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中國如何保護稀有帶物種資源
擴展閱讀

中國如何保護稀有帶物種資源

發布時間: 2022-08-21 03:56:12

1. 我國為珍惜動植物採取了哪些措施

一、我國野生動物資源的現狀

我國陸地國土面積佔世界的6.5%,陸生脊椎推動物種類達2100多種(哺乳類450多種、鳥類1180多種、爬行類320多種、兩棲類210多種),佔世界這類動物種數的10%以上,是世界上擁有野生動物種類最多的國家之一。我國野生動物資源不僅種類豐富,而且還具有特產珍稀動物多和經濟動物多的兩大特點。據有關數字統計:我國有大熊貓、金絲猴、白鰭豚、揚子鱷、朱鱷、黑頸鶴、黃腹角雉、褐馬雞等特產珍稀動物100多種;有熊、獼猴、馬鹿、麝、狍子、野豬、黃羊、環頸雉、雁鴨類經濟動物400多種。全世界鶴類共15種,我國就有9種;雁鴨類148種,我國就有46種;野生雞類276種,我國有56種。美國、原蘇聯、歐洲都沒有靈長類動物,我國就有16種之多。種類繁多的野生動物是我國一項寶貴的自然資源

二、我國野生動的保護措施

我國政府把保護野生動物自然資源、改善生態環境列為一項基本國策,為保護世界瀕危物種作出了巨大努力。

l、有關法規建設方面。我國早在1962年,國務院頒布了《關於積極保護和合理利用野生動物資源的指示》;1973年外貿部發出的《關於停止珍貴野生動物收購和出口的通知》;同年,林業部草擬了《野生動物資源保護條例》; 1979年國務院頒布了《水產資源繁殖保護條例》;1981年國務院批轉了林業部《關於加強鳥類保護,執行中日候鳥保護協定的請示》; 1983年國務院發出《關於嚴格保護珍貴稀有野生動物的通令》;1985年國務院公布施行的《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1988年11月8日全國人大通過了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規定我國野生動物保護事業的總方針是:「加強資源保護,積極馴養繁殖,合理開發利用」;同年12月,國務院批准頒布了《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該名錄規定保護的動物達335種(其中一級保護野生動物97種、二級238種);另外,各省、市自治區和北京、四川、福建、新疆等已規定地方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

2.多次進行執法檢查。據近幾年報道,自1986年以來,僅林業公安機關查處的破壞野生動的違法案件就達35235起,查處犯罪分子62500人。僅對獵殺、倒賣熊貓的罪犯就判刑數百人。1993年全國人大、國務院組織的《野生動物保護法》執法大檢查,就出動4萬多人,檢查了3000多個集貿市場和3萬多個飯店、賓館和部分林區、自然保護區,查出違法案件4304起。

3.重視經濟投入。國家為保護瀕危物種,林業部門先後投資近3億元,建立4600公頃的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451處,使300多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種群明顯增加。

4.建立瀕危動物拯救中心。國家另外投資建立了瀕危動物拯球中心和大熊貓,海南坡鹿、揚子鱷、麋鹿、野馬等國家保護工程14處,僅大熊貓保護工程即計劃投資3億元。目前,我國繁殖的瀕危野生動物已達60多種,多種瀕危動物均有不同程度的發展,揚子鱷因人工繁養數量增多,已被批准商業注冊,參與國際貿易。

5.積極參加並認真履行《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等有關國際公約和協定。中國保護自然資源的成就得到國際社會的公認,1987年第四屆世界自然資源保護大會授予中國林業部「自然資源保護領導獎」,成為此獎設立後的唯一獲得者。

6.對葯用瀕危物種代用品的研究取得積極進展。中醫有些葯品是野生動植物。為了有效地保護野生動物資源,又解決人民防病治病用葯需要,我國自70年代就開始了葯用瀕危物種代用品的研究。人工合成虎骨、麝香、牛黃和以水牛角代替犀牛角研究,已取得積極進展,有些研究成果已投入使用。

2. 該怎樣保護瀕臨滅絕的動物

1、保護野生動物種群:保護瀕危動物首先是保護它們的野外種群和個體,使它們能夠在各自的分布區內滿足生存的基本要求。

2、棲息地的保護:保護瀕危動物的生存環境、取食區域、繁殖條件、求偶或遷徙通道,是恢復瀕危動物種群的重點工作。

3、建立救護和繁殖種群:對很難在自然狀態條件下繁衍或是種類數量已經達不到自然擴大種群的瀕危動物,應特別批准救護繁殖單位採取人工繁殖措施和飼養的自然繁殖,為瀕危動物擴大種群創立條件。

4、減少和消除不利因素:人口的增長,糧食產地的開墾,城市的擴大,湖泊、濕地的開發,森林的減少、河流的污染,這些人為因素和經濟活動卻無時不在干擾和影響著野生動物的繁衍生息,應當採取必要和有效的措施,限制、減少和延緩這些不利因素對野生動物。

5、加強管理,嚴懲偷獵,建立自然保護區。

(2)中國如何保護稀有帶物種資源擴展閱讀:

