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地球上的水資源
水資源
地球上的水資源,從廣義來說是指水圈內水量的總體。
海水是鹹水,不能直接利用,所以通常所說的水資源主要是指陸地上的淡水資源,如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地下水和冰川等。陸地上的淡水資源只佔地球上水體總量2.53%,其中大部分(近70%)是固體冰川,即分布在兩極地區和中、低緯度地區的高山冰川,還很難加以利用。目前人類比較容易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淺層地下水,儲量約佔全球淡水總儲量的0.3%,只佔全球總儲水量的十萬分之七。據研究,從水循環的觀點來看,全世界真正有效利用的淡水資源每年約有9 000千米3。
一般說來,降水豐富的地區,水資源豐富;降水量少的地區,水資源貧乏。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水資源的豐歉程度,通常以多年平均徑流總量和人均佔有量為主要指標。全世界河川徑流總量為47 000千米3,按人平均約為9 000米3。我國河川徑流總量約27 000億米3,按人口平均每人佔有量約2 400米3,大大低於世界人均佔有量。
珍惜水資源、保護水環境,我們要做到:(1)必須懂得如何科學用水;(2)從每個家庭做起,建設節水型家庭;(3)大力加強節水型社會建設,堅持開源與節流並重、節流優先的原則,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4)控制污水及污染物排放,建設污水處理系統,加強水環境監測,強化法律意識,依法管理水資源、水環境。
地球雖然有70.8%的面積為水所覆蓋,但淡水資源卻極其有限。在全部水資源中,97.5%是鹹水,無法飲用。在餘下的2.5%的淡水中,有87%是人類難以利用的兩極冰蓋、高山冰川和永凍地帶的冰雪。人類真正能夠利用的是江河湖泊以及地下水中的一部分,僅佔地球總水量的0.26%,而且分布不均。約65%的水資源集中在不到10個國家,而約佔世界人口總數40%的80個國家和地區卻嚴重缺水。據聯合國公布的統計數據,全球目前有11億人生活缺水,26億人缺乏基本的衛生設施。
3月22日
每年的3月22日是聯合國確定的「世界水日」 (World Water Day) 。2005年3月22日是第13個世界水日,主題為「生命之水」。這一主題是聯合國2003年在其第58屆大會上確定的。
1993年1月18日,第47屆聯合國大會根據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制定的《21世紀行動議程》中提出的建議,通過了第193號決議,並確定自1993年起,將每年的3月22日定為世界水日,旨在推動對水資源進行綜合性統籌規劃和管理,加強水資源保護,以解決日益嚴峻的缺水問題。同時,通過開展廣泛的宣傳教育活動,增強公眾對開發和保護水資源的意識。
同時,水污染也進一步蠶食著大量可供消費的水資源,並危害人類的健康。聯合國的調查顯示,全世界每年排放的污水達4000多億噸,造成5萬多億噸水體被污染,致使數百萬人死於飲水不潔所引起的疾病。
近年來,日益嚴峻的水危機狀況已經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有關專家呼籲,世界各國應通力合作,加強淡水資源管理,節約用水,減少污染,並通過磋商談判解決地區水資源分配問題。
1981年至1990年,世界首個國際水行動十年計劃得以實施。其間,全世界共有10億多人獲得水供應,近7.7億人的衛生條件得到改善。
2003年,聯合國第58屆大會通過決議,宣布從2005年至2015年為生命之水國際行動十年,主題是「生命之水」,從2005年3月22日的世界水日正式實施。
生命之水國際行動十年的目標是敦促各國更加關注與水相關的問題,開展多層次合作,以實現《聯合國千年宣言》、《約翰內斯堡實施計劃》和《21世紀議程》中與水相關的目標。聯合國大會呼籲聯合國各相關機構、專門機構、地區委員會和其他組織共同協調行動,利用現有資源和自願捐款,在十年行動中體現「生命之水」的含義。
◎ 中國水周
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頒布後,水利部即確定每年的7月1日至7日為「中國水周」,考慮到「世界水日」與「中國水周」的主旨和內容基本相同,故從1994年開始,把「中國 水周」的時間改為每年的3月22日至28日,時間重合,使宣傳活動更加突出「世界水日」的主題。>>>
㈡ 水資源主要指的是
水資源
水資源是人類生產和生活不可缺少的自然資源,也是生物賴以生存的環境資源,隨著水資源危機的加劇和水環境質量不斷惡化,水資源短缺已演變成世界倍受關注的資源環境問題之一。
