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泉州有多少資源
擴展閱讀
物流企業成本構成有哪些 2025-05-18 04:16:36
直接人工費用怎麼分配 2025-05-18 04:12:06

泉州有多少資源

發布時間: 2022-05-07 05:13:29

『壹』 泉州有哪些好玩的地方呢

  1. 泉州有大量的旅遊資源,其中開元寺,崇武古城,洛陽橋,永春牛姆林等都是比較好玩的地方。

  2. 接下來為您具體介紹:開元寺,開元寺是閩南地區最為特色的寺廟,這里不僅具有悠久的歷史,而且寺廟的建築也是非常精緻的,據說這里也是香火最為旺盛的地方。

『貳』 泉州位於福建的什麼地方

福建。 福建。

泉州市地處福建省東南部,與台灣隔海相望,現轄鯉城區、豐澤區、洛江區、泉港區4個區,晉江市、石獅市、南安市3個縣級市和惠安縣、安溪縣、永春縣、德化縣、金門縣(待統一)5個縣,以及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詮市土地總面積11015平方公里,人口752萬 (未包括金門)。
泉州枕山面海,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平均 氣溫18~20℃,無霜期310天以上,年降雨量1000~1800mm,年平均日照達1900~2000小時。
泉州海域遼闊,海域總面積11360平方公里,全市有山地總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4/5。林木蓄積量1833多萬立方米,可供開發的水能資源45萬千瓦。主要礦產資源30多種,其中高嶺土、花崗岩、輝綠岩、石英砂、石灰石、煤、鐵、錳等儲量甚為可觀。
��泉州是著名僑鄉和台灣漢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全市海外華僑、華人有620多萬人,旅居香港、澳門同胞有80多萬人,台灣漢族同胞中44.8%約900萬人祖籍泉州。近幾年,來泉州尋根謁祖,探親訪友,投資經商,旅遊觀光的 海外華僑、港澳台同胞日益增多,旅外鄉親熱心桑梓建設,對泉州經濟、社會發展起著積極的作用。
��泉州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從唐代至元朝,泉州「刺桐港」一直是中國主要對外貿易港口,是古代「海上絲綢 之路」的起點,享有「東方第一大港」的盛譽。全市風景名勝奇特,文物古跡眾多,列入各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84多處,其中國家級14處,省級44處。
��泉州是國務院批準的閩南三角地區經濟開放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城市之一,改革開放以來,泉州從實際出發,努力用好國家和省賦予的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以市場調節為主,外向型經濟為主,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2004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1602.97億元,財政總收入超過130億元,年增收超25億元,比增24.5%以上,經濟總量繼續保持全省和全國地級市前列。
��泉州市已形成紡織服裝鞋業、建材建築業、工藝製品業、食品飲料業、機械製造等五大傳統優勢產業,並正在努力培育石油化工業、電子信息業、旅遊 業等三大主導產業。
��在世紀交替的特殊歷史時期,泉州人將進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機遇,開拓進取,加快發展大泉州經濟,弘揚大泉州文化,建設大泉州城市,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更快更好地發展,為名城開創嶄新的輝煌。

