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寶雞在我們中國的哪個地方
拼音:Baoji
英語:Baoji City
郵編:721000
代碼:610300
區號:0917
車牌編號:陝C
市樹:白皮鬆 市花:西府海棠
城市名片:
省級文明城市(陝西首家、也是陝西唯一一家獲此殊榮的地級市,2006)
國家園林城市(陝西唯一獲此殊榮的城市,西北五省僅有的三個國家園林城市之一,2006)
全國百強城市(名列第81位,2003;名列第78位,2004;名列第73位,2006)
中國品牌經濟城市(中西部地區唯一獲此殊榮的城市,2005)
全國人民防空先進城市(2005)
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城市(1997-2000,2005)
全國雙擁模範城市「六連冠」 (2000-2006)
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2005,2008)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2000)
省級園林城市 (2004)
國家衛生城市(使陝西實現了零的突破,2005)
國家環保模範城市(西北首批國家環保模範城市,2005)
全國知識產權試點城市 (2007)
第四屆中華寶鋼環境優秀獎(陝西惟一獲此殊榮的城市,2007)
全國綠化模範城市(陝西省和西北地區唯一的城市,2007)
數字化城管試點城市(全國第三批數字化城管試點城市,全省唯一一家數字化試點城市)
全國社會保障服務中心建設試點城市(全省唯一一家被確定為全國試點的地級市,2007)
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的旅遊城市(陝西唯一獲此殊榮的城市,2008)
金融生態城市(2008)
中國人居環境獎(2009)
國家節水型城市(全省唯一獲此殊榮的城市,2009)
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試點城市(全國僅三個城市:吉林松原,山東濰坊,陝西寶雞;2009)
國家森林城市(2009,第六屆中國城市森林論壇中榮獲)
寶雞的城市精神:「崇德尚禮、和諧包容、聞雞起舞、開放創新」寶雞,古稱陳倉,是華夏始祖炎帝的故鄉,周秦王朝的發祥地,素有「炎帝故里、青銅器之鄉、佛骨聖地、民間美術之鄉」美譽。位於陝西關中西部,地處陝、甘、寧、川四省(區)結合部,處於西安、蘭州、銀川、成都四個省會(首府)城市的中心位置,隴海、寶成、寶中鐵路在此交會,是中國境內亞歐大陸橋上第三個大十字樞紐。轄九縣三區,市域面積1.82萬平方公里,總人口376萬,其中市區人口75萬,寶雞地處東經106°18′~108°03′,北緯33°35′~35°06′。東西長156.6公里,南北寬160.6公里。東連咸陽市,南接漢中市,西、西北分別與甘肅省天水市和平涼市毗鄰,全市總面積18172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555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60.44平方公里。
寶雞地質構造復雜,東、西、南、北、中的地貌差異大,具有南、西、北三面環山,以渭河為中軸向東拓展,呈尖角開口槽形的特點。山、川、原兼備,以山地、丘陵為主,山地佔總面積56%,丘陵占總面積26.5%;川原占總面積17.5,呈現「六山一水三分田」格局。寶雞市面積1817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75.7萬人(2007年)人口出生率為9.97‰,死亡率為5.76‰,自然增長率為4.21‰
渭濱區面積 728平方千米,人口39萬。郵政編碼721000。
金台區面積 332平方千米,人口37萬。郵政編碼721001。
陳倉區面積2517平方千米,人口59萬。郵政編碼721300。區人民政府駐虢鎮。
鳳翔縣面積1179平方千米,人口51萬。郵政編碼7214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岐山縣面積 855平方千米,人口46萬。郵政編碼722400。縣人民政府駐鳳鳴鎮。
扶風縣面積 751平方千米,人口46萬。郵政編碼7222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眉縣面積 863平方千米,人口30萬。郵政編碼722300。縣人民政府駐首善鎮。
隴縣面積2418平方千米,人口25萬。郵政編碼7212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千陽縣面積 959平方千米,人口13萬。郵政編碼7211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麟游縣面積1606平方千米,人口 9萬。郵政編碼721500。縣人民政府駐九成宮鎮。
鳳縣面積3187平方千米,人口10萬。郵政編碼721700。縣人民政府駐雙石鋪鎮。
太白縣面積2780平方千米,人口 5萬。郵政編碼721600。縣人民政府駐嘴頭鎮。
* 此處區劃地名資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積、人口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6)》,人口截至2004年底。 * 寶雞地處東經106°18′~108°03′,北緯33°35′~35°06′。東西長156.6公里,南北寬160.6公里。東連咸陽市,南接漢中市,西北與甘肅省天水市和平涼市毗鄰,全市總面積18172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555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33.1平方公里。
寶雞地質構造復雜,東、西、南、北、中的地貌差異大,具有南、西、北三面環山,以渭河為中軸向東拓展,呈尖角開口槽形的特點。山、川、原兼備,以山地、丘陵為主,山地佔總面積56%丘陵占總面積26.5%;川原占總面積17.5,呈顯「六山一水三分田」格局。