保護瀕臨滅絕的動物的重要性:

對於人類的生存發展而言,保護珍稀動物具有重大意義。首先,保護珍稀動物能夠維護生態平衡。因為每個物種都是生態系統中的重要一員,物種之間通過食物鏈的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制約。一旦食物鏈出現脫節,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就會被打破。比如,人們無節制地獵捕蛇類,就會導致蛇類資源趨於枯竭,這就導致森林、草原和農田鼠害、病蟲害猖獗,給農業、林牧業造成了巨大損失,加速了草原的荒漠化。

其次,保護珍稀動物才能保證科學研究和教育活動的正常開展。眾所周知,瀕危動物是科學研究的試驗材料,在現代科學的諸多領域,例如仿生學、醫學、葯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動物園中的珍稀動物,以及博物館收藏、陳列或展出的瀕危動物標本,能夠很好地深化廣大民眾對保護珍稀動物重要性的認識。

最後,保護珍稀動物才能促進經濟發展,才能積極開展對外交流,滿足人民的生活需求。珍稀動物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經濟價值,它們吸引了眾多遊客前往自然保護區或風景名勝區參觀游覽,為景區帶來了不菲的收益;我國特有的珍稀動物東北虎、大熊貓、金絲猴等,既是世界級瀕危物種,同時也備受各國人民的喜愛。對外贈送或赴外展出這些動物,不僅有利於提高中國知名度、開展國與國之間的交流合作,而且還能促進各國文化交往、增進兩國友誼,加強保護瀕危動物的合作研究。

3. 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的保護措施

我國野生動物「七大拯救工程」
拯救珍稀瀕危野生動物是當今國際上十分關注的問題,也是我國野生動物保護事業中一項緊迫任務。近年來,我國在保護和拯救瀕危動物方面取得很大進展,建立了14處瀕危動物拯救中心和國家保護工程,積極拯救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物種。其中七大瀕危野生動物保護工程是:大熊貓保護工程、朱䴉拯救工程、揚子鱷保護和發展工程、海南坡鹿拯救工程、野馬拯救工程、麋鹿拯救工程、高鼻羚羊拯救工程。
中國為200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物建立人工種群
新華網北京2005年10月1日電:國家林業局有關負責人表示,至2005年10月01日,中國已為200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物、上千種野生植物建立了穩定的人工種群,並成功地解決了可持續繁育問題。
國家林業局2001年啟動實施了全國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目前已建立野生動物拯救繁育基地250多處,野生植物種質資源保育或基因保存中心400多處。
相當部分瀕危物種的種群數量顯著增長。朱䴉從1981的7,發展到約750外種群和人工種群分別達到370多隻;華南虎人工種群數量發展到68隻,東北虎超過1300隻;揚子鱷從200多條發展到10000餘條。
此外,300多種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和130多種重點保護的野生植物的主要棲息地已納入自然保護區得到保護。
野化放歸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例如,成功地開展了揚子鱷放歸自然試驗,放歸個體在野外存活;野馬和麋鹿重歸故里和放歸自然取得突破,在野外成功繁殖後代並已初步建立起較為穩定的野生種群。

4. 為了保護珍稀植物,我國政府採取了哪些重要措施

首先要做好珍稀植物資源、分布及數量的調查,尤其是要摸清淹沒區及移民安置區珍稀植物種類、保護級別等。為有效保護庫區陸生植物和珍稀物種,制定陸生植物保護規劃是必要的。在建的三峽工程規劃在庫區周圍建立一個森林公園(宜昌市天寶山森林公園)、一個自然保護區(興山龍門河常綠闊葉林自然保護區)、一個景觀生態保護區(巫山小三峽景觀生態自然保護區)、三個珍稀物種保護點(荷葉鐵線蕨、疏花水柏枝和川明參自然保護點)以及古大珍奇樹種資源的單株保護。廣西某大型水庫淹沒區的影響涉及布柳河、穿洞河、雙江、渡邑、羅羊五個自然保護區,使保護區的保護對象水源林、季雨林以及心葉梘木等珍稀植物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為了加強自然保護區的建設,減少淹沒損失和保護珍稀植物資源,工程設計中制定了保護規劃和實施措施,規劃在布柳河、穿洞河保護區水庫淹沒線以上營造與淹沒數量等量的水源林;在雙江、渡邑、羅羊保護區,對現存季雨林加強管護,建造與原生季雨林結構相類似的森林群落,其面積與淹沒數量等量;對珍稀植物

