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資源縣有哪些魚
擴展閱讀
什麼是高消費用品 2025-05-14 07:56:11
石油管套長多少米 2025-05-14 07:53:08

資源縣有哪些魚

發布時間: 2022-08-17 03:21:27

⑴ 海洋生物資源有哪些

魚類資源
它是海洋生物資源中最重要的一類,如1981年世界海洋漁業捕獲量為6670萬噸,魚類為 5757萬噸,占 89%。魚類中以中上層種類為多,占魚類捕獲總量的70%左右。主要是鯷科(Engraulidae)、鯡科(Clupeidae)、鯖科(Scombridae)、鰺科(Carangidae)、竹刀魚科 (Scomberesocidae)、胡瓜魚科(Osmeridae)和金槍魚科(Thunnidae)等的種類;底層魚中,產量最大的是鱈科 (Gadidae),其次是鮃鰈類。 經濟魚類中年產量超過100萬噸的約10種。這10種中,除狹鱈(明太魚;Theragra chalcogramma)、大西洋鱈(Gas morhua)為底層或近底層種外,其餘8種都是上層魚類,它們是遠東沙瑙魚(Sardinops melanosticta)、沙瑙魚(S.sagax)、毛鱗魚(Mallotus villosus)、鮐(Pneumatophorus japonicus)、智利竹?魚 (Trachu-rus murphi)、 秘魯鯷(Engraulis rigens)、沙丁魚(Sardina pilchars)、大西洋鯡(Clupea hareugus)。在1981年,這10種魚的產量占海洋魚類產量的三分之一,可見它們在漁業上的重要地位。 從捕獲魚類的食物對象劃分:以食海洋浮游生物的魚類比例最大,約佔75%(其中食浮游植物的魚類約佔19%);食海洋游泳生物的魚類約佔20%;食海洋底棲生物的魚類約佔4%;剩下的1%則食各種類群的生物。 海洋魚類資源由於管理不當、利用不合理,有許多種的產量已出現明顯的下降趨勢,如狹鱈、大西洋鱈、大西洋毛鱗魚、太平洋的鮐魚和秘魯鯷等。這說明世界傳統魚類的資源開發已經比較充分,有些種的開發已經過度,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因此,要擴大魚獲量寄希望於發現和開發遠洋、深海的魚類資源。
軟體動物資源
是魚類以外最重要的海洋動物資源。據不完全統計,1981年世界海洋軟體動物資源采捕量約為469萬噸,占海洋漁業捕獲量的7.0%。其中頭足類(槍烏賊、烏賊和章魚)的年產量約為 130~150 萬噸。頭足類在大洋中(甚至近海區)常有極大的數量,能夠形成良好的漁場。但因對其種群結構及棲息移動規律了解較少,資源尚未很好開發利用,仍有較大潛力。自70年代後期以來,雙殼類的產量增長很快,僅牡蠣、扇貝、貽貝的年總產量就約 200萬噸,各種蛤類約120萬噸。
甲殼動物資源
1981年其產量為 310萬噸,在海洋漁業捕獲量中僅佔5%。但在經濟上很重要,特別是對蝦類(主要是對蝦、新對蝦、鷹爪蝦等屬)和其他游泳蝦類(主要是褐蝦和長額蝦科),1980年的產量已達170萬噸,比1976年的130萬噸,增長三分之一。蟹類產量也穩步增長,1975年約為40萬噸,1981年已超過80萬噸。南極磷蝦 (Euphausia superba)為主的浮游甲殼類每年約產45萬噸,可望有大的增長。蝦、蟹的市場價格超過魚類的很多倍,是目前頗受重視的一個類群。由於它們的壽命短,再生力強,因而已成為人工增養殖的對象。
哺乳類動物
包括鯨目(各類鯨及海豚)、海牛目(儒艮、海牛)、鰭腳目(海豹、海象、海獅)及食肉目(海獺)等。其皮可製革、肉可食用,脂肪可提煉工業用油。其中鯨類年捕獲量約2萬頭;
海洋植物
以各類海藻為主,主要有硅藻、紅藻、藍藻、褐藻、甲藻和綠藻等11門,其中近百種可食用,還可從中提取藻膠等多種化合物。當前世界海洋生物資源利用很不充分,捕撈對象僅限於少數幾種,而大型海洋無脊椎動物、多種海藻及南極磷蝦等資源均未很好開發利用;捕撈范圍集中於沿岸地帶,僅佔世界海洋總面積7.4%的大陸架水域,卻佔世界海洋漁獲量的90%以上。據估計,海洋中有機物平均單產為50克碳/米2·年,每年有200億噸碳轉化為植物;海洋每年可提供魚產品約2億噸,迄今僅利用1/3左右。海洋生物資源進一步開發利用的途徑為一開發遠洋(如南大洋)和深海的魚類及大型無脊椎動物,首先是水深200~2000米及更深處的資源。二開發海洋食物鏈級次較低的種類,如南極磷蝦資源。三大力發展大陸架水域的海水養殖和增殖業(如放養魚、貝類和蝦等),實現海洋水產生產農牧化。 此外,鯨類的產量每年約 2萬多頭,也是不可忽視的海洋生物資源。但已捕撈過度,破壞嚴重。 中國海洋捕撈業歷史悠久,但直到20世紀40年代,全國水產量每年只有50多萬噸。50年代有了較大提高,達200萬噸,60年代超過 200萬噸,70年代增到350多萬噸,但質量下降。渤海、黃海、東海的許多傳統性捕撈對象(如真鯛、小黃魚、大黃魚、鰳魚、鱈魚、鮃鰈類等)資源已嚴重衰落,出現了與世界各海域傳統漁場類似的情況。

