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是做什麼的
擴展閱讀
蘋果歷代產品哪個最好 2025-08-03 02:08:38
鑽石回收怎麼防止掉落 2025-08-03 02:06:35

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是做什麼的

發布時間: 2022-09-05 12:58:54

1. 合肥工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

學校隸屬關系:教育部 電話:0551-2901524

學校所在地: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193號 傳真:0551-2904517

郵政編碼:230009 電子郵件:zhxy1523@yahoo.com.cn

一、地質類專業設置

(1)地礦學科(工學)本科專業設置

資源勘查工程、勘查技術與工程。

(2)地學類相關學科本科專業設置

地理信息系統、環境工程。

(3)地學碩士研究生學科專業設置

礦物學、岩石學、礦物學,構造地質學,地質工程。

(4)地學類相關學科碩士研究生學科專業設置

環境科學、環境工程。

(5)地學博士研究生學科專業設置

礦物學、岩石學、礦物學及其地質學博士後流動站。

(6)工程碩士領域專業設置

地質工程、環境工程。

二、地質類教師隊伍現狀及隊伍建設

本院共有教師41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2人,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占教師總數的61%,中級及以下人員16人。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的12人,在讀博士8人,占教師總數的49%。具碩士學位的12人,占教師總數的29%。博士生導師5人,碩士生導師20人。朱光教授為國家人事部「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在職的岳書倉、朱光、宋傳中教授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

本院教師隊伍的年齡結構、學歷結構、職稱結構等較為合理,在各個學科領域都擁有一批學術造詣頗深、研究成果突出的專家教授。學院十分重視教師隊伍的建設,除按學校的優惠政策吸引優秀人才外,還注意選拔、培養年輕的學科帶頭人和學術骨幹,鼓勵和有計劃地安排年輕教師攻讀博士學位,支持教師參與各項科研活動。積極營造濃厚的學術氛圍,資助教師參加國內外的各類學術活動和成果交流。

三、人才培養

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歷史悠久,是合肥工業大學辦學歷史最早的專業之一。1950年成立的淮南煤炭工業專科學校的地質科、采礦科是合肥工業大學的前身;1954年成立的合肥礦業學院內就設有地質系,是當時學校的主幹學科。半個多世紀以來,學院人才輩出,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基礎扎實、素質過硬的專門技術人才,享譽海內外。學院現有在校本科生855人,在校全日制碩士生145人,博士生23人,研究生的招生規模正在逐年擴大。

四、辦學優勢和特色

多學科的交叉和融合形成了本院學科發展的主要優勢和特點。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的重點國策之一,後備人才的培養極為重要。本院目前的本科專業包括地質、地理和環境三個一級學科,資源與環境專業密切相關,地理信息系統專業作為一種新的技術和手段,成為本院各學科相互滲透,融合交叉的紐帶,已經把資源、環境及地質工程等相關專業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了,並將孵化出新的邊緣學科和國家建設急需的新型的專業技術人才。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專業結構合理,在長期的教學和科研中,已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合肥工業大學是一所以工為主的綜合性大學,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寬基礎,重實踐。在實踐教學環節中,又特別強調培養學生善於發現問題,獨立思考問題,自己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並以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方式,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和敬業精神,一直深受用人單位的好評。

學院重視課程建設,不斷進行教學改革,堅持開展教學研究,建設教學基地,把嚴格教學制度、完善教學文件、規范教學管理貫穿學院教學活動的始終。學院尤其重視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的改革,請德高望重的老教師組成教學督導組,千方百計提高教學質量;實行試講和聽課制度,開展年輕教師的講課比賽,提高教師業務能力和講課藝術;積極開展教學基地的建設,建立了數字化、開放型的巢湖地學實習基地,該基地為全國30餘所高校的地質類、地理類、土建類、旅遊類、環境類等專業的教學實習提供了教學條件,實行資源共享。巢湖地學實習基地建設項目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安徽省優秀教學成果特等獎。

五、學科建設

安徽省重點學科: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

六、實驗室建設

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一直按照以科研為主,教學與研究並重的辦學模式發展。學校實驗中心管理的大型實驗儀器和設備,實行全校各學科資源共享;學院中心實驗室擁有多種先進的教學、科研實驗設備,固定資產達1500萬元,並以每年200萬元的速度連續增長。先進的儀器設備和優越的實驗環境,為學院的教學、科研工作搭建了良好的平台,為爭取國家級重點實驗室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七、「九五」以來科學研究簡況

