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節約資源的方法
1、節約用水
人們對節約用水的意識還不夠好,不知道人類正處在危險的邊緣,如果水資源枯竭,那麼人類也將步入水的後塵,盡量讓水資源多次利用。用完水後隨手關掉,人們都要自覺用水。
2、節約用電
要節約用電其實很簡單,只要堅持不用電時就關掉,特別是電視機和電腦,不用時一定要關掉電源,待機也相當耗電,這些方面我們平時一定要注意。
3、節約用紙
一張紙是從何而來,紙實際上是由樹「變」來的,造紙的原材料主要是由樹等植物的纖維。一棵樹往往需要幾十年才被人類利用,那些木材被運往造紙廠,變化了一張張紙。
4、節約用碳
身為地球的一分子,為了讓地球的暖化變慢,首先要節能。少開電氣用品多開窗,多走樓梯少坐電梯,盡量出門少開車,多座公交車,做好節能排碳。
5、節約用氣
在炒菜做飯的時候,要注意火的控制,時刻注意關火,避免不必要燃氣浪費。等要出門的時候關掉氣門總閘,由於有時候氣閘門用的時間長了,微微漏氣讓人無法覺察,這樣即防止漏氣又做到了安全用氣。
Ⅱ 人類是如何破壞地球自然資源的,結果是
河流乾涸,森林減少,動物滅絕,臭氧層破壞,溫室效應等等
溫室效應、酸雨、和臭氧層破壞就是由大氣污染衍生出的環境效應。這種由環境污染衍生的環境效應具有滯後性,往往在污染發生的當時不易被察覺或預料到,然而一旦發生就表示環境污染已經發展到相當嚴重的地步。當然,環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後果是使人類環境的質量下降,影響人類的生活質量、身體健康和生產活動。例如城市的空氣污染造成空氣污濁,人們的發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環境質量惡化,飲用水源的質量普遍下降,威脅人的身體健康,引起胎兒早產或畸形等等。嚴重的
污染事件不僅帶來健康問題,也造成社會問題。隨著污染的加劇和人們環境意識的提高,由於污染引起的人群糾紛和沖突逐年增加。
目前在全球范圍內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環境污染問題,具有全球影響的方面有大氣環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環境問題等。隨著經濟和貿易的全球化,環境污染也日益呈現國際化趨勢,近年來出現的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問題
就是這方面的突出表現。
地球的破壞給人類帶來的不利影響的表現有:生態環境形勢十分嚴峻,一是水土流失嚴重,土地沙化速度加快,森林生態功能衰退,草地資源退化,水生態環境系統仍在惡化;二是農業和農村水環境污染嚴重,食品安全問題日益突出;三是有害外來物種入侵,生物多樣性銳減,遺傳資源喪失,生物資源破壞形勢不容樂觀;四是由於我國人口規模龐大,人口自然增長率較高,導致關繫到國計民生的重要資源人均佔有量不斷下降,資源危機顯現;五是生態功能繼續衰退,生態安全受到威脅,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急劇增加,大氣污染排放總量仍處於較高水平,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等等。生態環境現狀不僅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的破壞力,而且制約了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減緩了社會主義進程。首先,生態環境的巨大破壞給我們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就拿我國每年所發生的洪澇災害來說,一場災難過後,成千上萬的人永遠離開了我們,大批大批的人無家可歸,不計其數的美好家園遭到破壞,無數的良田被洪水淹沒,再加上因道路毀壞所造成的交通中斷等等,我們仔細估算一下,我們是不是在經濟上蒙受了巨大的損失呢?其次.廢水.廢氣.廢渣等廢棄物的任意排放,導致大氣.河流.土地遭到污染,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同時也嚴重的損害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再次,由於植被遭到嚴重破壞致使水土流失嚴重,土地沙漠化越來越嚴重,這樣迫使許多農民遠走他鄉,而大部分又沒有固定的棲身之地,這加重了社會不安定因素。其實,由於環境遭到破壞所帶來的惡果還很多。
② 環境污染的原因
