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地質景觀資源
地質景觀類型多樣,較為典型的有以下幾種。
(一)火山景觀
地球上有1343座活火山,它是由熔岩穿過地殼,上升到地面或噴出地表而形成的山」,主要集中分布在板塊邊緣地帶。火山爆發時,伴隨著地震和雷鳴般聲響與爆炸,滾滾濃煙如原子彈爆炸升起的蘑菇雲,熔岩流咆哮奔流,映紅天空(圖7-32)。世界著名的活火山很多,夏威夷群島就是由火山締造的,如今還在不斷地溢出岩漿,傾入大海。日本、冰島都是多火山國家,此外還有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義大利以及南極洲等。
火山噴發的主要形式有中心式、裂隙式和混合式。義大利是世界上研究火山最早的國家,許多火山類型都是以義大利和地中海火山命名的。火山是有壽命的,因此又分為活火山、休眠火山與死火山。
一般而言,地球上的地質作用非常緩慢,但火山的形成卻很快。當地下岩漿穿過地殼上升時,就發生了火山活動。它主要噴發岩漿、火山彈、火山礫、火山灰以及水蒸氣、二氧化碳、含硫氣體等。其噴出物堆積形成火山錐、熔岩台地、熔岩高原、熔岩堰塞湖等地貌景觀。
近百年來,人們聽到的關於火山噴發的消息,大多是從中國以外的地區傳來的。國內有記載的最近一次火山噴發是在西昆侖山的阿什庫勒盆地,那裡的阿什火山也稱卡爾達西火山(圖7-33)。1951年5月27日突然一聲巨響,一股圓柱形的黑煙直沖天空,隨後,許多石塊也從火山口中拋出……當時在附近修築新藏公路的官兵身臨其境,新疆日報對此也進行了報道。因火山噴發發生在海拔5000m人跡罕至的高山中,沒有造成太大損失。
圖7-32 火山爆發
圖7-33 卡爾達西火山
中國曾經是一個多火山噴發的國家。長白山是一座休眠火山,休眠了很長時間,1597年蘇醒到1702年的105年間,連續爆發了3次。在我國,成群分布的火山區還有山西大同火山群(圖7-34)、台灣大屯火山群、雲南騰沖火山群(圖7-35)、海南雷瓊火山群、青藏高原火山群等。休眠火山再噴發的危險性和可能性依然存在。火山爆發具有一定的周期,火山何時蘇醒是火山地質工作者應倍加關注的問題。
圖7-34 山西大同火山
圖7-35 雲南騰沖火山
(二)地熱景觀
地熱景觀是指各種奇特的、絢麗多彩的、多姿多態的水熱活動景觀,如間歇噴泉、噴氣孔、蒸氣谷、沸噴泉、沸泉群、熱水湖以及由各類泉華形成的「石蘑菇」、「天生橋」、「石林」等天然景觀,也包括高溫地熱井放噴時形成的直徑達數米、高可達數十米以至百米以上的汽水柱的壯麗景色(圖7-36)。地熱景觀是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和人類發展進程中在特定的地質構造環境下形成的,一旦在天然的或人為的因素如地震、打井、過量開采、築路、建房等影響下而遭到破壞或消失,要恢復幾乎是不可能的,如西藏羊八井地熱田的熱水湖、92℃泉和河心沸泉等景觀在十多年前就已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了。近年來,隨著旅遊地學的興起和旅遊業的蓬勃發展,地熱景觀資源的價值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有的已列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或世界級自然遺產,受到有關法規的保護。
圖7-36 地熱景觀
(三)地震遺跡
與強烈的構造地震活動有關的各種地震地質作用和地震效應等遺跡稱為地震遺跡。一般而言,新近發生的地震遺跡清晰、點多;而時代愈久遠的地震,隨著歲月的磨蝕撫平,只有遺跡殘留,且少而模糊。地震遺跡主要包括地裂縫、同發型滑坡、崩塌、地表堰塞湖、陸地(建築)沉沒,橋、塔建築破壞,甚至劈山移石、地面鼓包、噴水涌沙、大樹被地震撕裂等景觀現象(圖7-37)。
圖7-37 地震遺跡(一)
圖7-37 地震遺跡(二)
我國是多地震國家,橫跨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新構造運動強烈,歷史上有許多強震、大震,地震遺跡很多,尤其是西部各省區都或多或少有分布。但列入自然保護區的,目前僅有海南東寨港國家自然保護區中的「海底村莊」遺址。公元1610年瓊州大地震使瓊山縣72個村莊沉沒,形成今日東寨港,這是我國歷史上唯一陸陷沉海的地震廢墟,具有很高的科研和旅遊價值。
圖7-38 隕擊作用示意圖(楊世瑜等,2007)
(四)隕石坑
隕石是隕星穿過大氣層尚未完全燒盡而降落到地面的殘余體。它是人類直接認識天體的珍貴樣品,具有重要科研價值,也是獨特的觀賞石。隕石從天外落到地面的過程中發生了一系列的作用,統稱為隕擊作用。圖7-38表示隕石自天空落到地面過程中發生的各種作用。首先高速穿插進入地面(圖7-38a,b),產生向下和向周圍的側向壓縮(圖7-38c,d)。然後把撞擊粉碎的岩石物質向高空濺射(圖7-38e,f),部分物質回填到隕石撞擊坑中和坑的四周。同時,隕擊坑四周形成環形高地,隕擊坑底部岩石發生了沖擊變質作用(出現高溫礦物焦石英)和破碎作用,形成擊變石、角礫岩和裂隙帶。在隕擊的中心還會形成反彈的突起,形成一種特殊的地質構造遺跡景觀隕石和隕石坑在全球范圍內均有分布,如我國新疆(圖7-39)和美國亞利桑那州(圖7-40)就有非常典型的隕石及隕石坑遺跡。
