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古代畫家用來撥畫的工具叫什麼
畫師--指對文人畫家、宮廷畫家的尊稱,如揚州畫師鄭板橋、宮廷畫師舉爛郎團蔽世寧等
畫工--指對普通民間會畫畫的人的稱呼,一般是神仙像、年畫之類的。
畫正或漏匠--指對民間搞建築、園林裝飾繪畫的人的稱呼。一般是牆壁,走廊的彩繪故事畫等
② 畫中國畫需要哪些工具
一、宣紙:
分生宣與熟宣,熟宣加了礬水,不容易受水,適宜畫工筆畫;生宣容易受水,適宜寫意派的中國畫。
二、毛筆:
分狼毫和羊毫,羊毫質地較軟,狼毫較硬。必備大、中、小號。長鋒容易畫出婀娜多姿的線條,短鋒落紙易於凝重厚實,中鋒、短鋒則兼而有之,畫山水以用中鋒為宜。又根據筆鋒的大小不同,毛筆又分為小、中、大等型號。
三、國畫顏料:
我國的繪畫發展到唐代,以重彩設色為主流,自從宋代水墨畫盛行以來,在文人標淡雅的趨勢下,色彩的運用有逐漸 衰退的傾向;然而習畫者應該對傳統的繪畫顏料有所認識,作多面性的發展,或與水墨作更佳的結合。
傳統中國畫顏料依其制色原料,主要可分為礦物顏料、植物顏料、金屬顏料、動物顏料、人工顏料礦物性顏料從礦石中磨煉出,色彩厚重,覆蓋性強
四、墨汁,硯台,洗盤,調色盤:
墨汁是不可少的,較好的墨汁例如一得閣墨汁,芳香,書寫便利,不會發臭。洗盤也可以用其他盛水的物體代替。 硯台我國最有名的硯是歙硯和端硯。歙硯產於安徽歙縣,端硯產於廣東高要縣。好的硯台。
一般書畫選擇各地產的硯台可以了,選擇硯台主要擇其石料質地細膩,濕潤,易於發墨,不吸水。硯台使用後要及時清洗干盡,保持清潔,切忌曝曬、火烤。
五、氈子:
墊在紙張下畫起來更干凈。
③ 古代中國的作圖工具有哪些
我國農業和手工業發展得相當早而且成熟。先進的農業和手工業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其中不少包含著圖形知識。包括測繪工具的製造和使用,圖形概念的表現形式,土地等平面面積和糧倉等立體體積的計算等。
我國古代數學中的幾何知識具有一種內在邏輯,這是以實用材料組織知識體系和以圖形的計算作為知識的中心內容。
規、矩等早期的測量工具的發明,對推動我國測量技術的發展有直接的影響。
大禹在治水時,陸行乘車,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穿著釘子鞋,經風沐雨,非常辛苦。他左手捏著准繩,右手拿著規矩,黃河、長江到處跑,四處調研。
大禹為了治水,走在樹梢下,帽子被樹枝颳走了,他也不回頭看;鞋子跑丟了,也不回去揀。其實他不是不知道鞋子丟了,他是不肯花時間去撿。
正如有一句鞭策人心的名言:大禹不喜歡一賀友尺長的玉璧,卻珍惜一寸長的光陰。
大禹手裡拿的「准」、「繩」、「規」、「矩」,就是我國古代的作圖工具。
原始作圖肯定是徒手的。隨著對圖形要求的提高,特別是對圖形規范化要求的提出,如線要直、弧要圓等,作圖工具的創制也就成為必然的了。
「准」的樣式有些像現在的丁字尺,從字義上分析,它的作用大概是與繩結合在一起,用於確定大范圍內的線的平直。
「規」和「矩」的作用,分別是畫圖和定直角。這兩個字在甲骨文中已有出現,規取自用手執規的樣子,矩取自它的實際形狀。矩的形狀後來有些變化,由含兩個直角變成只含一個直角。
規、矩、准、繩的發明,有一個在實踐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過程。這些作圖工具的產生,有力地推動了與此相關的生產的發展,也極大地充實和發展了人們的圖形觀念和幾何知識。
戰國時期已經出現了很好的技術平面圖。在一些漆器上所畫的船隻、兵器、建築等圖形,其畫法符合正投影原理。在河北省出土的戰國時中山國古墓中的一塊銅片上有一幅建築平面圖,表現出很高的制圖技巧和幾何水平。
