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安徽南方水資源佔比多少
擴展閱讀
哪裡找產品使用過程 2025-05-26 05:28:54
取保候審中途出什麼費用 2025-05-26 05:18:16

安徽南方水資源佔比多少

發布時間: 2022-04-23 18:53:52

① 中國的水資源量有哪些

中國的水資源十分豐富,是河流與湖泊分布眾多的國家之一。由於受地勢影響,中國大多數河流都直接或間接向東、向南流入海洋,構成了約佔全國面積三分之二的廣大外流區域,其中多數屬太平洋流域,少數屬印度洋流域,只有位於新疆的額爾齊斯河向西流出國境,屬北冰洋流域。

中國水資源量

1.降水量

2008年我國平均年降水量654.8毫米,摺合降水總量為62000億立方米,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多1.9%。從水資源分區看,松花江、遼河、海河、黃河、淮河、西北諸河6個水資源一級區(簡稱北方6區,下同)面平均降水量為322.6毫米,比常年值偏少1.7%;長江(含太湖)、東南諸河、珠江、西南諸河4個水資源一級區(簡稱南方4區,下同)面平均降水量為1244.3毫米,比常年值偏多3.7%。在31個省級行政區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廣東和海南偏多20%左右;17個省(自治區)的年降水量比常年值的偏少,其中寧夏和黑龍江的降水量偏少10%以上。

2.地表水資源量

2008年全國地表水資源量26377億米,摺合年徑流深278.6毫米,比常年值偏少1.2%。從水資源分區看,北方6區地表水資源量比常年值偏少16.0%,南方4區比常年值偏多1.7%。在31個省級行政區中,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海南、天津、上海、廣東、廣西偏多程度在36%~20%之間,黑龍江、河北、山西、內蒙古、甘肅、寧夏偏少程度在50%~30%之間。

2008年,從國境外流入我國境內的水量為233億立方米;從國內流出國境的水量為6057億立方米,流入國際邊界河流的水量為647億立方米;全國入海水量為16101億立方米。

3.地下水資源量

2008年全國礦化度小於等於2克/升地區的地下水資源量為8122億立方米,其中平原區地下水資源量為1736億立方米,山丘區地下水資源量為6683億立方米,平原區與山丘區之間的地下水資源重復計算量為297億立方米。2008年全國平原區地下水總補給量為1806億立方米,其中北方6區平原地下水總補給量為1473億立方米,佔全國總補給量的81.6%。北方平原區的降水入滲補給量佔51.2%,地表水體入滲補給量占的比例是36.3%,山前側滲補給量佔7.9%,井灌回歸補給量佔4.6%。

4.水資源總量

2008年全國水資源總量為27434億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少1.0%。地下水與地表水資源不重復量為1057億m,佔地下水資源量的13.0%,也就是說,地下水資源量的87.0%與地表水資源量重復。北方6區水資源總量4601億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少12.5%,佔全國的16.8%;南方4區水資源總量為22834億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多1.7%,佔全國的83.2%。全國水資源總量占降水總量的44.2%,平均每平方公里產水29.0萬立方米。

② 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水資源多

讀表可得:我國南方地區的耕地佔全國總耕地面積的40%,但水資源佔全國總水資源的80%;北方地區的耕地佔全國總耕地面積的60%,但水資源佔全國總水資源的20%.因此我國水土資源的分布狀況是北方耕地多,水資源少;南方耕地少,水資源多.
故選:B.

③ 我國水儲存量是多少

中國全國年平均降雨量為61,889億立方米,平均降雨深度為648毫米。降雨量的45%都變為地表以及地下水資源,餘下的55%都被蒸發掉了。因此,中國整個國土面積的水資源總量雖然很大,可同時中國擁有佔世界第一為的眾多人口,按人平均下來,其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只有世界平均值的26%,如果按耕地面積平均,為世界平均值的80%。

中國水資源的地區分布也非常不均衡。整體來說,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方向,水量逐漸減少,基本狀況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在東南沿海丘陵地帶,年降雨量超過2,000毫米,長江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區超過1,000毫米,丘陵地帶達到1,400~1,800毫米。到達華北平原以後減少到500~600毫米。而大西北沙漠地區則不足25毫米,而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南部以及西藏自治區北部通常也只不過為100~200毫米。

降雨量的地區分布不均衡,直接影響了水資源的分布,同時也與人口的分布以及耕地的分布不匹配。包括長江在內的南方江河各流域的水資源總量佔全國的81%,而土地面積和耕地面積各佔全國的約36%,人口佔全國的54%,人均水資源擁有量為全國平均值的約1.6倍,耕地面積的水擁有量為全國平均值的2.3倍。但是,北方,尤其是海河、黃河、淮河三流域的水資源總量只不過是全國的7.5%,而人口和耕地密集,人口為全國的33.7%,耕地為全國的38.5%,按人口平均和按耕地面積平均,水資源擁有量大大低於全國平均值。

這種水資源分布的不均衡是中國水資源管理的基本問題,同時,也是南水北調構想的原點。另外,從水資源分布的時間推移來看,降雨量和流量的年分布情況也不均衡,每年的變化較大,呈枯水年和洪水年連續出現的傾向。

2.2.長江概況

長江發源於西藏自治區和青海省交界的各拉丹東雪山(1978年考察認定),最上游部分大約800公里稱做通天河,進了四川省則稱做金沙江,通過險惡的峽谷(大約2,300公里),之後,直至入海口這一段稱做長江,也有時將從源頭開始直至入海口都稱做長江。在日本通常所說的揚子江為在入海口的江蘇省附近,揚子江這一稱呼在歷史上由來已久。

自古以來,長江流域為水量充沛地區,而且,一直到支流小的江河流量都比較穩定,為適合利水的地區。有歷史記載的灌溉設施是從公元前5世紀時就有的,當時的水利設施經過不斷維修後一直延續到現代,目前仍在使用的水利設施為都江堰。此外,三國志中曾描述過,「運載超一萬人以上的大艦隊……」,說明當時曾經用於水運。尤其是現在,正在建設中的三峽水庫附近下游流域的江河坡度和緩,而水量豐富的中小支流以及無數的大小湖泊群,都非常利於水運事業的發展。其典型的例子為南水北調規劃的東線總長1,300公里以上的大運河被注入新的活力。這條大運河全部完工後,不僅可以保住以往兩千數百年的命脈,同時,還將集水運和供水兩益,成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水利設施之一。