⑵ 我國海洋魚類資源介紹

這個網站多著呢!http://www.soa.gov.cn/kepu/yu/yul.htm
還有這個:
http://www.gzocean.com/servlet/web.Controller?service=ListAquatic&target=aquatic/listaquatic_go006.jsp&sort=GO093
漫話海洋魚類
海洋是魚類的主要棲息地,從兩極到赤道海域,從海岸到大洋,從表層到上千米深淵均有海洋魚類的蹤跡。生活環境的多樣性,導致了海洋魚類的多樣性,但由於組織、結構、機能上相似,產生了一系列共同特點。人們根據魚類的共同特點,給魚下了如下的定義:魚是以鰓呼吸、用鰭運動、大多數體表被有鱗片、體內一般具有鰾和能變溫的海洋脊椎動物。從這個定義來看,海洋生物中凡是具備用鰓呼吸、用鰭游泳並終生生活在水中的脊椎運動,不管它像不像魚,也肯定是魚。例如海馬,渾身上下沒有哪一處讓人覺得它像魚,可事實上海馬具備上述魚的特徵,是屬於不折不扣的魚類:而另外一些被冠以魚的稱呼的海洋生物,婦墨魚、鮑魚等,要麼屬於軟體動物,要麼屬於哺乳動物,雖然被約定俗成地叫做魚,其實躡魚類一點關系也沒有。

人類對海洋魚類的研究歷史可溯源久遠。公元前4世紀,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在他的《動物志》一書中記錄了生存於愛琴海的115種魚類,並對魚類的結構、繁殖、洄遊等方面作了較為系統的敘述。我國是世界上開發、利用、研究海洋魚類最早的國家之一。1975年在山東膠州灣畔發掘的古墓,就證實了中國遠在新石器時代,就能捕撈鰳魚、梭魚、黑鯛、藍點馬鮫等多種海洋魚類。在古代的著述中,不僅有魚類習性、漁期的詳細記述,而且有海魚的生長、繁殖和生態等方面的知識。

近代海洋魚類的研究,據說是由法國學者G.B.居維葉和A.瓦朗西納發表的《魚類自然史》開始,以後各國學者對海洋魚類的洄遊、繁殖、生長及其資源的分布和開發進行了大量調查和研究,其中以「挑戰者」號、「信天翁」號、「丹納」號等海洋調查船的工作成就最為顯著。20世紀50年代以來,人們廣泛應用電子顯微鏡、衛星遙感等高新技術,對海洋魚類的組織、生理和生態進行了大量研究,50年代我國對中國海洋魚類進行了大規模的普查,先看出版了一系列魚類專著,對魚類的生理、生態和遺傳等方面進行了研究開發。

