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光伏資源豐度以什麼表示
擴展閱讀
家裡蓋房子要收什麼費用 2025-07-25 07:18:52
石油管道評估是什麼意思 2025-07-25 07:06:32

光伏資源豐度以什麼表示

發布時間: 2022-08-31 06:57:52

Ⅰ 光伏電站三類資源區包括哪些

一類資源區所包含的地區如下:

寧夏全省、青海(海西)、甘肅(嘉峪關、武威、張掖、酒泉、敦煌、金昌)、新疆(哈密、塔城、阿勒泰、克拉瑪依)、內蒙古(呼和浩特、包頭、烏海、鄂爾多斯、巴彥淖爾、烏蘭察布、錫林郭勒)。

二類資源區所包含地區如下:

北京、天津、黑龍江、吉林、遼寧,四川、雲南、內蒙古(赤峰、通遼、興安盟、呼倫貝爾)、河北(承德、張家口、唐山、秦皇島)、山西(大同、朔州、忻州),陝西(榆林、延安)、青海(西寧、海東、海北、黃南、海南、果洛、玉樹);

甘肅(蘭州、天水、白銀、平涼、慶陽、定西、隴南、臨夏、甘南)、新疆(烏魯木齊、吐魯番、喀什、和田、昌吉回族、博爾塔拉蒙古、伊利哈薩克、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

三類資源區則是一二類之外的其他地區。

光伏電站三類資源區的劃分依據如下

根據年等效利用小時數將全國劃分為三類太陽能資源區,年等效利用小時數大於1600小時為一類資源區。

年等效利用小時數在1400-1600小時之間為二類資源區,年等效利用小時數在1200-1400小時之間為三類資源區,實行不同的光伏標桿上網電價。

Ⅱ 資源豐度的介紹

資源豐度又稱資源豐饒度。指各類資源的富集和豐富程度,為資源的自然屬性。它決定資源的開發規模和經濟發展方向。其評價指標有絕對量與人均擁有量兩類。

Ⅲ 太陽能是一種什麼樣的能源

太陽能是各種可再生能源中最重要的基本能源,生物質能、風能、海洋能、水能等都來自太陽能,廣義地說,太陽能包含以上各種可再生能源。太陽能作為可再生能源的一種,則是指太陽能的直接轉化和利用。通過轉換裝置把太陽輻射能轉換成熱能利用的屬於太陽能熱利用技術,再利用熱能進行發電的稱為太陽能熱發電,也屬於這一技術領域;通過轉換裝置把太陽輻射能轉換成電能利用的屬於太陽能光發電技術,光電轉換裝置通常是利用半導體器件的光伏效應原理進行光電轉換的,因此又稱太陽能光伏技術。

二十世紀50年代,太陽能利用領域出現了兩項重大技術突破:一是1954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研製出6%的實用型單晶硅電池,二是1955年以色列Tabor提出選擇性吸收表面概念和理論並研製成功選擇性太陽吸收塗層。這兩項技術突破為太陽能利用進入現代發展時期奠定了技術基礎。

70年代以來,鑒於常規能源供給的有限性和環保壓力的增加,世界上許多國家掀起了開發利用太陽能和可再生能源的熱潮。1973年,美國制定了政府級的陽光發電計劃,1980年又正式將光伏發電列入公共電力規劃,累計投入達8億多美元。1992年,美國政府頒布了新的光伏發電計劃,制定了宏偉的發展目標。日本在70年代制定了「陽光計劃」,1993年將「月光計劃」(節能計劃)、「環境計劃」、「陽光計劃」合並成「新陽光計劃」。德國等歐共體國家及一些發展中國家也紛紛制定了相應的發展計劃。90年代以來聯合國召開了一系列有各國領導人參加的高峰會議,討論和制定世界太陽能戰略規劃、國際太陽能公約,設立國際太陽能基金等,推動全球太陽能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開發利用太陽能和可再生能源成為國際社會的一大主題和共同行動,成為各國制定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

