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如何科學開發資源
擴展閱讀
擠壓絲錐能幹多少產品 2024-05-20 22:51:37

如何科學開發資源

發布時間: 2022-01-21 02:40:20

㈠ 怎樣才能實現旅遊資源合理開發

旅遊資源開發主要問題:有限資源面臨市場迅速擴張的壓力。而重復建設和盲目粗放式開發加重資源供需失衡;資源開發從人文景觀資源轉向自然生態資源,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就成為一對難解的矛盾;城市建設與旅遊事業的發展也因「兩張皮」而導致不可再生的文化生態資源的浪費;旅遊經濟高速增長與僵化陳舊體制並存,開發機制有待轉換,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本文試就這些問題,並以珠海市為例來探討旅遊資源的合理開發、保護和利用的正確途徑。

一、旅遊資源開發原則與景點布局
珠海作為全國唯一以整座城市命名的國家級的風景旅遊區正在進行旅遊資源的大開發,也就是旅遊環境容量的大擴容。對此,我們應如何確定擴容的方向、內容、層次、深度,以達到既有內涵的提升,又有外延的擴展?在擴容的過程中又要注意哪些問題?本人認為,主要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一)特色性原則。特色即差異性。鮮明的特色是旅遊資源的生命力所在。只有特色,才會有注意力。旅遊經濟本身就是注意力經濟,要注意旅遊景點之間的差別性,體現人無我有的特色。開發利用旅遊資源的實質就是要尋找、發掘和利用旅遊資源的特色。經過開發的旅遊資源,不僅應使它的原有的特色得以保持,同時,還應使其原由特色更加鮮明和有所創新和發展,絕對要避免在開發後的旅遊資源使原有的特色遭到破壞。
(二)共生性原則。就是這一旅遊項目與另一旅遊項目之間是共生的。旅遊項目是外部性很強的項目,有正向和負向外部性之分。所謂正向的外部性,是指旅遊項目之間是相容的、互補的、協調的,看了這一景點之後,有一種再去游覽另一景點的渴望。所謂負向的外部性是指旅遊項目之間是相剋的、類同的,而不是呈現合作形態。旅遊資源的共生性,包括自然資源與自然資源之間、自然資源與文化資源之間、文化資源與文化資源之間的共生性現象,而且不同的旅遊項目,其共生現象是不同的。如展覽館與賓館、商場、交通設施、自然景點、人造景點相互之間是共生的。所以,要注意各種旅遊景點在某一小區域內的協調。
(三)網路化原則。旅遊業是一個擴大化了的網路,是自然網路。在珠海旅遊業的發展問題上,我們經常強調要有大珠三角的觀念,要發揮珠三角各市的旅遊資源優勢。實際上,如果某地有獨特性的旅遊亮點,即使人為阻止也是不行的,遊客還是會千里迢迢去游覽,會千方百計解決道路不暢、住宿飲食不便等問題。現在的關鍵問題是,我們的旅遊景點有沒有形成亮點,有沒有形成網路,各地的旅遊景點在大區域范圍內有沒有產生互補效應。從珠海的旅遊實際情況看,存在著以下三個網路。
首先是小網路,即中心城區旅遊景點的大擴容。我們要考慮景點之間的共生性,要強調內涵的挖掘,包括實施市區西部和東部的旅遊大開發,重點開發建設唐家灣古村鎮文化旅遊景區(包括原唐家舊鎮、共樂園、淇澳白石街、金鼎會同村等,珠海國際賽車、珍珠樂園等旅遊資源也有待於整合)、現代教育科技文化旅遊景區(包括大學園區、南方軟體園、科技創新海岸等)和南灣旅遊新區(包括南屏科技工業園工業游、北山楊氏大宗祠、灣仔花卉公園、海鮮干貨市場購物游等)、橫琴特色旅遊區。
其次是中網路。也就是「兩區一島」,即斗門區、金灣區和東區海島的旅遊開發。斗門區的白藤湖旅遊區已經配套成熟;御溫泉也已名揚海內外;黃楊山-金台寺旅遊區正在完善之中;生態農業游有待於進一步開發挖掘。金灣區雖然成立時間短,但旅遊開發也呈現良好勢頭。亞馬遜熱帶風情園起步看好;平沙溫泉由於香港中旅注資改造氣勢恢弘;飛沙灘也漸漸遊人如過江之鯽;長達30千米的珠港大道不但串聯起一個個新的工業園區,也將串聯起一個個新的旅遊區……但目前整個大西區的旅遊線路安排還是單向的,沒有形成環線。我們應將珠港大道、湖心路、黃楊大道構成的「U」字形結構變為「O」字形結構,使之相互之間形成一個小的閉環,將湖光山色、寺廟溫泉、港口海灘等山水景觀和文化景觀、城市景觀串聯起來,而後向外輻射。東區海島開發還需加大力度。從目前已開發的東奧島、桂山島、萬山島和外伶仃島看,基礎設施不足、水電供應、交通、污染等問題有待解決,旅遊項目的開發尚待挖掘,動植物資源保護有待加強。特別是要乘港珠澳大橋的契機,加強與香港、澳門合作,形成珠江口海域特色旅遊環線。
第三是大網路,就是整個大珠三角旅遊資源的連線成網。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別人的資源來彌補自身的不足,把本地資源與外地資源進行整合,取長補短。廣深珠和粵港澳的旅遊資源是完全可以整合的。今年初推出的廣深珠萬人美食游就是一個好的開端。
以上觀之,要實現旅遊景點的特色性、共生性和網路化,自身的核心景點建設就顯得非常重要。但目前我們許多旅遊景點存在著低水平重復建設的問題。這關鍵在於景點擴容的思路、設計理念和開發主體上存在著問題。從設計理念上講,自然資源的開發,不僅要求有獨特性,同時還要強調資源開發上的文化內涵。俗話講,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對景區也是這樣,景不在大,有文化內涵則榮,有民族和地方特色就會昌盛。小尺度的自然景點開發如果沒有文化,就會失去內涵,就不會令人流連忘返。有些旅遊景點建設的低水平,主要是表現在這一方面。就文化景觀而言,主題公園是最容易重復的。為什麼會是開發水平太低,而且互補性不強呢?關鍵是許多主題公園的文化原型沒有對路。歷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幻想文化(游樂園)之間都存在互補性,有些是延伸,有些是轉換,有些是對比,相互之間的關系如沒有處理好,景點規劃就難以落到實處。
二、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模式
珠海旅遊景點另一擴容方向,應該是由城市走向鄉村,這是符合人類回歸自然大趨勢的。在這一過程中,就要大力發展生態旅遊,要處理好自然資源的開發和保護之間的關系。在這一關系的處理上,存在著四種模式;而發展生態旅遊則應注意三大問題。
(一)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的模式選擇
1、為保護而保護。這是消極的,已是被實踐所否認的。為保護而保護,這是文物部門的職責,而不是地方政府目的,特別不是旅遊業的目的。
2、為開發而開發。這是盲目的,是小農意識。就像農民在水鄉養豬、河裡養點魚一樣,養大了賣出去,取得個人利益,而對水體造成的污染則全都不管。還有的地方把非常好的景觀地帶搞成墓地,能賣出去收點錢就行,根本不考慮環境效益和可持續發展,實際上是毀了聚寶盆去討飯。
3、為保護而開發。如果這個景觀是唯一的、獨特的、不可再生的,必須是通過保護來開發的。白藤湖地帶,既有沼澤地,又不完全是濕地,帶有天然與人工池塘相結合在一起的特徵。在珠海城區存在這樣的一塊地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在這里,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完全可以統一,這在整個中國城市中也是難以找出第二個來的。白藤湖水鄉這樣的景觀是唯一的、獨特的、不可再生的,如果被破壞了,是無法恢復的。對於這樣的旅遊資源,不能由一家企業進行壟斷開發,必須是政府進行壟斷,在高起點的規劃指導下,以企業為主體分片分期進行開發。
旅遊資源開發的主體可分成三類:一是完全以企業為主體進行開發。二是政府與企業進行壟斷性開發。像威尼斯一樣,將白藤湖水鄉內的道路、橋梁由企業為主體興建。小遊船的經營權則由政府壟斷,拍賣給企業經營。三是完全由政府為主體開發。如城區中的古村落的改造、水體的保護等。重要的旅遊資源應取後兩種開發模式。
4、為開發而保護。如石溪山的石刻、高欄島的摩崖石刻等,只有通過開發才能得到保護。可以選擇在政府嚴格規劃的前提下,以企業為主體進行開發。有些項目規劃好以後,可以將項目30年的經營權公開拍賣,國有資產就可以實現最大化,而且是一次性收入。上述石刻和東區海島等項目的開發經營權,如進行公開拍賣,就可賣到很高的價錢,而後由業主們自行招商,精心策劃開發。這就是政府對項目的所有權壟斷,經營權放開。
項目經營權進行公開拍賣時,要設立誰最具有開發能力,誰設計的開發方案最好這兩個標的。第一個標的由拍賣評定,第二個標的由專家組投票評定。把這兩個標的統一起來,最後確定開發單位。
如為開發而保護,就要停止「石頭經濟」、「泥沙經濟」、高山蔬菜、木材加工的發展,把鬱郁蔥蔥的山頭搞成癩痢頭,那是對自然資源的極大破壞。這些低層次的開發、破壞性的開發,必須停止,要進行結構性調整。

