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淘沙金的工具和方法
淘沙金的工具:跳汰機,溜槽,搖床等。淘沙金的方法:在沙裡淘金俗稱淘沙金,淘沙金有很多種方法,其中重選法是淘沙金最有效,經濟的方法。
在早期,淘沙金主要是通過人工盤洗,從中可以得到粗粒的金或其他重金屬。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採金技術和設備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現了大規模的機械化採金項目。鞏義市金工機械廠在此介紹幾種金礦開采設備和方法,希望對相關人士有所幫助。
(1)采沙金需要哪些工具擴展閱讀:
金所佔比例較大,廢石所佔比例較小。因此,根據重選原理,可以很容易地從砂型金礦中分離出金。金礦開采設備也主要是重選設備,如跳汰機、溜槽、振動篩等。
跳汰機在黃金回收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特別是粗金,回收率可達95%,在選礦方面具有高效、節能、環保等優點。是固定金選礦廠和大型金礦開采容器淘金的首選設備。砂金礦進入跳汰機,經跳汰機後可獲得高品位的金精礦。也稱重,重的沙子可以通過混合水銀或搖床來處理,以進一步提高純金。
『貳』 古代人是怎麼淘金子, 他們是用的什麼工具.泥土中也能淘金子嗎
古代流傳最廣泛的淘金方法為挖、溜、淘。
挖:把含金礦的沙用鍬等工具挖掘出來。
溜:把礦沙放在木溜槽上溜。
淘:用淘金盆、盒、箕等物在水中淘洗。淘沙中注意要領和技術,提高沙金的回收率。
「吹盡黃沙始到金」是古代發明的一種用風淘金的方法,像農村揚場篩谷一樣,淘金和風選都是利用黃金比重大這一特點找出選金的方法,一點一滴地積累沙金礦。
我國古代傳統文化比較原始的火熔煉金工藝簡便易行:
把選出的沙金和礦金放在耐火燒的坩堝中,加入10%硼砂、蘇打或硝石(起催化和凈化作用),放到冒著熊熊火焰的炭爐上燒,待坩堝裏的東西熔化為亮閃閃的金水,沸騰著像雞蛋黃一樣滾動時(俗稱開臉,火候和時間憑經驗掌握),將溶液倒入一種口大底尖的錐形墩缸中,墩一墩,冷卻後,缸裏的東西按比重分出層,倒出來,用小槌敲去渣塊,就得到了金銀合金(銀與金共生的含量很少)。下一步鑄錠時,按上述方法,第二次熔煉,熔化後將液體倒人做好的條或塊的鑄鐵模子中,冷卻後即成錠。含金量高達85% - 95%。
『叄』 古代礦業
根據元謀縣上那蚌出土的兩顆猿人牙齒化石測定的年齡為距今170萬年,說明「元謀人」是我國最早使用工具和火的舊石器時代的直立人。在「元謀人」遺址中出土的用石英岩鑿制的刮削器、石片等,從廣義上講,是人類最初利用岩石(非金屬礦產)的開始。60年代以來,在西疇縣仙人洞、麗江縣木家橋、呈貢縣龍潭山、丘北縣黑箐龍洞、路南縣巴盤江、馬關縣九龍口、羅平縣羊洞、元謀縣下棋柳等地先後發掘出一些舊石器文化遺址,出土的石器比元謀人時代的顯得鋒利和廣泛,應屬早期智人(古人)和晚期智人所用的工具。
到了新石器時代,在距今1萬年至4千年的時間里,雲南新石器文化已從製做石器到利用粘土製陶,利用自然銅或利用富銅礦煉銅。在滇池周圍、洱海周圍、滇東北、滇東南、滇西北、西雙版納、金沙江中段和瀾滄江中段等地27個縣80多處發掘出新石器文化遺址中,出土的石器打磨銳利,製做精巧,為農牧漁獵的生產工具。這些遺址中,常常有陶器出現,例如在滇池和洱海周圍地區就有泥質紅陶、夾砂紅陶、夾砂灰陶出土。這些陶器為就近採取第四系紅土或第三系粘土作原料、低火燒制而成,造型簡單粗糙,手捏痕跡明顯,有釜、盆、罐、缽、紡輪、網墜等。
到了新石器時代的晚期,雲南開始了產銅的歷史。1957年在劍川縣海門口村出土的石器、陶器、骨器、角器和銅器中,共有銅器14件,有鉞、斧、鐮、鉤、鑿、錐、針、鐲子和一件鑄造銅器的模具。這些銅器的成分以紅銅為主,含分散的錫和鉛,經碳同位素測定,年限為公元前1150±90年。這個時間,表明雲南新石器時代的結束和青銅器時代的開始。銅礦采自附近玄武岩中所含的自然銅、孔雀石、藍銅礦、銅藍等富銅的礦物。根據河南安陽殷墟五號墓出土的青銅器測定,製造銅器的原料是來自雲南,而不是中原的,這說明雲南是我國采銅和煉銅最早的地方。