太陽內部進行著劇烈的由氫聚變成氦的熱核反應,以E=MC2 (M為物質的質量,C為光速)的關系進行質能轉換(1克物質可轉化為9´ 1013焦耳能量),並不斷向宇宙空間輻射出巨大的能量。太陽每秒鍾向太空發射的能量約3.8´ 1020 MW,其中有22億分之一投射到地球上。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陽輻射被大氣層反射、吸收之後,還有約70%投射到地面。盡管如此,投射到地面上的太陽能一年中仍高達1.05´ 1018kWh,相當於1.3´ 106億噸標煤,其中我國陸地面積每年接收的太陽輻射能相當於2.4´ 104億噸標煤。按照目前太陽質量消耗速率計,太陽內部的熱核反應足以維持6´ 1010年,相對於人類發展歷史的有限年代而言,可以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

地球上太陽能資源的分布與各地的緯度、海拔高度、地理狀況和氣候條件有關。資源豐度一般以全年總輻射量(單位為千卡/厘米2·年或千瓦/厘米2·年)和全年日照總時數表示。就全球而言,美國西南部、非洲、澳大利亞、中國西藏、中東等地區的全年總輻射量或日照總時數最大,為世界太陽能資源最豐富地區。

Ⅳ 什麼叫豐度分析

元素豐度 即元素的相對含量,是在證認的基礎上根據譜線相對強度或輪廓推算出來的。結果表明,絕大多數恆星的元素豐度基本相同:氫最豐富,按質量計約佔71%;氦次之,約佔27%;其餘元素約合佔2%。這稱為正常豐度。有少數恆星的元素豐度與正常豐度不同,一般說來,這與恆星的年齡有關。

各種元素(或核素)的數密度的相對值。元素的豐度可以用列表法或作圖法給出。在列表或作圖時,通常都把硅(Si)的豐度值取為10,其他核素的豐度值按比例確定。作圖時,通常取核素的質量數為橫坐標,豐度值為縱坐標,用折線或曲線把圖中的點連起來,所得的曲線稱為元素的豐度曲線。它反映元素按質量數的分布規律。

自從1889年F.W.克拉克發表元素在地殼中的平均含量的資料以來,人們已經積累了大量有關隕石、太陽、恆星、星雲等各種天體中元素及其同位素分布的資料。1937年,戈爾德施米特首次繪制出太陽系的元素豐度曲線。1956年,修斯和尤里根據地球、隕石和太陽的資料繪制出更詳細、更准確的元素豐度曲線。1957年,伯比奇夫婦、福勒和霍伊爾就是以該豐度曲線為基礎,提出他們的核合成假說的。四十年代,人們只知道大多數恆星的化學組成與太陽暮芟嗨譬o因而就認為分布在整個宇宙的元素豐度可能是一樣的。但是,後來的研究發現,在不同類型的恆星上,元素的分布有很大的差異。目前,有關元素豐度的資料,主要是太陽系內的天體的,但也有一些其他天體的。1973年,卡梅倫綜合了許多人的工作,繪制了一個更廣泛的太陽系的元素豐度分布圖。

豐度的大小一般以百分數表示。人造同位素的豐度為零。 周期表上所列的原子量實際上是各種同位素按豐度加權的平均值,這是因為各種同位素在自然界中往往分布的比較均勻,取平均值計算比較准確。

Ⅳ 光伏一類,二類,三類資源區怎麼得來的

如下:

根據年等效利用小時數將全國劃分為三類太陽能資源區,年等效利用小時數大於1600小時為一類資源區,年等效利用小時數在1400-1600小時之間為二類資源區,年等效利用小時數在1200-1400小時之間為三類資源區,實行不同的光伏標桿上網電價。

規定

2013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出台了《關於發揮價格杠桿作用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通知》通知明確,全國分為三類資源區,分別執行每千瓦時0.9元、0.95元、1.0元的電價標准。

