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關於東北森林的資料
東北地區主要指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及內蒙古東四盟的大部分。我國東北是寒溫針葉林和針闊混交林的主要分布區。在北方以黑龍江省的森林面積最大,根據1982~1986年森林資源清查,森林面積為1557.1萬公頃,尚有灌木林3.9萬公頃,宜林荒地355.8萬公頃,森林覆蓋率34.7%,黑龍江省的森林面積和蓄積量分別佔全國的1/8和1/6。內蒙古自治區境內的大興安嶺林區以牙克石林區面積最大,森林面積為688.33萬公頃,佔全國有林地面積1/10。現有森林覆蓋率達64%。吉林省有林地面積607.88萬公頃,其中天然林佔88%,人工林佔12%,疏林地為50.73萬公頃,灌木林為69.6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32.2%。遼寧省森林面積為342.3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23.5%,森林中天然林佔71.8%,人工林佔28.2%,森林主要分布在遼東山地,森林面積居全國30個省、區、市中的第14位。
整個林區內林業用地總面積約6500萬公頃,其中有林地面積近3500萬公頃,88%左右是用材林,用材林蓄積量佔全國的42%,是我國目前森林資源最為集中的地區。東北林區的樹種主要是針葉林,以落葉松居多,紅松次之;闊葉樹約佔40%,以楊、樺、櫟為主;其中大興安嶺和小興安嶺北坡是針葉林區,小興安嶺南坡和長白山是針闊混交林區。東北林區森林資源大多集中連片,谷寬坡緩,有利於機械化作業,林區距鐵路干線較近,大小河流多,冬季還可以利用冰道運輸。經過40多年的開發建設,東北林區已建成為我國林業企業最多,採伐規模最大,機械化程度高,林區運材道路最長的林區,木材產量居各大林區之首。1995年的黑、吉、遼三省和內蒙古東部木材總產約2300萬立方米,佔全國總產的38.4%,是我國目前最重要的木材生產基地。
『貳』 森林資源主要分布在我國哪個區域
中國國土遼闊,森林資源少,森林覆差率低,地區差異很大。全國絕大部分森林資源集中分布於東北、西南等邊遠山區和台灣山地及東南丘陵,而廣大的西北地區森林資源貧乏。全國森林覆蓋率為20.36%,其中以台灣省和香港為最高,達70%。森林覆蓋率超過30%的有(70%)、福建(62.9%)、江西(60.5%)、浙江(60.5%)、廣東(57.9%)、海南(51.9%)、黑龍江、湖南、吉林、等8省,超過20%的有遼寧、雲南、廣西、陝西、湖北等6省、區,超過10%的有貴州、安徽、四川、內蒙古等4省、區,其餘各省、市、自治區多在10%以下,而新疆、青海不足1%。
『叄』 我國森林資源的分布
我國森林資源的分布:
1.東北的:東北林區,是我國最大的天然林區;
2.西南的西南林區,是我國第二大天然林區;
3.東部的秦嶺、淮河以南,雲貴高原以東的廣大山區,是我國主要的經濟和人工林區。
【附】
東北部的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和長白山是我國最大的森林區,一般稱為東北林區。
西南林區主要包括四川、雲南和西藏三省區交界處的橫斷山區,以及西藏東南部的喜馬拉雅山南坡等地區。
秦嶺、淮河以南,雲貴高原以東的廣大地區,屬於我國第三個大林區——南方林區
『肆』 森林資源主要分布在我國哪些區域
東北地區
包括黑、吉、遼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的呼倫貝爾、興安、哲里木三盟和赤峰市。
東北地區的森林資源主要集中在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地。
主要用材樹種:針葉林有落葉松、長白落葉松、紅松、樟子松、沙松、雲杉、冷杉等;闊葉樹有樺、楊、水曲柳、黃菠蘿、胡桃楸、椴、榆、槭、柞樹等。
東北林區特點是:營林和木材生產集中,國有林業企業規模比較大,機械化水平比較高,採伐率高,林區道路密度大,林區經營水平高。目前,木材生產量仍佔全國林業系統木材產量的一半。
東北林區的資源危機:林業用地面積在縮小,黑龍江省每年減少林業用地10萬公頃;吉林省每年減少林業用地4萬公頃;可採伐的成、過熟林蓄積量下降更快。有1/3林業局的資源已經基本枯竭,沒有天然原始林可采,靠摘山帽和間伐次生林、人工林生產木材;1/3的林業局勉強能維持生產到2005~2010年;只有1/3的企業能維持正常輪伐生產。林區木材徑級和質量普遍下降。紅松和水曲柳、黃菠蘿、胡桃楸、椴等珍貴樹種的比重下降過快。如牡丹江林區的紅松面積比重不足5%,蓄積量不足1%,從而已失去「紅松故鄉」的稱號。