近20年來,"水資源"名詞在我國廣泛流行,但對其內涵,卻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尚無公認的定論。究其原因,主要是:(1)不同部門、不同行業對水資源的理解有差異,甚至相反;(2)水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如地表水、地下水、降水、土壤水等,且相互之間可以轉化;(3)水的物理、化學性質具有較強的地域性,它至少包含水量和水質兩方面,這兩方面在自然因素或社會因素影響下是可變的;(4)水資源的開 發利用,受自然因素、社會因素、經濟因素、環境因素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和限制,水資源利用 效率,由於上述諸多因素的影響是在不斷地發生變化的;(5)這主要是由於水資源系統是一個復雜的耦合系統,它涉及到眾多的學科,如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學、氣象學、水文學、地質學等等,並且與人類社會發展和生存環境相結合。
在國外,較早採用"水資源"這一概念的是美國地質調查局。1894年,該局設立了水資源處),其主要業務范圍是對地表河川徑流和地下水的觀測。1963年,英國通過了水資源法,在該法中將水資源定義為"具有足夠數量的可用水?quot;。1965年,美國通過了水資源規劃法案,同時成立了Water Resources Council(水資源理事會),此時水資源具有濃厚的行業內涵。在《英國大網路全書》中,水資源被定義為"全部自然界任何形態的水,包括氣態水、液態水和固態水"。此定義被廣泛引用,這與英國大網路全書權威性有很大關系。197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建議"水資源應指可資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這個水源應具有足夠的數量和可用的質量,並能在某一地點為滿足某種用途而可被利用。"
我國開發利用水資源具有悠久的歷史,逐漸形成了比較完整且具有中國特色的水利科學體系。公元前250年左右,秦代李冰在四川省灌縣修建了解決成都平原水旱災害的舉世聞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明顯的一例。長期以來,水利界人士一直認為水利就是興水利、除水害。在西方國家文字中,暫時還找不到與我國"水利"一詞完全相對應的較貼切的譯文。因此,我國水利與水資源兩詞並行,具有一定的歷史背景。隨著時間的發展,西方的"水資源"也越來越具有"水利"的意義。
《中國大網路全書》是國內最具有權威性的工具書,但在不同卷冊中對水資源給予了不同解釋。如在大氣科學、海洋科學、水文科學卷中,水資源被定義為"地球表層可供人類利用的水,包括水量(水質)、水域和水能資源,一般指每年可更新的水量資?quot;;在水利卷中,水資源則被定義為"自然界各種形態(氣態、固態或液態)的天然水,並將可供人類利用的水資源作為供評價的水資源"。為了對水資源的內涵有全面深刻的認識,並盡可能達到統一,1991年部分知名專家學者進行了一次筆談,它們的主要觀點是:(1)降水是大陸上一切水分的來源,但它只是一種潛在的水資源,只有降水中可被利用的那一部分水量,才是真正的水資源。在降水中可以轉變為水資源部分是"四水",即:a水文部門所計算河川徑流是與地下水補給量之和扣除重復計算量;b土壤水含量;c蒸發量;d區域間徑流交換量。(2)從自然資源概念出發,水資源可定義為人類生產與生活資料的天然水源,廣義水資源應為一切可被人類利用的天然水,狹義的水資源是指被人們對水資源開發利用的那部分水。(3)水資源是指可供國民經濟利用的淡水水源,它來源於大氣降水,其數量為扣除降水期蒸發的總降水量。(4)水資源一般是指生活用水、工業用水和農業用水,此稱為狹義水資源;廣義水資源還包括航運用水、能源用水、漁業用水以及工礦水資源與熱水資源等。概言之,一切具有利用價值,包括各種不同來源或不同形式的水,均屬於水資源范疇。(5)不能籠統地?quot;四水"為水資源,只有那些具有穩定徑流量、可供利用的相應數量的水定義為水資源。(6)"水"和"水資源"在涵義上是有區別的,水資源主要指與人類社會用水密切相關而又能不斷更新的淡水,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水,其補給來源為大氣降水。(7)水資源是維持人類社會存在並發展的重要自然資源之一,它應當具有如下特性:a可以按著社會的需要提供或有可能提供的水量;b這個水量有可靠的來源,其來源可通過水循環不斷得到更新或補充;c這個水量可以由人工加以控制;d這個水量及其水質能夠適應用水要求。
從上述眾多的水資源定義中我們可以發現,水資源的定義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生變化的,它具有一定的時代烙印,並且出現了從非常廣泛外延向逐漸明確內涵的方向演變的趨勢。由於其出發點不同,相對於特定的研究學科領域而言,它們都具有合理的因素。從各個有關水資源學科出發,水資源涵義非常明確,研究對象十分清楚,但是如果從宏觀角度系統地認識水資源,水資源定義又很模糊,讓人感到五花八門,難以掌握。同時我們還必須注意到,上述各種水資源的定義,基本上都是圍繞著水的形態、利用、水量等展開論述,很少涉及水資源的質即水質,然而,水質對於水資源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不考慮水質而研究水資源,必將導致水資源開發利用的失誤。