對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實行按照發電量進行電價補貼的政策,電價補貼標准為每千瓦時0.42元。目前,三類資源區最新的電價標准分別為0.65元、0.75元、0.85元。

Ⅵ 什麼是豐度

豐度,是指一種化學元素在某個自然體中的重量占這個自然體總重量的相對份額(如百分數)。

一種化學元素在某個自然體中的重量占這個自然體總重量的相對份額(如百分數),稱為該元素在自然體中的豐度。

同位素在自然界中的豐度,又稱天然存在比,指的是該同位素在這種元素的所有天然同位素中所佔的比例。豐度的大小一般以百分數表示;人造同位素的豐度為零。

周期表上所列的原子量實際上是各種同位素按豐度加權的平均值,這是因為各種同位素在自然界中往往分布的比較均勻,取平均值計算比較准確。

具備意義

研究元素和同位素豐度與分布的意義。研究元素豐度是研究地球化學基礎理論問題的重要素材之一。元素豐度是每一個地球化學體系的基本數據。

可在同一或不同體系中用元素的含量值來進行比較,通過縱向(時間)、橫向(空間)上的比較,了解元素動態情況,從而建立起元素集中、分散、遷移活動等一些地球化學概念。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就是在探索和了解豐度這一課題的過程中,逐漸建立起近代地球化學。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豐度

Ⅶ 太陽能是否是可再生能源

錯!嚴格的意義上來講,太陽能是清潔能源、一次能源,不是可再生能源,因為太陽總有一天會滅亡的;但是,人類生存的時間相對於太陽的滅亡的時間太短暫了,簡直可以忽略不計,因此也可以把太陽能當作可再生能源!

太陽能是各種可再生能源中最重要的基本能源,生物質能、風能、海洋能、水能等都來自太陽能,廣義地說,太陽能包含以上各種可再生能源。太陽能作為可再生能源的一種,則是指太陽能的直接轉化和利用。通過轉換裝置把太陽輻射能轉換成熱能利用的屬於太陽能熱利用技術,再利用熱能進行發電的稱為太陽能熱發電,也屬於這一技術領域;通過轉換裝置把太陽輻射能轉換成電能利用的屬於太陽能光發電技術,光電轉換裝置通常是利用半導體器件的光伏效應原理進行光電轉換的,因此又稱太陽能光伏技術。

二十世紀50年代,太陽能利用領域出現了兩項重大技術突破:一是1954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研製出6%的實用型單晶硅電池,二是1955年以色列Tabor提出選擇性吸收表面概念和理論並研製成功選擇性太陽吸收塗層。這兩項技術突破為太陽能利用進入現代發展時期奠定了技術基礎。

70年代以來,鑒於常規能源供給的有限性和環保壓力的增加,世界上許多國家掀起了開發利用太陽能和可再生能源的熱潮。1973年,美國制定了政府級的陽光發電計劃,1980年又正式將光伏發電列入公共電力規劃,累計投入達8億多美元。1992年,美國政府頒布了新的光伏發電計劃,制定了宏偉的發展目標。日本在70年代制定了「陽光計劃」,1993年將「月光計劃」(節能計劃)、「環境計劃」、「陽光計劃」合並成「新陽光計劃」。德國等歐共體國家及一些發展中國家也紛紛制定了相應的發展計劃。90年代以來聯合國召開了一系列有各國領導人參加的高峰會議,討論和制定世界太陽能戰略規劃、國際太陽能公約,設立國際太陽能基金等,推動全球太陽能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開發利用太陽能和可再生能源成為國際社會的一大主題和共同行動,成為各國制定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