泉州市地處福建省東南部,與台灣隔海相望,現轄鯉城區、豐澤區、洛江區、泉港區4個區,晉江市、石獅市、南安市3個縣級市和惠安縣、安溪縣、永春縣、德化縣、金門縣(待統一)5個縣,以及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詮市土地總面積11015平方公里,人口752萬 (未包括金門)。
泉州枕山面海,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平均 氣溫18~20℃,無霜期310天以上,年降雨量1000~1800mm,年平均日照達1900~2000小時。
泉州海域遼闊,海域總面積11360平方公里,全市有山地總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4/5。林木蓄積量1833多萬立方米,可供開發的水能資源45萬千瓦。主要礦產資源30多種,其中高嶺土、花崗岩、輝綠岩、石英砂、石灰石、煤、鐵、錳等儲量甚為可觀。
��泉州是著名僑鄉和台灣漢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全市海外華僑、華人有620多萬人,旅居香港、澳門同胞有80多萬人,台灣漢族同胞中44.8%約900萬人祖籍泉州。近幾年,來泉州尋根謁祖,探親訪友,投資經商,旅遊觀光的 海外華僑、港澳台同胞日益增多,旅外鄉親熱心桑梓建設,對泉州經濟、社會發展起著積極的作用。
��泉州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從唐代至元朝,泉州「刺桐港」一直是中國主要對外貿易港口,是古代「海上絲綢 之路」的起點,享有「東方第一大港」的盛譽。全市風景名勝奇特,文物古跡眾多,列入各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84多處,其中國家級14處,省級44處。
��泉州是國務院批準的閩南三角地區經濟開放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城市之一,改革開放以來,泉州從實際出發,努力用好國家和省賦予的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以市場調節為主,外向型經濟為主,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2004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1602.97億元,財政總收入超過130億元,年增收超25億元,比增24.5%以上,經濟總量繼續保持全省和全國地級市前列。
��泉州市已形成紡織服裝鞋業、建材建築業、工藝製品業、食品飲料業、機械製造等五大傳統優勢產業,並正在努力培育石油化工業、電子信息業、旅遊 業等三大主導產業。
��在世紀交替的特殊歷史時期,泉州人將進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機遇,開拓進取,加快發展大泉州經濟,弘揚大泉州文化,建設大泉州城市,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更快更好地發展,為名城開創嶄新的輝煌。

『叄』 泉州地理環境

晉江位於北緯24°30′-24°54′,東經118°24′-118°43′,地處福建四大河流之一晉江南岸,東與石獅市接壤,東面瀕臨台灣海峽,西與南安市交界,北與泉州鯉城區相鄰,南與金門島隔海相望。全市陸域面積649平方公里。 晉江全境地形比較平緩,主要以平原和丘陵為主。平原主要位於東北部靠近泉州灣和西南部圍頭灣一帶。丘陵則大小分布在各個地方,海拔均比較低。海拔較高的山峰有北部紫帽山和中部靈源山。晉江最高點在紫帽山,海拔517.8米。
晉江市地貌成因屬復式的地塹地壘構造。北東向主幹斷裂通過地段,地貌上表現為侵蝕一剝蝕的階地及斷塊丘陵分布區。東側的濱海斷裂,東斷塊上升,地貌上表現為條帶狀低丘;西斷塊下降,地勢較為低平,也成為條帶狀分布。北東向地貌條帶,受活動性較大的北西向斷裂的切割,在引張的應力作用下,形成斷陷區,成為堆積地貌發育的空間,故較大的堆積地貌也呈北西走向。地塹多形成平原、台地,地壘形成丘陵或殘丘。
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市境西北邊緣晉鯉交界,海拔517.8米的紫帽山,是晉江市地勢最高地區。由此地勢向泉州灣、台灣海峽、圍頭澳方向下降,具有西北向東南海濱傾斜的趨勢。地貌類型以台地、平原、丘陵為主,台地佔市域面積67.3%。海岸曲折、多港灣、多島礁,海岸線長110公里,島礁多而緊靠大陸,灘塗面積大,淺海水域廣闊。晉江市三面臨海,海岸受斷裂構造的控制,岸線的走向主要為北東—南西和北西—南東兩組。前者開闊,受風力、波浪、沿岸流的強烈作用,發育著岩岸和沙岸,潮間帶狹小,海灘為岩灘和沙灘;後者海灣深入內地,堆積作用顯著,發育著淤泥質海岸,灘塗面積廣大。 晉江市域溪河除晉江、九十九溪外,其他溪河均發源於縣境的丘陵、台地,源近流短,且自成單元向東、向南獨流入海。河道淺窄、河網密度大。流量、水位季節變化明顯,春夏季溪河水量多、水位上漲,為豐水期,尤其7月~9月受台風的影響,流量激增,水位暴漲,在乾旱季節則多為斷流。
晉江市域的湖泊中,龍湖、虺湖是境內兩大淡水湖,也是福建省境著名的淡水湖。
晉江市地下水資源較貧乏,水質較好。