總的來說,環境污染可以是人類活動的結果,也可以是自然活動的結果,或是這兩類活動共同作用的結果。如火山噴發,往大氣中排放大量的粉塵和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同樣也造成大氣環境的污染。但通常情況下,環境污染更多地是由人類活動,特別是社會經濟活動引起的。我們平常所指的就是這類源於人類活動的環境污染。人類活動之所以會造成環境污染,是因
為人類跟其他生物有一個根本差別:人類除了進行自身的生產外,還進行更大規模的物質生產,而後者是其他所有生物都沒有的。由於這一點,人類活動的強度遠遠大於其他生物。例如,對生態系統中水的利用,其他生物僅取用滿足其生存要求的量,而人類對水的利用則不知道要比其他生物多多少倍,多到有的局部生態系統所有的水都不夠用。污染物的排放源稱為污染
源。各種污染源的情況將在第四節講述。
對環境污染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分類。根據受污染的環境系統所屬類型或其中的主導要素,可分為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污染等等;按污染源所處的社會領域,可分為工業污染、農業污染、交通污染等等;按照污染物的形態或性質,可分為廢氣污染,廢水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以及雜訊污
染、輻射污染等。
Ⅲ 33年來最早出現「地球透支日」,人類消耗自然資源的速度為什麼這么快
人類消耗自然資源的速度這么快我覺得一方面的原因就是人口在不斷的增長,對於資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斷的增加,所以消耗資源的速度也是日趨加快以至於提前用光了今年的自然資源定量,GFN的聲明說過,這可能是因為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越來越多,超過了海洋和森林的吸收能力。我們捕撈魚類、砍伐樹林的速度遠快於它們繁殖和生長的速度。
同時要求人們在消費時,盡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以減少自然的負荷,形成與自然環境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我們的地球只有一個,所以還是多為我們的子孫後代考慮考慮,不要過度的向大自然去索取。
Ⅳ 人類是怎麼制定每年的人類自然資源消耗量的呢
自然資源的消耗量主要有兩種計算方法。
人類的所有發展成果必須耗費自然資源,這就意味著人類高質量的生活方式以資源的減少為代價。如果自然資源的產出為供的話,人類對自然資源的消耗量就是需,人類的長遠發展應該以自然資源的供需平衡來保證。然而,實際中,據美國的環保機構「全球足跡網路」的報告,人類已經於今年的7月29日耗盡了2019年一年的自然資源供給,這對人類不得不說是一個警示。維持自然資源供給平衡,一是要節約資源。二是要提高資源的利用率。而利用率的提高,既有賴於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更應依靠科技創新和技術更新。
Ⅳ 地球的各種資源消耗情況
新華社華盛頓6月26日電(記者毛磊)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人類對自然資源的消耗量已經超出了地球的再生能力。美國研究人員近日在公布這一結果時警告說,如果人類不控制過度消耗自然資源的行為,地球可能會陷入「生態破產」的境地。 加州「重估進步」組織的科學家在發表於新一期美國《全國科學院學報》的文章中介紹說,他們對過去40年來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需求量與地球供給能力進行了比較,然後得出了這一結論。研究中採用了政府機構等的現有統計數據。 研究人員計算了地球究竟可以提供多少面積,來種莊稼、放牧、建造基礎設施和吸收礦物燃料所產生的二氧化碳等。他們還分析了為滿足人類的各種需求和行為所需的地球面積。然後研究人員對二者進行了比較。 比較結果表明,1961年,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需求相當於地球再生能力的70%,20世紀80年代出現持平,隨後人類需求開始逐步增加。1999年,人類自然資源的需求量比地球再生能力多出至少20%,人類在12個月中消耗掉的自然資源,地球生物圈需要花15個月才能再生,或者說,每年需要1.25個地球才能滿足人類對資源的消耗。 研究還發現,以1999年的統計數據計算,平均每個地球居民要消耗掉相當於2.3公頃地球面積可提供的資源。發達國家居民是資源消耗「大戶」,美國和英國的這一數字為9.6公頃和5.3公頃。地球的各種資源消耗情況
