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陝西省西安市有多少淡水資源
擴展閱讀
物流企業成本構成有哪些 2025-05-18 04:16:36
直接人工費用怎麼分配 2025-05-18 04:12:06

陝西省西安市有多少淡水資源

發布時間: 2022-05-13 05:54:45

㈠ 陝北的水有多少

隨著國家級能源化工基地——陝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設步伐的加快,基地水資源供需平衡的矛盾愈來愈突出,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基地的建設。那麼,基地建設所需的水資源到底有沒有保證,如何合理配置水資源?日前,記者帶著這些問題走訪了為陝北勘查了30多年水資源的908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水隊。陝北雖然地表水嚴重短缺,但地下水蘊藏比較豐富。只要加大勘查力度,改進取水手段,一定能找到所需地下水資源。908隊隊長王力說,缺水主要有三種情況:資源性缺水、水質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在陝北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設中,主要是工程性缺水。這種缺水是由於工作不到位或取水手段不適應造成的。根據估算,到2010年,陝北能源化工基地需水量3.77億立方米/年,加上人畜生活用水量和農業用水量,總需水量為7.99億立方米/年,王力說,在對陝北地下水多年的研究、分析基礎上,通過二次開發地質資料,加大地下水資源勘查力度,採用新的取水手段,肯定能為陝北能源化工基地找到新的供水水源地,預計可新增地下水資源量2億立方米/年,最終全區地下水資源總量將達到8.2億立方米/年。這樣,除部分地表水外,僅地下水資源就可滿足陝北能源化工基地近期建設的用水需求。王力的這一判斷,是以908隊掌握的大量翔實可靠的水文地質資料作支撐的。908隊從1974年建隊起就在陝北開展水文地質勘查工作,足跡踏遍榆林、延安兩市的25個縣區,先後完成地質普查面積10萬平方公里,繪制1:20萬區域水文地質普查圖12份,提交水文地質報告30多份;完成1:5萬、1:2.5萬水文地質詳查和勘探面積15634平方公里,提交詳查報告30多份、勘探報告100多份。榆林找到的33個水源地中,該隊提交的就有32個,探明的可開采資源量6.2億立方米/年。王力還特別舉了府谷清水川電廠水源地勘查的例子,來論證「只要加大地下水資源工程勘查力度,在陝北建設國家級能源化工基地是有一定的水資源作保障」的論點。2003年6月,陝西銀河電力集團公司計劃在府谷清水川建電廠,最大難題是電廠用水。如果到幾十公里外的天橋取水,不僅投資巨大,管線埋設還要佔耕地,日常運行和管理等費用都非常高。銀河集團公司請來908隊尋找水源地。清水川一帶地質條件十分復雜。908隊組織技術人員集體「會診」,提出最佳設計方案,憑借綜合水文勘查方法,打出了高出地面1-7米的自流井;同時,查清了當地地下水分布情況,提交了日出水量2.4萬立方米的水源地,滿足了電廠建設用水需求。打開陝北地下水資源的大門,要靠科學的找水量論指導和不斷創新的找水、取水技術手段。總工程師馬思錦向記者介紹說,從宏觀上講,陝北屬貧水區,但貧水區絕不是無水,只是難找水而已。30多年的勘查實踐說明,打開陝北地下水資源的大門,靠的是科學的找水理論指導和不斷創新的找水、取水技術手段。打管井不行,就打高壓滲流井。榆林市榆陽區供水嚴重不足,曾有地勘單位在那裡進行過論證和施工,但都沒能達到目的。908隊接受勘查任務後,集中科技骨幹,反復論證,認為用普通的管井取水,投資大,難管理,運行成本高,提出了用高壓滲流井技術成井的方案。採用這一技術,僅用10個月就打成一口日出水量超過1萬立方米的高壓滲流井,解決了當地人民吃水難的問題。在陝西省重點項目——榆林鎮川真空鹽廠,常規取水工程根本無法解決其用水問題。最後還是靠908隊的高壓滲流井取水方法,建成了一口日出水量超過4500立方米的高壓滲流井。當打管井無法解決問題,打高壓滲流井又因工期相對較長不能滿足用水企業需要時,他們就打大口徑輻射井。在908隊找水之前,府谷縣郭家灣工業園區是個多家地勘單位判定的「無水」之地。而908隊在承攬項目後,立即組織技術人員分析當地水資源的賦存條件,研究水資源的分布規律,藉助多年的找水經驗,開展技術攻關,終於找到了相對豐富的地下水賦存帶。經過一個月的施工,兩眼大口徑輻射井打下去,取得了日出水量近萬立方米的可喜成果,而且水質好、水量大、便於管理、費用低,為基地開發建設探索了一條新的找水途徑。同樣運用管井取水方法,也需在施工工藝改進上狠下功夫。在鹹水淡水不清的地下取淡水,他們的絕招是「測打結合」。在實施陝西省嚴重缺水地區地下水勘查示範工程和陝西省國土資源廳實施的專項找水工程中,908隊採取「一井一策,一井一法」,不斷改進施工工藝,「測打結合」,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在靖邊縣席麻灣鄉塘壩渠村的深井工程施工中,他們僅用兩個月,就在當地的「四十里火焰山」上打出一口深820米、日出水量900多立方米的深井,解決了3000多人的飲用水問題。吳旗縣鐵邊城鎮是個鹹水淡水不清的地方,要在這里取水淡水,是對908隊的嚴峻考驗。通過兩次測井、三層段抽水試驗和分析化驗等方法,908隊終於找到了相對較好層段的地下水,成功打出一口深778米、日出水量1365立方米的水井。驗收組認為這是水文地質勘查在該地區的重大突破。當地群眾高興地說:「再也不用喝鹹水了,這是黨為咱辦的大好事。」