從春秋至兩漢時期,雲南普遍使用青銅製做生產工具和生活器具,被稱為雲南的青銅器時代。據班固《漢書·地理志》,當今的江川、澄江、玉溪地區(懷山)出銅,文山(從蜀山)出銅,通海、河西(西石空山)出錫。隨著銅礦業的發展和冶煉技術的提高,帶動了煉金和鑲嵌業。據《華陽國志·南中志》,當今的瀾滄江產金沙,融煉得黃金;當今的保山產黃金。從出土文物分析,雲南冶煉黃金最遲也不會晚於西漢時代,並掌握了鍍金鑲嵌技術。晉寧、江川兩縣所出土的戰國至西漢時代的古墓群中,有玉石、瑪瑙、綠松石等飾物,有的鑲嵌在青銅的外殼上。據史料記載,這些寶玉石多出自保山、永平、哀牢山等地。
公元初到13世紀中葉,也就是東漢至南宋時期,雲南對鐵、銅、鎳、金、銀的採掘冶鑄有了很大的發展。西漢時,雲南已有鐵器生產。晉寧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安寧太極山等地,有西漢時期的鐵器文物出土,多以鐵銅合制器具和兵器為主,純鐵器械雖有發現,但數量極少。東漢以後,鐵礦的開采冶鑄技術有了進一步發展,鐵器的使用也較普遍。據史料記載,當時產鐵的地方有保山、晉寧、臨滄等地。昭通地區東漢墓葬(梁堆)中發掘出鐵制的鋤、刀、劍、矛、釘等。到了南詔時期,鍛鋼和淬火技術有了提高,使用鐵的領域進一步擴大,出現了鐵犁、鐵鏵、鐵索橋。當時「南詔劍」產量多,人人佩戴,並銷往內地。南詔時的「鐵柱」(即《長聯》上所稱的「唐標鐵柱」)高3.3米,圓周1.05米,分幾級澆鑄而成,至今保存在彌渡縣的鐵柱廟內。南詔時,雲南的金銀開采和製造已很發達,據《蠻書》卷七載,既開采沙金,又開采原生金。
東漢時期,滇東北地區的青銅器製造業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如昭通的「朱提洗」容器、東川會澤的「堂狼洗」聞名全國。西漢王莽執政時期,朱提銀做為全國通用銀幣之一,其價高於其他地方產的1.58倍。三國、兩晉時期,堂狼銅(白銅)是一種鎳和銅的合金,比歐洲生產鎳銅合金早1200多年。當時的銅鎳礦石可能來自現今的四川會理力馬河。
據《漢書·地理志》記載,現今的安寧縣當時就設有鹽官,說明當時產鹽已達一定規模。到了南詔時期,據《蠻書》卷七載,有鹽井40餘處,以大姚白井、楚雄黑井鹽質最佳。在建築材料方面,東漢以後出現取粘土燒磚,南詔大理時期出現用粘土燒瓦;大理石的利用也較普遍。
元代,雲南在銀、銅、金、鉛、錫的開采、冶鑄方面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據《元史·食貨志》載,當時雲南金、銀的產地20餘處,銅3處,鐵6處,金、銀、銅的產量在全國名列前茅,鐵的產量次於浙江、江西、湖廣,而處於第四位。
明代的礦業有很大發展,據《明史·陳文傳》載,景泰年間「雲南產銀,民間用銀貿易,視內地三倍」。當時全國銀的產量不及雲南的一半。雲南的銀主要產於楚雄、永昌(保山)、大理,其次是曲靖、姚安、鎮源等地。當時,東川的銅、個舊的錫和鉛采冶已很興盛。古人富有經驗者,已能認別多種礦物,並根據地表的岩石重量、顏色、成分來判斷深部是否有礦,經淺部挖掘,發現礦體後即進行開采。當時建築的昆明金殿,其主殿全為銅鑄,高5.54米,寬4.40米,深3.15米,集中表現出當時冶煉鑄造的水平。
到了清代,雲南的銅、銀、錫、鉛、鋅、銻陸續不同程度地採用機器生產,產量大幅度增加,特別是銅和銀的產量。從1705—1806年間,全省共有采銅礦山144處,以東川、易門、定遠(牟定)最具規模。銀礦開采10餘處,主要礦山有魯甸樂馬廠、滄源茂隆礦、雙柏白羊礦、麗江回龍礦等。清代後期,雲南的錫進入世界市場。據《雲錫紀實》載,宣統三年(1911)雲南產錫6347噸,躍居全國第一。隨著礦業發展,促進了勘查開發技術,並隨之出現了地質礦產調查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