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菌種資源如何開發
擴展閱讀
快速選擇工具哪個好用 2025-05-17 05:16:57
換肺總費用包括哪些 2025-05-17 05:16:13

菌種資源如何開發

發布時間: 2022-05-17 09:31:02

❶ 為什麼說土壤是人類最豐富的菌種資源庫如何從中篩選出所需的菌種

土壤是微生物生長和棲息的良好基地。土壤具有絕大多數微生物生活所需的各種條件,是自然界微生物生長繁殖的良好基地。其原因在於土壤含有豐富的動植物和微生物殘體,可供微生物作為碳源、氮源和能源。土壤含有大量而全面的礦質元素,供微生物生命活動所需。土壤中的水分都可滿足微生物對水分的需求。不論通氣條件如何,都可適宜某些微生物類群的生長。通氣條件好可為好氧性微生物創造生活條件;通氣條件差,處於厭氧狀態時又成了厭氧性微生物發育的理想環境。土壤中的通氣狀況變化時,生活其間的微生物各類群之間的相對數量也起變化。土壤的 pH 值范圍在 3.5–10.0 之 間,多數在 5.5–8.5 之間。而大多數微生物的適宜生長 pH 也在這一范圍。即使在較酸或較鹼性的土壤中,也有較耐酸、喜酸或較耐鹼、喜鹼的微生物發育繁殖,各得其所地生活著。土壤溫度變化幅度小而緩慢,這一特性極為有利於微生物的生長。如土壤溫度夏季比空氣溫度低,而冬季又比空氣溫度高。土壤的溫度范圍恰是中溫性和低溫性微生物生長的適宜范圍。
因此,土壤是微生物資源的巨大寶庫。
實驗步驟:
一、PDA培養基的配製
1、原料准備:
1000ml水:200g土豆:20g蔗糖:15—20g瓊脂

二、牛肉膏蛋白腖培養基的配製
1、原料准備:
1000ml水:3g牛肉膏:10g蛋白腖:5gNaCl:15—20g 瓊脂

三、倒平皿
1、培養基、培養皿、塗抹棒、槍頭、無菌水等置於高溫滅菌鍋121攝氏度滅菌25min;超凈工作台紫外線消毒20min。
2、將培養基、培養皿、塗抹棒、槍頭、無菌水等移入超凈工作台中。
3、將培養基倒入培養皿(培養皿三分之一容積),在酒精燈火焰附近(火焰周圍10厘米左右)操作。
4、開蓋至冷卻,蓋上蓋子。
四、土壤溶液的配置與塗布
實驗原料:
土壤樣本10g、90ml 無菌水(錐形瓶中)、9ml 無菌水(試管)、培養皿
實驗步驟:
1、電子天平準確稱取10.00 g 土樣,加入90ml 無菌水中,振盪搖勻,酒精擦拭後移入超凈工作台。
2、將試管依次編號1-6,用移液槍移取1000微升懸濁液置於1 號試管,再移取1000微升 1號試管懸濁液置於2號試管,依次做六個試管。
3、塗布
①、用移液槍分別取4、5、6號試管溶液各200微升(每個試管取2—4份)置於培養基中並做好標記(土壤採集地、操作人、溶液濃度級)。
②、用塗抹棒均勻塗抹培養基中的土壤溶液。
(以上均在超凈工作台酒精燈火焰附近操作,確保無菌環境)
4、在恆溫乾燥箱中培養,觀察。
五、菌種的分離純化
1、超凈工作台紫外線消毒20min。
2、將要分離菌株的培養基及倒好平板的培養基,接種環,酒精燈轉移至超凈工作台中。
3、點燃酒精燈,在酒精燈火焰旁操作。
4、將接種環在火焰上灼燒至紅,在火焰旁冷卻後接取菌種。
5、將菌種用劃線法或點種法接於培養基中。
6、取出,移至恆溫培養箱中培養。
7、定期觀察菌種生長情況。

❷ 如何選育發酵高產菌種可以採用什麼手段或策略

發酵工程是指採用現代工程技術手段,利用微生物的某些特定功能,為人類生產有用的產品,或直接把微生物應用於工業生產過程的一種技術。發酵工程的內容包括菌種選育、培養基的配置、滅菌、種子擴大培養和接種、發酵過程和產品的分離提純(生物分離工程)等方面。