㈡ 試從地理角度分析近年來西安市水資源供應緊張的原因

1、涇渭兩河上游地區用水量的增加,造成來水量減少。
2、區域近幾年氣候的變化,比如降水的減少,全球變暖造成蒸發的加強等。
3、西安城市的發展及周邊地區農業的擴大造成用水矛盾的加劇。
4、水質破壞造成用水量也在減少。
以上是主要方面,當然可能還有一些其他影響(比如高)。不過,有主要影響我想就夠了。

㈢ 西安水資源

你在網上搜有都是,你還用上這里提問嗎?

西安地裂縫多達11條 面臨水資源短缺且污染嚴重

目前我市水環境形勢嚴峻,暴露於地面的地裂縫有11條之多,面臨著水資源短缺、污染嚴重及淤積引發小水大災等亟待解決的嚴重問題。同時北京奧運會備用水源、引黃入津等多項國家大型計劃仍需以渭河治理為前提,關中渭河流域水環境列入國家治理重點已成當務之急。日前在西安交大召開的海峽兩岸環境保護學術研討會上,我省學者司全印、賀延齡的觀點一經提出,即引起與會代表的強烈反響。

據了解,關中地區是渭河沖積平原,關中地區目前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集中在水資源上。兩位學者提出,首要問題是資源性缺水。關中地區年人均水資源量僅350立方米,尚不足國內人均佔有量的1/6。其次,水污染嚴重。渭河是關中惟一的排污通道,年接納城市污水6.2億立方米,部分河段和城市附近支流腐敗黑臭,群眾反映強烈。再次,泥沙淤積使渭河行洪能力銳減,小水大災頻發,而更為嚴重的是,地下水超采已使西安市地下水形成250平方公里的降落漏斗,深度達140米以下,全市暴露地裂縫達11條,累計暴露長度64.6公里,延伸長度101.37公里。

兩位學者針對此提出「節水、治污、調水、清淤」的綜合治理對策,如著手農業污染治理,降低目前關中地區每畝為全國平均值1.8倍的化肥施用量;逐步調整產業結構,目前以農副產品加工形成的造紙、釀造、果汁企業佔全省產業絕對數量,而這些企業均屬重污染行業和用水大戶,通過調整使產業向其他方向過渡等等。這些觀點引起會議代表的廣泛關注。

㈣ 西安的自然條件特點

西安市的自然條件及其特點如下:

水資源

西安是水資源缺乏的西部城市,西安地下水儲量估算,總計約19.91億立方米。2001年12月,黑河水利樞紐主體工程建成,每年向西安供水4億立方米,形成日供水能力120萬噸,加上地下水資源,市區日供水能力可達172萬噸,基本滿足城市生產生活用水。

秦嶺以北平原地區具有良好的儲存地熱水的地質條件,僅城區可以開發的地熱面積約780平方公里,地下熱水可采儲量約為5.39億立方米。

土地資源

西安市土壤分布形成南北兩個差異明顯的區域,北部的渭河平原以黃褐土、褐土為代表,南部的秦嶺山地以黃棕壤、棕壤為代表。據1980~1986年土壤普查,全市有12個土類,24個土壤亞類,50個土屬,181個土種。土壤類型的復雜多樣,為區內農作物的多品種組合提供了有利條件。

生物資源

西安的自然植被未遭受第四紀大陸冰川直接侵襲,尚保留若干第三紀古老的孑遺植物,如銀杏、水青樹、連香、馬甲子等。秦嶺山地從高海拔向低海拔垂直分布有高山灌叢草甸、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落葉闊葉林等自然植被類型。自然植被中野生植物資源豐富,計有野生植物138科、681屬、2224種,為中國種子植物的重要「基因庫」之一。渭河平原主要為大田農作物、蔬菜、果園和城市綠化等栽培植物類型。野生動物資源主要分布在秦嶺山地,有獸類55種,鳥類177種,包括有大熊貓、金絲猴、扭角羚秦嶺亞種、鬣羚、大鯢、黑鸛、白冠長尾雉、血雉、金雞等珍稀動物。為保護自然生態系統和珍稀動植物資源,境內已建立3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礦產資源

西安境內地層發育復雜,構造類型多樣,為各種礦產資源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條件。已發現的礦產資源共47種,其中金屬礦產21種,非金屬礦產22種,能源礦產2種,其他礦產2種。大部分金屬和非金屬礦產分布在南部秦嶺山區。

㈤ 西安是全國40個嚴重缺水城市之一。

是C
中新社西安三月二十四日電(張珂 冽瑋)記者今天從有關部門獲悉,古城西安的水資源近年供需矛盾突出,人均地表水資源量約為三百二十五立方米,僅相當於中國人均佔有量的六分之一,世界人均量的二十四分之一。此間政府正採取一系列開源節水的措施,重塑城市綠色氛圍。

據了解,中國水資源嚴重短缺,居世界第一百零九位,被列為全世界十三個人均水資源匱乏的國家之一。而西安地處內陸,更是多次發生「水荒」,水土流失嚴重,整體水質呈惡化趨勢,地下水多年超采,人均地表水資源量遠遠低於國際公認的臨界值。有關官員指出,西安一方面水資源不足,一方面在生產、消費的各個環節存在嚴重的浪費現象,目前中國水利部已經同意將該市列為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城市。

據西安市水務局的工作人員介紹,西安市將再建一批新的水源控制工程,同時加大水環境治理力度,開展城市工業節水和生活節水工作,加強中水和雨水的利用,爭取到二0二0年使城市供水能力達到每天三百萬立方米,污水處理率達到百分之八十以上。徹底改善西安市區的水環境及生態環境,逐步恢復「八水繞長安」的美景。

有專家一再強調,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必須堅持開源節流並舉,並把節約用水放在首位,鑒於西安普遍存在生活用水浪費現象,除了提倡大量使用節水潔具以外,一種新型的數碼預付費水表還將逐步取代傳統水表,該水表採用代碼控制技術完成自來水的計量,具有防碰功能,可以杜絕人為破壞和盜水行為。(完)