由於時代的變遷,經過多次改道,大運河的位置已經有所變化,而且對於大運河是何時完成的,也無法明確。同時,每個時代都有一些河段不再使用,也有一些河段利用了自然河流,所以,關於總長度也沒有明確的記載。自古以來,新建、修復、管理的長江主流和支流的船運、利水設施、滯洪區的數目膨脹起來,即使是專家也很難描述其全貌。但是,革命以來,中國社會的急劇變化造成土地利用形態的變化,在原本就龐大的基礎上人口的增加,出現了許多難題。整個流域降雨量增加所引起的自然流量增加、由於社會開發所引起的湖沼、水田等滯洪域的減少、流出率增加等的聯鎖效應,特別引起了長江中下游流域整體流量的增加,造成洪水泛濫。

由於各種文獻和資料對長江的最大流量的統計數字不一,不能提供准確數字。但可以說,近年來長江流量的增加是不容置疑的。有報導說,入海口處年流量的最大數值已經超過1兆噸以上。

中國的統治者已經更換過幾代,但是對長江的水運、包括長江支流的水利設施、許許多多的大小運河等的修建從未間斷,由地方政權和一般老百姓進行著維護管理,持續至今。

像南陽灌區(公元前三世紀)、以及都江堰(秦代)這兩個2,000年以前修建、其後經過維修、改造直至今日還在持續使用的水利設施真是奇跡。而且這兩個水利設施不僅集防洪、灌溉、船運等多種目的於一身,同時機構也非常復雜,從其完善的管理這一角度推測,這些水利設施不是在這里首次建造的,在其之前已經有很長時間建造這種水利設施的歷史,是在積累了經驗的基礎上建造的。

但是,不能否定,19世紀中葉以後,由於外國列強對中國的侵掠,中國社會發生了變化,這些,影響了對這些設施的維護管理。長江水利委員會的前身是揚子江水道討論委員會(三十年代),委員會由有關部門和長江沿岸的各省派人組成。正如委員會其名稱所表明的那樣,這個委員會主要是以完善以船運航路為主要目的而設置,而不是以一般所關心的防洪、抗旱為目的的組織。長江水利委員會在其後進行了多次改組,它與黃河水利委員會不同,沒有形成為管理整個流域的高度集權組織,這可能與三峽水庫建設工程委員會與長江委員會脫鉤,歸國務院直屬有關。

2.3. 黃河概況

雖然黃河在流域面積和流量上遠不及長江,可是黃河在控制難度上卻遠遠超過長江,與其說洪水不斷泛濫,不如以「流經途徑尚未一定」來表達則更為確切一些。近年來,其泛濫流域已經達到南北1,000多公里,以至於很難說清哪一條為黃河的主流,1947年河道修復後的半個世紀以上都處於安定狀況,這是值得欣慰的。

黃河一旦狂虐起來,黃河流域就會有數十萬人口成為犧牲品,這已司空見慣。可這個地區比較乾燥,自古以來都是人類比較容易生存的地區,由藍田原人、殷墟、仰韶文化的存在判斷,在春秋戰國時期等開始,在古代,中國歷史的中心就在黃河流域。在有確切歷史記載的夏朝以後的4,100多年的期間里,有2,400年中國的首都都定在黃河流域,這一點,也充分體現了這個地區的重要地位。

據記載,公元前246年的秦代,曾經在渭河流域修建了總長150公里的水渠,這條水渠灌溉了40,000公頃的土地,對鹼性土壤進行了改良。這說明自古以來人們就因這個地區乾燥這一特點而困擾。可是,與世界的乾燥地區的氣候特點相似,每年降雨量變化很大,從公元前18世紀開始的3,700年的歷史記錄中,1070年發生過大旱災;清朝的大約200年期間里,基本每年都會在某些地方發生大規模的旱災。同時,在2,540年期間里,有540年發生了洪水或決堤等災害,決堤次數達到1,590次。

這些記載中可以說明的是,太行山脈以東(城市有北京、石家莊、鄭州、淮南等)的平原,從北到南為從天津至南京區間除山東省山嶽區以外的地區,即大部分、整個華北平原為可能被黃河洪水波及地區,換言之,則可以說是泛濫平原。事實上,這個地區自古以來就是黃河沖積下來的黃土形成的平原。黃河這條狂河,從1947年開始沉靜下來的理由之一,則是1947年以後加強了黃河河道的修復工程,同時,在上游的黃河主流和支流修建了大壩,調整水流量,興修水利,以利農業用水,人為地減少了整體的流量。同時,與長江流域相反,自然降雨量也有所減少。但是,這種社會與自然現象變化的結果,使黃河流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兩大問題,一是黃河的特點,即河水中黃土(年流出量為16億噸)在下游沉積,特別是在鄭州以東的河底大量沉積,河床每年約長高10厘米;二是雖然沒有了洪水,而當地卻出現了慢性缺水的現象。如果靠黃河水將河床上沉積的黃土自然沖下,每年則需要200億噸的水量。

目前的狀況是∶如果下雨,則會發生洪水;如果不下雨,則造成乾旱或者慢性乾旱,造成過多地依賴於地下水。由於近年來工業化的進展,地下水的水質急劇惡化,已經關閉了一些排污企業,但是在這之前並沒有對缺水問題採取充分措施。

1990年之後,黃河下游幾百公里流域處幾乎每年都發生100~200天的河床乾枯現象,即所謂「黃河斷流」現象,因此,將黃河作為水源的一般市民、農業、工業等都因此蒙受了很大的損失,受損失的金額沒有確切的數字,多的時候估計可達幾千億日元。尤其是在山東省濟南市以東出現了半沙漠化現象。為此,不得不轉向節水型的農業種植方式,以及關閉一部分企業。

因此,確定黃河總流量比較困難,以往每年流量為700~800億立方米,鄭州市附近的計劃洪水流量為22,000立方米/秒,最近每年流入黃海的流量則為200億立方米以下,這還是在修建了天橋水庫、三門峽水庫等,調整了上游流量的效果。另外,為了防洪,在這些水庫的下游濟南市附近,現在還把保留了一個流量調整能力為10,000立方米/秒、滯洪量20億立方米、面積2,300平方公里的滯洪區。這表明,即使在現在,黃河還是一條難以控制大河。