『肆』 中國泉州在哪

泉州市地處福建省東南部,與台灣隔海相望,現轄鯉城區、豐澤區、洛江區、泉港區4個區,晉江市、石獅市、南安市3個縣級市和惠安縣、安溪縣、永春縣、德化縣、金門縣(待統一)5個縣,以及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詮市土地總面積10866平方公里,人口756萬 (未包括金門)。 泉州枕山面海,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平均 氣溫18~20℃,無霜期310天以上,年降雨量1000~1800mm,年平均日照達1900~2000小時。 泉州海域遼闊,海域總面積11360平方公里,全市有山地總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4/5。林木蓄積量1833多萬立方米,可供開發的水能資源45萬千瓦。主要礦產資源30多種,其中高嶺土、花崗岩、輝綠岩、石英砂、石灰石、煤、鐵、錳等儲量甚為可觀。 泉州是著名僑鄉和台灣漢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全市海外華僑、華人有620多萬人,旅居香港、澳門同胞有80多萬人,台灣漢族同胞中44.8%約900萬人祖籍泉州。近幾年,來泉州尋根謁祖,探親訪友,投資經商,旅遊觀光的 海外華僑、港澳台同胞日益增多,旅外鄉親熱心桑梓建設,對泉州經濟、社會發展起著積極的作用。 泉州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從唐代至元朝,泉州「刺桐港」一直是中國主要對外貿易港口,是古代「海上絲綢 之路」的起點,享有「東方第一大港」的盛譽。全市風景名勝奇特,文物古跡眾多,列入各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84多處,其中國家級14處,省級44處。 泉州是國務院批準的閩南三角地區經濟開放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城市之一,改革開放以來,泉州從實際出發,努力用好國家和省賦予的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以市場調節為主,外向型經濟為主,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2005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1804億元,財政總收入超過153.36億元,其中一般預算收入76.11億元,分別比去年增長13.1%、16.9%和21.2%,財政總收入、一般預算收入、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海關出口商品總值、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及港口貨物吞吐量等6項指標均比2000年翻了一番,經濟總量繼續保持全省和全國地級市前列。 泉州市已形成紡織服裝鞋業、建材建築業、工藝製品業、食品飲料業、機械製造等五大傳統優勢產業,並正在努力培育石油化工業、電子信息業、旅遊 業等三大主導產業。 在世紀交替的特殊歷史時期,泉州人將進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機遇,開拓進取,加快發展大泉州經濟,弘揚大泉州文化,建設大泉州城市,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更快更好地發展,為名城開創嶄新的輝煌。

『伍』 泉州地理位置地形概況氣候情況著名景點主要物產

泉州,地處福建省東南部,是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經濟總量連續11年名列全省第一,是福建省經濟中心。北承省會福州、莆田,南接廈門,東望台灣寶島,西毗漳州、龍岩、三明。現轄鯉城、豐澤、洛江、泉港4個區,晉江、石獅、南安3個縣級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門(待統一)5個縣和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泉州通行和漳州、廈門、台灣等同一種方言:閩南語。
別稱:鯉城、刺桐城、溫陵
Quanzhou為泉州的英文名稱。
地理位置:北緯24°22』—25°56』,東經117°34』—119°05』
全市土地面積11015平方公里。總人口774萬人(不含金門縣),漢族占人口總數的98.2%,少數民族佔1.8%。少數民族有48個,以回族、畲族、苗族和蒙古族居多。泉州風俗民情古樸精深,別具一格。儒、釋、道等多種宗教並盛,互為融合。
泉州是著名僑鄉和港澳台同胞的主要祖籍地。目前,分布在世界各地、祖籍泉州的華僑、華人624萬人,港澳同胞70萬人。在台灣,有44.8%的漢族同胞(約900萬人)祖籍泉州。
泉州市市雕飛天迎賓泉州市依山面海,境內山巒起伏,丘陵、河谷、盆地錯落其間,海拔千米以上大山有455座,主要分布在德化、永春、安溪和南安的部分山區。戴雲山脈從東北部向西南延伸,主峰海拔1856米,在德化縣境內,有「閩中屋脊」之稱。境內地勢西北高而東南低,由中山、低山向沿海丘陵、盆地平原過渡。泉州海岸線曲折蜿蜓,大部分為基岩海岸,總長約421公里,有湄州灣、泉州灣、深滬灣、圍頭灣四個港灣及肖厝、崇武、後渚、梅林、石井等14個港口。泉州地跨中南兩個亞熱帶,即戴雲山西北部常年溫暖的常綠闊葉林帶和東南部常年濕熱、有短期乾旱的亞熱帶雨林帶。泉州常年雨量充沛,境內溪流多達35條,總長1620公里 ,境內最長的河流是晉江,水資源相當豐富。泉州地區太陽輻射總量較高,日照時間長,光熱資源豐富,加上雨量充沛,堪稱「閩南大溫床」,對發展農業生產,特別是糖、油、麻、林、果、茶等經濟作物極為有利,是烏龍茶、桂圓、柑桔的全國生產基地,安溪鐵觀音和永春蘆柑是拳頭出口產品。主要經濟魚類近百種,產量較大的魚類有20多種。淺海灘塗面積118萬畝。盛產牡蠣、蟶、蛤、螺、海帶、紫菜等貝、藻類。主要有鐵、猛、金、煤、石英砂、花崗岩、高嶺土、地熱、礦泉水等20多種,德化高嶺土質量居全國前列,是德化陶瓷的主要原料。

