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么是可变成本
变动成本(variable cost )指支付给各种变动生产要素的费用,如购买原材料及电力消耗费用和工人工资等。这种成本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常常在实际生产过程开始后才需支付。
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一样,变动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线性依存关系也是有条件的,即有一定的适用区间。
简介
容易得出A方案的经营杠杆值为0.01 B方案为0.04我们称B方案相对A方案具有较高的经营杠杆。在相同的固定投入的情况下,较高的经营杠杆意味着更高的经营风险,该结论也适用于一般情况。
需要指出的是,经营杠杆与周期性效应是影响企业贝塔系数的重要因素。在无法直接求得贝塔系数的情况下可以运用经营杠杆对对象进行定性的风险评估。
Ⅱ 经济管理学中的短期总成本、短期固定成本和短期可变成本分别指什么
短期总成本、短期固定成本、短期可变成本意义如下:
短期总成本是指短期内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要的成本总和。由于在短期内,有些生产要素可以调整,而有些生产要素不可以调整,因此,短期总成本又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两类。
短期固定成本(FC)指短期内在一定产量范围内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也就是厂商即使暂时关闭其工厂,什么也不生产也会承担的费用,包括厂房设备投资的利息,折旧费、维修费、各种保险费、一些税金,以及即使在暂时停产期间也要继续雇用的人员的工资和薪金。即使产量为零,这部分成本仍存在。
短期可变成本(VC)指短期内随着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这类成本包括工人的工资,厂商为购进原料以及其他物品而发生的支出,以及电力费、营业税和短期借款的利息等。它随产量的增加而增加,当产量为零时,可变成本为零。
如果用STC代表短期总成本,FC代表固定成本,VC代表可变成本,则有:
STC=FC+VC
拓展资料:其他短期成本
短期平均成本
短期平均成本指短期内平均每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全部成本。它是由平均固定成本和平均可变成本构成的。
平均固定成本指短期内平均每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固定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固定成本是逐渐减少的。用公式表示为:
AFC=FC/Q
平均可变成本指短期内平均每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可变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可变成本是先递减,到达最低点以后再递增的。用公式表示为:
AVC=VC/Q
如果用SAC代表短期平均成本,则有:
SAC=STC/Q
SAC=FC/Q+VC/Q=AFC+AVC
短期边际成本
短期边际成本指短期内厂商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总成本量。
如果用SMC代表短期边际成本,以Q代表增加的产量,则有:
SMC=△STC/△Q
值得注意的是,当产品成本由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之和构成时,该产品的边际成本与固定成本无关,而只与可变成本有联系。
这是由干固定成本是始终固定不变的,而总成本等干固定成本加可变成本,所以边际成本,即多生产一个单位的产量时总成本的增加量实际上等于增加该单位产品所增加的可变成本,故:
SMC=△STC/△Q=△VC/△Q
边际成本与固定成本无关,而取决于可变成本的变化。
Ⅲ 服务企业常见的可变成本有哪些
最主要的一个可变成本就是人员的成本,还有一个外部白色的一个成本
Ⅳ 变动费用是什么都包括什么费用
1、变动费用也称劳动成本,是指随着产品产量或商品流转量的变化而按比例增减的那部分费用。
包括原材料、工人工资及附加、水电费、制造费用等科目。变动费用是随着生产量或销售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费用,库存商品成本,生产用水电费,生产,销售人员工资,销售税金等。固定费是一般不随着生产量或销售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费用,包括工人工资、咨询费,固定资产折旧,管理人员工资,房屋租金,固定场所费用(办公费,水电费,物业费等),无形资产摊销等。