5. 我們應該如何保護野生動物資源

1.立法完善
首先,盡快修訂《野生動物保護法》。其實,近幾年很多專家都在呼籲修訂這個已經頒布了十幾年的法律。這部法律是建立在「保護是為了利用」的觀念上,關注的僅僅是「有用的」或已處於瀕危、滅絕境地的動物,而對眾多尚未被發現利用價值或「不起眼兒的」動物未能予以保護。這一觀念是不符合現代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的基本精神的。在這部法律中也沒有禁獵禁食野生動物的相關規定。該法在對野生動物刑法保護方面還存在罪狀限制過多、犯罪情節標准模糊等缺陷。可見,這部法律存在很多不足,需要亟待完善。新修訂的<野生動物保護法》其立法基本的理念應當建立在對野生動物的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之上,擴大野生動物的保護范圍。增加規定禁食野生動物的法律規定,對於違法者進行處罰甚至可能承擔刑事責任。
現行的野生動物保護法所規定的制度主要有:資源產權制度、生境保護制度、分層次分級別管理制度、行政補償制度等。這些制度對我國的野生動物保護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隨著我國加入WTO以後,這些制度本身的不完善更加突現出來。資源產權形式過於單一致使有些制度互相矛盾;行政補償制度過於原則使實踐中的可操作性存在不少問題,受害者不能及時得到補償;生態環境保護制度還有待於健全。這些制度的缺陷還需要在修訂本法時得到完善。不僅如此,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國際間交往的日益頻繁,該法應當豐富其基
本制度,引入新的法律制度,如生態安全制度、全過程式控制制制度等。
其次,盡快完善有關野生動物的刑法保護。野生動物的刑法保護不僅僅只指刑法這部法律的保護,還有一些其他關於保護野生動物的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但這里主要探討我國1997年修訂的刑法對野生動物的保護及其不足。新刑法第341條明確規定了非法獰獵罪以及違反該規定應承擔的刑事責任,這是我國刑法專門對野生動物保護的相關規定。但刑法所規定的非法狩獵罪還有待完善,如規定的禁獵范圍、禁獵期間的限制,容易誤導公民認為在此期間和區域以外進行狩獵為法律、法規所允許,這與生態規律相沖突又與野生動物保護的立法目的相違背。 因此,為了有效保護野生動物,刑法對非法狩獵罪的規定不能僅僅局限於一定的時間和范圍。非法狩獵罪與刑法所規定的非法捕殺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存在法條競合關系。筆者認為,刑法沒必要將兩個罪名分開規定,可以將非法獵捕和殺害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的行為作為非法狩獵罪的結果加重犯。
再次,我國應該制定頒布《狩獵法》和《瀕危野生動物保護法》。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還沒有一部統一的關於狩獵方面的法律,實際上,制定一部統一的狩獵法對野生動物的保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制定這部法律時我國可以借鑒外國的立法經驗,但同時要結合本國的實際情況。我國已有多年管理狩獵場的經驗,狩獵許可證制度也已實施多年,制定狩獵法是完全可行的。前蘇聯的《野生動物保護與利用法》規定該法所保護的對象「包括陸生、水域、大氣和土壤中棲息在天然自由狀態下的野生動物(哺乳類、鳥
類、爬行類、兩棲類、魚類、貝介類、昆蟲類)。」相比較而言,我國的野生動物保護法實際上只相當於瀕危動物保護法。所以,我國應該專門制定《瀕危動物保護法》。制定瀕危動物保護法的意義在於,對於珍稀瀕危或易危的野生動物,採取與保護處在正常種群的野生動物相區別的政策和方法。總之,這更有利於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的保護。
最後,對於野生動物棲息地破壞嚴重的問題,在立法上,通過制定一部統一的《自然保護區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決。在全國范圍內,我國已建立了很多的自然保護區。我國關於這方面的立法規定已有《自然保護區條例》、《自然保護區土地管理辦法》等,但還沒有制定一部統一的《自然保護區法》。我國在管理自然保護區方面經驗應該是相當豐富的,已有4O多年的歷史,可見制定這樣的一部法律是可行的。
2.執法完善
有了比較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還必須有健全的執法體系。光有立法不抓執法,法律法規產生不了實際效果。只有真正做到有法必依、嚴格執法,才能體現法律法規在野生動物保護事業中的強大威力。首先,加強對保護野生動物隊伍的建設,加大投人,提高執法者素質。執法人員素質的提高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實踐中,往往由於一些職能部門、執法部門的工作人員沒有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帶頭吃野生動物,才使酒樓、飯店肆能執法人員的教育甚為重要。應通過舉辦短期培訓班和長期學習相結合的方法提高執法隊伍的思想素質。同時對於保護野生動物需要專業性較強的技術,執法部門應當開展專門的技術培訓,提高執法者的專業素質。
其次,在執法過程中,嚴格依法辦事,做到程序合法,綜合治理,充分發揮各方面的合力作用。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應嚴格履行法律賦予的職責,認真執法,加大執法力度;各相關執法部門都應加強協調,緊密配合,協同作戰。各級政府領導要大力支持野生動物保護管理部門的執法工作,帶頭學法、用法。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要進一步加強對野生動物保護的執法檢查和監督,完善監督機制,並注意研究執法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總結新的經驗,使法制建設與野生動物保護事業的發展相適應,更有效地保護野生動物資源,維護自然生態平衡。無忌憚,無所顧忌。可見,加強對保護野生動物職
最後,要重點打擊野生動物的捕獵者,封殺「供應商」源頭。對「野味」經營者和「野味」食客,有關部門沒有什麼特別的懲治措施。目前應當制定出較為嚴厲的懲治措施對這些經營者和食客進行處罰。
3.通過宣傳教育使人們樹立起保護野生動物的守法意識。
提高人們的守法意識也應當建立起相應的制度,如善待動物制度、宣傳教育制度等。動物是人類的朋友,人們應當以文明的方式對待自己的朋友。但我們有時對於這一朋友往往過於殘忍,這不符合人類文明的主題,更不符合先進生態倫理的要求。另外,要提高全民的保護意識,加強環保立法,廣泛地宣傳教育,使廣大群眾自覺保護野生動物。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等新聞媒體及群眾樂意接受的形式對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環境保護的方針、政策、法規進行宣傳,同時強化環保國策意識和生態文明意識。通過宣傳使人們認識到資源的重要性,任何人都是資源保護的受益者。針對不同地區、不同階層的構成特點,制定不同的對策展開宣傳教育,扭轉有些人潛意識里非科學的觀念,從而更有效地約束公眾破壞資源的行為。
4.保護環境,建立自然保護區

