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一個鎮的土地資源調查工期是多少
擴展閱讀
鋼筆工具如何繼續利用 2025-07-30 10:34:27
訂車發現價格貴了怎麼辦 2025-07-30 10:19:33

一個鎮的土地資源調查工期是多少

發布時間: 2022-09-04 05:12:08

❶ 封丘縣國土資源

封丘縣隸屬新鄉市,南臨黃河,與古都開封隔河相望。區域面積1225.5平方公里,耕地130萬畝,轄8個鎮、11個鄉(其中荊鄉回族鄉是豫北地區唯一的少數民族鄉),605個行政村,總人口75萬。除漢族外,有回、滿、朝鮮、蒙古、苗族等少數民族,其中回族占總人口的2%。封丘縣是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省定農業綜合開發重點縣。封丘縣農業優勢明顯,是全國商品糧基地縣之一,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省定農業綜合開發重點縣,是著名的優質小麥、優質水稻生產基地和「國家級綠色肉牛、肉羊養殖科技示範區」,作為金銀花原產地,全縣種植面積穩定在20萬畝,在全國享有大田種植面積、單位產量、管理技術、品質和出口數量「五個第一」。

馬紹文 黨組書記、局長

劉成海 副局長

王素梅 副局長

郭忠仁 副局長

劉進萍 副局長

孫秀菊 工會主席(副主任科員)

李慶良 副主任科員

范士寶 副主任科員

王龍 副主任科員

馬紹文簡介:河南封丘人,1958年8月出生,中共黨員,漢族,大專文化。1974~1983年,在部隊服役,歷任戰士、副班長、班長、排長、助理員;1983年,轉業分配到封丘縣城關鄉政府,任黨委秘書、副鄉長;1993年,調到陳固鄉任黨委副書記兼紀檢書記;1996年~1999年,任陳固鄉鄉長;1999~2002年,任孫庄鄉黨委書記、人大主任;2002年至今,任封丘縣國土資源局黨組書記、局長。

【機構設置】封丘縣土地局成立於1989年6月,正科級規格,內設4個職能科室,主要負責全縣土地管理工作;封丘縣國土資源局於2002年6月批准成立,內設6個職能科室;2004年,實行省以下垂直管理時,副科級以上幹部由市局任免,縣土地管理局更名為縣國土資源局。轄城關鎮、城關鄉、陳橋鎮、趙崗鎮、留光鎮、馮村鄉、王村鄉、回族鄉、荊隆宮、居廂鄉、黃德鎮、黃陵鎮、曹崗鄉、李庄鄉、陳固鄉、應舉鎮、魯崗鄉、尹崗鄉、潘店鎮19個國土資源所,1個礦產資源所(荊隆宮鄉礦產資源所)。

【土地資源】截至2009年底,封丘縣有耕地76354.45公頃,園地.85公頃,林地5642.57公頃,草地382.82公頃,城鎮村及工礦用地15458.32公頃,交通運輸用地6967.6公頃,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15689.1公頃,其他用地401.9公頃。

【耕地保護】2010年,對耕地保護的重視程度進一步提高,耕地保護責任製得到全面落實,共同責任機制更加完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農田面積保持73440公頃和66507公頃。2010年,被新鄉市政府通報表彰「耕地保護先進縣」,並獎勵人民幣10萬元。實行耕地保護行政首長負責制,在年初縣政府分別與各鄉(鎮)政府簽訂基本農田保護目標責任書,鄉(鎮)與各村簽訂保護目標責任書,同時,在全縣每個村明確1名土地協管員,把基本農田保護責任明確到具體責任人,落實到地塊,形成了「層層有責任」的基本農田保護格局。按照《河南省關於貫徹國土資源部與土地整理標示使用和有關標志牌設立規定的意見》文件要求,截至2010年底,封丘縣耗資150多萬元規范和更新了基本農田保護標志,在醒目位置設立標示牌、區片、地塊,位置統一編號,內容統一規范,數字准確。