寶雞屬於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全年氣候變化受東亞季風(包括高原季風)控制。冬季,處於強大的西伯利亞、蒙古高氣壓南側,受制於極地大陸氣團,天氣寒冷乾燥;夏季,處於印度低氣壓和印緬低壓槽的東北部與西太平洋副熱帶高氣壓西側,熱帶海洋氣團和極地大陸氣團常在本區上空交綏,或被單一的熱帶海洋氣團控制,溫熱多雨和炎熱乾燥天氣交替出現;春、秋二季處在冬、夏季風調交替的過渡時期,使故里委升溫迅速且多變少雨,秋季降溫迅速又多陰雨連綿,成為關中秋季連陰雨最多的地區。日照比較充足,大部分地區年平均日照時數在2000~2200小時之間。室內平均氣溫以渭河平原谷地為最高,達12~14℃。本市年平均降水理在590~900毫米之間,是關中降水量最多的地區。
[區域人口]
寶雞市轄12個縣區,138個鄉鎮(36個鄉,102個鎮),12個街道辦事處。
寶雞市轄9個縣3個區。3個區:金台區、渭濱區、陳倉區;9個縣:鳳翔、岐山、扶風、眉縣、隴縣、千陽、麟游、太白、鳳縣。
[自然資源]
(一)礦產
寶雞礦產資源豐富,現已發現各類礦產地126處,探明儲量的85處;發現各類礦產26種,探明儲量的18種;主要礦種探明儲量的有:金5.242噸、銅8.6萬噸、鉛鋅250萬噸,另外還有大量的硫、磷、硅石、石灰石、大理石、紅柱石、煤、石墨等非金屬礦種,其中:鉛、鋅、金是寶雞的優勢礦種,已探明的儲量在全省佔有重要地位。今後探明儲量可能更多,潛在的經濟價值鉛鋅5.3億元,金37.4 億元。
(二)土地
全市土地總面積1817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總面積568萬畝,有效灌溉面積279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53%。種植業面積較大,佔66.4%,林業佔4.4 %,牧業佔14.4%,副業佔14.7%,漁業僅佔0.1%。
(三)水資源
全市的河流以秦嶺為界,分屬黃河、長江兩大流域 。秦嶺以北為黃河流域的渭河及基支流水系;秦嶺以南為長江流域的嘉陵江上遊河段及漢江部分支流河源段水系。黃河流域各河流的流域面積佔全區河流面積的70%左右;長江流域各河流的流域面積約佔30%。全市的水資源總量為48.8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徑流量41.3億立方米,地下水可采量7.5億立方米。根據現有工程設施,可控制利用水資源量為11億立方米,占水資源總量的23%。
(四)生物
寶雞獨特的地理和氣侯條件,為各類植物 、鳥類、獸類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共有資源植物2100多種,動物近500 種,僅太白山自然保護區就有植物1550多種,野生鳥類192種,獸類62種。 在野生動、植物中,有珍稀保護植物28種 ,佔全省保護植物的75.7%,珍稀保護動物28種,佔全省保護動物的93%。一類保護動物有大熊貓、金絲猴、羚牛、秦嶺虎、朱䴉(朱繯)等5種,佔全省一類保護動物的100%。森林和草地是生態系統的主體,全區森林面積935.8萬畝,佔全省森林面積的13%,森林覆被率達34%。
[旅遊資源]
寶雞古稱陳倉,是華夏始祖炎帝的故鄉,周秦文化的發祥地,名勝古跡眾多,素有「青銅器之鄉」,「民間藝術之鄉」的美稱。其中:周原遺址位於岐山、扶風交界處,是古周人早期都城岐邑所在地,出土了大量青銅器、陶器、甲骨文等;北首嶺遺址位於市區金陵河對岸,距今7000多年,發現遺房32座、窯15個、墓439座及工具用具1700多件;市東的釣魚台,為周朝姜太公釣魚處;周公廟為西周周公旦的采邑;這些景點向人們顯示了豐富的周秦文化。
位於扶風縣法門鎮的法門寺,素有「關中塔廟始祖」之稱,建於1700多年前的東漢,是安放釋迦牟尼真身舍利的著名寺院,是一個「世界級」的旅遊勝地;金台觀位於市區陵原北坡,洞內有張三豐塑像,內還展有周素文化和民間工藝品;麟游縣的九成宮遺址,系隋唐皇家避暑勝地,現有眾多古物書碑;此外,鳳翔縣的東湖、隴縣的龍門洞,景色優美;市區南部的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山腳下有著名的湯峪溫泉,山上風光秀麗,珍禽異獸、奇花古木繁多,還有芳香寺、玉皇地、南太門、太白廟等殿堂寺廟,形成了人間仙境般的景色。
[礦產資源]
寶雞市自元古代至第四紀地層發育齊全,經歷多旋迴構造變動和岩漿活動以及復雜的質變作用,形成多種內生礦床和沉積礦床,礦產資源豐富。境內已發現礦產資源23種,產地255處,以有色金屬礦占優勢。有鐵、銅、鉛鋅、鎳、金銀、鎢、鉑、汞、黃鐵等金屬礦產212種,石灰石、電石灰石、大理石、白雲石、硅石、耐火粘土、螢石、磷塊岩、石英岩等非金屬礦產43種。寶雞地區煤礦主要集中在鳳縣,有草灘溝、羅缽庵、扈家窯等煤礦,隴縣娘娘廟、聯游北馬坊也有分布。境內地熱資源比較豐富,主要分布在渭河谷地、渭河北岸斷裂與秦嶺山前斷裂之間的狹長地帶,眉縣湯峪是陝西省內著名的溫泉療養地。
[貴重葯材]
寶雞地區是中葯材的適生地,現有中葯材1992種,其中動物葯415種,植物葯1478種,真菌葯35種,礦物葯12種。為了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在中葯材種植與加工方面,實施中葯現代化行動計劃,加快建立地道中葯材規范化種植基地,完善新葯開發體系和產品生產體系,大力推進中葯材種植產業化,中葯生產集團化。在全市中葯材種植適生區,以秦艽、紅豆杉、越菊、柴胡、地靈、黨參、花椒等品種為主,建立市級中葯材種植基地,每個品種基地規劃種植10-20萬畝,建立省級中葯材規模化種植基地縣、示範縣、示範園4個,爭取秦艽、紅豆杉、黃芪、越菊等品種進入國家級中葯材示範基地。重點扶持晨雞葯業公司、岐山金方葯業公司、秦嶺國葯廠和一批民營科技制葯企業(寶雞華西制葯有限公司、寶雞國豪制葯有限公司、寶雞市榮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太白山葯用植物研究所),促使其上規模、上水平。
自然災害
寶雞市處於陝西省天氣系統的上游,乾旱、冰雹是寶雞兩種主要自然災害,中部的眉縣、扶風、岐山、陳倉區川塬地區氣候適宜,但降雨量分布不均,每年都有乾旱時段出現。北部山區的隴縣、麟游、千陽、鳳翔、陳倉區西部山區,冰雹、乾旱自然災害頻繁,據歷史記載,群眾防雹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雹期最早三月份出現,最遲十一月結束。寶雞屬於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全年氣候變化受東亞季風(包括高原季風)控制。冬季,處於強大的西伯利亞、蒙古高氣壓南側,受制於極地大陸氣團,天氣寒冷乾燥;
夏季,處於印度低氣壓和印緬低壓槽的東北部與西太平洋副熱帶高氣壓西側,熱帶海洋氣團和極地大陸氣團常在本區上空交匯,或被單一的熱帶海洋氣團控制,溫熱多雨和炎熱乾燥天氣交替出現;