㈡ 如何科學合理地進行人力資源開發

對員工培訓一定要克服以下五種誤區:
1、新進員工自然而然會勝任工作
一些管理者錯誤地認為:新進員工只要隨時間推延,會逐漸適應新環境而勝任工作的。因此,一些企業忽視對新員工進行有效的培訓,就立即分配到正式工作崗位上去。以後新員工的成功與否,基本上取決於員工本身的適應能力以及其所處的小環境了。企業不進行新員工培訓,或只進行敷衍了事的培訓,往往會使新員工在較長時間內提不高績效。同時,往往會使員工缺勤率、離職率居高不下。
2、流行什麼就培訓什麼
據調查,一些企業的管理者喜歡趕浪頭,上面在推廣整體營銷馬上辦一期「整體營銷培訓班」;報紙上宣傳知識經濟,就立即組織「知識經濟研討會」等等,各種培訓班舉辦了一期又一期,從表面上看,企業培訓工作開展得轟轟烈烈,其實是無的放矢,效果並不一定理想。
國際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教授一針見血地指出,人是不會讓自己去做自己認為做不到的事情的。因此,改變員工的內心願望、目標、抱負和標准,進而使員工的素質得到提高。這需要企業有目的,有步驟、系統地進行培訓。
3、高層管理人員不需要進行培訓

4、培訓是一項花錢的工作。

5、培訓時重知識、輕技能、忽視態度

進行職業管理,為員工規劃職業藍圖
職業管理,是組織為其員工設計的職業發展、援助計劃,有別於員工個人制定的職業計劃,是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

1、對員工個人而言,運用職業計劃,參與職業管理的重要性體現在三個方面。
對於增強對工作環境的把握能力和對工作困難的控制能力十分重要。
利於個人過好職業生活,處理好職業生活同生活其他部分的關系。
可以實現自我價值的不斷提升和超越。
2、對企業而言,了解職業計劃,進行職業管理也具有深遠的意義。
可以了解組織內部員工的需要、能力和目標,調和它們同存在於現實和未來的機會與挑戰的矛盾。職業管理的主要任務就是了解員工的職業方面的需要和技能,幫助員工克服困難,實現目標。
可以更有效地利用人力資源。合理的組織結構、組織目標和激勵機制都有利於人力資源的開發利用。同薪水、獎金、待遇、地位和榮譽的單純激勵相比,切實針對員工深層次職業需要的職業管理具有更有效的激勵作用,同時能進一步開發人力資源的職業價值。而且,職業管理由於針對組織和員工的特點「度身定製」,同一般獎懲激勵措施相比具有較強的獨特性和排他性。
提供平等就業機會,對持續發展十分重要。職業管理考慮了員工不同的特點和需要,並據此設計不同的職業發展途徑以利於不同類型員工在職業生活中揚長避短。年齡、學歷、性別差異帶來的不是歧視,而是不同的發展方向和途徑,這在組織中提供了更為平等的就業和發展機會。職業計劃和職業管理的深入實施,有利於組織人力資源水平的穩定和提高。盡管人員可以流動,但是全體人員的技能水平和創造性、主動性可以保持穩定,甚至提升。這對於組織的持續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與業績掛鉤並隨市場調整的薪酬福利系統
薪酬福利是激勵員工卓有成效地工作,達成企業目標的主要手段。員工期望富有競爭力並與業績緊密相連的薪酬。良好的薪酬福利系統對企業的發展具有許多重要意義:
吸引優秀員工。
提高員工的土氣。
降低流動率。
激勵員工。
凝聚員工。
從人的精神需要出發,完善精神激勵機制
崇尚平等。
貴在參與。
關心員工生活。
上司與下屬之間相互信任。
完善遣散技術。

