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生態資源的特性是什麼
擴展閱讀
中樺石油怎麼樣 2025-07-25 10:21:59
什麼是產品價格手冊 2025-07-25 10:09:04

生態資源的特性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4-04 03:47:17

自然資源的特點是什麼

1、區域性

指資源分布的不平衡,存在數量或質量上的顯著地域差異,並有其特殊分布規律;

2、多用性

大部分資源都具有多種功能和用途。

3、社會性

人類通過生產活動,把自然資源加工成有價值的物質財富,從而使自然資源具有廣泛的社會屬性。

我國自然資源的產、供、銷幾科完全在計劃體制的控制下運行,資源產品的絕大部分被國家以指令性計劃調撥的方式拿走,價格低於國際市場同類產品幾成甚至更低。資源產地及其企業使產品進入市場的自主權和活動餘地極小。

(1)生態資源的特性是什麼擴展閱讀

自然資源具有兩重性,既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又是環境要素。

已經被利用的自然物質和能量稱為「資源」,將來可能被利用的物質和能量稱為「潛在資源」。

按照自然資源的分布量和被人類利用時間的長短,自然資源可分為有限資源和無限資源兩大類,其中有限資源又可分為可更新資源和不可更新資源。

自然資源存在於自然界、能為人類利用的自然條件(自然環境要素)。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定義為:在一定的時間、地點條件下,能夠產生經濟價值,以提高人類當前和未來福利的自然環境因素和條件。通常包括礦物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氣候資源與生物資源等。

它同人類社會有著密切聯系;既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基礎,又是社會生產的原料、燃料來源和生產布局的必要條件與場所。

自然資源僅為相對概念,隨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與科學技術進步,部分自然條件可轉換為自然資源。如隨海水淡化技術的進步,在乾旱地區,部分海水和鹹湖水有可能成為淡水的來源。

❷ 什麼是生態特性

生態學是研究生物與環境,及生物與生物之間相互關系的生物學分支學科。

生物的生存、活動、繁殖需要一定的空間、物質與能量。生物在長期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對周圍環境某些物理條件和化學成分,如空氣、光照、水分、熱量和無機鹽類等的特殊需要。各種生物所需要的物質、能量以及它們所適應的理化條件是不同的,這種特性稱為物種的生態特性。

任何生物的生存都不是孤立的:同種個體之間有互助有競爭;植物、動物、微生物之間也存在復雜的相生相剋關系。人類為滿足自身的需要,不斷改造環境,環境反過來又影響人類。

隨著人類活動范圍的擴大與多樣化,人類與環境的關系問題越來越突出。因此近代生態學研究的范圍,除生物個體、種群和生物群落外,已擴大到包括人類社會在內的多種類型生態系統的復合系統。人類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等幾大問題都是生態學的研究內容。

❸ 自然生態系統的特徵是什麼

由於地球表面生態環境極為復雜,具有不同的地形、地貌和氣候等,因而形成了各種各樣的生態環境。根據植被類型和地貌的不同,陸地生態系統又可分為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荒漠生態系統等。水生生態系統按水體理化性質不同可以分為淡水生態系統和海洋生態系統。自然生態系統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徵:

1.開放性。生態系統是一個不斷同外界環境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的開放系統。在生態系統中,能量是單向流動,即從綠色植物接收太陽光開始,到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以各種形式的熱能消耗、散失為止,不能再被利用形成循環。維持生命活動所需的各種物質,如碳、氧、氮、磷等元素,以礦物形式先進入植物體內,然後以有機物的形式從一個營養級傳遞到另一個營養級,最後有機物經微生物分解為礦物元素而重新釋放到環境中,並被生物的再次循環利用。生態系統的有序性和特定功能的產生,是與這種開放性分不開的。

2.運動性。生態系統是一個有機統一體,總是處於不斷運動之中。在相互適應調節狀態下,生態系統呈現出一種有節奏的相對穩定狀態,並對外界環境條件的變化表現出一定的彈性。這種穩定狀態,即是生態的平衡。在相對穩定階段,生態系統中的運動(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對其性質不會發生影響。因此,所謂平衡實際是動態平衡,也就是這種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條件的變化而呈現出的一種富有彈性的相對穩定的運動過程。

3.自我調節性。生態系統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在不斷與外界進行能量和物質交換過程中,通過自身的運動而不斷調整其內在的組成和結構,並表現出一種自我調節的能力,以不斷增強對外界條件變化的適應性、忍耐性,從而維持系統的動態平衡。當外界條件變化太大或系統內部結構發生嚴重破損時,生態系統的這種自我調節功能才會下降或喪失,以致造成生態平衡的破壞。當前,環境問題的嚴重性就在於破壞了全球或區域生態系統的這種自我適應、自我調節功能。