春、秋二季處在冬、夏季風交替的過渡時期,使春季升溫迅速且多變少雨,秋季降溫迅速又多陰雨連綿,成為關中秋季連陰雨最多的地區。日照比較充足,大部分地區年平均日照時數在2000~2200小時之間。室內平均氣溫以渭河平原谷地為最高,達12~14℃。本市年平均降水量在590~900毫米之間,是關中降水量最多的地區。
最佳旅遊時間
氣候:屬溫帶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足,年平均氣溫13℃ ,極端最高氣溫42.7℃(扶風),極端最低氣溫-25.5℃(太白)。年降水量710-1000毫米。最佳旅遊時間:春、秋季
文化背景
寶雞,是華夏始祖炎帝的誕生地,也是周秦王朝的發祥地。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因市區東南雞峰山有「石雞啼鳴」之祥兆而改稱寶雞。這里是佛、儒、道三家文化的匯集地,以出土佛骨舍利而聞名於世的法門寺在盛唐時期已成為皇家寺院和世界佛教文化的中心。
寶雞境內的文物資源豐富,其中以青銅器為最多,現已陸續出土毛公鼎、大盂鼎等五萬余件青銅器,被譽為「青銅器之鄉」。著名文物古跡有:炎帝活動過的天台山,佛教聖地法門寺,著名道人張三豐主持修道的金台觀,典雅秀麗的五丈原諸葛亮廟,姜子牙隱居垂釣的釣魚台,雄偉壯觀的周公廟,隋唐帝王皇家溫泉——湯峪溫泉,一代名流蘇東坡主持修建的鳳翔東湖等。境內的自然景觀更是獨樹一幟。有景觀奇特的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原始風貌鮮明的嘉陵江源頭和具有歐洲風格的隴縣關山草原。寶雞的民間藝術更是多姿多彩,獨具一格。皮影、木偶、剪紙、刺綉、社火、臉譜、泥塑、草編等都始終散發著周秦文化的遺風古韻,閃爍著中華原始文明的奇光異彩。
㈡ 寶雞市的水資源是豐富還是缺乏
寶雞市是內陸最缺水的城市之一。近年來,隨著寶雞城市發展,對水資源消耗量日益增加,地下水因其方便經濟,成為眾多企事業單位的用水首選,不少企業自己打井,遍地取水現象十分普遍,僅市區各企事業單位就擁有自備水源井291眼,井群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6.56眼,年開采地下水5400萬立方米,日平均開采量15萬立米,佔到市區日總需水量的70%左右,而利用地表水向市區供水的城市供水企業供水量只佔到城市總需水量的三分之一。自備井過量開采地下水,造成市區地下水位持續下降,降落漏斗不斷加深擴大,區域地下水位以平均2米—5米的年降幅下降,最大年份降幅8.05米。市區目前地下水位與1976年相比,下降了36.69米~69.22米,姜譚、十里鋪、石壩河等地區,超量開采現象尤為嚴重,最大下降動水位達90多米。地下水資源的過度透支,使水資源持續性遭到很大破壞,影響和制約了城市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000年,寶雞市政府從涵養水源,預防地質災害發生,實現水資源可持續發展戰略高度出發,下發了《關於逐步封閉市區自備水源井》文件,由水利局、經貿委、城建局參加組成封井工作領導小組,決定逐步對市區內自來水管網覆蓋范圍內的自備井予以關閉,目標是在2008年使市區水位恢復到70年代初水平,為建設生態園林城市奠定基礎。
㈢ 幫我介紹一下寶雞
寶雞古稱陳倉,位於陝西關中平原的西部,與省會西安分處八百里秦川的東西兩端,遙相呼應,是陝西的第二大城市,全國優秀旅遊城市。
寶雞地形復雜,山原俊朗,河路眾多。境內主要有渭河、嘉陵江、千河、石頭河等。渭河是黃河的第一大支流,穿行於寶雞市中心。
寶雞旅遊資源十分豐富。由於地理環境的因素,寶雞的自然風光景色斐然,綠意盎然的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飛馬逐鹿的關山牧場、皇家御用的湯峪溫泉、美不勝收的紅河谷風景區等等構成了雄奇壯麗的秀美山河,更顯現了自然的絢麗多姿。
此外,寶雞歷史悠久,名勝古跡眾多。寶雞是周秦王朝的發源地,出土了大量的西周青銅器,因此被譽為「青銅器之鄉」。著名的古跡還有「佛骨聖地」法門寺、姜子牙直鉤垂釣的釣魚台、一代軍事奇才諸葛亮病逝的五丈原以及道教名師張三豐所建的金台觀等等。這些人文古跡存留到了今天,似乎依然還在輕聲訴說著寶雞輝煌的歷史,「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和「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的一幕幕英雄畫卷。
「文王穆,武王昭,上承堯舜禹湯,鑄千秋中華道統;周公賢,召公惠,下啟孔孟程朱,熔萬代世界文明」正是對寶雞以及寶雞歷史的一種宣召。
寶雞位於關中平原西部,轄九縣三區,總面積1.82萬平方公里,總人口372萬,其中,市區人口138萬,是陝西省第二大城市.改革開放以來,寶雞先後被國家確定為"綜合經濟體制改革"."機構改革"、"金融改革"和"優化資本結構"試點城市,榮獲全國衛生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市和全國優秀旅遊城市等稱號。2000年全市國民生產總值203.1億元,地方財政總收入24億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4754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43元,綜合經濟實力位居西北五省區第四位。
歷史文化悠久
寶雞古稱陳倉,是華夏始姐炎帝的誕生地,也是周秦王朝的發祥地。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因市區東南雞峰山有"石雞啼鳴"之祥兆而改稱寶雞.境內文物資源豐富,其中以青銅器為最多,現已陸續出土毛公鼎,大盂鼎等五萬余件青銅器,被譽為"青銅器之鄉"。著名文物古跡有:炎帝活動過的天台山,佛教聖地法門寺,著名道人張三豐主持修道的金台觀、典雅秀麗的五丈塬諸葛亮廟,姜子牙隱居垂釣的釣魚台,雄偉壯觀的周公廟,隋唐帝王皇家溫泉--湯峪溫泉,一代名流蘇東坡主持修建的鳳翔東湖等。境內的自然景觀更是獨樹一幟。有景觀奇特的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原始風貌鮮明的嘉陵江源頭和具有歐洲風格的關山草原。寶雞的民間藝術更是多姿多彩,獨具一格、皮影戲、木偶、剪紙、刺綉、社火、臉譜、泥塑、草編等都始終散發著周秦文化的遺風古韻,閃爍著中華原始文明的奇光異彩。
陸路交通發達
寶雞位於中國版圖的幾何中心,東接西安,南聯成都,西去蘭州,北達銀川。隴海、寶成、寶中鐵路在此交匯,南北縱深與各大鐵路網相聯,是亞歐大陸橋--隴海線上第三個大"十字";310國道、川陝路、寶平路、西寶高速公路,以及110條支線公路網,縱橫交錯,四通八達,資源調配十分便利。特殊的區位優勢和便利的交通條件,促進了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區域經濟技術協作的廣泛開展,使其成為陝西西部重要的商貿中心
