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深市发债为什么比沪市发债上市慢
要考虑替代融资的问题,这涉及机会成本主要原因还是定增和新股上市的标准低,发行灵活,风险小,小企业也愿意发定增,券商也愿意给企业保荐承销定增产品,所以可转债发展慢和新股上市与定增产品成本低,发行失败概率小,风险小,有很大的关系。新股上市市盈率都是人为压低的,不愁发不出去,可转债没有这个条件。
B. 为什么国际上都喜欢发债而不是发股
因为总体上发行股票是成本最高的一种融资方式。如果企业的盈利比较稳定,原股东不愿意因为发行股票而引入新的股东来分享他们的高额利润,而情愿在需要的时候,向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贷款,或者发行债券,以支付固定的、相对成本较低的利息来融资。
如果公司上市,企业的所有权和决策权就会变得分散,原来的企业所有者就会受到其他股东,或者股东大会的掣肘。有时候为了股东所希望的短期利润,企业的所有者也不得不牺牲公司的长期发展。
发债比发股更有吸引力
如果用很学术的观点看目前的证券市场,未来债券肯定比股票更有吸引力,或者在最坏情况下,股票肯定比债券更惨。因此,激进点的做法可以做多债券做空股票。当然在半年到一年时间里,这么做还是有不小的风险。
因为如果通胀和利率都温和上涨,那股票维持牛市,一年里涨20%并不难,而债券如果回购或期货等手段放大操作,市场利率万一再涨50个基点,其损失也是很惨重的。所以笔者在这里只是提出一种思路,但付诸实践的不确定性和难度还是不少的。
普通投资者还是简单地逐步做多债券即可,同时,在利率不明显下行情况下,不宜太看好股票。
C. 发行债券与发行股票,哪个的筹资成本更高
发行股票的成本高于发行债券的成本。
股票和债券都是公司用于筹集资金的有效方法,在金融市场上,它们是十分重要的工具,实质上都是资本证券,股东可以把股票作为一种持股凭证来获取一定的红利和股息。股票和证券的价格和收益率往往是相互影响的,一个下降,那么另一个就也会下降,反之亦然。趋势一致,但是幅度却不一定一致。无论是债券还是股票,都要有一定的控制风险的措施,发行时也需要遵守相关规定。
拓展资料:
发行股票与发行债券有什么不同:
1.发行股票的话,股票投资者就会成为公司的所有者(股东),虽然现在股市中确实存在很多公司赚钱了不分红的情况,但这不能改变投资者是你公司所有者的这一特点。
2.发行债券的话,债券购买人就是公司的债权人(债主)了。债主的权利是到期收到利息和本金。发行债券公司的义务就是按期支付利息和本金了。
3.发行股票的话,股东是有权利对公司的管理进行投票的,假如股东持有的股份足够多的话,公司的决策就得听他的了。债权人没有对公司管理投票的权利。
4.还有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分别就是这两者的融资成本,发行股票和债券都是需要计算成本的。发行债券的利息是成本,发行股票支付股息也是成本,还有发行费等等。
发行股票的优缺点:
1.优点:股权资本是企业的永久性资本,不需要偿还,不存在财务风险。
2.缺点:资本成本比较高,企业的控制权容易被分散,管理层的变动影响企业的运营。
发行债券的优缺点:
1.优点:资本成本比较低,利用财务杠杆来获取收益,保障公司控制权,便于公司内部的结构调整。
2.缺点:有较高的财务风险。发行债券有着很多的限制条件,不利于公司后期筹资能力的发展。
D. 企业融资为什么优先发债而不是发新股
区别关键在于持有者权利不同:债券相当于借据,这个是要按规定条件偿还你的本息的,这是你借给别人使用的钱,无论盈亏他只会还你本息,不多也不少。股票,是你投资于他人的钱,他没有义务偿还你,根据他的经营状况决定是否给你分红。债券的主要风险在于借钱人无法偿还,股票的风险在于经营状况的恶化导致股票贬值。两者的风险无法在一般的意义上比较大小。