2、费用(expense),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一定会计期间会计主体经济利益的减少,是损益表要素之一。企业发生费用的形式是,由于资产流出企业、资产损耗或负债增加而引起所有者权益减少。但有例外,例如企业所有者抽回投资或企业向所有者分配利润,虽然会引起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并使所有者权益减少,但不属于企业发生费用的经济业务。
费用作为损益类要素的费用,指营业费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便是采用这种狭义的费用概念,将损失作为一项与费用平行的收益表要素。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则采用上述广义的费用概念。会计费用包括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和期间费用。期间费用又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
无论费用是否包括损失,都应具有以下特征:
(1)费用最终会导致企业资源的减少,这种减少具体表现为企业的资金支出。 从这个意义上说,费用本质是一种资源流出企业,它与 资源流入企业所形成的收入相反,它也可理解为资产 的耗费,其目的是为了取得收入,从而获得更多资产。
(2)费用最终会减少企业的所有者权益。
一般而言, 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会随着收入的增长而增加;相反,费用的增加会减少所有者权益。但是所有者权益减少也不一定都列入费用,如企业偿债性支出和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显然减少了所有者权益,但不能归入费用。
(3)费用可能表现为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Ⅳ 可变成本包括哪些
可变成本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性变动成本、另一类是酌量性变动成本。
1、技术性变动成本是指单位成本由技术因素决定而总成本随着消耗量的变动而成正比例变动的成本,通常表现为产品的直接物耗成本。
2、酌量性变动成本是指可由企业管理当局决策加以改变的变动成本。
(5)工厂的可变成本费用都有哪些扩展阅读:
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区别:
根据成本费用与产量的关系可将总成本费用分为可变成本、固定成本和半可变(或半固定)成本。固定成本是指不随产品产量的变化而变动的各项成本费用。
可变成本是指随着产品产量的增减而成正比例变化的各项费用。有些成本费用属于半可变成本,如不能熄灭的工业炉的燃料费等。工资、营业费用和流动资金利息等也都可能既有可变因素。
又有固定因素。必要时需将半可变(或半固定)成进一步分解为可变成本和固定成本,使产品成本费用最终划分为可变成本和固定成本。
长期借款利息应视为固定成本,流动资金借款和短期借款利息可能部分与产品产量有关,其利息可视为可变半固定成本,为简化计算,一般将其作为固定成本。
Ⅵ 哪些费用属于可变成本
在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中,企业固定成本分地税、国税、电、水、工资、设备损耗等等,可变成本分原料、消耗(生产辅助消耗、办公辅助消耗等)、运输、质量(次品、废品、返工等)。从上述分类可以看出,一个管理者如果能准确区分固定和可变成本,这样就更加直观的展现了企业管理的数据,可以更加有效地进行管控,为企业创造更大利益。如生产中能耗问题的固定成本的管理——水、电的管理,生产辅助品消耗,又比如生产中的质量问题的管理——一次成品率,返工率、报废率和次品率的控制这些可变成本的管理,这些都能直接降低生产成本。比如设备问题,导致用工频繁,需要提升设备自动化,缩减用工比例也能降低成本。
Ⅶ 固定成本、可变成本包括什么内容
是对的可变成本只包括生产该产品的原材料、其它消耗和人工等,产量增加时可变成本可以说不发生变化.
摊销的固定成本包括租金、管理人员成本等,产量增加时总额不变,所以摊到每个产品的成本就减少了.
所以总成本将减少.
Ⅷ fixed cost(固定成本) variable cost(变动成本), indirect cost(间接成本) direct cost(直接成本)