據調查。目前魚類共有21 723種,其中海洋魚類約有1.2萬種。中國的海洋魚類總數有3187種。對這些魚類的分類,比較通行的是分為三個綱。

一是圓口綱(Cyclostomata)是最為原始的魚類,無上下頜,故又稱為無頜類。體表裸露無鱗,體形細長呈鰻形,骨骼完全為軟骨。無偶鰭,無肩帶和腰帶,脊索終生存在,元椎體。具有單獨不成對的鼻孔,由內胚層形成的腮處於肌肉囊中,並開口於體外。

二是軟骨魚綱(Chondrichihyes)。內骨骼全力致骨,但常以鈣化加固,元任何真骨組織:體表被有盾鱗、棘刺或裸露無鱗。腦顱無接縫。頭部每側具有鰓裂,開口於體外。腸短,內具螺旋瓣。無膘。雄住具有腹鰭內側特化而成的交配器,稱為鰭腳。行體內受精。卵生,卵胎生或胎生,為歪形尾,軟骨魚綱魚在海洋里分布很廣,但以低緯度海域為主。

三是硬骨魚綱(Osteichthyes)。是魚類中呈高級的,也是現在最繁盛的一綱。內骨骼出現骨化,頭浮常碴有膜骨,骨骼具有骨縫。體表被有硬鱗或骨鱗,或裸露無鱗。外鰓孔1對,鰓間隔退化,鰓絲為雙行的鰓條所支持,通常有膘,鰭條多分節,腸內無螺旋瓣。有些魚有背肋和腹肋,耳石堅實。一般為體外受精,無泄殖腔。現知全世界硬骨魚類大約有18 000種。

海洋魚類的體型一般可分為:①魚雷型,這類體型的魚棲息於中層水域中,最善於游泳,如鮐、鯔梭、金槍魚等。②箭型。與魚雷型相似,但身體更為延長,奇鰭後移,棲息於表層水中,善於游泳,如狗魚、頜針魚等,③側扁型。這種體型的魚,背腹軸高度增加,左右兩側極扁,又可分為斑鰶魚型、翻車魚型和鮃鰈魚型,分別棲息於近底層和底層。④蛇型。這種體型的魚身體細長,橫斷面幾為圓形,一般棲息於海底植物叢中,如鰻鱺、海龍等。⑤帶型。身體高度延長為側扁型,不善於游泳,如帶魚、皇帶魚等。⑥球型。這種體型的魚身體幾呈球形,尾鰭一般不發達,如箱魨、某些圓鰭魚等,⑦縱扁型。這種體形的魚背腹軸高度縮小,體型扁平,如各種鰩、鮟鱇等。

魚類的鰭是魚的主要運動和平衡器官。成對的叫偶鰭,包括胸鰭、腹鰭;不成對的叫奇鰭,包括背鰭、臀鰭和尾鰭。尾鰭生於魚的尾部未,有轉向和推動等作用,一般分為圓形尾(上下葉大小相等,如鮐、金槍魚等)、歪形尾(上葉比下葉發達,有助於向上活動,如鯊魚)、正形尾(下葉比上葉發達,有助於向下運動,如飛魚)。

魚類的繁殖方式有3種,即卵生、卵胎生和胎生。絕大多數的魚屬於卵生。卵生的魚類一般將成熟的卵直接排放於水中,進行體外受精,並完成全部發育過程,但也有少數魚類(如一些鯊魚)是體內受精,受精卵依然在體外發育。卵胎生的魚類一般是卵子在體內受精,受精卵在體內發育,但胚體的營養是依靠自身的卵黃供給,與母體無關系,如白斑星鯊、白斑角鯊、日本偏鯊、許壓犁頭鰩、海鯽和黑(魚君)等。胎生的魚類一般是卵在母體內受精發育,受精卵形成的胚體與母體發生血液循環上的聯系,其營養不僅來自本體的卵黃,也需母體供給,如灰星鯊等。魚類的產卵量比陸生脊椎動物高得多,其產卵數因種類不同相差十分懸殊,如從產數粒大型卵(如多種鯊魚)到產3億粒浮性卵(如翻車魚)。一般是產卵後不護卵的魚,產卵量較大,如真鯛產100萬粒左右,鰻鱺產700~1500萬粒;產卵後進行護卵的魚,產卵量較少,如海馬產卵數十粒到數百粒。