㈢ 如何開發和利用小學科學教學資源

小學科學課程標准指出:科學課程應具有開放性。其一,是要引導學生利用廣泛存在於學校、家庭、社會、大自然、網路和多媒體中的多種資源進行科學學習,將學生的學習置於廣闊的背景之中;其二,是課程必須在最大程度上滿足不同地區、不同經驗背景的學生學習科學的需要。為了更好地貫徹和落實新課程這一基本理念,開發與利用小學科學教學資源的重要性便愈顯突出,在實施過程中,如果教師們對學校、家鄉的資源利用得當,會易於培養學生愛科學、愛學校、愛家鄉和愛祖國的情感,進而形成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的價值觀。可見,小學科學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對提高科學學科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科學素養中的作用就顯得尤為突出和重要。
科學課程改革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以培養他們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逐步學會用科學的方法去看問題、想問題。在科學課程實施的過程中,開發與利用好科學課程資源是一個關鍵環節。《科學(3-6年級)課程標准》中在闡述科學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以及提出課程實施的建議時便多次強調了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為了使學生的科學學習具有共獲得智力背景,科學教育不能局限於傳統意義上的教材,必須利用與開發多種多樣的課程資源。科學教育的課程資源無時不有,無處不在。要充分調動教師、學生、家長和其他社區成員的積極性,並根據農村和城市學校特定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以多種途徑、多種方式、多種渠道開發與利用豐富的課程資源。共同促進小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與發展。其實「課程資源」並不是一個完全陌生的新生事物,很多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已經自覺、不自覺地利用了很多類型的課程資源,如教材、實驗室、圖書館、網路、軟體等。針對小學科學課程教學特點,合理開發和有效利用課程資源對小學科學課程的實施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因此,我們應該重視小學科學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其開發與利用的科學性首先應該體現在有一定的目標性,要為實現一定的目標服務,要有利於達到小學科學教學目標,有利於豐富小學科學教學內容,有利於提高小學科學教學的質量。
根據小學科學課程目標和新課程理念,小學科學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應具有以下特性:(1)生活性,即課程資源內容的選擇應與小學生現實生活密切聯系,且能引起學生強烈興趣和需要、喚起積極的思維活動和探究慾望。(2)探究性,即課程資源的開發要能夠支持學生的探究活動,有利於學生從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並能通過多種渠道收集證據、進行實驗等探究,從而解決問題。(3)開放性,即課程資源的開發不僅體現在內容上,而且應能拓展學生的學習時空,學生探究學習可以在課內或課外,探究場所可以是學校、家庭或社區,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
目前科學技術的發展使教育技術得到了迅猛發展,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網路技術進入學校,步入課堂。它的許多優點在很多學科早已得到了充分體現,諸如,模擬性強、可操作性強、能提供海量的網路資源、具有先進的智能性等等。這些優越性,也為科學學科搭建了寬廣的教學平台,每一位優秀的現代教育者,都不會輕易放棄這種現代化教育技術。所以,在《科學》日常教學中,我們可將常規媒體與電教媒體有機的結合起來,合理利用,以達到優化科學課堂的目的。
1.現有資源的有效使用。
新教材的每一冊科學教師用書都配了一張光碟,裡面有很多有價值的資源。以科學三年級上冊為例,這一冊的光碟里有水稻的生長過程及大米的生產過程,蝗蟲的身體構造及活動,天氣單元中的各種各樣的雲和各種各樣的天氣,古代的紙和書,古代的造紙過程,現代的造紙過程等等。在教學完《米飯的觀察》一課時,可讓學生觀看水稻的生長過程及大米的生產過程,不僅能使學生了解這些知識,重要的是學生通過觀看水稻的生長過程及大米的生產過程後,明白大米的來之不易,從而教育學生愛惜糧食。教學《我來造一張紙》時,讓學生觀看古代的造紙過程,現代的造紙過程,既可讓學生了解造紙技術,擴大他們的視野,體會科學技術的進步及巨大作用,同時又可不失時機的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節約能源的思想教育。其它各冊都可根據具體內容有選擇性的使用。
2.通過課件或視頻資料變靜為動。
科學教學中的有些內容是無法讓學生觀察到的。如:種子發芽的過程、植物開花、結果的過程,雖然學生親自種植了,但實際上他們觀察到的仍是一個靜態的、不連續的過程。為了激發學生的探究積極性,本人在教學這些內容時,利用網上下載的資料製成錄象和視頻教材,讓學生觀看,使學生清晰地看到了他們無法觀察到的種子發芽生長、花蕾綻放的過程及情景。在教學《形形色色的動物》、《形形色色的植物》時,本人也採用這一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因為教材上所謂的形形色色數量的確是非常有限。而且有些動物我們的學生很難見到。在教學《運動和力》時,我將滑動摩擦實驗通過特寫鏡頭攝制下來,把接觸面的高低凹凸不平呈現在學生面前,物體相對運動時的接觸面摩擦過程就看得一清二楚,從而達到了化抽象為具體的目的。再如:像《日食和月食》製成課件,幫助學生理解日食和月食的成因。科學教材上有很多這樣需要開發的教學資源,當然這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既需要老師的文化素質,更需要老師的犧牲精神。
3.科學學習網站的開發、利用