债券持有人与股票持有人共同点是他们都是公司资金的提供者,但是他们的权利不同。 债券持有人权利优先于股票持有人,此权利仅指获得偿付的权利,比如公司利润分配时,公司破产清算时等等。一般来说,债券持有人无权干涉公司的经营管理,而这恰恰是股票持有人的权利(通过股东大会以及董事会间接或直接)。特殊情况下,债券持有人,可以通过借款条件约束经营管理。
作者:知乎用户
链接:https://www.hu.com/question/21370567/answer/22985380
来源:知乎
着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E. 请问企业发行债券有什么好处吗还有既然是借款都有利息要还 为什么不直接向银行借款而选择发行债券
(一)解决企业融资瓶颈
目前,企业融资渠道狭窄,通用的有银行贷款、短中期票据、银行承兑、发行信托等,国家货币政策调控影响,传统融资渠道已经不能满足企业融资需求。发行企业债券是当前国家支持的融资形式,为企业拓宽了融资渠道。
(二)提升企业形象
由于企业债券在交易所上市交易,能够成功发行企业债券是企业实力和信誉的很好展示,极大地提升了企业形象。
(三)降低融资成本
在当前银行货币收紧,贷款利率上浮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发行债券的融资成本较银行贷款融资成本降低20%左右,高信用评级的企业甚至能够降低30%的融资成本,同时发行有保障房概念的企业债券审批速度较银行贷款更快。
(四)融资资金运用灵活
现行的企业债券融资资金监管模式,对资金的实际使用投向监管较松,企业能够根据自身发展要求灵活的使用资金,为企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F. 为什么要增发股票而不是发债
发债以后是要还的。
相比之下,增发股票的好处就是以后不用还,你给了他一些股票,让他自己到市场去卖就行了。而有些财主很是喜欢增发,因为发债,他就是拿点利息,没劲;而增发得到的股票就有很大的弹性,说不定就会捞到一马车的银子。
股票增发配售是已上市的公司通过指定投资者(如大股东或机构投资者)或全部投资者额外发行股份募集资金的融资方式,发行价格一般为发行前某一阶段的平均价的某一比例。
1、实施股票增发的公司在股票增发完成后并没有显着地改善业绩,有些甚至在实施增发后业绩有很大的下降;由于股本扩大,因此导致了每股收益的下降,损害了长期持股老股东的利益。从1998年以后增发案例的结果来看,增发这种再融资行为并非提高上市公司业绩的有效手段。
2、从增发对股价的影响来看,增发的确是对股票价格的“利空”消息:在增发意向书公告日前的超额收益率显着为负,显示市场提前就对这一利空消息作出反映,投资者通过用脚投票来表示对增发行为的否定。
3、增发价格折扣率对公告日前后11个交易日累积超额收益率有一定的解释能力,并且不同年份对该累积超额收益率的影响也有差异。这显示出市场对股票增发的看法将很大程度上影响价格的下降程度。
4、1999年和2000年实施增发股票在增发新股上市后股价的累积超额收益率曾经出现了上升的趋势,所以参与增发的投资者在增发前后可以获得了较大的价格差,存在着明显的套利机会。但是从2001年开始,在增发后的超额收益率没有显着为正,即这种套利机会开始逐步消失。
5、关于增发公司存量资金的分析表明,增发公司拥有的平均货币资金没有明显低于市场平均水平:即上市公司并不是因为缺乏货币资金才要进行增发。实际上由于增发条件的限制,往往可以进行增发的公司其业绩和财务状况都比较好,所以增发公司的平均闲置资金高于市场平均水平也是必然的。分析其增发动机,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为了公司业务和规模的扩张,通过增发募集资金投入新项目;二是由于增发融资的门槛越来越高,成功难度越来越大,为了不“浪费”宝贵的增发机会而进行增发。
G. 谁给我讲讲上市公司发债的事
今年上市公司拟发债金额同比增逾四倍
金融类公司是发债主力 上市公司增发数同比锐减
一年前的今天,资本市场还因中国平安和浦发银行的巨额增发而议论纷纷,一年后的今天,上市公司增发数与去年相比锐减,而更多的选择了公司债的方式。
