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過度消耗資源會帶來哪些問題
擴展閱讀
學習聲樂價格如何 2025-07-27 03:35:49

過度消耗資源會帶來哪些問題

發布時間: 2022-08-30 02:02:24

『壹』 地球資源枯竭,會給人類帶來怎樣的危機

地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地方,很多人也將地球稱為“地球母親”,而地球之所以可以誕生生命體不僅僅是因為有水資源,還有個原因是因為含有很多能源,但是目前能源消耗速度是很快的,於是就有人問地球資源枯竭,會給人類帶來怎樣的危機?其實會給人類帶來一場巨大的災難,到時候需要轉移太空居住,我們來分析下。

很多方面都會發生暴亂,國際上也會出現很多問題,甚至為了一些資源而導致打架啥的,這是常事,畢竟“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當然如果到時候我們可以從外太空的其他星球找到對應的資源,運輸過來也是可以解決的,不過要看情況可不可以做到了,難道是很大的。

『貳』 過度消費會導致什麼後果請舉幾個例子謝謝

1、父母會因為沒有錢供他讀書而傷腦。2、母親喜歡在大街上炫耀新衣服。可是他下次再來下次再來買的時候只能看看因為沒有錢了。閨蜜們都不是很願意和他去買東西。3、父親總是在餐廳里大吃大喝,不知道怎樣節約。就把零花錢用完了。可是我們家的零花錢都被他拿去餐廳吃東西了。4、媽媽沒有存錢到銀行,還可能借錢。

『叄』 生活中浪費資源和污染環境的現象有哪些

一次性木筷所造成的資源浪費成為一大突出的問題。我國的森林覆蓋率不到14%卻是出口一次性筷子的大國。

我國北方的一次性筷子產業每年要向日本和韓國出口150萬立方米,減少森林蓄積200萬立方米。節約資源,應該從我們的日常生活做起。

拒絕過度包裝的商品

逢年過節,不論是築城的各大超市商場還是街頭的小攤小販,各種包裝十分誇張的禮品都擺到了很顯眼的位置上,但質量如何卻讓人心裡犯嘀咕。

我國目前垃圾的產生量大約是1989年的四倍,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過度包裝造成的。特別是化妝品、保健品、食品,如月餅、元宵等包裝過於豪華,包裝費用已佔到成本的30%———50%。

目前,造紙的原料主要是木材。我國造紙業年需消耗木材1000萬立方米。我們使用、消耗大量的紙張,實際上是在消耗森林資源。

現在,地球上平均每年有4000平方公里的森林消失。森林可以為人類提供氧氣、吸收二氧化碳、防止氣候變化、涵養水源、防風固沙、維持生態平衡等。保護森林,減少開采量,就需要削減木材的需求量。回收1噸廢紙能生產800千克再生紙,可以少砍17棵大樹,節約一半以上的造紙原料,減少35%的水污染。

『肆』 我們每天的資源消耗會給地球帶來什麼影響

砍伐樹木,造成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堵塞河道,造成洪水 。土地沙化還造成浮塵天氣;
燒煤,排放大量二氧化碳,造成臭氧層空洞,使地球溫度升高,冰山融化,海平面升高,最後導致一些低海拔國家被淹沒 ,而且排出的氣體污染環境
(抄襲他人滴,別怪我,因為我只是想快點幫你解決問題)
純屬虛構 如有雷同 不勝榮幸

『伍』 過度消費的壞處

過度消費對個人的危害有:破壞個人品格和社會風氣,浪費資源,拉大貧富差距,破壞社會和諧,引發社會矛盾,導致仇富現象產生,導致成功觀扭曲,不利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構建。要通過調節收入分配,加強教育轉變這種奢侈之風。
過度消費是指不符合國情,與經濟發展水平不相適應,且超出基本需求和支付能力的消費,是一種扭曲的、不可持續的消費方式。其破壞個人品格和社會風氣,浪費資源。
過度消費的特點是:


1、超越了一個國家和地區現實的經濟能力。
2、造成了財富的浪費,破壞了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
3、滿足了短時期享受,阻礙了經濟的長期和持續發展,也不利於居民消費水平的漸進式提高。

