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什麼是水資源的主要特徵
擴展閱讀
紅色旅遊資源鄉村有哪些 2025-07-25 08:59:54

什麼是水資源的主要特徵

發布時間: 2022-08-23 13:26:19

① 水資源的特性包括

循環性和可再生性
水資源是一種動態資源,具有流動性。桐返茄水資源的循環主要是由太陽能推動的,太陽能量使地球表面的水分上升到天空,又以降水的形式回到地球。在此過程中,一部分海洋的水分經過蒸發藉助大氣環流輸送到陸地,陸地的水又以徑流形式回到海洋。這樣的循環過程使得水資源在開采利用後,可以得到大氣的降水補充。陸地和海洋上空的水汽,只佔總水量十萬分之一。大氣庫貯水量雖然很小,但流通量大循環較快。全球平均降水量1040mm,是大氣含水量的39倍,水的循環每次在大氣庫中停留不過10天。
儲量有限
水資源雖然是可再生的,但並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這是因為全球真正能夠被人類利用的淡水儲量是有限的。地球上的水97.4%在海洋中,2%以冰雪形式貯存於極地冰帽和雪山冰川中,只有0.6%分布在陸地上,其中絕大部分是埋藏很深難以利用的地下水。在地球的總貯水量中,能被利用的水大約只有萬分之二,而在佔全球水量2.6%的淡水中,能直接利用的不到1%。
分布不均勻
水資源在自然界中具有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分布,而這種分布經常是很不均勻的。每年大約有2/3的徑流以洪水形式流走,而在最需要的局察時間和地點卻得不到降水。同時,水的地氣循環特點決定了在地表水世老越多的地方降水越多,而在地表缺水的地區,由於地氣循環難以發展,降水很少。再者,在季風氣候區降水隨季風而有顯著的季節變化的特點。

② 水資源具有哪些特徵

水資源具有循環可再生性、時空分布的不均勻性、應用上的不可替代性、經濟上的利害兩重性等。其循環可再生性是區別於其他資源的自然屬性。水資源始終處在降水——徑流——蒸發的自然水文循環之中,這就要求人們對水資源的利用形成一個水源——供水——用水——排水——處理回用的相銜接與相協調的系統,以維護其良好的自然屬性,進而維護良好的生態環境,促進人與水的協調、人與自然的和諧。

③ 地表水水資源有哪些特點

地表水是河流、冰川、湖泊、沼澤四種水體的總稱,亦稱「陸地水」。它是人類生活用水的重要來源之一,也是各國水資源的主要組成部分。
地表水資源指地表水中可以逐年更新的淡水量。是水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冰雪水、河川水和湖沼水等。通常以還原後的天然河川徑流量表示其數量。由於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因此,在水資源評價中必須扣除地下水補給河流的那部分水量。
地表水由分布於地球表面的各種水體,如海洋、江河、湖泊、沼澤、冰川、積雪等組成。作為水資源的地表水,一般是指陸地上可實施人為控制、水量調度分配和科學管理的水。
從供水角度講,地表水資源指那些賦存於江河、湖泊和冰川中的淡水;從航運和養殖角度來講,地表水資源主要指河道和水域中所賦存的水;從能源利用角度來講,地表水資源主要指具有一定落差的河川徑流。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④ 我國水資源分布的主要特徵是什麼

我國水資源空間分布不均,與土地、礦產資源分布以及生產力布局不相匹配。南方水多、北方水少,東部多、西部少,山區多、平原少。全國年降水量的分布由東南的超過3000毫米向西北遞減至少於50毫米。北方地區(長江流域以北)面積佔全國63.5%,人口約佔全國的46%、耕地佔60%、gdp佔44%,而水資源僅佔19%。

⑤ 我國水資源有哪些主要特徵在開發利用上有何問題

我國水資源的主要特徵:我國水資源豐富,但人均數量少;水資源空間分布不均勻;水資源時間分布不勻。
我國水資源在開發利用上存在的問題:我國水資源的這些特點造成我國水的使用日見緊缺,水土資源不協調,對生產和生活極為不利。