魚類在各個階段的生長速度和個體的大小都極不相同。研究表明,個體最小的魚是微蝦虎魚,體長只有7.5-11.5毫米;最大的可達20米,如鯨鯊。魚類生長最迅速時期,通常是在性成熟以前,此後,魚類攝食的大部分餌料用於性產物的成熟和儲備脂肪,只有小部分用於長度的增長,因而生長緩慢下來,到了衰老期,長度生長幾乎完全停止。各個魚種的生長速度也很不相同,有的魚孵出後一年即可長到與親體一樣大小,有的魚卻要經過多年才能長到與親體一樣大小。魚的壽命也依種類而異。鰕虎魚科和燈籠魚科的一些種類壽命不到1年,而某些鱘科的魚可活到l00多歲。產於我國浙江沿海的大黃魚已發現最高年齡為29歲,大西洋釁魚最長壽命為23歲。有一些魚類在第一次性成熟產完卵以後,便全部死去,如大麻哈魚和歐洲鰻鱺。

由於種類的不同,魚類在攝食方面也表現出很大的差異。如果按所攝食物的性質來劃分,魚類又可分為植食性魚、肉食性魚和雜食性魚3種。植食性魚,餌料以浮游植物為主,如遮目魚、梭魚、藍子魚等;肉食性魚,一般以動物為攝食對象,海洋中大多數魚類屬於肉食性魚,如帶魚、石斑魚、大黃魚、鯨鯊、姥鯊等。雜食性魚是指攝食兩種以上性質不同的食物,有動物,也有植物,並兼食水底腐殖質,如斑鰶、葉鰺等。魚類不同的食性,直接影響它們的運動強度。一般肉食性魚類的運動強度大,生性猛烈,而植食性魚類的運動強度較弱,性情溫和,食性的差異和運動強度的強弱也直接影響魚的肉質。

海洋魚類是人類的朋友,也是人們喜受的食品。人類要為魚類提供休養生息的機會,保護好海洋的生態環境,為魚類生存創造一個良好的自然環境。

⑶ 東莞東江的魚類資源怎麼樣

東江是中國珠江的主要支流之一,長523公里,流域面積佔全珠江流域的6.3%,它發源於粵北及贛南,主流尋烏水發源於江西省尋烏縣大竹嶺及椏髻缽山(流經東江源村),屬山區性河流。下游在石龍以下分東江北幹流,在匯入增水和綏福水後,西流至增城,從虎門注入獅子洋入南海。東江南支流,在匯寒溪水後分許多汊流,經獅子洋入南海。東江流經的城市有龍川、河源、惠州及東莞。東江河源以南河段可以通航,是香港供水的主要來源。
東江東莞段主要經濟魚類:
1982年- 1984年,東莞有魚類15 1種,分隸17目44科,其中洄遊性魚類8種,河口性魚類47種。鯉形目、鱸形目和鯰形目組成東莞內陸自然水域原生態魚類的主體,約占魚類總數的8 0 .1%.而2005年-2010年復查,東莞僅存魚類107種,分隸18目4 0科,其中原土著魚類9 6種,隸屬15目3 4科。市海洋與漁業局研究員張邦傑調查發現,近30年間,有2目10科5 6種土著魚類消失,減少37 .1%,生物多樣性下降。而外來入侵魚類增多3目6科11種,從原先佔有比例的2 .6 %增至14%.

⑷ 黑龍江擁有中國漁業資源最豐富的河流,主要出產哪些魚

黑龍江省水域遼闊,黑龍江,松花江,嫩江,烏蘇里江等一千八百多條大小河流縱橫交錯,還夾雜著無數的湖泊。千百年來,她們哺育著黑龍江大地上的萬物,富饒的水產資源,更為她增添了奇異的光彩,體重二千餘斤的鯉魚,名貴的大麻哈,哲羅,細鱗,鱘魚等冷水性魚是它的特產。

還有施氏鱘,是國寶級的珍品。瀕危等級:易危。分布於黑龍江流域,自黑龍江上游至俄羅斯境內的黑龍江河口均有。黃顙魚、鯉魚、草魚、鯇魚、鯽魚、鰱魚、鯰魚等等均出產。

黑龍江原為中國內河,僅次於長江、黃河,為第三大河流。黑龍江,因河水含腐殖質多,水色發黑得名。清代,沙俄迫使清政府簽訂不平等的《中俄璦琿條約》《北京條約》,上中游被劃為中俄兩國界河。