「九五」以來,本院共承擔科研項目近200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國家重點基礎研究項目(973)子課題3項,國際合作項目3項,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8項,另有博士點基金,大量省、部級科技攻關和教學研究項目。目前縱向科研總經費達260萬元,橫向科研總經費達300萬元。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將1項,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安徽省優秀教學成果特等獎1項,部(省)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部(省)級科技進步三等獎5項。

目前在研的主要國家級課題有:

1)郯廬斷裂帶與大別-蘇魯造山帶的構造關系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2)安徽和縣香泉獨立鉈礦床低溫成礦流體系統的成礦作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3)基岩裂隙介質地下水運動與溶質運移實驗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4)秦嶺北緣的變形分解與斜向匯聚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5)河流水質虛擬調控——以淮河安徽段為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6)黃土高原風塵來源、沉積和風化過程的地球化學研究(合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7)巢湖輸入型非點源污染的源解析及控制機制研究(國家重大基礎研究前期研究專項項目)。

8)新疆吉木乃地區二疊紀火山侵入岩研究(合作,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

9)大別造山帶北緣中新生代沉積學研究(合作,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

10)淮南八公山地區新元古代疊層石礁體的形成(教育部博士學科點基金)。

八、國際交流與合作

本院十分重視國際間的學術交流與科研合作,長期與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法國、瑞士、日本、韓國、澳大利亞、俄羅斯等國家保持密切的合作關系,並多次選派教師前往學習、考察。在國外做出卓越成就的本院畢業生也一直關注著學院的發展,他們長期的關注,對教學和科研均起到了較大的推動作用。

九、出版機構及出版物

本校擁有出版社——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學術期刊——合肥工業大學學報,與國內外其他出版社和重要期刊一樣,為本院部分教學和科研成果的交流,提供了展示平台。2000年來,本院教師出版學術專著和教材9部,在國內外核心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230餘篇,僅2003年學院教師發表的學術論文就有75篇,人均1.8篇,被SCI、EI、ISTP收錄15篇,人均0.37篇。部分研究成果在國際上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撰稿:孫世群、朱光)

2. 江西理工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的科學研究

《江西理工大學》網路網盤資源免費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6o3jRBYBvnAkrf3ge2TjyQ

?pwd=jkrw 提取碼:jkrw

江西理工大學|Video|Tools|PPT|malware.pdf|ch023.pdf|ch022.pdf|ch021.pdf|ch020.pdf|ch019.pdf|ch018.pdf|ch017.pdf|ch016.pdf|ch015.pdf|ch014.pdf

3. 安徽理工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系

學校隸屬關系:安徽省電話:0554-6668430

學校所在地:安徽省淮南市學院路傳真:0554-6668707

郵政編碼:232001網址:http://www.aust.e.cn

安徽理工大學是一所具有鮮明特色的以工為主,工、理、經、文、醫、管等學科協調發展的多科性省屬重點大學。學校創建於1945年,是安徽省第一所工科院校,至今已經有近六十年的辦學歷史。學校原隸屬煤炭工業部,1998年7月,學校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以安徽省管理為主的辦學管理體制,現為安徽省「十五」期間重點建設的五所大學之一。

學校現設有14個院、系,面向全國招生。該校是我國首批具有學士、碩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之一,現具有博士學位、碩士學位、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和在職人員以研究生畢業同等學歷申請碩士學位授予權。學校設有41個本科專業,18個碩士學科點,2個博士學科點,8個工程碩士學科授權領域。學校有6個省級重點學科、3個省級重點實驗室、3個省級重點示範專業。

一、專業設置

安徽理工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系原名為地質系,地質工程專業是該系最早開辦的專業之一。現有地學類地質工程和地學類相關學科環境工程、測繪工程、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和地理信息系統5個本科專業,地質工程、環境工程、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3個碩士學位授予點和環境工程博士學學位授予點。其中地質工程學科為1981年全國首批碩士點。地質工程與環境工程學科分別為學校重點學科和安徽省省級重點學科,地質工程專業同時還是省級重點示範專業。該系現有1個安徽省重點實驗室——地質災害與礦山生態環境保護。全國二級學會機構——中國煤炭學會礦井地質專業委員會掛靠在該系。

二、教師隊伍現狀及隊伍建設

長期以來,資源與環境工程系注意優化隊伍結構。目前,系擁有一支年齡結構與學歷結構合理,教學科研實力雄厚的師資隊伍。教師總人數為53人,其中教授12人,占教師總人數的22%,副教授21人占教師總人數的39%,講師與助教20人,占教師總人數的37%。教師的學歷結構為:博士14人,占教師總人數的26%,碩士23人,占教師總人數的43%,大學本科畢業生16人,占教師總人數的30%。其年齡結構為:小於35歲的18人,占教師總人數的33%,35~45歲的17人,占教師總人數的32%,46~55歲的14人,占教師總人數的26%,大於56歲的4人,占教師總人數的7.5%。