專題學習網站是近些年來隨著計算機網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而應運而生的一種教學資源。將科學教學中一些不便於直接觀察與研究的內容,或有利於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探究能力的內容等,分成一個一個專題,並以網站的形式提供給學生學習或作為教學媒體與資源用於課堂進行教學,是充分發揮網路優勢和作用,進一步拓展科學教學資源的又一新的重要途徑。
如在教學《我們知道的太陽》、《愛護珍惜動物和植物》、《保護野生動植物及棲息地》等內容時,我們可以將事先在網上收集的相關資料,按知識天地、學習方法導引、問題探究、學習效果評價、互動交流等類似模塊製作成學習網站,讓學生自主探究與學習。通過這種方式可較好地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協作交流等多種意識,從而達到更好地培養他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們應該積極開發與利用小學科學課程中的學生和教師資源。
多種多樣的資源為我們因地制宜地開發與利用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進行科學教育教學活動所必須的時間、場地、物質和設備等資源為條件性資源;作用於科學課程,並且能夠成為科學課程的素材或來源,如科學教師、學科專家、學生、家長、社會人士,以及各種各樣的教學材料等為素材性課程資源。條件性課程資源是科學課程實施的前提條件,沒有這些條件保證,就談不上科學課程實施的問題。與條件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相比,素材性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和創造空間。其中,兼具條件性與素材性課程資源兩種性質的學生和教師在整個課程資源,特別是素材性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中起著主導和決定性的作用。
1.努力開發與利用教師中的課程資源
教師是課程改革成功的關鍵,科學教師的素質水平決定著科學課程實施的程度。
小學科學課程單從知識體繫上講,包括了生命世界、物質世界、地球與宇宙三大標准領域,並強調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反映科學技術最新發展,涉獵的知識面相當寬廣;小學科學課程對教師知識結構、思維方式、教學手段及教學能力等提出了新的標准和要求。小學科學課程賦予了教師課程設計的權利和任務,加大了教師的創造空間。在知識結構上,要求教師要審視和了解各個學科和各個領域;在教學手段上,要能利用包括網路系統在內的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教學;在教學功能上,要具有駕馭多種教學方式的能力等等。小學科學課程承擔著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的重任,早期的科學教育對一個人科學素養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科學教師的科學素養決定了科學課程資源的識別能力、開發與利用的程度以及發揮效益的水平,提高科學教師的素質與水平就顯得非常緊迫。所以實施小學科學課程,必須要有一支高水平的專業教師隊伍。
對照這些標准和要求,許多科學教師的素質與之相差甚遠,特別是現階段小學科學教師隊伍並不理想,專職教師有限,兼職教師居多,不具備相應的學科背景,很難勝任科學教師的角色。因此,在課程資源建設的過程中,要始終把教師隊伍建設放在首位,通過這一重要的課程資源的突破來帶動其他課程資源的優化發展。加強小學科學教師的職前與職後培訓,提升科學教師的專業素養和理論水平,這是科學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首要任務。
2.努力開發與利用學生中的課程資源
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不僅是教育的對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資源。
建構理論認為:知識是靠建構而不是傳遞的。教學並不是簡單傳授知識的過程,而是幫助學習者從他們自己的經驗中去建構自己。因為知識建構是從活動中產生,所以知識是嵌入於活動中,我們無法將知識從經驗中予以分開,知識是在自己先前經驗的基礎上建構起來的。學生的經驗實際上就是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認知結構和社會閱歷等,這是教學的起點,因為新知識的獲取必須以學生已有的經驗為基礎,從而把學生的經驗與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統整起來。
興趣是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者愛好某種活動的一種強烈的傾向。他表現為個體對某種事物或從事某項活動的選擇性態度和積極的情緒反應。人的興趣是在需要的基礎上,在活動中發生、發展起來的,需要的對象也就是興趣的對象。興趣是引起和保持注意的重要因素,人們對感興趣的事物,總是集中注意,愉快地、主動地去探究它。可見,興趣是獲取知識的前提,是學習的源動力,是發揮潛質的誘因,是創造的先導。要想教學取得理想的效果,就必須把教學活動與學生的興趣結合起來。
學生的經驗和興趣構成課程資源的有機成分,且學生作為課程資源具有不同於其他資源的特點——內生性,即可以使各種課程資源能動地產生出比自身價值更大的教育價值。所以要充分研究和把握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學習特點、學習需要、已有的經驗、心理認知結構和興趣,發揮學生作為課程資源的最大優勢。
綜上所述,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社會的日趨進步,教育本身也發生著深刻的變化。新課程和新形勢對我們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樹立新的課程思想和觀念,加強課程建設,在實施小學科學課程之際,加強對於課程資源問題的理論研究,強化課程資源意識,提高對課程資源的認識水平,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利用各種小學科學課程資源,是非常有意義的。科學教學資源是十分豐富的、隨手可得的,只要我們用心觀察、勤於動手、勇於探索和創新,我們就一定能夠尋求到科學教學資源開發的更多、更好的途徑,同時也一定能更充分的利用好各種豐富的科學教學資源。