優良菌株的選育的目的是防止菌種退、解決生產實際問題、提高產品質量和開發新產品。選育的方法主要有基於基因突變的自然選育和誘變育種以及基於基因重組的雜交、原生質體融合、基因工程等。.菌體的選育:
自然選育 在生產過程中,不經過人工處理,利用菌種的自發突變,從而選育出優良菌種的過程,叫做自然選育.菌種的自發突變往往存在兩種可能性:一種是菌種衰退,生產性能下降;另一種是代謝更加旺盛,生產性能提高.具有實踐經驗和善於觀察的工作人員,就能利用自發突變而出現的菌種性狀的變化,選育出優良菌種.例如,在谷氨酸發酵過程中,人們從被噬菌體污染的發酵液中分離出了抗噬菌體的菌種.又如,在抗生素發酵生產中,從某一批次高產的發酵液取樣進行分離,往往能夠得到較穩定的高產菌株.但自發突變的頻率較低,出現優良性狀的可能較小,需堅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收到效果.
誘變育種 誘變育種是指用人工的方法處理微生物,使它們發生突變,再從中篩選出符合要求的突變菌株,供生產和科學實驗用.誘變育種與其他育種方法相比,具有操作簡便、速度快和收效大的優點,至今仍是一種重要的、廣泛應用的微生物育種方法.誘變育種包括出發菌種選擇、誘變處理和篩選突變株三個部分.

❸ 微生物的發展前景

前景
繼續採用微生物作為生命科學的研究材料。
微生物生產與動植物生產並列為生物產業的三大支柱。
在工業中許多產品利用微生物來生產,如各種生物活性物質(抗生素等)、化工原料(酒精等)。

微生物在農業生產中也有著多方面的作用。

微生物在食品加工中有廣泛用途,發酵食品和許多調味品都離不開微生物。

微生物是消除污染、凈化環境的重要手段。

在新興的生物技術產業中,微生物的作用更是不可替代。作為基因工程的外源DNA載體,不是微生物本身(如噬菌體),就是微生物細胞中的質粒;被用作切割與拼接基因的工具酶,絕大多數來自各種微生物。由於微生物生長繁殖快、培養條件較簡易,當今大量的基因工程產品主要是以微生物作為受體而進行生產,尤其是大腸桿菌、枯草芽胞桿菌和釀酒醉母。藉助微生物發酵法,人們已能生產外源蛋白質葯物(如人胰島素和干擾素等)。盡管基因工程所採用的外源基因可以來自動植物,但由於微生物生理代謝類型的多樣性,它們是最豐富的外源基因供體。
與高等動植物相比,已知微生物種類只是估計存在數量的很小一部分。哺乳動物和鳥類的物種幾乎全部為人們所掌握,被子植物已知種類達93%,但細菌已知種數僅為估計數的12%,真菌為5%,病毒為4%(Bull,1992)。目前研究的也只是已知種類的很少一部分。根據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資料,1991—1997發表的微生物學文獻大量集中在8個屬,尤其是埃希氏桿菌,其中大腸桿菌又佔主要部分(Galvez等,1998)。可以想像,既然對少數已知微生物的研究就已為人類作出了重要貢獻,通過對多樣性微生物的開發必然會為社會帶來巨大利益。微生物學事業方興未艾。
微生物基因組學研究將全面展開,以微生物之間、微生物與其他生物、微生物與環境的相互作用為主要內容的微生物生態學、環境微生物學、細胞微生物學將基因組信息在基礎上獲得長足發展。