4.相關性與演化性。任何一個生態系統,雖然有自身的結構和功能,但又與周圍的其他生態系統有著廣泛的聯系和交流,很難截然分開,由此表現出一種系統間的相關性。對於一個具體的生態系統而言,總是隨著一定的內外條件的變化而不斷地自我更新、發展和演化,表現出一種產生、發展、消亡的歷史過程,呈現出一定的周期性。

❹ 生態系統的基本特性是什麼

我是環保總局的,回答你的問題:
生態系統與其他系統不同,它既包含了生物系統又包含了環境系統。一般說,生態系統是指一定范圍內的生物與環境的總和。
廣義地講,由三要素組成,用公式表示為:
生態系統=人類系統+生物系統+環境系統
狹義地講,由二要素組成,用公式表示為:
生態系統=生物系統+環境系統
其中:
生物系統=動物系統+植物系統+微生物系統
環境系統=光+熱+水+氣+土+……
但環境系統是相對於生物系統劃分的,當研究特定的生物系統時,也將其他生物系統劃入環境系統。所以環境系統可由非生物要素組成,也可由生物要素與非生物要素混合組成。
生態系統具有平衡態、非平衡態,非平衡穩恆態(定態)、穩定態與非穩定態的基本特性
具體內容比較復雜,可查詢生物系統的基本特性和環境系統的基本特性,綜合起來就是生態系統的基本特性

❺ 生態資源的特性包括多選a、非消耗性吧、b、稀缺性、c、消費型、d、參與性、e、非共享性

自然性與自律性。

1、生態文明具有自然性。

與以往的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一樣,生態文明也主張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發展物質生產力,不斷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區別在於,生態文明突出自然生態的重要,強調尊重和保護自然環境,強調人類在改造自然的同時必須尊重和愛護自然,而不能隨心所欲,盲目蠻干,為所欲為。

2、生態文明又強調人的自律性。

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建設生態文明的關鍵在於人類真正做到用文明的方式對待生態。追求生態文明的過程是人類不斷認識自然、適應自然的過程,也是人類不斷修正自己的錯誤、改善與自然的關系和完善自然的過程。

(5)生態資源的特性是什麼擴展閱讀

自然界中眾多物種中還存在大量未被開發的生物特性,例如眾多可供葯用的植物次生代謝產物等,若不加保護便可能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

在世界各地設置的自然保護區便反映了這個目的。自然保護的再一個含義是保證地球上生物資源的永續和礦藏的節約使用。

但目前的理解則更為深廣,也更積極:自然保護並不意味著保持不變,而是強調對自然環境的開發和利用要保持在合理范圍內,其最終目的在於保持人類的生活質量,使人類的子孫萬代有持久的良好的生存環境。

❻ 什麼叫生態特徵

同一地域內,環境與生物形成的統一整體叫做 生態系統

生物的共同特徵是
1.都需要營養物質
2.都能進行呼吸
3.都能排除體內產生的廢物
4.能對外界的刺激作出反映
5.都能進行生長和繁殖
6.除病毒外,都是由細胞構成