對於隕擊坑地質地貌景觀和形成機制的研究,我國起步稍晚,但已初步取得一些重要認識。位於我國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多倫縣和正藍旗境內的隕石坑,是目前我國發現的隕石坑中最大的一個,其周圍具有明顯的環形地貌特徵。多倫坑的生成時代是距今約1.4億年的侏羅紀和白堊紀之間。其內環、中環和外環的直徑分別為8km、82km和170km。內環為8km的安山岩,中環位於環形水系的外側,地貌上表現為由太古宙花崗岩、變質岩和沖積熔融岩組成的環形山殘丘。隕石坑還保存一些罕見的地質現象。多倫隕石坑是保存較好的隕石坑之一,對探索隕擊坑的形成機制,提供了重要的啟示和依據。
1993年,我國的遙感科技人員在分析山東棲霞縣的星載合成孔徑雷達圖像時,發現一半圓形的亮環,經分析研究確認為隕星撞擊遺跡,命名為唐家泊隕星撞擊構造。經實地考察發現,那裡有窪地和環形山的特徵,中心區域反彈隆起,撞擊震碎角礫岩廣泛分布,局部岩層無序,中心還發現了震裂錐的熔融角礫岩。
圖7-39 新疆鐵隕石
圖7-40 美國亞利桑那隕石坑
(五)地層與古生物景觀
1.典型地質(地層)剖面景觀
圖7-41 梅樹村小歪頭山震旦系-寒武系界線剖面
我國各個時代的地層出露齊全,並且很有特色,雖然許多剖面屬於區域性,但也有不少剖面在國際上具有代表性,許多國內外專家前來考察研究。有些剖面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如遼寧大連金石灘剖面,已列入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例如雲南晉寧梅樹村剖面(圖7-41)位於雲南晉寧梅樹村附近小歪頭山。由白雲岩、硅質白雲岩、白雲質磷塊岩等組成。1984~1991年,此剖面曾是全球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線層型剖面的最佳候選者。梅樹村動物群富含腹足類、腕足類、軟舌螺類等小殼動物化石和遺跡化石,其完整的演化系列和化石分布是國內、外同期地質對比的依據。已發現5萬多件標本,共100多種、40多個門類的動物化石。梅樹村動物群是在澄江動物群(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之前的一個重要化石群,是研究5.3億年以前地球歷史和探索生物起源、生物演化的大課堂,已列入省級自然保護區。另外,在該剖面附近的海口耳材村、馬房等地發現豐富的澄江動物群化石,包括海口魚、昆明魚化石。
2.古生物景觀
古生物是指地質歷史時期曾經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一般概念中,將第四紀更新世及其以前的生物稱為古生物,全新世以後的生物稱為今生物。當然,對此並沒有嚴格的規定。大部分古生物已經絕滅,但有少數古生物物種在其同類大規模絕滅之後還殘留至今,稱之為孑遺或活化石,如銀杏、大熊貓等。古代生物死亡後只有被迅速沉積掩埋,經過石化作用,才能成為化石(圖7-42)。化石有大有小,凡是不需要顯微鏡即能觀察清楚的化石稱為大化石,需要顯微放大後才能看清生物個體和結構構造的化石則稱為微體化石。一般能夠保存為化石的主要是古生物的硬體部分或者遺跡(足印、爬痕),或者遺物(糞便等),只有在十分特殊的情況下,古生物的軟體才有可能保存下來。古生物化石記錄了地球生物演化的歷史,對研究生物進化、確定地層年代、推斷古地理環境和古氣候等,是極為重要的證據。古生物鍾即保存有可供計時標志的各種生長紋飾的化石,如樹木年輪、珊瑚外壁紋飾等,更具科研價值。例如,對中泥盆世(約3.8億年前)的珊瑚紋飾研究表明,當時一年大致有399天,13.04個月,當時一天的時數為21.6小時,藉此可研究地球旋轉速度的變化規律,結論是當時地球自轉速度比現今快。有的化石還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是一種重要的地質旅遊資源和珍貴的旅遊商品資源。
圖7-42 古生物景觀
(1)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事件化石群(澄江動物群)
「地球早期生命演化與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是當代科學研究熱點之一,也是地球科學和生命科學中的未解之謎。在雲南澄江帽天山發現的澄江動物群是「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見證。它廣泛分布於雲南東部早寒武世筇竹寺期黑林鋪組玉案山段中上部黃綠色頁岩中。它不僅包含了現生動物的幾乎所有門類,而且還包含了一些已經絕滅的門類,甚至還保存有十分精美的軟體化石,是迄今世界上發現的唯一具軟軀體、保存最早(比加拿大伯吉斯化石群(中寒武世)還早)、最豐富、最完整的多細胞後生動物化石群,被國際科學界譽為「20世紀最驚人的科學發現之一」。此外,在貴州台江縣發現的「凱里化石群」(中寒武紀)是其後的動物群。
(2)萬卷書——山旺古生物化石
位於山東臨朐城東的山旺村,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之一。出露的第三紀中新世山旺組硅藻土已開采多年,岩層中含有1800萬年前大量珍貴化石。已發現的化石有十餘個門類,400餘種,其中有1/3是已絕滅屬種,包括藻類、苔蘚、蕨類、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以及魚、蛙、蛇、鳥和已絕滅的犀、貘、鹿等大型哺乳動物的祖先。這些化石不僅個體完整,保存精細,甚至還保存著動物生前掙扎的形態,實屬世所罕見。這些化石為研究我國華北東部中新世動物群、古地理、古氣候、地層對比都具有重要意義。由於硅藻遺體與黏土構成的頁岩薄似紙狀,風化後會層層翹起,似「書頁」狀,「頁」面上還保存有精細的化石,故稱萬卷書。目前已建立了山旺化石博物館。