Ⅵ 我們身邊浪費自然資源的情況
我國森林覆蓋率僅為13.92%,人均佔有森林面積只相當於世界人均水平的17.2%。據有關資料顯示,我國每年消耗一次性筷子450億雙,耗費木材133萬立方米,要砍伐大約2500萬棵大樹,需毀掉146平方公里的森林。一次性木筷的廣泛使用,給森林資源帶來較大的壓力。我國是世界上用水最多的國家,同時也是水資源浪費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生產同樣的糧食,我們比美國多用一倍的水。據水利部副部長張春園介紹,農業用水是我國用水的大頭,約占總用水量的72%,但真正被有效利用的水只佔農業灌溉用水總量的1/3左右,多半損失在送水過程和漫灌之中。工業上,我國萬元產值的耗水量是225立方米,發達國家卻僅有100多立方米。另外,城市生活用水的數量雖遠遠低於農業用水和工業用水量,但生活用水中人們對水資源的毫不吝惜和肆無忌憚的浪費卻與前二者相差不大。據統計,北京市僅一年的洗車耗水量,就相當於一個多昆明湖或6個北海的蓄水量。人們不僅浪費著正在用的水,還在無形中破壞著那些尚未用的水資源。目前,全國約有1/3以上的工業廢水和9/10以上的生活污水未經處理就排入河湖, 使得全國90%的城市水環境惡化,加劇了可利用水資源的不足。80年代末期,昆明的一個農民往盤龍江里傾倒一小板車廢舊染料,把整個江染成紅色,使自來水廠停產一天,「一個人就污染一條江」。破壞水、污染水容易,而要治理污水卻很不容易。全國水污染最嚴重的淮河地區每年有180萬噸嚴重污染物COD進入淮河,1998年實施「零點行動」後,COD量降至90萬噸,而要真正達到治污標准,則需將COD量降到30萬噸,這至少還需要投入1萬億元。
除了浪費水和污染水外,由於不明水規律,對水資源的開發缺乏統一規劃和科學管理,也不利於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例如,城市規劃與工業布局未能充分考慮水資源條件,造成局部地區地下水超量開采,水源枯竭。在河西走廊的甘肅省石羊河上,位於下游的民勤盆地80年代尚有6億立方米水資源, 90年代猛降至0.8億立方米,缺水危機籠罩著民勤人,究其主要原因是由於缺乏統一規劃,相距僅百公里的上游武威盆地佔據了16億立方米的水資源。生活在這個豐衣足食時代的我們,是否還記得「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的深遠含義呢?也許沒有多少人還記得了吧。事實就是如此。由於近年來人們的生活過得越來越好,「節約」一詞在人們的心裡已日漸忽視和淡忘了。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種種的浪費現象如果繼續下去的話,其後果是很嚴重的!13億人口,全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如果每人每天浪費1元,一年全國就浪費了4745億元;如果每人每月浪費500克糧食,一年全國就浪費了65萬噸糧食;如果每人每月浪費1噸水,一年全國就浪費了156億噸水!每人浪費一度電,就有多少的發電廠一天的發電量啊。積沙成堆,積水成河。如果我們每天都能夠節約一點點的話,就不會出現這些巨大的浪費了。全球最權威的獨立環保機構———世界自然保護基金會(WWF)9日發表了迄今為止最詳盡的有關地球資源狀況的報告。該報告預測,由於目前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利用超出其更新能力的20%,如果各國政府再不進行干預,2030年後人類的整體生活水平將會下降。
這份2002年度《活著的地球》報告是依據來自全球范圍的科學數據進行計算分析後作出的,其中「地球活力指數」和「全球生態影響指數」是最重要的兩個數據參考指數。
報告認為,目前人類的透支消費是不能長期持續的。報告指出,由於人類的過度消耗,在過去的30年間人類的經濟活動使得地球上的生物種類減少了35%,其中淡水生物減少了54%;海洋生物種類減少35%;森林物種減少15%。
報告估計,如果按照目前消耗自然資源的速度和全球人口增長速度測算,未來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透支」程度將以每年20%的速度不斷增加。這意味著,到2050年,人類所要消耗資源的將是地球生物潛力的1.8至2.2倍,換句話說,到那時,可能需要兩個地球才能滿足人類對於自然資源的需求。但是,我們有兩個地球嗎?