西南地區
這里所指的西南地區包括四川、重慶、雲南、西藏。該區的森林資源有如下特點:
主要林區處在橫斷山脈,既受太平洋的影響又受印度洋的影響。多數山脈和水系為南北走向,海洋濕潤氣團可以從山谷由南至北深入到較遠的地方,西邊的山坡上分布著茂密的森林,構成了西南地區林業的主體。這里山體在3000米以上,相對高度也在千米以上。地帶性是這里最明顯的特徵。幾個熱量帶、森林帶同處在一座山上,出現「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景。因而,森林類型和樹種非常復雜。
這里天然原始林和成、過熟林比重大。面積佔90%以上,蓄積量比重超過95%。
單位面積蓄積量很高。川西高山峽谷林區,平均單位面積蓄積量達280立方米/公頃,西藏波密崗鄉一片200年生的雲杉林,平均胸徑達92厘米,樹高57米,蓄積量達1950立方米/公頃。藏東南察隅地區,130年生的雲南松蓄積量高達990立方米/公頃。
森林枯損嚴重。由於這里成、過熟林比重高,森林自然枯損嚴重,有人估測:西南林區每年自然枯損量達3000萬立方米以上。
森林資源管理水平比較低,多數地區的森林處在自生自滅狀態,毀林開荒、森林火災十分嚴重,生活用材量也很大。雲南省每年因開荒、火災、生產和生活用材達2000萬立方米,相當於全國木材產量所消耗資源的1/5,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
西南地區的森林資源主要分布在川西、滇西北、藏東南的高山峽谷地區。其范圍有7500萬公頃,有林地面積達170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達31億立方米。
處於高山峽谷地區的森林資源,起著極好的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所以部分森林已劃入了長江中、上游的防護林體系之中。
除高山峽谷原始林區外,還有很多森林資源分布在四川盆地周圍山區和雲南中部、南部、東南部。
西南地區發展森林資源的潛力很大。本地區林業有地的利用率僅為42%,遠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這里發展林業條件較全國其他地方優越得多。例如:土地面積豐富、自然條件復雜而且有些地區的條件比較好,林木生長快。
今後除保證一定規模的防護林和特用林外,積極發展用材林和經濟林,特別是亞熱帶和熱帶的經濟林。
西南地區木材生產較為困難,採伐率低,基本建設投資效果低。今後的用材林源在地區上有所轉移,向交通條件較好,海拔較低的山區發展。如四川從川西高山峽谷向四川盆地周圍山區,雲南省將用材林基地移至滇中和滇東南。
南方地區
本地區包括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和貴州等10省區。
南方地區是我國自然條件最好的地區,也是歷來林業發達的地區,人工林佔有很高的比重。山區的農民有經營林業的習慣。
南方森林資源的分布比較均勻。武夷山系和南嶺山系較為集中,兩個山系的面積佔南方地區總面積的22%,而有林地面積佔45%,蓄積量佔65%。
南方地區森林資源集約經營水平高,林木品種多、生長迅速,為東北地區林木生長速度的2~3倍。例如杉木,材質優良,生長迅速,一般20~30年生的林地,每公頃達150立方米,中心產區的速生豐產地15~20年生的杉木林地,每公頃可達150立方米。30~35年的馬尾松林,每公頃蓄積量可達150立方米。
南方地區也是我國最大的經濟林和竹林基地。如湘、鄂、黔的漆、油桐;鄂、皖、贛、浙的烏桕;浙、贛、湘、黔、桂的油茶;湘、桂、閩、浙、贛的毛竹等。
東部少林地區
本區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河北、山東、河南、江蘇等省市。
本地區的林業類型主要是以平原林業為主,即農田、溝渠、道路、村莊等防護林為主,絕大部分為帶、網狀的形式,還有林農間作形式,極少量的片林。
華北石質山區在古代森林較茂盛,宋朝至今,幾經戰亂,封建王朝大興土木,又接近發達的農業區,森林帶遭大規模破壞,部分陽坡地已經岩石裸露,童山濯濯,失去生產能力。綠化燕山、太行山、豫西山地和沂蒙山地對華北大平原將起到十分重要的防護作用。這里主要以營造水土保持、水源涵養、經濟林為主,少量的用材林和薪炭林。還應結合名勝古跡發展風景林和森林公園。
西北和華北西部地區
本區包括的范圍有山西、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和內蒙古自治區的中、西部。
西北地區森林資源基本指標
