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校友處如何爭取資源
擴展閱讀
什麼是高消費用品 2025-05-14 07:56:11
石油管套長多少米 2025-05-14 07:53:08

校友處如何爭取資源

發布時間: 2022-08-17 03:22:56

① 有什麼適合大學生擴展人脈的方法跟途徑

大學生終有一天會踏入社會中,如果能夠在校園內提前擴展人脈是極好的,可以得到有效鍛煉,對以後職業生涯有很大幫助。

大學校園自由開放,閑暇時間又多,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起來,朋友多了路好走,多多結識志同道合好友,做一些對社會有意義,且積極正能量的事情。

② (17)美國大學如何利用校友資源

我們都知道,校友是美國大學最主要的「贊助商」之一,尤其是眾多的美國私立大學,很大程度上也是靠校友的捐助發展的。一方面學校盡可能讓自己的學生走向成功,另一方面已經走向成功的學生也會把母校當作事業和心靈的歸屬,這是一種良性循環,對校友、對學校都同樣重要。有時我會想,善於開發校友資源是否也是美國大學的一種傳統?抑或是教育理念? 兒子所在學校在國內進行面試時,曾經還開過一個小型的推介會,那次校方邀請了當時正在北京工作的兩位校友來現場,一位是在美國使館的律師,一位是美國某企業的亞洲區負責人,我記得他們當時表達了幾層意思,首先他們自己對大學的選擇也是很慎重的,一旦他選擇了這所大學,即使自己從這里畢業了,他的兄弟姐妹,甚至他們的孩子也會來這里讀書;同時他們又都是學校的捐助者,甚至還很幽默地說,未來你們(指在座的中國學生)的獎學金也有一部分是他捐助的。 當然我們也可以把這種推介會看作是「作秀」,但它有時也可能會傳遞一些信息。不可否認的是,美國大學確實有這樣的傳統,凡是父輩或祖輩在這里有過求學經過的,後代的錄取也是約定俗成。我好友的孩子從英國大學畢業後,一定要去哈佛大學讀碩博,為的就是自己的孩子未來能順利讀哈佛先鋪個路。 除了父輩或祖輩的校友經歷以外,為學校的長期資金捐助也是很重要的條件之一。假如家族前輩們為學校有過長期捐助,那後代的錄取就簡單多了,甚至還有人放言,砸500萬美金,可以讓孩子直接進哈佛!不知是否當真?即使當真,又有幾個誰能砸? 且不說這些現實的「實惠」,美國大學的教育很大程度上也培養了學生對學校的尊崇感,身為學生可以分享學校的所有榮譽,更要為學校的榮譽而終身努力,這又是一個良性循環。這種校園文化慢慢沉澱為一種信仰,而這種信仰,又讓這里出來的學生不論身處哪個時代,不論身處哪個地域依然是「校友一家人」! 其實,這種校友資源開發和利用也是耐人尋味。比如,這個春假,兒子與幾個同學又去了芝加哥,這次他們的目的一是想去轉悠幾所理想的大學,再就是想拜見一位老校友。據說,這位大約畢業於60年代的老校友,目前工作在芝加哥的金融街。兒子與我說起他們的想法的時候,我都很詫異,「你們怎麼找到他們的?」「人家願意見你們嗎?」這是咱們的慣常思維,但他們的傳統卻是「校友一家人」,學校可以為在讀學生提供所有校友的詳細情況和近況,而老校友也有義務接受年輕校友的各種咨詢。由此看來,當時他們在中國的面試現場邀請校友參加,也就少了些許的「作秀」成份,這可能就是美國大學的校友文化吧! 遠觀美國大學(18)美國大學的硬體和軟體遠觀美國大學(16)美國大學如何保證學生們的安全? 遠觀美國大學(15)為什麼美國大學假期這么多?遠觀美國大學(14)經濟危機下經濟專業熱度不減遠觀美國大學(13)留學後那些不是問題的問題 遠觀美國大學(12)申請美國大學的機會增多遠觀美國大學(11)兒子的美國室友失學了遠觀美國大學(10)金融危機中學校的承諾遠觀美國大學(9)中國學生與美國教授遠觀美國大學(8)國際學生節上的「中國人」 遠觀美國大學(7)中國學生最難適應的是什麼?遠觀美國大學(6)學校與家長是怎樣溝通的?遠觀美國大學(5)兒子的美國室友遠觀美國大學(4)學習就是冒險旅程遠觀美國大學(3)美國校園的中國印象遠觀美國大學(2)松與緊遠觀美國大學(1)開放與自由

③ 如何向領導爭取資源

列出行動計劃,人力資源計劃,按計劃要人就可以了。

④ 跨部門爭取資源的三個要點

摘要 3需求區分優先順序。如果所有事情都重要,就說明所有事情都不重要,如果所有事情都是緊急,就說明沒有事情緊急。我們了解對方的處境、理解對方的難處,就是為了正確的表達自己的需求優先順序,哪些是需要今天做的,哪些是本周,哪些事根本不急,如果空了順手最,只有尊重對方的工作和時間才會獲得別人的尊重。這一點是跨部門協作中最重要的一點,也完全體現了管理者的責任感和領導力

⑤ 同學聚會如何擴展人脈才不會顯得『吃相難看』

不知道大家是否和我有一樣的經歷,剛出大學校門那幾年,和同班同學的聯系非常頻繁。

趙某某在北京做導游,免費看風景,順便賺錢;孫某某在廣州服裝廠當普工,月薪六七千;周某某畢業後,一心想考公務員,最後如願以償,在鎮上上班......