本世紀70年代以來,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出現了新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1)水資源出現了短缺,所謂短缺是指相對水資源需求而言,水資源供給不能滿足生產生活的需求,導致生產開工不足,飲用發生危機,造成了巨大社會經濟損失,逐漸顯現出水資源是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瓶頸",水資源產業是國民經濟基礎產業,優先發展它是一種歷史的必然的趨勢;(2)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過程中排放出大量的污水,它們一方面污染了水源,導致水資源功能下降,使本來就具有的水資源供需矛盾更加尖銳,給經濟環境帶來極大不利影響,嚴重地制約著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為了緩解水資源的供需矛盾和日益嚴重的水環境惡化的世界性難題,污水處理回用已迫在眉睫;(3)水資源開發利用帶來了一系列環境問題,必須正確處理它們對環境所造成的沖擊,盡可能將其對環境所形成的不利影響降低到最低程度,這樣水利工程才能發揮最大的效益,也只有這樣,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保護和管理才能做出正確決策。因此,從現實角度來看,水資源不僅具有自然屬性、社會屬性、環境屬性,更重要的是它還具有經濟屬性。世界銀行負責環境持續發展的副總裁伊斯梅爾·塞諾丁說:對世界上正耗盡的水資源的管理需要有一個全球性政策,水應該被看做是一種經濟資源。
綜上所述,水資源包含水量與水質兩個方面,是人類生產生活及生命生存不可替代的自然資源和環境資源,是在一定的經濟技術條件下能夠為社會直接利用或待利用,參與自然界水分循環,影響國民經濟的淡水。細加分析此定義,我們會發現它有三個顯著的特徵:
(1)將經濟、技術因素隱含在水資源中,強調了水資源的經濟屬性和社會屬性,因而水資源量具有相對的動態性。一些暫時無法利用的水,如南極的冰山,盡管暫時對國民經濟沒有影響,但當經濟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可以開發利用時,它就是水資源,水資源量含有一定的經濟技術水量。
(2)將失去使用價值的污水劃歸到水資源行列中。在以往的水資源概念中,污水沒有相應的地位,很少論及。世界各國每年向環境排放大量的污水,它們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巨大影響。我國每年因水資源污染所造成的損失約400億元。污水也是待開發利用的資源,目前正在興起的污水資源化技術為解決水資源供需矛盾、保護水環境帶來了佳音,如果在理論上不給它相應的地位,這是很不符合現實要求的;
(3)明確強調水資源是環境資源,因而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必須限制在環境可承受的范圍之內,在研究水資源時,立足於水量、水質兼顧,避免兩者的分離出現偏差的同時,必須考慮水資源環境的制約因素,否則,在理論上是不完善的,在實踐上是要付出代價的。
水資源是生命的源泉,是生態系統不可缺少的要素,同土地、能源等構成人類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基本條件。隨著人口與經濟的增長,世界水資源的需求量不斷增加,水環境也不斷惡化,水資源緊缺已成為共同關注的全球性問題。1997年1月,聯合國在《對世界淡水資源的全面評價》的報告中指出:缺水問題將嚴重地制約21世紀經濟和社會發展,並可能導致國家間的沖突。
水是自然界的重要組成物質,是環境中最活躍的要素,是人類和一切生物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最重要最基本的物質基礎。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水已經成為許多地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如何有效解決水資源供需矛盾,是當今重大問題。實踐證明,對水的科學管理是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有效方法之一。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世界范圍內水危機的日益嚴重,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問題已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比較一致的觀點是必須加強水資源的管理,以杜絕在水資源的開發利用過程中,損害水資源的自然再生能力,和在用水中對資源的浪費與擴大污染源。