自然資源豐富
寶雞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年均氣溫在7--13攝氏度之間,降水量在600到700毫米之間,平均無霜期214天。適宜的氣候,為動植物生長創造了良好條件,這里是陝西重要的糧油和副食品生產基地,林副土特產品也是豐富多樣,有蘋果、辣椒、核桃、花椒、生漆等。太白山自然保護區更是一座神奇的動植物寶庫,有植物2000多種,葯材500餘種,野生動物560種,其中,獼猴桃、五味子、板栗、沙棘果、天麻、黃芪、黨參、柴胡等聞名全國,金絲猴、大熊貓、秦嶺虎、大鯢(娃娃魚)屬稀世珍寶。境內的秦嶺山脈是陝西重要木材產區。礦產資源十分豐富,已探明鉛、鋅、銅、鋁、金、銀、煤等30餘種,其中鉛鋅礦品位高,儲量達500萬噸。太白縣、鳳縣還是金礦富集區,年產3萬兩的太白金礦,是西北地區最大的黃金生產企業之一。
工業基礎雄厚
"一五"和"三線"建設時期,國家在寶雞布設了一批技術設備先進的大中型國防企業,奠定了寶雞工業經濟的雄厚基礎,經多年發展,現已具備一定的規模和水平。全市形成了機械、電子、食品、有色金屬加工四大優勢產業和以68戶國有大中型企業為骨幹、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鈦產量居全國第一,鋼橋梁、鐵路道岔居全國第二,燈泡居全國第三;通訊及導航設備、精密機床在國內也佔有重要地位。陝西的許多全國名牌多數在寶雞,如西鳳酒、猴王香煙、寶雞啤酒、長嶺冰箱等。工業增加值在西北五省區大中城市排名第三,僅次於西安、蘭州。
優越的投資環境
寶雞市政務大廳,為區域外投資商提供「一廳式」辦公服務。有基礎設施完善,服務機構健全的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市區城市基礎設施完善,社會治安良好,精神文明建設成效顯著。市政府制訂了一系列鼓勵投資的優惠政策,在企業稅收、土地使用,投資方式及投資方向等方面,都提供了十分寬松和優惠的政策。日本住友集團公司、法國威望迪水務公司等世界500強企業已投資寶雞發展。我們將抓住機遇,加強對外開放和與東部發達地區的合作,以資源、市場、政策優勢,吸引海內外和東部生產要素向我市流動,互惠互利,優勢互補,共同發展。西部大開發的熱潮已經涌動,奮進的寶雞正在騰飛,三百七十萬勤勞朴實的寶雞人民,熱誠歡迎海內外朋友到寶雞觀光旅遊,考察合作,共同發展。
㈣ 寶雞是一個怎樣的城市(最好能全面點)
寶雞市位於「八百里秦川」西部,是關中西端的門戶。寶雞古稱陳倉,以境內陳倉山得名,唐至德二年,以陳倉山(今雞峰山)石雞啼嗚之瑞更名寶雞。東西長156.6千米,南北寬160.6千米。面積18172平方千米。轄金台、渭濱2個區和寶雞、鳳翔、岐山、扶風、眉縣、隴縣、千陽、鳳縣,太白、麟游10個縣,共有182個鄉鎮,12個街道辦事處,2114個行政村,389個居委會。人口367萬。
〔自然資源〕
地勢:南、西、北三面環山,中部低平,東部敞開,以渭河為中軸,呈尖角開口槽形。地貌分山、川、原三類,以山丘為主,大體為「六山一水三分田」。南部秦嶺東西橫亘,海拔10003700多米。最高點為秦嶺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也是全省最高點,最低點扶鳳揉谷,海拔438米。市區海拔590米。
氣候:屬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季風明顯。受地形影響,山地和川穀溫差懸殊,小氣候差異較大。年均氣溫13℃,極端最高氣溫42.7℃,極端最低氣溫為-25.5℃。年平均降水量710毫米,號稱「關中水龍頭」。無霜期110-220天。易出現早春和伏旱,秋有連陰雨。
河流:主要有渭河、嘉陵江、千河,漆水河,石頭河等。以秦嶺為界,河流分屬黃河、長江兩大水系。
礦藏:己發現的有鉛、鋅、銅、金、鋁、銀、煤等23種,有色屬礦占優勢。境內地熱資源豐富。
〔經 濟〕
寶雞塬、川、山相間,適於各類植物生長。有耕地40.5萬公頃,盛產小麥、玉米、油菜、蔬菜等。現已形成辣椒,蔬菜,果品、豆類、油料、蠶桑和肉、蛋、奶等10個生產基地。是陝西省重要的糧油和農副產品生產基地。有林地面積64.3萬公頃,天然森林分布在秦嶺、關山;原始森林主要在太白縣。經濟樹種有蘋果、核桃、生漆、板栗、柿子、梨,桃等。野生果樹有獼猴桃,五味子、山荊子、山楂、沙棘果等近百種。葯材500多種,其中有黨參、當歸、黃芪、天麻、杜仲、山萸、貝母等大宗中葯材。還有稀世珍寶金絲猴、大熊貓、秦嶺虎、大鯢(娃娃魚)等。
寶雞是西北地區重要的工業基地,形成了以機械、電子、航空、航天、電力、醫葯、有色金屬、輕紡、食品,冶金、化工、建材、煙酒、黃金為支柱的35個工業門類,143個生產行業,可生產400多種主要產品的工業體系。目前鈦材、鋼橋梁、鐵路道岔、燈泡產量在全國名列前茅;卷煙、石油鑽采設備、石油鋼管、重型汽車、叉車、摩托車、洗衣機、 電冰箱、優質白酒等,產量居西北地區和陝西省第一;「金絲猴」香煙倍受消費者青昧;金屬切削機床等180多種產品已打入國際市場;火箭助推器、西鳳酒等1l種產品獲國家金質獎,9種產品獲銀質獎。寶雞機床廠的「忠誠』牌系列車床,雙菱化工集團的「菱花」牌過磷酸鈣、北方照明電器公司的「秦」字牌普燈、汽車燈,東盛葯業的「維奧欣」牌片劑、華祥食品公司的「華祥」牌三鮮伊面、寶雞卷煙廠「好貓」牌香煙等6種工業品被評為1998年省名優產品。
〔交 通〕
隴海、寶(雞)成(都)線和寶(雞)中(衛)線鐵路在此交匯,是連結中原和西南、西北的交通樞紐。公路形成以市區為中心,5條干線為主體的放射狀運輸網;隨著西安至寶雞高等級公路、寶天(水)高等級公路的通車,交通優勢更加突出。
〔名勝古跡〕
寶雞名勝古跡眾多,有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62處,其中有聞名中外的佛教塔廟之祖法門寺,因青銅器著名的周原遺址,姜太公隱居垂釣的釣魚台,諸葛亮殉職的五丈塬,周公旦采邑地周公廟,炎帝活動過的天台山,還有位於秦嶺主峰太白山的大白國家森林公園等
㈤ 地理 !!!
肯定有@!!!!!!!
太白縣地處秦嶺腹地,因秦嶺主峰太白山而得名。全縣橫跨黃河、長江兩大流域,北連秦川,南通巴蜀,東距西安180公里,西距寶雞64公里,姜眉公路、洋太公路穿境而過。為川陝之要沖,地理位非常優越。境內海拔在740——3767米之間,相對高差3027米各類地貌具備,山、川、河、谷兼有。我國青藏高原以東第一高峰太白山,第二高峰鰲山均以險、要、奇而著稱,被戶外運動愛好者奉為全國最佳的6條旅遊線路之一。這兩座秦嶺高峰將太白縣劃分為南北兩塊,兩山以北富有北方特色和風情;兩山以南具有南方的特色和風韻,特別是以二郎壩為代表,稻田成片,水牛成群,素有「小江南」之美稱。