【國土資源規劃管理】2010年11月,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復了《封丘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10年)》,在此基礎上,加快了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工作,將該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和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同時把規劃中確定的耕地保有量、基本農田保護面積、城鄉建設用地規模等約束性指標根據各個鄉鎮的實際情況,結合縣政府的意見,層層分解到鄉鎮,不得突破。截至2010年底,上報房管所、檔案館、污水處理廠、河南省美日康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等20個單位(項目),佔地面積共計65.2408公頃。

【新農村建設】封丘縣重點社區共24個,其中王村鄉大馬寨社區、城關鄉三里辛社區等5個社區使用的是存量建設用地;應舉鎮前蔣寨陽光社區、尹崗鄉大庄社區等11個社區通過申報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區,已被省國土廳批准;剩餘的魯崗鄉和寨社區、黃德鎮黃德社區等8個社區通過土地綜合整治試點項目於2010年11月15日上報新鄉市國土局。

【地政地籍管理】2010年,全面開展對城鎮國有土地使用證、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證、使用權證的登記工作。全年共發放國有土地使用證103份,發放集體土地使用證2102份。採取日常變更與集中匯總相結合的方法,做到外業實地隨時變化,日常及時調查登記,內業集中統一匯總,圖、表、冊、台賬與實地一致,按時准確匯總上報。隨著群眾土地意識的不斷增強,土地權屬爭議案件也逐年增多,為解決這些問題專門成立了土地爭議案件調處領導小組,2010年,共受理各類土地權屬爭議案件26起,調解和處理24起,有效地保護了土地權利人的合法權益,化解了社會矛盾,促進了社會穩定。

【第二次土地調查】按照國家、省、市「二調」辦要求,進一步核查完善了本縣「二調」資料,農村土地調查入庫工作已完成,等待國家驗收;其中城鎮地籍外業調查成果已經省國土廳預檢組預檢通過。

【建設用地管理】2010年,封丘縣以「招拍掛」方式出讓土地3宗,面積18.43畝,土地出讓金總收入341.02萬元,全縣國有土地有償使用比例、經營性土地使用權「招拍掛」比例均達到了100%。

【節約集約用地】2010年,積極盤活存量建設用地,對閑置土地、空閑土地、低效利用的土地進行了認真清查,共清查出閑置土地6宗,面積130餘畝,依法進行收回,納入政府儲備。對城市建設供地,大力推行舊城改造和住宅小區建設,變分散的單家獨院為高層住宅樓,有效地提高了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

【南水北調渠首及沿線土地整治重大項目】河南省南水北調渠首及沿線土地整治重大項目(第一期)Ⅱ片區封丘縣第一年度工程於2010年10月19日開工,該項目總建設規劃為4534.91公頃(合68023.65畝),總投資9359.11萬元,項目區位於封丘縣西南部,東以汪寨加斗及村界為邊,西接原陽縣交界,南至黃河大堤,北臨S311省道。共涉及應舉鎮、荊隆宮鄉、城關鄉3個鄉鎮37個行政村,計劃工期200天,項目實施後,封丘可凈增耕地234.29公頃,新增耕地率為5.17%。

河南省南水北調渠首及沿線土地整治重大項目(第一期)Ⅱ片區封丘縣第二年度工程項目區位於封丘縣西部。項目區南至黃河大堤,西部、西北部接原陽縣、延津縣界,地跨應舉鎮北半部、陳固鄉全鄉、城關鄉南半部、荊隆宮鄉東北部。項目區南北長約25.45公里,東西寬約12.98公里,共涉及陳固鄉、應舉鎮、城關鄉、荊隆宮鄉共4個鄉鎮100個行政村(廠),該項目建設規模為13940.87公頃,總投資30726.83萬元。項目實施後,項目區建設規模中除了農村道路、農田水利用地以外均為耕地,整個項目區將增加耕地739.87公頃,新增耕地率5.31%,此項工作目前正在進行規劃設計及預算編制,預計在2011年7月進行招投標。