規、矩等早期的測量工具的發明,對推動我國測量技術的發展有直接的影響。
秦漢時期,測量工具漸趨專門和精細。為量長度,發明了丈桿和測繩,前者用於測量短距離,後者則用於測量長距離。還有用竹篾製成的軟尺,全長和捲尺相仿。矩也從無刻度的發展成有刻度的直角尺。
另外,還發明了水準儀、水準尺以及定方向的羅盤。測量的方法自然也更趨高明,不悄咐僅能測量可以到達的目標,還可以測量不可到達的目標。
秦漢以後測量方法的高明帶來了測量後計算的高超,從而豐富了我國數學的內容。
據成書於公元前1世紀的《周髀算經》記載,西周開國時期周公與商高討論用矩測量的方法,其中商高所說的用矩之道,包括了豐富的數學內容。
商高說:「平矩以正繩,偃矩以望高,復矩以測深,卧矩以知遠……」商高說的大意是將曲尺置於不同的位置可以測目標物的高度、深度與廣度。
商高所說用矩之道,實際就是現在所謂的勾股測量。勾股測量涉及勾股定理,因此,《周髀算經》中特別舉出了勾三、股四、弦五的例子。
秦漢時期以後,有人專門著書立說,詳細討論利用直角三角形的相似原理進行測量的方法。這些著作較著名的有《周髀算經》、《九章算術》、《海島算經》、《數術記遺》、《數書九章算術》、《四元玉鑒》等,它們組成了我國古代數學獨特的測量理論。
圖形的觀念是在人們接觸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實踐中形成的。人類早期是通過直接觀察自然,效仿自然來獲得圖形知識的。
這里所謂的自然,不是作一般解釋的自然,而是按照對人類最迫切需要,以食物為主而言的自然。人們從這方面獲得有關動物習性和植物性質的知識,並由祈求轉而形成崇拜。
幾乎所有的崇拜方式都表現了原始藝術的特徵,如獸舞戲和壁畫。可以相信,我們確實依靠原始生活中的生物學因素,才有用圖表意的一些技術。這不但是視覺藝術的源泉,而且也是禪運槐圖形符號、數學和書契的源泉。隨著生活和生產實踐的不斷深入,圖形的觀念由於兩個主要的原因得到加強和發展。
一是出現了利用圖形來表達人們思想感情的專職人員。從舊石器時代末期的葬禮和壁畫的證據來看,好像那時已經很講究幻術,並把圖形作為表現幻術內容的一部分。
幻術需要有專職人員施行,他們不僅主持重大的典禮,而且充當畫師,這樣,通過畫師的工作,圖形的樣式逐漸地由原來直接寫真轉變為簡化了的偶像和符號,有了抽象的意義。
二是生產實踐所起的決定性影響。圖形幾何化的實踐基礎之一是編織。據考證,編籃的方法在舊石器時代確已被掌握,對它的套用還出現了粗織法。
編織既是技術又是藝術,因此除了一般的技術性規律需要掌握外,還有藝術上的美感需要探索,而這兩者都必須先經實踐,然後經思考才能實現。這就為幾何學和算術奠定了基礎。
因為織出的花樣的種種形式和所含的經緯線數目,本質上,都屬於數學性質,因而引起了對於形和數之間一些關系的更深的認識。
當然,圖形幾何化的原因不僅在於編織,輪子的使用、磚房的建造、土地的丈量,都直接加深和擴大了對幾何圖形的認識,成為激起古人建立幾何觀念的基本課題。
如果說,上述這些生產實踐活動使人們產生並深化了圖形觀念,那麼,陶器花紋的繪制則是人們表觀這種觀念的場合。在各種花紋,特別是幾何花紋的繪制中,人們再次發展了空間關系,這就是圖形間相互的位置關系和大小關系。
考古工作者的考古發現證實,早在新石器時期,我國古人已經有了明顯的幾何圖形的觀念。在西安半坡遺址構形及出土的陶器上,已出現了斜線、圓、方、三角形、等分正方形等幾何圖形。
在所畫的三角形中,又有直角的、等腰的和等邊的不同形狀。