❹ 食用菌栽培需要那些基礎知識

可以到中國菌業網去看看

食用菌內容很多,這里下載不下,只能下載一篇,可能對你有所幫助。
第二章 雞腿蘑
一、概述�
雞腿蘑又名毛頭鬼傘、毛鬼傘、刺蘑菇,屬真菌門擔子菌亞門層菌綱傘菌目鬼傘科。�雞腿蘑幼時肉質細嫩,鮮美可口,色香味皆不亞於草菇。�雞腿蘑還是一種葯用蕈菌,味甘性平,有益脾胃、清心安神、治痔等功效,經常食用有助消化、增進食慾和治療痔瘡的作用。據《中國葯用真菌圖鑒》等書記載,雞腿蘑的熱水提取物對小白鼠肉瘤180和艾氏癌抑制率分別為100%和90%。另據報道,雞腿蘑含有治療糖尿病的有效成分,以每公斤體重用2克雞腿蘑的濃縮物投給小白鼠, 1.5小時後降低血糖濃度的效果最為明顯。近年來,美國、荷蘭、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相繼栽培雞腿蘑成功,其生產的鮮菇、干菇(切片菇)、罐頭菇,在國際市場都很受歡迎。�
為了開發這種寶貴的食用和葯用蕈菌資源,福建省三明真菌研究所、山西省生物研究所、雲南省食用菌科技開發中心、遼陽市食用菌研究所等單位的科技人員對雞腿蘑進行調查、採集、分離和栽培試驗,為雞腿蘑的商業化生產做了不少工作。河北省和北京市已試栽成功,目前有少量供應市場,具有十分可觀的生產和市場潛力。 �
二、生物學特性�
1.形態特徵�
子實體群生。菇蕾期菌蓋圓柱形,連同菌柄狀似火雞腿,雞腿蘑由此得名。後期菌蓋呈鍾形,高9~15厘米,最後平展。菌蓋表面初期光滑,後期表皮裂開,成為平伏的鱗片,初期白色,中期淡銹色,後漸加深;菌肉白色,薄;菌柄白色,有絲狀光澤,纖維質,長17~30厘米,粗1~2.5厘米,上細下粗,菌環乳白色,脆薄,易脫落;菌褶密集,與菌柄離生,寬5~10毫米,白色,後變黑色,很快出現墨汁狀液體。孢子黑色,光滑,橢圓形,有囊狀體。囊狀體無色,呈棒狀,頂端鈍圓,略帶彎曲,稀疏。�
2.生態習性�
(1)習性春夏秋季雨後生於田野、林園、路邊,甚至茅屋屋頂上。子實體成熟時菌褶變黑,邊緣液化。保鮮期極短,可食,但少數人食後有輕微中毒反應,尤其在與酒或啤酒同食時易引起中毒。�
(2)分布世界各國均有,我國主要產於華北、東北、西北和西南,河北、山東、山西、黑龍江、吉林、遼寧、甘肅、青海、雲南、西藏等省(區)均有報道。筆者在北京市海淀區的山地也曾採集到。�
3.生活條件�
雞腿蘑是一種適應能力極強的草腐土生菌,其生活條件要求如下:�
(1)營養雞腿蘑能夠利用相當廣泛的碳源。葡萄糖、木糖、半乳糖、麥芽糖、棉籽糖、甘露醇、澱粉、纖維素、石臘都能利用。利用木糖比葡萄糖差,利用乳糖相當好,但不是最好;某些菌株利用半乳糖和乳糖好於利用甘露醇、葡萄糖、果糖;利用軟石臘能力較差。�
蛋白腖和酵母粉是雞腿蘑最好的氮源。雞腿蘑能利用各種銨鹽和硝態氮,但無機氮和尿素都不是最適氮源,在麥芽汁培養基中加入天門冬醯胺、蛋白腖、尿素,菌絲生長更好。�缺少硫胺素時雞腿蘑生長受影響。在培養基中加入含有維生素B�1的天然基質,如麥芽浸膏、玉米、燕麥、碗豆、扁豆、紅甜菜、野碗豆、紅三葉草、苜蓿等綠葉的煎汁,可以大大促進雞腿蘑菌絲的生長。�
雞腿蘑可以進行深層培養。在麥芽汁培養液中,每升可以產生25~28克干菌絲體。在只含無菌水、磷酸鹽和碳源的培養液中,雞腿蘑的菌絲也能生長。�
(2)溫度雞腿蘑菌絲生長的溫度范圍在3~35℃,最適生長溫度在22~28℃。雞腿蘑菌絲的抗寒能力相當強,冬季零下30℃時,土中的雞腿蘑菌絲依然可以安全越冬。溫度低時,菌絲生長緩慢,呈細、稀、絨毛狀;溫度高時,菌絲生長快,絨毛狀氣生菌絲發達,基內菌絲變稀;35℃以上時菌絲發生自溶現象。子實體的形成需要低溫刺激,當溫度降到在9~20℃時,雞腿蘑的菇蕾就會陸續破土而出。低於8℃或高於30℃,子實體均不易形成。在12~18℃的范圍之內,溫度低,子實體發育慢,個頭大,個個象雞腿,甚至象手榴彈。20℃以上菌柄易伸長、開傘。人工栽培,溫度在16~24℃時子實體發生數量最多,產量最高。溫度低,子實體生長慢,但菌蓋大且厚,菌柄短而結實,品質優良,貯存期長;溫度高時,生長快,菌柄伸長,菌蓋變小變薄,品質降低,極易開傘和自溶。�
(3)濕度雞腿蘑培養料的含水量以60%~70%為宜,發菌期間空氣相對濕度80%左右。子實體發生時,空氣相對濕度應為85%~95%,低於60%菌蓋表面鱗片反卷,濕度在95%以上時,菌蓋易得斑點病。�
(4)光線雞腿蘑菌絲的生長不需要光線,但菇蕾分化時和子實體發育長大時均需要500~1 000勒克斯的光照。�
(5)空氣雞腿蘑菌絲體生長和子實體的生長發育都需要新鮮的空氣。在菇房中栽培,子實體形成期間每小時應通風換氣4~8次。�
(6)酸鹼度雞腿蘑菌絲能在pH值2~10的培養基中生長。培養基初期的pH值3.7或8,經過雞腿蘑菌絲生長之後,都會自動調到pH7左右。因此,無論是培養基或覆土材料均以pH值為6~7時最適合。�
(7)應特別指出的是,雞腿蘑子實體的形成需要覆土及土壤微生物代謝產物等的刺激。�
三、栽培方法�
雞腿蘑裁培方法和白蘑菇大體一致,除了所使用的菌種,以及生活條件有所不同之外,可以參照白蘑菇的栽培辦法操作。
1.栽培材料�
(1)主要材料馬廄肥、牛糞、麥秸、稻草、棉籽殼和雜木屑。�
(2)輔料麩皮、米糠、玉米粉、復合肥、石膏粉、石灰粉和維生素B�1。�
2.栽培方式�
雞腿蘑在室內、室外栽培均可。熟料栽培、生料栽培都可以。可以袋栽,也可箱栽、床架式栽培,還可以和蔬菜、果木間種。栽培者可根據當地環境條件,採用最有利的栽培方式。
3.栽培季節�
春季至夏初、秋季至春季都可以栽培雞腿蘑。室內和大棚夏季也可栽培,但氣候炎熱,不易保鮮,若沒有妥善的加工和保鮮措施,商業意義不大。�
4.栽培場所�
室外栽培可以在果園、菜地、休閑田中整畦搭棚進行。室內栽培可以利用現有菇房、床架進行栽培管理。�
四、菌種製作�
1.母種製作�
雞腿蘑菌種主要採用組織分離法得到純菌種。雞腿蘑菌絲在PDA培養基(馬鈴薯200克,葡萄糖20克,瓊脂20克,加水至�1 000�毫升)上生長良好。在以下加富培養基或麥粒煎汁培養基上菌絲生長得更好。�
(1)馬鈴薯200克、葡萄糖20克、硫酸鎂1.5克、磷酸二氫鉀1.5克、磷酸氫二鉀1.5克、維生素B�1 10毫克、瓊脂20克,加水至1 000毫升。�
(2)小麥200克,浸泡10小時,煮30分鍾,濾汁,加葡萄糖20克、蛋白腖3克、硫酸鎂0.5克、磷酸二氫鉀1.0克、維生素B�1 0.2克、瓊脂20克,加水至1 000毫升。�
(3)小麥250克,浸泡10小時,煮30分鍾,濾汁,加馬鈴薯150克、葡萄糖20克、蛋白腖2克、硫酸鎂1.5克、磷酸二氫鉀1.5克、磷酸氫二鉀 1.5克、維生素B�1 10毫克、瓊脂20克,加水至�1 000�毫升。�菌絲最初白色,然後變成灰白色,培養基的顏色也隨之加深。在恆溫箱中,25℃條件下菌絲在7~10天可長滿斜面,最快的5~6天。�
2.原種製作�
採用稻草、棉籽殼、雜木屑三種原料為主製作培養基和用麥粒製作培養基。試驗證明,雞腿蘑的菌絲在這幾種培養基上都可以正常生長,但在以麥粒和棉籽殼為主的培養基上生長最好。各種原種培養基的配方如下:�
(1)稻草培養基稻草(切段或粉碎)60%、麩皮25%、玉米粉8%、復合肥5%、糖1%、石灰1%。�
(2)棉籽殼培養基A棉籽殼90%、麩皮4.5%、玉米粉�4.5%�、石灰1%。�
(3)棉籽殼培養基B棉籽殼87.5%、麩皮10%、尿素0.5%、石灰2%。�
(4)棉籽殼培養基C棉籽殼78%、麩皮10%、玉米粉5%、復合肥5%、糖1%、石膏1%、維生素B�1微量。�
(5)木屑培養基雜木屑75%、麩皮15%、玉米粉8%、糖1%、石膏粉1%、維生素B�1微量。�
(6)麥粒培養基麥粒加水,浸泡10~15小時,加1%石灰粉煮沸30分鍾(至無白心,而皮不破),稍晾後裝瓶。�
以上培養基的含水量均控制在60%~65%,所有培養基均保持自然pH值,按常規方法裝瓶,塞棉塞,常壓或高壓蒸汽滅菌。冷卻後,在無菌箱或無菌室中無菌操作接入母種,置於24~26℃的溫室或溫箱中培養。經30~35天雞腿蘑菌絲就可以長滿全瓶。除固體菌種外,雞腿蘑的原種也可以用液體培養基進行培養,製成液體原種。在各母種培養基配方中取消瓊脂,即可作為液體培養基配方。�
雞腿蘑菌種的好壞對子實體的產量影響甚大,應加以注意。菌株不同,菌絲的形態也不完全一樣。有的菌株起初是線狀的,後來逐漸產生氣生菌絲;有的菌株起初是棉絮狀,後來逐漸變成線狀,色澤為白色或灰白色。好的菌種利用培養料的能力強,菌絲生長較快。�
3.栽培種製作�
(1)栽培種培養基�
①同上述原種培養基配方。�
②雜木屑78%、麩皮20%、碳酸鈣1%、蔗糖1%,料水比為�1∶1.5�,pH值自然。�
③蘑菇堆肥28%、木屑60%、麩皮12%,料水比1∶1.4~1.5,pH值自然。�
(2)製作方法栽培種的培養容器採用聚丙烯塑料薄膜袋(長34~36厘米,寬14~17厘米,厚度0.05~0.06厘米)。�
①具體操作。選用上述培養基配方,按要求把原輔材料備好,加水攪拌均勻,然後裝袋。
裝袋時先抓2~3把培養料裝進袋中,用手把袋底的邊角壓入袋內,並壓緊培養料使之成圓柱形,袋底平穩能直立於地面。在袋中插入圓形木棒或直徑2~2.5厘米的試管,最好插到底,但應避免刺破袋子,而後繼續邊裝料邊用手壓實,裝至袋長的2/3(約500克乾料),壓平表而,拔出木棒或試管。這樣預埋管(棒) 再裝斜,拔出後留下的洞穴堅固、在搬運過程中不易堵塞,滅菌時蒸汽容易穿透培養料,滅菌能更徹底,而且接種時原種落入洞底,加速菌絲生長、縮短栽培種培養時間。培養料裝好後,將袋口及表面弄乾凈,在袋口上套上硬塑料套環(內徑3.5厘米,高3.5厘米),讓袋口薄膜從環內通過,並向外順環壁朝下翻轉,然後將袋口整平,塞上棉塞,進鍋滅菌。為防止棉塞受潮,進鍋後每層塑料袋上方都要蓋牛皮紙。以1.5公斤/平方厘米的蒸汽壓力滅菌1.5小時,或常壓蒸汽滅菌 8~10小時,滅菌後取出冷卻。�
②接種與培養。栽培種也應在無菌箱或無菌室內按無菌操作要求接種,然後與原種同樣條件進行培養。
五、栽培工藝�
1.熟料栽培�
栽培菌棒的製作與栽培種相同。將培養好的菌袋脫袋後橫排或豎排放入畦中,菌棒間間隔2~3厘米,填以肥土,每平方米排放30個菌棒,排放完後,再覆土3厘米左右。如果土壤太干,可稍噴水,然後蓋上事先用5%來蘇爾液浸泡過的聚乙烯塑料薄膜。�
江蘇省的科研人員曾對菌棒橫排或豎排做過對比試驗,表明豎排出菇較快,生物學效率較高。覆土宜分兩步進行,先在菌棒間填滿土,澆透水後再在菌棒表面覆土約 3厘米厚的細土,用噴霧澆水,以避免土層板結,而利於出菇。覆土以厚度0.5~1厘米的為主,不要大於2厘米。�保持栽培房內空氣相對濕度在85% ~90%,溫度調節至16~22℃。室外或大棚應有遮陽措施,避免強光照射。一周後,菌絲恢復生長並連結成塊,每天掀開塑料薄膜噴水,同時增加通風,以刺激菌絲體紐結,形成菇蕾。菇蕾破土後,在管理上以通風、增濕為主。經10餘天精心管理,子實體迅速長大,約七成熟,即應及時採收。�
2.生料栽培�
用生料栽培雞腿蘑比熟料栽培雞腿蘑更有實用價值。實踐證明,北方和南方都可以推廣。�
(1)培養料准備�
①棉籽殼或落地廢棉100公斤、生石灰2~3公斤(有的再加0.1%的多菌靈或甲基托布津),含水量60%~65%。�
②棉籽殼100公斤、磷肥2公斤、尿素0.5公斤、石灰2公斤、水160公斤。�
③玉米芯(粉碎)100公斤、尿素1公斤、石灰2公斤、水150~160公斤。�
④稻草(切段或粉碎)40公斤、玉米秸粉40公斤、馬糞(干糞並打碎)20公斤、尿素1公斤、磷肥2公斤、石灰3公斤、水150公斤。�
⑤金針菇菌糠80公斤、牛馬糞20公斤、尿素1公斤、磷肥2公斤、石灰4公斤、水150公斤。�
(2)栽培與管理
將培養料充分拌勻,堆積料高1米,寬1.2~1.5米,長度不限。蓋上塑料薄膜保溫,在60~70℃保持10小時後翻堆,當溫度又達到60~70℃,再保持10小時,發酵結束。攤涼後鋪於事先整好的畦面上,料厚10~20厘米,分3層播種,用種量為培養料的15%。播種完畢,平整料面,稍加壓實,最後蓋上 5厘米厚的壤土或先蓋上塑料薄膜保溫、保濕。待菌絲長好後去掉塑料薄膜覆土,先覆粗土(事先用石灰水預濕,土厚0.8~1.2厘米),然後再覆細土,噴水保濕。�
露天栽培時,在覆土之後,畦面上還應搭拱形塑料小棚加以保護,小棚高30~40厘米。�
南方室外栽培從9月份播種到第二年5月份採收結束,應注意氣溫、雨量、風力等變化。華北地區為保溫、保濕宜用塑料大棚栽培,除酷暑期間外,可常年生產。�
雞腿蘑的產量因不同菌株、培養料和栽培條件而有較大的差異,每平方米產量4.5~18公斤,生物學效率多數在20%~70%,好的可超過100%。�
六、採收�
雞腿蘑子實體成熟的速度快,必須在菇蕾期菌環剛剛松動,鍾形菌蓋上出現反捲毛狀鱗片時採收。若在菌環松動或脫落後採收,子實體在加工過程中會氧化褐變,菌腐甚至會自溶流出黑褐色的孢子液而完全失去商品價值。�
七、銷售和加工�
在雞腿蘑栽培規模小時,以鮮銷為主。雞腿蘑容易破碎,貨架壽命短,應盡快銷售出去。�為了供應遠離栽培場的市場,可將雞腿蘑的菇蕾切成薄片,再用電熱鼓風乾燥機迅速脫水烘乾。切片菇分裝於塑料袋中,每包100~150克。�
此外,還可以加工成鹽漬雞腿蘑或雞腿蘑罐頭。加工方法可仿照白蘑菇和草菇。