【執法監察】嚴格落實土地動態六級巡查制度,將國土資源執法監察工作納入制度化、規范化管理的軌道。加大對耕地、沿路兩側等重點部位的動態巡查頻率,堅持打防並舉的原則,分片包干,責任到人,做到早發現,早制止,將各類土地違法行為消滅在最初時期。2010年,共巡查發現土地違法案件15宗,制止10宗,拆除違法建築2000平方米,恢復耕種81.9畝;立案查處5宗,拆除違法建築4300平方米。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土地執法共同責任機制,繼續推行查處土地違法案件聯席會議制度的同時,認真執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土資源部關於在查處國土資源違法犯罪工作中加強協作配合的若干意見》(國土資發〔2008〕204號),不斷增強執法合力,嚴厲打擊各土地違法違規行為。認真貫徹《行政許可法》,做到了依法行政,完善聽證制度,充分保障當事人的知情權、陳述和申辯權。2010年共下達聽證告知書78份,下達聽證通知書12份,參與行政訴訟7次,案件復議和訴訟維持率在95%以上。

【信訪工作】利用節假日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深入鄉村,接觸信訪群眾,了解和掌握信訪形成的各種因素,當場調解。由群眾被動上訪變為幹部主動下訪。每月25日為信訪工作匯報分析日,召開由各基層所長、各股室負責人以上人員參加的信訪專題會議,分析排查上月信訪案件的處理情況,研究制定重點案件的處理方案,明確包案的責任人員,布置下月任務。2010年,共排查出24起信訪案件,解決22起,1起進入司法訴訟程序;接待來局咨詢1起,在辦理信訪案件中,做到事事有著落、件件有迴音。

(王勝 陳志國)

❷ 全國土地調查多少年進行一次

國家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每10年進行一次全國土地調查;根據土地管理工作需要,每年進行土地變更調查。

❸ 土地一調二調三調時間

國家安排的全國土地調查,第一次是87年,稱一調,第二次是09年,稱二調,目前正在進行的是三調

土地調查是全面查清土地資源和利用狀況,掌握真實准確的土地基礎數據,為科學規劃、合理利用、有效保護土地資源,實施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提供依據,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調查方式一般可分為:

土地普查。在全國或較大范圍內進行全面調查,查明在某一時點或一瞬間的土地數量、質量及其利用狀況。

土地重點調查。一種非全面性調查,即在擬調查單位中選擇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重點單位進行調查。

土地抽樣調查。按隨機原則在用地單位總體中選取一部分單位為樣本進行調查。

土地典型調查。在擬調查單位中選擇若干典型單位進行深入的、系統的調查。通過土地調查可以從整體上認識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問題與發展趨勢。

❹ 第一次全國土地調查的時間

我國第一次全國土地調查於1984年5月開始一直到1997年年底結束。2007年7月1日起開展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截至2009年上半年全部完成。

第一次全國土地調查是由《國務院批轉農牧漁業部、國家計委等部門關於進一步開展土地資源調查工作的報告的通知》國發〔1984〕70號下發的通知,於1984年5月開始一直到1997年年底結束。

介紹

第一次調查為什麼從1984年5月開始一直到1997年年底結束,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領導重視和政府支持的問題,更直接地說就是調查經費落實的問題。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因為領導重視不夠,財政有錢但不願把錢花在這種見不到直接效益的地方。二是有些貧困縣財政確實拿不出錢來。

基礎圖件

第一次調查採用的基礎圖件,是由各縣到測繪部門收集,往往要跑幾個單位才能收齊,主要是不同比例尺的普通航攝照片和部分正攝影像圖(一般是經濟條件較好的縣採用) ,而且很多是1980年—1987年期間拍攝的。