稍晚期的陶器,更表現出一種發展了的圖形觀念,如江蘇省邳縣出土的陶壺上已出現了各種對稱圖形;磁縣下潘汪遺址出土的陶盆的沿口花紋上,表現了等分圓周的花牙。自然界幾乎沒有正規的幾何形狀,然而人們通過編織、制陶等實踐活動,造出了或多或少形狀正規的物體。這些不斷出現且世代相傳的製品提供了把它們互相比較的機會,讓人們最終找出其中的共同之處,形成抽象意義下的幾何圖形。今天我們所具有的各種幾何圖形的概念,也首先決定於我們看到了人們做出來的具有這些形狀的物體,並且我們自己知道怎樣來做出它們。其實這也是實踐出真知的例證。我國古代也對角有了一定的認識並能加以應用。據戰國時期成書的《考工記》記載,那時人們在製造農具、車輛、兵器、樂器等工作中,已經對角的概念有了認識並能加以應用。《周禮•考工記》中說,當時的工匠製造農具、車輛等,「半矩謂之宣,一宣有半謂之,一有半謂之柯,一柯有半謂之磬折。」其中,「矩」指直角,即90度。由此推算,「一宣」是45度,一是67.5度,一「柯」是101度15分,而一「磬折」該是151度52.5分。不過這不是十分確切的。因為就在同一本書中,「磬折」的大小也有被說成是「一矩有半」,這樣它就該是135度了。
各種角的專用名稱的出現,既表現了在手工業技術中對角的認識和應用,也反映了我國古代對角的數學意義的重視。它使我國古代數學以另一種方式來解決實踐中所出現的問題。
至於面積和體積計算知識的獲得,與古代稅收制度的建立和度量衡制度的完善有直接關系。
先秦重要典籍《春秋》記載魯宣公時實行「初稅畝」,開始按畝收稅,「產十抽一」。《管子》也記載齊桓公時「案田而稅」。這些稅收制度的實施,首先要弄清楚土地面積,把土地丈量清楚,然後按照畝數的比例來征稅。
這說明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已經有丈量土地和計算面積與體積的方法。
先秦時期面積和體積計算方法,後來集中出現在西漢時期的《九章算術》一書中,成為了數學知識的重要內容之一。
另外,從考古工作者在居延漢簡中,也可以得到證明。這些成就在數學知識早期積累的時候已經逐步形成,並成為後來的面積和體積理論的基礎。
④ 繪制國畫的工具有哪些
國畫是我國特有的一門民族藝術,宣紙則是我國一種獨特的文化遺產。國畫除了可以繪制在宣紙上,還可以繪制於絹、帛、扇、陶瓷、碗碟和鏡屏等物之上。其中絹本是將國畫繪制在絹、綾等絲織物上。
毛筆是國畫重要工具之一,毛筆以其筆鋒長短可以分為長鋒、中鋒和短鋒,其性能各異,繪畫時要區別使用。除了筆以外,墨也是國畫常用工具之一。我國古代制墨原料有油煙、松煙兩種,製成的墨稱「油煙墨」和「松煙墨」。
國畫顏料是國畫重要工具之一,是用來畫國畫專用顏料。傳統國畫顏料,一般分成礦物顏料與植物顏料兩大類。
⑤ 古代作畫有很多奇怪的用品比如熨斗,那還有什麼其它有趣的用品
我們喜歡欣賞古代繪畫,不僅因為我們可以提高我們的審美趣味。而且還能通過看畫弄清楚作者的意圖來理解詩歌和繪畫並培養情趣。
床榻,在《韓熙載夜宴圖》 中,我們可以看到宋代的床與榻。圖中畫的是帳床,三面環繞,床單覆蓋,窗簾捲起,露出被子和角被,榻上有黑色行畝漆面被子,牆上裝掛著肆頌裝飾畫,床上面坐著主人韓熙載與一位紅衣客人。
⑥ 畫國畫需要哪些工具
1、筆。毛筆以其筆鋒的長短可分為長鋒、中鋒和短鋒筆,性能各異。長鋒容易畫出婀娜多姿的線條,短鋒落紙易於凝重厚實,毛筆又分為小、中、大等型號。
2、墨。常用制墨原料有油煙、松煙兩種,製成的墨稱油煙墨和松煙墨。油煙墨為桐油煙製成,墨色黑而有光澤,能顯出墨色濃淡的細致變化,宜畫山水畫;松煙墨黑而無光,多用於翎毛及人物的毛發,山水畫不宜用。
3、紙。中國畫在唐宋時代多用絹,到了元代以後才大量使用紙作畫。中國畫用的紙其它畫種不同,它是青檀樹作主要原料製作的宣紙,宣紙產於安徽涇縣,古屬宣州,故稱宣紙。
4、硯。一般書畫選擇各地產的硯台可以了,選擇硯台主要擇其石料質地細膩,濕潤,易於發墨,不吸水。硯台使用後要及時清洗干盡,保持清潔,切忌曝曬、火烤。