5.禁止人類近距離接觸一切來歷不明的野生動物,以免爆發瘟疫,造成大量的人生損失和財產損失,以至撲殺大量野生動物。

6.醫務部門要做好防禦瘟疫病毒的措施,以免爆發瘟疫時撲殺太多野生動物。

6. 中國十大瀕危動物的保護措施

保護瀕危動物是一項耗資巨大而又十分艱巨的工作,需要採用法律的、行政的、經濟的和輿論的綜合手段來完成。具體到有關措施和方法上,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建立自然保護區 保護瀕危動物的根本性措施就是保護其棲息地,而保護棲息地的主要途徑是建立自然保護區。通過建立自然保護區,不僅可以保護瀕危動物及其棲息地,而且還可以使其他種類的野生動植物得到很好的保護。我國已建立了數百處瀕危動物類型的自然保護區,使相當一部分瀕危動物得到切實保護,野驢、野牛、亞洲象、白唇鹿、羚牛、馬鹿、金絲猴、大鴇等的數量,已有明顯增加。? 二、開展馴養繁殖 馴養繁殖,是保護、發展和合理利用瀕危動物資源的一條有效途徑。發展人工繁殖種群,既可防止或延緩有關物種的滅絕,又可滿足人民的生產生活需要,減少對野生種群的獵捕壓力,還可為實施再引進工程提供種源,重建或壯大有關物種的野生種群。? 改革開放以前,動物園系統是我國馴 養繁殖瀕危動物的主體,但其目的主要在於展覽。改革開放以後,國家和地方建立了不少瀕危動物繁育、救護中心,專門從事瀕危動物的馴養繁殖和救護工作。如國家為拯救大熊貓、朱huan、揚子鱷、東北虎等極度瀕危動物,投資設立了多處繁殖研究中心; 為實施野馬、麋鹿再引進工程,建立了多處人工繁殖基地;為保護、發展瀕危動物資源,成立了多處綜合性的瀕危動物馴養繁殖中心。各地為救護瀕危動物,也相繼建立或指定了一個或多個瀕危動物救護中心,這些救護中心的職能之一就是馴養繁殖瀕危動物。有關部門、單位或個人為生產建設需要,還建立了大量的養鹿場、養熊場、養猴場、養蛇場、龜鱉場、養鳥場、養麝場等,用於生產實驗動物或者野生動物及其產品。? 三、實施再引進工程,發展和壯大野生種群 再引進工程是保護、壯大極度瀕危動物野生種群的重要手段。所謂的再引進,就是在某個物種曾經分布但現已滅絕的地區,再引入該物種的活體用於建立新的種群;或者是向某物種現存的極小的野生種群補充新的活體,以充實該野生種群並促進其發展壯大,後者又稱再充實。我國已成功地實施拯救麋鹿的再引進工程,正在著手實施野馬、賽加羚羊的再引進工程。另外,我國正在計劃實施的華南虎拯救工程、以及正在研究開展的野生揚子鱷保護管理工程,均屬於再充實類型的再引進。從某種角度講,在原產地放生被沒收的物種,如獵隼、緬甸陸龜、穿山甲、蟒蛇、獼猴等,也屬於野生種群再充實活動。 四、開展資源監測和科學研究 開展資源監測和科學研究,是保護和持續利用瀕危動物的必要步驟。通過資源監測,可以了解瀕危動物野生種群數量的消長和分布區的變遷,為國家制定有關保護管理利用政策提供科學依據。現在,有關部門正在著手研究建立全國性的資源監測體系。? 開展瀕危動物的生物學研究,有利於了解瀕危動物的致危因素,研究解決瀕危動物的救護問題。近些年來,國家已先後設立了3所瀕危動物研究所,並在東北林業大學設立了野生動物資源管理學院,專門承擔瀕危動物研究或瀕危動物研究人員培養工作。另外,我國的許多大專院校、科研院所、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以及瀕危動物繁育中心,也承擔了瀕危動物的研究工作。? 五、提高法律保護地位,加大執法力度,禁止或限制商業性開發利用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瀕危動物的市場需求將不斷擴大,保護管理的難度也會不斷加大,必須通過法律的手段來規范瀕危動物保護管理和經營利用行為。對於那些目前尚未瀕危但開發利用強度很高的一般保護動物,需要將其列為重點保護動物,限制對其野外資源的開發利用活動;對於那些市場需求較大、經濟價值較高的瀕危動物,需要適當地提高其保護級別,禁止或限制開發利用野外資源,鼓勵開展馴養繁殖活動;對於瀕危程度較高的種類,需要國家和社會扶持開展馴養繁殖活動,禁止對野外資源的開發利用,將有關經營利用活動僅限於人工繁殖的後代。目前,國家和有關省區正在調整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多的物種步入重點保護的行列。? 六、開展國際合作,引進資金及先進的經驗、技術和設備 瀕危動物是全世界的共同財產,其保護管理更是當今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一。我國是發展中國家,瀕危動物保護管理資金嚴重不足,技術、設備和保護管理方法還很落後,需要從發達國家引進資金技術和設備,需要向有關國家學習先進經驗。在一定范圍內,離開了國際合作,有些保護管理和科研工作就難以開展,有些種類的瀕危動物就得不到及時有效的保護。 參考資料:http://www.pearlcollege.com/animal/public/sort.htm