圖2.1 歷代黃河變遷略圖

2.4.南水北調工程涉及區域的概要

南水北調工程中線和東線的供水地區為: 北京、天津、河北、河南、江蘇、山東的六省市。這六省市的總面積為64.5萬平方公里,佔全國面積的6.77%,1995年統計的總人口為3.34億,佔全國總人口的27.6%,耕地面積為3億7,943萬畝(23.3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耕地面積的26.6%。國內生產總值為全國的33.2%,工業總產值為全國的35.9%,農業總產值為全國的30.9%。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是左右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地區。

而位於這六個省市中心的華北平原,目前是中國最為缺水的地區。華北平原的年降雨量一般為500~800毫米,屬於半濕潤地區。華北平原地理位置好,地勢平坦,土地資源和礦產資源豐富,而且在歷史上屬於水資源條件比較好的地區。因此,從古代開始就是社會和經濟發展地區。華北平原有首都北京、天津以及眾多有名的工業城市,同時,也是中國屈指可數的糧食、棉花、食用油的生產基地。在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佔有重要的戰略位置。因此,為了今後繼續發揮這個地區的綜合優勢,帶動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缺水問題則是必須要解決的課題。

隨著人口的增加、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華北平原的缺水狀況日趨嚴重。特別是八十年代的大旱以後,由於過度地採用地下水,引起地盤下沉,使地下水污染日益嚴重。目前,水資源不足已經成為制約這個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的障礙。所以,作為解決這個問題的對策,除了加強這個地區的節水和水資源的保護以外,從本地區以外引水佔了很大的比例。但是,近年來,隨著各條江河的上游以及周邊地區的經濟社會的發展,發生了用水量不斷增加、地區以外的水流入量逐漸減少、水質惡化等問題。如果不及早解決這個地區的缺水問題,會對這個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帶來更大的制約。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的供水地區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西線的主要供水地區為中國的西北地區,涉及到黃河上中游的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等六省(自治區)。這六個省(自治區)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28%,佔全國耕地面積的18.3%,佔全國總人口的10.2%,占工業總產值的5.3%,尤其是礦產資源豐富,煤炭儲藏量佔全國的68.9%。此外,還有鈣、希土金屬、鎳、白金等佔全國的一半以上。有大量未開發的土地,有著擴大開發和擴大灌溉面積的可能性。與目前正在進行的西部大開發相關,中央政府以及地方政府對西線工程寄予了很大的期待。

2.5.從長江引水

長江水量豐富且穩定。長江是中國最大的河流,主流全長6,300公里,流域面積180萬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為約9,600億立方米,在中國各大江河中是最大的一條江。長江流域的總土地面積佔全國的19%、水資源佔34%、人口佔35%、耕地面積佔24%、農業、工業生產佔37%。長江流域的經濟有著很大的潛在優勢,水資源條件不會制約長江流域社會經濟發展。

據1980年調查,河道外的農業工業以及生活用水的用水量為1,353億立方米,相當於年總流量的14%,其中大部分返流,從入海口水量來看,實際的用水量僅為500億立方米多。根據1990年修訂的「長江流域綜合利用計劃要點報告」來預測,即使長江的農業、工業、以及生活用水的需求量達到2,200億立方米時,其實際用水量也不到1,000億立方米。同時,長江的年流量不僅在中國是最大的,而且也是流量最穩定的一條河流,相對北方的各條河流,年流量分布均衡。

另外,從長江調水在地理條件上也具有優勢。長江是從西向東,流經中國的大部分地區,上游距西北的乾旱地區較近,中下游鄰近著最缺水的華北平原,對長江跨流域向北方調水的南水北調工程來說,從地理條件上來看是極為有利的。因此,從中國全國的社會經濟發展需要這一觀點考慮,為了支援北方的乾旱和缺水地區的發展,是可以從長江流域給北方輸送一部分水資源的,這也是在推進南水北調工程過程中全中國人民的共同願望。

註解:我國水資源佔世界的百分之8。

④ 我國水資源在時間,空間上是如何分布的

時間上夏多冬少,空間上南多北少,東多西少。
我國水資源在時間分布上變化很大,水旱災害頻繁。由水循環可知,自然界的水循環在時間上的變化很不穩定,因此水資源在時間分配上具有不均勻性。尤其是我國位於世界著名的東亞季風區,屬顯著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因此降水量和徑流量的年內年際變化都相當大,而且貧水地區的變化一般大於豐水地區。據統計,全國大部分地區連續最大四個月降水量佔全年的70%左右。南方大部分地區連續最大四個月徑流量佔全年徑流量的60%左右,華北、東北的一些地區可達全年徑流量的80%以上。

年降水量的最大與最小比值,在南方為2~4倍,在北方為3~6倍。年徑流量的最大與最小比值,在長江、珠江、松花江為2~3倍,黃河為4倍,淮河為15倍,海河則高達20倍。而且年際間還存在著連豐、連枯的現象,如黃河1922~1932年連續11年的平均年徑流量比正常年少30%,海河北系1980~1984年的平均年徑流量比正常年少1/2。松花江在近80年中出現過連續11年和連續13年的枯、豐年組,1916~1928年的平均年徑流量比正常年少41%,而1953~1966年又比正常年多41%。

降水量和徑流量年際間的懸殊差別和年內高度集中的特點,不僅給開發利用水資源帶來了困難,也是水旱災害頻繁、農業產量不穩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南多北少,夏多冬少我國水資源在分布上具有時、空分布不均衡和水、土資源組合不平衡的顯著特徵。我國地域遼闊,跨躍高、中、低三個緯度帶,由於東西距海的遠近、南北緯度的高低相差大,全國降水量和徑流量的地區分布極不均勻,總的趨勢是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我國地表徑流的分布趨勢,基本上與降水量相似,但地區分布的不均勻性比降水量更為嚴重。總的來說,南方水多、人多、地少;北方地多、人多、水少。南方四片水資源總量佔全國的81%,人均佔有水量約為全國均值的1.6倍,畝均占水量為全國均值的2.3倍。其中,西南諸河片人均佔有水資源量達全國均值的15倍,畝均佔有水量達全國均值12倍。北方片中黃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的水資源總量僅佔全國的7.5%,而人口和耕地卻分別佔到全國的34%和39%。尤其是海灤河片,人均和畝均水量都是全國的最低值,人均佔有水量為全國均值的16%,畝均佔有水量為全國均值的14%,是我國缺水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南方和北方相比,前者人均水量為後者的4.5倍,畝均水量為9.1倍;西南諸河與海灤河相比,前者人均水量為後者的89倍,畝均水量為87倍。