大多數的外業調查是在九十年代初進行的,中間間隔了五六年,大大增加了外業調繪的難度和新增地物補測的工作量,影響了調查進度和質量。

❺ 第一次土地調查相關資料

第一次調查的通知是 , 《國務院批轉農牧漁業部、國家計委等部門關於進一步開展土地資源調查工作的報告的通知》國發〔 1984 〕 70 號。
第一次調查為什麼從 1984 年 5 月開始一直到 1997 年年底結束 , 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領導重視和政府支持的問題 , 更直接地說就是調查經費落實的問題。一般有兩種情況 , 一是因為領導重視不夠 , 財政有錢但不願把錢花在這種見不到直接效益的地方。二是有些貧困縣財政確實拿不出錢來。筆者所在地區某貧困縣 , 因為經費不足直到 1993 年底靠貸款才開展土地調查工作。
第一次調查採用的基礎圖件 , 是由各縣到測繪部門收集 , 往往要跑幾個單位才能收齊 , 主要是不同比例尺的普通航攝照片和部分正攝影像圖 ( 一般是經濟條件較好的縣採用 ) , 而且很多是 1980 年— 1987 年期間拍攝的。大多數的外業調查是在九十年代初進行的 , 中間間隔了五六年 , 大大增加了外業調繪的難度和新增地物補測的工作量 , 影響了調查進度和質量。
第一次調查時由於計算機應用剛剛起步 , 大部分內業工作是人工操作 , 如航片轉繪、編圖繪圖、圖件縮編等。僅面積量算採用了當時較先進的計算機掃描計算技術 , 但仍有少數單位採用求積儀人工計算的。工作量大耗時長 , 這是第一次調查用了十幾年才完成的另一原因。由於計算機運用程序五花八門各地不一 , 圖件一般是薄膜成圖 , 使後續的市級、省級數據匯總、圖件縮編困難重重、進度緩慢。

❻ 新中國成立後的土地資源調查

2.3.1.1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土壤調查

1955~1956年,由水利部和中國科學院主持對華北平原土壤進行了調查。其調查范圍包括河北平原及山東、河南部分平原地區,調查面積為132000平方千米,參加人員共計500餘人,主要由河北及有關省區領導和技術骨幹組成。

通過這次調查,查清了華北平原以及石家莊市平原縣的全部土壤類型,有4個土類23個亞類284個土種變種;解決了整個華北平原和石家莊市平原縣區土壤形成演變、分類命名、改良利用的重大問題。這次調查提供的主要成果有1:20萬土壤圖集,1:150萬土壤、養分、鹽分、質地、地下水、積水、土地利用現狀、土地改良利用分區圖集及《華北平原土壤》。《華北平原土壤》著重論述了華北平原包括石家莊市平原縣區土壤的形成條件、土壤分類及性態,以及土壤的理化性質和土壤的農業特徵;特別對地下水及土壤鹽漬的關系收集了大量資料,進行了分析化驗工作,並據此做了土壤改良分區規劃;討論了鹽漬土壤改良防治等問題。為石家莊市及整個華北平原地區的土壤改良及土地利用提供了科學依據。

2.3.1.2 石家莊市第一次土壤普查

為摸清全國各地的土壤狀況,1958年冬,在全國土壤普查辦公室的領導下,開展了全國第一次群眾性土壤普查工作。1959年,石家莊市首次進行了比較系統的土壤普查,對土壤類型、土壤耕層養分和利用方式進行了普查和資料整理,為合理施肥、培肥改土和因土種植提供了依據。這次調查的隊伍主要由技術人員及基層幹部組成。調查的重點是耕地土壤,調查的內容一是採用群眾認土、辨土、改土的經驗進行土壤分類,並用群眾語言進行土壤命名;二是進行土壤養分化驗,包括土壤有機質、速效氮、磷、鉀的簡易化驗。河北省省級匯總由農業、科研、教學等單位合作完成,經匯總全省分4個土區、13個土片、74個土組、218個土種。提交的主要圖件成果有1:50萬河北省彩色土壤圖和土壤肥力圖,主要文字成果有《河北農業土壤》和《河北省土壤分類概況》。《河北農業土壤》主要內容包括自然條件,農民種地、養地、改良土壤的經驗、土壤分類等。《河北省土壤分類概況》集中介紹了每個土區、土片、土組的面積、分布、地形、土壤特點、土壤肥力、宜種作物、耕作技術要點。為因地種植、因地施肥、因地灌溉、因地改良提供了依據。

2.3.1.3 石家莊市第二次土壤普查

根據國務院(〔1979〕111號)文件精神,按照河北省農業廳及有關部門的安排部署,石家莊市從1979年5月份開始進行第二次土壤普查與土地利用現狀概查。本次土壤普查是石家莊市規模最大的一次土壤普查,歷經7年時間,在這次對井陘縣、獲鹿縣、郊區和礦區的土壤普查中,取得有效數據224250個,編繪了土壤分布圖、養分圖、改良利用分區圖、土地利用現狀圖、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分布圖等17套共68幅圖件,編寫了《石家莊土壤》一書。通過這次土壤普查,查清了石家莊市土壤類型、分布、理化狀況、肥力狀況以及障礙因素,提出了各類土壤的改良利用方案。