❺ 微生物菌種的微生物菌種資源狀況

我國是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由於歷史的原因,從微生物資源的保藏數量、保藏質量,遠遠落後於日本、美國等生物多樣性不豐富的國家,對微生物資源的研究也與資源大國的地位不符,微生物資源收集、保存、研究的積累量偏低將成為微生物學研究及產業發展的瓶頸。微生物的類群多樣性最豐富,功能也多種多樣,微生物新種屬的發現認知,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從巴斯德研究酵母發酵開始算人類有意識利用微生物資源開始的話,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20世紀50年代後,則是大規模利用微生物資源的黃金期,並且取得了輝煌的成就。80年代以後,由於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才意識到我們所認識的微生物僅僅是實有數的1%~10%,甚至不到千分之一。例如,我們所知道的真菌僅佔5%,實際可能有150多萬種,所知道的細菌僅佔12%,實際可能有4萬種。如果說我們所認識到的微生物資源僅占實有數的10%,實際被人們利用的不到0.1%,對微生物功能多樣性的認識有待於進一步加強,微生物的開發利用有巨大的提升空間。ICCC-11會議上的微生物生態型(phenotype)的提出,對於理解、研究微生物資源的多樣性具有深刻意義。
我國的微生物菌種資源保藏開展時間較早,但發展過程比較曲折。我國近代微生物菌種保存始於上個世紀20年代,但只有零星的菌種存放在有關釀造實驗室,建國之前,國家一直處於戰亂時期,對微生物種質資源收集、保藏工作不重視,沒有專門的機構,菌種保藏、檢測、鑒定技術及設施相當落後,將數量比較多的菌種資源加以收集、保存,則是30年代後期方心芳先生在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進行的。建國後一些研究單位相繼成立了微生物菌種保藏組,如中國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收集以根瘤菌以微生物肥料、農用抗生素等農業微生物菌種中國醫葯生物製品檢定所,收集醫學細菌微生物菌種等。1979年,在原國家科委的組織領導下,召開了第一屆全國菌種保藏會議,成立了中國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委員會,成立了6個專業性保藏管理中心。1984年7月,召開了第二屆全國菌種保藏會議,成立了第七個專業性保藏管理中心,分別是普通微生物、農業微生物、工業微生物、獸醫微生物、林業微生物、醫學微生物、抗生素(後改為葯用微生物)菌種中心,7個中心在各自專業領域內收集、鑒定、評價、保藏、供應微生物菌種,並承擔國際交流任務。此後教育部與國家海洋局成立典型培養物和海洋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中心。在我國除分布有以上9個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中心外,一些大學、研究所的科研人員,也從事專業、特色微生物菌種資源的收集、鑒定、保藏工作,如中國農業大學根瘤菌微生物菌種保藏中心等。自2003年開始,在微生物項目組的組織協調下,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了以9個中心為核心,以專業特色收集、保藏、鑒定為支撐的微生物菌種資源共享服務網路,多次出版菌種目錄,開發建設了10個網站,以及資料庫檢索系統,長期以來,一直有專門的科技人員從事微生物菌種的鑒定、保藏、評價、供應以及共享交流等服務。
參與項目建設的單位隸屬於農業部、教育部、中國科學院等8個部門, 參與項目建設的80餘個課題單位,分布於23個省27個城市。共計約有970餘人參與項目工作,在項目人員組成中,其中,高級職稱人員470餘人,中級職稱人員280餘人,初級職稱人員140餘人,其他人員80人,其中博士260餘人,碩士240餘人,學士280人,其他學歷180餘人。
根據《微生物菌種資源共性描述規范》,結合微生物菌種保藏工作的需要,並參考OECD的BRC工作組建議的微生物菌種數據信息內容,由項目承擔單位完成與E-平台對應的統一數據結構、統一功能的微生物菌種資源信息管理模塊系統的開發工作,提供項目參加單位使用。該模塊包括微生物菌種資源信息資料庫、培養基資料庫、文獻資料庫和資源管理單位信息資料庫,共包括111個數據項,涵蓋了菌種名稱、來源、生物安全、用途、培養及保藏方法、共享利用、文獻、分類學特徵(形態、理化性狀、化學和分子特徵)、以及資源管理單位信息等多個方面,80%以上的資源進行了數據化管理。並根據實際應用情況、共性描述標準的修訂、以及E-平台的需要,不斷進行調整和功能完善。此外,項目組根據「擇需擇重」的原則,項目組開發了細菌、酵母、放線菌、小型絲狀真菌、食用菌、病毒等資料庫資料庫。