(3)鳥類化石
近半個多世紀以來,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發現的鳥類化石種類越來越多。其中最重要的鳥化石產地是遼西地區,所發現的關鍵化石支持了鳥類是由小型獸腳類恐龍演化而來的學說。原始鳥類演化歷史分為四個階段:中華龍鳥期、始祖鳥期、孔子鳥期與真鳥期。四個階段的代表在遼西都有發現。研究結果表明,從古環境來看,在距今1.4億年前的晚侏羅世,遼西一帶氣候潮濕,地形起伏,河溪縱橫,陸地生物與水生植物茂盛,為包括鳥類在內的各種動物創造了良好的生存環境。
Ⅱ 雁盪山獨秀峰屬於什麼類的地質旅遊資源
雁盪山獨秀峰是以白堊紀流紋質火山地質地貌為基礎的自然公園,保存有地質、岩相、岩石等火山地質景觀和嶂、峰、門、洞、飛瀑等地貌景觀。
Ⅲ 旅遊地質資源
工作區從長城紀至第四紀以來,經過漫長時期的地質作用,滄海桑田,地殼變遷,形成今日巍峨壯麗的山川和海灣景色,擁有獨特的山嶽奇峰峻嶺、火山地貌、瀑布、溫泉和地震遺跡,還擁有約461km 連綿曲折的海岸,眾多的海灣、沙灘、珊瑚礁石和海蝕地貌。這些地質地貌景觀,不但造就了壯麗的山川和海灣景色,還對研究海南島地殼發展史、開發寶貴的地質旅遊資源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見圖2.4)。
2.5.1 山嶽景觀
調查區內有諸多的奇峰峻嶺,地勢嵯峨,孤峰聳立,峽谷幽深,山泉清澈,林茂徑幽,鳥語花香,是開辟高山地質旅遊的理想景點。主要的山嶽地質景點有:位於調查區西南部的五指山、黎母嶺,南部的白石嶺,東部的銅鼓嶺等。
(1)五指山風景名勝旅遊區:五指山風景名勝旅遊區橫跨調查區內瓊中縣和區外的五指山市兩地區,山巒連綿,層林疊翠,其面積8萬多公頃,自然生態系統保存完整,被列為國家原始森林保護區和國家A級旅遊點。五指山是海南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山,最高峰為五指中的二指,海拔1867m,山體由海西期花崗岩、燕山期火山岩和長城紀抱板群雲母石英片岩、混合岩等組成。因長期的自然因素的強烈侵蝕切割風化,山峰彼此起伏形成鋸齒狀,形若五指,因此得名。
(2)黎母嶺自然景觀:位於瓊中縣境內,地處東西向昌江-瓊海構造帶與北西向儋州-萬寧斷裂帶交會部位,海拔高度1411m。它是由燕山早期約1.7億年前黑雲母二長花崗岩組成的高大山體。定型於燕山早期,後又經燕山晚期及喜馬拉雅期構造運動抬升作用,黎母嶺高高抬起,構成二長花崗岩穹窿山體,成為今日的黎母嶺地勢嵯峨、峽谷幽深的山嶽地貌。黎母嶺遍布熱帶原始森林,林茂徑幽,是海南省盛產木材林區之一。它還是省內主要河流南渡江的發源地之一,山泉清澈,水光山色交相輝映,構成瑰麗的山川風光。
(3)鸚哥嶺自然景觀:位於白沙縣境內,與瓊中縣交界處,地處白堊紀白沙紅層盆地的東緣,海拔1811m,是海南第二高山。它是由1.4億年前下白堊統鹿母灣組巨厚的灰色和紫紅色砂岩、砂礫岩、礫岩組成的高大山體。山體形態各異,多姿多彩,遠眺主峰山體形像鸚鵡,形象逼真,故稱鸚哥嶺。鸚哥嶺地區還是南渡江發源地之一,有山有水,瀑布飛濺,山水相映,竹木叢生,山花爛漫,增添了鸚哥嶺的姿色和無限生機。
(4)白石嶺自然景觀:白石嶺位於調查區內瓊海市萬泉河畔,距瓊海市嘉積鎮約12km,山高水長,八景薈萃,自古享有盛名。白石嶺諸峰中以東峰為高峰,海拔293m,是自古以來登高的佳境,故又稱登高嶺。白石嶺群峰由1.05億年前上白堊統白色和灰白色砂岩、砂礫岩、礫岩組成,岩石裸露風化為白色,故稱白石嶺。登高嶺石峰因流水侵蝕和風化作用,形態多姿,變幻多端,形成有號稱新娘門、新娘房、新娘樓、仙人井、風廊、仙人腳印等景觀,讓你好奇,讓你遐想。因此,白石嶺自古至今已成為人們登高覽勝的風景勝地。
(5)銅鼓嶺自然景觀:位於文昌市龍樓鎮東約4km 的海濱,距文城鎮約40km,是海南名山之一,自古就是旅遊勝地,東瀕南海,主峰海拔高度338m。地處東西向王五-文教構造帶的東端,由海西-印支期花崗岩和燕山早期花崗岩構成山體,呈東西向延伸幾十千米。構成山體的花崗岩由於受燕山晚期和喜馬拉雅構造運動及王五-文教斷裂帶的長期活動的影響,發育斷裂、節理、裂隙,在流水作用和風化剝蝕作用下,形成奇形怪石花崗岩的風化地貌景觀百餘處。在銅鼓嶺北面山下是美麗的月亮灣,分布的花崗岩海蝕地貌和細白沙灘,甚為壯觀。往北東方向幾海里之外有七洲列島,若隱若現,好似海市蜃樓,景觀奇特。
圖2.4 海南島東北部旅遊資源分布圖
2.5.2 火山地貌、地震遺跡景觀
調查區自6500萬年前新生代以來,火山噴發頻繁,火山岩分布面積超過4000km 2。由於經歷多期火山噴發活動,形成一系列的火山口,發育的火山熔岩隧道縱橫交錯,在火山熔岩台地上,形成了巍峨壯麗的火山地貌奇觀。
2.5.2.1 火山口地貌景觀
海南島北部火山岩地區分布的火山群有死火山50多座,三五成群或單峰獨秀,如一座座「碉堡」,屹立在火山熔岩台地上,甚為壯觀。其中,石山馬鞍嶺火山口、雷虎嶺火山口、羅京盤火山口等是保存最完整、最雄偉的火山奇觀。
