币形式表示,是指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的工业最终产品和工业服务的总值。表示工业企业工业生产总规模和水平,反映生产总量,不代表企业管理和经济效益。企业是否增加其收入,主要取决于其利润总额的增长。利润总额是指在报告期内实现的利润。它主要反映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各方面的收益,是企业的最终财务成果。
拓展资料
1、成本是商品经济的价值类别,是商品价值的组成部分。如果人们想开展生产管理活动或达到一定的目标,他们必须消耗一定的资源。它们所消耗的资源的货币代表和客观化被称为成本。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成本概念的内涵和含义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成本也可能是你做出选择时必须付出的代价。当一个企业投资时,它支付的钱是它投资的成本。
2、总成本也被称为生命周期成本。它是指一种产品从开发、生产、使用到报废的成本。生命周期成本包括制造成本和使用成本。制造成本包括根据用户的需求,在设计、试生产、生产和产品开发阶段所消耗的成本。使用成本包括能耗、维护成本、管理成本和产品使用期间消耗的其他费用。价值工程侧重于以最低的生命周期成本可靠地实现产品的必要功能。因此,不仅要注意降低生产成本,还要降低使用成本。只有降低产品的总成本,才能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为全社会提供更多的积累。
3、资本成本比率是一个公司的资本支出与可用融资金额之间的比率,通常以一个百分比表示。在企业融资的实践中,通常采用资本成本的相对金额,即资本成本比。在融资费用中,资金使用成本是指为使用资金而支付的价格,如支付给股东的股息或支付给债权人的利息。在编制融资租赁租赁计划时,如果采用等效年金法,通常以资本率成本作为贴现率。
⑵ 产值成本率公式 成本/产值 里,成本是什么是主营业务成本吗产值又是什么
产值成本率=成本/产值*100%
实际上=主营业务成本/(主营成本+毛利润)*100%
产值=主营成本+毛利润
⑶ 计算生产成本有几种方法
1、品种法。按产品品种组织成本计算,适用于大量大批单步骤生产。
2、分批法。按批别产品组织成本计算,适用于单件小批生产的企业及企业新产品试制、大型设备修造等。
3、分步法。按产品在加工过程中的步骤组织成本计算,适用于大量大批连续式多步骤生产企业。又分为逐步结转分步法和平行结转分步法。逐步结转分步法是指按照产品生产加工的先后顺序,逐步结转产品生产成本,直至最后一个步骤算出产成品成本。平行结转分步法是指按照各步骤归集所发生的成本费用,最后从各步骤一起将应计入产成品成本的份额结转出来,再汇总计算产成品成本。
4、分类法。按照类别产品汇集生产费用,计算出各类产品的总成本,然后将总成本按一定标准在该类产品的各种产品间进行分配,计算出各种产品成本。适用于产品品种、规格繁多,并且可以按一定标准将产品划分为若干类别的制造企业。
(3)产值成本有哪些扩展阅读
不同的企业。按生产工艺过程和生产组织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1.确定成本计算方法。开展成本计算之前,先要确定采用哪一种成本计算方法。通常所用的方法有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等。这要根据生产工艺过程和生产组织的特点,同时结合成本管理的要求情况来进行选择。
2.设置有关的成本计算账户。为了计算产品的成本,需要设置一个专门的账户,即"生产成本"账户。其借方汇集为生产产品而发生的各种费用,贷方反映产品完工转出的制造成本。
⑷ 生产企业的生产成本如何进行分析
以下内容在这个网址
http://www.ahtvu.ah.cn/JXC1/zhykch/8210/chbkjweb/jxfd9.htm
(二) 成本分析的具体方法
成本分析的具体方法通常有: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连环替代分析法。
1、比较分析法