⑤ 地球上的水資源和淡水資源的分布情況怎樣

地球雖然有70.8%的面積為水所覆蓋,但淡水資源卻極其有限。在全部水資源中,97.5%是鹹水,無法飲用。在餘下的2.5%的淡水中,有87%是人類難以利用的兩極冰蓋、高山冰川和永凍地帶的冰雪。人類真正能夠利用的是江河湖泊以及地下水中的一部分,僅佔地球總水量的0.26%,而且分布不均。

2004年我國供用耗排水量

供水量:2004年全國總供水量5548億立方米,占當年水資源總量的23%。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佔81.2%,地下水源供水量佔18.5%,其他水源供水量佔0.3%。北方六區供水量2457億立方米,佔全國總供水量的44.3%;南方四區供水量3091億立方米,佔全國總供水量的55.7%。南方各省級行政區以地表水源供水為主,大多佔總供水量的90%以上;北方各省級行政區地下水源供水佔有較大比例,其中河北、北京、山西、河南、山東、遼寧和內蒙古等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占總供水量的50%以上。在4504億立方米地表水源供水量中,蓄水工程佔33.0%,引水工程佔37.7%,提水工程佔26.9%,水資源一級區間調水佔2.4%。在108億立方米調水量中,海河區引黃河水42億立方米,淮河區從長江和黃河共引水60億立方米,長江區從錢塘江和淮河共引水5億立方米。

另外,全國有8個省(直轄市)直接利用海水共計234億立方米,主要作為火(核)電的冷卻用水。其中廣東和浙江兩省利用海水最多,分別為105億和64億立方米。

用水量:2004年全國總用水量5548億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佔11.7%,工業用水佔22.2%,農業用水佔64.6%,生態用水(僅包括人為措施供給的城鎮環境用水和部分河湖、濕地補水)佔1.5%。按生活(單指居民生活)、生產、生態用水劃分,生活用水佔8.0%,生產用水佔90.5%,生態用水佔1.5%。與2003年比較,全國總用水量增加227億立方米,其中農業用水增加153億立方米,工業用水增加52億立方米(其中火電用水增加48億立方米),生活用水增加20億立方米,生態用水略有增加。

按東、中、西部地區統計,用水量分別為2145、1595、1808億立方米,相應佔全國總用水量的38.7%、28.7%、32.6%。由東往西,生活和工業用水比重逐漸減小,農業用水比重逐漸增大。

在各省級行政區中,用水量大於400億立方米的有江蘇、新疆、廣東3個省(自治區),用水量介於200~400億立方米的有7個省(自治區),用水量介於100~200億立方米的有1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用水量少於100億立方米的有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業用水占總用水量75%以上的有寧夏、新疆、西藏、內蒙古、海南、甘肅、河北7個省(自治區),大多位於西部地區;工業用水占總用水量30%以上的有上海、重慶、江蘇、湖北、廣東、福建、安徽7個省(直轄市);生活用水占總用水量20%以上的有北京、重慶、天津3個直轄市。

用水消耗量:2004年全國用水消耗總量3001億立方米,其中農業耗水佔77.0%,工業耗水佔9.3%,生活耗水佔12.1%,生態耗水佔1.6%。全國綜合耗水率(消耗量佔用水量的百分比)為54%,乾旱地區耗水率普遍大於濕潤地區。各類用戶耗水率差別較大,農田灌溉為64%,工業為23%,城鎮生活為30%。

污水排放量:污水排放量是指工業、第三產業和城鎮居民生活等用水戶排放的水量,但不包括火電直流冷卻水排放量和礦坑排水量。2004年全國污水排放總量693億噸,其中工業污水佔2/3,第三產業和城鎮居民生活污水佔1/3。

(摘自《2004年中國水資源公報》,涉及的全國性數據,均未包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