『陸』 地球自然資源日益減少,會給人類帶來什麼後果

後果很嚴重。
一、人類對自然不合理的利用,工農業發展帶來的環境污染等都是人類對生態平衡的破壞因素。
1、改變物種(有意無意造成物種的消失或引入物種)
如1859年有農民從英格蘭帶了25隻野兔到澳大利亞,由於沒有天敵,造成澳大利亞生態系統嚴重破壞。
又如,1906年美國亞利桑那洲的卡巴森林為保護鹿群,捕殺肉食動物,導致鹿群大量繁殖最後沒有食物,瀕臨滅就等。
2、環境因素的改變(大量污染物質進入環境)
3、信息交流系統的破壞(破壞生物釋放的驅趕天敵、排斥異種、吸引異性等的信息素)等。
二、破壞生態平衡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自然因素如水災、旱災、地震、台風、山崩、海嘯等。由自然因素引起的生態平衡破壞稱為第一環境問題。由人為因素引起的生態平衡破壞稱為第二環境問題。人為因素是造成生態平衡失調的主要原因。 人為因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使環境因素發生改變。如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活動產生大量的廢氣、廢水、垃圾等,不斷排放到環境中;人類對自然資源不合理利用或掠奪性利用,例如盲目開荒、濫砍森林、水面過圍、草原超載等,都會使環境質量惡化,產生近期或遠期效應,使生態平衡失調。 (2)使生物種類發生改變。在生態系統中,盲目增加一個物種,有可能使生態平衡遭受破壞。例如美國於1929年開鑿的韋蘭運河,把內陸水系與海洋溝通,導致八目鰻進入內陸水系,使鱒魚年產量由2000萬公斤減至5000公斤,嚴重破壞了內陸水產資源。在一個生態系統減少一個物種也有可能使生態平衡遭到破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我國曾大量捕殺過麻雀,致使一些地區蟲害嚴重。究其原因,就在於害蟲天敵麻雀被捕殺,害蟲失去了自然抑制因素所致。 (3)對生物信息系統的破壞。生物與生物之間彼此靠信息聯系才能保持其集群性和正常的繁衍。人為地向環境中施放某種物質,干擾或破壞了生物間的信息聯系,有可能使生態平衡失調或遭到破壞。例如自然界中有許多昆蟲靠分泌釋放性外激素引誘同種雄性成蟲交尾,如果人們向大氣中排放的污染物能與之發生化學反應,則雌蟲的性外激素就失去了引誘雄蟲的生理活性,結果勢必影響昆蟲交尾和繁殖,最後導致種群數量下降甚至消失。
三、在追求自身發展的同時開始注意保護環境可以說是人類的重大進步。
在古代,人類和自然是不平等的關系,人類是弱者,處處受到大自然的限制卻無力改變自然。於是人類把大自然視為敵人,戰天斗地成為一項難得的品質,愚公精神千百年來受到不斷頌揚。
隨著工業時代的來臨,人類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人與自然的關系發生了逆轉,人成了強者,而「溫和的自然」卻成了容易受傷的對象。高度提純的化學制劑,如殺蟲劑、油漆、洗滌劑等對自然環境構成了重大威脅;大規模的能源消耗改變了大氣的構成,進而改變了地球氣候;衛生條件的改善使人口急劇增加,人類活動大量破壞了地球的森林和濕地資源。於是,「溫和的自然」變為「凶惡的自然」,人類施加給它的,它最終都要歸還人類。被高度提純的化學制劑污染了水和土壤的地區,畸形兒和絕症的出現比率大大高於正常;石油資源一旦枯竭,人類的生活質量和社會的正常運轉必定遇到問題;氣候異常必定帶來水災或乾旱,飢荒也將伴隨著種種天災降臨人間。「凶惡的自然」將再一次讓人類成為弱者,人類和自然的關系又將回到起點。
要想改變這種狀況,人類就必須保護「溫和的自然」,不讓它繼續惡化,保護環境就是保護人類自身,這是人類經歷工業化,在自信心極端膨脹之後的可貴共識。