据Wind咨询数据显示,今年以来,A股上市公司拟发债的总金额达到4343.48亿元,比去年前三月的4343.48亿元,同比增长幅度达到437.6%。
融资需求最迫切的行业依旧是金融类企业。去年三月份,中国平安1600亿融资计划因市场反应过于激烈而搁浅。今年前三月,以发债方式融资金额前三名的公司依旧是金融类企业。
6月25日,宝钢股份(600019.SH)认股权和债券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下称分离债)网下发行结果及网上中签率正式公布。
作为今年第2只发行规模上百亿的分离交易可转债,宝钢股份本次发行的分离债早在5天前就已结束发行,并成功筹集资金百亿。
面对当前证券市场大规模股票融资难以操作的现实,分离交易可转债正在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越来越多大型优质上市公司所青睐的融资方式。
事实上,受到银根紧缩及贷款成本趋高的影响,除分离交易可转债这种创新型公司债外,普通的企业债、公司债也正在被各类企业所"追捧"。
Wind资讯统计表明,2008年以来,企业通过发行债券方式再融资规模达3504.6亿元,已远远超过新股发行、增发(含定向增发)、配股等股本融资方式。其中,10家上市公司发行了564.85亿分离交易可转换债,38家企业发行了1160亿企业债。
"很明显,大规模的股票融资目前难度很大,而发债对市场的影响比较小,监管部门比较鼓励上市公司发行公司债。"6月25日,中信证券(600030)(宝钢股份分离债主承销商)投行部人士告诉本报记者,长期以来,如果直接融资、间接融资渠道通畅,企业明显偏好股权融资,以降低财务成本,改善财务结构。
该人士指出,"但以目前的市场环境,至少未来两年,企业必须学会通过发债来解决资金难题"。
债券融资竞赛
对信贷政策敏感、资金需求极其饥渴的房地产上市公司是最先转向发债以补充运营资金的群体。
去年年底,面对A股市场出现的颓势以及信贷紧缩形势的逐步明朗,已经通过定向增发和公开增发等股本融资手段从资本市场拿走了数千亿元资金的房地产上市公司率先发起了债券融资竞赛。
保利地产(600048.SH)、万科(000002.SZ)、金地集团(600383.SH)、北辰实业(601588.SH)、中粮地产(000031.SZ)、新湖中宝(600208.SH)等6家国内主要房地产上市公司先后宣布启动债券再融资程序。
据统计,它们债券融资金额的上限合计为157亿元。其中,最多的是万科的59亿元,最少的是中粮地产和金地集团的12亿元。
2008年5月21日、22日,保利地产、万科公告分别通过证监会发审委审核,分别获准发行不超过43亿元和59亿元的公司债。
6月5日,北辰实业发行不超过人民币17亿元公司债券的申请获得证监会批准通过。
目前,新湖中宝、金地集团已完成所申请公司债券的发行,成功筹集所需资金。万科、保利地产、北辰实业、中粮地产的债券发行"只欠东风"。
除房地产企业外,受到银根紧缩及贷款成本趋高的影响,更多的企业也加入到发债补充流动资本的队伍中。
6月10日,去年10月刚刚从A股市场拿走660多亿资金的中国石油(601857.SH)发布公告,公司拟以一批或分批形式在境内公开发行总额不超过人民币600亿元公司债券。
另外一家石油巨头中国石化(600028.SH)更不含糊,继今年2月底成功发行300亿分离债后,4月上旬,中国石化宣布拟发行本金总额不超过200亿的境内公司债券,以满足公司营运资金需求。
当然,除了两大石油巨头外,对于中长期资金有比较大需求的一些大型国企实际上早已加入到这场债券融资的竞赛中。
本报记者注意到,今年上半年以来,上港集团(600018)提出拟发行300亿企业债,大秦铁路(601006)拟发行150亿企业债,中国铝业(601600)拟发行100亿企业债,上海汽车拟发行80亿企业债。
申银万国研究所的一份报告显示,2008年1至5月底,共有126家上市公司和企业进行债券融资,发行规模2874亿。
该研究所报告预计,2008年,公司债和企业债发行规模有望达到3000亿-4000亿。