這次普查有別於歷次普查的突出特點,一是各級政府都以政府名義下達正式文件召開有關部門領導會議進行安排部署,在普查期間,市、縣、鄉都成立了土壤普查領導小組,組長一般由主管農業的市、縣、鄉長擔任。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主任一般由市、縣、農業局長擔任,在普查期間專職專責,為做好普查工作提供了組織保證;二是全國土壤普查辦公室制訂了有關技術規程,統一了認識,統一了方法,統一了步驟,統一了標准,從而保證了全國普查的一致性和質量要求;三是成立了技術指導組,負責檢查指導普查工作;四是建立了檢查驗收制度,提高了普查精度;五是邊普查邊應用,提高了廣大幹部群眾的積極性;六是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比較多。據統計,全市共建土壤化驗室20個,參加普查人員近300人,總投資達150萬元;七是野外調查的內容比較多,室內化驗項目比較多。耕層養分不僅化驗了土壤有機質、全氮、全磷、全鉀、速效磷、速效氮、速效鉀,還化驗了有效硼、鋅、錳、銅、鐵等微量元素。

這次普查共挖取土壤剖面66028個,耕層養分化驗樣品14647個,水樣47個,剖面化驗樣品8241個,取得有效數據328280個,取岩石標本1套,整段剖面標本9個,取剖面紙盒標本32040個。縣級提供的成果有1:5萬土壤分布圖,土地利用現狀圖,耕層有機質含量分布圖,全氮、全鉀、全磷含量分布圖,速效氮、磷、鉀含量分布圖,土壤普查報告等。市級匯總提供的成果資料有1:20萬土壤圖,土地利用現狀圖,全氮、全磷、全鉀含量分布圖,速效氮、磷、鉀含量分布圖,1:50萬土壤速效鐵、銅、鋅、錳含量分布圖,土壤普查報告等。

通過普查,摸清了石家莊市的土壤類型(表2.1)及其分布、面積特徵特性、養分含量、生產性能。在土壤普查的同時,還進行了土地利用現狀概查,用1:1萬地形圖或航片為工作底圖上調繪土壤界線和土地利用現狀界線。室內分斑量算土地利用現狀的面積,並逐級匯總。通過概查,全市總土地面積概查數為1410191.53公頃,其中,耕地656776.83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46.57%;園地36173.23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2.58%;林地面積107234.33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7.60%;疏林草地面積330607.84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23.44%;草地面積72194.03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5.12%;城鄉居民點佔地面積85213.23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6.04%;工礦佔地7918.83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0.56%;交通佔地32253.13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2.29%;水域面積75165.60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5.33%;特殊用地面積2448.20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0.17%;未利用土地4206.27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0.30%。

表2.1 石家莊市土壤分類系統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2.3.1.4 第一次土地利用調查

為徹底摸清我國土地資源狀況、土地利用類型面積及分布,更好地開發、利用和管理土地,加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步伐,國務院(國發〔1984〕70號)文件批轉了農牧漁業部、國家計委《關於進一步開展土地資源調查工作的報告的通知》。河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冀政〔1985〕56號文件和河北省土地管理局〔1986〕冀土政字第3號文件也都對此作了具體安排和部署。

石家莊市土地利用詳查以1985年8月鹿泉市作為河北省土地詳查試點為起始點,1986年10月欒城縣作為石家莊市試點開展土地詳查,1987年10月趙縣作為石家莊地區開始試點,至1988年10月全部試點完成,並通過省級檢查驗收。此後又經過4年多時間,分4批陸續開展了全市19個縣(市、區)的土地詳查工作,於1992年5月全部完成,並通過省級驗收。其中,第一批無極、正定兩縣1987年10月開始外業調查,1989年底完成內業工作,1990年初通過省級驗收;第二批元氏、新樂、高邑、深澤、藁城、辛集、晉州、井陘礦區、井陘9縣(市、區),1988年9月開始外業調查,1990年初內業全部結束,並陸續通過省級檢查驗收;第三批贊皇縣、郊區分別從1989年3月、12月開始外業調查,1992年7月陸續完成內業並通過省級檢查驗收;第四批靈壽、平山、行唐3縣,從1990年3月開始外業調查,1992年3月完成全部內業工作,1992年5月通過省級檢查驗收。