是把两个经济内容相同、时间或空间地点不同的经济指标相减从而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它是一种绝对数的比较分析,只适用于同类型企业、同质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由于分析者的目的不同,对比的基数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对比的基数有计划数、定额数、以往年度同期实际数,以及本企业历史最好水平和国内外同行业先进水平。
2、比率分析法
是通过计算有关指标之间的相对数,即比率,进行分析评价的一种方法。一般有三种形式:相关比率分析法、构成比率分析法、趋势比率分法。
(1) 相关比率分析法:
是通过计算两个性质不完全相同而又相关的指标的比率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通常计算的相关比率指标有:
产值成本率、销售收入成本率、成本利润率、存货周转率等。
(2) 构成比率分析法
是计算某项指标的各个组成部分占总体的比重,即部分与总体的比率,进行数量分析一种方法。
(3) 趋势比率分析法
是指对某项经济指标不同时期数值进行对比,求出比率,分析其增减速度和发展趋势的一种方法。由于计算时采用的基期数值不同,趋势比率又分为定基比率和环比比率两种形式:
定基比率=比较期数值/固定基期数值×100%
环比比率=比较期数值/前一期数值×100%
3、连环替代法(因素分析法)
(1)概念:
是根据因素之间的内在依存关系,依次测定各因素变动对经济指标差异影响的一种分析方法。
(2)分析程序:
1〕 分解指标因素并确定因素的排列顺序;
2〕逐次替代因素;
3〕确定影响结果;
4〕汇总影响结果。
(3)典型模式:
假设某项指标N是有A、B、C三个因素组成,各因素与经济指标的关系为:
上年数 N0 =A0×B0 ×C0
本年数 N1 =A1×B1×C1
则N1与 N0 的差异是由A、B、C三个因素变动而引起的。
采用连环替代法分析计算如下:
综合指标上年数 N0 = A0 ×B0 ×C0 (1)
第一次替代 N1 =A1×B0 ×C0 (2)
第二次替代 N2 =A1× B1 ×C0 (3)
第三次替代(本年数) N1 =A1×B1 ×C1 (4)
(2)-(1) 即 N1- N0是A因素变化影响综合指标的结果:
N1 - N0 = ( A1 - A0 )×B0 ×C0
(3)- (2) 即 N2- N1是B因素变化影响综合指标的结果:
N2 - N1 = A1 × ( B1 - B0 )×C0
(4)- (3) 即 N1 - N2是C因素变化影响综合指标的结果:
N1 - N2 = A1 × B1 × ( C1 - C0 )
(4) 连环替代法的几个特点:
• 连环替代的顺序性
先替代数量指标,后替代质量指标;先替换基本因素,后替换从属因素。
若同时出现几个数量指标或几个质量指标,应现替换实物量指标,后替换价值量指标。
• 替代因素的连环性
除第一次替换外,每个因素的替换都是在前一个因素替换的基础上进行的。
• 计算结果的假设性
例:假设某企业有关产量、单位产品材料消耗量、材料单价及材料费用总额资料如下:
项目
计量单位
计划数
实际数
产品产量
件
90
100
单位产品材料消耗量
公斤
7
6
材料单价
元
4
5
材料费用总额
元
2520
3000
要求:采用连环替代法计算各因素变动对材料费用总额的影响程度。
答案:
材料费用总额计划指标:90×7×4=2520(元) (1)
第一次替代: 100×7×4=2800(元) (2)
第二次替代: 100×6×4=2400(元) (3)
第三次替代(实际指标):100×6×5=3000(元) (4)
(2)-(1)=2800-2520=280(元) 产量增加的影响
(3)-(2)=2400-2800=-400(元) 材料单位消耗的节约的影响
(4)-(3)=3000-2400=600(元) 材料单价提高的影响
280-400+600=480(元) 全部因素的影响
三、成本分析的主要内容
• 成本计划完成情况分析
• 费用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
• 成本效益分析
(一)成本计划完成情况分析
成本计划完成情况分析包括:
–产品生产成本计划完成分析;
–主要产品单位成本分析。