⑥ 地下水資源的基本特徵

地下水資源是地球上總水資源的一個組成部分,但是它又是一種埋藏於地下的特殊地質礦產資源。因此,地下水資源具有地質礦產資源和一般水資源的雙重屬性,但它又有其自己的特殊性。

地下水資源和一般地質礦產資源的共性在於他們都是地質歷史的產物。其資源的形成條件、資源的埋藏分布條件、資源組分的特徵都嚴格受到地質條件的控制,但是地下水資源又有以下幾方面的特徵,有別於一般的地質礦產資源。

(1)地下水資源是一種在動態平衡中存在的資源(或稱「動態」資源)

這是地下水資源和其他一切地質礦產資源的根本區別。各種地質礦產資源都是一種「靜態」物體,即使是石油、鹵水等液體礦產,在天然狀態下也是靜態的。因此,所有的地質礦產資源均可用它們所佔據的地下空間體積來衡量。而地下水資源則不同,它是在動態平衡中存在的資源,或者說它是在不斷補充又不斷消耗中存在的資源。由於其資源量隨著時間變化,因此在計算其資源量時,必須有時間的注記,或用時段平均值表示。

(2)地下水資源是一種可恢復、可再生的資源

這也是地下水資源不同於一般地質礦產資源的主要特徵之一。各種地質礦產資源都是在以往某一地質歷史時期中形成的,其資源儲量基本上是固定不變的,將隨著人類的開采而減少以致耗盡。而地下水資源則是一種在地質歷史中可以不斷得到補充和更新的資源,其資源的形成過程在開采時期也仍在繼續進行。因此,只要開采量不超過補給能力,所動用的資源量是可以恢復的,不致出現資源的枯竭。但是,當開采強度長時間超過其補給能力,或者由於某種原因補給能力遭到削減,就會出現資源量減少和資源的枯竭。因此,必須合理開采且有效地保護地下水資源,才能使地下水長期造福於人類。

(3)地下水資源是與環境和人類活動關系最密切的一種資源

地下水本身是環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故地下水資源質與量的形成和環境緊密相聯,同時地下水埋藏分布狀態的改變也將對環境產生重大影響。例如,地下水資源量的形成不僅與地質環境所提供的貯水介質條件有關,而且也和大氣降水、地表水的入滲補給等環境條件有關。因此地表徑流狀況、大氣降水量及其入滲條件在人為或自然因素影響之下導致的任何變化,都將對地下水資源量的形成(即補給量的增減)產生影響,環境變化對地下水資源水質的影響就更為明顯。同樣,在自然或人為因素影響下,地下水本身埋藏狀態的改變,也會對環境產生影響。大量開采地下水會導致區域地下水位的大幅度持續下降,進而導致地面沉降、塌陷和地裂縫等地質環境災害,導致海(咸)水入侵或地下水水質惡化。由於水與環境之間存在的這種復雜聯系,因此在開發利用地下水資源時,必須充分考慮地下水與環境的相互制約關系,以達到興利除弊,獲得最佳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的目的。

(4)地下水資源是一種可調蓄的資源

由於岩石中存在巨大的貯水空間,如同地面的湖泊水庫一樣,對豐、枯水期的地下徑流,具有很好的調蓄作用。因此,在開采地下水的時候,不必要只按枯水期的補給量來設計取水量,枯水期可適當的抽取部分貯存量,而只要動用的貯存量能在豐水期得到補償即可,同時也因為地下水所具有的較好調蓄能力,故其供水穩定性強於地表水源。

地下水資源和地表水資源相比較,也有其共性和差異性。

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共性表現為:①地下水資源和地表水資源兩者都是地球上水資源的組成部分,前者分布在地下,後者分布在地上;②地表、地下水資源,均具流動性和隨時間變化的特徵,均是一種可更新、可再生的資源;③兩種資源都主要由大氣降水轉化而來,兩者之間聯系密切,相互轉化,資源量存在很大重復性。