三、人才培養

到目前為止,資源與環境工程系培養的地質類學科的本科生已近3000人。由於生源來自全國20餘個省、市、自治區,畢業生基本分布在全國各地。其中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的畢業生主要分布在全國各大煤炭行業的生產、設計與科研部門,90年代後期的畢業生分布在全國地礦、煤炭、城建、交通等不同行業的地質勘探部門和岩土工程勘測與設計部門。研究生培養始於1978年,1981年成為全國首批碩士學科點。至2004年,已累計培養地質工程學科研究生147名。目前,資源與環境工程系每年招收本科生300名,其中地質類專業約80名。每年招收研究生30名,地質工程專業約10名,以及部分在職人員攻讀碩士學位的工程碩士研究生。

四、辦學優勢與特色

1.良好的區位優勢

安徽理工大學所處的地理位置是全國著名的資源大省,安徽有全國知名的淮南煤田和淮北煤田,以及銅陵、馬鞍山等有色金屬礦山。無論是有色金屬礦山還是煤炭資源的勘探與開發都將需要大量的地質工程技術人員的輸入。學校與企業的合作,不斷探討人才培養的模式。人才市場的需求促使著本校地質工程專業學科的不斷發展。

2.悠久的辦學歷史優勢

安徽理工大學的地質工程學科專業是安徽省高校惟一的地質工程學科本科專業,其辦學歷史可追溯至50餘年前的淮南工業專科學校煤田地質與勘探專業。在長期的辦學歷史和學科建設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人才培養的經驗和學科建設的積淀。

3.相對健全的學科體系

系內所設的地質工程、環境工程、測繪工程、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和地理信息系統5個專業涉及地礦、環境和測繪三大學科。學科之間互相依託,相互促進,協調發展。其中地質工程學科以培育地質與資源學科群為目標,以礦井工程地質和礦山地質災害防治為帶頭學科方向,帶動礦井水文地質、勘察技術,以及礦山環境地質學科方向的發展。

與國內相關專業相比,本專業的人才培養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特色主要表現在工程地質、水文地質、礦產地質、勘察技術與岩土工程施工技術、基礎工程和地基設計與處理相結合。專業培養方向主要為地質勘探與岩土工程勘察設計與施工、礦山工程地質與礦山地質災害防治、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

較寬的專業口徑也是本專業的另一個重要特色。把教學改革的結合點和平衡點建立在礦山工程學、建築工程學、力學、化學,以及安全技術與工程學科之上,按「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的總體要求培養人才是本專業改革與建設的主要任務,也是本專業最具特色之處。

五、學科建設

環境工程學科為2003年新增博士點學科,安徽省省級重點學科。地質工程是我校最早的碩士點學科之一,校級重點學科,安徽省示範本科專業。

六、實驗室建設

該系現有礦山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安徽省級重點實驗室一個,校級重點實驗室有工程物探實驗室和3S實驗室,另有基礎地質實驗室、地下水動力學實驗室、工程岩土實驗室、地質環境檢測中心實驗室、空間信息與數據處理中心、礦山地質災害防治與監測實驗室、污水處理實驗室等服務於教學和科研的多個專業實驗室。擁有X射線衍射儀、DSC-TGA聯用熱分析儀、GC-MS聯用分析儀、原子吸收分光度計、紫外可見光分光度計、數字式BOD分析儀、TMA分析儀、全自動量熱儀、傅里葉紅外光譜儀、氣相色譜儀、礦井地震儀、礦井資源探測儀、超聲波測試儀、GPS接收儀、TO600全站儀等大型儀器數十台件。

七、「九五」以來的科學研究簡況

「九五」以來,該系共承擔科研項目200餘項,其中縱向項目近100項,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60項。獲得省級以上科研獎勵近20次。近幾年來年均到位科研經費保持在200萬元以上。目前承擔的在研項目主要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和安徽省「十五」科技攻關項目。

八、國際交流與合作

該系一貫注重同國際間的學術交流與科研合作,先後與美國西肯塔基大學、波蘭克拉科夫礦冶大學、澳大利亞烏倫貢大學、美國伊利諾伊州地質調查研究所、紐約城市大學、德國DMT、英國阿伯丁大學建立了良好的學術交流與科研合作關系。邀請有關的專家學者到我校講學訪問,該系先後有9名年輕教師外出研修和開展合作科學研究。

(撰稿:嚴家平)