5、顏料。我國的繪畫發展到唐代,以重彩設色為主流,自從宋代水墨畫盛行以來,在文人標淡雅的趨勢下,色彩的運用有逐漸 衰退的傾向;然而習畫者應該對傳統的繪畫顏料有所認識,作 多面性的發展,或與水墨作更佳的結合。
傳統中國畫顏料依其制色原料,主要可分為礦物顏料、植物顏料、金屬顏料、動物顏料、人工顏料。
6、調色工具:以白色的瓷器製品較佳,調色或調 墨應准備小碟子數個,除色以梅花盤及層碟較理想,不 同的顏料應該分開儲放。
7、貯水盂:盛水作洗筆或供應清水之用,亦以白色瓷器制 的較佳。
8、薄毯:襯在畫桌上,可以防止墨滲透將畫沾污,鋪紙後 畫面也不易被筆將紙擦壞。
9、膠和礬:上石青、石綠、硃砂等重色時為防止顏色脫落 ,可用膠礬水罩上,礬有粉末狀和塊狀,膠則有瓶裝的 液狀鹿膠與條狀或塊狀的牛膠、魚膠、鹿膠等,最好備 置一套杯、酒精燈,以便融膠調兌清水。
10、乳缽:粉狀顏料粒子太粗時,需用乳缽研磨再置於燒杯中。此外掛筆的筆架、壓紙的紙鎮、裁紙的裁刀、 起稿的炭條、吸水的棉質廢布、以及鈐印用 的印泥、印章等皆可酌情備置。
(6)古代撥畫的工具有哪些擴展閱讀:
國畫分類:
國畫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體系,按其題材和表現對象大致可分為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界畫、花卉、瓜果、翎毛、走獸、蟲魚等畫科。
按表現方法有工筆、寫意、鉤勒、設色、水墨等技法形式,設色又可分為金碧、大小青綠,沒骨、潑彩、淡彩、淺絳等幾種。
主要運用線條和墨色的變化,以鉤、皴、點、陰、陽、向、背,虛、實、疏、密和留白等表現手法,來描繪物象與經營位置。
取景布局,視野寬廣,不拘泥於焦點透視;按表現形式有壁畫、屏幛、卷軸、冊頁、扇面等畫幅形式,輔以傳統的裝裱工藝裝潢之。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現方法,又可細分為水墨畫、重彩、淺絳、工筆、寫意、白描等
中國畫的畫幅形式較為多樣,橫向展開的有長卷、橫披,縱向展開的有條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冊頁等。
參考資料:
網路--國畫
⑦ 古代畫畫的工具有哪些
問題一:古代繪畫的工具有哪些啊,用於哪裡,能具體點嗎 中國繪畫的發展與中國畫材料、工具的關系並不像兩條無變化的平行線,二者的關系時近時遠.繪畫工具、材料的發明、使用,演進變化除經驗的積累外,繪畫的變遷也產生了客觀的影響;而繪畫工具、材料的改進又會對繪畫的發展,變遷產生反作用.二者可以說互為因果,互相促進.關於繪畫工具、材料的著述古已有之,北宋蘇易簡的《文房四譜》講述了筆、墨、紙、硯的原委及故帆告事;單論紙、筆、墨、硯的著述,如宋晁貫之的《墨經》,米芾的《硯史》,元費著的《蜀箋譜》等.今人蔣玄獺⒂詵情都曾寫過繪畫材料史,資料相對豐富.但對於繪畫與繪畫工具、材料的關聯性沒態野明有作專門的探討.紙首先..d.wanfangdata/Thesis/Y613591.《中國古代繪畫技法、材料、工具史綱》,系業師陳綏祥先生選定題目,命為博士 學位論文,承三年來悉心督導,遂成本篇。全文計約一十五萬余言。 本文所述,始於史前,終於清末,依通史常例,序為十章,各章分述繪畫技法與 材料工具的發展狀況,並於行文中兼顧二者關系。技法所述,以章法、筆法、墨法為 要點,兼及畫法步驟、技法著述。材料、工具方面,述其材質、工藝、性能、品相, 並略記名工和著述。文中所及繪畫種類,包括壁畫、帛畫、卷軸畫、年畫等,惟版畫 因技法、材料、工具與其它畫種區別較大,故尚未論列。 諸端史跡,尋其大要,可知中國古代繪畫技法的歷史,實際是從「無法」到「有 法」,再到「無法而法」的演變過程。同時,畫工畫、作家畫、文人畫的分野,技法又 各自遵循一定的發展規則。工具、材料的歷史,是由簡單到精緻,由完全實用,逐漸 上升到更多的品格要求。總之,中國古代繪畫技法與材料、工具的演變,各有所本, 又互為動因,形成五千年發展史。cdmdki/...08
