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十四五」時期在推動中醫葯科技創新方面會有哪些布局
對此,國家中醫葯管理局科技司司長李昱表示,「十四五」期間,要加強中醫葯科技創新平台建設,在中醫理論、中葯資源、現代中葯創制、中醫葯療效評價等重點領域建設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圍繞心血管疾病、神經系統疾病、惡性腫瘤等重大慢病以及婦科、皮膚、免疫等優勢病種和針灸以及其他非葯物療法等特色療法,建設10-20個國家中醫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及其協調創新網路,依託中醫醫療機構、科研院所,建設30個左右的國家中醫葯傳承創新中心。
此外,還要加強中醫葯科技人才隊伍和創新團隊建設,組織實施中醫葯創新團隊及人才支持計劃,組織遴選一批國家中醫葯多學科交叉創新團隊和國家中醫葯傳承創新團隊,培育一批具有多學科交叉創新素質和能力的青年拔尖人才隊伍。
加快培養和集聚一批跨專業、跨學科、跨領域,活躍在國際學術前沿,滿足國家重大需求的一流科學家、學科領軍人物和創新團隊,健全人才激勵機制與評價機制。
(1)如何進行優質醫療資源擴容擴展閱讀:
國家發改委:「十四五」時期將從七方面支持中醫葯振興發展
「十三五」時期,我們國家中醫葯的服務能力和可及性確實得到了顯著提升。在「十四五」時期,國家發改委將從多個層面開展工作,支持中醫葯的振興發展。具體來說有七個方面:
一是打造國家中醫醫學中心和區域中醫醫療中心。對於醫學中心,要按照「揭榜掛帥」的工作思路,開展國家中醫醫學中心建設,努力把它們打造成引領我國中醫葯事業發展的前沿醫學研究高峰、優秀成果的轉化高地以及頂尖人才的培養基地。
在區域醫療中心方面,要把更多的高水平中醫醫院納入到輸出醫院的范圍,引導他們到患者流出比較多、優質醫療資源相對薄弱的省份,去建設以中醫為特色的區域醫療中心。
二是加快提升中醫葯傳承創新能力。要布局建設一批國家中醫葯傳承創新中心,在「十三五」的基礎上進一步聚焦,大概30個左右,能夠形成若干中醫葯學術經驗的繼承重鎮。
三是打造國家中醫疫病防治重大基地。要布局建設一批這樣的基地,在組建疫病防治隊伍、制定疫病防治技術方案、中醫方葯研製攻關和醫療物資儲備等方面,都能發揮重要作用。也希望通過這些基地的建設,來提升中醫葯面對新發突發傳染病等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時的快速反應能力和防控救治能力。
四是大力開展中西醫結合有效模式的探索和推廣;
五是促進省域優質中醫醫療資源的擴容下沉;
六是繼續加強重點脫貧地區縣級中醫醫院的建設;
七是大力支持中醫葯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
2. 什麼是智慧醫療
智慧醫療英文簡稱WITMED,是最近興起的專有醫療名詞,通過打造健康檔案區域醫療信息平台,利用最先進的物聯網技術,實現患者與醫務人員、醫療機構、醫療設備之間的互動,逐步達到信息化。在不久的將來醫療行業將融入更多人工智慧、感測技術等高科技,使醫療服務走向真正意義的智能化,推動醫療事業的繁榮發展。在中國新醫改的大背景下,智慧醫療正在走進尋常百姓的生活。組成部分
智慧醫療由三部分組成,分別為智慧醫院系統、區域衛生系統、以及家庭健康系統。
3. 中國醫療資源該如何優化配置
第一個方面是,醫療資源的分配在城鄉之間差距極大。城鄉居民在保健服務利用和健康水平方面存在的差距。據調查,占總人口30%的城市人口享有80%的衛生資源配置,占總人口70%的農村人口享有20%的衛生資源配置,87%的農民是完全靠自費醫療的。據衛生部基層衛生組織的有關資料顯示,農村36%的患病農民應就診而未去就診,65%的患病農民應住院而未去住院,這種情況比往年都有所增加。在農民陷於貧困的幾種原因中,生病是很重要的一條。如果一個農民得了重病,則不但使全家債台高築,淪為絕對貧困,甚至連累相關的親戚都受到影響。因此,有不少農民一旦有病,就只有聽天由命,自生自滅。原因不用說,一是農民沒有醫療保障,全靠自費,二是農村沒有像樣的醫療機構和人員,三是葯費和治療費用太高。
第二個方面是,醫療資源的分配,在階層之間也存在著巨大的差距。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提供的官方數據顯示,到目前為止,中國享有醫療衛生保障的人只佔15%,85%的人沒有醫療衛生保障。這85%沒有保障的人群中,主要就是處於社會貧困階層的人。國家公務人員都有公費醫療,尤其是,國家還有一個龐大的高幹特殊保健群體。這個高幹醫療保健,更是耗費是社會巨大的醫療資源。公費醫療制度對各類職工撥款標准不一,差異巨大,全國政協委員鄭楚光2000年在兩會提案中以湖北的例子說,湖北省公費醫療撥款省市機關部600元/人·年,正廳以上幹部8000元/人·年。而據監察部,審計署、衛生部於去年3月中旬的統計報告披露:地廳級幹部年公費醫療保健開支中,整容、美容、保健儀容,佔65%以上。目前,享有省部級醫療保健的高幹及其配偶也利用便利條件享受高幹醫療保健。這樣又造成醫療資源的極大浪費。而有些地方如甘肅和江蘇,為了表示對優秀私人企業家的關懷,把一些私人企業家也納入享受高幹醫療保健的行列。
4. 疫情下醫療資源如何分配
1.在疫情流行期間,將稀缺資源分配給第一線的醫務人員、疾控人員和基本社會服務人員(維持社會正常運轉必需的人員),不但將使人員個體受益,而且使病人、其他社會成員和作為一個整體的社會大為受益。否則就沒有人去做疫情引起的治療、護理...
