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森林資源是什麼意思
森林資源是林地及其所生長的森林有機體的總稱。這里指以林木資源為主,還包括林下植物、野生動物、土壤微生物等資源。林地包括喬木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林中空地、採伐跡地、火燒跡地、苗圃地和國家規劃宜林地。森林可以更新,屬於再生的自然資源。反映森林資源數量的主要指標是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量。森林資源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資源之一,是生物多樣化的基礎,它不僅能夠為生產和生活提供多種寶貴的木材和原材料,能夠為人類經濟生活提供多種食品,更重要的是森林能夠調節氣候、保持水土、防止和減輕旱澇、風沙、冰雹等自然災害;還有凈化空氣、消除噪音等功能;同時森林還是天然的動植物園,哺育著各種飛禽走獸和生長著多種珍貴林木和葯材。
據2005年全球森林資源評估結果,2005年全球森林面積39.52億公頃,占陸地面積(不含內陸水域)的30.3%,人均森林面積0.62公頃,單位面積蓄積110立方米。全球森林主要集中在南美、俄羅斯、中非和東南亞。這四個地區佔有全世界60%的森林,其中尤以俄羅斯、巴西、印尼和民主剛果為最,四國擁有全球40%的森林。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報告稱,有史以來全球森林已減少了一半,主要原因是人類活動。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2001年的報告,全球森林從1990年到2000年每年消失的森林近千萬公頃。雖然從1990年至2000年的10年間,人工林年均增加了310萬公頃,但熱帶和非熱帶天然林卻年均減少1250萬公頃。
南美洲共擁有全球21%的森林和45%的世界熱帶森林。僅巴西一國就佔有世界熱帶森林的30%,該國每年喪失的森林高達230萬公頃。根據世界糧農組織報告,巴西僅2000年就生產了1.03億立方米的原木。
又據世界糧農組織報告,俄羅斯2000年時擁有8.5億公頃森林,佔全球總量的22%,佔全世界溫帶林的43%。俄羅斯20世紀90年代的森林面積保持穩定,幾乎沒有變化,2000年生產工業用原木1.05億立方米。
中部非洲共擁有全球森林的8%、全球熱帶森林的16%。1990年森林總面積達3.3億公頃,2000年森林總面積3.11億公頃,10年間年均減少190萬公頃。
東南亞擁有世界熱帶森林的10%。1990年森林面積為2.35億公頃,2000年森林面積為2.12億公頃,10年間年均減少面積233萬公頃。與世界其它地區相比,該地區的森林資源消失速度更快。
我國森林資源分布不均勻,主要分布在東北和西南。森林質量不高,林齡結構以幼齡林、中齡林和人工林為主。
截至1993年,我國有林業用地面積39.43億畝,森林面積20.06億畝,森林覆蓋率達13.92%;活立木蓄積量117.85億立方米,森林蓄積量101.37億立方米,居世界第五位。
到1995年6月,全國森林面積累計達1.34億公頃,其中人工造林保存面積為3300多萬公頃,居世界首位。
1998年3月,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最新公布的世界森林資源評估報告結果,我國森林面積1.34億公傾,佔世界森林總面積的3.9%,居世界第五位,我國人均森林面積僅列第119位。我國森林總蓄積97.8億立方米,佔世界森林總蓄積量的2.5%,列世界第八位。世界人均擁有森林蓄積量為71.8立方米,而我國人均森林蓄積量僅為8.6立方米。
2001年3月12日,中國全國綠化委員會發布的第一份《中國國土綠化狀況公報》顯示,目前,中國人工造林保存面積已達4666.7萬公頃,發展速度和規模均居世界第一位,中國森林面積已達1.58億公頃,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6.55。到2003年底,中國森林覆蓋面積15894(萬公頃),佔全國總面積15.6%。