7. 保護瀕危野生動物的措施

保護瀕危野生動物的措施

保護瀕危野生動物的措施,瀕危動物就是快要滅絕的生物,然而現在世界上卻越來越多的瀕危動物,面對生物多樣性減少的危機,不少的國家出台了相應的政策和措施來保護這些物種,以下關於保護瀕危野生動物的措施

保護瀕危野生動物的措施1

1、歐盟生物多樣性保護計劃

歐盟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戰略目標是:從根本上預測、防止及解決使生物多樣性顯著降低或丟失的原因,以逆轉生物多樣性降低或丟失的趨勢,並使歐盟領土內外的物種和生態系統(包括農業-生態系統)處於滿意的保護狀態。

歐盟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規劃出了一個明確的行動框架,並規定了總目標和部門目標。主要是以下4項內容:一是保護和持續利用生物多樣性;二是分享利用遺傳資源所產生的利益;三是研究、鑒定、監測和信息交換;四是教育、培訓和提高公眾的保護意識。

歐盟生物多樣性戰略行動計劃制定之後,英國政府成立了英國生物多樣性領導組,對英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提供戰略性指導;隨即成立了英格蘭、北愛爾蘭、蘇格蘭、威爾士4個領導小組,負責監測各行動計劃的實行,並進行提高公眾覺醒和教育培訓等工作。

2、美國保護瀕危物種的有關法規

美國進行了許多立法對瀕危物種進行保護,如,瀕危物種法、遷移鳥類條約法、魚與野生動物合作法、國家野生生物庇護所管理法、北美濕地保護法等。其中,最重要的屬瀕危物種法。

瀕危物種法禁止未有許可證對列入聯邦目錄的物種進行捕獲。但是伴隨性捕獲許可證的發放,允許資產所有者在其資產內有瀕危物種存在的情況下,進行其他方面合法的經濟開發活動。同時提供了一種管理部門與公眾和私營部門發展創造性的合作夥伴關系,來達到瀕危物種的平衡和綜合有序發展的辦法。例如,美國的國際造紙公司為砍伐作為其造紙原料的木材,制定了一個棲息地保護計劃,保護在公司東南部土地上的瀕危紅帽啄木鳥。計劃中描述了砍伐林木對紅帽啄木鳥的影響及減輕該影響的措施。措施包括建立近5300英畝、居住了25-30個該啄木鳥家族的棲息地,以增加啄木鳥的數量。

美國一項調查表明,至少有80%列入聯邦目錄的物種,其棲息地在私人土地上。管理部門認識到讓私人土地所有者介入瀕危物種保護的重要性,因而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來促進與土地所有者的合作。這些政策包括:候選物種保護協議,對許可證申請者在棲息地保護計劃中保護未列入目錄的物種進行鼓勵。這樣做的好處是:第一,可為許多物種提供早期保護,從而可避免將其列入目錄;第二,由於候選物種得到保護,可減少在發放許可證後,一個原來未列入目錄的物種被列入目錄,從而需對棲息地保護計劃進行修改的情況。

美國棲息地保護計劃的數量增加很快。1992年前只批准了14個棲息地保護計劃,但至2001年2月23日,管理部門已發放了343個以上的伴隨性捕獲許可證,其棲息地保護計劃覆蓋了2000萬英畝以上的土地,對200個列入目錄的物種和許多未列入目錄的物種進行了保護。

3、澳大利亞對野生物種商業利用的一些管理辦法

在澳大利亞,對野生物種的最大威脅是棲息地被清除。個體農民、牧場主或開發者為提高土地的使用價值,常常進行原生植被的清除,從而除去了野生物種的棲息地。因此,許多人認為,未來對澳大利亞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要找到一種機制,特別是經濟刺激,使得在私人土地上的自然棲息地能夠得到有效的保護及恢復。澳大利亞認為從其國內外的經驗看來,在管理得當的情況下,野生物種的商業應用可以成為這種機制之一。