石家莊市縣級土地詳查主要經過准備工作、外業調查、內業整理等幾個工作階段。外業調查底圖西部山區利用1:1萬地形圖和航片,丘陵、平原地區大部分利用1:1萬平面影像圖。共利用航片455張,平面影像圖865張,地形圖600餘張。外業調查採取現狀調查與權屬調查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包括地類圖斑、線狀地物和零星地物調繪,境界與權屬界調查等幾方面內容。內業工作包括分幅圖清繪、面積量算統計、成果圖件繪制、文字資料編寫等內容。其中,面積量算多採用求積儀和方格法結合的方法進行,原則以圖幅理論面積為基本控制,分幅進行量算,按面積比例平差。面積匯總統計以分幅為單位統計圖幅內各村各地類面積,由各村各地類面積逐級匯總至縣級。成果圖件繪制以復照透繪的方法縮圖,編繪了鄉級1:1萬、1:2.5萬土地利用現狀圖、權屬界線圖、鄉級邊界接合圖表;編繪了縣級1:7.5萬、1:5萬土地利用現狀圖和邊界接合圖表等。

石家莊市土地詳查市級匯總工作從1992年上半年開始,經歷匯總准備、縣級成果檢核、數據接邊、面積分類匯總、編繪成果圖件、撰寫文字報告、成果驗收鑒定等幾個階段,歷時3年多時間完成。詳查匯總對涉及縣級境界的圖幅進行了接邊,對重調和漏調情況進行了核實和地類面積調整,針對圖幅內各部分圖斑面積與理論面積不等情況進行了平差處理。涉及線狀地物接邊一般只作圖面處理,面積不參與變化。數據匯總統計採用市縣結合的方法進行,由縣級對本縣數據進行接邊調整後填寫表格匯總至縣級,市匯總組在縣級接邊統計的基礎上匯總到市級,數據匯總統計初步採用了計算機進行工作。

匯總圖件繪制以接邊後縣級詳查土地利用現狀圖為底圖,採用復照縮圖、蒙繪透繪的方法,編繪了1:10萬土地利用現狀圖,1:15萬土地利用現狀彩色掛圖等圖件成果。在數據匯總及圖件編繪的基礎上,市級匯總撰寫了《石家莊市土地詳查資料匯總報告》、《石家莊市土地詳查成果應用總結》、《石家莊土地資源》等文字成果。詳查結果顯示,全市轄區總面積1406238.93公頃,其中,耕地634306.19公頃,園地50657.37公頃,林地156653.40公頃,居民點及工礦用地122033.74公頃,交通用地26802.01公頃,水域67407.95公頃,未利用地348378.27公頃。整個調查工作從1984年10月開始,到1994年底全部結束,歷時9年。總投資近200萬元,投入人力近400人。

2.3.1.5 土地利用更新調查

2000年底,河北省國土資源廳要求全省在3年內完成土地利用現狀資料庫建設,11個設區市建成區和經濟發達的縣(市)要基本完成城鎮地籍信息系統建設,逐步推行建制鎮和村莊地籍調查工作。石家莊市國土資源局為堅決落實部、廳領導的指示精神,積極完成上級確定的工作目標,在著手抓地籍信息系統建設的同時,認真查清轄區工作底數,制訂周密計劃,突出工作重點,抓住關鍵環節,嚴格按計劃分步實施,全程跟蹤與監督檢查並重。

(1)土地利用更新調查的原因。往日資料陳舊過時、變更調查工作做的不及時,圖形、屬性與土地利用現狀嚴重不符、陳舊失真。如靈壽、贊皇、行唐、藁城、原郊區等縣(市)、區,圖形資料大多以紙質載體存放,極易折損,失真變形,圖面又污濁不清。個別地方的台賬、外業手簿等資料缺頁。

初始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失真。由於手段落後,造成面積量算、圖形數據接邊發生重合或隙縫及線狀地物偏移等現象。