这四个概念分为两组,fixed cost和variable cost,两者加和可以构成总成本,direct和indirect cost加和也是总成本。两组概念是用两种不同思路区分了总成本的构成。
fixed cost:除了场地租用这种明显的固定成本,还有一些容易混淆的,比如工资,虽然可变,但因按照固定的rates来做,因此一般认为是固定成本。确定这个概念的关键就是:此费用跟产量(生产性组织)和销售(销售性组织)没有任何关系。
indirect cost的关键是不能明确地从某一项生产活动或某一种企业职能中计算出结果,英文里讲就是not directly accountable to a particular function or proct。比如管理费用,税费等等。
酌量性固定成本
企业管理当局在会计年度开始前,根据经营、财力等情况确定的计划期间的预算额而形成的固定成本,如新产品开发费、广告费、职工培训费等。由于这类成本的预算数只在预算期内有效,企业领导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确定不同预算期的预算数,所以,也称为自定性固定成本。这类成本的数额不具有约束性,可以斟酌不同的情况加以确定。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固定成本
Ⅸ 项目成本费用估算表中可变成本包括哪些费用
固定资产投资估算方法 (一)静态投资部分的估算方法 1.单位生产能力估算法 计算公式为: C2=(C1/Q1)*Q2*f C1—已建类似项目的投资额; C2—拟建项目投资额; Q1—已建类似项目的生产能力; Q2—拟建项目的生产能力; F—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定额、单价、费用变更等的综合调整系数。 单位生产能力估算法估算误差较大,可达±30%。此法只能是粗略地快速估算,由于误差大,应用该估算法时需要小心,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地方性。建设地点不同,地方性差异主要表现为:两地经济情况不同;土壤、地质、水文情况不同;气候、自然条件的差异;材料、设备的来源、运输状况不同等。 (2)配套性。一个工程项目或装置,均有许多配套装置和设施,也可能产生差异,如:公用工程、辅助工程、厂外工程和生活福利工程等,这些工程随地方差异和工程规模的变化均各不相同,它们并不与主体工程的变化成线性关系。 (3)时间性。工程建设项目的兴建,不一定是在同一时间建设,时间差异或多或少存在,在这段时间内可能在技术、标准、价格等方面发生变化。 2.生产能力指数法 生产能力指数法又称指数估算法,它是根据已建成的类似项目生产能力和投资额来粗略估算拟建项目投资额的方法。其计算公式为:C2=C1(Q2/Q1)X*f 式中X-生产能力指数。 其他符号含义同前。 上式表明,造价与规模(或容量)呈非线性关系,且单位造价随工程规模(或容量)的增大而减小。在正常情况下,0≤x≤1.不同生产率水平的国家和不同性质的项目中,x的取值是不相同的。比如化工项目美国取x=0.6,英国取x=0.66,日本取x=0.7. 若已建类似项目的生产规模与拟建项目生产规模相差不大,Q1与Q2的比值在0.5-2之间,则指数x的取值近似为1. 若已建类似项目的生产规模与拟建项目生产规模相差不大于50倍,且拟建项目生产规模的扩大仅靠增大设备规模来达到时,则x的取值约在0.6-0.7之间;若是靠增加相同规格设备的数量达到时,x的取值约在0.8—0.9之间。 指数法主要应用于拟建装置或项目与用来参考的已知装置或项目的规模不同的场合。 生产能力指数法与单位生产能力估算法相比精确度略高,其误差可控制在±20%以内,尽管估价误差仍较大,但有它独特的好处:即这种估价方法不需要详细的工程设计资料,只知道工艺流程及规模就可以;其次对于总承包工程而言,可作为估价的旁证,在总承包工程报价时,承包商大都采用这种方法估价。 3.系数估算法 系数估算法也称为因子估算法,它是以拟建项目的主体工程费或主要设备费为基数,以其他工程费占主体工程费的百分比为系数估算项目总投资的方法。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是精度较低,一般用于项目建议书阶段。系数估算法的种类很多,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类型。 (1)设备系数法。以拟建项目的设备费为基数,根据已建成的同类项目的建筑安装费和其他工程费等占设备价值的百分比,求出拟建项目建筑安装工程费和其他工程费,进而求出建设项目总投资。其计算公式如下: C=E(1+flpl+f2p2+f3p3+.。。。。。) +I 式中C-拟建项目投资额; E-拟建项目设备费; p1、p2、p3.。。。。。-已建项目中建筑安装费及其他工程费等占设备费的比重; f1、f2、f3.。。。。。-由于时间因素引起的定额、价格、费用标准等变化的综合调整系数; I-拟建项目的其他费用。 (2)主体专业系数法。