澳大利亞一些經驗表明,給予瀕危野生物種一種價值,比沒有商業價值會導致對該物種的更大保護。例如,為獲取原產於澳大利亞的袋貂的肉供本國食用及出口用,持續地對其進行高水平的商業捕獲已有幾十年。但其數量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大量增加。再如,在澳大利亞BASS STRAIT 島上的土著居民商業捕獲灰鸌,以獲得其肉、油及羽毛供本地應用或出口用也有幾十年的歷史,但灰鸌的數量仍在增加。這都是由於商業捕獲對這些野生動物的棲息地的保護起了很大作用的緣故。

以上事例表明,只有在土地所有者能從棲息地上的野生生物獲得收益的情況下,他們才可能對這些棲息地進行保護。因此,應把天然棲息地看成為一種經濟資源,因為它有應用價值,並能與其他使用土地的方法進行競爭。把它看成是有經濟價值的,才能使它受到充分的尊重與保護。

澳大利亞管理野生物種的經驗表明,在技術上可持續性的採收或獵取是可以做到的。關鍵的問題是政府能否駕馭可能起破壞作用的經濟和社會力量。其中保證資源的擁有者看到管理良好的野生生物貿易具有經濟利益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對政府有關機構而言,野生生物商業利用企業家和動物保護團體的挑戰是如何對商業應用進行管理,以減輕風險,並達到最大程度的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及可持續的應用。

澳大利亞現有的管理職責分工是:聯邦政府主要管理進出口,並正進行對所有聯邦的`有關環境的立法進行綜合改革,將已有立法歸於三個部分:生物多樣性保護、環境保護及遺產保護。各州和自治州均有立法對野生生物進行管理,在政策和實踐中,均支持野生生物在生態學上可持續性的商業應用。

其它國家也有類似的實踐經驗:在南非,由於土地使用政策的改變,使野生物種的所有權回到土地所有者手中,使許多棲息地得到恢復與保護,許多野生物種的分布和數量大大增加,並且還帶來了許多社會和文化效益。

4、西方一些國家以犧牲他國資源為代價來保護本國資源

國際上已將對野生生物資源的佔有情況作為衡量一個國家國力的重要指標之一。隨著發達國家經濟基礎十分雄厚,非常重視本國生物資源的保護,憑借自身雄厚的經濟和科技實力,採取各種手段,大肆掠奪和控制發展中國家的生物資源,利用先進技術,加工成具有高附加值的植物葯或其它產品,再申請專利保護,並將成果以專利技術和專利產品的形式高價向發展中國家兜售,獲取高額利潤。一些發達國家通過對世界野生生物資源的控制,進而加速對發展中國家的市場佔有和經濟壟斷。發展中國家因此蒙受了巨大的經濟和資源損失,許多生物資源的原產國、提供國反而成了受害國。因此,西方一些國家富裕之後,確實注意了物種的保護,但是發達國家保護自己的資源更多是以犧牲發展中國家資源為代價的這種做法,應引起國際社會的高度重視。 CITES公約即《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的英文縮寫,亦稱華盛頓公約。締約於1973年美國的華盛頓,並於1975年正式生效。《公約》的保存國政府是瑞士聯邦政府。《公約》的宗旨是對其附錄所列的瀕危物種的商業性國際貿易進行嚴格的控制和監督,防止因過度的國際貿易和開發利用而危及物種在自然界的生存,避免其滅絕。到目前為止,《公約》已有160多個締約國。《公約》每兩年舉行一次締約國大會。

公約貿易是指物種的進口、出口、再出口和從海上引進(指從不屬於任何國家管轄的海域中取得的任何物種標本輸入某個國家)。

中國於1981年加入CITES公約組織。 中國是世界動植物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但資源大國,按人均資源情況,中國是資源貧乏國家。

中國為了進一步加強野生動植物保護和瀕危物種拯救繁育工作。已經建立700多個自然保護區和植物園、動物馴養繁殖中心等,這些保護區的建立保護了大量野生動植物,如峨眉山國家公園保護。上世紀末,全國已建立14個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20餘種瀕危物種人工繁育種群、400多處珍稀植物遷地保護繁育基地和種質資源庫、100多處植物園和樹木園,1000多種珍稀植物得到保護繁育。

保護瀕危野生動物的措施2

一、主要措施

1、加強管理,嚴禁濫捕盜獵。不亂殺動物、不捕捉動物、不販賣動物。

不虐待動物保護區野生動物的獵殺須嚴格控制。加強【槍】支彈葯及狩獵工具的管理,嚴令禁止偷獵、誘捕珍稀瀕危野生動物,對種群數量過多或有重要用途的野生動物,必須經過上級主管部門的批准,嚴格按照批準的數量捕獵。