⑵ 什麼森林資源
樹木 綠洲 沙漠 濕地 附著的動植物等等,這些都是森林資源
希望大家都能愛林護林,也支持【重返森林】
⑶ 森林與森林資源的區別
森林是一種植被類型
森林資源是它對人類有利用價值,它是物質資源又是環境資源。
⑷ 森林資源包括哪些內容有哪些作用和效益
森林資源: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林區內野生的植物和動物。 作用和效益:一、森林是空氣的凈化物二、森林有自然防疫作用三、森林是天然制氧廠四、森林是天然的消聲器五、森林對氣候有調節作用六、森林改變低空氣流,有防止風沙和減輕洪災、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七、森林有除塵和對污水的過濾作用八、森林是多種動物的棲息地,也是多類植物的生長地,是地球生物繁衍最為活躍的區域 詳細如下:一、森林是空氣的凈化物。隨著工礦企業的迅猛發展和人類生活用礦物燃料的劇增,受污染的空氣中混雜著一定含量的有害氣體,威脅著人類,其中二氧化硫就是分布廣、危害大的有害氣體。凡生物都有吸收二氧化硫的本領,但吸收速度和能力是不同的。植物葉面積巨大,吸收二氧化硫要比其他物種大的多。據測定,森林種空氣的二氧化硫要比空曠地少15-50%。若是在高溫高濕的夏季,隨著林木旺盛的生理活動功能,森林吸收二氧化硫的速度還會加快。相對濕度在85%以上,森林吸收二氧化硫的速度是相對濕度15%的5-10倍。 二、森林有自然防疫作用。樹木能分泌出殺傷力很強的殺菌素,殺死空氣中的病菌和微生物,對人類有一定保健作用。有人曾對不同環境,立方米空氣中含菌量作過測定:在人群流動的公園為1000個,街道鬧市區為3-4萬個,而在林區僅有55個。另外,樹木分泌出的殺菌素數量也是相當可觀的。例如,一公頃檜柏林每天能分泌出30公斤殺菌素,可殺死白喉、結核、痢疾等病菌。 三、森林是天然制氧廠。氧氣是人類維持生命的基本條件,人體每時每刻都要呼吸氧氣,排出二氧化碳。一個健康的人三兩天不吃不喝不會致命,而短暫的幾分鍾缺氧就會死亡,這是人所共知的常識。文獻記載,一個人要生存,每天需要吸進0.8公斤氧氣,排出0.9公斤二氧化碳。森林在生長過程中要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放出氧氣。據研究測定,樹木每吸收44克的二氧化碳,就能排放出32克氧氣;樹木的葉子通過光合作用產生一克葡萄糖,就能消耗2500升空氣中所含有的全部二氧化碳。照理論計算,森林每生長一立方米木材,可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約850公斤。若是樹木生長旺季,一公頃的闊葉林,每天能吸收一噸二氧化碳,製造生產出750公斤氧氣。資料介紹,10平方米的森林或25平方米的草地就能把一個人呼吸出的二氧化碳全部吸收,供給所需氧氣。誠然,林木在夜間也有吸收氧氣排出二氧化碳的特性,但因白天吸進二氧化碳量很大,差不多是夜晚的20倍,相比之下夜間的副作用就很小了。就全球來說,森林綠地每年為人類處理近千億噸二氧化碳,為空氣提供60%的凈潔氧氣,同時吸收大氣中的懸浮顆粒物,有極大的提高空氣質量的能力;並能減少溫室氣體,減少熱效應。 四、森林是天然的消聲器。雜訊對人類的危害隨著公元、交通運輸業的發展越來越嚴重,特別是城鎮尤為突出。據研究結果,雜訊在50分貝以下,對人沒有什麼影響;當雜訊達到70分貝,對人就會有明顯危害;如果雜訊超出90分貝,人就無法持久工作了。森林作為天然的消聲器有著很好的防雜訊效果。實驗測得,公園或片林可降低雜訊5-40分貝,比離聲源同距離的空曠地自然衰減效果多5-25分貝;汽車高音喇叭在穿過40米寬的草坪、灌木、喬木組成的多層次林帶,雜訊可以消減10-20分貝,比空曠地的自然衰減效果多4-8分貝。城市街道上種樹,也可消減雜訊7-10分貝。要使消聲有好的效果,在城裡,最少要有寬6米(林冠)、高10米半的林帶,林帶不應離聲源太遠,一般以6-15米間為宜。 五、森林對氣候有調節作用。森林濃密的樹冠在夏季能吸收和散射、反射掉一部分太陽輻射能,減少地面增溫。