⑸ 魚業資源包括哪些

是指具有開發利用價值的魚、蝦、蟹、貝、藻和海獸類等經濟動植物的總體

⑹ 魚類資源多少,種類豐富與否與什麼有關

魚類,是最古老的脊椎動物。部分不同染色體數目的雜交的後代依然有生育能力。它們幾乎棲居於地球上所有的水生環境,從淡水的湖泊、河流到鹹水的大海和大洋。魚類是終年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用鰭輔助身體平衡與運動的變溫脊椎動物。根據已故加拿大學者統計,全球現生種魚類共有24618種,占已命名脊椎動物一半以上,且新種魚類不斷被發現,平均每年以約150種計,十多年應已增加超過1500種,目前全球已命名的魚種約在32100種。是脊椎動物亞門中最原始最常見的一群。
魚肉富含動物蛋白質和磷質等,營養豐富,滋味鮮美,易被人體消化吸收,對人類體力和智力的發展具有重大作用。魚體的其他部分可製成魚肝油、魚膠、魚粉等。 有些魚類如金魚、熱帶魚等體態多姿、色彩艷麗,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我國有著漫長的海岸線、眾多的江河湖泊,魚的種類十分豐富。據調查,我國淡水魚有1000多種,著名的「四大家魚」(青魚、草魚、鰱魚、鱅魚)和鯉魚、鯽魚等都是我國主要的優良淡水魚品種;我國的海洋魚已知的約有2000種,常見的有帶魚、大黃魚、大馬哈魚等。

⑺ 資源縣上樑水庫給釣魚嗎

摘要 1、黃土梁水庫可以釣魚,大家可以前往

⑻ 西沙群島有哪些魚

1.馬鮫魚

馬鮫魚,Scomberomorus niphonius,體形狹長,頭及體背部藍黑色。一般體長為25~50厘米、體重300~1000克。分布於北太平洋西部,中國產於東海、黃海和渤海.

體形狹長,頭及體背部藍黑色。上側面有數列藍黑色圓斑點,腹部龍白色,背鰭與臀鰭之後有角刺。在夏秋季常結群作遠程洄遊。

馬鮫魚刺少肉多,體多脂肪,與「雪菜」同燒鮮美異常,可作「熏魚」,也可用鹽腌制,是下飯佳餚。

2.紅魚

紅鰭笛鯛,Lutjanus erythopterus , 台灣稱為「赤鰭笛鯛」,本地俗稱紅魚、大紅魚、紅笛鯛。紅鰭笛鯛屬硬骨魚綱、輻鰭亞綱、鱸形目、笛鯛科、笛鯛屬。

長橢圓形而略高,背緣呈弧狀彎曲。兩眼間隔平坦。前鰓蓋缺刻不顯著。鰓耙數21-22。上下頜兩側具尖齒,外列齒較大;上頜前端具犭齒4顆;下頜前端則為排列疏鬆之圓錐狀齒;鋤骨齒帶叄角形,其後方無突出部;齶骨亦具絨毛狀齒;舌面無齒。

體被中大櫛鱗,頰部及鰓蓋具多列鱗;背鰭、臀鰭和尾鰭基部大部分亦被細鱗;側線上方的鱗片斜向後背緣排列,下方的鱗片則均與體軸呈斜行排列。背鰭軟硬鰭條部間無明顯深刻;臀鰭基底短而與背鰭軟條部相對;背鰭硬棘XI,軟條13-14;臀鰭硬棘III,軟條8-;9胸鰭長,末端達臀鰭起點;尾鰭叉形。體呈粉紅色或紅色,腹部較淡,體側無任何縱帶;頭背部由背鰭起點至吻端有一暗色斜帶;幼魚時,尾柄上有鞍狀斑,各鰭紅色。

3.飛魚

銀漢魚目(Atheriniformes)飛魚科(Exocoetidae)約40種海洋魚類的統稱,以「能飛」而著名,所以稱飛魚。但飛魚不是飛翔,感覺上好像是在拍打翼狀鰭,其實只是滑翔。

飛魚長相奇特,胸鰭特別發達,像鳥類的翅膀一樣。長長的胸鰭一直延伸到尾部,整個身體像織布的「長梭」。憑借自己流線型的優美體型,飛魚可以在海中以每秒10米的速度高速運動。它能夠躍出水面十幾米,空中停留的最長時間是40多秒,飛行的最遠距離有400多米。飛魚的背部顏色和海水接近,它經常在海水表面活動。常成群地在海上飛翔,形態像鯉魚,鳥翼魚身,頭白嘴紅,背部有青色的紋理,它常常夜間飛行。