❻ 菌種的母種如何培養

種子制備包括孢子制備和菌絲體制備菌種制備。

保存在沙土管或冷凍管中的生產菌種,用無菌手續挑取少許,接入瓊脂斜面培養基上,在25℃(或較高溫度)下培養5~7天(或較長時間。所得孢子還需進一步用較大表面積的固體培養基以獲得更多孢子(對於黴菌類孢子制備,多數採用大米、小米之類的天然培養基)。

將培養成熟的斜面孢子製成懸浮液,接種到扁瓶固體培養基上,於25~28℃培養14天。將成熟的扁瓶孢子於真空中抽干,使水分降至10%以下,並放入4℃冰箱中備用。一次製得的孢子瓶可在生產上延續使用半年左右。

放線菌孢子的培養基大多是採用麩皮或豌豆浸出液、牛肉膏及無機鹽與瓊脂製成的。將斜面孢子接入擴大的扁瓶孢子培養基中,於28~37℃培養5~14天。所獲得的大量孢子可直接作為種子罐的種子。

如果有些生產菌種不產孢子,如赤黴素產生菌或產孢子不多的,則可採用搖瓶液體培養製得菌絲體,作種子罐的種子。種子罐的目的是使接入有限的孢子或菌絲體迅速發芽、生長、繁殖成大量菌體。其中的培養基組分應是易於被菌體利用的碳源(如葡萄糖)和氮源(如玉米漿),及無機鹽(如磷酸鹽)等。作為發酵罐的種子應生命力旺盛、染色深、菌絲粗壯,無雜菌及異常菌體。接種量一般在10%~20%。

❼ 食用菌菌種的基本要求是什麼

使優良菌種的性狀保持穩定,人為地創造條件,使菌種的新陳代謝活動處於不活潑狀態。

食用菌菌種為食用菌菌絲體及其生長基質組成的繁殖材料,菌種分為母種(一級種)、原種(二級種)和栽培種(三級種)三級。使優良菌種的性狀保持穩定,人為地創造條件,使菌種的新陳代謝活動處於不活潑狀態即選取優良菌種的休眠體或富有生命力的懸浮液在低溫或脫水狀態下保存。

通過切取菌索、子實體、菌核的新鮮幼嫩的組織進行分離,以獲取純菌絲的方法,是最常用的菌種分離法之一 。子實體、菌索等實際就是雙核菌絲的紐結物,具有很強的再生能力。因分離時所 選擇的材料不同 ,該方法又可分為菌索組織分離法、子實體組織分離法及菌核組織分離法。

(7)菌種資源如何開發擴展閱讀:

食用菌菌種的相關要求規定:

1、菌種經營單位和個人應當建立菌種經營檔案,載明菌種來源、貯存時間和條件、銷售去向、運輸、經辦人等內容。經營檔案應當保存至菌種銷售後2年。

2、菌種生產單位和個人應當按照農業部《食用菌菌種生產技術規程》生產,並建立菌種生產檔案,載明生產地點、時間、數量、培養基配方、培養條件、菌種來源、操作人、技術負責人、檢驗記錄、菌種流向等內容。生產檔案應當保存至菌種售出後2年。

❽ 野生蘑菇可以人工種植嗎怎樣才能得到菌種

野生蘑菇可以人工種植。可以從土壤或腐生植物中收集菌種。工業發酵的有用菌種,其篩選步驟包括菌種分離、初篩和復篩,挑選具有某種能力的有用菌種。

生態環境:生於草地、草原及林緣。

資源分布:分布於內蒙古、河北、山西、青海、新疆、山東、雲南等地。

食用野蘑菇營養豐富,味道鮮美;條件可食用野蘑菇,指通過加熱、水洗和曬乾等處理後可吃的野蘑菇;有毒野蘑菇則不能食用。

(8)菌種資源如何開發擴展閱讀

生長環境

1、養分

蘑菇是一種室內種植的食用菌,從菌絲體逐漸生長成子實體,最終成為食用菌,在適合的環境中才能更好更快地生長。蘑菇屬於腐生真菌中的一種,其體內並沒有葉綠素的存在,因此不能直接在光照下進行光合作用。

蘑菇生長過程中,主要是將培養料中的各類營養物質作為營養來源,從而實現生長發育。培養料一般由豬糞、牛糞以及磷肥、等各類物質組成。

2、溫度

蘑菇的生長主要分為菌絲生長以及子實體生長兩個階段,在不同的生長階段,蘑菇對溫度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在菌絲生長階段,最合適的溫度范圍為18~20℃,子實體階段最合適的生長溫度為12~16℃。

在蘑菇的各階段生長中,溫度的控制至關重要,若溫度過高,菌絲的發育會加快,但非常細弱,這種菌絲易老化以及早衰,生長到子實體時會極易開傘。若是溫度在4℃以下,菌絲和子實體都會停止生長。