報告還指出,目前地球上可供生物生長的土地和海洋面積總共為114億公頃,即全球每60億人口僅有1.9公頃的土地或海洋可供利用。
這份報告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世人發出警告說,人類、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正以遠遠超出地球負荷的高速度耗用有限的地球資源。其中,美國是地球資源的頭號耗費大國,人均耗用資源量是同屬發達工業國英國的2倍,是一些非洲國家人均消耗量的24倍還多!報告指出,美國人均擁有的海陸面積為5.27公頃,但他們消耗的卻是9.7公頃地域內的資源,差額部分當然來自不發達國家。而非洲人均擁有1.55公頃海陸面積,但他們實際能用到的資源只有1.36公頃。
為此,報告嚴肅地批評指出,富有發達國家的浪費生活模式是導致地球自然資源被高速耗費的主要原因。如果這種趨勢不改變,到2050年,全球海洋漁產資源將枯竭,能吸收人類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的原始森林將被完全摧毀,大量水源被污染,干凈水源變得極為稀少,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資源環境將岌岌可危。
報告的主要起草人喬納森.洛認為,要想制止這一趨勢、達到可持續發展,就必須採取四個方面的措施:通過改進技術降低能源消費,採用更為節約的消費方式,控制人口增長和保護生態系統。
據悉,今年8月26日至9月2日期間,「世界可持續發展峰會」將在南非的約翰內斯堡召開。世界自然保護基金會趕在峰會召開前一個月發表這份報告,旨在呼籲各國政府不要只顧及眼前的政治利益,真正做到放眼長遠,切實提高教育和醫療水平,通過控制出生率有效抑制人口增長。
可持續發展
本世紀中葉以來,資源、環境、人口等社會、經濟和政治問題日益尖銳和全球化,所謂「人類困境」問題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其中,羅馬俱樂部的研究成果最引人注目。羅馬俱樂部成立於1968年4月,是一個由知名科學家、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組成的小團體。
1972年3月,米都斯領導的一個17人小組向羅馬俱樂部提交了一篇研究報告,題為《增長的極限》。他們選擇了5個對人類命運具有決定意義的參數:人口、工業發展、糧食、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和污染。報告的結論是:地球是有限的,人類必須自覺地抑制增長,否則隨之而來的將是人類社會的崩潰。這一理論又被稱為「零增長」理論。
「零增長」理論誕生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真思考全球范圍內的長期發展問題。1987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提出了一個報告,題為《我們共同的前途》,報告中設計了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模式。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又通過一個「可持續發展戰略」。目前,「可持續發展」一詞已風靡全球,成了世界各國政府和公眾關注的熱點和各行各業專家學者研討的焦點。(本報記者孫佳華)
人類每年的消耗量已經超出地球產出量的20%,當今平均每個人使用了2.2公頃的土地所能提供的自然資源,實際上地球所能提供的資源限度是每個人1.8公頃———
Ⅶ 人們怎樣來節約地球資源
一、推進以節能降耗為主要目標的技術改造。抓好諸如鋼鐵、有色金屬、電力、建材等
高耗能行業和企業的技術改造,強制淘汰落後技術、工藝和產品,降低這些行業的資源消耗水平。
二、加快發展循環經濟。按照減量化、資源化、再利用的原則,以節能、節水、節材、
節地、資源綜合利用為重點,在重點行業、領域、產業園區和城市積極開展循環經濟試點,
鼓勵企業循環式生產,推動產業循環式組合,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
三、進一步健全法律法規,加強政策引導。制定和修訂有關促進能源資源有效利用的法
律法規,同時運用財稅、價格等政策手段,促進能源資源的節約和有效利用,形成全社會自
覺節約資源的體制機制,加快能源資源價格改革,發揮市場機制和價格杠桿作用,健全礦產
資源消耗補償機制。
四、推行「節能型」消費政策,為企業節能減排「添動力」。通過制定實施「節能型」
消費政策,大力倡導節能消費、綠色消費。擴大實施強制性能效標識管理范圍,加強節能產
品認證,引導用戶和消費者購買節能型產品,同時研究試行強制政府采購節能產品的辦法。
Ⅷ 2019年人類的自然資源用光了,自然資源在哪些人類生存中消耗最大呢
我們消耗最大的資源有森林資源、氣候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我為什麼會把我們所接觸的資源都說了一遍呢?那是因為他們是互相關聯的,由於工業的高速發展森林過度砍伐我們的土地沙化越來越嚴重,我們的氣候越來越無常,沒有豐富的森林資源後水資源也因此受到了影響,再加上人類對水資源的消耗不斷增加,我們不說別的,大家有沒有想過,每一秒鍾因為沖馬桶我們全世界要消耗多少水?雖然沒有不具體計算過,但是我們可以感受到。因為森林、水、土地資源受到影響給生物也帶來了滅頂之災,每一秒鍾有多少物種滅絕了。地球上的自然資源每年都會被提前消耗掉當年地球所能提供的自然資源,每年都有有這么一天被我稱為「地球超載日」。據國家數據顯示每年這一天都在都提前來到,也就是說我們每年都在蠶食著我們自己的生命之源。
總而言之我們人類對生態資源直接消耗者,我們排放了過多的碳,毫無顧忌的消耗資源等等,這些行為都給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帶來了巨大的負擔。從現在開始,從我們自己做起,我們要愛護地球,珍惜環境,保護生態,讓我們的後代也可以暢快的呼吸,感受星空的美好。不能等到消耗待盡再反思,再珍惜。
Ⅸ 大家認為怎樣可以有效節約地球上有限的資源
農業灌水,利用學習以色列的滴灌技術.