縣城所在地嘴頭鎮,海拔1543米,是陝西省海拔最高的縣。全縣轄 5鎮3鄉66個行政村,總人口5.2萬,總面積2780平方公里,是全省人口密度最小的縣之一,也是「全國無公害農產品綜合生產示範區」、「國家生態示範縣」、「省級衛生縣城」、「省級園林縣城」和「省級平安縣」。
縣內氣候差別很大,全縣年平均氣溫7.8℃,夏季平均氣溫也就19℃,常冬無夏,春秋相連素有天然空調城之美稱。自古就有「山前桃花山後雪」之說,「太白積雪六月天」是關中八景之一。
縣植被覆蓋率達到了95%以上 ,為發展生態休閑產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春季,漫山遍野的杜鵑花及其他各種美麗的野花,爭奇斗艷,非常漂亮。夏季,城市酷熱難耐,太白氣候涼爽,是避暑度假的勝地。秋季,別處地方的樹葉枯黃掉落,而太白滿山還是鬱郁蔥蔥,一片綠色,而且不同海拔有著不同的景觀,非常美麗,讓遊人流連忘返,特別是滿山遍野的紅葉更是具有代表性。冬季,白雪覆蓋秦嶺山脈,太白被冰雪覆蓋,雪霧濃重,天地相接、四面八方都是雪花,在山上白綠相間看起來非常漂亮迷人。還有清風峽森林公園、石溝瀑布、大箭溝等自然風景區。景色優美,有時候還可以有幸一睹大珍稀野生動物的風采。
太白不僅有著美麗的自然風景,而且還有著豐富的人文景觀。橫跨縣境的114公里的褒斜谷棧道,是我國歷史上開鑿最早、沿用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一條古棧道。佛教勝地青峰為唐朝的皇家寺院,山上有唐英靈公主墓、太子墳、捨身崖等古跡。縣城南2公里處的方才關為諸葛亮病逝後的發喪之地。
太白也是動植物的天堂,素有「天然植物園」、「 天然醫葯寶庫」、「 天然動物養殖場」之美稱。境內有野生動物270餘種,其中國家級保護動物有55種,像大熊貓、金絲猴、羚牛等野生動物馳名中外。森林植物達2170多種,名貴中葯材1900多種,黨參、杜仲、天麻等中葯材暢銷國內外。
太白依託大自然恩賜的氣候、物種、資源,藉助天時地利人和之便,大力發展生態休閑產業。
近年來,太白立足於生態資源優勢,圍繞「雪域太白 秦嶺夏都」主題,以全力打造「西部生態休閑名縣」和「關中城市後花園為目標」,我縣已由原來單一的避暑觀光,發展到了現在的「春看山花、夏避酷暑、秋觀紅葉、冬賞瑞雪」四季都有看點的生態休閑目的地。
㈥ 寶雞的特點
寶雞地質構造復雜,東、西、南、北、中的地貌差異大,具有南、西、北三面環山,以渭河為中軸向東拓展,呈尖角開口槽形的特點。山、川、原兼備,以山地、丘陵為主,呈顯「六山一水三分田」格局,巍峨峻峭的秦嶺群峰與平疇沃野的渭河平原互為映襯,構成了寶雞市的地貌主體。
1、地形特點
寶雞地質構造復雜,東、西、南、北、中的地貌差異大,具有南、西、北三面環山,以渭河為中軸向東拓展,呈尖角開口槽形的特點。山、川、原兼備,以山地、丘陵為主,呈顯「六山一水三分田」格局,巍峨峻峭的秦嶺群峰與平疇沃野的渭河平原互為映襯,構成了寶雞市的地貌主體。位於寶雞市太白縣境內的秦嶺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是中國大陸東部的最高山峰。
2、氣候特點
寶雞市位於中國內陸中心腹地,關中平原西部,屬於中緯度暖溫帶的半濕潤氣候區,為大陸性季風氣候類型。冬冷夏熱,春暖秋涼,四季分明。境內地形復雜,北部山區、中部川塬、南部秦嶺,渭河橫貫其中,因而氣候類型多樣,垂直差異明顯,氣象災害頻繁。寶雞市年平均氣溫13度,全區在7.5-13.0度之間,4-9月為暖溫期,10-3月為冷溫期。全年無霜期在158-225天。極端最高氣溫42.7度(扶風),極端最低氣溫-25.5度(太白)。寶雞市平均降水量700毫米,全區在610-780毫米之間,4-10月份降水佔全年總量的90%,5-9月為多雨期,7-9月為主汛期,7-9月降水量佔全年的60%。歷史年雨量最多是秦嶺,達1137毫米,年雨量最少是扶風,僅325毫米。
3、自然資源特點
野生動物資源主要分布在秦嶺、關山山地,市境內有國家一級保護珍貴動物10種,即大熊貓、金絲猴、羚牛、秦嶺虎、雲豹、豹、朱䴉、大鴇、黑鸛、白肩雕;另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18種。寶雞境內植物類型很多。植物區系以華北區系成分為主,華中、中國喜馬拉雅區系成分也占重要地位。森林植物主要集中在秦嶺和關山,秦嶺山地隨海拔遞升,依次有落葉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針葉林和高山灌叢草甸等植被類型。植物資源豐富,寶雞境內有資源植物2100多種,僅秦嶺主峰太白山就有種子植物1550多種。特別是寶雞有極其豐富的經濟植物,據統計共有經濟植物1000餘種,太白山已發現的葯用植物就有510多種,有廣闊的綜合利用前途。
㈦ 初一地理調查報告,關於寶雞的
試論寶雞在秦史研究中的歷史地位
寶雞市位於八百里秦川的西部,這里是中華民族的始祖炎帝故里,周秦王朝的發祥地,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本文想就寶雞在秦史研究中的地位問題略作概述,以再證寶雞為秦人發祥之地的科學論斷,為秦史研究這朵奇葩再添芬芳。
一、政治、軍事中心
1.汧邑
汧邑是秦人入陝後的第一個都邑。《史記·秦本紀·正義》引《括地誌》雲:「故汧城在隴 州汧源縣(今陝西隴縣)東南三里。《帝王世紀》雲秦襄公二年徙都汧,即此城。」近幾年, 考古工作者在寶雞市隴縣東南鄉邊家莊發現了一處范圍較大的春秋墓區,墓主屬春秋早期偏 晚的秦大夫級貴族,邊家莊春秋秦墓的發現,為尋找汧邑地望提供了有益的線索,考古工作者根據都城應在陵區之南(邊家莊墓地之南)的記載,認為距邊家莊春秋墓地約五里的隴縣牙 科鄉磨兒塬春秋故城遺址當是襄公徙汧所都之城址[1]。磨兒塬遺址位於邊家莊墓地東南五 里,與後者處於汧河西岸同一片台地上。遺址東瀕汧河,南臨川口河。兩河交匯的塬地當即 汧邑城址,汧城原有多大,尚不清楚,在東南部的台地斷崖上可以見到部分夯土城牆。其中東牆的南段保存約百米,南牆的東段保存約200米,東南角亦保存了部分殘牆,殘高1—2米 不等。殘牆上可以看到的夯層一般厚10厘米左右。採集到的器物除春秋早期的罐、鬲等殘片 外,還見有戰國時期的陶盆殘片,素麵半瓦當及內飾麻點外飾繩紋的板瓦、筒瓦、空心磚等建築材料殘片,說明這一城址曾有較長的使用時間[2]。該遺址現為縣 級文物保護單位。汧邑作為秦襄公的都邑不過14年時間,而且,從一定程度上說,它還只是一座軍事性質的城池,但它作為秦早期都邑,為秦人向關中擴充勢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而且作為秦八都之一 ,理所當然地成為秦襄公時期的政治、軍事中心而在秦史上居於一席重要之地。
2.汧渭之會