4.鸚嘴魚

鸚鵡魚(學名:Amphilophus)或稱鸚嘴魚,隆頭魚科的屬類,俗稱有鸚哥魚、鸚嘴魚、紅楔鯛等,是生活在珊瑚礁中的熱帶魚類。因其色彩艷麗,嘴型酷似鸚鵡嘴型而得名。

另有一種由美洲慈鯛雄紅魔鬼魚和紫紅火口雜交培育成的淡水賞觀魚,因體色鮮紅,又稱為血鸚鵡。

鸚嘴魚是分布於熱帶與亞熱帶的珊瑚礁海域,鸚嘴魚與隆頭魚是完全不同的大型魚。

5.寶刀魚

寶刀魚,Chirocentrus dorab ,鯡形目(Clupeiformes)寶刀魚科(Chirocentridae)的純海水魚,學名為Chirocentrus dorab。寶刀魚為肉食性,攻擊並掠食其他魚類,這不同於以浮游生物為食的其他鯡類。兩齶具大牙,以捕捉並咬緊獵獲物。外觀同鯡科(Clupeidae)魚類相似,體長形銀色,尾鰭叉狀。

(8)資源縣有哪些魚擴展閱讀:

西沙群島動物資源:

西沙群島珊瑚礁為世界上著名的四大高生產力區域類型之一。西沙群島的珊瑚礁魚類有432種,占本區海洋魚類種數的81.3%。

海域海洋底棲生物類的棘軟珊瑚科有6屬6種,水螅珊瑚2屬7種,屬於潮間帶腔腸動物類的鹿角珊瑚科有11種,蜂巢珊瑚科5種,濱珊瑚科3種,杯形珊瑚科3種,木珊瑚科3種,石芝科3種,類尖柳珊瑚科有3種,菌珊瑚科有2種,軟柳珊瑚科有2種,褶葉珊瑚科有1種,梳狀珊瑚科1種,枇杷珊瑚科1種,丁香珊瑚科1種,鐵星珊瑚科1種,奇軟珊瑚科1種,叢柳珊瑚科1種,鞭柳珊瑚科1種等。

西沙海域共發現底棲甲殼動物41種,隸屬13科28屬,其中以短尾類種數最多,共25種,隸於5科15屬,主要的蟹類有扇蟹、蜘蛛蟹、梭子蟹、磁蟹、蛙蟹、王蟹、菱蟹等,以扇蟹科種類最多,共6屬11種。蝦類資源約有200多種,主要品種有錦綉龍蝦、密毛龍蝦、中國龍蝦、黑吉對蝦、日本對蝦、近緣新對蝦、大額仿對蝦、鷹爪蝦、磷蝦、糖蝦。

西沙群島海域已發現的底棲軟體動物19科25屬26種,僅次於甲殼類動物,列西沙海域底棲生物種類總數的第二位。在雙殼類中,鳥蛤科有3屬3種,簾蛤科2屬3種,銼蛤科2屬2種。潮間帶軟體動物51科287種。西沙礁盤區域游泳魚類平均生物密度平均密度比外海高;梅鯛類生物密度最高,主要密集於東島、永興島、七連嶼等海區。

⑼ 貢江都有哪些魚類資源

青魚,鱅魚,鰱魚。貢江是贛江的兩條支流之一,經贛江流入鄱陽,為保護貢江水系生態環境,促進捕撈增效與漁民增收,於都縣於2006年啟動了漁業資源增殖放流活動,6年來累計向貢江放流魚苗80餘萬尾。

⑽ 江西臨川自然資源所有哪些

土地,礦產,森林,草原(草地),濕地,水等。
區內地層出露齊全,岩漿活動頻繁,地質構造復雜,成礦條件優越,礦產資源豐富。是我國主要的有色、稀有、稀土礦產基地之一,魚類資源也非常豐富,系全國淡水魚重點之一,鄱陽湖更是聞名中外的「魚庫」。
自然資源有石油、煤、金屬、天然氣、森林、土地、水、可燃冰、動物、植物等。自然資源指的是地球提供給人類衣、食、住、行、醫所需要的物質原料,也稱為地球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