世界各國也都意識到這個問題。10年前,178個國家的領導人在巴西城市裡約熱內盧聚集,共同商討保護環境的問題。與會領導人計劃保護地球環境,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促進人類的福利和發展。1997年,160個國家在日本京都簽訂了旨在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京都議定書》。但由於減少排放阻礙經濟發展,美國這個二氧化碳頭號排放國卻拒絕執行。去年,在南非城市約翰內斯堡舉行的「地球峰會」上,各國領導人和科學家繼續商討改善環境的計劃。
10年過去了,人類在保護環境問題上雖取得了一些進步,但分歧仍然嚴重。地球現在到底處在怎樣的狀態呢?我們又應該以怎樣的態度去迎接未來呢?
7個可喜進步
環保意識在增強
經過長期的宣傳,環保意識已經為很多人和政府所接受,人們開始關心人類活動對大自然的影響,並希望這種影響不會惡化自然環境。政府間開始通過合作來處理環境問題,1992年裡約熱內盧峰會、1997年京都氣候會議和去年的約翰內斯堡峰會都體現出了世界環保意識的加強。雖然,美國因為自身利益拒絕執行《京都議定書》,對未來跨國環境合作造成重大損害,但國際環保努力的進程卻是不可逆轉的潮流。
清潔汽車問世
汽油電動混合型汽車已經問世,並且已經在日本、西歐和美國的道路上行駛,這種汽車可以大大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而美國克羅拉多州的「超級汽車」公司的發明家們正在研製零排放的汽車。其中一種汽車設計是以氫氣作為燃料,發明者聲稱,開這種汽車外出度假可以不帶飲用水,因為這種汽車排出的就是100%的純凈水。而電動汽車的前景也十分看好,它很有可能成為下一代個人代步工具。
封殺12個「環境殺手」
2001年在瑞典城市斯德哥爾摩舉行的聯合國會議上決定在全球范圍內限制使用12種碳、氯制劑的化學葯品。此舉是為了保護空氣、水和土壤資源不受污染。會議呼籲限制或完全消除頑固的有機污染物如氯氣、DDT農葯和PCB農葯等等。1987年通過的禁止使用氟里昂(CFC)的協議已經發揮作用,地球臭氧層的破壞速度變緩。
生態旅遊的發展
總部設在美國的「國際生態旅遊社會」把生態旅遊描述為「保護環境和支持當地人民福利的負責任的旅遊」。生態旅遊和它所產生的利潤在世界范圍內已經成為支持發展中國家政府財政收入來源的重要渠道,它以每年30%的速度在急速增長。自然環境同文化傳統一樣成為吸引旅遊者的重要動力。但環境主義者仍然擔憂,生態旅遊市場經濟的作用遠遠大於保護環境的意義。
企業的環保運動
大公司日益意識到,環境保護能夠幫助它們吸引更多的客戶。施樂公司的「無廢物計劃」回收了該公司工廠2002年產生的80%的無危害固體廢料。它還把6萬多噸的已填埋電子廢料取出,重新回收利用。施樂公司的這個舉動一年可節約數百萬美元。施樂公司的這種可持續發展的做法受到環保團體的歡迎。很多大公司也都意識到環保回收的巨大作用,殼牌、IBM這些世界知名大公司都紛紛推出自己的「清潔計劃」。
更環保的建築
環保建築物最重要的標准就是減少能量消耗。歐洲一些民宅的屋頂開始安裝吸收太陽光能量的瓷片,而美國加利福尼亞的「壕溝」公司也開始在辦公室的屋頂安裝高性能的隔熱玻璃。而位於美國馬里蘭州安納波利斯市的Chesapeake Bay基金會總部的辦公樓的環保設計更是超出一籌,利用特殊貯水裝置,辦公樓的抽水馬桶採用收集的雨水沖洗;使用太陽能電池板來向辦公室提供電力供應。相對普通的同樣面積的建築,這棟辦公樓只消耗了三分之一的電力和十分之一的純凈水。
酸雨危害的減少
美國和歐洲已經證明了減少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排放對地球表面環境有相當大的改善。在上個世紀80年代,發達國家開始控制二氧化硫的排放來減少酸雨對環境的巨大危害。它們開始禁止在工廠中使用炭作為燃料,轉而使用更加清潔的能源例如天然氣和凈化炭來發電。汽車也被改造,所用汽油的標號更高,燃燒後二氧化氮的排量大為減少。酸雨在美國和西歐的危害已經大為減輕,以英國為例,酸雨危害在過去15年裡減輕了一半。