秦文公「四年,至汧渭之會」[3]。這是秦人的第二次遷都也是秦入關 中後建立的第一個都 邑,蔣五寶先生調查後認為,所營城邑當在今寶雞縣千河鄉魏家崖村。筆者於1999年3月31 日,前往魏家崖村考察,發現這里關於秦都汧渭之會的傳說自古流傳至今,許多老人都能講述秦人在這里建都的情況。此外,秦文公之所以要建都於汧渭之會,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其先祖非子曾「主馬於汧渭之間,後卒獲為諸侯」[4],他經 占卜,認為這個地方很吉利,才在此地建都的。 而非子養馬的放馬灘,據當地老人講,就在魏家崖村西南的汧河與渭河之間的河灘上,這里水草豐美,是蓄養牲畜的好地方。再者,魏家崖正好位於汧河口的東北部,緊扼汧隴交通的咽喉,這里的二塬,形似石鼻,高出渭河平原有10—20米左右,若建城於此三角塬上,既可依汧河屏障阻止西來之敵,又可一望無餘地看到東邊沿渭河而來的敵人,後面又能清楚地觀察到自北邊來犯的敵軍,軍事地理位置相當重要,這對於剛入關中,又立足未穩的秦人來說,是建立以軍事性質為主的都城的絕好選擇,因此我同意蔣五寶先生的觀點,認為汧渭之會就在今寶雞縣千河鄉魏家崖村。關於這一點,還可以從這一地區及其周圍出土的大量先秦時期的遺物上得到佐證,如1980年千河鄉馮家嘴村村民馮川 省在這里取土時發現了先秦的青銅盤、青銅獸形壺、青銅甗等遺物[5]。魏家崖六組村民王志斌在這里取土時發現了極為珍貴的先秦金虎、金鋪首等遺物;1991年當地群眾在這里取土時又發現了先秦的壺、簋、盤、匜、鼎等八件青銅器及其他遺物等 等[6]。另外,這里耕地時還經常可以發現大量的先秦繩紋瓦片、殘磚、陶器碎片和銅鏃 等等[7]。從這些大量的先秦時期遺物來看,汧渭之會邑城當在今寶雞縣汧河鄉魏家崖村一帶,這種說法是能夠站得住腳的。更為可貴的是在汧河入渭附近還發現了秦人早期遺址[8],這就更能證明這一點了。楊東晨先生認為「汧渭之會」城方九里,四周設門,周圍有防禦性 質的軍事設施[9]。「汧渭之會」的邑城地處於先周古公居地的西南, 東距後稷的封國「邰」不遠,自古就是先民勞動、生息的地方,也是經濟發達的地區,秦以此作為政治、軍事中心,無論是向北、向南、還是向東發展都比較有利,尤其是對秦國農業生產的發展與軍事力量的增強,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3.平陽
《史記·秦本紀》載:「寧(憲)公二年,公徙居平陽」。平陽是憲公新立的都邑,又叫「西新邑」[10]。武公「居平陽封宮」,如此則憲公、武公均以平陽為 都邑。平陽故址在今寶雞縣東楊家溝鄉太公廟村一帶[11]。這里出 土有武公銅鍾五件,鎛三件。且在鍾、鎛出土之處發現不少灰坑,顯系長期居 住之故,再加之武公鍾、鎛系公室重器,故知憲公、武公所居之「平陽故城在岐州 岐 山縣西四十六里」[12],即今寶雞縣楊家溝鄉太公廟村一帶。秦人 以此作為其政治、軍事中心長達37年之久(前714—前677),憲公、武公、出子均在平陽處理 朝政,接見大臣,並以平陽為根據地向東發展,到秦武公時,秦人已東伐彭戲氏而至於華山之下。平陽都城的確立,
是秦文公歷時12年掃除岐雍諸戎勢力的結果,同時,秦都不斷東移 的歷史事實,也說明了秦人力量的壯大和向東征討步伐的加快。
4.雍城
秦自「德公元年,初居雍城大鄭宮」,至獻公二年,城櫟陽止,歷時294年,先後有20位秦君建都於雍城,在此期間雖然秦靈公居涇陽,但20位君主(包括不享國的夷、昭子共22位)死後均葬於雍都南。司馬遷在記述德公居雍後,接著說「後子孫飲馬於河」,《正義》也說:「卜居雍之後,國益廣大,後代子孫得東飲馬於龍門之河」。足見雍城非同尋常,它是秦國發展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13]。
秦都雍城,早在20世紀30年代,我國考古工作者就對該城進行過調查,50年代又進行了試掘工作,1973—1986年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對雍城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查、鑽探和發掘,初步摸清了雍城的位置、形制規模,以及城內的三大宮殿區和城郊宮殿等建築遺址,還在城南發
現了規模宏大的秦公陵園和小型墓葬區。
雍城遺址位於今鳳翔縣城南,雍水河之北,紙坊河以西的黃土台塬上。平面呈不規則方形,東西長3300米,南北寬3200米。在雍城內發現了與皇權相關的宮殿區和宗廟建築,它們分別是:[1]姚家崗春秋宮殿區;[2]馬家莊春秋宮殿—宗廟區;[3]鐵溝、高王寺宮殿區。在姚家崗還發掘出可以藏冰190多立方米的凌陰(冰窖)遺址一處[14]。而 且,宮殿區、凌陰、窖藏均居同一區域,著名考古學家石興邦先生研究後認為姚家崗春秋宮殿區可能為秦康公、共工、景公居住的雍高寢[16]。
從雍地發現這些大量的與王權相關的宮殿區和宗廟建築,充分說明了雍都作為秦早期都城的繁華和建築的雄偉、華麗。以上考古發現還說明了秦康公、共工、景工、桓公在雍都的寢宮也已基本確定,文獻與文物資料的結合,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秦早期政治、軍事中心的雄偉富麗之景象。
從公元前776年,秦襄公徙汧,到公元前383年,秦獻公城櫟陽,秦人先後在寶雞地區的汧邑 、汧渭之會、平陽和雍城建都長達393年之久,而在這393年中,正是秦人由偏居西垂的小邦向統一六國的強秦積極邁進的時期,隨著秦人入陝後都城由北向南,由西向東,再向北的遷徙路線,明顯地反映出秦人政治上的日趨成熟和軍事上的日益強大,為最後統一六國,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專制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因此,我們說,寶雞作為秦人早期的都邑,其政治、軍事中心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寶雞是秦人和秦文化發祥之地的科學論斷也是無須再作討論的。
二、秦公陵園及祭祀中心
寶雞曾長期作為秦人都邑,是早期秦國的政治、軍事中心,根據秦人「陵隨都移」的文化習俗以及出土的大量文物考古資料,同樣可以證明寶雞乃是早期秦國的秦公陵園及祭祀中心。
《史記·秦本紀》曰:「五十年,文公卒,葬西山」。「寧公(憲公)生十歲立,立十二年 卒,葬西山。」據高次若先生研究後認為,秦文公、寧公所葬之西山,又叫秦陵山,在今寶雞市斗雞台東邊的戴家灣村[16]。又據《秦始皇本紀》載:出子「葬 衙」。據楊東晨先生研究後認為此「衙」疑為「衍」字之誤,出子當葬憲公墓附近,不會葬於白水縣地 [17]。據此,那麼出子的墓當也在寶雞西山陵無疑。再據《史記·秦本紀》載:「武公卒,葬雍平陽」。據楊東晨先生的觀點認為,武公的葬地當在今寶雞縣楊家溝鄉太公廟村北邊二里的西高泉村一帶[18]。這四位秦公的葬地,前三位在「西山陵區」,後一 位在「平陽陵區」。寶雞地區安葬秦公最多的陵區在雍城,我們姑且把它叫做「雍城陵區」,該陵區是迄今發現的最大的一處先秦諸侯國陵地。