(1)馬鞍嶺:位於海口市西南15km 處,它是由兩座火山連接而形成狀似馬鞍的地形。南面的一座規模較大,貌似風爐,古有風爐之稱。風爐嶺高程222.8m,比高130m,底座成圓形,底徑約600m。有一火山口,內徑120m,深厚69m,口垣窄,僅2~3m,火口內壁陡(40°~65°),外坡較緩(36°)。可分出火口底、火口內坡、火口垣、火山錐外坡、坡麓陡坎等地貌部位。在火山口的東北面遺留有一個V形開口通道,這是當時火山噴發熔岩漿外溢之出口。火山口陡壁主要由氣孔狀橄欖玄武岩及火山碎屑岩組成。在火山的熔岩流中可見浮岩、殼狀熔岩和繩狀熔岩。在火山口底座的火山碎屑岩中,火山集塊、火山角礫、火山渣、火山灰等火山碎屑物混雜分布。在風爐嶺南麓,有一對寄生火山,狀如一幅眼鏡,故名眼鏡嶺。其中靠東的一個以噴氣為主,靠西的一個曾有熔岩溢出。馬鞍嶺北錐(又名包子嶺)規模較小,高程189m,比高僅40m,亦有一圓形火山口,內徑90m,深6m,錐體由火山渣和玄武岩構成。北錐距南錐約500m,可視為馬鞍嶺主體(南錐)的外寄生火山。在北錐山腰處有一長近100m 的熔岩隧洞,分上下兩層,有天窗、地下水池、熔岩鍾乳等,景觀奇特,有很高的開發價值。在馬鞍嶺東北側公路兩旁分別有1個熔岩塌陷坑和1個比高約10m的熔岩渣錐,裸露著暗紅色熔岩渣。馬鞍嶺屬多重火山,是熔岩多次噴發而造成的,寄生火山錐是火山活動經過間歇之後,又有小股岩漿沿火山通道的薄弱部分突破並再次活動所致。馬鞍嶺距離瓊州海峽不遠,當輪船駛進海口秀英港,便可眺見其突兀的山峰。馬鞍嶺火山不僅是海南石山火山群地質公園內的最高山,也是海(口)府(城)城市周邊的最高山,在晴空萬里的日子裡,登馬鞍嶺火山,近見海府城市高樓林立,如孔雀開屏,遠望瓊州海峽,碧海藍天,魚帆點點,一派迷人的海島風光,使人心曠神怡。向南望去,火山群此起彼伏,連綿不斷,氣勢磅礴,而群山之間,點綴著熱帶果林,村寨坐落,炊煙裊裊,使人浮想聯翩。馬鞍嶺火山為瓊北火山區最新一期火山噴發的中心,在方圓不足2km 2 的范圍內分布有6座火山、1個熔岩隧道和1個塌陷坑,此乃國內外罕見,具有極高的科考、科研、科普和旅遊觀賞價值。馬鞍嶺火山作為地質公園主要景區正在進行建設中。
(2)雷虎嶺:位於馬鞍嶺火山口東南的永興鎮附近。高程168m,比高90m,底徑900m,坡度30°。有一火山口,其口徑280m,底徑50~100m,深80m,內坡坡度50°,北東向缺口。火山垣寬20~30m。主要由火山碎屑岩構成,在火口垣和火口內見熔岩岩塊。雷虎嶺的錐體為火山碎屑岩,厚約42m,其下為凝灰岩和玄武岩,厚約5m,隔風化殼(2m)過渡為玄武岩與氣孔狀玄武岩互層,厚約35m。因此,雷虎嶺是兩期火山作用的結果。雷虎嶺因形似蹲虎而得名,火山口規模比馬鞍嶺火山口大近1倍,因此更為雄偉壯觀。火山口環壁呈階梯狀,底部寬廣平坦,仿如一個天然體育場。從火山口頂部到火山口內底部都有當地農民種植的果樹、甘蔗、木薯等農作物,一派田園景色。雷虎嶺西北側有兩個熔岩隧洞,洞口相距30m。北邊洞口狹小,洞肚較寬,曲折幽深,洞壁火山碎屑岩石犬牙交錯,千奇百怪,難以名狀。南側洞口寬10m,高5m,呈拱形。此洞洞中有洞,洞上有洞,洞下也有洞,且洞洞相通,神奇莫測。雷虎嶺嶺腰有3眼古井,嶺上有一座宋代古廟,而嶺四周是海南島最大的荔枝林,具有很高的旅遊觀光價值。
(3)羅京盤:位於永興以南約6km,高程93m,是發育在玄武岩台地上的低平火口,內徑900~1000m,深度35m,狀如一個巨型運動場。火山口底部平坦,中心位置凸起一個熔岩丘,高7~8m。熔岩丘的中部有一個直徑7~11m、深3~4m 的火山口,積水成塘。底部田塊呈輻射狀,邊坡為梯田,呈環狀,故形態酷似運動場,也猶如一個小盆地。羅京盤不僅形態相當優美,而且田園景色也十分怡人,具有較高的旅遊開發價值。
2.5.2.2 火山熔岩隧道景觀
火山熔岩隧道是熔岩流表裡冷凝速度不一致造成的,即熔岩在流動過程中,表層冷凝成殼,裡面的岩流熱量不易散失,保持高溫而繼續流動,當熔岩流來源斷絕時,裡面岩流脫殼而出,留下隧道狀的洞穴。瓊北海口的石山鎮至十字路鎮一帶的火山地貌中,發育有30多條火山熔岩隧道。其中石山鎮附近分布的「仙人洞」、「卧龍洞」和十字路鎮附近分布的「火龍宮」規模最大,最雄偉壯觀。隧道因受古地形溝谷控制,有分支交會現象。這些熔岩隧道的火山奇觀,不僅造就出仙人洞、卧龍洞和火龍宮等旅遊景觀,還對地質科學考察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1)仙人洞:位於石山鎮榮堂村,因道士在洞內修煉成仙的傳說而得名。仙人洞分上、下兩段,下段洞中有洞,天外有天,令人撲朔迷離,嗟嘆不已。岩壁上吊著、貼著各種各樣的熔岩石乳,似落非落,令人驚嘆。此洞石奇,水也奇,隨時可以聽到水滴的清逸聲,水滴在不同形質的岩石上發出不同的音調,組成十分美妙的音韻。仙人洞的上段因洞頂多處塌陷而分成數十段熔岩隧洞,因此又名「七十二洞」。這些石洞,有的像互相連接的蜘蛛網;有的像開闊的地下餐館;有的則好比離奇的古堡宮殿。陽光通過隧洞塌陷所形成的天窗照耀到洞中,使洞中景物一片清明,蔚為壯觀。
(2)卧龍洞:位於石山鎮儒才嶺附近,該洞以平坦寬廣而著名,可以同時開進兩輛大卡車,容納1萬多人。洞內道路平坦,岩壁光滑發亮,空氣清新,冬暖夏涼。
2.5.2.3 地震遺址海底村莊
在瓊山區東北海岸的東營、北創港、東寨港和文昌市鋪前港等地的波濤之下,隱藏著72個「海底村莊」。這是1605年瓊州大地震使陸地沉降於大海所造成的後果。1605年7月13日午夜,瓊州發生7.5級大地震,震中在瓊山區塔市和文昌市鋪前之間。發震斷裂為近東西走向的光村-鋪前斷裂,其北側塊體整個下陷成海,面積逾100km 2,最大墜毀幅達9m。這種震後遺址是考察和研究近代地震的震級及烈度的最好場所。「海底村莊」是一處具有開發潛力的誘人的海底旅遊區。
2.5.3 濱海地貌景觀
調查區海岸長約461km,海岸類型主要有珊瑚礁海岸、紅樹林海岸、岩岸、沙岸和泥岸。海南島東北部海岸處處風景,旅遊資源質量、資源優勢非常明顯,可視經濟水平分期、分批、分檔次開發利用。