㈣ 如何發掘利用小學科學教學資源

在小學科學的教學中,如何充分地開發我們身邊的資源?這要看我們教師自己對生活對環境的認識與觀察能力和水平,如果教師都是一個沒有多少生活經驗,什麼都做不來的人,只會知道書本上所說的,他還能開發自己身邊的資源嗎?教小學的科學老師應該是一個門門知,樣樣曉的人,如果自己是個小網路全書,而且還是個多才多藝的動手能力很強的小「匠人」,那他就很能發現自己身邊的資源了。再就是教師自己本人要有好奇心。平時多看些科學方面的奇聞異事,電視10頻道,9頻道的節目。增加自己的見聞。

㈤ 怎樣合理利用自然資源

1、加強環境意識的宣傳與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環境意識

公眾的環境意識對自然資源的利用方式有極大影響,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的社會基礎還相當薄弱,盡快提高民眾的環境意識,其意義十分重大。

必須大力加強資源與環境保護的宣傳與教育,採取多種形式努力提高民眾的環境意識,各種宣傳輿論媒介應十分注意引導民眾自覺地珍惜自然資源,保護環境,逐步使保護資源與環境成為每個企業、每個社會組織和每個公民的自覺行動。

2、把保護自然資源提到國策的高度來認識

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就是保護生產力,保護好環境就是維護國家的安全和穩定,這是我們各級領導和廣大群眾應有的最基本認識。在生產力中,生產資料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自然資源,它是發展經濟的物質基礎。