2.目前還沒有針對新冠病毒肺炎安全而有效的特效葯,大多數治療用葯僅是支持性和緩解症狀的,但呼吸器是搶救危重病人的重要設備,往往在疫情暴發時特別稀缺。有時也會產生肺移植手術的需要,對這些葯物和療法的分配和使用,則必須根據該病人...
5. 如何進行需求側改革,來優化現有醫療資源的配置與利用
第一個方面是,醫療資源的分配在城鄉之間差距極大。城鄉居民在保健服務利用和健康水平方面存在的差距。據調查,占總人口30%的城市人口享有80%的衛生資源配置,占總人口70%的農村人口享有20%的衛生資源配置,87%的農民是完全靠自費醫療的。據衛生部基層衛生組織的有關資料顯示,農村36%的患病農民應就診而未去就診,65%的患病農民應住院而未去住院,這種情況比往年都有所增加。在農民陷於貧困的幾種原因中,生病是很重要的一條。如果一個農民得了重病,則不但使全家債台高築,淪為絕對貧困,甚至連累相關的親戚都受到影響。因此,有不少農民一旦有病,就只有聽天由命,自生自滅。原因不用說,一是農民沒有醫療保障,全靠自費,二是農村沒有像樣的醫療機構和人員,三是葯費和治療費用太高。
第二個方面是,醫療資源的分配,在階層之間也存在著巨大的差距。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提供的官方數據顯示,到目前為止,中國享有醫療衛生保障的人只佔15%,85%的人沒有醫療衛生保障。這85%沒有保障的人群中,主要就是處於社會貧困階層的人。國家公務人員都有公費醫療,尤其是,國家還有一個龐大的高幹特殊保健群體。這個高幹醫療保健,更是耗費是社會巨大的醫療資源。
6. 提升縣級醫療水平的總體思路及實施路徑研究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7-16
7. 2021年新醫改的五大內容
變化一:建立家庭共濟賬戶,個人賬戶繳費來源減少
2020年8月26日國家醫保局發布了醫保改革的徵求意見稿,提出要建立家庭共濟賬戶,並且要調整個人賬戶和統籌基金的來源比例。也就是說,今後我們醫保個人賬戶中的余額,除了為自己支付醫葯費以外,還可以支付配偶、父母和子女的醫療費用。本次改革提出建立家庭共濟賬戶,有利於優化資源分配,也擴大了醫保卡的使用范圍,對大家來說更為有利。
變化二:門診納入報銷體系,報銷比例50%起
在過去,統籌基金不能被用於門診報銷,但今後就不是這樣了。2020年醫改的徵求意見稿提出要建立完善的普通門診醫療費用統籌機制,將來慢性病、多發病和常見病的普通門診醫療費都將納入統籌基金的支付范圍,而且報銷比例將從50%起步,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這項舉措十分人性化,大家不可能每次進醫院都是住院、手術,支持普通門診報銷毫無疑問會令醫保變得更為實用。
變化三:全國參保信息互聯互通,清退重復參保
根據2020年9月份國家醫保局、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發布的《關於加強和改進基本醫療保險參保工作的指導意見》,自2021年起,全國參保信息將實現互聯互通、動態更新,可實時查詢。過去我們的醫保信息不能聯通,或僅支持部分地區、省市之間聯通,但從明年開始,我們的醫保參保信息將實現全國范圍內的互聯互通,更換過繳費城市的群體,也能夠同步查詢之前的參保記錄了。此外,新規還明確了重復參保的定義,而且將有序清理重復參保作為主要任務之一。該舉措有利於杜絕證件掛靠、多地參保獲得購房資格等擦邊或違規操作,也有利於減少財政補助的浪費。
變化四:因故斷繳,設置6個月以內待遇享受等待期
現行制度下,醫保一旦斷繳就不能享受報銷待遇了,即使恢復繳費,也需要經過3-6個月。但今後情況將發生變化,在新規之後,若參保人已經連續兩年以上參加醫保,因故斷繳後,斷繳不超過3個月的,恢復繳費即可恢復醫保待遇;斷繳超過3個月的,各地可酌情設立不超過6個月的待遇享受等待期。此舉提高了參保的連續性,保障了參保人待遇的無縫銜接,也是人性化的體現。
變化五:推進按病種付費試點工作,老百姓更省心
去年國家醫保局等還推進了醫保支付方式由「按項目付費」到「按病種付費」的改革。根據國家給出的時間表,2020年為模擬運行,2021年將正式啟動。
何為「按病種付費」?