融资结构调整进行时
但Wind资讯统计的数据表明,现实可能要比预想的还要"严重",发债将成为更多的企业融资的首选。
本报记者根据Wind资讯提供的数据统计,2008年至今,企业通过发行债券方式再融资规模已达3504.6亿元。以国家电网为代表的38家企业发行了1160亿企业债,其中,国家电网公司发行了两期,共发行200亿。推荐阅读 证监会:上市公司整改未通过 不受理其再融资申请… 上市公司高管反手做多美联储:决定维持基准利率不变 机构合力做多是数据假象分歧依旧 索罗斯:超级泡沫即将破灭 中国远洋今日解禁股市值超百亿 投资者呼吁放行银行外汇保证金 人保入主华闻 揽入四张金融牌照
另外133家企业发行了短融券,发行规模达到了1730.2亿。10家上市公司发行的564.85亿分离交易可转换债,4家企业发行了49.6亿可转债。
同期的2007年上半年,Wind资讯统计的数据显示,只有25家企业发行了企业债,发行总额仅为360.8亿。与此同时,2007年全年,92家企业发行的企业债规模仅为1821.35亿。其中,除中国石化发行了85亿外,其他91家企业的发行额都少于50亿以下。
纵向比较,2008年以来,受到市场环境的变化,股权融资操作越来越难,IPO、增发(含定向增发)、配股共募集资金2249.8亿元。其中,59家企业进行了IPO,募集资金为909.5亿。78家上市公司进行了增发(含定向增发),募集资金总额为1226.4亿元。7家企业配股募集资金 113.9亿。
"我国企业的融资结构并没有遵循融资优序理论。"中信证券上述投行人士指出,除了贷款外,我国上市公司一直表现出明显的偏好股权融资趋势,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因此严重滞后于股票市场。
该人士认为,我国企业在确定资本结构时常常对债务资本的比例没有进行专业、合理的安排,"长期以来,企业债券融资额远不及股票融资额。"
根据深交所2003年的统计调查显示,从经济因素看,已发债企业在进行债券融资决策时主要考虑的经济因素,首要考虑的是"相对于银行贷款而言债券融资成本低",其次是"银行贷款受期限和额度的限制",再次则是"企业有足够的预期现金流",最后才是"不愿意股权被进一步稀释"等。
"这里面有我国公司债市场的制度不完善、监管层过于关心股权市场融资建设,从而忽视公司债券市场发展,并导致配套措施不到位有关。"联合证券长期跟踪债券市场研究员张晶指出。
申银万国研究员张睿在自己报告中指出,我国公司债券加快发展以后,由于债权融资的便利性大大提高,一些建设周期较短、风险较低的投资项目完全可以通过债券市场融资来完成;而股票市场将主要面向一些周期较长、风险较高的投资项目。另一方面,股权分置改革之后,股东比以前更加珍惜自身的股份数量和价值,在融资方式选择上,将更加慎重,如果债券市场融资能够更加方便快捷,相信应当能够吸引一部分企业选择债券融资。
此外,债务资本的筹集费用和利息可以在所得税前扣除;而权益资本只能扣除筹集费用,股息不能作为费用列支。
因此,张睿指出,未来企业在确定资本结构时必须考虑债务资本的比例。
"面对股权融资市场环境的巨变,所有的企业都必须做好调整资本结构的准备。"东方证券投行部一位高层指出,对于目前还意欲通过股市融资的企业,我们一般会明确告诉发行人,因同类公司目前股市均被低估,必须做好发行价偏低、融资额达不到预期的心理准备。"站在发行人的经济利益考虑,我们的建议最好是等待一段时间。"
对于对资金需求比较急迫的企业,"我们会建议发行人考虑发行公司债或者企业债以缓解资金需要。"该高层指出,目前的市场环境,对于负债率可控的企业来说,增加债务资本在资本结构中的比重并一定是坏事。
公司债机会
随着市场自去年年底开始的大幅下挫,大规模融资难度明显增大,为了稳定市场,再融资获得监管层审批的规模必将大幅减少。
6月24日,20天前获得证监会发审委审核通过的今年最大IPO中建股份没有如预期启动发行程序。
"现在看还是需要静心等待。"中建股份一位高层告诉本报记者。