以拟建项目中投资比重较大,并与生产能力直接相关的工艺设备投资为基数,根据已建同类项目的有关统计资料,计算出拟建项目各专业工程(总图、土建、采暖、给排水、管道、电气、自控等)占工艺设备投资的百分比,据以求出拟建项目各专业投资,然后加总即为项目总投资。其计算公式为: C=E(1+f1p`1+f2p`2+f3p`3+.。。。。。) +I 式中p`1、p`2、p`3.。。。。。-已建项目中各专业工程费用占设备费的比重; 其他符号同前。 (3)朗格系数法。这种方法是以设备费为基数,乘以适当系数来推算项目的建设费用。其计算公式为: C=E(1+∑Ki) .Kc 式中C-总建设费用; E-主要设备费; Ki-管线、仪表、建筑物等项费用的估算系数; KC-管理费、合同费、应急费等项费用的总估算系数。 总建设费用与设备费用之比为朗格系数KL.即: KL=(1+∑Ki)。Kc 运用朗格系数法估算投资的步骤如下: 1)计算设备到达现场的费用,包括设备出厂价、陆路运费、海上运输费、装卸费、关税、保险、采购等。 2)根据计算出的设备费乘以1.43,即得到包括设备基础、绝热工程、油漆工程和设备安装工程的总费用(a)。 3)以上述计算的结果(a)再分别乘以1.1、1.25、1.6(视不同流程),即可得到包括配管工程在内的费用(b)。 4)以上述计算的结果(b)再乘以1.5,即得到此装置(或项目)的直接费(c),此时,装置的建筑工程、电气及仪表工程等均含在直接费用中。 5)最后以上述计算结果(c)再分别乘以1.31、1,35、1.38(视不同流程),即得到工厂的总费用C. 如果某固体流程工厂建设的设备费用为E1;某固流流程工厂建设的设备费用为E2;某流体流程工厂建设的设备费用为E3,则根据上述计算程序可分别写成: C1=E1 X1.43 x1.1 x1.5 x1.31=E1 x3.1 C2=E2 X1.43 x1.25 x1.5 x1.35=E2 x3.63 C3=E3 X1.43 x1.6 x1.5 x1.38=E3 x4.74 应用朗格系数法进行工程项目或装置估价的精度仍不是很高,其原因如下: (1)装置规模大小发生变化的影响; (2)不同地区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 (3)不同地区经济地理条件的影响; (4)不同地区气候条件的影响; (5)主要设备材质发生变化时,设备费用变化较大而安装费变化不大所产生的影响。 尽管如此,由于朗格系数法是以设备费为计算基础,而设备费用在一项工程中所占的比重对于石油、石化、化工工程而言占45%-55%,几乎占一半左右,同时一项工程中每台设备所含有的管道、电气、自控仪表、绝热、油漆、建筑等,都有一定的规律。所以,只要对各种不同类型工程的朗格系数掌握得准确,估算精度仍可较高。朗格系数法估算误差在10%o/15%。 4.比例估算法 根据统计资料,先求出已有同类企业主要设备投资占全厂建设投资的比例,然后再估算出拟建项目的主要设备投资,即可按比例求出拟建项目的建设投资。其表达式为: I=1/K*∑Qipi (i=1—n) 式中I-拟建项目的建设投资; K-主要设备投资占拟建项目投资的比例; n-设备种类数; Qi-第i种设备的数量; pi-第i种设备的单价(到厂价格)。 5.指标估算法 这种方法是把建设项目划分为建筑工程、设备安装工程、设备购置费及其他基本建设费等费用项目或单位工程,再根据各种具体的投资估算指标,进行各项费用项目或单位工程投资的估算,在此基础上,可汇总成每一单项工程的投资。另外,再估算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及预备费,即求得建设项目总投资。 估算指标是一种比概算指标更为扩大的单位工程指标或单项工程指标。 使用估算指标法应根据不同地区、年代进行调整。因为地区、年代不同,设备与材料的价格均有差异,调整方法可以按主要材料消耗量或“工程量”为计算依据;也可以按不同的工程项目的“万元工料消耗定额”而定不同的系数。如果有关部门已颁布了有关定额或材料价差系数(物价指数),也可以据其调整。 使用估算指标法进行投资估算决不能生搬硬套,必须对工艺流程、定额、价格及费用标准进行分析,经过实事求是的调整与换算后,才能提高其精确度。 (二)建设投资动态部分估算方法 建设投资动态部分主要包括价格变动可能增加的投资额、建设期利息两部分内容,如果是涉外项目,还应该计算汇率的影响。动态部分的估算应以基准年静态投资的资金使用计划为基础来计算,而不是以编制的年静态投资为基础计算。 1.涨价预备费的估算 涨价预备费的估算可按国家或部门(行业)的具体规定执行,一般按下式计算: pF=∑It[(1+f)t –1] (t=1—n) 涨价预备费; It—第t年投资计划额; F—年均投资价格上涨率; N—建设期年份数。 上式中的年度投资用计划额K,可由建设项目资金使用计划表中得出,年价格变动率可根据工程造价指数信息的累积分析得出。 2.汇率变化对涉外建设项目动态投资的影响及计算方法 (1)外币对人民币升值。