在推進經濟建設的同時,我們要大力保護和合理使用自然資源,努力開展對環境污染的綜合治理,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很好地結合起來。

3、加快立法步伐,法律制定法典化,加強執法力度

為了避免自然資源和環境法律、法規和規章之間的交叉、重復和矛盾,要盡快著手制定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方面的綜合性法律或基本法律,以構成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方面的基本法典。

在健全完善法制的同時,應徹底糾正目前較為普遍存在的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加強執法隊伍建設,提高執法人員的政治素質和業務水平,同時繼續加大力度對環境執法進行有效監督。

4、加快自然資源消耗和生態環境破壞損失的研究,並將其計入生產成本

在國民生產總值或國民收入的計算和統計上,應該把資源消耗、環境污染和破壞的程度,以環境資本折舊的形式表現和反映出來。這種價值觀念的轉變,要求實現真正的價值和價格,即把在生產、消費和處理過程中,為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而消耗的全部費用真實地反映出來。

5、環境管理中的評價、「三同時」、限期治理等制度在實施中應該進一步加強和完善

現有環境評價制度在某些方面已不能適應形勢的發展和需要,應加以完善,在環境評價工作中對資源消耗、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應明確界限。

成立由掌握自然資源消耗和生態破壞分析方法的專業人員組成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評價隊伍,對建設項目的自然資源利用率和生態環境影響作出評價和定價,對自然資源消耗和生態環境破壞程度超過生態閾限的建設項目應堅決杜絕上馬。

6、發展循環經濟,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利用高新技術和綠色技術改造傳統經濟,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知識經濟,使我國經濟社會真正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5)如何科學開發資源擴展閱讀

自然資源特徵

1、數量的有限性。資源的數量,與人類社會不斷增長的需求相矛盾,故必須強調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

2、分布的不平衡性。存在數量或質量上的顯著地域差異;某些可再生資源的分布具有明顯的地域分異規律;不可再生的礦產資源分布具有地質規律。

3、資源間的聯系性。每個地區的自然資源要素彼此有生態上的聯系,形成一個整體,故必須強調綜合研究與綜合開發利用。

4、利用的發展性。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利用范圍和利用途徑將進一步拓展或對自然資源的利用率不斷提高。

㈥ 怎樣對自然資源進行科學、合理的開發

可持續發展!

㈦ 六年級上冊科學我們應如何開發海洋資源

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寶貴財富。當前,隨著陸地資源短缺、人口膨脹、環境惡化等問題的日益嚴峻,各沿海國家紛紛把目光投向海洋,加快了對海洋的研究開發和利用。一場以開發海洋為標志的」藍色革命」正在世界范圍內興起。 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經濟的發展,滿足了人類向海洋要效益的願望,但在海洋開發迅速升溫的同時,海洋資源也正在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現實令人擔憂也令人思考:海洋開發應該走一條什麼樣的道路?海洋資源開發過程中如何避免人類在開發陸地資源時曾經有過的失誤?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為人類合理開發和利用海洋資源提供了方法論指導,促使人們從可持續發展的高度來認識和開發海洋。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對海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具有特殊的意義