雍城陵區,位於秦都雍城之南,即今鳳翔縣尹家務鄉至寶雞縣陽平鎮的南塬(雍嶺塬)之上,東西綿亘30餘里,葬德公至出公等20位國君(包括不享國的夷、昭子共22位),雍城墓地與雍城遺址以雍水為界,南北相望。雍城陵地黃土深厚,水位極低,是一處經過精心選擇的理想墓地。考古工作者經過十多年的辛勤工作,已在那裡探出13個墓區,內有中字型、甲字型、目字型、凸字型大墓43座。墓上無封土。墓地內以開挖兆溝為界,墓與墓之間有內兆,整個墓地則以外兆環繞,形成了既各自獨立,又完整統一的格局[19] 。雍城墓地,墓向均為東西向。現已發現有「中」字型大墓18個,這種形制的大墓在東周時期諸侯王國中是最高級別的墓制。最大的「中」字型大墓,稱做「秦公1號大墓」,該墓全長300米,墓室東西長59.4米,南北寬38.45米。東墓道長156.1米,西墓道長84.5米,總面積5334平方米,比馬王堆漢墓大20倍。秦公1號大墓是雍城秦公陵園中目前所知的43座大墓中最大的一個 [20]。
寶雞地區,目前已知的秦公陵園有三處:
一處是「西山陵區」,一處是「平陽陵區」,另一處則是「雍城陵區」。三處陵區共葬有秦公24位(包括不享國的夷、昭子共26位),秦自襄公立國至子嬰亡國共36代國君(其中靜公、夷公、昭子不享國,實即33代),其中26代死後就葬在寶雞,可見寶雞是安葬秦公最多的地方,寶雞作為秦公陵園確實是名符其實的。
寶雞不僅是秦公陵寢重地,而且還是秦人至為重要的祭祀中心。《史記·秦本紀》載:「秦文公十年,初為鄜畤,……十九年得陳寶。」《史記·正義》引《括地誌》曰:陳寶祠「在岐州陳倉縣東二十里陳倉城中」。這就明確指出,陳寶祠在陳倉城內。據高次若先生 研究後認為,陳寶祠應是秦人祭祀先祖神靈的宗廟[21]。鄜畤是一 種宗廟性質的祭祀場所,秦憲公徙都平陽後,在平陽也修有宗廟、社稷及其他祭祀的設施[22] 。此外,《封禪書》雲秦文公作鄜畤,襄公作西畤,靈公作吳陽上畤,這三畤都是祭祀秦人祖先白帝的。此三畤所在地,並稱三畤原,據《括地誌》載:「三畤 原在岐州雍縣南二十里」。即今鳳翔縣南部高地上[23]。又據《史記·秦始 皇本紀》載:「王廟或在西雍,或在咸陽」。可見,即使雍城不作為秦都以後,秦的宗廟建築大多仍留在雍城。以上文獻記載告訴我們,秦人的廟祭及神祭場所大多也在寶雞地區,寶雞地區的考古發現也再次證明了文獻記載的正確無誤,如出土於寶雞縣楊家溝鄉太公廟村的「武公鍾」,當為秦武公「用以在宗廟祭天祭祖的一套禮器」[24]。發現於秦雍都遺址內 的馬家莊春秋宮殿—宗廟區,也很能說明這一點。其中的1號建築群即為一組宗廟建築。還 有4號建築,在這里發現了一些埋有動物骨骼的祭祀坑,石興邦先生認為可能是與宗教禮儀有關的建築。文獻記載了秦人在寶雞的祭祀情況,在寶雞也確實發現了秦人的祭祀場所和遺物,可見文獻記載與文物考古資料所反映的情況基本是一致的,寶雞不僅是秦公陵園所在地,同時也是秦人非常重要的祭祀場所,就連秦始皇行冠禮時也還必須到雍城去,就很能說明這一點 [25]。
三、交通樞紐
寶雞自古就是我國通往西北、西南的交通樞紐,在秦時也不例外。寶雞是秦通往隴西及巴蜀的交通咽喉和向東發展、統一全國的根據地和大後方。首先,在秦國早期,秦人所經營的隴西通道,就是以寶雞為輻射中心而向東西延伸的。這條通道西起今甘肅天水一帶,秦人由此翻越隴山,沿汧河河谷向東南遷移,這時有汧城、汧渭之會和平陽城等秦故都均在汧水附近。秦人所經營的隴山通道,即循汧河流域而西去東連的這條道路,在西周 及春秋早期,就將隴西和關中兩個文化區有機的聯系在了一起。同時,這條道路也是秦人由西向東,由弱到強漸次發展壯大,直至統一六國,建立強秦的黃金通道,要是沒有這條道路 的開辟的話,秦人也不可能入主關中,統一天下。到了戰國中晚期,雖然秦的都城已遷至櫟陽、咸陽,然而隴西通道仍然是秦都外線交通的主要幹道之一。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隴西通 道成了秦回中道的重要組成部分,秦始皇沿回中道巡察,回程部分就是由隴西、天水(秦人 祖先的發祥地)再東北行越隴山,沿汧河經今隴縣、汧陽、鳳翔(秦故都雍城),再向東至首 都咸陽的[26]。由此可見,隴西通道在秦交通史上一直居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秦通往西北地區的主要交通干線。
說到寶雞交通樞紐的地位,就不得不濃墨重彩地講一講雍城這個秦故都在秦交通史上的重要地位。春秋戰國時期,秦德公遷都於雍城(今陝西鳳翔縣南),雍城位於關中西部的渭北高原上,這里交通位置十分優越,它南控漢中、四川通道,西邊扼守著關中通往河西的門戶,向東可由原上至西周故都岐邑周原,由原下又可沿渭水流域東達周都豐鎬之地,並直達關東。另外,由寶雞之南開創了穿越秦嶺的金牛道、連雲道,這些道路南可達漢中及四川盆地,加強了關中與秦嶺之南的聯系,同時可利於控制漢中及其附近地區[27] 。到戰國中晚期時,褒斜、金牛、連雲和故道(又稱陳倉道)等棧道就成了連接關中和巴蜀的全國主幹道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的「棧道千里,通於蜀漢」,贊美的就是秦昭襄王時所開鑿的棧道的壯麗情景的[28]。同時,這句話也說明了寶雞在有秦一代,的確是 秦通往西南的交通樞紐,這個地位是無可辯駁的。
綜上所述,我認為,寶雞乃是秦人通向西北、西南及關東的交通樞紐,該樞紐的核心就是 秦故都雍城,當然,汧邑、汧渭之會和平陽城則是這個交通網上的重要城鎮,不管是通向西北、西南,還是關東的道路網均是以雍城為中心而向四周輻射的。寶雞作為交通樞紐的歷史地 位在秦時就早已奠定了。
四、經濟都會
我們說,寶雞在秦時是重要的經濟都會。首先,從汧邑來看,汧邑初建於春秋早期,下限被 認為不晚於秦武公時期。汧邑的繁榮,不僅包括了襄公的十餘年時間,而且很可能還要包括文公居於汧渭之會的50年間或更晚。從該城址現有的遺物看,該城址可以認為屬於春秋時代 。但也有一些更晚的遺物,這說明該城有過較長時間的使用。汧邑作為秦人入主陝西後的第一個都邑,它不僅是秦的政治、軍事中心,同時也毫無疑問應該是當時乃至以後相當長的一 段時期的經濟都會。