原有詳查資料丟失損壞。晉州市國土資源局在1997年搬家時將原來的詳查資料全部丟失,必須通過更新調查來彌補過失,重新查清土地利用現狀,以適應地籍管理的需要,最終才能完成土地利用現狀資料庫建設。

土地權屬信息不完整,不能滿足集體土地所有權登記發證的要求。通過調查摸底,大多數縣(市)在初始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時,只進行了各行政村的權屬界線調查,而未對有土地佔有權和處分權的自然村或村民小組等集體經濟組織的權屬界線進行調查,也沒有進行集體土地與道路等線型國有土地的權屬調查,不能滿足線型國有土地使用權和集體土地所有權登記發證的需要。

滿足建立土地利用現狀資料庫的需要。建立一個數據精確並能正常運行的土地利用現狀資料庫,必須做到:原始數據可靠、工藝流程科學和對各類復雜問題的科學處理。原始數據是建庫的根本,但限於當時的條件,一些原始數據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圖形的缺號、重號、圖與台賬不一致等,這些在當時看來是影響不大、數量不多的問題,但對建庫來說則必須逐一徹底解決。為此,國土資源部於2002年8月7日發文明確要求,建立土地利用現狀資料庫之前必須進行更新調查。

滿足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需要。由於土地利用現狀數據不夠准確,造成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制定、建設用地的會審、農用地復墾項目的立項和實施等工作陷於被動,在各級國土資源管理中留下了深刻的教訓。要改變這一被動局面,唯一的途徑就是進行土地利用更新調查工作。

(2)城鎮地籍更新調查的原因。初始地籍調查手段落後,方法不統一。

沒有採用統一的控制坐標進行地籍測繪,形成地形圖。如石家莊市所轄各區,分別採用解析、半解析、勘丈法進行地籍調查,而且大多採用自由坐標進行地籍測量,所形成的成果僅能滿足當時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初始登記,沒有形成地籍圖。有的雖已形成了地籍圖,但卻束之高閣,未進行變更調查或變更工作不徹底。各地所形成的地籍圖,由於歷年變更登記任務繁重,繁瑣的手工作業影響了地籍圖的變更。

由於當時的社會經濟條件和規程要求,大多數地方初始地籍調查目的單純,只為國有土地使用權初始登記確權發證,因此採用「開天窗」的方法,只單一調查了國有土地。如鹿泉市、辛集市、無極縣、趙縣、晉州市、藁城市、新樂市、元氏縣等,均採用「開天窗」的方式,星星點點地調查國有土地,與目前的城鎮地籍管理要求相差甚遠,必須進行地籍更新調查。

城鎮土地變更大,現有地籍資料不能滿足建庫的要求。近十幾年來,石家莊市社會經濟發展迅速,城鎮土地利用強度較高,土地產權交易、變更頻繁。

本次調查工作石家莊市政府和縣(市)政府及國土資源管理局共籌措資金總計1000多萬元,作為土地更新調查及建庫的專項資金。

在城鎮地籍更新調查方面,將城鎮地籍更新調查的縣(市)以最新版1:1000地形圖作為工作底圖,採用全解析方式進行地籍測繪,形成了規范的地籍圖。其中,欒城縣將更新調查成果錄入計算機,在MapGIS軟體支持下成功建成了城鎮地籍信息系統。市內5區則以2002年初夏的最新1:500正射影像圖為工作底圖,充分利用原地籍資料進行權屬調查,採用全野外數據採集的方法進行地籍測量,形成電子地形圖和電子地籍圖,並統一將此數據轉入到MapGIS軟體平台上,再錄入屬性數據,通過圖形與屬性的銜接整合歸檔形成地籍信息系統。

石家莊市地籍更新調查工作啟動於2002年。由於測量控製成果陳舊,不能繼續使用,為此,與石家莊市房管局合作完成了石家莊市數字房地產控製成果。同時,由於機構職能的轉變,基礎測繪已劃歸國土資源局,因而,此次調查以新的「數字房地產」航飛資料為工作底圖,採用全野外數字採集的方式進行測繪,范圍達153平方千米(包含地籍調查125平方千米),得到1:500的數字地形圖和數字地籍圖。為使此項工作能全面地推開,首先在裕華區進行了2平方千米的試點,通過試點總結出地形圖測繪、權屬調查、地籍測量同時進行,全外業採集數據向MapGIS軟體安全轉入並成功建庫的經驗,為編制《石家莊市數字地形圖測繪和更新地籍調查技術設計書》、《工作計劃》以及數字地形圖、城鎮地籍信息系統的建立,起到了指導性的作用。