冬季森林葉子雖大都凋零,但密集的枝幹仍能削減吹過地面的風速,使空氣流量減少,起到保溫保濕作用。據測定,夏季森林裡氣溫比城市空闊地低2-4℃,相對濕度則高15-25%,比柏油混凝土的水泥路面氣溫要低10-20℃。由於林木根系深入地下,源源不斷的吸取深層土壤里的水分供樹木蒸騰,使林正常形成霧氣,增加了降水。通過分析對比,林區比無林區年降水量多10-30%。國外報導,要使森林發揮對自然環境的保護作用,其綠化覆蓋率要佔總面積的25%以上。 六、森林改變低空氣流,有防止風沙和減輕洪災、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出於森林樹干、枝葉的阻擋和摩擦消耗,進入林區風速會明顯減弱。據資料介紹,夏季濃密樹冠可減弱風速,最多可減少50%。風在入林前200米以外,風速變化不大;過林之後,大約要經過500-1000米才能恢復過林前的速度。人類便利用森林的這一功能造林治沙。 森林地表枯枝落葉腐爛層不斷增多,形成較厚的腐質層,就像一塊巨大的吸收雨水的海綿,具有很強的吸水、延緩徑流、削弱洪峰的功能。另外,樹冠對雨水有截流作用,能減少雨水對地面的沖擊力,保持水土。據計算,林冠能阻載10-20%的降水,其中大部分蒸發到大氣中,餘下的降落到地面或沿樹干滲透到土壤中成為地下水,所以一片森林就是一座水庫。森林植被的根系能緊緊固定土壤,能使土地免受雨水沖刷,制止水土流失,防止土地荒漠化。 七、森林有除塵和對污水的過濾作用。工業發展、排放的煙灰、粉塵、廢氣嚴重污染著空氣,威脅人類健康。高大樹木葉片上的褶皺、茸毛及從氣孔中分泌出的粘性油脂、汁漿能粘截到大量微塵,有明顯阻擋、過濾和吸附作用。據資料記載,每平方米的雲杉,每天可吸滯粉塵8.14克,松林為9.86克,榆樹林為3.39克。一般說,林區大氣中飄塵濃度比非森林地區低10-25%。另外,森林對污水凈化能力也極強,據國外研究介紹,污水穿過40米左右的林地,水中細菌含量大致可減少一半,而後隨著流經林地距離的增大,污水中的細菌數量最多時可減至90%以上。 八、森林是多種動物的棲息地,也是多類植物的生長地,是地球生物繁衍最為活躍的區域。所以森林保護著生物多樣性資源;而且無論是在都市周邊還是在遠郊,森林都是價值極高的自然景觀資源。 由於人們對森林的木材資源的大量消耗,地球上的森林面積在逐年變小,這引起了多方面的環境問題,例如:乾旱少雨、氣候變暖、動植物資源減少、水土流失、沙塵暴和空氣污染加重等。因此,森林對環境和生態的價值遠遠高出了它提供木材的價值。 因此,植樹造林,擴大森林面積,增加森林資源,是關繫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及人類能否生存的大事。
⑸ 森林資源包括哪些
森林資源是林地及其所生長的森林有機體的總稱。這里以林木資源為主,還包括林中和林下植物、野生動物、土壤微生物及其他自然環境因子等資源。林地包括喬木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林中空地、採伐跡地、火燒跡地、苗圃地和國家規劃宜林地。
森林分為以下五類:
(一)防護林:以防護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叢。包括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防風固沙林,農田、牧場防護林,護岸林,護路林。
(二)用材林:以生產木材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以生產竹材為主要目的的竹林。
(三)經濟林:以生產果品,食用油料、飲料、調料,工業原料和葯材等為主要目的的林木。
(四)薪炭林:以生產燃料為主要目的的林木。
(五)特種用途林:以國防、環境保護、科學實驗等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國防林、實驗林、母樹林、環境保護林、風景林,名勝古跡和革命紀念地的林木,自然保護區的森林。
⑹ 什麼是林業資源