太陽內部進行著劇烈的由氫聚變成氦的熱核反應,以E=MC2 (M為物質的質量,C為光速)的關系進行質能轉換(1克物質可轉化為9´ 1013焦耳能量),並不斷向宇宙空間輻射出巨大的能量。太陽每秒鍾向太空發射的能量約3.8´ 1020 MW,其中有22億分之一投射到地球上。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陽輻射被大氣層反射、吸收之後,還有約70%投射到地面。盡管如此,投射到地面上的太陽能一年中仍高達1.05´ 1018kWh,相當於1.3´ 106億噸標煤,其中我國陸地面積每年接收的太陽輻射能相當於2.4´ 104億噸標煤。按照目前太陽質量消耗速率計,太陽內部的熱核反應足以維持6´ 1010年,相對於人類發展歷史的有限年代而言,可以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

地球上太陽能資源的分布與各地的緯度、海拔高度、地理狀況和氣候條件有關。資源豐度一般以全年總輻射量(單位為千卡/厘米2·年或千瓦/厘米2·年)和全年日照總時數表示。就全球而言,美國西南部、非洲、澳大利亞、中國西藏、中東等地區的全年總輻射量或日照總時數最大,為世界太陽能資源最豐富地區。

三、地熱能

一、地熱資源概念

地熱資源是指在當前技術經濟和地質環境條件下,地殼內能夠科學、合理地開發出來的岩石中的熱能量和地熱流體中的熱能量及其伴生的有用組分。

地熱資源按其在地下的賦存狀態,可以分為水熱型、乾熱岩型和地壓型地熱資源;其中水熱型地熱資源又可進一步劃分為蒸汽型和熱水型地熱資源。

各種類型地熱資源,均要通過一定程序的地熱地質勘查研究工作,才能查明地熱資源數量、質量和開采技術條件以及開發後的地質環境變化情況。從技術經濟角度,目前地熱資源勘查的深度可達到地表以下5000m,其中2000m以淺為經濟型地熱資源,2000m至5000m為亞經濟型地熱資源。資源總量為;可供高溫發電的約5800MW以上,可供中低溫直接利用的約2000億噸標煤當量以上。總量上我國是以中低溫地熱資源為主。

二、成生與分布

地熱資源的成生與地球岩石圈板塊發生、發展、演化及其相伴的地殼熱狀態、熱歷史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特別是與更新世以來構造應力場、熱動力場有著直接的聯系。從全球地質構造觀點來看,大於150℃的高溫地熱資源帶主要出現在地殼表層各大板塊的邊緣,如板塊的碰撞帶,板塊開裂部位和現代裂谷帶。小於150℃的中、低溫地熱資源則分布於板塊內部的活動斷裂帶、斷陷谷和坳陷盆地地區。

地熱資源賦存在一定的地質構造部位,有明顯的礦產資源屬性,因而對地熱資源要實行開發和保護並重的科學原則。

通過地質調查,證明我國地熱資源豐富,分布廣泛,其中盆地型地熱資源潛力在2000億噸標准煤當量以上。全國已發現地熱點3200多處,打成的地熱井2000多眼,其中具有高溫地熱發電潛力有255處,預計可獲發電裝機5800MW,現已利用的只有近30MW。

目前全國29個省區市進行過區域性地熱資源評價,為地熱開發利用打下了良好基礎。幾十年來地礦部門列入國家計劃,進行重點勘探,進行地熱儲量評價的大、中型地熱田有50多處,主要分布在京津冀、環渤海地區、東南沿海和藏滇地區。全國已發現:

1)高溫地熱系統,可用於地熱發電的有255處,總發電潛力為5800MW·30A,近期至2010年可以開發利用的10餘處,發電潛力300MW。

2)中低溫地熱系統,可用於非電直接利用的2900多處,其中盆地型潛在地熱資源埋藏量,相當於2000億噸標准煤當量。主要分布在松遼盆地、華北盆地、江漢盆地、渭河盆地等以及眾多山間盆地如太原盆地、臨汾盆地、運城盆地等等,還有東南沿海福建、廣東、贛南、湘南、海南島等。目前開發利用量不到資源保有量的千分之一,總體資源保證程度相當好。