(1)珊瑚礁海岸主要斷續分布於文昌龍樓前港至瓊海潭門鎮潭門港一帶,總長約70km,基本屬於和海岸連成一片的岸礁,珊瑚礁的發育從海岸邊開始不斷向外海發展。它由堅硬的礁盤平台和外緣陡坎組成。礁盤平台一般沒有高出潮水面。平台外側為一陡坎,波浪在陡坎處受阻而激起浪花飛濺。站在岸邊高處往外看,白色的浪花帶沿陡坎伸展,阻隔著外海洶涌的波濤,使礁盤內浪靜波平,宛如水塘,礁盤上長著各種珊瑚,有花珊瑚、薔薇珊瑚、鹿角珊瑚等珊瑚叢體,種類繁多,奇形怪狀,五光十色,宛如水下花園。若能加以保護,建立水面浮亭、橫廊等設施,開辟水下花園潛游觀光活動,將成為特有的熱帶旅遊資源。
(2)紅樹林海岸主要分布在瓊山區東北面的東寨港和文昌清瀾港。紅樹林的生長環境主要為較平靜的淤泥、泥沙海灣。瓊山區東寨港紅樹林跨越三江、演豐、演海、塔市4個鄉鎮的40多個村莊,總面積約35km 2,分布於方圓數十里的淺海灘上。漲潮時,樹干沒於水中,青翠的點點樹冠弄波戲浪,遠望像浮在雲海間的一片翠綠的森林,有「海上森林」之稱;退潮後紅樹林挺身而出,豎立於淤泥海灘之上,有的氣根從樹枝上垂吊下來,有的生長出許多支柱根,盤根錯節,直插泥灘之中,支撐著濃綠的樹冠,姿態奇特而美麗。有的像山羊望雲,有的似仙翁觀海,有的如巨象吮水,有的若龍宮幻景,令遊人神往不已。文昌清瀾港紅樹林是海南省第二個紅樹林保護區。景色同樣美麗迷人,也是熱帶旅遊的一大景觀。
(3)岩灘海岸分為玄武岩海岸與花崗岩海岸。玄武岩海岸斷斷續續分布於臨高角至新盈鎮頭咀港一帶和澄邁縣橋頭鎮理善村至龍富村一帶;花崗岩海岸分布於文昌木頭欄港、銅鼓嶺和瓊海市東部一帶,岩質岸段總長度約70km。岩灘海岸如臨高縣的臨高角景觀、文昌市的銅鼓嶺等都是非常有名的旅遊景觀。
(4)沙質海岸。調查區內岸帶主要以沙灘海岸為主,分布於海口、澄邁、瓊山、文昌,瓊海、萬寧和臨高也有零星分布。區內沙岸均是受海水沖刷、搬運、分選形成的細砂、中砂、粗砂、礫砂海岸。沿岸植被都較發育,茂密的木麻黃林、潔白的沙灘、藍色的大海、綠色的椰樹組成了一幅幅動人的海岸風景。部分海岸現已開發為旅遊景點,如海口西海岸帶狀公園。以下是調查區內部分重要海岸旅遊景點的概況。
海口西海岸帶狀公園:海口西海岸帶狀公園位於海口市西北部,北臨瓊州海峽,背靠海口市長秀開發區和長流新區,全長約10km,距海口市中心10多千米,整個海灘就像一條柔軟潔白的絲帶鑲嵌在瓊州海峽的邊上,海濱沙灘平緩,海水清澈,適宜游泳,是國家級帆板訓練基地,現已建成集訓練基地、大眾游泳場和水上運動休閑、海濱燒烤等旅遊休閑、娛樂服務為一體的海濱度假勝地。
東郊椰林:東郊椰林位於文昌市東郊鎮,是海南較早的自然觀光點,其椰林、沙灘、大海的天生麗質令許多遊人為之傾倒,為之流連忘返。東郊椰林風景區佔地面積26.5km 2。沿著近20多千米長的海岸線,120多萬株椰樹形成綠色海洋,和周邊的藍色海洋相互輝映。在壯觀的綠色海洋里,有青椰、黃椰、紅椰、高椰、良種矮椰等品種。東郊椰林風景區內沙灘平緩,海水清瑩,是天然海水泳場,可進行日光浴、海水浴。
臨高角:臨高角是海南島突出於瓊州海峽的一個岬角,距臨高縣城10km。岬角三面臨海,頂端有250m 長的天然攔潮礁石堤直插大海,古有仙人指路之說。臨高角岸上有千米海灘,海水澄澈,白沙潔柔,椰林灑綠,陽光充足,是海南西海岸的優良天然泳場之一。沙灘東西兩側,西邊叫「大鵬灣」,風平浪花靜;東邊波濤滾滾,秋風吹處,濤聲不絕,人稱「南海秋濤」,是臨高縣八景之一。
馮家灣:位於文昌市會文鎮煙墩圩東南,距文昌市區26km,距瓊海市40km,是一個天然海灣。海岸線長2km,灣內海水清碧,海灘平緩,200m以內海水深度不超過2m,波平浪靜;海底珊瑚環礁和水下動植物資源豐富;灣外綠樹環抱,西邊巨石突起。碧海、銀波、平沙、椰林、巨岩構成該灣特有的景觀。
高隆灣:高隆灣是海南省著名的旅遊風景之一,位於工作區內文昌市清瀾開發區境內,距文城鎮約15km。高隆灣面臨浩瀚的南海,風平浪花緩,水潔沙白,海岸椰林成帶,風景秀麗,四季常春,水溫宜人。
2.5.4 河流、湖泊及河口地貌景觀
(1)萬泉河風光:萬泉河發源於五指山,全長163km,流經瓊中、萬寧、屯昌、瓊海至博鰲港入海,其上游兩岸山巒起伏,峰連壁立,喬木參天,奇偉險峻。有莽莽蒼蒼的熱帶天然森林保護區,有許多自然及歷史人文景觀。萬泉河中下游,從石壁鎮到椰子寨,河水平緩,再下文曲、溫泉、沙美,河岸更是開闊,漫江碧透,水清見底,沙礁可辨,卵石可數。兩岸晨昏景色變幻神奇。萬泉河段段有景,處處迷人。其中最奇絕的有幾處:位於東太農場東北的合口咀,位於嘉積鎮西南約12km的白石嶺,坐落於嘉積鎮西南萬泉河彎折處由河泥、河沙沖積而成的沙洲島,位於距嘉積鎮18km 的萬泉河入海口。這兒集萬泉、九曲、龍滾三水和東嶼、鴛鴦、沙坡三島風光精華於一地,三水匯合,三島相望,水中有島,島有人家,水泛銀波,島撐綠傘,海鷗翔集,漁歌起落,扁舟穿梭,真正的一派南國漁村風景畫。
(2)南渡江風光:南渡江為海南第一大河,全長311km,發源於白沙縣,斜貫海南島北部,流經白沙、儋州、瓊中、屯昌、澄邁、定安、瓊山、海口8個市縣區,在海口市三聯村流入瓊州海峽。
(3)松濤水庫:松濤水庫是海南最大的人工水庫,位於儋州市南豐鎮,距那大鎮14km,庫區北為沙帽嶺,南到細水山區,東與瓊中縣接壤,西與白沙縣毗鄰,庫容水量26.0 ×108 m 3。它以水域遼闊、島嶼眾多和獨具一格的水鄉勝景而著稱,被譽為「寶島明珠」,是海南省重點旅遊風景區之一。主壩高80.1m,長730m,中小型堤壩眾多。空曠遼闊的庫區水面點綴著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300多座島嶼,景色奇特秀麗,浮於水面的綠島和水庫四周的青山倒映在碧綠的湖水中,宛如一幅迷人的山水畫。當旭日升起,水面泛起層層粼粼的紅暈。