問題二:古人寫字畫畫的工具是什麼 5分 毛筆,毛筆有大有小,有粗有細。
問題三:古代畫家用來撥畫的工具叫什麼? 畫師--指對文人畫家、宮廷畫家的尊稱,如揚州畫師鄭板橋、宮廷畫師郎世寧等
畫工--指對普通民間會畫畫的人的稱呼,一般是神仙像、年畫之類的。
畫匠--指對民間搞建築脊孫、園林裝飾繪畫的人的稱呼。一般是牆壁,走廊的彩繪故事畫等
問題四:古代人畫畫用什麼東西 原始人是使用碳粉調制的墨或者碳棒作為黑色顏料;以天然氧化鐵(赤鐵)作為紅色顏料在岩石上作畫;出現雕刻工藝後,開始使用刻刀、斧鑿等工具進行刻石作畫
問題五:繪畫一般用什麼工具 230分 繪畫的工具有很多,在我國古代就有筆、墨、紙、硯之說,繪畫的種類一樣所需的工具、材料也就不一樣。例如,中國畫、版畫、水彩畫、素描、油畫、漫畫等等,主要繪畫工具有:鉛筆,毛筆、油畫筆、橡皮、紙張、畫布、畫板、調色盤、調色板、顏料等等。
中國畫簡稱「國畫」。主要指的是畫在絹、宣紙、帛上並加以裝裱的卷軸畫。國畫是漢族的傳統繪畫形式,是用毛筆蘸水、墨、彩作畫於絹或紙上。工具和材料有毛筆、墨、國畫顏料、膠礬水、宣紙、絹等,題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鳥等,技法可分具象和寫意。
水彩畫有專用水彩畫顏料、水彩紙、定畫液等。水彩筆依筆的形狀可區分成圓筆及平筆兩種,圓筆適合勾繪與描寫,平筆適合平塗及畫方正的塊面、線條;另外還有專門畫線條用的線筆及大面積塗刷的排筆。 一般水彩筆大小尺寸共有13種,是以號數來區分,由0、1、2……至12號,12號為最大。也有特別的小號00或000,視廠牌而定。國產的水彩筆大都以偶數號來區分,即0、2、4~20、22,最大也有24號的。畫者可視畫面大小及描寫的需求,每張作品只要4一5種不同尺寸的畫筆。
版畫(print)是視覺藝術的一個重要門類。具體是以刀或化學葯品等在木、石、麻膠、銅、鋅等版面上雕刻或蝕刻後印刷出來的圖畫。版畫藝術在技術上是一直伴隨著印刷術的發明與發展的。古代版畫主要是指木刻,也有少數銅版刻和套色漏印。
工具
1、吹塑板:很多人都不知道什麼是吹塑板,其實它跟我們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觸的TK板有一點相似,但是吹塑板的質地是比較脆的,而且沒有像KT板一樣,表面有一層膜,這樣便於我們刻畫。
2、油滾:也可以叫它膠滾,在版畫中,用它來滾均勻油墨。
3、木刻刀:木刻刀是用來刻畫版畫的圖案的。
4、油墨:油墨的使用會直接關繫到版畫的保存期限,選購油墨的時候,最好買樹脂油墨,因為樹脂油墨的顆粒比較細致,有利於塗抹,使版畫比較容易上色。
油畫是以用快乾性的植物油(亞麻仁油、罌粟油、核桃油等)調和顏料,在畫布亞麻布,紙板或木板上進行製作的一個畫種。作畫時使用的稀釋劑為揮發性的松節油和乾性的亞麻仁油等。所需材料工具油畫顏料、油畫筆、調色板、松節油、上光油、油畫布、油畫筆、油畫框、釘槍、拉碼、角尺、丁字尺等。