㈧ 如何開發和利用身邊的科學資源

一、開發和利用農村的植物資源。
在我們農村,有著豐富的植物資源。在農村的田野里、桑地上、小河邊等一些地方,生長著無數有名的、或不知名的植物,為我們進行科學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條件。在科學教學中,能形象直觀地進行教學,提供直接感知的植物,讓學生對所要研究的植物形成正確的概念,為學生提供生動具體的感性認識有很好的幫助。在這過程中,不但能使學生掌握好科學的理論知識,而且讓學生了解到科學探索的過程和方法。
如教關於花的知識,第一次上課時,我叫學生課前採集一些花,課堂上進行仔細觀察,雖然也能掌握有關花的知識,但跟我第二次帶學生去米丘林實驗基地(學校實驗基地)上課相比,無論是興趣也好,還是創新發散思維也好,都比第一次關在教室里上好得多。課前學生一聽說要各自帶好自己所需的觀察工具去校外觀察,上課鈴聲前,他們早就帶好工具,排著隊等候發「兵」了。一到園地,他們各自拿出自己的觀察工具,根據小組分工進行認真仔細觀察,有的用放大鏡觀察,有的用照相機拍攝,有的乾脆用手摸一摸花柱柱頭有沒有黏液,聞一聞花香,還有的一位學生拿著數碼攝像機拍攝小蜜蜂採花的過程……,總之一句話,學生非常投入,組員之間配合默契。我從他們的課堂反饋中發現,他們不但知道了花的結構,而且了解了花的幾種傳粉方式(風媒傳粉、蟲媒傳粉、人工傳粉),並懂得了什麼樣的植物開什麼花,花是怎樣的?像這樣的學習,既學到了知識,又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學生學在其中,樂在其中。
在教學《植物的一生》這一章時,為了讓學生能清楚地了解植物一生的變化,觀察它一生成長的過程,我利用學具袋中的幾顆鳳仙花的種子,讓每位學生將種子種到可以攜帶的罐子中,給鳳仙花澆水、除草的同時觀察鳳仙花一生成長的變化,並每天帶到課堂中予以科學觀察。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學生觀察到了鳳仙花從種子變成芽,芽長成苗到鳳仙花開花、結果,以及收集到了種子。學生在觀察鳳仙花一生成長變化時,同時也對身邊其他的很多植物進行了對比觀察,切實了解到了植物一生的變化。學生通過這種活動,既觀察到了植物一生的變化,又培養了動手的能力。
在教學《有生命的物體》這一章的植物部分時,為了要使學生清晰地觀察到植物是怎樣通過體內「導管」將水分輸送到全身各部分的情形,我預先布置學生採集內質較肥厚、葉子較寬大的植物。學生采來後把它洗凈,然後把它的根浸泡在盛有紅色墨水和藍色墨水的瓶中。經過一段時間後,學生就能夠清楚觀察到植物通過「導管」將紅色液體和藍色液體吸收到莖和葉片上,從而讓學生了解到植物是怎樣喝水的。
二、開發和利用農村的動物資源。
在農村,有著極其豐富的動物資源。學生可以充分接觸的非常多的動物,通過對動物的飼養、觀察,就可以充分地了解動物,並進行科學研究。我充分利用這一科學資源進行教學,變枯燥無味的課堂為生動活潑的課堂,讓學生人人參與教學活動和實踐活動,理論聯系實際,生動形象地學到科學知識,激發學生對學習科學的興趣。
教學《有生命的物體》這一章的動物部分時,我就讓學生課前准備捉一些蝸牛、螞蟻、蜻蜓等動物,上課時帶到教室里進行仔細觀察、比較,既誘發了學生從小有研究科學的興趣,又為學生深刻認識動物提供感性材料。通過對這些動物的學習研究,使他們認識了這些極小的動物,並產生了愛憐之情。我還在課上出示了金魚、公雞、青蛙等動物,讓學生觀察研究,學生顯示出了極大的興趣。我就根據學生的這個特點,並參照家鄉豐富的動物資源,讓學生飼養一種小動物。每個學生都飼養了一種小動物,並能成功養殖。通過學生的這種行為,既讓他們觀察到了動物一生的變化和生活的習性,又培養了他們熱愛家鄉,熱愛小動物的情感。
教學《動物的生命周期》時,講到了蠶的一生。由於不可能在課堂中看到蠶的一生完整的變化過程,我提前指導學生制定養蠶的計劃,讓學生按計劃去觀察蠶的變化,認真寫觀察日記。學生通過飼養、觀察,對蠶的外形特徵、生活習性記得一清二楚。等到我上這些課時,對學生養蠶的情況和記錄進行考查,針對學生所記錄的情況,觀察到的現象展開討論,課堂上同學們各抒己見,學習的興趣高漲,課堂非常活躍,學生很快地概括出蠶的一生要經過四個階段的特點。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上課的熱情,還培養了學生怎樣有計劃地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
三、開發和利用農村的自然環境。
農村自然條件豐富,山青水秀,河道縱橫,岩石、土壤到處都是;春、夏、秋、冬的物候變化多端;瞬息萬變的電閃雷鳴,雲、霧、雨、露、霜、雪等自然現象司空見慣,蜿蜓的河流,廣闊的田野,悅耳的蟲鳴鳥叫,都為科學教學提供了活生生的素材。假如這些探究只局限於課堂上,單憑標本、直觀教具或CAI課件是遠遠不夠的,這樣既會束縛學生探究的思維空間,又會造成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減弱。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合理取材,讓學生接觸大自然,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去觀察、去實驗、去考察、去感知自然現象,學生科學課既能上得生動活潑、學到許多科學知識和方法,又能受到愛家鄉、愛大自然的教育。