分析的重点是产品生产成本分析中的可比产品成本分析。
1、 产品生产成本计划完成分析
(1) 全部产品生产成本计划完成情况分析
全部产品包括可比产品和不可比产品两部分。对全部产品的分析,只能以本年实际成本和本年计划成本进行比较,确定其实际成本较计划成本的降低额和降低率,初步了解企业完成成本计划的一般情况。
产品
名称
计量单位
产量
单位成本
成本计划
(计划产量)
本年总成本
(实际产量)
计划
实际
上年实际
本年计划
本年实际
按上年实际单位成本计算
按本年计划单位成本计算
按上年实际单位成本计算
按本年计划单位成本计算
实际
成本
P1
P2
C0
C1
C2
P1 C0
P1 C1
P2 C0
P2 C1
P2 C2
一、可比产品
甲产品
件
200
800
100
95
94
20000
19000
80000
76000
75200
乙产品
件
400
400
50
45
44
20000
18000
20000
18000
17600
小计
40000
37000
100000
94000
92800
二、不可比产品
丙产品
件
300
300
50
52
15000
15000
15200
小计
15000
15000
15200
全部产品成本
52000
109000
108400
设 P1 :计划产量;P2 :实际产量;
C0:上年实际平均单位成本;C1:本年计划单位成本; C2:本年实际单位成本
全部产品成本降低额=计划总成本-实际总成本
=∑(实际产量×计划单位成本)-∑(实际产量×实际单位成本)
=∑P2 C1-∑P2 C2=∑P2 (C1-C2)=109000-108400=600(元)
全部产品成本降低率=成本降低额÷计划总成本×100%=600÷109000×100%=0.55%
(2)可比产品成本降低任务完成情况的分析
计划降低额= 全部可比产品计划产量按上年 - 全部可比产品计划产量
实际平均单位成本计算的总成本 按计划单位成本计算的总成本
=∑(计划产量×上年实际平均单位成本)-∑(计划产量×计划单位成本)
=∑P1 C0-∑P1 C1
计划降低率=计划降低额÷全部可比产品计划产量按上年实际平均单位成本计算的总成本×100%
=(∑P1 C0-∑P1 C1)÷∑P1 C0×100%
实际降低额= 全部可比产品实际产量按上年 - 全部可比产品实际产量按本年
实际平均单位成本计算的总成本 实际单位成本计算的总成本
=∑(实际产量×上年实际平均单位成本)-∑(实际产量×本年实际单位成本)
=∑P2 C0-∑P2 C2
实际降低率=实际降低额÷全部可比产品实际产量按上年实际平均单位成本计算的总成本×100%
=(∑P2 C0-∑P2 C2)÷∑P2 C0×100%
例:某企业可比产品的成本及产量资料如下:
产品
名称
计量单位
本年产量
单位成本
计
划
实际
上年实际
本年计划
本年
实际
P1
P2
C0
C1
C2
可比产品
甲产品
件
200
800
100
95
94
乙产品
件
400
400
50
45
44
要求:分析全部可比产品成本降低任务完成情况。
答案如下:
1〕首先计算全部可比产品的成本降低任务即计划降低额和计划降低率。
××××年度可比产品成本计划表
产品
名称
计量单位
计
划
产 量
单位
成本
总成本
计划降低任务
上年
实际
本年计划
上年成本
计划成本
降低额
降低率
P1
C0
C1
P1 C0
P1C1
P1C0-P1C1
降低额
P1 C0
可比产品
甲产品
件
200
100
95
20000
19000
1000
5%
乙产品
件
400
50
45
20000
18000
2000
10%
合计
40000
37000
3000
7.5%
7.5%= 3000 ×100%=1000+2000 ×100%=(20000×5%+20000×10%)×100%
40000 40000 40000
=〔20000 ×5% + 20000 ×10% 〕×100%=(50%×5%+50%×10%)×100%
40000 40000
上式中50%、50%是甲、乙产品计划产量上年成本占可比产品计划产量上年总成本的比重,也就是产品品种结构。
2〕其次,计算全部可比产品成本的实际降低额和实际降低率,与计划降低额和计划降低率相对比,分析其成本降低任务完成情况。
××××年度可比产品成本的实际完成情况表
产品
名称
计量单位
实际产量
单位成本
总成本
实际降低情况