西北地區的森林資源主要分布在秦嶺南坡(漢中、甘肅白龍江流域)、天山、阿爾泰山、祁連山、青海東南部等。這里為原始林區,並有國有林業局分布。其次,陝、甘的隴東地區(小隴山、子午嶺),陝西黃龍山、橋山,山西的管涔山、太岳山、呂梁山、五台山、關帝山、中條山等為次生林區。
本地區是我國「三北」防護林的主要地區,黃土高原為我國最大、最嚴重的水土流失地區,防止水土流失,保水保土為該地區發展林業的重點任務,也是為本地區脫貧致富創造良好的條件。蒙新高原是我國乾草原和荒漠區,風沙危害尤為嚴重,每年沙漠化面積以千萬畝速度擴大,因此,防風固沙是這里林業發展的首要任務。解放後,尤其是七十年代以來,營造各種防護林近億畝,基本上控制了蒙新地區的風沙危害;平原地區基本實現了林網、林帶的保護;部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區,進行了小流域的綜合治理,水土流失的面積有所縮小,災情減輕。
『伍』 北方地區的森林資源豐富,主要分布在()A.華北平原B.東北平原C.黃土高原D.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
我國天然林地主要分布在東北、西南的邊遠山區,東南部山區的林地多為人工林和次生林.西北和華北的大部分地區林地很少.除一部分山地外,北方地區的年降水量大致在400~800毫米之間,東北的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是我國森林資源的寶庫.
故選:D.
『陸』 我國的林地資源主要分布在哪兩個干濕地區
林地分布在東部季風區的濕潤和半濕潤的山區。 具體為東北、西南的深山區和邊疆地區,以及東南部的山地。我國最大林區在東北長白山大興安嶺是半濕潤區或濕潤區,其次是西南林區(橫斷山)和東南林區(東南丘陵)是濕潤區。 我國耕地多在秦嶺准河以北(華北),約佔60%,旱地多,是半濕潤區;30%多在華南,是水田,是濕潤區。
拓展資料:
一、我國的森林資源分布在哪些地區?有哪些特點?
1、東北地區 東北地區的森林資源主要集中在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地。東北林區特點是營林和木材生產集中,國有林業企業規模較大,機械化水平較高,採伐率高,林區道路密度大,林區經營水平高。
2、西南地區 西南地區的森林資源主要林區處在橫斷山脈,既受太平洋的影響又受印度洋的影響。多數山脈和水系為南北走向,海洋濕潤氣團可以從山由南至北深入到較遠的地方,西邊的山坡上分布著茂密的森林,構成了西南地區林業的主體。這里山體在3000米以上,相對高度也在千米以上。
3、南方地區 南方地區是我國自然條件較好的地區,也是歷來林業發達的地區,人工林佔有很高的比重。山區的農民有經營林業的習慣。南方森林資源的分布比較均勻,武夷山系和南嶺山系較為集中,兩個山系的面積佔南方地區總面積的22%,而有林地面積佔45%,蓄積量佔65%。
4、東部少林地區 本地區的林業類型主要是以平原林業為主,即農田、溝渠、道路、村莊等防護林為主,絕大部分為帶,網狀的形式,還有林農間作形式,極少量的片林。華北石質山區在古代森林較茂盛。近年來,森林帶遭大規模破壞,部分陽坡地已經岩石裸露,童山濯濯,失去生產能力。
5、西北和華北西部地區 西北地區的森林資源主要分布在秦嶺南坡(漢中,甘肅白龍江流域)天山、阿爾泰山、祁連山、青海東南部等。這里為原始林區,並有國有林業局分布。
中國森林資源的主要特點:
6、人均資源佔有量小。人均有林地面積0.113公頃,人均有林地蓄積量7.9立方米,不及世界人均83立方米的1/10。
7、林業用地面積大,但利用率低。有林地的利用率僅為50.05%,而德國、日本等林業發達國家的林業利用率都在90%以上。
8、林地分布不均勻,影響了多種效益的發揮。林地集中分布在中國的東南部,西北地區很少。土地面積佔全國32.2%的西北地區,有林地面積僅佔全國的6.7%,活立木蓄積量為全國的7.7%;在東南部又集中分布在東北和西南地區,而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的長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則分布較少。
9、森林管理粗放,生產力低下。中國有林地平均每公頃蓄積量為76.5立方米,僅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115.5立方米的66.2%;人工林生產力則更低,平均每 公頃蓄積量33立方米。
『柒』 森林資源主要分布在我國哪些區域
東北地區
包括黑、吉、遼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的呼倫貝爾、興安、哲里木三盟和赤峰市。