⑥ 中國水資源的概況

水是維系生命與健康的基本需求,地球雖然有71%的面積為水所覆蓋,但是淡水資源卻極其有限。在全部水資源中,97.47%是無法飲用的鹹水。在餘下的2.53%的淡水中,有87%是人類難以利用的兩極冰蓋、高山冰川和永凍地帶的冰雪。人類真正能夠利用的是江河湖泊以及地下水中的一部分,僅佔地球總水量的0.26%,而且分布不均。因此,世界上有超過十四億的兒童、婦女及男人無法獲取足量而且安全的水來維持他們的基本需求。在許多層面,水資源和健康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我們所做的每項決策事實上都和水、以及水對健康所造成的影響有關。 降水量。2008年全國平均年降水量達到654.8mm,摺合降水總量為62000億立方米,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偏多1.9%。從水資源分區看,松花江、遼河、海河、黃河、淮河、西北諸河6個水資源一級區(簡稱北方6區,下同)面平均降水量為322.6mm,比常年值偏少1.7%;長江(含太湖)、東南諸河、珠江、西南諸河4個水資源一級區(簡稱南方4區,下同)面平均降水量為1244.3mm,比常年值偏多3.7%。在31個省級行政區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廣東和海南偏多20%左右;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7個省(自治區),其中寧夏和黑龍江的偏少程度超過10%。
地表水資源量。2008年全國地表水資源量26377億立方米,摺合年徑流深278.6mm,比常年值偏少1.2%。從水資源分區看,北方6區地表水資源量比常年值偏少16%,南方4區比常年值偏多1.7%。在31個省級行政區中,地表水資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海南、天津、上海、廣東、廣西偏多程度在36%~20%之間,黑龍江、河北、山西、內蒙古、甘肅、寧夏偏少程度在50%~30%之間。
2008年,從國境外流入中國境內的水量為233億立方米;從國內流出國境的水量為6057億立方米,流入國際邊界河流的水量為647億立方米;全國入海水量為16101億立方米。
地下水資源量。2008年全國礦化度小於等於2g/L地區的地下水資源量為8122億立方米,其中平原區地下水資源量為1736億立方米,山丘區地下水資源量為6683億立方米,平原區與山丘區之間的地下水資源重復計算量為297億立方米。2008年全國平原區地下水總補給量為1806億立方米,其中北方6區平原地下水總補給量為1473億立方米,佔全國總補給量的81.6%。北方平原區的地表水體入滲補給量、降水入滲補給量、山前側滲補給量和井灌回歸補給量分別佔36.3%、51.2%、7.9%和4.6%。
水資源總量。2008年全國水資源總量為27434億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少1%。地下水與地表水資源不重復量為1057億立方米,佔地下水資源量的13%,也就是說,地下水資源量的87%與地表水資源量重復。北方6區水資源總量4601億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少12.5%,佔全國的16.8%;南方4區水資源總量為22834億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多1.7%,佔全國的83.2%。全國水資源總量占降水總量的44.2%,平均每平方公里產水29萬立方米。從總量來看,按照2009年的最新統計,中國水資源總量約為28124億立方米,位居世界第六。排在前五位的分別是巴西、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和印度尼西亞。 大中型水庫蓄水動態。2008年對全國500座大型水庫和2980座中型水庫進行統計,水庫年末蓄水總量為3083億立方米,比年初蓄水總量增加360億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庫年末蓄水量為2751億立方米,比年初增加345億立方米;中型水庫年末蓄水量為332億立方米,比年初增加15億立方米。北方6區水庫年末蓄水量比年初共減少52億立方米,其中黃河區減少35億立方米;南方4區水庫年末蓄水量比年初共增加412億立方米,其中長江區和珠江區分別增加242億立方米和142億立方米。各省級行政區水庫年末蓄水量與年初比較,湖北、廣西、貴州等1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水庫蓄水量增加,共增加蓄水量430億立方米,河南、青海等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水庫蓄水量減少,共減少蓄水量70億立方米。
北方平原區淺層地下水動態。2008年,北方17個省級行政區對77萬平方公里平原地下水開采區進行了統計分析,年末淺層地下水儲存量比年初減少38億立方米。在各水資源一級區中,僅海河區和遼河區地下水儲存量增加,西北諸河區、黃河區、淮河區、松花江區均有不同程度的減少,其中西北諸河區減少32億立方米,其餘3區減少幅度在2億~8億立方米之間。按省級行政區統計,地下水儲存量增加的僅有6個省級行政區,其中河北和遼寧增加較多,分別增加近5億立方米;儲存量減少的有11個省級行政區,其中新疆減少最多,達28億立方米,陝西、黑龍江、甘肅、減少幅度在4億~6億立方米之間。
平原區地下水位降落漏斗。2008年,21個省級行政區對地下水位降落漏斗(以下簡稱漏斗)進行了不完全調查,共統計漏斗81個,漏斗總面積7萬平方公里。在38個淺層(潛水)漏斗中,年末漏斗面積大於500平方公里的共11個,年末漏斗中心水位埋深大於20m的共24個。在43個深層(承壓水)漏斗中,年末漏斗面積大於500平方公里的共25個,年末漏斗中心水頭埋深大於50m的共13個。2008年末與年初相比,淺層漏斗面積擴大的有21個,中心水位下降的有21個;深層漏斗面積擴大的有9個,中心水頭下降的有10個。 供水量。2008年全國總供水量5910億立方米,占當年水資源總量的21.5%。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佔81.2%,地下水源供水量佔18.3%,其他水源供水量佔0.5%。在4796億立方米地表水源供水量中,蓄水工程佔33.8%,引水工程佔38.6%,提水工程佔24.9%,水資源一級區間調水佔2.7%。在1085億立方米地下水供水量中,淺層地下水佔80.1%,深層承壓水佔19.4%,微鹹水佔0.5%。
北方6區供水量2622億立方米,佔全國總供水量的44.4%;南方4區供水量3288億立方米,佔全國總供水量的55.6%。南方各省級行政區以地表水源供水為主,大多佔其總供水量的90%以上;北方各省級行政區地下水源供水佔有較大比例,其中河北、北京、山西、河南4個省(直轄市)占總供水量的50%以上。
另外,全國直接利用海水共計411億立方米,主要作為火(核)電的冷卻用水。其中廣東、浙江和山東利用海水較多,分別為204億立方米、119億立方米和33億立方米。
用水量。2008年全國總用水量5910億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佔12.3%,工業用水佔23.7%,農業用水佔62.0%,生態與環境補水(僅包括人為措施供給的城鎮環境用水和部分河湖、濕地補水)佔2.0%。與2007年比較,全國總用水量增加91億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增加19億立方米,工業用水減少7億立方米,農業用水增加65億立方米,生態與環境補水增加14億立方米。在各省級行政區中用水量大於400億立方米的有江蘇、新疆、廣東3個省(自治區),用水量少於50億立方米的有天津、青海、北京、西藏、海南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業用水占總用水量75%以上的有新疆、寧夏、西藏、內蒙古、甘肅、海南6個省(自治區),工業用水占總用水量30%以上的有上海、重慶、福建、江蘇、湖北、貴州、安徽7個省(直轄市),生活用水占總用水量20%以上的有北京、重慶和天津3個直轄市。
用水消耗量。2008年全國用水消耗總量3110億立方米,其中農業耗水佔74.7%,工業耗水佔10.7%,生活耗水佔12.4%,生態與環境補水耗水佔2.2%。全國綜合耗水率(消耗量佔用水量的百分比)為53%,乾旱地區耗水率普遍大於濕潤地區。各類用戶耗水率差別較大,農田灌溉為62%,工業為24%,城鎮生活為30%,農村生活為85%。
廢污水排放量。廢污水排放量是指工業、第三產業和城鎮居民生活等用水戶排放的水量,但不包括火電直流冷卻水排放量和礦坑排水量。2008年全國廢污水排放總量758億噸。
用水指標。2008年,全國人均用水量為446立方米,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當年價格)用水量為193立方米。城鎮人均生活用水量(含公共用水)為每日212L,農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為每日72L,農田實灌面積畝均用水量為435立方米,萬元工業增加值(當年價)用水量為108立方米。按可比價計算,2008年全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和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分別比2007年下降了7%和9%。
各省級行政區的用水指標值差別很大。從人均用水量看,大於600立方米的有新疆、西藏、寧夏、黑龍江、江蘇、內蒙古、廣西、上海、青海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新疆、西藏、寧夏分別達2500立方米、1315立方米、1208立方米;小於300立方米的有山西、天津、北京、陝西、山東、河南、四川、貴州、河北、重慶10個省(直轄市),其中山西最低,僅167立方米。從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看,新疆和西藏2個自治區較高,分別為1209立方米和948立方米;小於100立方米的有北京、天津、山東、山西、上海、浙江6個省(直轄市),其中北京、天津分別為30立方米和34立方米。 河流水質。2008年,對約15萬平方公里的河流水質進行了監測評價,Ⅰ類水河長占評價河長的3.5%,Ⅱ類水河長佔31.8%,Ⅲ類水河長佔25.9%,Ⅳ類水河長佔11.4%,Ⅴ類水河長佔6.8%,劣Ⅴ類水河長佔20.6%。全國全年Ⅰ~Ⅲ類水河長比例為61.2%,與2007年基本持平。各水資源一級區中,西南諸河區、西北諸河區、長江區、珠江區和東南諸河區水質較好,符合和優於Ⅲ類水的河長佔95%~64%;海河區、黃河區、淮河區、遼河區和松花江區水質較差,符合和優於Ⅲ類水的河長佔35%~47%。
湖泊水質。對44個湖泊的水質進行了監測評價,水質符合和優於Ⅲ類水的面積佔44.2%,Ⅳ類和Ⅴ類水的面積共佔32.5%,劣Ⅴ類水的面積佔23.3%。對44個湖泊的營養狀態進行評價,1個湖泊為貧營養,中營養湖泊有22個,輕度富營養湖泊有10個,中度富營養湖泊有11個。國家重點治理的「三湖」情況如下:
太湖:若總磷、總氮參加水質評價,湖體水質均劣於Ⅲ類,Ⅳ類、Ⅴ類、劣Ⅴ類水面積分別占評價面積的7.4%、27.2%和65.4%。若總磷、總氮不參加水質評價,則Ⅱ類水面積佔18.8%,Ⅲ類水面積佔64.5%,IV類水面積佔13.8%,劣Ⅴ類水面積佔2.9%。除東太湖和東部沿岸帶處於輕度富營養狀態外,其他湖區均處於中度富營養狀態。
滇池:耗氧有機物及總磷和總氮污染均十分嚴重。無論總磷、總氮是否參加評價,Ⅴ類水面均占評價水面的28.3%,劣Ⅴ類水面佔71.7%。全湖處於中度富營養狀態。
巢湖:西半湖污染程度明顯重於東半湖。若總磷、總氮不參加評價,東半湖評價水面水質為Ⅲ類,西半湖評價水面為Ⅳ類,總體水質為Ⅳ類。若總磷、總氮參加評價,東半湖評價水面水質為Ⅳ~Ⅴ類,西半湖為劣Ⅴ類,總體水質為劣Ⅴ類。東半湖處於中營養狀態,西半湖處於中度富營養狀態。
水庫水質。在監測評價的378座水庫中,水質優良(優於和符合Ⅲ類水)的水庫有303座,占評價水庫總數的80.2%;水質未達到Ⅲ類水的水庫有75座,占評價水庫總數的19.8%,其中水質為劣Ⅴ類水的水庫有16座。對347座水庫的營養狀態進行評價,中營養水庫有241座,輕度富營養水庫86座,中度富營養水庫18座,重度富營養水庫2座。
省界水體水質。對全國298個省界斷面的水質進行了監測評價,水質符合和優於地表水Ⅲ類標準的斷面數占總評價斷面數的44.6%,水污染嚴重的劣Ⅴ類佔27.5%。各水資源一級區中,省界斷面水質較好的是西南諸河區和東南諸河區,淮河區、海河區、遼河區省界斷面水質較差。省界斷面的主要超標項目是化學需氧量、高錳酸鹽指數、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揮發酚等。
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狀況。2008年全國監測評價水功能區3219個,按水功能區水質管理目標評價,全年水功能區達標率為42.9%,其中一級水功能區(不包括開發利用區)達標率為53.2%,二級水功能區達標率36.7%。在一級水功能中,保護區達標率為65.5%,保留區達標率為67.7%,緩沖區達標率為25.9%。
地下水水質。2008年,根據641眼監測井的水質監測資料,北京、遼寧、吉林、上海、江蘇、海南、寧夏、廣東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對地下水水質進行了分類評價。水質適合於各種使用用途的Ⅰ~Ⅱ類監測井占評價監測井總數的2.3%,適合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及工農業用水的Ⅲ類監測井佔23.9%,適合除飲用外其它用途的Ⅳ~Ⅴ類監測井佔73.8%。