加強水資源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從當地的水資源特點和社會對水資源的需求實踐出發,建立與之相適應的一套管理制度和手段,以保證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人類生存環境的安全,包括應當採取的政治的、經濟的、法律的以及其他有關的各類有效措施,並通過這些措施不斷提高廣大當事者--人民群眾、各級權力機構、有關的組織和團體對加強水資源管理的重視程度,自覺地採取行動或規范自己的行為,以達到保護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目的。經濟杠桿在水資源管理中的有效作用是不容忽視的。由於社會和經濟發展階段和水平的不同,以及歷史上形成的原因,對水資源價值和價格觀方面的認識也有很大差異。在我國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水價一直偏低甚至無償使用。應建立合理水價形成機制及對水價性質的分解,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水資源價格核算的原則及其定量計算,對我國水價體系進行改革。 世界水資源概況
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的化合物,它是如何形成的,目前學術界存在著較大的爭議,尚未定論。水是地球極其豐富的自然資源,也是生物生存不可替代的環境資源,它成為現代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這種觀點逐漸被理論界和決策層所接受。水能以氣態、固態和液態等三種基本形態存在於自然界之中,分布極其廣泛。
所謂的水圈是由地球地殼表層、表面和圍繞地球的大氣層中液態、氣態和固態的水組成的圈層,它是地球"四圈"(岩石圈、水圈、大氣圈和生物圈)中最活躍的圈層。在水圈內,大部分水以液態形式存在,如海洋、地下水、地表水(湖泊、河流)和一切動植物體內存在的生物水等,少部分以水汽形式存在於大氣中形成大氣水,還有一部分以冰雪等固態形式存在於地球的南北極和陸地的高山上。從表1-2-1可以看出,地球上的水量是極其豐富的,其總儲水量約為13.86億立方公里,但我們必須注意到,水圈內水量的分布是十分不均勻的,大部分水儲存在於低窪的海洋中,佔96.54%,而且97.47%(分布於海洋、地下水和湖泊水中)為鹹水,淡水僅占總水量的2.53%,且主要分布在冰川與永久積雪(佔68.70%)和地下(佔30.36%)之中。如果考慮現有的經濟、技術能力,扣除無法取用的冰川和高山頂上的冰雪儲量,理論上可以開發利用的淡水不到地球總水量1%,實際上,人類可以利用的淡水量遠低於此理論值,主要是因為在總降水量中,有些是落在無人居住的地區如南極洲,或者降水集中於很短的時間內,由於缺乏有效的水利工程措施,很快地流入海洋之中。由此可見,盡管地球上的水是取之不盡的,但適合飲用的淡水水源則是十分有限的。
水圈中的水並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處於不斷的運動之中,存在著明顯的水文循環現象。根據循環的實際,水文循環可以分為大循環和小循環兩種基本形式。水文大循環就是水在陸地、海洋、大氣中的相互轉化,如海洋中的水,經過蒸發轉化為大氣水,大氣水在一定條件下凝結,以降水的形式回到陸地表面,最後通過不同的形式回到海洋之中,完成一個循環過程。小循環就是上述三種介質中任意兩種之間的水相互移動,如陸地中的水,通過植物蒸騰的形式進入大氣,然後又回到陸地的過程。值得說明的是,不同的淡水和海洋正常更新循環的時間是不相等的,有的更新時間較長,有的更新時間極短
.
從上表明,地球上的水在海洋與陸地之間進行不斷地循環,徑流與蒸發的代數和等於降水量,從全球角度來看,降水量等於蒸發量。如果細加分析,它暗含了這樣一個真理:地球上的水數量基本上是恆定的,它具有一定的承載力,我們沒有能力改變這種客觀存在,我們所能做到的是,在開發利用水資源時,不要超過其限度,因此,我們應該必須十分珍惜這種寶貴的資源。
世界水資源供需狀況並不樂觀。1996年5月,在紐約召開的"第三屆自然資源委員會"上,聯合國開發支持和管理服務部對153個國家(佔世界人口的98.93%)的水資源,採用人均佔有水資源量、人均國民經濟總產值、人均取(用)水量等指標進行綜合分析,將世界各國分為四類,即水資源豐富國(包括吉布地等100多個國家)、水資源脆弱國(包括美國等17個國家)、水資源緊缺國(包括摩洛哥等17個國家)、水資源貧乏國(包括阿爾及利亞等19個國家)(潘理中等,1996)。按此種評價法目前世界上有53個國家和地區(佔全球陸地面積的60%)缺水。其中包括:西班牙、義大利南部、達爾馬提尼亞沿岸、希臘、土耳其、阿拉伯國家(敘利亞除外)、伊朗大部分地區、巴基斯坦、印度西部、日本、朝鮮、澳大利亞、紐西蘭的西部地區和南部地帶、西北非和西南非沿岸、巴拿馬、墨西哥北部、智利中部和美國西南部、中國。目前的趨勢和預測已經表明,到21世紀初,水危機將成為幾乎所有乾旱和半乾旱國家普遍存在的問題,聯合國發表的《世界水資源綜合評估報告》預測結果表明,到2025年,全世界人口將增加至83億,生活在水源緊張和經常缺水國家的人數,將從1990年的3億增加到2025年的30億,後者為前者的10倍,第三世界國家的城市面積也將大幅度增加,除非更有效地利用淡水資源、控制對江河湖泊的污染,更有效地利用凈化後的水,否則,全世界將有1/3的人口遭受中高度到高度缺水的壓力。
總之,水危機已是全人類面臨的重大環境問題,水資源危機發展將更加迅速,前景令人擔憂!如何合理地開發利用保護水資源,已是擺在全人類面前刻不容緩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