在教學《空氣》這一章時,我讓學生先去呼吸不同地方的空氣,感受不同的氣味,並用各種方式收集空氣,感受空氣。讓學生到戶外感受空氣的流動,看看空氣在不同的地方是如何流動的。再在課堂中用各種實驗加以驗證,為學生了解空氣的流動提供了更廣泛的依據。空氣是無所不在、無處不在的,學生通過身邊的萬物對空氣的需求,了解到了空氣與人類的密切關系,並懂得了要注意不能污染空氣。把大自然當做課堂進行教學,使學生受到愛科學、愛大自然的教育。如教學《天氣》這一章時,講到了雲、雨、風和氣溫等有關自然現象,我帶領學生到大自然中去學習課本知識,看看雲的樣子,品嘗雨的味道,感受風的力量,體驗氣溫的變化。我經常帶領學生到大自然中去進行實驗,當今天天空的雲特別多時,我就讓學生去看雲的樣子,說說它們的名字,認識它們。當天下雨時,我讓學生到外面去測測雨量,嘗嘗雨的滋味,真正去感受雨帶給我們的一切。我還讓學生每天記錄風向和風力的大小。學生還每天記錄氣溫的高低,感受大自然氣候的變化。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使他們明白平時熟視無睹的這些事物,就是大自然的一角,其中包含著無窮無盡的科學知識,等著他們去研究。同時也認識到只有通過仔細觀察,才能揭開其中的奧秘,並讓學生陶醉在大自然這美妙的環境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麗。
四、開發和利用校本資源
1、 建立實驗室,允許自行實驗。
要使小學生的科學探究真正落到實處,就必須像科學家那樣為其准備一個能自行實驗研究的「實驗室」,而學校里的實驗室則是學生自行實驗的最好場所。因此,農村學校必須要建立一個專用的實驗室,購進必需的實驗器材,除了科學課上進行實驗探究,還可以利用午間活動和放學後時間開放,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設想,自行實驗,由值班實驗教師提供所需的器材和相應的指導,學生在沒有壓力的環境里,輕松自在,會設想出許多奇思妙想的實驗設計,通過互相合作、自主實驗,他們定會發現許多有價值的科學現象,領悟書上學不到的科學知識,鍛煉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2、 發揮網路、圖書室優勢,擴大信息收搜范圍。
在探究中,學生經常會碰到這樣那樣的疑問,說實在的,有些疑問連老師都難以解釋清楚,而學生恰對這些問題最感興趣。比如學習太陽系時,許多學生提出了:「有沒有外星人?木星、火星上有哪些物質?」等問題,像這些問題,單憑書上是沒辦法解決的,可以在課前布置學生從圖書館借來大量有關這方面的書刊,以便上課查詢,同時還開放網際網路,讓學生帶著對宇宙的神秘嚮往自主收搜信息,並把收集到的信息,隨時記錄下來,然後集體交流總結,通過這樣的自主收集信息,可以擴大學生探究的范圍,激發學生探究宇宙科學的興趣。
3、 建立實驗基地,直接參與實踐活動。
許多科學教師可能對教材中的生物學部分內容教學感到頭疼,尤其是種植部分內容。一方面由於現在學生缺乏社會實踐,對動物的生活習性、植物的生長過程知道的甚少;另一方面由於各學校缺少種植和養殖基地,使得教學只是一種「紙上談兵」。因此,我校發揮自身優勢,騰出校園中的一塊空地,開墾成實驗基地——米丘林實驗基地,分成二部分:養殖區和種植區。養殖區主要是飼養著教材上出現的動物,如雞、兔之類的動物,當上這部分內容時,便可提供活生生的實物,供學生觀察探究。種植區除了種植教材上出現的植物外,還可以從田地里引進許多新品種。種植這部分作為學校生物探究的主要部分,凡是種植類的課,都在基地內上,並要求學生對所種植的植物進行精心管理、仔細觀察、認真做好觀察記錄。米丘林實驗基地既為學生提供了各種活生生的動物、實物和植物材料,又成了學生生物探究的主要場所。
五、開發和利用家庭資源
在實驗探究中,往往有許多實驗不是馬上就能知曉它的結果,而需很長一段時間才有結果,如蠶、青蛙的一生觀察、種子發芽的觀察,像這樣的觀察,單在課堂里拿幾件標本或實物是很難解決問題的,讓學生在家裡自己親手動手養一養,種一種,這樣更利於學生的探究。我教《蠶》時,課前先請學生自己在家養幾條蠶,精心飼養,仔細觀察,並做好詳細的記錄,課內進行集體交流匯報。這樣一來,學生對蠶的一生非常了解,課堂上人人有話說,個個舉手發言。在交流會上,各學生紛紛拿著自己的實驗記錄,選擇自己最擅長的表述方法發表自己的見解,有的用文字表格形式,有的用生動圖畫形式。另外,豐富家庭的科普讀物,關注科技資訊信息,引導學生建立自己的小小圖書館,並提高其利用率。鼓勵家長和孩子一起對家庭飼養與種植的動植物進行一些簡單的科學探究活動。這樣通過課內與家裡互相結合,使知識從感性認識自然上升到理性認識,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還激發了學生們探究科學的興趣。
六、開發和利用社區資源
與本街道社區科研、企事業單位建立聯系,共建科技活動場所,開展現場科技教學活動;聘請科技人員和專家擔任學校科技活動的指導老師,聘請家長中的科技工作者定期向學生作科普講座。例如把學生帶到果園,了解果樹的栽培與嫁接;到工廠參觀產品是怎樣生產出來的等等。

㈨ 為了科學合理的利用資源我們平時需要怎麼做

礦產資源保護的廣泛含義:
(1)、合理開發利用礦產資源,優化資源配置,實現礦產資源的最優耗竭;
(2、)限制或禁止不合理的亂采濫挖, 防止礦產資源的損失, 浪費或破壞;
(3)、對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進行全過程式控制制, 將環境代價減小到最低限度;
(4)、保護礦區生態環境, 防止礦山壽命終結時淪為荒蕪不毛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