上年实际
本年计划
本年实际
上年
成本
计划成本
本年
实际
降低额
降低率
可比产品
P2
C0
C1
C2
P2C0
P2 C1
P2 C2
P2C0-P2C2
降低额
P2 C0
甲产品
件
800
100
95
94
80000
76000
75200
4800
6%
乙产品
件
400
50
45
44
20000
18000
17600
2400
12%
合计
100000
94000
92800
7200
7.2%
7.2%= 7200 ×100%=4800+2400 ×100% =(80000×6%+20000×12%)×100%
100000 100000 100000
=〔 80000 ×6% + 20000 ×12% 〕×100%=(80%×6%+20%×12%)×100%
100000 100000
上式中80%、20%是甲、乙产品实际产量上年成本占可比产品实际产量上年总成本的比重,也就是实际产品品种结构。
计划降低额=∑P1 C0-∑P1 C1=(200×100+400×50)-(200×95+400×45)
=40000-37000=3000(元)
计划降低率=(∑P1 C0-∑P1 C1)÷∑P1 C0×100%=3000÷40000×100%=7.5%
实际降低额=∑P2 C0-∑P2 C2=(800×100+400×50)-(800×94+400×44)
=100000-92800=7200(元)
实际降低率=(∑P2 C0-∑P2 C2)÷∑P2 C0×100%=7200÷100000=7.2%
可见,可比产品实际降低额超额完成了计划,比计划多降低4200元;实际降低率没有完成计划,低于计划0.3%.
(3)影响可比产品成本降低任务完成的因素分析
1〕影响可比产品成本降低任务完成的因素有以下三个:
l 产品产量
可比产品成本降低额是根据各种产品的产量、品种结构和单位成本确定的。
成本计划降低额是根据各种产品计划产量制订的,而实际成本降低额是根据各种产品的实际产量计算的。因此,在产品品种结构和单位成本不变时,产品产量增减,就会使成本降低额发生同比例的增减,然而,却不会影响成本的降低率发生变化。例证如下:
假定该企业本年甲、乙产品产量都比计划增长了20%,实际的单位成本又完全等于计划单位成本,其结果如下表:
可比产品
实际产量
上年实际单位成本
本年实际单位成本
总成本
实际降
低情况
上年成本
计划成本
实际成本
降低额
降低率
甲产品
240
100
95
24000
22800
22800
1200
5%
乙产品
480
50
45
24000
21600
21600
2400
10%
合计
48000
40600
40600
3600
7.5%
上表两种产品实际产量比计划产量增长了20%,因而使成本降低额相应从计划的3000元,增长到3600元,增长率为20%(600÷3000),但成本降低率仍然为7.5%,由此可见,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产品产量的变动只影响成本降低额发生变化,并不影响成本的降低率。
l 产品品种结构
由于各种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不同,如果成本降低率大的产品在全部可比产品中所占的比重比计划提高,则整体的降低额和降低率都会加大,反之亦然。
7.5%= 3000×100%=1000+2000 ×100%=(20000×5%+20000×10%)×100%
40000 40000 40000
=〔 20000 ×5% + 20000 ×10% 〕×100%=(50%×5%+50%×10%)×100%
40000 40000
上式中50%、50%是甲、乙产品计划产量上年成本占可比产品计划产量上年总成本的比重,也就是产品品种结构。
l 产品单位成本
计划降低额= 全部可比产品计划产量按上年 - 全部可比产品计划产量
实际平均单位成本计算的总成本 按计划单位成本计算的总成本
=∑(计划产量×上年实际平均单位成本)-∑(计划产量×计划单位成本)
=∑P1 C0-∑P1 C1
计划降低率=计划降低额÷全部可比产品计划产量按上年实际平均单位成本计算的总成本×100%
=(∑P1 C0-∑P1 C1)÷∑P1 C0×100%
实际降低额= 全部可比产品实际产量按上年 - 全部可比产品实际产量按本年