4. 華東理工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的介紹

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成立於1997年,由環境工程、能源化工和化學工程等多個優勢學科組合而成,具有鮮明的特色。建院以來,我院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培養了大量優秀的人才,取得了一批有影響的科研成果,在上海乃至全國享有盛譽,為國家經濟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學院現設2個系,分別為環境工程系和能源化工系,具有環境工程、安全工程、熱能與動力工程3個本科專業。學院還設有環境工程研究所、資源過程工程研究所、潔凈煤技術研究所以及危險化學物質風險評價與控制研究中心和生物質能源研究中心,同時設有環境保護部國家環境保護化工過程環境風險評價與控制重點實驗室、國家鹽湖資源綜合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資源(鹽湖)過程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教育

5. 武漢科技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的介紹

武漢科技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下設資源工程系、礦物加工與礦物材料系、安全與環境工程系、省部共建 「 鋼鐵冶金與資源利用 」 重點實驗室、冶金輔助原料研究所、環境科學與工程研究中心、爆炸技術研究所等教學與研究機構。

6. 青島農業大學的《資源與環境學院》 學的是什麼 青島農業大學的《資源與環境學院》 學的是什麼 不懂!

青島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前身為農學系的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環境科學專業,由於學科發展與學校建設的需要,2005年8月正式成立。設有植物營養、土地資源、土地管理、環境科學、環境工程、生態學6個教研室,以及農業生態系統與環境健康、土壤肥料2個研究所和1個實驗中心。設有農業資源與環境、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土地管理、生態學5個本科專業。

7. 武漢科技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的學院簡介

武漢科技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全院有教師40餘人,其中博士生導師2人,教授10人,副教授13人,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或被評為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有20餘人在國內外各學術團體兼職。
學院設有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采礦工程、礦物加工工程、安全工程、環境工程五個本科專業,采礦工程、礦物加工工程、安全工程、環境工程、岩土工程五個二級學科碩士點,礦業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礦業工程、環境工程二個工程碩士領域。環境工程專業為省級重點學科,為 「 楚天學者計劃 」 特聘教授設崗學科。學院現有在校本科生近1000人,在校碩士生100餘人,在職工程碩士生80餘人。
學院專業涵蓋礦業、化學、材料、機械、工程等領域,具有學科交叉的優勢。學院有一批具有較高學術水平、來自各專業的專家學者。在采礦工程、礦物加工與礦物材料、水處理、工業煙氣污染控制等方面的理論性研究具有特色,有一批具較強工程背景的研究成果。學院每年承擔科研項目30餘項,科研經費達500 余萬元,發表學術論文70多篇。近三年來,獲省級科技進步和教改成果獎近10項,出版學術專著及教材10餘部。
學院與美國、英國、德國、澳大利亞、墨西哥等國家和港澳地區的有關院校建立了密切的學術交流和合作關系。每年派教師出國學習、講學和進行研究工作,同時,邀請國外同行專家學者來學院講學和進行學術交流。
學院全體員工將以建設高水平學科為目標,凝煉學科方向,匯聚學科隊伍,構築學科隊伍基地,醇化學術氛圍,團結務實,求真創新,共創美好未來。

8. 合肥工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的學院簡介

合肥工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始於1950年的淮南煤炭工業專科學校,當時設置采礦科、地質科;1954年在此基礎上成立合肥礦業學院,先後設立地建系、地質系;1958年學校改制為教育部直屬的合肥工業大學。當時的地質系先後設置了放射性地質、地球物理勘探、地質普查與勘探、水文地質、金屬非金屬地質和煤田地質等6個專業,後煤田專業與采礦專業合並為礦冶系;1972年地質系的煤田專業教師支持淮南煤炭學院組建地質系;保留地質普查與勘探、地球物理勘探及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三個本科專業。1987年因設立環境工程專業而改稱為資源與環境科學系,2000年又增設地理信息系統本科專業,2001年9月28日正式建立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1998年教育部進行專業目錄調整,學院原地質普查與勘探專業和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專業分別調整為資源勘查工程專業及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
1981年學院獲得國家第一批礦床學和構造地質學兩個專業的碩士授予權,1987年獲得礦床學專業博士授予權。學院現有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博士授權點1個,設有地質學博士後流動站,具有地質學及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碩士授予權、地質工程碩士授權點,並具有環境工程和地質工程2個工程碩士授權領域。其中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和環境工程學科為安徽省重點學科。學院同時設有安徽省生態工程技術中心及安徽省生態教育示範基地。學院目前有教職員工77人,其中教師64人,教授17人,24人具有博士學位。目前在校本科生1000多人,研究生(碩士生、博士生)2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