發明創造廢水回收再處理技術.
在生活中,廢水可以用來澆花或沖洗馬桶.
用太陽能來代替電能和熱能.
減少用電,用火.
利用風力發電,水利發電等.不用火力發電
推廣機車也使用太陽能,不用然油.一、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不僅是走中國特色現代化道路的重大戰略選擇,而且也反映了人類社會的共同發展方向.
二、建設節約型社會面臨諸多挑戰,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任重道遠.
三、合理借鑒國際經驗,發揮後發優勢,力爭跨越式發展.
四、建設節約型社會的總體思路、戰略目標與戰略重點.
五、促進節約型社會建設的制度安排與政策建議.
1.崇尚節約,反對浪費。節約用水、用電,節約用紙。
2.不亂倒垃圾,不亂扔廢棄物,尤其是塑料製品、電池。這些有害垃圾對環境會造成長期的污染。
3.垃圾分類存放。
4.多植樹種草種花,愛綠護綠。
5.拒絕使用一次性筷子。生產一次性筷子需要大量木材——砍伐大面積森林——直接地、嚴重地破壞生態環境。
6.盡量不用或少用塑料袋,拒絕一次性塑料發泡餐具。這些塑料製品都是有毒有害的,對環境的污染是長期的。
7.不吃泡泡糖。
嚼過的泡泡糖被扔、粘得到處都是,馬路上,牆壁上,垃圾箱上,很難看,令人很惡心,而且刮除很麻煩。
8.不用含鉛汽油。
汽車、摩托車使用含鉛汽油,就會把大量的含有鉛的廢氣排放到空氣中,造成鉛污染。通過呼吸,鉛被吸入到人體內,會造成鉛中毒,使人罹患各種疾病。
9.盡量不騎或少騎摩托車,代之以自行車。
機動車燃燒油料所排放的廢氣中,有許多對人有害的化學物質。以自行車代替機動車,就可以少排放一些廢氣,少污染一些環境。
10.不用含磷的洗衣粉。
用含磷的洗衣粉洗滌衣物,所含的磷最終排入湖泊中,使湖泊水體富營養化,水中藻類植物過度生長,遮閉了水體,導致水中許多水生動物死亡,使湖泊水體失去了自我凈化的功能。
11.大力提倡推廣使用再生紙。
再生紙是用回收的廢紙製造的。因此,使用再生紙,就等於節省了木材,保護了森林不亂扔垃圾
表面看,不亂扔垃圾是最容易做到的,但在日常生活中,亂扔垃圾行為總是「習以為常」。到底什麼人愛亂扔垃圾呢?對這個問題,澳大利亞飲料工業環境委員會不久前發表了一個很有意義、又很有趣味的《丟棄行為研究報告》,用大量調查材料回答了這個問題。報告指出,在亂扔垃圾的人中,大多數人並未意識到這種行為是不光彩的,只有少數人知道這種行為有失體面,因此把垃圾扔在別人看不見的地方。報告還告訴我們,亂扔垃圾最多的是15歲以下的孩子,中小學生亂扔垃圾的次數比平均水平要高,失業人士亂扔垃圾的次數也比平均水平高,這可能與心情有關。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亂扔垃圾的次數則比平均水平要低,這說明亂扔垃圾的不文明行為,與文化素養不高有關。「每個人平時不亂扔垃圾」,這是北方交通大學第二附屬中學全體學生為保護環境向全國青少年朋友發出的八條倡議之一,願我們都響應他們的倡議。
少用一次性製品
請你多用可重復使用的耐用品。比如說,用可重復使用的容器裝冰箱里的食物,而盡量不用一次性的塑料保鮮膜;使用可換芯的圓珠筆,不用一次性的圓珠筆;出外遊玩時自帶水壺,減少塑料垃圾的產生;旅遊或出差時,自帶牙刷等衛生用具,不使用旅館每日更換的牙具等。現在,德國的旅館已經不提供一次性的牙刷、牙膏、梳子、拖鞋等用品。這一點我們不如人家。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用了就扔」的東西不少,最多的大概就是塑料袋了,這是資源的巨大浪費,也使垃圾量大增。我國每年塑料廢棄量為100萬噸,北京市如果按平均每人每天用一個塑料袋計算,每個袋重4克,每天就要扔掉4.4萬千克聚乙烯膜,僅原料就扔掉近4萬元。
另外,不用普通木桿鉛筆,使用自動鉛筆。你知道嗎,全世界的鉛筆年產量是100億支,其中75億支鉛筆是我國製造的,製造這75億支鉛筆至少需要10萬立方米的木材!