地表水和地下水也有許多不同之處:①地表水多集中分布在地形低窪之處,構成當地侵蝕基準面。而地下水分布的范圍則要廣泛得多,可分布於侵蝕基準面以下,也可分布於侵蝕基準面之上。②地表水的分布主要受控於地形,而地下水埋藏分布則主要受控於地層、岩性和構造條件。地表水的匯水范圍主要受地形分水嶺控制,而地下水的匯水范圍則不然,它有時可大於地表水流域,有時也可小於地表水流域。③地表水僅在重力的作用下由上游向下游流動,而地下水的運動不僅受重力作用,也受靜水壓力的作用(如承壓水)。④地表水的水量主要決定於地表匯水范圍和降水強度,而地下水的水量則不僅與降水強度有關,同時與地表入滲條件、岩石的空隙性和含水層分布范圍等多種地質因素有關。⑤地表水的水量、水質的動態變化較大,而地下水的動態變化相對緩慢和穩定。

由以上地表水、地下水資源的共性和區別可知,地下水資源應該是一種具有地質屬性的特殊水資源。對地下水的研究,既要藉助地表水文學的方法,更要藉助地質學的方法。

⑦ 水資源的特徵

必然性和偶然性,水資源的基本規律是指水資源(包括大氣水、地表水和地下水)在某一時段內的狀況,它的形成都具有其客觀原因,都是一定條件下的必然現象。但是,從人們的認識能力來講,和許多自然現象一樣,由於影響因素復雜,人們對水文與水資源發生多種變化的前因後果的認識並非十分清楚。故常把這些變化中能夠作出解釋或預測的部分稱之為必然性。例如,河流每年的洪水期和枯水期,年際間的豐水年和枯水年;地下水位的變化也具有類似的現象。由於這種必然性在時間上具有年的、月的甚至日的變化,故又稱之為周期性,相應地分別稱之為多年期間,月的或季節性周期等。而將那些還不能作出解釋或難以預測的部分,稱之為水文現象或水資源的偶然性的反映。任一河流不同年份的流量過程不會完全一致;地下水位在不同年份的變化也不盡相同,泉水流量的變化有一定差異。這種反映也可稱之為隨機性,其規律要由大量的統計資料或長系列觀測數據分析。
相似性,主要指氣候及地理條件相似的流域,其水文與水資源現象則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濕潤地區河流徑流的年內分布較均勻,乾旱地區則差異較大;表現在水資源形成、分布特徵也具有這種規律。
特殊性,是指不同下墊面條件產生不同的水文和水資源的變化規律。如同一氣候區,山區河流與平原河流的洪水變化特點不同;同為半乾旱條件下河谷階地和黃土原區地下水賦存規律不同。
循環性、有限性及分布的不均一性
水是自然界的重要組成物質,是環境中最活躍的要素。它不停地運動且積極參與自然環境中一系列物理的、化學的和生物的過程。水資源與其他固體資源的本質區別在於其具有流動性,它是在水循環中形成的一種動態資源,具有循環性。水循環系統是一個龐大的自然水資源系統,水資源在開采利用後,能夠得到大氣降水的補給,處在不斷地開采、補給和消耗、恢復的循環之中,可以不斷地供給人類利用和滿足生態平衡的需要。在不斷的消耗和補充過程中,在某種意義上水資源具有「取之不盡」的特點,恢復性強。可實際上全球淡水資源的蓄存量是十分有限的。全球的淡水資源僅佔全球總水量的2.5%,且淡水資源的大部分儲存在極地冰帽和冰川中,真正能夠被人類直接利用的淡水資源僅佔全球總水量的0.796%。從水量動態平衡的觀點來看,某一期間的水量消耗量接近於該期間的水量補給量,否則將會破壞水平衡,造成一系列不良的環境問題。可見,水循環過程是無限的,水資源的蓄存量是有限的,並非用之不盡,取之不竭。