实际平均单位成本计算的总成本 实际单位成本计算的总成本
=∑(实际产量×上年实际平均单位成本)-∑(实际产量×本年实际单位成本)
=∑P2 C0-∑P2 C2
实际降低率=实际降低额÷全部可比产品实际产量按上年实际平均单位成本计算的总成本×100%
=(∑P2 C0-∑P2 C2)÷∑P2 C0×100%
由以上计算公式可知,产品实际单位成本比计划降低的多,降低额和降低率就越大,反之亦然。
2〕影响可比产品成本降低任务完成的因素分析
计划降低额=∑P1 C0-∑P1 C1=(200×100+400×50)-(200×95+400×45)
=40000-37000=3000(元)
计划降低率=(∑P1 C0-∑P1 C1)÷∑P1 C0×100%=3000÷40000×100%=7.5%
实际降低额=∑P2 C0-∑P2 C2=(800×100+400×50)-(800×94+400×44)
=100000-92800=7200(元)
实际降低率=(∑P2 C0-∑P2 C2)÷∑P2 C0×100%=7200÷100000=7.2%
由上可知,企业可比产品实际降低额超额完成了计划,比计划多降低4200元;实际降低率没有完成计划,低于计划0.3%。下面用连环替代法分别计算产品产量、产品品种结构、产品单位成本三个因素的变动对成本降低任务完成情况的影响。
设 P1 :计划产量;P2 :实际产量;
C0:上年实际平均单位成本;C1:本年计划单位成本; C2:本年实际单位成本
产品
名称
计量单位
本年产量
单位成本
计
划
实际
上年实际
本年计划
本年
实际
P1
P2
C0
C1
C2
可比产品
甲产品
件
200
800
100
95
94
乙产品
件
400
400
50
45
44
可比产品成本降低任务完成情况分析表
顺序
指标
成本降低额(元)
成本降低率
(1)
按计划产量、计划品种结构、计划单位成本计算的成
本降低额和降低率
∑P1 C0-∑P1 C1
=40000-37000
=3000
3000÷40000
= 7.5%
(2)
按实际产量、计划品种结构、计划单位成本计算的成
本降低额和降低率
∑P2 C0×7.5%
=100000×7.5%
=7500
7.5%
保持不变
(3)
按实际产量、实际品种结构、计划单位成本计算的成
本降低额和降低率
∑P2 C0-∑P2 C1
=100000-94000
=6000
6000÷100000
= 6%
(4)
按实际产量、实际品种结构、实际单位成本计算的成
本降低额和降低率
∑P2 C0-∑P2 C2
=100000-92800
=7200
7200÷100000
= 7.2%
各因素的影响程度
产量变动影响 (2)-(1)
7500-3000= 4500
0
品种结构变动的影响 (3)-(2)
6000-7500=-1500
6%-7.5%=-1.5%
单位成本变动的影响 (4)-(3)
7200-6000= 1200
7.2%-6% = 1.2%
合计
+4200
-0.3%
2、主要产品单位成本分析
主要产品单位成本分析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技术经济指标变动对单位成本的影响,二是单位成本计划完成情况的分析。
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计划完成情况的分析,不仅要按成本项目逐项对比其计划数与实际数,而且还要求列示主要消耗材料和耗用工时的对比资料。P192
分析时应注意:
(1) 一般可采用简化的办法,即本年实际成本直接与计划成本对比。
(2) 如有可能,主要产品单位成本分析时,可项剔除价格变动因素。即,实际消耗可按计划单价计算,因为价格因素是外来因素,与产品生产无直接关系。
(3) 主要产品单位成本分析时,对于占成本比重比较高的主要消耗材料和耗用工时,应尽可能分析得细致,使之更能反映出降低成本的方向。
(二)费用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
由于制造费用、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都是按整个公司或分厂、车间、部门编制预算加以控制,因而分析各种费用预算的执行情况,查明各种费用实际脱离预算的原因,也只能按整个公司或分厂、车间、部门进行。