(4)南麗湖風光:南麗湖位於定安縣的中部偏東,距定城鎮約30km。南麗湖是天然的水上公園,面積1200hm 2。湖中小島有13個,面積最大的有39600m 2,最小的有3300m 2。這里湖水清澈,碧波盪漾,四周膠林環抱,綠樹翠竹臨岸,山清水秀,明凈瑰麗,環境幽靜雅逸,氣候溫和,終年宜泳、宜浴、宜釣。遠眺南麗湖,煙波浩渺,水天相連,碧波粼粼,湖面上空麗日融融,白雲悠悠,徐風習習,水面雲影浮游。
2.5.5 溫泉
調查區地熱資源比較豐富,其中有熱泉5處,分布於瓊海市溫泉鎮、九曲江鄉,儋州蘭洋鎮,文昌市會文鎮和澄邁縣紅崗農場。其中水溫高、流量大、有開發潛力或已開發的有下述3處。
(1)官塘溫泉:位於瓊海市溫泉鎮溫泉村,距瓊海市約5km,熱泉出露於中侏羅世花崗岩中的北東向張性斷裂上。熱礦水B+C級儲量6700m 3/d。流量3.3L/s,水溫34℃~73℃。泉水形成3個水塘,深1~2m,見氣泡有節奏地湧出。泉水無色、透明,具硫磺氣味,礦化度0.5g/L、SiO2含量80mg/L、氟含量19.6mg/L,pH 值9.6,屬HCO3 -Na型熱泉。因氟含量高,水不能飲用。泉水作為醫療熱礦水使用,現已開發為官塘溫泉旅遊度假中心。
(2)藍洋溫泉:位於儋州市蘭洋農場,距儋州市16km。熱泉處於三疊紀二長花崗岩與石炭系中,沿北西走向斷裂在4km距離內有3處泉眼出露。熱礦水B+C級儲量7000m3/d,水溫40℃~83℃以上,流量3.92L/s,有氣泡連續冒出。熱水無色透明,有H 2S氣味,礦化度0.32g/L、SiO 2含量95mg/L,氟含量12mg/L,pH值7.7,屬HCO3-Na型熱水,現已開發為旅遊度假療養勝地。區內已建溫泉公園、蘭洋溫泉度假村和一批溫泉度假設施,這些旅遊設施與觀光果園、觀光花園、觀音洞、蓮花嶺瀑布組成一個特色的溫泉旅遊度假區。
(3)九曲江溫泉:位於瓊海市九曲江東南面4.5km 處,距瓊海市18km。熱泉受分布於下志留統陀烈組中的張性斷裂的控制,斷裂走向北東20°。泉區為中更新統北海組覆蓋,熱水是透過北海組冒出來的。熱礦水B+C+D級儲量10 045.73m3/d,水溫72℃以上,流量0.75L/s。無色透明味咸。SiO 2含量150mg/L、偏硅酸83.2~145.6mg/L、鍶12.6~24.6m g/L、鋰1.07~1.908mg/L、錳0.2780~0.3897mg/L、溴10.0~47.0mg/L、氟0.48~3.12mg/L,礦化度4580~7440mg/L,pH值7.29,可綜合命名為:鋰具有礦化濃度的氟溴鍶硅型低溫熱礦水,可作為醫療熱礦水或旅遊溫泉度假中心。現正在開發中。
2.5.6 瀑布
區內瀑布景觀較少,主要分布於西南山區,落差、流量較大,有旅遊、開發價值的僅有瓊中縣百花嶺瀑布。百花嶺瀑布位於瓊中縣城西南面6km,因瀑布噴出的水像花雨而得名。這里山勢巍峨,百花嶺主峰海拔1100m,山體為海西—印支期花崗岩岩石。百花嶺瀑布源頭在海拔700m的第二高峰上,由寬20多米、落差達300m的三級瀑布組成。溪水至此,若天河開闊直下三級,蔚為壯觀。各級瀑布形態各異,名曰金龍吐珠、神丹妙葯、仙女散花,它們一瀉而入深潭,激起一片白霧。
Ⅳ 什麼是旅遊資源,它可以分為哪幾類
旅遊資源大體上可分為三大類:
一類是自然旅遊資源,一類是人文旅遊資源,還有一類是社會旅遊資源。
一、自然旅遊資源:主要是天然賦存的具有游覽觀光、休息療養、娛樂體育等吸引力的地理要素,這些要素或以單體和單體組合,或以某種要素為主輔以其它要素組合構成旅遊資源。
地文景觀類——山嶽形勝、岩溶景觀、風沙地貌、海濱沙灘、特殊的地質現象和地貌類型等。
水域風光——河流、湖泊、瀑布、泉水、溪澗、冰川、濱海等
生物景觀——森林、草原、珍稀樹種、奇花異草、珍禽異獸
氣候與天象景觀——適宜於避暑避寒療養治病的氣候及特殊的天象景觀,如泰山日出、廬山雲瀑、黃山雲海以及雖可遇不可求但出現頻率較多的峨嵋佛光、沙漠海市蜃樓、極地極光等。
二、人文旅遊資源:是指能夠吸引人們進行旅遊活動的古今人類所創造的物質實體或以其為載體的神話傳說、名人軼事等。
歷史文物古跡——歷史遺跡、建築遺址、石窟石刻等
民族文化及其載體——主要包括可視、可感、可參與的特殊民俗禮儀、習俗風情、節日慶典、民族藝術和工藝等。
(4)旅遊地質資源有哪些擴展閱讀:
旅遊資源基本類型:旅遊內容分類:
1、游覽鑒賞型:以優美的自然風光、著名古代建築、遺址及園林、現代城鎮景觀、山水田園、以攬勝祈福為目的的宗教寺廟等為主。
2、知識型:以文物古跡、博物展覽、科學技術、自然奇觀、精湛的文學藝術作品等為主。
3、體驗型:以民風民俗、社會時尚、節慶活動、風味飲食、宗教儀式等為主。
4、康樂型:以文體活動、度假療養、康復保健、人造樂園等為主。
Ⅳ 自然旅遊資源包括什麼
(1)地球的圈層構成自然旅遊資源。
(2)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組合規律決定旅遊區、旅遊點的形成。
(3)自然旅遊資源受地球景觀帶的分異規律控制。
(4)地質作用是自然旅遊資源形成的本底。
(5)地球水體的水文特徵。①海洋:海灘、海島、珊瑚礁、海洋生物資源。②河流:上流急流峽谷眾多,中游波濤滾滾,下游水網密布,形成不同的資源特色。③瀑布:形、色、聲三態變化,形成獨具特色的旅遊資源。④泉:千姿百態。⑤湖泊:形形色色,絢麗多姿。
(6)氣候的差異性。①由於氣候的區域差異,形成了康樂氣候、避暑勝地、避寒勝地等旅遊資源。②與其他要素組合,形成具有特色的吸引物,如熱帶雨林景觀、乾旱沙漠景觀、寒帶冰雪景觀。③垂直變化可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體氣候旅遊資源。④氣候要素變化:蒙蒙細雨、山間雲霧、林海雪原、朝霞晚露、旭日夕陽、霧凇雨凇。