東北地區的森林資源主要集中在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地。
主要用材樹種:針葉林有落葉松、長白落葉松、紅松、樟子松、沙松、雲杉、冷杉等;闊葉樹有樺、楊、水曲柳、黃菠蘿、胡桃楸、椴、榆、槭、柞樹等。
東北林區特點是:營林和木材生產集中,國有林業企業規模比較大,機械化水平比較高,採伐率高,林區道路密度大,林區經營水平高。目前,木材生產量仍佔全國林業系統木材產量的一半。
東北林區的資源危機:林業用地面積在縮小,黑龍江省每年減少林業用地10萬公頃;吉林省每年減少林業用地4萬公頃;可採伐的成、過熟林蓄積量下降更快。有1/3林業局的資源已經基本枯竭,沒有天然原始林可采,靠摘山帽和間伐次生林、人工林生產木材;1/3的林業局勉強能維持生產到2005~2010年;只有1/3的企業能維持正常輪伐生產。林區木材徑級和質量普遍下降。紅松和水曲柳、黃菠蘿、胡桃楸、椴等珍貴樹種的比重下降過快。如牡丹江林區的紅松面積比重不足5%,蓄積量不足1%,從而已失去「紅松故鄉」的稱號。
西南地區
這里所指的西南地區包括四川、重慶、雲南、西藏。該區的森林資源有如下特點:
主要林區處在橫斷山脈,既受太平洋的影響又受印度洋的影響。多數山脈和水系為南北走向,海洋濕潤氣團可以從山谷由南至北深入到較遠的地方,西邊的山坡上分布著茂密的森林,構成了西南地區林業的主體。這里山體在3000米以上,相對高度也在千米以上。地帶性是這里最明顯的特徵。幾個熱量帶、森林帶同處在一座山上,出現「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景。因而,森林類型和樹種非常復雜。
這里天然原始林和成、過熟林比重大。面積佔90%以上,蓄積量比重超過95%。
單位面積蓄積量很高。川西高山峽谷林區,平均單位面積蓄積量達280立方米/公頃,西藏波密崗鄉一片200年生的雲杉林,平均胸徑達92厘米,樹高57米,蓄積量達1950立方米/公頃。藏東南察隅地區,130年生的雲南松蓄積量高達990立方米/公頃。
森林枯損嚴重。由於這里成、過熟林比重高,森林自然枯損嚴重,有人估測:西南林區每年自然枯損量達3000萬立方米以上。
森林資源管理水平比較低,多數地區的森林處在自生自滅狀態,毀林開荒、森林火災十分嚴重,生活用材量也很大。雲南省每年因開荒、火災、生產和生活用材達2000萬立方米,相當於全國木材產量所消耗資源的1/5,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
西南地區的森林資源主要分布在川西、滇西北、藏東南的高山峽谷地區。其范圍有7500萬公頃,有林地面積達170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達31億立方米。
處於高山峽谷地區的森林資源,起著極好的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所以部分森林已劃入了長江中、上游的防護林體系之中。
除高山峽谷原始林區外,還有很多森林資源分布在四川盆地周圍山區和雲南中部、南部、東南部。
西南地區發展森林資源的潛力很大。本地區林業有地的利用率僅為42%,遠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這里發展林業條件較全國其他地方優越得多。例如:土地面積豐富、自然條件復雜而且有些地區的條件比較好,林木生長快。
今後除保證一定規模的防護林和特用林外,積極發展用材林和經濟林,特別是亞熱帶和熱帶的經濟林。
西南地區木材生產較為困難,採伐率低,基本建設投資效果低。今後的用材林源在地區上有所轉移,向交通條件較好,海拔較低的山區發展。如四川從川西高山峽谷向四川盆地周圍山區,雲南省將用材林基地移至滇中和滇東南。
南方地區
本地區包括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和貴州等10省區。
南方地區是我國自然條件最好的地區,也是歷來林業發達的地區,人工林佔有很高的比重。山區的農民有經營林業的習慣。
南方森林資源的分布比較均勻。武夷山系和南嶺山系較為集中,兩個山系的面積佔南方地區總面積的22%,而有林地面積佔45%,蓄積量佔65%。
南方地區森林資源集約經營水平高,林木品種多、生長迅速,為東北地區林木生長速度的2~3倍。例如杉木,材質優良,生長迅速,一般20~30年生的林地,每公頃達150立方米,中心產區的速生豐產地15~20年生的杉木林地,每公頃可達150立方米。30~35年的馬尾松林,每公頃蓄積量可達150立方米。
南方地區也是我國最大的經濟林和竹林基地。如湘、鄂、黔的漆、油桐;鄂、皖、贛、浙的烏桕;浙、贛、湘、黔、桂的油茶;湘、桂、閩、浙、贛的毛竹等。