『柒』 資源消耗對環境有什麼影響

大量消耗破壞環境。製造大量消耗後廢品,產生廢水、廢渣、廢氣,導致周圍環境劇烈變化,破壞生物鏈,水土流失、臭氧空洞。資源消耗後的廢棄物可以危害人類健康。合理消耗,產生危害小。

『捌』 自然資源日益減少,會給人類帶來什麼後果

1過度抽取地下水導致地面下沉,2過度放牧開墾田地導致土地沙漠化,3亂砍樹也會導致土地沙漠化,4過度捕魚就會導致魚類數量銳減,5瘋狂捕殺野生動物就會讓動物滅絕.6排放有害氣體什麼的,讓全球氣候變暖,兩極的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使沿海城市和國家遭受被淹沒的危險...
發達國家早已看到自然資源日益減少的趨勢,知道不可再生能源對人類發展的重要意義,所以他們寧願向其他國家購買也不願大規模開采本國的.購買畢竟很花錢,而且要別人願意賣,所以更野蠻的方式,扶植傾向自己的上台,聽自己的話,方便資源的掠奪,控制石油的價格,從中漁利.
再生資源的開發利用也要科學開發利用.無節制、無計劃的開發不是可持續的開發.各生態系統都有自己的承載能力.在可承載能力范圍內充分開發利用資源,在開發的同時注重保護生態,保持生態環境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有利於人類的長遠開發利用自然資源.
沙漠吞噬了大面積的陸地,致使大片國土無法為人類所利用,無法耕種,無法放牧.在乾旱少雨的地區,砍伐樹木,破壞植被應該被禁止.沙漠化惡化了生態環境.人類因此喪失了大片生存和發展的大好場所.植被能夠涵養水分,凈化空氣.當今世界,溫室效應已成為全球問題.全球氣候變暖與植被的破壞也有很大關系.
當今世界,各國都在開發新能源新材料,以搶占發展的先機.新能源汽車、風力發電、核電等項目在各地開花結果.可以說,各國都在花大力氣改善能源結構,朝著可持續發展方向努力.

『玖』 自然資源的過度消耗的後果

自然資源日趨枯竭的表現是:①物種減少;②土地荒漠化;③水資源短缺;④能源匱乏;環境日益惡化的表現是:①水體被污染;②土壤被污染;③空氣被污染.
我們首先學會遵守節約資源、保護自然、保護環境的行為規范.從學校到家庭,從家庭再到社區、社會,我們可以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樹立環保意識,保護我們的家園.種植花草樹木,搞好環境衛生,營造優美的生活環境,保護鳥類,節約用水,回收廢舊電池,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宣傳環保知識.
故答案為:(1)①物種減少;②土地荒漠化;③水資源短缺;④能源匱乏;(2)①水體被污染;②土壤被污染;③空氣被污染.

『拾』 合理消費的好處和過度消費的壞處是什麼

好處:既有利於節約自然資源,也有利於約束貪欲和培育高尚情操。

壞處:會給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同時會導致鋪張浪費,不利於社會的健康發展。

一、合理消費的好處:

合理消費是資源約束下的最優化消費,追求消費必須與國情及家庭收入相適應,其精髓是量入為出,把握限度,不趕時髦。適度消費並不是要降低生活標准,它要求追求中道,避免「過」猶「不及」,既滿足人們合理需求,又不損害自然生態的平衡。

這樣既有利於節約自然資源,也有利於約束貪欲和培育高尚情操。當前我國的生產力已有長足發展,過於節儉不利於刺激消費、發展生產;但過於奢侈則造成不必要的浪費,也會破壞生態環境,導致資源大量消耗乃至枯竭,最終影響經濟的發展。因此,我們應樹立適度消費觀念,秉承節儉美德,立足當前生產力發展水平,把消費控制在合理、恰當的范圍內,以構建和諧社會。

二、合理消費的壞處: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社會貧富差距較為嚴重的今天,講排場、比闊氣的風氣則是花樣翻新。部分消費者追求與眾不同的競爭性攀比消費,「吃得更精緻,穿得更時髦,用得更高檔,住的更奢華」,希望通過追求「人無我有」或「人有我優」來塑造身份和提升社會地位。一些消費者在攀比心理的驅動下,往往消費會超過甚至大大超過自己的購買或支付能力,其後果一方面會給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另一方面會導致鋪張浪費,不利於社會的健康發展。

(10)過度消耗資源會帶來哪些問題擴展閱讀:

消費是一種行為方式、一種生活態度,也是一種價值取向。鋪張浪費之風的扭轉,固然需要加強制度約束,但更需要從觀念上鏟除浪費產生的文化土壤,營造適度、健康、科學、文明的理性消費氛圍。要按照總書記要求的那樣,「大力宣傳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思想觀念,努力使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在講體面、給面子等思維模式或「面子文化」的影響下,消費者為獲得和維護「面子」,必然導致「炫耀消費」現象的滋生,比如「禮品要珍貴,飯菜要豐盛,汽車要豪華,規模要宏大,場面要隆重」。好像菜不多覺得不熱情、酒不貴表明不真誠、車不豪顯得不尊貴。消費已不僅是為了獲取產品的功能效用,更重要的是為了滿足其自尊心、榮譽和他人的尊敬。這種以「炫富」為特點的炫耀消費實際上是一種非理性消費,若過度發展,必然導致奢侈浪費等不良社會風氣的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