『陸』 寫一篇有關泉州地理人口資源環境的小論文1000到2000字

泉州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南臨台灣海峽,北緯24°22′~25°56′、東經117°34′~119°05′,東西寬153公里,南北長157公里,地處閩東山地中段和閩東南沿海丘陵平原中段,總面積11015平方公里。[21-22]

泉州與台灣地緣關系接近。地理位置上,泉州市是大陸距離台灣最近的區域之一。台灣海峽均寬200km,由台中港到泉州惠安崇武僅170km左右,肖厝港距高雄港約194海里,距台中港約94海里;南安石井至金門僅13km,晉江圍頭距金門僅5.6海里,是大陸與金門距離最近的地方。[23]

泉州市

地形地貌

泉州依山面海,境內山巒起伏,丘陵、河谷、盆地錯落其間,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山地1000多萬畝,耕地197萬畝,山地、丘陵占土地總面積的五分之四,俗稱「八山一水一分田」。海域面積11360平方公里,海岸線總長541公里,島嶼207個。[24]

氣候

泉州地處低緯度,東臨海洋,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氣候條件優越,氣候資源豐富。[21]

水文

泉州境內溪流多達34條,總長1620公里,地表水總量87.6億立方米,可利用水量14.56億立方米,水電蘊蓄量達43萬千瓦。晉江為泉州市第一大河,發源於戴雲山東南麓,流經永春、安溪、南安、鯉城、晉江注入泉州灣,水系河流全長404.8公里,流域面積5629平方公里。此外,泉州地下水資源有10億立方米,可利用的地下水0.76億立方米。[25]

土壤

泉州土壤類型多樣,分布最廣的土壤為紅壤,次為水稻土及磚紅壤性紅壤。耕地多屬一、二級,土壤較肥沃。

自然資源
編輯

土地資源

泉州灣海岸港口(6張)

截至2014年,泉州市土地總面積110.16萬公頃。其中耕地面積240.1萬畝,占土地總面積14.24%;園地面積129.3萬畝,占土地總面積7.67%;林地面積789.5萬畝,占土地總面積46.81%;牧草地0.9萬畝,占土地總面積0.05%;其它農用地面積88.7萬畝,占土地總面積5.26%;居民點及工礦用地面積161.3萬畝,占土地總面積9.56%;交通用地12.5萬畝,占土地總面積0.74%;水利設施用地面積11.2萬畝,占土地總面積0.66%;未利用土地面積253.1萬畝,占土地總面積15.01%;人均耕地為0.33畝。[25]