项目从国外市场购买设备材料所支付的外币金额不变,但换算成人民币的金额增加;从国外借款,本息所支付的外币金额不变,但换算成人民币的金额增加。 (2)外币对人民币贬值。项目从国外市场购买设备材料所支付的外币金额不变,但换算成人民币的金额减少;从国外借款,本息所支付的外币金额不变,但换算成人民币的金额减少。 估计汇率变化对建设项目投资的影响,是通过预测汇率在项目建设期内的变动程度,以估算年份的投资额为基数,计算求得。 3.建设期利息的估算 建设期利息是指项目借款在建设期内发生并计人固定资产投资的利息。计算建设期利息时,为了简化计算,通常假定当年借款按半年计息,以上年度借款按全年计息,计算公式为: 各年应计利息=(年初借款本息累计+本年借款额/2)X年利率 年初借款本息累计=上一年年初借款本息累计+上年借款+上年应计利息 本年借款=本年度固定资产投资—本年自有资金投入 对于有多种借款资金来源,每笔借款的年利率各不相同的项目,既可分别计算每笔借款的利息,也可先计算出各笔借款加权平均的年利率,并以此利率计算全部借款的利息。 六、流动资金估算方法 流动资金估算一般采用分项详细估算法。个别情况或者小型项目可采用扩大指标法。 (一)分项详细估算法 流动资金的显着特点是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周转,其周转额的大小与生产规模及周转速度直接相关。分项详细估算法是根据周转额与周转速度之间的关系,对构成流动资金的各项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分别进行估算。在可行性研究中,为简化计算,仅对存货、现金、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四项内容进行估算,计算公式为: 流动资金=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流动资产=应收账款+存货+现金 流动负债=应付账款 流动资金本年增加额=本年流动资金—上年流动资金 估算的具体步骤,首先计算各类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年周转次数,然后再分项估算占用资金额。 1.周转次数计算 周转次数是指流动资金的各个构成项目在一年内完成多少个生产过程。 周转次数=360d÷最低周转次数 存货、现金、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的最低周转天数,可参照同类企业的平均周转天数并结合项目特点确定。又因为: 周转次数=周转额/各项流动资金平均占用额 如果周转次数已知,则: 各项流动资金平均占用额=周转额/周转次数 2.应收账款估算 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对外赊销商品、劳务而占用的资金。应收账款的周转额应为全年赊销销售收入。在可行性研究时,用销售收入代替赊销收入。计算公式为: 应收账款=年销售收入/应收账款周转次数 3,存货估算 存货是企业为销售或者生产耗用而储备的各种物资,主要有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低值易耗晶、维修备件、包装物、在产品、自制半成品和产成品等。为简化计算,仅考虑外购原材料、外购燃料、在产品和产成品,并分项进行计算。计算公式为: 存货=外购原材料+外购燃料+在产品+产成品 外购原材料占用资金=年外购原材料总成本/原材料周转次数 外购燃料=年外购燃料/按种类分项周转次数 在产品=(年外购材料、燃料+年工资及福利费+年修理费+年其他制造费)/在成品周转次数 产成品=年经营成本/产成品周转次数 4.现金需要量估算 项目流动资金中的现金是指货币资金,即企业生产运营活动中停留于货币形态的那部分资金,包括企业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计算公式为: 现金需要量=(年工资及福利费+年其他费用)/现金周转次数 年其他费用=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以上三项费用中所含的工资及福利费、折旧费、维简费、摊销费、修理费) 5.流动负债估算 流动负债是指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需要偿还的各种债务。在可行性研究中,流动负债的估算只考虑应付账款一项。计算公式为: 应付账款=(年外购原材料+年外购燃料)/应付账款周转次数 根据流动资金各项估算结果,编制流动资金估算表。 (二)扩大指标估算法 扩大指标估算法是根据现有同类企业的实际资料,求得各种流动资金率指标,亦可依据行业或部门给定的参考值或经验确定比率。公式为: 年流动资金额=年费用基数X各类流动资金率 年流动资金额=年产量X单位产品产量占用流动资金额 (三)估算流动资金应注意的问题 (1)在采用分项详细估算法时,应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分别确定现金、应收账款、存货和应付账款的最低周转天数,并考虑一定的保险系数。 (2)在不同生产负荷下的流动资金,应按不同生产负荷所需的各项费用金额,分别按照上述的计算公式进行估算,而不能直接按照100%生产负荷下的流动资金乘以生产负荷百分比求得。 (3)流动资金属于长期性(永久性)流动资产,流动资金的筹措可通过长期负债和资本金(一般要求占30%)的方式解决。 内容提要 本讲主要内容:第四节财务基础数据测量;第五建设项目财务评价。 重点难点 1、 财务基础数据测量的内容、财务基础数据测量表及其相互联系、生产成本费用估算; 2、销售收入、销售税金及附加的估算; 3、 固定资产投资贷款还本付息估算; 4、财务评价的一般概念、基础财务报表的编制、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 新大纲要求 (一)熟悉各类财务基础数据的测算及建设项目财务评价基本报表的编制; (二)掌握建设项目财务评价指标内容及方法; (三)了解建设项目风险评价方法。 旧大纲要求 (一)熟悉财务评价基本报表的项目组成,各类数据的分析与评价; (二)掌握建设项目财务评价指标的含义、体系、评价方法及准则。 内容讲解 第四节 财务基础数据测算 财务基础数据测算是在经过项目建设必要性审查、生产建设条件评估和技术可行性评估之后,并在市场需求调查、销售规划、技术方案和规模经济分析论证的基础上,从项目评价的要求出发,按照现行财务制度规定,对项目有关的成本和收益等财务基础数据进行收集、测算,并编制财务基础数据测算表等一系列工作。 一、财务基础数据测算的内容 财务基础数据的测算应包括项目计算期内各年经济活动情况及全部财务收支结果。具体应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1.项目总投资及其资金来源和筹措 项目总投资是指一次性投入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含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的总和。投资的测算包括项目总投资和项目建设期间各年度投资支出的测算,并在此基础上制定资金筹措和使用计划,指明资金来源和运用方式、进行筹资方案分析论证。 2.生产成本费用 生产成本费用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及其补偿价值。可采用制造成本法或要素分类法进行测算。经营成本是由总成本费用中扣除折旧费、摊销费、维简费和利息支出而得。 3.销售收入与税金 销售收入与税金是指在项目生产期的一定时间内,对产品各年的销售收人和税金进行测算。销售收入和税金是测算销售利润的重要依据。 4.销售利润的形成与分配 销售利润是指项目的销售收入扣除销售税金及附加和总生产成本费用后的盈余,它综合反映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果,是贷款还本付息的重要来源。 5.贷款还本付息测算 贷款还本付息是指项目投产后,按国家规定的资金来源和贷款机构的要求偿还固定资产投资借款本金,而利息支出列人当年的生产总成本费用。 二、财务基础数据测算表及其相互联系 根据财务基础数据估算的五个方面内容,可以编制出财务基础数据测算表。为满足项目财务效益评价的要求,必须具备下列测算报表: (1)投资使用计划与资金筹措表; (2)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 (3)流动资金估算表; (4)总成本费用估算表; (5)外购材料、燃料动力估算表; (6)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 (7)无形资产与递延资产摊销费估算表; (8)销售收入和税金及附加估算表; (9)损益表(即销售利润估算表); (10)固定资产投资借款还本付息表。
Ⅹ 制造企业的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包括哪些
制造企业的变动成本有:与生产成本直接相关的,包括直接人工、直接材料、辅助成本、制造费用中与生产有关的分摊费用,营业费用中的促销费用、销售人员的提成工资等。
制造企业的固定成本有:管理费用科目、营业费用、制造费用中的固定资产折旧、车间管理人员工资和办公费用、差旅费用等。
区分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有助于进行成本分析和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要降低单位成本中的固定成本,主要应从节约各个时期的绝对支出数和增加产品产量或商品流转量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