㈥ 西安市區是否水資源不足

咋可能,西安市的水都是從周至水庫引過去的水,稅源很充足

㈦ 有西安市的朋友嗎隨著西安市這幾年人口越來越多,各地區的人們都擁住西安市,西安市今後用水怎麼樣呢大神

11月30日舉行的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經驗交流會上,西安4年來的節水成果和經驗受到來賓的關注。目前西安每年節約的工農業用水總量相當於一個黑河水庫的庫容量,萬元GDP耗水量由125噸下降到98噸,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由159噸下降到85噸。水資源的利用效率、承載能力和效益不斷提高,已逐漸由經濟社會的制約因素向支撐因素轉變。 95億元打造地表水工程 上世紀90年代,西安曾出現嚴重水荒,數十家工廠因無水而停產,幾萬居民在缺水中恐慌度日。水荒導致市區企事業單位和個人紛紛自掘深井,高峰時市區自備水源井發展到2300多眼,日最高開采量達42萬立方米,致使市區承壓水位急劇下降、大量地面建築物和地下設施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大雁塔也出現傾斜。 2004年以來,我市創造性地提出了「群峪協井、二水聯調」解決水荒的最佳方略並付諸實踐。先後投資95億元,全面系統地規劃和建設了一批地表水水源工程,建成並利用黑河供水系統對秦嶺北麓石頭河、灃河等7個峪口的地表水進行聯合調度,地表水已成為城市供水主水源。 西安有計劃地啟動了自來水網管覆蓋區域自備水源井封停工作,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地下水保護行動」。全市封停自備水源井,實現了城市供水以地下水為主向以地表水為主的轉變,全市地下水位穩步回升,地面沉降、地裂縫環境地質災害得到有效遏制。 工農業用水年省一個「黑河水庫」 西安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僅為324立方米,人均佔有量不足全省的1/3、全國的1/6,是一個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城市。2004年1月,西安市被列入全國第一批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城市。 4年多來,西安市制定下發了涉及地下水管理、地熱水保護等30餘項規范性文件和11部專業規劃,對科學合理開發水資源起到了有力保障作用。 通過實施產業規劃,採取政策措施,壓縮印染、紡織、煉鋼、造紙、機械加工等高耗水行業,全市年工業用水量從5.4億立方米下降到3.9億立方米,關停規模以下造紙廠300餘家,建成污水處理廠3座,在建6座。農業灌溉用水量年減少4400萬立方米。 4年裡,我市國民生產總值從946億元增長到1763億元,用水總量卻由每年17.72億噸下降到17.25億噸。同時,在全市73家三星級以上賓館推廣了節水改造技術,全市三成高校節水設施安裝到位,新建12座新校區全部建成污水處理和回用系統,每年節水0.18億噸。粗略計算,西安每年工農業節水總量相當於一個黑河水庫的庫容量。 八水」進城 打造生態化城市 「大水興市,小水富民。」西安大力實施「大水大綠」工程,重構城市水系,延續歷史文脈,先後建成了一大批生態基礎設施項目。 在不到4年的時間,西安完成了滻灞生態區生態化堤防18.6公里,鋪設截污管道21公里,新增綠地5000畝、水面6500畝。恢復再造了廣運潭、曲江南湖、曲江流飲等歷史文化景觀。 全面啟動了渭河城市段22.2公里綜合治理工程,為城市北移創造良好環境。先後投資20億元,對氵皂河、漕運明渠、幸福渠進行綜合治理。 經過幾年的治理,不但徹底解決了城市西北郊排水問題,還形成了城市生態景觀長廊。將南山水系引至曲江遺址公園、大唐芙蓉園、興慶湖、護城河、團結水庫等,形成連續串聯運行模式,使涓涓細流穿城而過,變 「八水」繞城為 「八水」進城,使西安兼具自然山水景觀與歷史人文景觀,形成地域特色的生態化城市。 未來10年水資源缺口仍較大 經過對西安市中長期供水需求情況進行分析,預計到2020年,即使全市26億立方米水資源全部開發利用,供需缺口仍有19億立方米,要保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節水問題仍很迫切。 為長久解決水問題,西安將實行開源與節流並重,在轉變觀念中求突破,在優化配置上做文章,在高效利用上下工夫,在全面節水上找出路,在節約用水中求發展,用節約用水來保發展,以走出一條人水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的發展之路。

