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地下所有資料有哪些
地下所有資料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種類型:
一、地質資料
地質資料是地下資料的基礎,主要包括地質勘查報告、地質圖件、地質數據等。這些資料反映了地下岩石的分布、地質構造、礦產資源等情況,對於了解地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二、地下工程資料
地下工程資料主要涉及各類地下建築和設施的資料,如地鐵、隧道、地下室、地下管網等。這些資料記錄了地下工程的設計、施工、運營過程中的各種信息,是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的重要依據。
三、地下水資源資料
地下水資源資料主要關於地下水的情況,包括地下水的水量、水質、動態變化等。這些資料對於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地下水資源,防止水資源的過度開采和污染具有重要意義。
四、考古與文化遺產資料
在地下發掘的文物、遺址以及相關歷史文獻等,構成了考古與文化遺產資料的主要內容。這些資料對於研究人類歷史和文化,保護文化遺產具有重要意義。
總的來說,地下所有資料種類繁多,涉及到地質、工程、水資源和文化遺產等多個領域。這些資料對於了解地下環境,進行城市規劃、建設和資源管理具有重要意義。此外,隨著科技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地下資料的種類和數量也在不斷增加,對於地下資料的收集、整理和利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加強相關領域的研究,提高地下資料的獲取和利用效率。
② 地質資料分類現狀
陳婷玉
(沈陽地質調查中心沈陽110034)
摘要本文通過對地質資料分類情況進行梳理和歸納,展示地質資料分類現狀,以此為同行在工作和學習參考之用,意在引起大家對地質資料分類在地質資料管理、信息化建設中的作用和重要性的認識。
關鍵詞分類地質資料現狀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地質工作隨著國家經濟建設的進程前行,在地質科學研究、成礦理論和地質勘探以及延續產業的開采生產等方面產生了大量、豐富且翔實的地質工作記錄和成果資料。如何將這些地質資料進行科學系統地管理和開發利用,分類是一項重要的基礎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地質資料分類已在其政策法規、規范、標准中有所規定和要求。本文從地質資料的來源、組成、內容、使用、載體等分類情況進行歸納和梳理,展示地質資料分類現狀,進而為地質資料管理工作和信息系統建設提供一些參考和幫助。
1 地質資料分類
1.1 按地質資料匯交人分
國家出資開展的地質工作,項目承擔單位是法定的地質資料匯交人;社會出資開展的地質工作,出資人為地質資料匯交人。允許出資人委託項目承擔單位代其履行匯交義務。
1.2 根據地質資料形成的行業分
分地礦、有色、冶金、化工、煤田、核工業、石油、黃金、建材、中國科學院等地質勘查系統等。
1.3 按地質資料的組成形式分
可分為原始地質資料、成果地質資料、實物地質資料。
根據原始地質資料的形成規律、形式特徵和內在聯系,原始地質資料劃分10類:①底/D成果底稿、底圖類,②測/C測繪資料類,③觀/G野外地質觀察類,④探/T勘探工程及現場試驗類,⑤樣/Y采樣測試鑒定類,⑥試/S試油、試采、採油形成的各種資料,⑦錄/L儀器記錄及動態資料類,⑧像/X航遙影像類,⑨綜/Z中間性綜合資料類,⑩文/W 技術管理文件類成果地質資料。
按載體介質的不同,成果地質資料分為紙質資料和電子文檔。根據內容和形式的不同,成果地質資料分為8個類別:正文類、審批類、附圖類、附表類、附件類、資料庫和軟體類、多媒體類、其他類。上述8類成果地質資料電子文件按其形成方式的不同,每一類文件又分為源電子文件和存檔電子文件兩類,其中資料庫和軟體類以及多媒體類只有源電子文件一類。
實物地質資料是指在進行地質工作時直接採集的,反映地質現象、岩礦石結構構造和元素組成的自然物質以及經過加工形成的實物材料,包括岩礦心、岩屑、各類岩礦標本、古生物化石標本、化驗測試樣品、光薄片等。一般按載體的類型分,如岩礦心、標本、樣品、光薄片等。