(7)地球生物的多樣性。①生物化石旅遊資源。②孑遺動物和植物。③不同的植物群落,形成不同的景觀。④綠色植物是構成景區的重要因素。
Ⅵ 寶雞有什麼旅遊地質資源
寶雞旅遊資源十分豐富,素有"炎帝故鄉"、"青銅器之鄉"和"民間工藝美術之鄉"的美稱。主要旅遊參觀景點有法門寺、周公廟、五丈原諸葛亮廟、關山草原、姜太公釣魚台、雍城和秦公大墓遺址、太白山、炎帝陵祠、寶雞青銅器博物館、金台觀、北首嶺、東湖、九成宮遺址等。其中,寶雞市十大旅遊景點為法門寺、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釣魚台、周公廟、五丈原諸葛亮廟、鳳翔東湖、嘉陵江源頭風景區、關山草原、炎帝陵祠、寶雞青銅器博物館。 ·祭祖朝聖游(炎帝陵、天台山景區、嘉陵江源頭景區、通天河森林公園)
Ⅶ 中國六大地貌旅遊資源是什麼
中國六大地貌旅遊資源,就是中國的地貌結構,比如廣闊的大草原,貴州的喀斯特地貌等
Ⅷ 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概述
一、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概念
地質旅遊資源是指由具有觀賞價值和科學考察價值的地質體(包括構造、岩性、地層、礦床等)形成的景觀的統稱,它是一個地區風景總特徵的基礎(楊婕,2007)。地質旅遊資源因受其資源特性的影響,確定其是否是地質旅遊資源,不僅要考慮其地質學的特性,而且要考慮旅遊者的審美需求。所以,對地質旅遊資源及其質量的評價,除採用地質科學的指標外,社會經濟、文化因素也很重要。
旅遊資源評價是旅遊開發的基礎性工作。地質旅遊資源是旅遊資源中的重要部分,具有地質資源和旅遊資源的雙重屬性。其評價方法具有旅遊資源評價的共性,也有其作為地質資源的特殊性。
二、地質旅遊資源分類
對地質旅遊資源進行評價,資源種類分得越細,評價結果的可靠性和實用價值越高。
關於地質旅遊資源的類型劃分也有不同的觀點。陳安澤(2001)把地質景觀分為地質構造現象、古生物、環境地質現象、風景地貌等4大類(19類,52亞類);馮天駟(1998)劃分出山嶽地貌,岩溶、洞穴,河流、峽谷,湖泊,泉水,瀑布,海岸、海島,冰川,風沙地貌、黃土地貌,重要地質剖面、構造及地質災害遺跡,重要化石產地及古人類遺址,典型礦產地及古采冶遺址,重要古代水利工程,石窟、岩畫、摩崖題刻,奇峰異石,觀賞石等16類;楊世瑜(2000)根據地質旅遊資源開發利用的可能形式劃分為觀賞性旅遊地質資源和商品性旅遊地質資源。
旅遊資源評價在旅遊開發建設中佔有重要地位,而其中的地貌條件評價是非常重要的。地質旅遊資源以地貌的不同也分為很多類型。張序強(1999)結合1990年中國科學院地理所採用的中國旅遊資源普查分類方案的命名系統,依據地貌資源的旅遊特性將地貌旅遊資源分為7種基本類型,再依據地貌的成因條件分成30種地貌風景類型,見表4-1。
表4-1地貌旅遊資源分類表
資料來源:張序強.地貌的旅遊資源意義及地貌旅遊資源分類.資源科學,1999,21(6):18~20.
地貌旅遊資源類型劃分首先應力求旅遊資源調查、評價及旅遊開發規劃設計的方便,也就是首先應按地貌的旅遊資源特性對地貌旅遊資源進行劃分;其次,應考慮到地貌學的成因類型特徵,這樣可方便地貌旅遊資源的科學研究,避免研究中造成分類系統混雜或人為復雜化。
三、地質旅遊資源評價目的
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是科學開發和利用地質旅遊資源的前提,即在地質旅遊資源調查的基礎上,以調查區中的旅遊資源、資源環境及其開發條件作為評價對象和內容,採取一定的方法,對旅遊資源的特點及其開發做出評判和鑒定,並為調查區旅遊資源的規劃、開發和管理工作提供理論依據。旅遊資源評價的目的有以下三方面:
(1)通過對地質旅遊資源的類型、規模、等級、功能、價值等多方面的評價,為確定旅遊發展目標、市場定位、旅遊開發導向及發展規模提供參考依據;
(2)通過對旅遊資源的規模、品位的評價,為國家和地區進行旅遊資源分級規劃和管理提供系統資料和判斷對比標准;
(3)通過對區域旅遊資源的綜合評價,為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環境和發揮整體效應提供支持,為確定不同旅遊地的建設順序准備條件。
對於地質旅遊資源,評價目的是將所調查的地質旅遊資源及其環境有意識地發掘並確認其旅遊價值,通過合適的評價,鑒別地質旅遊資源環境狀況,達到為地質旅遊資源的深層次開發提供科學依據。
四、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意義
1.科學考查,促進研究
加強對地質旅遊資源的評價與研究,既是旅遊事業發展的新途徑,也是地質科學事業發展的新需求,它的社會功效是多方面的。由於地質科學實踐的重要性,加強這方面的研究,可以吸引世界各國地質科學家前來參觀考察,深化研究程度,豐富和發展所考察的地質現象的研究內容和認識,促進國際地質學術交流,提高地質科學研究水平。
2.普及教育,深化旅遊
對地質旅遊資源的評價與研究還可以幫助旅遊者更好地開闢地質旅遊資源,使得一批原來只具有教學、科研價值的地質旅遊區,轉化為旅遊者樂意觀光游覽的景區點。這樣既能增加旅遊收入,又能不斷增加新的旅遊資源,有利於旅遊資源增加新品種,同時也能使地學知識更加廣泛普及和大眾化,使人們在參與地質旅遊的過程中,不僅能觀賞各種誘人的地質現象,還可以增加對地學知識的了解。
Ⅸ 中國岩溶旅遊地質資源的分布特點