⑦ 我國可飲用水資源是多少

我國飲用水資源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研究

劉永懋 宿 華

摘 要 水生態承載力問題,是我國水資源匱乏、污染加劇、浪費驚人現象背後的核心理論問題。水生態承載力通常包括「支持」和「壓力」兩個部分。水生態承載力以水生態系統的持續承載為基礎,以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承載目標;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建立在水生態承載力允許的安全閾值內。

關鍵詞 飲用水資源 保護 持續發展 研究

「飲用水」是水資源利用功能中的最高層,在水資源價值坐標系中,它也位居最高層位,是水資源利用的「重中之重」,它直接關繫到飲水人群的健康與生命安全,關繫到社會穩定與綜合國力的增強。

一、我國飲用水資源面臨的嚴峻形勢:危機

我國主要地表水與地下水均為多功能水體,水的飲用功能蘊涵其中,因此,研究飲用水就是研究具有飲用功能的地表水和地下水。

1.地表水資源狀況

(1)從流域看

全國七大流域水資源總量為18967.8億m3,地下水資源總量為5295.34億m3,重復水量為4379.09億m3,水資源總量為19884.55億m3。佔全國
水資源總量的65.4%,流域內用水總量為全國用水總量的82%。因此,可近似代表全國地表水資源總量。