東部少林地區
本區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河北、山東、河南、江蘇等省市。
本地區的林業類型主要是以平原林業為主,即農田、溝渠、道路、村莊等防護林為主,絕大部分為帶、網狀的形式,還有林農間作形式,極少量的片林。
華北石質山區在古代森林較茂盛,宋朝至今,幾經戰亂,封建王朝大興土木,又接近發達的農業區,森林帶遭大規模破壞,部分陽坡地已經岩石裸露,童山濯濯,失去生產能力。綠化燕山、太行山、豫西山地和沂蒙山地對華北大平原將起到十分重要的防護作用。這里主要以營造水土保持、水源涵養、經濟林為主,少量的用材林和薪炭林。還應結合名勝古跡發展風景林和森林公園。
西北和華北西部地區
本區包括的范圍有山西、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和內蒙古自治區的中、西部。
西北地區森林資源基本指標
西北地區的森林資源主要分布在秦嶺南坡(漢中、甘肅白龍江流域)、天山、阿爾泰山、祁連山、青海東南部等。這里為原始林區,並有國有林業局分布。其次,陝、甘的隴東地區(小隴山、子午嶺),陝西黃龍山、橋山,山西的管涔山、太岳山、呂梁山、五台山、關帝山、中條山等為次生林區。
本地區是我國「三北」防護林的主要地區,黃土高原為我國最大、最嚴重的水土流失地區,防止水土流失,保水保土為該地區發展林業的重點任務,也是為本地區脫貧致富創造良好的條件。蒙新高原是我國乾草原和荒漠區,風沙危害尤為嚴重,每年沙漠化面積以千萬畝速度擴大,因此,防風固沙是這里林業發展的首要任務。解放後,尤其是七十年代以來,營造各種防護林近億畝,基本上控制了蒙新地區的風沙危害;平原地區基本實現了林網、林帶的保護;部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區,進行了小流域的綜合治理,水土流失的面積有所縮小,災情減輕。
『捌』 我國林地主要分布在
我國林地主要分布在東部的山地,其中東北林區、西南林區是主要的原始林地。我國是少林國家,森林總面積約為18.70億畝,森林覆蓋率約為12.98%。林地資源中,最適宜林業的一等林地約占總面積的60%,主要分布在東北、內蒙古東部、西南與南方的近陵地區;二等林地約佔27%;三等林地約佔8%。此外,後備林地約17億畝。
『玖』 我國的森林主要分布在
森林資源主要分布在我國的哪些區域:
東北地區 :
包括黑、吉、遼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的呼倫貝爾、興安、哲里木三盟和赤峰市。東北地區的森林資源主要集中在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地。
2.西南地區 :
這里所指的西南地區包括四川、重慶、雲南、西藏。 主要林區處在橫斷山脈。這里天然原始林和成、過熟林比重大。面積佔90%以上,蓄積量比重超過95%西南地區的森林資源主要分布在川西、滇西北、藏東南的高山峽谷地區。
3.南方地區 :
本地區包括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和貴州等10省區。
4.東部少林地區 :
本區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河北、山東、河南、江蘇等省市。
5.西北和華北西部地區 :
本區包括的范圍有山西、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和內蒙古自治區的中、西部。
森林資源 :據第四次全國森林資源普查,目前我國森林面積和林木蓄積量分別為1.34億hm2和101億m3,在世界上排第6位,但人均量分別為0.12hm2和9m3,僅及世界人均值的1/6和1/8。
森林覆蓋率雖已達13.9%,但也僅為世界平均值的一半,在世界上排名100位之後。
在如此情況下我國森林砍伐卻並沒有因此而減緩,過量採伐,亂砍濫伐,毀林開荒等,正日益使我國僅有的一點森林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壞,生態環境的改變,使我國多種以森林為棲息地的動物瀕臨滅頂之災,脊柱動物受到威脅433種,滅絕或可能滅絕為10種。
由於成熟林面積銳減,林木蓄積量少,採伐有限,我國木材及其它林產品一直供不應求,市場缺口很大,為滿足國內需要,國家每年都要進口一定數量木材。
根據預測,我國木材緊張狀況近期不會緩解,在很長時間內依靠進口木材補充國內需要的局面不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