由於我國特別是南方地區碳酸鹽岩分布廣,加上多樣性氣候條件,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岩溶旅遊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如我國華南珠江流域地區是熱帶岩溶發育區,區內氣候炎熱,雨量充沛、碳酸鹽岩分布廣、厚度大、岩性純。廣西盆地中,平地拔起的峰林,層層疊疊的峰林,開闊的岩溶窪地和孤峰平原,縱橫交織的地下河系和大型洞穴形成特色,弄崗國家自然保護區和廣西龍虎山自然保護區內的岩溶景觀便屬此類。
在中國北方,由於氣候乾燥、降雨量較少,地表岩溶微弱,所形成的岩溶地質景觀與南方有顯著差異,表現為岩溶地表形態單一,以旱谷、泉群居多,其次為溶洞、落水洞、溶溝等。北京上方山自然保護區中的岩溶就是這種類型,區內發育於晚元古代白雲質灰岩中的雲水洞為我國北方最長的溶洞之一,長度達612m。
一、洞穴旅遊資源
岩溶洞穴是一種重要的旅遊資源。我國有許多著名洞穴,異彩紛呈,各具特色,有的洞穴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有的則是近年發現和開發的。
中國洞穴資源中有25%分布在西部地區,洞穴分布射擊性、構造、氣候條件、地下水作用都有密切關系。我國大中型洞穴主要分布在貴州、廣西、雲南、湖北、湖南、四川、江西、廣東、浙江、安徽、江蘇以及山東、遼寧、河北、北京等省區岩溶發育地區。僅貴州北部就有700多條暗河,廣西桂林-陽朔一帶有2000多個洞穴。目前我國開發的洞穴約300多處。其中一部分是在原來洞穴基礎上進行整修。開發較早的是桂林七星岩、蘆笛岩等。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洞穴開發較多,如遼寧本溪水洞、貴州安順龍宮、浙江桐廬瑤琳仙境、北京房山石花洞等,每年都接待大批國內外遊客。90年代開發的廣西荔浦豐魚岩、桂林冠岩、四川武隆芙蓉洞等,已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
我國目前最長的溶洞為廣西地蘇地下河洞(57.2km)、貴州都勻北溶洞(長40km)、湖北利川騰龍洞(長59.8km)、貴州綏陽雙龍洞(長35.2km);較長的還有貴州息烽縣多繽洞、貴州織金洞和湖南慈利索溪峪黃龍洞。面積最大的溶洞為湖北宋家河大廳(432萬m2)、湖南桑植九天洞,總面積250萬m2。貴州織金洞面積30萬m2、四川興文縣石風洞面積20萬m2,都是較大的洞穴。最大的水洞當數遼寧本溪水洞,主洞長3000m,總面積3.6萬m2。貴州安順龍宮水旱洞長4000m,地下暗河長達15km。
到目前為止,我國已探明的主要溶洞群有:
(1)湖南永順縣猛洞河溶洞群:在風景區沿線共分布有300多個溶洞;
(2)湖南龍山縣火岩溶洞群:有洞穴212個,其中飛虎洞長達數十里,已探明約10km;
(3)福建寧化縣湖村溶洞群:發現溶洞近百個;
(4)湖北隨州大洪山百洞:已開發的有仙人洞、雙門洞、黃人洞等。仙人洞幾個大廳可容萬人;
(5)雲南宜良九鄉洞群:擁有100座洞穴,集中分布在疊虹橋、三腳橋、大沙壩和大上洞等景區,此外還有長13km的地下河系統;
(6)安徽石台縣溶洞群:已知有溶洞109個,已開發的有蓬萊仙洞、魚龍仙洞、慈雲洞等,籌備開放的有太極洞、靈顯洞。
此外還有廣西柳州都樂岩洞群、山東沂源洞群、北京房山石花洞地區洞群、浙江杭州靈山洞群、湖北咸豐縣紅軍洞群、雲南瀘西縣阿廬洞群、江西婺源縣靈岩洞群等。已列入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溶洞有:貴州織金洞,安順龍宮,本溪水洞,浙江雙龍洞,詳細情況見附錄3:中國主要旅遊洞穴。
二、岩溶峰叢峰林旅遊地質資源
黔南和滇南的岩溶是在第三紀古熱帶岩溶的基礎上繼續發育的,尚殘留有比較典型的峰林、石林等熱帶岩溶地貌。因雲貴高原近期新構造運動的抬繁榮昌盛,較大河流都深切為峽谷。石林就是由巨大裂縫經溶蝕分割而成的石柱組合體,高3~20m,已成為著名的風景名勝區。最近在路南石林東北約20km處,又發現一處面積更大的石林區,最高的石柱達40多米。在宜良、東川、彌勒、羅平等地也有石林分布,均發育在近於水落石出平厚層石灰岩中,貴州黃果樹瀑布景區也發育有黃果樹石林和天星橋石林,桂林樂業鳳山的高峰叢、深天坑、天生橋、溶洞地下河岩溶景觀氣勢磅礴、系統完整是科研、旅遊的熱點地區。
華北雲台地貌中岩溶作用的研究及其區域對比如關山、林濾山、武安、邢台、焰城、淶源、淶水等層狀峽谷地貌、岩溶大泉,多層溶洞、長崖、套谷、瓮谷、峰牆峰叢,等形成於中新世以來的雲台期切割和紅石峽期切割。近年來旅遊業迅速發,10年來旅遊人數增加10倍。旅遊收入增長50倍,居民就業25000人,人增年收入200倍,已成為縣域經濟的支柱產業。其他有雲台地貌特徵的太行山區也都成為國家地質公園和重點風景名勝區在旅遊經濟的發展方面都取得長足進步。
三、復合岩溶旅遊地質資源
貴州和滇東岩溶高原晚近期地殼間歇性急劇抬升,導致河流溯源深切,峰叢、峰林、窪地、槽谷等呈層狀分布,表現為多層地質景觀的特色。我國許多著名的旅遊景點,如桂林、黃果樹、織金洞、龍宮,紅楓湖、荔波樟江、馬嶺河、石林、九鄉溶洞、建水燕子洞庭湖等就分布在這一地區。茂蘭喀斯特森林自然保護區內地表岩溶形態有落水洞、漏斗、窪地、槽谷、肓谷及坡立谷等,組合成為峰叢漏斗、峰叢窪地和峰叢盆地等景觀,另外還有興義縣普嘎山自然保護區。同時在這片高原上還可見峰林、石林等,雲南石林世界地質公園和貴州興義縣泥凼石林自然保護區的岩溶景觀就以石林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