汧渭之會、平陽,也和汧邑一樣,在不作為國都以後,仍然是秦國的重要城鎮。下面著重介 紹一下雍城作為經濟都會的繁榮情景。史念海先生認為:「遠在春秋戰國之際……關中這時已有三個經濟都會,即雍、櫟邑和咸陽。雍和櫟邑不作為政治都會之後,依然保持著經濟都會的地位。」這就告訴我們,雍地作為經濟都會,基本上一直保持了下來,並沒有因為國都的遷徙而衰落。考古發掘也再次證實了雍地經濟的繁榮情況。從1962年至今,考古工作者對鳳翔雍城遺址進行了勘探和部分發掘,在東西長約4.5公里,南北寬約2公里的區域內,出土了2000多件文物,其中以陶器為主,有盆、罐、瓮、鬲、缽、豆、盂等生活用具,還有水道、筒瓦、瓦當等建築材料,有用於生產的石犁、石磨、銅鏟等工具。在青銅器方面,姚家崗出土的青銅建築構件,為新出現的器形,其紋樣為蟠螭紋,這是春秋時代秦國流行的紋樣。在制陶領域,秦人立國後又有所創新和發展,突出地展現在磚瓦建材方面,如鳳翔宮殿遺址出土的凹字型板瓦,以及瓦當等,鮮明地顯示了秦文化的特徵。在仿銅陶禮器方面,彩繪大耳壺、大口罐等,都是新出現的秦的典型代表性器物。秦公1號大墓出土的彩色絲織物及木胎髹漆豬、金鳥、金獸,以及玉器、骨器等,反映了秦國的絲織、漆器、金屬細作等各種手工業都發展起來,且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由此也可以管窺出秦都雍城經濟的繁榮程度亦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手工業門類比較齊全,工藝水平也相當高,因此,我們可以肯定地說,秦都雍城作為春秋戰國之際關中地區著名的經濟都會,其手工業已十分發達,由此可以看出當時的商業貿易肯定也是比較繁榮的[29]。
我們說寶雞在秦時為經濟都會,是指汧邑、汧渭之會、平陽和雍城而言的,本文著重以雍城 為例說明了雍城作為春秋戰國時期經濟都會的繁盛情況。由於汧邑、汧渭之會、平陽都曾作為秦都而存在過,作為都城,肯定駐有軍隊和官僚機構,因而必然帶動當地經濟的繁榮,所 以,在秦國早期歷史上,汧邑、汧渭之會邑和平陽城也是當然的經濟都會,這是毫無疑問的。
五、文化中心
寶雞在秦國早期歷史上,不僅是政治中心,而且是文化中心。秦在西北高原復起立國前,文化是比較落後的,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和典籍。秦襄公立國後,積極汲取華夏文化,形成獨具特點的秦文字。到秦文公時,開始設置史官,「初有史以紀事」,失傳的《秦紀》就產生在秦文公時期[30]。著名的石鼓文,也產生在文公時期。石鼓文是以 詩歌形式紀贊秦國 初創時期秦文公20餘年間重大活動的史實刻石文字,據蔣五寶先生研究、考證後認為,石鼓刻制於秦文公二十一年,出土於今寶雞縣汧河鄉魏家崖村的石鼓寺。是秦文公有感於汧渭之 會國都落成而紀事志懷的原勒真跡[31]。由此可以看出,秦文公苦 心經營長達46年的汧渭之會,不但是當時秦國的政治、經濟中心,而且,理所當然地也是當時重要的文化中心 。
我們說寶雞是秦國早期的文化中心,其典型代表就是作為秦都長達294年的雍城。說雍城是當時秦國的文化中心,的確是名不虛傳。產生於春秋時期的《詩經》中的《秦風》十篇就是在雍城完成的。例如,秦穆公在以國君之禮宴請晉公子重耳時,就採用賦詩對答的形式,當場做了《詩經·小雅·采菽》,並賦《鳩飛》和《六月》。此外,《尚書》中的《秦誓》篇,是秦穆公時期的作品,也是在雍地寫成的[32]。再者,秦德公時 ,稱熱天為伏,「 二年,初伏,以狗御蠱」,開創了六月三伏天的節令[33]。秦宣公 時秦人已「初志閏月」[34]。這些都可被視為秦人在天文、歷算方 面的成就而載入史冊。
以上,也可算是雍城作為文化中心的些許史籍見證。關於這方面的考古資料也有一些。比如在音樂、文學領域,有秦公1號大墓出土的石磬,其銘文是篇韻文,文辭優美,結合《詩經·秦風》中的詩歌文辭看,秦國的文學水平已不低於東方各國。秦穆公說,秦以「詩書禮樂法度為政」,考古資料證實此言不虛[35]。從秦文公時期的石鼓文到秦景公時期的石磬文,充分反映出了秦人在文化方面不斷發展進步的脈絡。
我們說雍城是秦的文化中心,還體現在美術作品方面的巨大成就上,這一時期的美術作品,主要是見於各種器物上的圖案花紋,以及少數雕塑品。到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已開始出現一些獨立的圓雕作品,如秦公1號大墓出土的金鳥、金獸、漆木豬,鳳翔戰國早期墓出土的 陶牛等。金鳥、金獸的造型逼真生動,是藝術佳作。漆木豬形體介於豬與獸之間,通體用黑、紅色漆彩繪,風格有楚國的意味,可能接受了楚文化的影響。陶牛的造型古拙、質朴,僅求其形似,氣韻不夠生動。雖然如此,但在雕塑史上卻具有重要價值,它表明雕塑藝術已漸次從器物的附屬品中脫離出來,向獨立的藝術部門發展[36]。
以上,我們概要地講述了寶雞作為秦人文化中心的歷史地位。總括全文,我認為,寶雞是秦國早期重要的政治、軍事中心;秦公陵園及祭祀中心;交通樞紐;經濟都會和文化中心,是早期秦人的四都所在地,因而在秦史上居於特殊而重要的歷史地位,這一歷史地位也再次向世人昭示了寶雞是秦人發祥之地的科學結論。
㈧ 千陽縣景點
毗盧寺古剎、千湖國家濕地公園、燕汲望魯台、青崖洞、高洞溝道觀等。
1、毗盧寺古剎:位於千陽縣城西的馮家河口毗盧寺村,興建於宋太平興國六年(公元978年),距今已有一千年的歷史。後經宋、元、明、清,期間修復不斷,被譽為千陽八景之一。寺內大雄寶殿里有釋迦牟尼金身座像、地藏王菩薩金身座像、緬甸玉佛座像和十八羅漢塑像等。
2、千湖國家濕地公園:位於陝西省寶雞市千陽縣千河谷地中游,是以河流濕地特徵為主,集河流濕地、庫塘濕地、沼澤濕地特徵於一體,是中國西北地區典型的黃土高原濕地。生物資源豐富,良好的自然資源為水禽棲息提供了豐富的食物資源,每年冬季有雁、鴨、鷺等多種鳥類在此棲息。同時濕地公園具有顯著或特殊生態、文化、美學和生物多樣性價值的濕地景觀,生態特徵顯著。
3、燕汲望魯台:位於陝西省寶雞市千陽縣縣城西關,距寶雞市37千米,是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傳是春秋時期燕汲所築。燕汲為千陽縣水溝鎮燕家山人,是孔子的弟子,位列72賢之14。燕汲3次赴魯跟隨孔子17年。業就歸里,在千陽西關裴家台設教授徒,傳播孔子思想,設教期間,因思念恩師孔子,每日去教學堂後面,登高望遠,用襟撩土墊足18年,日積月累,便形成了高約10米、底徑30餘米的土台,被世人尊稱為中華尊師第一台。
4、青崖洞:位於陝西省千陽縣水溝鎮南,因山前卧一石虎又名「卧虎山」,青崖洞以石崖構成,山間及山頂自然生長眾多松柏,鬱郁蔥蔥,形成一道綠色的屏障。山前石崖有一險道,沿途呈現奇形怪狀的山洞,洞中大小各不相,每個洞都有自己的名字。崖頂南邊直泄下一瀑布為青崖洞增添了活力。青崖洞不僅自然景觀,而且是道教聖地。相傳丘處機曾到過此地,傳授道家文化。
5、高洞溝道觀:位於陝西省寶雞市千陽縣城西1.5千米處,即城關鎮段坊村境內寶平公路北側的懸崖邊,面積約6.67公頃,系一塬邊半漏斗狀沖刷槽。鬥口約150米,高出千河河床70餘米。東西兩側危崖壁立。箭筈嶺東西延綿,千河水緩緩東流。據史料記載,此區內原有一座關帝廟。清同治年間陝甘回亂中,百姓躲難掘洞藏身於崖上,驚險之際,關帝顯靈救了眾生。此後,百姓敬奉神靈,捐資供果,興建帝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