㈧ 簡要描述西安的地理環境特徵

西安市位於中國大陸腹地黃河流域中部的關中盆地,東經107°40′~109°49′和北緯33°39′~34°45′之間。東以零河和灞源山地為界,與華縣、渭南市、商州市、洛南縣相接;西以太白山地及青化黃土台塬為界,與眉縣、太白縣接壤;南至北秦嶺主脊,與佛坪縣、寧陝縣、柞水縣分界;北至渭河,東北跨渭河,與咸陽市市區和楊凌區、三原、涇陽、興平、武功等縣和扶風縣、富平縣相鄰。轄境東西204公里,南北116公里;面積9983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1066平方公里。面積9983平方公里。西安地處陝西省關中平原偏南地區,北部為沖積平原,南部為剝蝕山地。大體地勢是東南高,西北與西南低,呈一簸箕狀。秦嶺山脈橫旦於西安以南,山脊海拔2000~2800米,是我國地理上北方與南方的重要分界。
中國的大地原點和國家授時中心就在西安。
·地形特徵西安以北,陝甘黃土高原邊,由梁山、黃龍山、葯王山、隴山組成的北山山系,與秦嶺山脈遙相對應,共同構成環繞關中平原的自然屏障。黃河的最大支流渭河橫貫關中平原。關中平原由渭河及其眾多支流沖積形成,因而又稱渭河平原。它西起寶雞,東到黃河,號稱「八百里秦川」。
·氣候 西安屬於暖溫帶半濕潤的季風氣候區,雨量適中,四季分明。無霜期平均為219~233天。1月份最冷,平均氣溫-0.5℃~1.3℃;7月份最熱,平均氣溫26.4℃~26.9℃;年平均氣溫13.3℃。年降水量平均為507.7毫米~719.8毫米。年平均濕度為69.6%。年平均降雪日為13.8天。
·礦產資源西安地質發育史復雜,構造類型多樣。秦嶺山區大片的火成岩、變質岩以及渭河盆地巨厚的新生代沉積層,為各種金屬、非金屬以及能源資源的集聚奠定了基礎。現已查明的各類礦產共47種,其中金屬礦產21種,非金屬礦產22種,能源礦產2種,其他礦產2種。主要金屬礦有:鐵、錳、鉻、鈦、銅、鉛、鋅、鋅銅、鉬、金、鎢、鈾和高鋁礦物原料。非金屬礦主要有:大理石、長石、白雲岩、水泥灰岩、石墨、建築砂礫、脈石英、「藍田玉」、砂線石、硫礦等。

㈨ 西安是什麼地方!

西安,古稱長安、鎬京,是陝西省省會、副省級市、特大城市、關中平原城市群核心城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國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工業基地。

西安市位於渭河流域中部關中盆地,東經107.40度~109.49度和北緯33.42度~34.45度之間,北臨渭河和黃土高原,南鄰秦嶺。

西安市東以零河和灞源山地為界,與渭南市華州區、渭南市、商州市、洛南縣相接;西以太白山地及青化黃土台塬為界,與眉縣、太白縣接壤;南至北秦嶺主脊,與佛坪縣、寧陝縣、柞水縣分界;北至渭河,東北跨渭河,與咸陽市區、楊凌區和三原、涇陽、興平、武功、扶風、富平等縣(市)相鄰。

西安的自然資源

1、水資源

西安是水資源缺乏的西部城市,西安地下水儲量估算,總計約19.91億立方米。2001年12月,黑河水利樞紐主體工程建成,每年向西安供水4億立方米,形成日供水能力120萬噸,加上地下水資源,市區日供水能力可達172萬噸,基本滿足城市生產生活用水。

秦嶺以北平原地區具有良好的儲存地熱水的地質條件,僅城區可以開發的地熱面積約780平方千米,地下熱水可采儲量約為5.39億立方米。

2、土地資源

西安市土壤分布形成南北兩個差異明顯的區域,北部的渭河平原以黃褐土、褐土為代表,南部的秦嶺山地以黃棕壤、棕壤為代表。據1980~1986年土壤普查,全市有12個土類,24個土壤亞類,50個土屬,181個土種。土壤類型的復雜多樣,為區內農作物的多品種組合提供了有利條件。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