2.3.1.6 第二次土地調查

為了全面查清石家莊市土地利用狀況,掌握真實的土地基礎數據,並對調查成果實行信息化、網路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土地調查、統計和登記制度,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土地宏觀調控的需要,實現土地資源信息的社會化服務。根據國家第二次土地調查的統一部署和省級統一安排,2007年石家莊市開展了第二次土地調查工作。調查的目的是全面查清石家莊市所轄的23個縣(市、區)土地利用狀況,掌握翔實可靠的土地基礎數據,並對調查成果實行信息化和網路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土地調查和登記制度,實現土地資源信息的社會化服務,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土地宏觀調控及石家莊市國土資源管理的需要。通過本次調查,查出石家莊市轄區總面積1406014.13公頃,其中,耕地面積582267.05公頃,園地面積77056.37公頃,林地面積211226.32公頃,草地面積215580.58公頃,城鎮村及工礦用地面積185683.75公頃,交通運輸用地面積33001.12公頃,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面積57794.52公頃,其他土地面積43404.42公頃。

石家莊市開展的第二次土地調查所取得的調查成果為制訂國民經濟計劃和有關政策、基本農田保護、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提供准確的土地資源信息,加快國土資源管理信息化過程,確保土地資源的可持續性利用提供了科學依據,對於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❼ 二次土地調查的開始和結束的時間范圍是什麼

A、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全國第二次土地調查於2007年7月1日全面啟動,於2009年10月31日完成
B、看看具體安排 1.2007年7月至2009年6月,開展農村土地調查,逐地塊查清全國土地的位置、類型、面積、分布等利用狀況。
2.2007年7月至2009年6月,查清農村部分的集體土地所有權和國有土地使用權狀況,確權達到90%以上。
3.在w現有工作基礎上,全面開展城鎮土地調查,到2009年底,完成城市建成區、縣城所在地建制鎮的城鎮土地調查。
4.到2009年底,在農村土地調查和城鎮土地調查的基礎上,通過匯總統計調查,查清工業、基礎設施、金融商業服務、開發園區和房地產等用地的分布和利用狀況。

5.到2009年底,在農村土地調查基礎上,依據基本農田劃定和調整資料,完成基本農田的上圖、登記、造冊,查清全國基本農田的數量、分布和保護狀況。

6.在調查的基礎上,2010年上半年,完成包括土地利用現狀數據、基本農田數據和城鎮地籍調查數據的國家、省、地(市)、縣四級土地利用資料庫的建設,建立土地利用資料庫及管理系統,實現全國土地調查信息共享。
7.進行土地調查成果統一時點變更,將成果統一到2009年10月31日同一時點,逐級匯總土地調查成果,建立土地資源變化信息的調查統計、及時監測與快速更新機制。
(二)實施計劃
國家負責第二次土地調查方案和技術標准、技術規程的制定,負責全國的技術指導、省級培訓和質量抽查,組織建設國家級土地利用資料庫等。同時,國家負責1:1萬比例尺以及小於1:1萬比例尺的遙感影像購置及正射影像圖製作,為農村土地調查提供基礎圖件。另外,國家對農村土地調查成果進行全面的

各省(區、市)負責本地區土地調查工作的組織實施。各省(區、市)按照土資源部批准。各省(區、市)在土地調查實施方案的基礎上制訂土地調查的實施細則,通過招投標方式統一選擇專業隊伍,利用國家下發的基礎圖件,負責組織各地實地開展土地調查及資料庫建設工土地檢查和成果驗收。
(三)宣傳培訓

通過報紙、電視、廣播、網路等媒體和渠道,大力宣傳本次調查對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以及促進資源、環境、社會持續和諧健康發展的重要意義,提高全社會對本次調查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