素描,廣義上的素描,涵指一切單色的繪畫,素描主要所需材料工具素描紙、橡皮、鉛筆。特點是簡朴 作畫的使用工具可分為:鉛筆、炭筆、鋼筆、毛筆、粉筆等。素描是由鉛筆、木炭、鋼筆等,以線條來畫出物象明暗的單色繪畫的總稱。特點是簡朴 單純和便捷。也是一切繪畫的基礎,是一門獨立的藝術,是研究繪畫藝術所必須經過的一個階段。常用的筆有:鉛筆、彩色鉛筆、炭筆、木炭條、炭精條、紙筆等,其中尤其是以鉛筆為主,鉛筆附著力強,容易修改,線條和色調柔和細潤,層次豐富,易於把握。現今繪畫使用的鉛筆大多為:中華繪圖鉛筆,上面都印有標志性的符號,如 HB、2B、 3B 等。英文 hard(硬)及 black(黑色),兩單詞合一起,並縮寫取二者各自拼寫字頭即: HB。以 HB 為中心向前向後形成繪畫常用的不同特性的鉛筆:6H、5H、4H、3H、2H、H、HB、B、2B、3B、4B、5B、6B、7B、8B、9B 其變化規律為從 6H 到 9B 鉛芯由硬到軟漸變,由細到粗漸變,色素由淺到深漸變。相反從 9B 到 6H,鉛芯的變化與上述相反。根據所畫內容的不同,對鉛筆的使用有相對參考范 圍,靜物畫(可選用 HB 到 5B) ,石膏像(2H 到 5B),人物像(2B 到 7B),速寫(5B 到 9B),?設計制圖(6H 到 ......>>
問題六:古代用來畫直線的工具是什麼 墨斗啊,據說是木匠魯班發明的,不過到底怎樣都不可考了,現在工程測量定位還在用。
墨斗是中國傳統木工行業中極為常見工具,其用途有三個方面:1、做長直線(在泥、石、瓦等行業中也是不可缺少的);方法是將濡墨後的墨線一端固定,拉出墨線牽直拉緊在需要的位置,再提起中段彈下即可。2、墨倉蓄墨,配合墨簽和拐尺用以畫短直線或者做記號;3、畫豎直線(當鉛錘使用)。
問題七:畫古風圖的工具需要哪些? 其實個人認為畫古風的話可以用上蘸水筆,在描繪有粗細變化的線條上很有用。
至於顏料就看個人習慣啦,但是蘸水筆的話不推薦用水粉,好像會遮住線條- -【個人都用馬克筆塗人物,彩鉛和水彩加效果】
問題八:中國古代書畫用具除了文房四寶還有什麼? 筆,墨,紙,硯,琴,棋,書,畫,金石印章,書桌,書椅,書櫃,如意,扇子,香爐,寶劍,燈台等
問題九:古代的人怎樣繪制地圖?都使哪些工具?步驟如何? 古代地圖的發展――古代地圖的發展歷史具有東、西方各不相同的特點。 據記載:中國的黃帝同蚩尤打仗使用過地圖。夏禹時期,大禹鑄造九鼎圖。周代的《周禮》中曾有」天下地圖」、」土地地圖」等記載,可見當時已有了用於生產和土地管理等方面的地圖。自從黃河流域產生了農業,黃河的中下游平原便是古代東方的文化搖籃,可以說,中國地圖的發展出於農業生活與戰爭的需要。春秋時代,出於農田水利和軍事工程所需,出現了以數學計算的新方法。雖然當時的地圖沒有流傳下來,但不難想像,地圖已被廣泛應用了。例如,孔子看到了從事土地測量和戶口統計人員,就在車上向他們打招呼以表敬意;荊柯為謀刺秦王,假借呈獻地圖之名義求見。這說明當時的地圖已是統治者手中的重要工具。據記載,中國古代已有土地圖、行政圖、軍事交通圖、天下大勢圖以及礦山、墓地分布圖等。現在所能見到的中國最早的以實測為基礎的古地圖是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三幅圖,它們於公元前168年入墓的,分別是地形圖、駐軍圖和城邑圖。圖中包括的范圍與湖南、廣東、廣西三省相仿,內容和表示法與現代地圖大致相同。這些地圖在地圖發展史上享有極高聲譽。 西方地圖的發展,比較確定的是在古埃及尼羅河沿岸開始有農業時,春季的河水泛濫淹沒了農田,沖毀了田塊邊界。為重新確定土地,便產生了具有數學意義的、用圖形表示土地輪廊和數量的地圖。古希臘、羅馬時代,因手工業的發達使地圖的發展從農業轉向海上貿易和軍事戰爭,他們學習了埃及的幾何學與地理知識,編制出具有大、小比例尺寸,大范圍、精確的航海圖和世界地圖。 在古代地圖科學史上,有兩位世界公認的地圖學家。一位是希臘的托勒密(公元90―168年),他曾研究了怎樣在平面上描繪地球球面的問題,提出了兩種世界地圖的畫法,一種是把經緯線繪成簡單扇形,一種是繪成球形,叫做地圖投影學。