水資源在自然界中具有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分布。時空分布的不均勻是水資源的又一特性。全球水資源的分布表現為大洋洲的徑流模數為51.0L/(s·km2),亞洲為l0.5L/(s·km2),最高的和最低的相差數倍。我國水資源在區域上分布不均勻。總的說來,東南多,西北少;沿海多,內陸少;山區多,平原少。在同一地區中,不同時間分布差異性很大,一般夏多冬少。 水資源是被人類在生產和生活活動中廣泛利用的資源,不僅廣泛應用於農業、工業和生活,還用於發電、水運、水產、旅遊和環境改造等。在各種不同的用途中,有的是消耗用水,有的則是非消耗性或消耗很小的用水,而且對水質的要求各不相同。這是使水資源一水多用、充分發展其綜合效益的有利條件。此外,水資源與其他礦產資源相比,另一個最大區別是:水資源具有既可造福於人類,又可危害人類生存的兩重性。
水資源質、量適宜,且時空分布均勻,將為區域經濟發展、自然環境的良性循環和人類社會進步做出巨大貢獻。水資源開發利用不當,又可制約國民經濟發展,破壞人類的生存環境。如水利工程設計不當、管理不善,可造成垮壩事故,也可引起土壤次生鹽鹼化。水量過多或過少的季節和地區.往往又產生各種各樣的自然災害。水量過多容易造成洪水泛濫,內澇漬水;水量過少容易形成乾旱、鹽漬化等自然災害。適量開采地下水,可為國民經濟各部門和居民生活提供水源,滿足生產、生活的需求。無節制、不合理地抽取地下水,往往引起水位持續下降、水質惡化、水量減少、地面沉降,不僅影響生產發展,而且嚴重威脅人類生存。正是由於水資源利害的雙重性質,在水資源的開發利用過程中尤其強調合理利用、有序開發,以達到興利除害的目的。 海水是鹹水,不能直接飲用,所以通常所說的水資源主要是指陸地上的淡水資源,如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地下水和冰川等。陸地上的淡水資源只佔地球上水體總量2.53%左右,其中近70%是固體冰川,即分布在兩極地區和中、低緯度地區的高山冰川,還很難加以利用。人類比較容易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淺層地下水,儲量約佔全球淡水總儲量的0.3%,只佔全球總儲水量的十萬分之七。據研究,從水循環的觀點來看,全世界真正有效利用的淡水資源每年約有9000立方千米。
地球上水的體積大約有 1 3.6千萬 立方公里。海洋佔了1 3.2千萬立方公里(約97.2%);冰川和冰蓋佔了25 000 000立方公里(約1.8%);地下水佔了13 000 000立方公里(約0.9%);湖泊、內陸海,和河裡的淡水佔了250 000 立方公里(約0.02%);大氣中的水蒸氣在任何已知的時候都佔了13 000立方公里(約0.001%),也就是說,真正可以被利用的水源不到0.1%。