自備購物袋,少用塑料袋
以前我們提著購物袋、菜籃子上街購物,後來這一習慣被濫用塑料袋取代了。今天,提著菜籃子、布袋子購物成了環保認識的標記,因為這樣可以減少塑料袋的使用,從而減少了「白色污染」。在德國,不少超市裡的塑料袋不是免費提供的,這是為了減少塑料袋的使用。很多德國人買東西時,習慣提著布兜子,或直接將貨物裝到車上,不用塑料袋。一些家庭主婦為了少用塑料袋而挎著碩大的藤籃上街購物。如果你想為減少「白色污染」做點事,請自帶購物袋上街購物,少領取商店給的塑料袋;重復使用已有的塑料袋;買菜時帶上菜籃、藤筐或用過的塑料袋等。
自備餐盒
一次性白色餐盒是「白色污染」的主要禍根之一。據統計,全國鐵路列車餐車上一年消耗8億多隻快餐盒,其中近50%被丟棄在鐵路沿線。摒棄白色快餐盒勢在必行!
請自帶飯盒在單位或學校用餐,減少白色快餐盒的使用。這樣,既節約了寶貴的石油資源,又能減少垃圾的產生。
少用一次性筷子
很多人喜歡用一次性筷子,認為它既方便又衛生,使用後也不清洗,一扔了之。然而,正是這種吃一餐就扔掉的東西加速著森林的毀壞。森林是二氧化碳的轉換器,是降雨的發生器,是洪澇的控制器,是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區。這些功能決不是生產一次性筷子所得的利潤能替代的。
一次性筷子是日本人發明的。日本是森林大國,森林覆蓋率高達65%,但他們從不砍伐自己國土上的樹木製造一次性筷子,全靠進口。我國的森林覆蓋率不到 14%,卻是出口一次性筷子的大國。我國北方的一次性筷子企業每年要向日本和韓國出口150億雙木筷,為此消耗木材130萬立方米,減少森林蓄積200萬立方米。我們應該警醒了!
讓我們少用一次性筷子,出外就餐時盡量自備筷子,或者重復使用自己用過的一次性筷子。
舊物巧利用
很多東西都是可以再使用的,你不妨嘗試把一些原來無用的東西改成一些有用的家居小擺設和用品。例如,用白色發泡塑料製成相框,用布頭或過時的衣服拼貼出床罩或壁掛,用塑料果汁瓶做成各種裝飾品,用廢紙做明信片、賀年卡等。你只要稍動動腦筋就可以將很多無用之物變成自己的創作品,既能消遣,又利於環保,一舉兩得。
交換捐贈多餘物品
你家裡也許有一些留著無用、扔了可惜的東西,你可曾想過通過交換或捐贈的辦法,使它們在別人那裡得到再利用?如果將這些東西送到貧困地區或受災地區,那就更是物盡其用了。在我國,一些大學的學生定期舉辦交換捐贈會,將自己不用的物品集中起來,互相交換,達到重復使用的目的。我們不能超越地球資源的有限性,卻可以通過重復使用來延長它們的壽命。
使用再生紙
你使用過什麼樣的再生紙製品?你見過再生紙做的名片或書本嗎?再生紙是用廢紙再造的紙張。在很多國家,使用再生紙已成為時尚,人們以出示印有「再生紙製造」 的名片為榮耀。以表明自己的環境意識和文明教養。有很多公司也規定一律使用再生紙做辦公用品。美國規定,政府機關用紙的60%必須是再生紙。現在什麼時代
科技時代 一切都要用到科技
用科學的東東來替代那些無謂的浪費
比如農村的灌溉方式 我見過那要浪費多少水
污染 污染使得多少東東被白白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