這是很重要的基礎,也是早期西方對地圖學最主要的貢獻之一。托勒密在他的著作《地理學指南》中論述了地球的形狀、大小、經緯度的測定方法,並選定經過大西洋中的費羅島的子午線。這一方法一直沿用到1884年。他是第一個用普通圓錐投影繪製成世界地圖的人,他的作品在古代西方地圖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稱之為地圖科學的奠基人。另外一位是中國西晉的裴秀(公元224―271年),他編制了《禹貢地域莆》和《地形方丈圖》,前者為歷史地圖,後者為簡縮的晉國地圖。他提出的」制圖六體」: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即地圖繪制上的比例尺、方位、距離等方面的原則,奠定了中國古代制圖的理論基礎。他採用的計里畫方法長期影響著中國古代地圖繪制的格局,受到了後世著名的地理學家的尊重。 據上述,中國古代的地圖繪制無論是實踐和理論,並不遜色於西方,而且有獨於西方的概念,應當發堀整理,而不應妄自菲薄,自辱於洋人.鄭和是我國明代著名的航海家。他出生於1371年,原姓馬,名和,小字三保。12歲時被抓入宮中給燕王朱棣當侍童。朱棣當皇帝後,被升為內宮監太監,並賜姓鄭,又稱「三保太監」。 朱棣為鞏固他的統治地位,擴大其政治影響,恢復了元代中斷的海上交通。鄭和懂 *** 語,受到朱棣的重用,派他率船隊七出西洋。那時所謂西洋,是泛指我國南海以西的廣大地域,包括印度洋及沿海地區在內。鄭和多次統率水手、軍卒、醫官、買辦等約兩萬人,分乘寶船百餘艘,浩浩盪盪,比起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的三艘載重不到百噸的船,規模大得多。從1405年到1433年,七次航行前後用了28年時間,歷經37個國家。鄭和是我國第一個橫渡印度洋到達非洲東岸的人,比1492年哥倫布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1471年葡萄牙人達迦馬沿非洲南岸繞好望角到達印度洋,要早......>>
問題十:古代用來畫圈的工具是? 圓規的發明最早可追溯至中國夏朝,《史記.夏本記》載大禹治水「左准繩,右規距,載四時,以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公元前15世紀的甲骨文中,已有規、矩二字,當時稱為「 規」,即今日的圓規,《周禮.考工記.匠人》記載:「匠人建國,平地以懸,置以懸,視以景。為規,識日出之景與日入之景。晝參諸日中之景,夜考之極星,以正朝夕。」。山東嘉祥武梁祠內有「東漢伏羲女媧磚刻像」,其中女媧執規,伏羲執矩,這里的規是古式梁規,形狀與甲骨文「癸」的字形相似。繪圓用的繪圖工具。有兩只腳,上端鉸接,下端可隨意分開或合攏,以調整所繪圓弧半徑的大小。一隻腳的末端為針尖,另一隻腳的末端可裝入繪鉛筆線或墨線的腳。有的圓規裝上延伸桿,可畫出較大的圓。有梁規、彈簧小圓規和活心小圓規等。
⑧ 我國古代的作圖工具的作用是什麼
大禹手裡拿的「准」、「繩」、「規」、「矩」,就是我國古代的作圖工具。
原歷乎始作圖肯定是徒手的。隨著對圖形要求的提高,特別是對圖形規范化肢兄悉要求的提出,如線要直、弧要圓等,作圖工具的創制也就成為必然的了。
「准」的樣式有些像現在的丁字尺,從字義上分析,它的作用大概是與繩結合在一起,用於確定大范圍內的線的平直。
「規」和「矩」的作用,分別是畫圖和定直角。這兩個字在甲骨文中已有出現,規取自用手執規的樣子,矩取自它的實際形狀。矩的形狀塵缺後來有些變化,由含兩個直角變成只含一個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