四、海洋能

海洋能源通常指海洋中所蘊藏的可再生的自然能源,主要為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潮流能)、海水溫差能和海水鹽差能。更廣義的海洋能源還包括海洋上空的風能、海洋表面的太陽能以及海洋生物質能等。究其成因,潮汐能和潮流能來源於太陽和月亮對地球的引力變化,其他均源於太陽輻射。海洋能源按儲存形式又可分為機械能、熱能和化學能。其中,潮汐能、海流能和波浪能為機械能,海水溫差能為熱能,海水鹽差能為化學能。

近20多年來,受化石燃料能源危機和環境變化壓力的驅動,作為主要可再生能源之一的海洋能事業取得了很大發展,在相關高技術後援的支持下,海洋能應用技術日趨成熟,為人類在下個世紀充分利用海洋能展示了美好的前景。

我國有大陸海岸線長達18000多公里,有大小島嶼6960多個,海島總面積6700平方公里,有人居住的島嶼有430多個,總人口450多萬人。沿海和海島既是外向型經濟的基地,又是海洋運輸和開發海洋的前哨,並且在鞏固國防,維護祖國權益上佔有重要地位。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沿海經濟的發展,海島開發迫在眉睫,能源短缺嚴重地制約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外商和華僑因海島能源缺乏,不願投資;駐島部隊用電困難,不利於國防建設;特別是西沙、南沙等遠離大陸的島嶼,依靠大陸供應能源,因供應線過長,諸多不便,非常艱苦。為了保證沿海與海島經濟持久快速地發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尋求解決能源供應緊張的途徑已刻不容緩。

我國海洋能開發已有近40年的歷史,迄今建成的潮汐電站8座,80年代以來浙江、福建等地對若干個大中型潮汐電站,進行了考察、勘測和規化設計、可行性研究等大量的前期准備工作。總之,我國的海洋發電技術已有較好的基礎和豐富的經驗,小型潮汐發電技術基本成熟,已具備開發中型潮汐電站的技術條件。但是現有潮汐電站整體規模和單位容量還很小,單位千瓦造價高於常規水電站,水工建築物的施工還比較落後,水輪發電機組尚未定型標准化。這些均是我國潮汐能開發現存的問題。其中關鍵問題是中型潮汐電站水輪發電機組技術問題沒有完全解決,電站造價急待降低。

我國波力發電技術研究始於70年代,80年代以來獲得較快發展,航標燈浮用微型潮汐發電裝置已趨商品化,現已生產數百台,在沿海海域航標和大型燈船上推廣應用。與日本合作研製的後彎管型浮標發電裝置,已向國外出口,該技術屬國際領先水平。在珠江口大萬山島上研建的岸邊固定式波力電站,第一台裝機容量3kW的裝置,1990年已試發電成功。「八五」科技攻關項目總裝機容量20kW的岸式波力試驗電站和8kW擺式波力試驗電站,均已試建成功。總之,我國波力發電雖起步較晚,但發展很快。微型波力發電技術已經成熟,小型岸式波力發電技術已進入世界先進行列。但我國波浪能開發的規模遠小於挪威和英國,小型波浪發電距實用化尚有一定的距離。

潮流發電研究國際上開始於70年代中期,主要有美國、日本和英國等進行潮流發電試驗研究,至今尚未見有關發電實體裝置的報導。我國潮流發電研究始於70年代末,首先在舟山海域進行了8kW潮流發電機組原理性試驗。80年代一直進行立軸自調直葉水輪機潮流發電裝置試驗研究,目前正在採用此原理進行70kW潮流試驗電站的研究工作。在舟山海域的站址已經選定。我國已經開始研建實體電站,在國際上居領先地位,但尚有一系列技術問題有待解決。