林業資源:人類的重要自然資源之一。它為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提供了大量、繁多的資源,如建築材料等。世界上有木本植物2萬余種,我國約有8000種,其中喬木樹種即達2000餘種。我國森林資源面積蓄積數量大,居世界前列,但人均佔有量小,資源分布極不均衡。我國由北向南依次分布有寒溫帶針葉林、溫帶針葉與落葉闊葉混交林、暖溫帶落葉闊葉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熱帶季雨林和雨林等多種森林類型。
⑺ 森林資源和其他資源有何不同
①森林是以樹木為主體的許許多多生物組成的生物群落。森林裡蘊藏著豐富的資源,森林資源按自然屬性可劃分為生物資源和非生物資源兩大類。
②森林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資源。同時,森林還具有維護地球生命、改善人類生存環境的生態價值。
③森林可以給人類源源不斷地提供木材產品和林副產品。
④森林是生態平衡的主要調節器。森林對保持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起著中樞和杠桿作用。
⑤木森林能夠有效地涵養水源和防止水土流失。據測算,5萬畝森林的蓄水量約有一百萬立方米。
⑥森林能夠有效地保護生物多樣性。目前地球上的500萬~3000萬物生物中,有一半以上是在森林中。
⑦森林能夠有效地緩解「溫室效應」。每公頃森林平均每年可吸收20~40噸二氧化碳,同時放出15~30噸氧氣。
⑧森林能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同時又有巨大的生態環境效應,這是任何其他東西都無法代替的。
⑻ 什麼是森林資源
《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實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278號)(以下簡稱《森林法實施條例》)第二條規定,森林資源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託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動物、植物和微生物。
森林,包括喬木林和竹林。
林木,包括樹木和竹子。
林地,包括郁閉度0.2以上的喬木林地以及竹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採伐跡地、火燒跡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和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規劃的宜林地。
⑼ 森林資源是怎樣的
森林資源的作用很廣泛,主要有這樣幾個方面:
為工農業生產提供資料:森林為工業提供大量木材和多種原材料,為人類提供食品,為動物提供飼料。
凈化空氣:森林有多方面凈化空氣的功能。首先它保持了大氣中氧和二氧化碳(CO2)的平衡;其次,森林可以降低大氣中有害氣體的濃度。它不僅能阻擋有害氣體,而且還過濾和吸收有害氣體;再次,減少空氣中放射性物質。森林能阻擋、過濾、吸收放射性物質;第四,減少空氣中的灰塵。森林不僅能阻擋、過濾和吸附空氣中的灰塵,還能固定地面上的塵土;第五,減少空氣中的細菌。樹木可以分泌揮發性物質,有殺菌和抑制細菌的作用。
凈化污水:森林使流過的水中的溶解物質含量大大減少,使水中細菌的數量大大減少。
降低雜訊:樹木濃密的枝葉使聲波不定向反射或將聲波吸收,使雜訊大大降低。
調節氣候:森林對溫度、濕度、風力都有調節作用。大面積的森林能調節大范圍甚至全球的氣候,小面積的林帶也能起到降溫、增濕及凈化空氣的作用。
保持水土:森林樹冠可以滯留降水而避免對地表的直接沖刷,並積蓄雨水。樹木的根系能固定土壤、吸收水分。落葉、枯枝也能吸收相當數量的水分,減少地表徑流,防止水土流失。
保護農田:森林和防護林帶能減輕風、旱、澇等災害。林帶可以使風速大大降低,水分揮發量隨之減小,濕度相對增大。
此外,森林還具有維護生態平衡、美化環境、促使人體健康等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