3、水分

蘑菇子實體的含水量極高,約為90%,在蘑菇的實際栽培中,培養料的濕度應控制在55%~60%,若是環境過干,蘑菇的生長就會受到嚴重影響。若過濕,則會影響到空氣的流通,菌絲和子實體會逐漸死亡。因此,水分的控制也要非常精準,這是在實際栽培中需要注意的問題,也是蘑菇栽培中要遵循的重要原則。

4、空氣

蘑菇本身具備一定的好氣性,在生長中需要有足夠氧氣來維持,蘑菇在生長過程中會不斷吸收培養料中的氧氣,同時釋放二氧化碳,因此,在蘑菇的實際栽培種,要注意定期地通風換氣。

5、光照

蘑菇不需要進行光合作用,在實際栽培種不需要接收光照,即便是處於絕對黑暗的環境中,子實體仍會保持原本的生長發育狀態。若是光線過強,反而對子實體的生長和發育造成負面影響。

6、pH值

培養料的pH值需要要進行嚴格控制,通常保持在6.8~7.5的范圍內比較合適。

❾ 為什麼說土壤是人類最豐富的「菌種資源庫」如何從中篩選所需要的菌種

土壤是微生物生長和棲息的良好基地。土壤具有絕大多數微生物生活所需的各種條件,是自然界微生物生長繁殖的良好基地。其原因在於土壤含有豐富的動植物和微生物殘體,可供微生物作為碳源、氮源和能源。土壤含有大量而全面的礦質元素,供微生物生命活動所需。土壤中的水分都可滿足微生物對水分的需求。不論通氣條件如何,都可適宜某些微生物類群的生長。通氣條件好可為好氧性微生物創造生活條件;通氣條件差,處於厭氧狀態時又成了厭氧性微生物發育的理想環境。土壤中的通氣狀況變化時,生活其間的微生物各類群之間的相對數量也起變化。土壤的pH值范圍在3.5–10.0之間,多數在5.5–8.5之間。而大多數微生物的適宜生長pH也在這一范圍。即使在較酸或較鹼性的土壤中,也有較耐酸、喜酸或較耐鹼、喜鹼的微生物發育繁殖,各得其所地生活著。土壤溫度變化幅度小而緩慢,這一特性極為有利於微生物的生長。如土壤溫度夏季比空氣溫度低,而冬季又比空氣溫度高。土壤的溫度范圍恰是中溫性和低溫性微生物生長的適宜范圍。因此,土壤是微生物資源的巨大寶庫。

❿ 菌種開發最新相關步驟

的半合成方法目前開發的半合成方法是基於甲基苯酚為原料,經溴,醚,氧化,得到甲基二甲氧基苯醒來,然後從煙草或馬鈴薯茄呢醇合同的葉子得到輔酶Q10萃取。關鍵這種方法是如何連接到母體環上的側鏈。點擊看詳細2全合成方法研製於1988年EEM和輔酶Q10的生產工藝卡南全合成是目前國內唯一的全合成技術成功,但線性不飽和側鏈的合成是有一定程度的難度。合成條件苛刻,是有一定的距離和產業化。點擊看詳細發酵3在1977年實現了微生物發酵法生產輔酶Q1o的。這個生產過程中被認為是最有前途的合成,微生物發酵近年來成為發達的熱點。紅發極度枯草芽孢桿菌極毛氮,甲烷生成菌的微環輔酶Q10主要品種。點擊看詳細4的植物細胞培養植物細胞培養技術是無菌處理後的植物體的一部分,把它在細胞增殖的人造介質,從而根據需要進行技術培訓。植物的所有部分,如根,莖,葉,花,果,花葯和花粉均可用作外植體以啟動細胞培養,所謂愈傷組織細胞去分化形成組,將愈傷組織轉移到培養液稱為懸浮培養。點擊看詳細5生物醇提取製造輔酶Q10 61.2mglkg新鮮豬心臟,這是通常使用的過程的過程的鹼性皂化產率的方法。在乙醇的存在下,很長一段時間可能會造成的輔酶Q10甲氧基和乙氧基乙醇換位,生成單或二乙氧基衍生物,皂化,以避免這些雜質的形成。 NaOH和KOH,可以用來代替甲醇皂化,它也必須被加入到沒有結石酸的焦點,在5%的原料-7%,所述的其他方式皂化期間完全破壞,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輔酶Q10的皂化方法可以用氮氣進行吹掃。混合醇醚提取,該過程類似於鹼性皂化醇的製造方法的過程,但省去了皂化。生物提取法是生產輔酶Q10的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生產過程中,有一段時間是唯一的方法。然而,由於輔酶Q10的動物和植物,各種復雜的化學組成的,有限的原料來源(主要是提取自動物的新鮮肝臟),因此,生產成本高,價格昂貴,規模化生產受到低水平一定的限制。 ----參考毅出生的美國膠原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