2、不破壞他們的生長環境,營造棲息環境,解決食物短缺。在經過充分野外調查的基礎上,分析保護區野生動物的分布、活動規律、繁育、食物鏈等以及鳥類的遷徙規律、繁育特點、食物特性。在食物短缺的季節,對種群數量少及珍稀瀕危的野生動物提供食物。

3、野生動物的救護繁育。野生動物的救護實行個體的人工救護,對離群、受傷、感染疫病老弱的野生動物以遷地的方式進行人工救護、健康恢復、野生放生等措施,以維持和壯大野生動物尤其是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的種群。

4、加大高新技術推廣與應用力度,提高野生動物保護成效。加強與大專院校、科研機構的橫向聯系,一是國家制定了有關的技術規范,努力改善野生動物馴養繁殖的條件。比如,我國已經發布了國家重點保護物種馴養繁殖許可證管理辦法,獸類、鳥類、兩棲爬行類、野生動物、飼養場通用的技術條件等一系列相關的法規和技術的章程規范。通過這些制度和規程,對野生動物飼養的場地、衛生防疫以及飼養的技術條件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5、開展了一系列的野生動物馴養繁殖利用場所的清理整頓,對技術達不到要求的單位,及時整改,有的停止其經營活動。比如說對養熊取膽,通過清理整頓,我們使養熊場的個數,從九十年代的480多個,降到現在的68家,達到規劃要求的就留下來,其他的都予以取締。養熊取膽已經從以前的穿鐵背心、用小鐵籠等行為全部轉變為現在的自體造管引流無痛操作,並對熊的活動場所進行了極大的改善。

6、全面停止了一切利用活體動物來喂養猛獸的表演行為,規范了動物園、馬戲場等野生動物的展出和表演。

7、推出實行馴養繁殖活體野生動物的標識制度,努力建立馴養繁殖活體野生動物的檔案,強化管理措施,保障動物得到良好的待遇。

8、制定並發布了活體野生動物運輸的要求,按照國際標准和規范來推動我國野生動物運輸的管理,確保野生動物的運輸安全和動物的福利。

一是擴大我鄉保護范圍,搞好濕地生態環境建設。嚴禁圍湖造田,並對湖區進行功能、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環境評估,在此基礎 上,擴大保護區與提升原有的自然保護區級別;控制我鄉開發規模,嚴禁由於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城市化的擴張對湖區濕地的侵佔 ,同時,加強周圍縣區濕地保護能力建設力度,搞好濕地生態環境建設,從而保護我鄉的生物多樣性。

二、加強我鄉區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

抓好宣傳工作,充分利用各類媒體廣泛宣傳《野生動物保護法》等有關法律法規,做到人人皆知;及時發現各類破壞天鵝及鳥類資源違法犯罪活動的行為,嚴厲打擊非法獵捕、收購、運輸、經營鳥類的犯罪行為;不定期對城區鄉鎮經營野生動物餐館、酒店進行突擊檢查,查處違法犯罪團伙,遏制我鄉地區非法捕獵行為;堅持「防、打、管、建 」四管齊下,落實各項治理措施,及時有效地保護我鄉的野生動植物資源。

三、加強生物多樣性的研究。

針對當前的現狀,對湖區野生動植物資源種群數量、生態習性、繁殖規律等進行等動態監測,建立起我鄉野生動植物信息系統和野生動植物的繁殖和保護中心,從而利用先進的繁殖技術,不斷擴大我鄉野生動植物的種群數量, 最終實現對我鄉地區野生動植物的根本保護。

四、加強野生動物保護管理體系建設。

建設完善的管理體系,明確各個部門、地區的責任,同時,設立獨立的野保站,配備專職 的工作人員,進一步強化我鄉野生動物保護隊伍建設;是健全監測體系。在湖區多建立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站和監測點,完善微 山湖保護管理和監測網路體系建設;是積極開展宣傳教育工作,提高公眾的參與度,提高當地居民不販賣動物 保護野生動植物的意識,只有這樣 才能真正促進我鄉野生動物的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保護瀕危野生動物的措施3

一、瀕危物種的概念

什麼是瀕危物種?從字義理解,是指接近危險狀態的那些物種。科學上說,是指種群小,野外數量不增的生物類群,這里有兩層含義,其一,種群小,是指組成該物種種群總量的個體數量少,或者數量有限。但如果要問種群數量要低於多少才能認為是數量少呢?我們認為,不同的生物種類應有不同的准則。近年來有人提出最小有效種群的概念,有助於對此的理解。其二是野外數量不增。對有的長期適應進化,處於自然平衡狀態的種群,其數量可能是不增的,對於有的受環境脅迫和人類干擾而處於退化狀態的種群,其數量也可能是不增的;野外數量不增,可能意味著數量平衡,也可能意味著下降,如果這樣的種又是上面所指的小種群,那麼,就可稱之為瀕危物種。但真正要確定瀕危物種,還要靠相關領域的專家集體完成。目前,確定一個物種是否是瀕危物種的依據主要有,一是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編制的瀕危物種紅皮書(Red Data Book)及其相關的紅色名錄。二是根據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制定的瀕危物種名錄;三是《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名錄》,該名錄是國內有關專家,參考IUCN紅皮書的內容,制定國內的紅皮書,而後,以此為基礎,根據我國有吳生物保護的法律而制定。在上述幾種不同的名錄中,對瀕危物種又各自分為不同的等級。例如,我國出版的動物紅皮書使用了滅絕、瀕危、易危等級別(解眾,汪松,1995;解眾,陳焰,1997),不同瀕危等級的制定可用於不同的場合。隨著環境的不斷變化,物種的瀕危狀況處在經常的變化狀況,上述瀕危物種名錄需要不定期更新,這要有相應的專家組織來完成,表1是我國紅皮書中選定的瀕危動植物種類。通過與我國現存各類生物物種相比較(錢迎倩,1994),大致反映出不同類群生物的瀕危狀況。