這六點就是生態的特徵

❼ 生態資源的主要特徵

如今,人類邁開了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的步伐,開始進入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的過渡期。在我國,生態文明已經成為在經濟、社會、文化、環境等領域內具有共同指導作用的一個重要的治國理念。認識和分析生態文明的主要特點和基本內容,對於在過渡期內順利實現生態文明所要求的目標,使人類文明朝著生態文明的方向更好更快發展;對於逐步糾正一切不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思想觀念和政策制度,促進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政策不斷出台,並有效地貫徹落實,具有重要意義。
一、生態文明的主要特徵
1.生態文明的自然性與自律性
生態文明具有自然性。與以往的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一樣,生態文明也主張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發展物質生產力,不斷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區別在於,生態文明突出自然生態的重要,強調尊重和保護自然環境,強調人類在改造自然的同時必須尊重和愛護自然,而不能隨心所欲,盲目蠻干,為所欲為。
生態文明又強調人的自律性。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建設生態文明的關鍵在於人類真正做到用文明的方式對待生態。追求生態文明的過程是人類不斷認識自然、適應自然的過程,也是人類不斷修正自己的錯誤、改善與自然的關系和完善自然的過程。人類應該認真定位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生態問題的根源在於人類自身,在於人類的活動與發展。解決生態安全問題歸根到底須檢討人類自身的行為方式、節制人類自身的慾望。要認識到,人類既不是自然界的主宰,也不是自然界的奴隸,而是不能脫離自然界而獨立存在的自然界的一部分,只有尊重自然、愛護生態環境、遵循自然發展規律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界的協調發展。
2.生態文明的和諧性與公平性
生態文明是社會和諧和自然和諧相統一的文明,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的文化倫理形態,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生態的穩定與和諧是自然環境的福祉,更是人類自己的福祉。
生態文明是充分體現公平與效率統一、代內公平與代際公平統一、社會公平與生態公平統一的文明。與工業文明相比,生態文明所體現的是一種更廣泛更具有深遠意義的公平,它包括人與自然之間的公平、當代人之間的公平、當代人與後代人之間的公平。當代人不能肆意揮霍資源、踐踏環境,必須留給子孫後代一個生態良好、可持續發展的環境與地球。把生態文明納入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之中,就顯示出中國共產黨人對歷史負責的態度,反映出為中華民族子孫後代著想的意願。
3.生態文明的基礎性與可持續性
生態文明關繫到人類的繁衍生息,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礎。它同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關繫到人民的根本利益,關繫到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和實現黨執政的歷史任務,關繫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局,關繫到事業的興旺發達和國家的長治久安。作為對工業文明的超越,生態文明代表了一種更為高級的人類文明形態,代表了一種更為美好的社會和諧理想。生態文明應該成為社會主義文明體系的基礎,人民享受幸福的基本條件。
作為人類社會進步的必然要求,建設生態文明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只有追求生態文明,才能使人口環境與社會生產力發展相適應,使經濟建設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良性循環,保證一代一代永續發展。生態文明是保障發展可持續性的關鍵,沒有可持續的生態環境就沒有可持續發展,保護生態就是保護可持續發展能力,改善生態就是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只有堅持搞好生態文明建設,才能有效應對全球化帶來的新挑戰,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4.生態文明的整體性與多樣性
生態文明具有系統性、整體性,要從整體上去把握生態文明,把自然界看成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把人類看作是自然界的有機組成部分。自然界蘊有萬物,萬物各有自己的運演規律,萬物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地球生態是一個有機系統,其中的有機物、無機物、氣候、生產者、消費者之間時時刻刻都存在著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每種成分、過程的變化都會影響到其它成分和過程的變化。一般說來,生態問題是全球性的,生態文明要求我們具有全球眼光,從整體的角度來考慮問題。例如,保護大氣層、保護海洋、保護生物多樣性、穩定氣候、防止毀滅性戰爭和環境污染等,必須依靠全球協作。另外,生態文明對現有其它文明具有整合與重塑作用,社會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等都與生態文明密不可分,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生態文明的價值觀強調尊重和保護地球上的生物多樣性,強調人、自然、社會的多樣性存在,強調人與自然公平,物種間的公平,承認地球上每個物種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多樣性是自然生態系統內在豐富性的外在表現,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一定要承認並尊重、保護生態的多樣性。建設生態文明,要始終以一種寬闊的胸懷和眼光關懷自然界中的萬事萬物,切忌為了眼前的、局部的利益而犧牲自然界本身的豐富性和多樣性。
5.生態文明的開放性與循環性
自然界既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又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循環系統。開放性意味著此事物與眾多彼事物的聯系性,具有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關系。開放性、循環性是自然生態系統客觀的存在方式,這就要求人們在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時,把自然界作為一個開放的生態系統,努力認識和把握能量的進出、交換和循環規律。人在從自然界中攝取能量時,一定要考慮其承受力,保證自然生態循環系統的順利進行。
建設生態文明,需要大規模開發和使用清潔的可再生能源,實現對自然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需要逐步形成以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和再利用為特點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要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重構經濟系統,使經濟系統和諧地納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中,建立起一種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經濟發展方式,使所有的物質和能源能夠在一個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
6.生態文明的倫理性與文化性
生態文明是生態危機催生的人類文明發展史上更進步、更高級的文化倫理形態。化解人與自然關系的危機,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首先應該實現倫理價值觀的轉變,以生態文明的倫理觀代替工業文明的倫理觀。傳統哲學認為,只有人是主體,自然界是人的對象,因而只有人有價值,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沒有價值,只能對人講道德,無需對其他生命和自然界講道德。這是工業文明人統治自然的基礎。生態文明認為,人不是萬物的尺度,人類和地球上的其他生物種類一樣,都是組成自然生態系統的一個要素。不僅人是主體,自然也是主體;不僅人有價值,自然也有價值;不僅人有主動性,自然也有主動性;不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因而人類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承認自然界的權利,對生命和自然界給予道德關注,承認對自然負有道德義務。只有當人類把道德義務擴展到整個自然共同體中的時候,人類的道德才是完整的。
生態文明的文化性,是指一切文化活動包括指導我們進行生態環境創造的一切思想、方法、組織、規劃等意識和行為都必須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培育和發展生態文化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應該圍繞發展先進文化,加強生態文化理論研究,大力推進生態文化建設,大力弘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觀,形成尊重自然、熱愛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文化氛圍,建立有利於環境保護、生態發展的文化體系,充分發揮文化對人們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