光大证券研究员陈岚静指出,面对大型股权融资遭遇"暂缓"的现状,作为证监会去年8月启动的公司债,注定会成为诸多上市公司选择的融资途径。
自今年初开始,证监会连续批准了多只债券型基金,一定程度上为债券市场增加了大量投资资金。
陈认为,从今年上半年无担保企业债中材集团和公司债中联重科(000157)看,市场认购较为踊跃,都表明目前发行公司债是合适的时机。
作为创新型公司债,陈岚静告诉本报记者,分离交易可转债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越来越多大型优质上市公司所青睐的融资方式。
"分离债的成功有可能直接带动公司债在我国的发展。"陈认为,与今年年初几家上市公司发行的分离债相比,刚刚完成发行的宝钢股份分离债时机可谓"生不逢时"。
"沪深300指数已经连续10个交易日下跌,中间几乎没有像样的反弹,而宏观经济的基本面也没有比较有支撑的利好因素,周边市场也持续走软,我们认为在这样低迷的市道下发行新债,市场的弱势心理对权证的表现会有抑制,宝钢分离债的走势应该和石化债持平甚至逊于石化债。"
但是,宝钢股份分离债0.8%的票息率能够保证公司的融资成本最小化。
"目前对超过100亿的股权融资,证监会的批复明显很谨慎。对于宝钢来说,要想在短时间内拿到100亿资金,相比于向银行贷款,发分离债至少可以节省约6亿成本。"陈岚静告诉记者。
不过,与陈岚静的乐观相比,联合证券张晶认为,尽管银根紧缩、贷款成本趋高将促使企业转向债权融资,证监会对公司债支持也从制度上能够加速市场的发展,但是公司债市场发展仍然任重道远。
张认为,我国公司债发行的市场定价机制仍需完善,市场参与主体也需要继续拓宽。
"公司债市场目前也并非是所有上市公司的乐土。"张晶指出,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即便目前是发债较好的时期,但非龙头公司和没有央企背景的房地产公司,发行无担保公司债获得较好的投资等级仍然很难,市场认可度也并不会高。
与此同时,张认为,由于国内信用评级公司的评级不能完全反映公司债券的信用风险,投资机构仍需要自己的信用评级体系,因此对于信用度不高的中小企业来说,要想发行公司债的难度不小。(华观发)
搜狐证券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搜狐证券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H. 试用信息不对称理论来说明为什么大部分企业仍然选择从银行贷款,而不是发行债券
其实企业发债与向银行贷款,原因有很多种。国内企业发债,主要图的是个资金成本低,比银行贷款往往要低一些。除了成本原因之外,
企业发债还有几个常见原因:
1、国内企业债标的往往较大,单个银行难以提供足够的资金。
2、企业希望通过发债实现债权人的弱监管,以得到资金使用上充分的自主权。银行比一般债权人要难对付。
3、企业债期限往往较长,超出一般商业银行的期限管理要求。央行对商业银行的长期贷款有比例要求,一般商业银行特别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很少有长期贷款,而国有银行对长期贷款的限制非常严格,除非是非常具有实力的企业或国家重点项目。一些信用度不高、规模不大(相对大型企业而言)的企业,如一些地方上的中小水电站,往往就采取发债的形式。
4、行政干预。一些政府希望一些地方上的项目可以为利用地方资金,并为地方百姓提供一个投资的渠道,往往安排一些可以向银行借款的企业采用向当地企业或个人发债的形式融资。
另外,国内企业发债要经过一个严格的审批程序和较高的操作成本,一般都是通过信托机构、商业银行等进行,有相当部分并不是信用形式,而是以土地、设备等作为抵押。所以,其实企业发债或向银行贷款,总体来说只是综合各种因素后作出的选择。在国内,如果企业在资金成本相同、银行又能提供相应数量贷款的情况下,首选就是银行贷款。如果是向社会发债,一旦项目不成功,那就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