海洋被認為是地球上最後的資源寶庫,也被稱作為能量之海。21世紀海洋將在為人類提供生存空間、食品、礦物、能源及水資源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而海洋能源也將扮演重要角色。從技術及經濟上的可行性,可持續發展的能源資源以及地球環境的生態平衡等方面分析,海洋能中的潮汐能作為成熟的技術將得到更大規模的利用;波浪能將逐步發展成為行業。近期主要是固定式,但大規模利用要發展漂浮式;可作為戰略能源的海洋溫差能將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並將與海洋開發綜合實施,建立海上獨立生存空間和工業基地;潮流能也將在局部地區得到規模化應用。

潮汐能的大規模利用涉及大型的基礎建設工程,在融資和環境評估方面都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大型潮汐電站的研建往往需要幾代人的努力。因此,應重視對可行性分析的研究。目前,還應重視對機組技術的研究。在投資政策方面,可以考慮中央、地方及企業聯合投資,也可參照風力發電的經驗,在引進技術的同時,由國外貸款。

波浪能在經歷了十多年的示範應用過程後,正穩步向商業化應用發展,且在降低成本和提高利用效率方面仍有很大技術潛力。依靠波浪技術、海工技術以及透平機組技術的發展,波浪能利用的成本可望在5—10年左右的時間內,在目前的基礎上下降2—4倍,達到成本低於每千瓦裝機容量1萬元人民幣的水平。

中國在波能技術方面與國外先進水平差距不大。考慮到世界上波能豐富地區的資源是中國的5-10倍,以及中國在製造成本上的優勢,因此發展外向型的波能利用行業大有可為,並且已在小型航標燈用波浪發電裝置方面有良好的開端。因此,當前應加強百千瓦級機組的商業化工作,經小批量推廣後,再根據歐洲的波能資源,設計製造出口型的裝置。由於資源上的差別,中國的百千瓦級裝置,經過改造,在歐洲則可達到兆瓦級的水平,單位千瓦的造價可望下降2—3倍。

從21世紀的觀點和需求看,溫差能利用應放到相當重要的位置,與能源利用、海洋高技術和國防科技綜合考慮。海洋溫差能的利用可以提供可持續發展的能源、淡水、生存空間並可以和海洋采礦與海洋養殖業共同發展,解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資源問題。需要安排開展的研究課題為:基礎方面,重點研究低溫差熱力循環過程,解決高效強化傳熱及低壓熱力機組以及相應的熱動力循環和海洋環境中的載荷問題。建立千瓦級的實驗室模擬循環裝置並開展相應的數值分析研究,提供設計技術;在技術項目方面,應盡早安排百千瓦級以上的綜合利用實驗裝置,並可以考慮與南海的海洋開發和國土防衛工程相結合,作為海上獨立環境的能源、淡水以人工環境(空調)和海上養殖場的綜合設備。

中國是世界上海流能量資源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發展海流能有良好的資源優勢。海流能也應先建設百千瓦級的示範裝置,解決機組的水下安裝、維護和海洋環境中的生存問題。海流能和風能一樣,可以發展「機群」,以一定的單機容量發展標准化設備,從而達到工業化生產以降低成本的目的。

五、生物質能

生物質能是蘊藏在生物質中的能量,是綠色植物通過葉綠素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而貯存在生物質內部的能量。煤、石油和天然氣等化石能源也是由生物質能轉變而來的。生物質能是可再生能源,通常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木材及森林工業廢棄物;二是農業廢棄物;三是水生植物;四是油料植物;五是城市和工業有機廢棄物;六是動物糞便。在世界能耗中,生物質能約佔14%,在不發達地區佔60%以上。全世界約25億人的生活能源的90%以上是生物質能。生物質能的優點是燃燒容易,污染少,灰分較低;缺點是熱值及熱效率低,體積大而不易運輸。直接燃燒生物質的熱效率僅為10%一30%。目前世界各國正逐步採用如下方法利用生物質能:

1.熱化學轉換法,獲得木炭、焦油和可燃氣體等品位高的能源產品,該方法又按其熱加工的方法不同,分為高溫干餾、熱解、生物質液化等方法;

2.生物化學轉換法,主要指生物質在微生物的發酵作用下,生成沼氣、酒精等能源產品;

3.利用油料植物所產生的生物油;

4.把生物質壓製成成型狀燃料(如塊型、棒型燃料),以便集中利用和提高熱效率。

生物質能一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能源,它是僅次於煤炭、石油和天然氣而居於世界能源消費總量第四位的能源,在整個能源系統中佔有重要地位。有關專家估計,生物質能極有可能成為未來可持續能源系統的組成部分,到下世紀中葉,採用新技術生產的各種生物質替代燃料將佔全球總能耗的40%以上。

目前,生物質能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已成為世界重大熱門課題之一,受到世界各國政府與科學家的關注。許多國家都制定了相應的開發研究計劃,如日本的陽光計劃、印度的綠色能源工程、美國的能源農場和巴西的酒精能源計劃等,其中生物質能源的開發利用佔有相當的比重。目前,國外的生物質能技術和裝置多已達到商業化應用程度,實現了規模化產業經營,以美國、瑞典和奧地利三國為例,生物質轉化為高品位能源利用已具有相當可觀的規模,分別占該國一次能源消耗量的4%、16%和 l0%。在美國,生物質能發電的總裝機容量已超過10000兆瓦,單機容量達10—25兆瓦;美國紐約的斯塔藤垃圾處理站投資2 OOO萬美元,採用濕法處理垃圾,回收沼氣,用於發電,同時生產肥料。巴西是乙醇燃料開發應用最有特色的國家,實施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乙醇開發計劃,目前乙醇燃料已佔該國汽車燃料消費量的50%以上。美國開發出利用纖維素廢料生產酒精的技術,建立了 l兆瓦的稻殼發電示範工程,年產酒精2500噸。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又是一個經濟迅速發展的國家,21世紀將面臨著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的雙重壓力。因此改變能源生產和消費方式,開發利用生物質能等可再生的清潔能源資源對建立可持續的能源系統,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具有重大意義。

開發利用生物質能對中國農村更具特殊意義。中國80%人口生活在農村,秸稈和薪柴等生物質能是農村的主要生活燃料。盡管煤炭等商品能源在農村的使用迅速增加,但生物質能仍佔有重要地位。1998年農村生活用能總量3.65億噸標煤,其中秸稈和薪柴為2.07億噸標煤,佔56.7%。因此發展生物質能技術,為農村地區提供生活和生產用能,是幫助這些地區脫貧致富,實現小康目標的一項重要任務。

1991年至1998年,農村能源消費總量從5.68億噸標准煤發展到6.72億噸標准煤,增加了18.3%,年均增長2.4%。而同期農村使用液化石油氣和電炊的農戶由1578萬戶發展到4937萬戶,增加了2倍多,年增長達17.7%,增長率是總量增長率的6倍多。可見隨著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對於優質燃料的需求日益迫切。傳統能源利用方式已經難以滿足農村現代化需求,生物質能優質化轉換利用勢在必行。

Ⅷ 光伏產業中的mwp是什麼意思

M代表兆;W(瓦)是Watt(瓦特)的縮寫,功率單位;p是W的一個下角標,是英文單詞Peak的縮寫,代表峰值的意思,組合起來是峰值功率為204兆瓦。在光伏行業,電站的容量一般以功率來計算,比如說204兆瓦的電站。在有些地方,下角標p省略不寫,表示為204MW,它的含義,除非有特殊說明,否則依然是峰值功率為204MW的意思。在數字中,10的12次方是T,太;10的9次方是G,吉;10的6次方是M兆;10的3次方是k千;10的-3次方是m毫;10的-6次方是μ微;10的-9次方是n,納;10的-12次方是p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