对上述费用进行分析,首先应以本年实际数与本年预算数相比较,确定实际脱离预算的差异,然后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此外,为了从动态上观察、比较各项费用的变动情况和变动趋势,还应将本月实际与上年同期实际进行对比。
为了深入研究制造费用、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变动的原因,评价费用支出的合理性,寻求降低各种费用支出的方法,可按费用的用途及影响费用变动的因素,将各种费用项目按以下类别进行研究。
(1) 生产性费用。如制造费用中的折旧费、修理费、机物料消耗等。
(2) 管理性费用。如行政管理部门人员的工资、办公费、业务招待费等。
(3) 发展性费用。如职工教育经费、设计制图费、研究开发费等。
(4) 防护性费用。如劳动保护费、保险费等。
(5) 非生产性费用。主要指材料、在产品、产成品的盘亏和毁损等。
(三)成本效益分析
反映企业成本效益的指标很多,常用的有产值成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
1、 产值成本率分析
(1)概念:
产值成本率是企业全部产品生产成本对商品产值的比率,通常用每百元商品产值总成本指标表示。
(2)计算公式:
产值成本率=全部产品生产成本÷商品产值×100%
= ∑(产品产量×该产品单位成本) ×100%
∑(产品产量×该产品出厂价格)
或 产值成本率(元/百元)=全部产品生产成本÷商品产值×100
其中,商品产值一般按现行价格计算。产值成本率越低,说明生产耗费的经济效益越好;反之,经济效益越差。
(3)影响产值成本率指标变动的因素
主要有以下三个因素:
1〕 产品品种构成的变动
2〕 产品单位成本的变动
3〕在商品产值按现行价格计算时,还有价格变动的影响。
(4)影响产值成本率指标变动的各因素影响程度的计算
可采用连环替代法计算各因素变动的影响程度,计算如下:
(1) 以计划(或上年实际)产值成本率指标为基础。
产值成本率= 按计划产量、计划单位成本计算的总成本 ×100
按计划产量、计划出厂价格计算的商品产值
(2) 计算按实际产品品种构成、计划单位成本计算的每百元商品产值的计划总成本
产值成本率= 按实际产量、计划单位成本计算的总成本 ×100
按实际产量、计划出厂价格计算的商品产值
(3) 计算按实际产品品种构成、实际单位成本计算的每百元商品产值的实际总成本
产值成本率= 按实际产量、实际单位成本计算的总成本 ×100
按实际产量、计划出厂价格计算的商品产值
(4) 计算按实际产品品种构成、实际出厂价格计算的每百元商品产值的实际总成本
产值成本率= 按实际产量、实际单位成本计算的总成本 ×100
按实际产量、实际出厂价格计算的商品产值
(2)-(1) 为产品品种构成变动的影响数额
(3)-(2) 为产品单位成本变动的影响数额
(4)-(3) 为出厂价格变动的影响数额
2、成本费用利润率分析
(1) 概念:
成本费用利润率是企业一定期间的利润总额与成本、费用总额的比率。
(2)计算公式:
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
其中,成本费用一般指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期间费用。
该指标表明每付出一元成本费用可获得多少利润,体现了经营耗费所带来的经营成果。该指标越高,利润就越大,表明企业的经济效益越好。
(3)成本费用营业利润率
成本费用营业利润率是企业一定期间的营业利润与成本、费用总额的比率。
计算公式:
成本费用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额÷成本费用总额×100%
若利润总额中包括其他业务利润,成本费用中也应包括其他业务支出。
第十六章习题:
1、 假定A产品的直接材料费用定额为800000元,实际为851400元。有关资料如下:
项目
产品数量
(件)
单位产品材料消耗量(公斤)
单价
(元)
材料费用
(元)
定额
1000
20
40
800000
实际
1100
18
43
851400
差异
+100
-2
+3
+51400
要求:采用连环替代法计算产品产量、单位产品材料消耗量和材料单价三项因素对产品直接材料费用超支51400元的影响程度。