二、瀕危物種的保護

物種的保護,一般有三種主要類型,即自養保護、圈養保護和基因保護。

自養保護,即保護區保護,是指自然生態系統狀態下保持物種的自然生長狀態,使之不受環境及人為活動的干擾。建國以來,我國的保護區事業有很大的發展。目前我國自然保護區的類型主要有四大類,生態系統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保護區、珍貴植物及各種植被自然保護區和自然歷史遺跡保護區。從1956年開始建立我國第一處自然保護區,截至1992年9月,中國已建立保護區708處,總面積5609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5.84%(李渤生,1994);截至1996年底,中國已建立保護區7」處,總面積7185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7.19%(政府白皮書,1996)。《生物多樣性公約》、《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等的頒布為物種保護提供了法律依據。

圈養保護,即公園保護,指利用動物園、植物園以及相關的國家公園將動植物限制在特定范圍內進行保護。以動物園的發展為例,1985年中國動物園協會成立以來,我國動物園發展很快,目前全國動物園和公園動物展區有170多處,其中具有一定規模的動物園有28個(李渤生,1994)。動物園的建設和發展為瀕危動物設立了避難所,對動物的飼養、繁育、實驗動物的研究、動物保護和動物學知識的宣傳起到了重要作用。論文發表,生態破壞。

基因保護,即基因庫保護,指利用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學技術將生物的遺傳基因保存下來的方法。例如,中國農科院系統的作物種質資源庫和在青海省建立的國家作物種子資源庫等等。

三、瀕危物種的研究

九五以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系列調研報告陸續出版,如《植物科學》、《動物科學》、《生態學》發展戰略等,發展戰略對生命科學的項目申請起宏觀調控作用。生命科學部在九五期間支持的重點項目中,包括「原生動物進化和多樣性」、「川、滇、藏交界地區陸棲脊椎動物系統演化的研究」、「重要植物類群區系演化的研究」、「重要生物類群的分子系統與基因進化規律的研究」、「中國珍稀瀕危鳥類的生態適應機制及保護對策」等等。上述項目與我國涉危動植物的保護有著密切的聯系。論文發表,生態破壞。這些項目的實施將在多大程度上推動我國保護生物學的研究,有賴於項目組主持人及相關單位科研處的共同努力,同時也關繫到下個世紀初我國生物保護事業的發展。九五期間,重大項目「中國關鍵地區生物多樣性保育的研究」也已開始批准實施,本項目將對生物多樣性、物種瀕危機制與保護開展研究,其研究結果對我國瀕危物種的保護、生態系統的持續維護提供理論支持。「三志」在九五期間被基金委特批為重大項目繼續給予支持。

四、分析與討論

一般來說,瀕危物種是一個相對的概念。物種不是從它產生那一天起就進入瀕危的,而是有它自身的發展過程。另外,有的瀕危物種也不一定總是處在瀕危狀態,也可能從瀕危狀態轉向正常。因此,確定一個物種是否為瀕危物種,除了上文提出的野外種群小,且數量不增兩個必要條件外,還要對物種產生瀕危的外在原因和內部條件進行全面分析,這樣,才能給出客觀准確的判斷。我們清楚,雖說IUCN確定了紅皮書和紅色名錄,我國也制定了重點保護動植物名錄。這些名錄也是需要不斷修訂的。論文發表,生態破壞。不僅應該關注名錄內的物種,那在名錄邊緣的物種,也是需要認真對待的。論文發表,生態破壞。

在已經確定的瀕危物種名錄裡面,那些物種是否得到有效保護,還有什麼科學問題值得探索,是當前的緊迫問題。論文發表,生態破壞。我國保護區建設雖說已有很大發展,但不可能把所有的瀕危物種都劃入保護區內。論文發表,生態破壞。而且,保護區建設,保護區管理的研究是我國的薄弱環節。已經劃入保護區的物種,其保護狀況如何,有無值得深入研究的理論問題,跟其他發達國家的保護區理論研究有多少差距,是需要關注的。對沒有劃入保護區的圈養生物,既要開展其生物學、保育繁殖的研究,有條件的,還可能移栽或放歸野外。對有的物種,可以使用野外保護和圈養保護相結合的辦法。東北虎、朱鶴的研究可稱為兩個特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