按國際現行標准,人均水資源量2000m3/a就處於缺水邊緣;人均水資源量1000m3/a為人類生存起碼需求。對照國際標准,全國七大流域人均水資源量除珠江和長江兩大流域外,其餘五大流域均在缺水警戒線之下,說明飲用水嚴重緊缺。

(2)從區域看

天津、寧夏、上海、北京、河北、山東、河南、江蘇、山西、遼寧10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均水資源量低於1000m3/a,屬於嚴重缺水區。低於全國人均水資源量的還有安徽、甘肅、陝西、吉林、湖北、浙江、黑龍江、內蒙古 8省(自治區),即:全國嚴重缺水或接近國際缺水警戒線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共有18個。

(3)從城市看

全國668個城市,其中缺水城市400多個,嚴重缺水城市114個,北方地區有71個,南方有43個。可見,全國城市普遍缺水,幾乎所有的省會城市都缺水。

2.地下水狀況

全國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量為8288億m3,其中:北方片平原區地下水資源量為1468億m3,佔全國平原區的78%,可開采量多年平均約為1000億m3。南方片平原區地下水只有405.1億m3,地下水資源並不豐富。

3.全國飲用水資源存在的突出問題

(1)飲用水資源極度匱乏

除城市普遍缺水外,我國廣大農村,特別是西北、華北、東北等地區淡水不足,許多地區飲水困難。東北、華北等廣大農村主要飲用地下水,由於超采,導致了大批降落漏斗的產生。多水的長江流域有缺水城市59座,缺水縣城155座,還存在五大缺水乾旱區,西南諸河流域干早區,飲水極度困難。多水的珠江流域有16個嚴重缺水區,缺水總量達165.21億m3/a。

(2)水域污染極為嚴重

「全國生活飲用水水質和水性疾病調查」表明:飲用水水質差已構成威脅11億人口生存的一大尖銳問題。全國有28%的人飲用地表水, 72%的人飲用地下水。由於地表水和地下水受到糞便、垃圾、生活污水和城鄉企業「三廢」的重疊污染,水質持續惡化。污染不僅使有限的淡水資源更加匱乏,同時,也導致了「介水疾病」的傳播。據調查:飲水引起的傳染病要佔全國傳染病80%左右。

(3)生態破壞,導致飲用水源萎縮

如水土流失,導致泥沙淤積,減少河、庫容量;乾旱導致飲用水資源 更加短缺;濕地萎縮、江河斷流等水生態問題,破壞了飲用水源;水資源利用效率不高,浪費普遍存在,使不堪重負的飲用水資源,雪上加霜;水資源承載力持續下降,在許多地區已逼近極限。

二、我國飲用水資源生態承載力:持續下降

水,已成為當今世界最為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水危機在我國的許多地區已成現實,水資源匱乏、污染加劇、浪費驚人的嚴峻「水情」昭示出一
系列的理論問題,最核心的是「水生態承載力」問題。

飲用水資源承載力,從中觀層面看:可分為流域承載力和區域承載力。

1.水生態承載力的內涵

①水生態承載力通常包括「支持與壓力」兩個部分:水生態系統的「自我維持」與「自我調節」能力,以及水資源與水環境系統的供容能力,為水生態承載力的支持部分;水生態系統內社會經濟於系統的發展能力,為水生態承載力的壓力部分。

②水生態系統的自我維持與自我調節能力是指水生態系統的「彈性力」大小,水牛態與水環境子系統的供容能力則分別是指水資源和水環境的承載能力大小;而社會經濟子系統的發展能力是指水生態系統可維持的社會經濟規模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數量。

③水生態承載力以水生態系統的持續承載為基礎,以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承載目標。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建立在水生態承載力允許的安全閾值內。

④水生態承載力十分注重其整體調節能力,同時,也注重水資源與水環境各單項要素的重要性。所以生態系統一旦崩潰,則包括人類在內的全部
物種都將面臨滅絕的危險,而不僅僅是資源特別是水資源的減少或環境質量的下降。

⑤生態系統的彈性力既可緩解各 種壓力與擾動的破壞而保持系統不崩潰,又可最大限度地保障資源特別是水資源與環境承載力的正常調節作用
及功能的發揮。沒有一個正常的具有一定彈性度生態系統的支持,水資源與水環境承載功能都不能得到充分發揮,因此,生態彈性力是生態承載力的支持條件。

⑥在人類與生態系統中,人是能動的主體。水資源與水環境的變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人左右的,生態系統的發展方向主要是受人調控的,調控
的有效度、長效性,直接關繫到水資源持續利用問題。

2.水資源承載力的理論概念

水資源承載力的大小直接取決於水資源利用的方式與手段,利用方式不同其結果也不同。

(1)最大水資源承載力

在一定區域范圍內,通過工程技術手段,使水資源的承載力在某一時段內達到最大。這里值得注意的是,水資源技術承載力雖然達到了最大水資
源效應或稱「張力效應」,但卻損害了水環境與生存承載力,這是不足之處,尚待調節與解決。

(2)適度水資源承載力

在一定區域范圍內,通過各種工程技術手段可達到的水資源承載能力。面向可持續發展,我們追求的是水生態承載力的提高,科技進步雖然不斷地提高了水資源承載力,但這種提高必須限定在水生態允許的承載范圍內,雖然是提高了水資源承載力,但卻降低了生態系統的整體承載力,這是一種不可持續承載。將造成水環境污染和水生態破壞,導致水環境承載力和水生態承載力的降低。

值得注意的是:追求水資源承載打的生態效應,決不等於否定工程與支術的作用,而更重要的是尋求水資原利用與水生態系統可接受閾值之間向動態平衡「臨界點」。

(3)生態一水資源承載力

在一定時間、一定區域范圍內,在不超過生態系統彈性限度條件下,水資源的供給能力和可持續供養的具有一定生活質量的人口數量。

生態承載力意義下的水資源承載力,其理論內涵是:

①生態一水資源承載力,系指「適度承載力」,而不是最大水資源承載力。水資源作為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受到生態系統的制約,表現在水資源承載力方面是直接受控於生態系統彈性力的大小。