對於很多人的去向,我很多都非常清楚。

如今我的工作是要經常出差的,多則兩個多星期,短則五六天,要是到了某位老同學工作的地方,大概率都會去看看昔日的同學,或喝一杯,或聊人生,或談彼此的生活。我還記得一次去湖北出差,見到了一位做房產銷售的同學,我們整整聊了一下午,跟我說他入這行是畢業後一年半老班長給介紹的,我說老班長在在湖北?他說不在這邊,回老家江西了。

下面這樣的情形大家見過嗎?如果某位同學創業成功了,肯定會有混得差的去找這位大款,大家湊在一起,合夥把生意做大。

我還清楚地記得一件事,和這位同學以前上學聊的不多,大家都叫他有才,畢業後在廣州搞物流,一次同學聚會,有四個同學也想從事物流行業,有才一聽,可以啊,我們一起到廣州去,按照江湖上的話說,他們到廣州闖天下了,別說,還真是那麼回事,幾個人都賺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一種感覺,剛畢業那幾年啊,真的感覺同學這個人脈資源真的非常重要。多年以後,這種感覺依然存在,但老同學人脈發展起來真的很難。

關於同學人脈,我認為也不要太過迷戀。

記得剛畢業半年,同學群突然發來一條消息:小周生病了,住院已經18天了。

班長隨後帶頭發言:「大家一起湊點錢,去看看小周。」

大約有七八個同學回應,其他的同學,我也知道消息肯定看到了,只是旁觀而已。

第二天中午,班長帶著2600塊錢到醫院看望小周。

小周和班長聊天說到:「其實說實話,我這次住院,花了三萬多。錢都是借的。一開始的時候,我也打了幾個電話給那些同學,但大家不想借我錢。哎,家裡窮沒臉面對同學。」

這話讓人心酸。

互相幫助的同學肯定是有的,但現在只是越來越少了。

放平心態去看待同學人脈,這樣才能打開同學人脈,不然你會失望的。

大家一定聽過一句話叫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大家讀書的時候其實就是同類別的人,一起努力學習,一起構件人生。後來,大家走上社會,目標必然就變了,再成一類人,很難了。

對於老同學這種人脈關系,希望大家抱著隨緣的態度和合適的常來往,和真誠的做朋友,保持自己的態度,這樣,就行了。

⑥ 職場上的資源競爭如此激烈,如何爭取資源

爭取資源取決於分配機制和誰來分配資源。

職場上的資源不外是人、財、物。這里不討論機關或本質是機關的事業單位或國企。

任何一個公司,從基本使命上來說都是為盈利而生的,正常而言核心業務也會是資源集中的地方,當然也會是競爭激烈的地方。要想在職場上有所作為,擠進或者靠近核心部門尤其重要,因為核心部門一般也是出幹部的地方。

做到中層,想繼續向上走,則不單純靠業務能力了,格局、情商、背景很多因素在起作用,但有一點不會變,資源分配最終取決於那個制定游戲規則的人,但再會玩職場游戲的人都會有犯錯的時候,所謂的人精也有出局的可能。

當你在職場有一定閱歷和經歷之後,最終會發現,你自己就是資源,做你自己的貴人,永遠比把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強!

⑦ 如何向上級爭取資源

我覺得主要還是先了解上級的意圖吧,因為在上級他自己想乾的事情方面,他肯定是比較支持的。第二個是自己要有想法,你要關於這個工作要有自己比較想要做的事情和自己的思路,第三個是要多和上級多多的溝通。相互了解,相互交流才能夠更好的得到支持。

⑧ 想建立一個校友群,目的是為了更好的聯系學校畢業的各界校友,形成一個互動的局面,資源可以達到共享,

看你校友的年齡層次。
1、在45歲以上的,上qq的較少。可以建立校友錄。
2、年齡較小的主要考慮qq群。
兩者結合起來最好。
反正這個比較難,年級之間甚至班級之間的同學不太願與不熟悉的人進行交流。能夠組織一次校友聚會,然後把這個推出來效果可能好些。
每屆要選出幾個熱心的校友,發揮他們的作用,才能夠把這個搭建起來的平台做好。
一點建議,供參考。

⑨ 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校友資源該怎麼用

1、近日,國務院下發了《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規劃到21世紀中葉,我國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數量和實力要進入世界前列。與以往不同的是,這一方案將「爭取社會資源、擴大辦學力量、拓展資金渠道」作為實現這一宏偉藍圖的一個需要突破的關鍵環節,而散落在社會各個角落的、數量眾多的大學校友,必將成為這一環節中一支必不可少的重要力量,如在美國,校友就被譽為「造就了常青藤名校」,是「大學取之不盡的金礦」。

2、在組織及工作層面上,要利用當前國家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以及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時機,徹底改變以往校友工作「口頭上重視、校慶時重視、想到湊款時重視」的現狀,將其納入到學校內部綜合治理改革體系中。一是從學校顧問委員會或咨詢委員會,甚至到校務委員會或理事會,都要有校友代表作為其重要成員;二要改變校友事務管理機構以往的邊緣角色,賦予它有協調全校資源進行校友文化建設的權力與威信保障,要配備更多年輕且有激情的專業人員,並保證其工作的積極性,校內其他機構及其成員也都有責任和義務為此投入時間和資源;三是要著眼長遠,把校友文化作為一項長期性的戰略性工作來謀劃,不能等到學生畢業後才開展校友工作,更不能把校友文化的培育僅僅寄託在校慶等幾次大的活動上;四是要開發或聯合開發滿足不同層次、類別的校友及其關聯群體需求的校友活動項目,並最大限度地降低各項目的進入門檻,以使盡可能多的人參與進來。同時,還必須對每一階段的成果予以及時地反饋,如麻省理工學院通過其在校園顯眼位置設立的一些電子廣告牌,時刻向過往的師生提醒校友捐贈給他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帶來的積極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