⑧ 試述水資源的含義及特徵.為什麼說地球上水資源是及其豐富的

水資源定義為「地球表層可供人類利用的水」。綜上所述,可將水資源分為廣義水資源和狹義水資源。 廣義水資源是指以海洋水、河流水、大氣水、地下水、冰雪含水等各種形態存在的水體總量。狹義水資源則僅指被人類開發利用的淡水資源。
水資源具有以下特徵:
1.有限性
地球表面約四分之三的面積為海洋所覆蓋,但人類可直接利用或有潛力開發的水資源卻十分有限。其中陸地上的淡水資源儲量佔地球上水體總量的2. 53%,而固體冰川又占淡水資源總量的68. 69%,主要分布在南北兩極。在液體形式的淡水水體中,深層地下水又佔有很大比例,受技術條件的限制,對其開發利用較少。因此,目前可供人類利用的淡水資源很少,其儲量約佔全球總儲水量的十萬分之七。
2.不均衡性
首先,水資源空間分布不均衡。地球上有些地區水資源十分豐富,而有些地區則十分貧乏。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水資源開發報告》,拉丁美洲是水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水資源約佔全球總量的三分之一,其次是亞洲,水資源約佔全球總量的四分之一。其次,水資源時間分布不均衡。受降水等各種自然因素影響,在一個地區,某個季節可能徑流豐富,另一個季節則徑流很少。以中國為例,中國夏季降水豐沛、徑流多,冬季降水少、徑流少,且越是乾旱的地區變化越大,如華北地區的一些河流,豐、枯年的水量相差達十倍或數十倍。這種時空分布的不均勻性,使得旱澇災害頻繁發生。
3.可再生性
水資源可以通過水圈進行自身循環,在循環過程中,水資源不斷進行自身恢復和更新。水循環是指大自然的水通過蒸發、水汽輸送、降水、下滲、地下徑流等環節,在水圈、大氣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進行連續運動的過程。海洋和陸地之間的水交換是水循環的主線。在太陽能的作用下,海洋表面的水蒸發到大氣中形成水汽,水汽隨大氣環流運動,一部分進入陸地上空,在一定條件下形成雨雪等降水;大氣降水到達地面後轉化為地下水、土壤水和地表徑流, 地下徑流和地表徑流最終又回到海洋,由此形成淡水動態循環。水循環使水資源具有可再生性,從而不斷自我更新。但是,水資源在一定時間內所更新的數量是有限的。
4.應用廣泛性
首先,水作為生命之液哺育著人類和天地間萬千生物。地球上的一切動物、植物都離不開水。其次,水資源具有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的雙重屬性,在生產、生活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如日常生活、農業灌溉、工業生產、水路運輸、水產養殖等都需要水。從利用方式角度可將水資源分為耗用水體和借用水體兩種類型。生活用水、農業灌溉、工業生產用水等都屬於消耗性用水,其中一部分回歸到水體中,但總量已減少,而且水質也發生了變化;另一種使用形式為非消耗性的,例如養魚、航運、水力發電等,水資源這種綜合效益是其他任何自然資源無法替代的。
地球上水資源的確豐富,地球表面有71%被水覆蓋。

⑨ 與其他資源相比,水資源具有哪些特徵

水資源具有五個特點:一是循環性和有限性;二是時空分布不均勻性;三是用途的廣泛性和不可代替性;四是經濟上的兩重性。

⑩ 我國水資源的三個特點是什麼

我國水資源的三個特點如下:

1、我國水資源總量多,人均佔有量少。

2、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東多西少,南多北少。

3、水資源時間分配不均,夏秋季多,冬春季少。

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佔全球水資源的6%,僅次於巴西、俄羅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國的人均水資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

中國位於太平洋西岸,地域遼闊,地形復雜,大陸性季風氣候非常顯著,因而造成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的特點。降水量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依次可劃分為多雨、濕潤、半濕潤、半乾旱、乾旱等五種地帶。由於降水量的地區分布很不均勻,造成了全國水土資源不平衡現象。

全國大部分地區冬春少雨、夏秋多雨,東南沿海各省,雨季較長較早。降水量最集中的為黃淮海平原的山前地區,汛期多以暴雨形式出現,有的年份一天大暴雨超過了多年平均年降水量。

(10)什麼是水資源的主要特徵擴展閱讀

保護水資源措施

1、大力發展綠化,增加森林面積涵養水源。森林有涵養水源、減少無效蒸發及調節小氣候的作用,具有節流意義。林區和林區邊緣有可能增加降水量,具有開源意義。

2、提高水資源的綜合利用,水在同一空間是有綜合利用的特點。水庫可以蓄洪,也可以養殖水生動植物,大的水面可以通航,有些水體還可開辟旅遊。水力發電用過的水,可以用於灌溉。

3、調水工程。由於地理、氣候特點,地區間水的分配並不平衡。利用自然因素及人工改造,把豐水區的水調至缺水區,是解決水源不足,開辟新的經濟區的有效手段。

4、城市開發利用污水資源,發展中水處理,污水回用技術。城市中部分工業生產和生活產生的優質雜排水經處理凈化後,可以達到一定的水質標准,做為非飲用水使用在綠化、衛生用水等方面。

5、強化保護水資源,節約用水的法制建設和宣傳工作,增強全民的節水意識,使人們自覺認識到水是珍貴的資源,擯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陳腐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