2、某企业产品生产成本表如下:
产品
名称
计量单位
实际产量
单位成本
本年总成本
(实际产量)
上年实际
本年计划
本年实际
按上年实际单位成本计算
按本年计划单位成本计算
实际
成本
一、可比产品
甲产品
件
30
1050
1035
1020
乙产品
件
35
1350
1275
1245
小计
二、不可比产品
丙产品
件
20
-
600
690
全部产品成本
产值成本率计划数为60元/百元,商品产值本月实际数按现行价格计算为153000元。
要求:(1)计算和填列产品生产成本表中总成本各栏数字。
(2)分析全部产品生产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和产值成本率计划的完成情况。
3、某企业本年度可比产品成本资料如下表所示:
可比产品名称
计划产量(件)
实际产量(件)
上年实际平均单位成本
本年计划
单位成本
本年实际
单位成本
甲产品
1650
2200
100
90
89
乙产品
550
550
200
190
188
要求:计算确定可比产品成本降低任务完成情况,并分析各个因素变动对可比产品成本降低任务完成情况的影响。(附表如下)
××××年度可比产品成本计划表
产品
名称
计量单位
计
划
产 量
单位
成本
总成本
计划降低任务
上年
实际
本年计划
上年成本
计划成本
降低额
降低率
可比产品
P1
C0
C1
P1 C0
P1C1
P1C0-P1C1
降低额
P1 C0
甲产品
件
乙产品
件
合计
××××年度可比产品成本的实际完成情况表
产品
名称
计量单位
实际产量
单位成本
总成本
实际降低情况
上年实际
本年计划
本年实际
上年
成本
计划成本
本年
实际
降低额
降低率
可比产品
P2
C0
C1
C2
P2C0
P2 C1
P2 C2
P2C0-P2C2
降低额
P2 C0
甲产品
件
乙产品
件
合计
可比产品成本降低任务完成情况分析表
顺序
指标
成本降低额(元)
成本降低率
(1)
按计划产量、计划品种
⑸ 产值、成本和利润是怎么回事
产值,个人觉得是在一定时间内,公司的生产数量乘以对应的单价,但是不是多有的产值都可以形成销售,即是不是所有生产出来的东西都可以卖出去,可能会有剩余,形成存货。
形成销售的那部分-对应的销售成本=对应产品的毛利润
有时候课本上会有一些简化,假设所有生产的产品均卖出等情况。
⑹ 生产产值是等于生产成本吗怎么区分
生产产值和生产成本不是不一样,产值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是指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工业最终产品和提供工业性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
表明工业企业工业生产总规模和总水平,反映的是生产总成果,并不说明经营状况的好坏和经济效益。企业是否增收,主要看利润总额的增长。利润总额是企业在报告期内实现的利润(亏损以“-”号表示)。它集中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各方面的效益,是企业最终的财务成果。
(6)产值成本有哪些扩展阅读
产值利润率的提高或降低,决定于利润总额和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利润总额的增长速度快于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利润总额增长速度与产值增长速度的比值大于1),则产值利润率必然提高;利润总额与工业总产值同步增长(两者的速度比=1),则产值利润率持平;
利润总额增长速度慢于产值增长速度(两者的速度比小于1),则产值利润率降低,说明增产未增收。由此可见,实现增产增收,就要保持产值利润率指标的稳定和提高,既要抓生产,更要抓效益。
⑺ 百元产值质量成本计算公式
百元产值质量成本计算公式:产品总成本/总产值*100
百元产值资金率是指一定时期内资金平均余额对总产值的比率,它反映了企业流动资金的利用效果。
在我国实际工作中,产值资金只就定额流动资金计算。
⑻ 产值和成本的区别是什么
总产值和总成本不一样,总产值就像你说的是核算国民产值的时候才用 一般企业是不计算的!
