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麼是基本農田保護區
基本農田保護區是指為了加強對農田的保護和管理,確保農業用地的穩定和利用,依法劃定的對土地進行嚴格管理和保護的特定區域。
以下是對基本農田保護區的詳細解釋:
一、定義
基本農田保護區是根據國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法律規定,為保護耕地尤其是優質耕地而設立的特定區域。這些區域通常具有優質的土壤、水源和其他農業資源,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基礎。
二、設立目的
設立基本農田保護區的目的在於確保農業用地的穩定,防止非農建設用地的侵佔,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通過劃定保護區,可以嚴格限制這些區域內的土地利用變化,確保土地資源的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
三、保護措施
在基本農田保護區,實施一系列嚴格的保護措施。包括限制非農建設項目,控制建設用地規模,加強對農田的整治和保護,推廣現代農業技術,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產出率等。此外,還會加強對保護區的監管和管理,確保保護措施的有效實施。
四、重要性
基本農田保護區的設立對於保障國家的糧食安全、維護農民的權益、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和經濟發展的快速增長,土地資源的保護面臨巨大壓力,因此,加強基本農田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顯得尤為重要。
總之,基本農田保護區是為了保護和管理農田,確保農業用地的穩定和利用而依法劃定的特定區域,旨在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保障國家的糧食安全。
『貳』 為什麼要保護土地資源
保護土地資源就是保護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的場所以及野生動物和家畜等的棲息所。
土地是最基本的自然資源,是農業的根本生產資料,是礦物質的儲存所,也是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的場所以及野生動物和家畜等的棲息所。總之,土地是陸地上一切可更新資源都賴以存在或繁衍的場所,因此,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就成為各種可更新的資源的保護中心。
在農業自然資源中,土地資源是核心,是農業生產的重要物質基礎,離開了土地資源,農業生產就無法進行;有了土地資源,不能合理利用或保護得不好,農業生產也不能很好地進行。例如,一片土地,由於沒有予以合理的利用和必要的保護,在人類生產活動作用下,加速和擴大了自然因素作用所引起的土壤侵蝕,從而破壞了土壤肥力,危害農業生產,土壤鋟蝕還會使大量泥沙流入河川,造成水庫淤積、河道阻塞,由此而引起下游沿岸泛濫成災,沖毀大片耕地,使土地資源受到嚴重損失。又如,人類的灌溉活動對乾旱和半乾旱的土地,可以達到改良鹽鹼土的作用,但是,如果用灌水量過大或水質不好等不合理的方法進行灌溉,就可能導致潛水位提高,引起土壤鹽鹼化。這類由於人類不合理的農業措施而發生的鹽鹼化,稱為次生鹽鹼化。次生鹽鹼化問題是土地資源利用中的重要問題之一,應該予以重視。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第三十條 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應當合理開發,保護生物多樣性,保障生態安全,依法制定有關生態保護和恢復治理方案並予以實施。
引進外來物種以及研究、開發和利用生物技術,應當採取措施,防止對生物多樣性的破壞。第三十三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農業環境的保護,促進農業環境保護新技術的使用,加強對農業污染源的監測預警,統籌有關部門採取措施,防治土壤污染和土地沙化、鹽漬化、貧瘠化、石漠化、地面沉降以及防治植被破壞、水土流失、水體富營養化、水源枯竭、種源滅絕等生態失調現象,推廣植物病蟲害的綜合防治。
縣級、鄉級人民政府應當提高農村環境保護公共服務水平,推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
『叄』 什麼是農村生態環境保護
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是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改善區域環境質量的重要措施。隨著重點流域和區域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工作的不斷深入,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任務越來越重。當前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主要任務是:防治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污染,綜合整治鄉鎮環境,促進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維護農村重要自然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提高城鄉居民的生活環境質量,確保農村經濟社會的健康、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