1.4 按地質資料的載體形式分
(1)紙質載體;
(2)聲像載體:錄音、錄像、膠片、照片;
(3)電子載體:光碟、磁帶、磁碟、軟盤等。
1.5 按地質資料開發利用的形式分
公開利用的地質資料、保護期內的地質資料、保密的地質資料三大類。
(1)公開利用的地質資料:包括公益性地質資料,勘查許可證、采礦許可證有效期滿的礦產勘查、開發地質資料,保護期滿的其他地質資料。
公益性地質資料范圍按《關於發布公益性地質資料范圍的公告》(國土資源部公告2000年第9號)規定的如下范圍執行:①比例尺小於1:5萬(含1:5萬)區域地質調查資料。②比例尺小於1:20萬(含1:20萬)區域礦產地質調查資料。③比例尺小於1:20萬(含1:20萬)區域地球化學調查資料。④比例尺小於1:20萬(含1:20萬)區域地球物理調查資料。⑤比例尺小於1:20萬(含1:20萬)航空物探資料。⑥比例尺小於1:20萬(含1:20萬)區域水文地質調查、區域工程地質調查資料,比例尺小於1:5萬(含1:5萬)區域環境地質、災害地質調查資料,比例尺小於1:5萬(含1:5萬)縣(市)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災害地質。⑦比例尺小於1:5萬(含1:5萬)遙感區域地質調查資料。⑧比例尺小於1:20萬(含1:20萬)海洋區域地質調查資料,綜合性海洋地質、礦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調查資料,海洋(含海岸帶)環境地質、工程地質、災害地質調查資料,大洋礦產資源調查和研究資料,極地地質調查、考察資料。⑨地質環境監測成果資料。
(2)保護期內的地質資料:兩類地質資料可設保護期①探礦權人、采礦權人匯交的地質資料,在其勘查許可證、采礦許可證有效期內(包括准延期的礦業權)予以保護。②其他辦理保護登記手續需要保護的地質資料。
(3)保密的地質資料:各種地質資料的秘密范圍,按《國土資源管理工作中國家秘密及其密級具體范圍的規定》國土資發(2003)147號執行。
1.6 根據地質資料的內容分
(1)區域地質調查類。
(2)礦產地質勘查類:能源礦產類、金屬礦產類、非金屬礦產類、水氣礦產類等。
(3)水工環勘查:水文地質類、工程地質類、環境地質類。
(4)物化遙感勘查:地球物理勘查類、地球化學勘查類、遙感地質勘查類。
(5)海洋地質調查。
(6)地質科學研究。
(7)信息技術。
(8)技術方法研究。
1.7 按地質工作對象分
地質礦產工作主要包括三大對象:
(1)地下資源,形成礦產地質資料,如能源礦產、金屬礦產、非金屬礦產、水氣礦產等。
(2)環境,形成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等資料。
(3)基礎地質工作,形成區域地質調查、區域地球物理調查、區域地球化學調查、區域海洋地質調查和基礎地質研究等資料。
1.8 根據地質工作所使用的方法、手段分
根據地質工作所使用的方法、手段分為:①地質方法,②鑽掘技術,③物化遙方法:物探、化探、遙感,④信息技術,⑤科學技術。
1.9 按工作程度分
(1)含有比例尺的地質工作:1:5萬、1:10萬、1:20萬、1:25萬、1:50萬、1:100萬等。
(2)礦產勘查:評價、預查、普查、詳查、勘探等。
(3)地質科學研究。
1.10 按地質資料保管期限分
根據各類地質資料的價值確定資料應該保存的時間,分為永久、長期、短期。
1.11 按地質資料的密級分
密級是指保密等級,地質資料的密級劃分為公開、國內、內部、秘密、機密、絕密。
涉密地質資料定密,按照國土資發[2006]314號《國土資源管理工作國家秘密范圍的規定》、《測繪管理工作國家秘密范圍的規定》、《核工業國家秘密及其密級具體范圍的規定》、《海洋工作中國家秘密及其密級具體范圍的規定》、《環境保護工作國家秘密范圍的規定》執行。
2 結語
隨著地質資料內容不斷豐富、形式的多樣化、信息數量日趨龐大,應進行有序地管理、提供便捷服務和開發利用,即將地質資料分門別類,按需求形成一個個有機的體系。分類是地質資料管理各工作環節的基礎,其作用表現在地質資料管理活動的全過程,如原始地質資料歸檔卷內文件材料及信息分類、成果地質資料電子文件格式要求、地質資料數據中心各種形式文件的組織管理、建立各層次和類別信息共享與在線服務平台、滿足多元化需求開發各類專題信息資源等。人們對地質資料分類的認識會隨著地質資料各門類不斷地變化和發揮作用而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