礦產資源

截至2014年,泉州已探明或基本探明有一定地質儲量的礦產地130多處,其中大型礦產地8處,主要礦產資源30多種,有高嶺土、花崗岩、輝綠岩、石英砂、石灰石、煤、鐵、錳等。[25]

海洋資源

泉州城建
泉州海域面積11360平方公里,海岸線蜿蜒曲折,長達541公里,大小島嶼208個,有泉州灣、湄洲灣、深滬灣、圍頭灣四個港灣,深水良港多,可建萬噸以上的深水泊位123個,斗尾港是世界不多、中國罕見的天然良港。泉州是福建省主要產魚區,主要水產生物有500多種,其中主要經濟魚類近百種,貝、藻類200多種。[26]

林業資源

2014年,泉州森林面積70.3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58.7%,活立木總蓄積量1960萬立方米,森林蓄積量為1902萬立方米;泉州擁有自然保護區5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個,自然保護區面積2.81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2.55%;泉州擁有森林公園34個,其中,國家級1個,省級16個;森林公園總面積3.98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3.61%。

動物資源

泉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野生動物資源有30目85科385種,分別為兩棲類2目7科32種;爬行類3目13科61種;鳥類19目51科260種;獸類6目14科32種。有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黿、蟒蛇、黑鸛、黃腹角雉、雲豹、華南虎、金斑喙鳳蝶、中華白海豚、中華鱘、紅珊瑚等11種;有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虎紋蛙、黃嘴白鷺、鴛鴦、鳶、鷹雕、蛇雕、花田雞、穿山甲、豺、黑熊、蘇門羚等57種。[27]

植物資源

泉州森林植物種類達174科,599屬,1127種(或變種),主要包括亞熱帶雨林,常綠闊葉林,次生植被等。亞熱帶雨林有上層優質樹種如紅栲、米楮、黃杞、阿丁楓、紅豆樹等樹種;常綠闊葉林有栲樹、丁楓、黃杞、樟樹、楠木等。次生植被以馬尾松、木荷、楓香等樹種為主;山頂常綠矮林為主,上層優質樹種以台海松為主;海岸植被以秋茄、白骨址為主。
--《網路》

『柒』 泉州城的自然資源

土壤類型多樣,分布最廣的土壤為紅壤,次為水稻土及磚紅壤性紅壤。耕地多屬一、二級,土壤較肥沃。植被茂繁,類型多,動植物資源豐富。境內還蘊藏較豐富的礦產資源,主要有煤、鐵、黃金、花崗岩、石灰石、石英砂、高嶺土等,以「砂、石、土」為主的非金屬礦產資源是泉州市具有地方特色的優勢礦產。

『捌』 泉州旅遊資源包括哪些

泉州十八景分布
1.清源山
2.開元寺
3.崇武古城
4.府文廟
5.西湖公園
6.晉江的深滬灣
7.牛姆林
8.安溪縣的清水岩
9.天後宮
10.五里橋
11.東湖公園
12.洛陽橋
13.黃金海岸
14.仙公山
15.
南安官橋漳里村
的蔡氏古民居
16.
德化縣水口鎮
的岱仙瀑布
17.鄭成功史跡
18.塗門街

『玖』 泉州的土地資源的利用情況

泉州經濟迅猛發展,全市經注冊的商標就從90年代初的300多個猛增至90年代末的35000多個,增了100倍。而由於當時佔地成本低廉,大量土地被圈佔。據統計,從1990年~1996年,全市各類建設用地達到27萬多畝。從1996年~2003年,7年時間用地30多萬畝。泉州以工業企業為主的建設用地數量平均每年高達3萬多畝。而且全市人均用地103平方米,高出全省人均水平10平方米,其中石獅市高達141平方米。這組數據說明,泉州經濟在大發展的同時,工業用地也在大擴張,而且比較粗放。
泉州市建設用地平均年增長率為2.4%,而生產總值、二三產業增加值和固定資產投資平均年增長率分別為12.4%、13.1%和16.5%,由此看出,建設用地增速明顯慢於生產總值、二三產業增加值和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增長速度,這說明泉州市建設用地投資強度和利用效益在不斷提高,建設用地的利用正朝著節約集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