按病種付費指的是國家將一項疾病的所有診療費直接打包定價,根據病人年齡、性別、病症嚴重程度等因素進行分組後制定醫保支付標准,進行付費。
這部分變化與我們的付費關系不大,但對醫院來說由於費用是固定而且有限的,通過過度治療來創收的情況將被杜絕。
8. 實現共同富裕的實踐途徑有哪些方面
實現共同富裕的實踐途徑如下:
其一,以就業為基礎,在創造致富機會中推進共同富裕。一方面,要把穩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提高經濟增長的就業帶動力,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努力擴大就業面,創造更多就業崗位,規范勞務派遣用工行為,推動更高質量更充分就業。
另一方面,要加強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為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強發展能力創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條件,提升全社會人力資本和專業技能,提高就業創業能力,增強致富本領,暢通向上流動通道,給更多人創造致富機會。
其二,以分配為抓手,在維護公平正義中推進共同富裕。要緊緊圍繞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改革收入分配製度,建立科學的公共政策體系,形成人人享有的合理分配格局。要在初次分配中保障收入增長公平,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再分配中實現財富積累合理,提高稅收調節力度;在三次分配中實現財富轉移合規,完善慈善捐贈稅收優惠政策,建立慈善捐款使用跟蹤機制。
其三,以服務為保障,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中推進共同富裕。要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做好睏難群眾兜底保障,推動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向基層延伸、向農村覆蓋、向邊遠地區和生活困難群眾傾斜。通過高效精準提供優質公共服務,加快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
其四,以協同為方向,在縮小城鄉區域差距中推進共同富裕。應破除妨礙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體制機制壁壘,促進各類要素更多向鄉村流動,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要建立健全協同發展機制,合理規劃空間布局,加大對發展路徑、功能定位、基礎設施的統籌規劃力度,促進產業融合發展和跨區域轉移。
其五,以文化為引領,在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中推進共同富裕。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9. 我國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頂層設計出爐
今年將擴12個區域醫療中心試點
我國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頂層設計出爐
「建設國家醫學中心和區域醫療中心,成為推動國家醫學進步的重要引擎。建設省級高水平醫院,減少跨省就醫。」6月7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李斌在國新辦政策吹風會上表示,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加快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力爭通過5年努力,公立醫院發展方式從規模擴張轉向提質增效,運行模式從粗放管理轉向精細化管理,資源配置從注重物質要素轉向更加註重人才技術要素。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正式下發,我國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進入新階段。意見指出,以推動國家醫學進步為目標,依託現有資源規劃設置國家醫學中心、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區域醫療中心(均含中醫,下同)和中醫葯傳承創新中心,形成臨床重點專科群,集中力量開展疑難危重症診斷治療技術攻關等。同時,以省域死亡率高、外轉率高的疾病為重點,強化國家級高水平醫院對省級醫院的技術和人才支持,加快補齊專業專科短板,提升省域診療能力,減少跨省就醫。
對此,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司副司長孫志誠介紹,區域醫療中心建設的試點工作,簡單來說,就是從北京、上海、廣州等頂級優質醫療資源比較富集的地區,選擇若干國家級的高水平醫院作為輸出醫院,到優質醫療資源非常匱乏、人口眾多、基礎比較薄弱的省份去建設分院或者分中心等分支機構。
「就醫流向有初步改善。」孫志誠表示,區域醫療中心重要目的就是減少跨省就醫,就近享受國家級醫療水平。從現在的監測數據來看,試點項目對留住當地和周邊患者起到了明顯作用。他舉例,北京兒童醫院鄭州醫院開業之後2020年整個河南省前往北京兒童醫院就診量下降63.1%,住院量下降51.3%。
孫志誠透露,區域醫療中心建設,今年將在原有8個試點省份基礎上進一步擴大試點范圍,增加12個中西部優質資源試點。十九大末期,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將覆蓋至所有省份。
「我們始終把提高人民群眾看病就醫的獲得感作為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局長焦雅輝表示,增加優質醫療資源的供給,創新醫療服務的模式,建設以患者需求為導向的醫院文化,有針對性的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醫療需求。
孫志誠表示,力爭到2025年能夠基本建成體系完整、布局合理、分工明確、功能互補、密切協作、運行高效、富有韌性的優質高效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包括加強國家、省、市、縣四級疾病預防控制體系的建設,建設國家重大傳染病防治基地、國家緊急醫學救援基地,防治結合的強大公共衛生體系。(記者 梁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