②水資源承載力的大小取決於生態系統中水資源的豐富度,以及對水資源的需求與利用方式等。水資源豐富或供給能力大是好的條件,但並不能完全表明系統中的水資源承載力就大,因為人們只注意到水資源的存儲量,而往往忽視了水質保護與開發利用尺度。如海河流域水污染十分嚴重,而水的開發利用率超過90%,淮河已有60%的水域是超V類水質,完全喪失使用功能,可用水的利用率也超過70%以上,通常水資源利用率的上限
值不超過40%。

③人類對水資源的需求包括數量與質量兩個方面,其要求不同,水資源的.承載力也不同,如飲用水要求水質不超過Ⅲ類標准。

(4)水生態一環境承載力

水環境承載力是水生態承載力的約束條件,生態承載力條件下的環境承載力應包括:在一定生活水平與生活質量限定下的承載力,反映在環境方面就是水環境應具有一定的標准;可容納的污染物數量,反映在環境方面為相應的環境容量。

(5)水生態彈性力

系指水生態系統的自我維持、自找調節及其抵抗各種壓力與擾動的能力大小。

①生態彈性力是生態承載力的支持條件,是人類生存與活動的基礎。生態系統的彈性力對生態系統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因為任何生態系統都不是獨立存在的,也不是靜止不動的,而是隨時都在承受著各種壓力和變化,但任何生命體的存在都需要有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這種相對穩定的環境之所以能維持,主要是因為生態系統有自我維持和自我調節的能力,也就是說生態系統有一定的彈性力。

②只有科學地、准確地認識生存系統的彈性度,才可避免顧此失彼,從而有利於系統的可持續發展。提高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是人類追求的目
標。過去人們將生態承載力錯誤地理解為資源承載力,所以,我們對生態系統改造時,往往只注重系統的資源承載力,而忽視了系統的生態承載力,因此造成了許多不可逆轉的重大生態損失。如圍湖造田、濕地開墾、毀林開荒等,教訓深刻,損失巨大。

③生態彈性力的內涵,應包括系統彈性強度和系統彈性限度兩個方面。彈性強度指系統的彈性力大小,彈性限度則是指系統的彈性范圍。

水生態彈性強度的重要意義就是在於衡量一個流域或區域的實際或潛在的水承載能力大小,判定一個流域或區域的自我維持能力與穩定性大小,以及衡量一個流域或區域的發展方向,這對指導流域和區域的可持續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生態彈性力」概念的提出,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都是十分巨大的,特別是對飲用水資源的保護、開發與利用,指導價值是無法估量的。

飲用水資源系統為開放體系,不停地與外界進行能量與物質交換,當系統在到達遠離平衡態的非線性區域時,一旦系統的某個參量的變化達到
一定的閾值,通過「漲落」過程,系統可能發生非平衡相變,由原來的無序狀態突變為「耗散結構」的狀態,使水域實現生態平衡。

三、我國飲用水資源:保護對策與發展戰略

1.保護對策

①對飲用水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必須要有生態學的思考,建立生態保護體系,即利用生態技術解決飲用水「難題」,利用生態工程技術修復水生態缺損,建立健康的水生態領域。

②依法全面控制水污染,提高水環境、水生態承載力。

③全面推行節水政策,實施節水工業、節水農業並建立節水型社會。

④開放水市場,發展水產業,實施水資源有償使用、有償轉讓、進行水權交換,實現「以水養水」戰略。

⑤依靠科技進步保護江、河、湖、庫以及地下水域,發展循環經濟和綠色清潔工藝把污染消滅在生產源頭和過程中,從而保證水一人類一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發展戰略

①「理論戰略」,讓我們深刻理解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內涵,把飲用水資源 的保護、開發與利用,引導到持續發展的軌道上來,以便實現水的永續利用。

②「生態戰略」,要利用生態技術解決水難題;要利用生態系統的特殊功能截留雨洪水,以便解決水量不足的問題,同時,一切水問題,只有面向生態才能得到解決。

③「綜合戰略」,從不同的層面、不同的角度,提出水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的基本原則。

參考文獻:

1 WHO.Guidelines for Drinkingwater Quality. Addenm tO V012.Health Criteria and Other Supporting.Genera;WHO,1998
2 EU Council Directive 98/83 EC(from intemet)
3 高吉喜.可持續發展理論探討.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1.5

(作者為松遼流域水資源保護局:劉永懋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宿華為高級工程師)
責任編輯 李計初

⑧ 安徽省水資源有哪些特點

安徽省的水資源主要是皖南地區水資源充沛,皖北地區水資源較少,南北差異大,中北部易出現水旱澇災害。

⑨ 中國北方水資源和南方水資源佔到全國的比例分別為( )

南方佔全國耕地資源的38%我國土地資源北方比南方比較多
;水資源北方比南方相對較少
,北方耕地佔全國耕地資源的62%。北方佔全國水資源的20%還不到

⑩ 中國水資源分布情況現狀如何。

一、中國水資源分布情況現狀:

中國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7萬億立方米,地下水0.83萬億立方米,由於地表水與地下水相互轉換、互為補給,扣除兩者重復計算量0.73萬億立方米,與河川徑流不重復的地下水資源量約為0.1萬億立方米。按照國際公認的標准,人均水資源低於3000立方米為輕度缺水;人均水資源低於2000立方米為中度缺水;人均水資源低於1000立方米為重度缺水;人均水資源低於500立方米為極度缺水。中國目前有16個省(區、市)人均水資源量(不包括過境水)低於嚴重缺水線,有6個省、區(寧夏、河北、山東、河南、山西、江蘇)人均水資源量低於500立方米,為極度缺水地區。

二、中國水資源分布的主要特點是:
總量並不豐富,人均佔有量更低。中國水資源總量居世界第六位,人均佔有量為2240立方米,約為世界人均的1/4,在世界銀行連續統計的153個國家中居第88位。
地區分布不均,水土資源不相匹配。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國土面積只佔全國的36.5%,其水資源量佔全國的81%;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區的國土面積佔全國的63.5%,其水資源量僅佔全國水資源總量的19%。
年內年際分配不勻,旱澇災害頻繁。大部分地區年內連續四個月降水量佔全年的70%以上,連續豐水或連續枯水較為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