而总成本指的是生产过程的总花费最总核算入主营业务成本,它主要包括 营业费用 期间费用 直接成本 制造费用等,
总成本并不等于单位售价 因为明显的企业样想营利必须在成本上加上利润!
⑼ 企业工业总产值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工业总产值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已出售或可供出售工业产品总量。反映一定时间内工业生产的总规模和总水平。包括:在本企业内不再进行加工,经检验、包装入库(规定不需包装的产品除外)的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自制半成品、在制产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
采用工厂法计算,即以工业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按企业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总成果来计算,企业内部不允许重复计算,不能把企业内部各个车间(分厂)生产的成果相加。但在企业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允许重复计算。
(9)产值成本有哪些扩展阅读:
工业生产总值分类:
现价工业总产值和不变价工业总产值
工业总产值包括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和自制半成品、在产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计算工业总产值采用两种价格。
1、本期生产成品价值:是指企业在本期生产,并在报告期内不再进行加工,经检验合格、包装入库的全部工业成品(半成品)价值合计,包括企业生产的自制设备及提供给企业的在建工程、其他非工业部门和生活福利部门等单位使用的成品价值。
本期生产成品价值按自备原材料生产的产品的产量乘以本期不含增值税(销项税额)的产品实际销售平均单价计算;会计核算中按成本价格转帐的自制设备和自产自用的成品,按成本价格计算生产成品价值。生产成品价值中不包括用定货者来料加工的成品(半成品)价值。
2、对外加工费收入:是指企业在报告期内完成的对外承接的工业品加工(包括用定货者来料加工产品)的加工费收入和对外工业修理作业所取得的加工费收入。对外加工费收入按不含增值税(销项税额)的价格计算,可根据会计“产品销售收入”科目的有关资料取得。
对于企业对内非工业部门提供的加工修理、设备安装的劳务收入,如果企业会计核算基础比较好,能取得这部分资料,而且这部分价值所占比重较大,则应包括在对外加工费收入中。
3、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是指企业在报告期内的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价值减期初价值的差额。本指标一般可从会计核算料中取得。如果会计产品成本核算中不计算半成品、在制品的成本,则总产值中也不包括这部分价值,反之则包括。
⑽ 产值的内容
工业总产值包括本期生产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在制品半成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三部分。
1、本期生产成品价值:是指企业本期生产,并在报告期内不再进行加工,经检验、包装入库的全部工业成品(半成品)价值合计,包括企业生产的自制设备及提供给本企业在建工程、其他非工业部门和生活福利部门等单位使用的成品价值。本期生产成品价值按自备原材料生产的产品的数量乘以本期不含增值税(销项税额)的产品实际销售平均单价计算;会计核算中按成本价格转帐的自制设备和自产自用的成品,按成本价格计算生产成品价值。生产成品价值中不包括用定货者来料加工的成品(半成品)价值。
2、对外加工费收入:是指企业在报告期内完成的对外承接的工业品加工(包括用定货者来料加工产品)的加工费收入和对外工业修理作业所取得的加工费收入。对外加工费收入按不含增值税(销项税额)的价格计算,可根据会计“产品销售收入”科目的有关资料取得。
对于本企业对内非工业部门提供的加工修理、设备安装的劳务收入,如果企业会计核算基础比较好,能取得这部分资料,而且这部分价值所占比重较大,应包括在对外加工费收入中。
3、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是指企业报告期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减期初的差额价值,本指标一般可从会计核算资料中取得。如果会计产品成本核算中不计算半成品、在制品的成本,则总产值中也不包括这部分价值,反之则包括。
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生产的工业产品和提供工业性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