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學習海洋資源如何導入
擴展閱讀
什麼是高消費用品 2025-05-14 07:56:11
石油管套長多少米 2025-05-14 07:53:08

學習海洋資源如何導入

發布時間: 2022-08-15 11:52:46

A. 品德與社會藍色的星球怎樣導課堂

一、教學目標:
1、知道地球的形狀和大小。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位置。
2、認識地球儀,了解世界的海陸分布以及比例。了解地球表面主要陸地地形的種類和基本特徵。
3、在認識地球儀的過程中體會世界的海陸分布以及比例,認識地球表面主要陸地地形的種類和基本特徵。
4、培養學生初步探究地球儀的意識,讓學生在認識地球儀的基礎上自主學習地理知識。
5、讓學生初步樹立「人類只有一個地球」的意識,懂得要保護地球。激發學生保護現有生存環境的熱情。
二、課前准備:
1、課前搜集地球、七大洲、四大洋的概況
2、准備地球儀、地圖。
3、學生課前要搜集有關地球的圖片、文字資料。
三、教學課時:第1課時:地球的基本常識與人們認識地球的簡單歷程。
第2課時:海洋探秘。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了解地球是一個「水球」。 從「新聞鏈接」入手,讓學生通過觀察從太空拍攝到的地球圖片感知地球是一個球體,更是一個水球。
1、小小討論會:通過學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資料,對地球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培養學生逐步養成互相交流學習成果的好習慣。
2、教師指導活動
(1)談話導入:同學們,課前老師讓大家搜集有關地球的資料,你們有什麼收獲啊?
(2)組織學生交流:剛才的幾位同學都談了自己的收獲,還有很多同學也想說,現在請大家在小組里說說你的收獲吧。
(3)教師巡視,指導。
二、介紹地球的水陸分布。
1、地球的水陸分布
(1)認識地球儀:為什麼說地球更像是一個水球呢?
(2)組織學生自由交流,尋找答案。
(3)教師在旁指導,學生匯報小結:地球表面分為陸地和海洋,其中海水所覆蓋面是70%,陸地卻不到30%。
(4)小結:
2、認識地球儀
(1)教師出示:這就是地球的模型——地球儀,在它上面透露了很多信息。並出示圖片或者資料片。
(2)組織學生結合自己的收獲觀察地球儀和圖片。
(3)引導學生指圖交流了解知識:
人們通常把地球分為七大洲和四大洋。
地球分北半球和南半球。
南半球的水陸分布和北半球的水陸分布。
世界最大的的洋是?最小的洋是?
三、地球的水循環
1、出示海洋陸地水循環圖,引導學生觀察。
2、學生分小組交流研究。
3、答「記者」問。
(1)通過剛才的學習觀察,相信同學們一定有很多問題要問,現在我們就來一場「新聞發布會」,同學們就是「小記者」,老師可以回答你的問題。
(2)教師與學生互動。
4、小結:結合「知識卡」,老師可深入說明海洋陸地的如何水循環的。從而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我國的淡水資源不足嚴重製約了我國人們的生存,呼籲同學們要珍惜水資源。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人類對海洋的探索、開發和利用。
1、師導入:一直以來,人類都沒有停止過對海洋的探索。對海洋的探索過程就是人們不斷認識地球的過程。
2、學生自學P4-8,了解海洋的奧秘。
3、學生交流學習收獲。
二、組織活動
活動一、海洋知識擂台賽。
1、讓學生課前搜集有關海洋的基本知識,並將其設計成問題。
2、把准備好的問題交給主持,在小組展開知識競賽。
3、為了避免問題重復,主持人先篩選後再提問。
活動二、海底探寶。
1、師展示相關的圖書、圖片和影像資料。
2、了解海洋豐富的資源,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3、學生代表總結,加以歸納和延伸。
三、了解海洋的可持續發展,保護海洋資源
1、引導學生認識海洋蘊含著大量的資源,如:水產資源、鹽業資源、石油資源等。
2、讓學生去進一步了解海洋還有哪些重要的資源,感受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3、通過漁民捕魚今昔對比的圖片讓學生感受到海洋資源正在受到極大的破壞,認識保護海洋的重要。
活動三、保護海洋,你我有責。(三個「一」)
(1)每人設計一句保護海洋的宣傳標語。
(2)分四人小組出一份以保護海洋的主題的手抄報。
(3)班裡的宣傳委員也要出一期保護海洋的板報。
活動結束後,評出各項的優秀獎和創意獎並頒獎。(待學生課後完成了,再進行)
四、深化感知
1、同學們既然知道了海洋資源重要,你認為今後應該怎麼做?
2、有了想法固然很好,但是我們的能力有限,那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3、保護海洋就像保護地球一樣,地球就是我們人類的生存之母,你有什麼話想對她說嗎?

B. 六年級上冊科學我們應如何開發海洋資源

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寶貴財富。當前,隨著陸地資源短缺、人口膨脹、環境惡化等問題的日益嚴峻,各沿海國家紛紛把目光投向海洋,加快了對海洋的研究開發和利用。一場以開發海洋為標志的」藍色革命」正在世界范圍內興起。 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經濟的發展,滿足了人類向海洋要效益的願望,但在海洋開發迅速升溫的同時,海洋資源也正在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現實令人擔憂也令人思考:海洋開發應該走一條什麼樣的道路?海洋資源開發過程中如何避免人類在開發陸地資源時曾經有過的失誤?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為人類合理開發和利用海洋資源提供了方法論指導,促使人們從可持續發展的高度來認識和開發海洋。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對海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具有特殊的意義

C. 如何利用海洋資源

海洋資源的大概分類及利用概分如下:
1.
海洋生物資源:
a.
食用。
b.
葯用:本身是葯,或者可由生物體提煉出葯物。
c.
科研用途。
d.
娛樂用途:飼養、觀賞。
e.
農用:餌料。
f.
生物能。
2.
海洋物理(能源)資源:
a.
發電:波浪發電、潮汐發電、溫(鹽)差發電、......等。
b.
冷卻、降溫。
3.
海洋化學資源:
a.
海水淡化。
b.
海水中直接提取痕量元素:金、鈾、氘、溴、碘、鎂、鉀......等。
c.
海水中直接提取化合物:食鹽、芒硝、石膏、重水、鹵水......等。
4.
海洋地質(礦物)資源:
a.
錳核。
b.
石油、天然氣。
c.
礦砂、底砂。
5.
海洋觀光資源:休閑娛樂。
6.
海水直接利用:
a.
利用冰山提取淡水。
b.
海水冷卻核電廠發電機組及其他機械。
c.
海水脫硫。
d.
沖洗。
e.
稀釋。
**對於任何自然資源,不利用就是最好的利用!

D. 正方,人類應該加強對海洋資源的開發的資料

一、「海洋地理」結構分析

(一)「海洋地理」在高中地理課程中的地位

覆蓋地球表面71%的海洋,是太陽系其它星球所見不到的最為獨特地理景觀。盡管月球表面上的某些區域,也被人類冠以「風暴海」等地名,但事實上那裡連一滴海水也沒有。海洋是雲雨的故鄉、生命的搖籃、資源的寶庫、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第二空間」。隨著世界經濟發展、科技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類對資源的需求與日俱增,人口、資源、環境問題進一步加劇,海洋環境的研究,海洋資源開發利用、保護和管理,以及海洋教育已受到各國普遍重視。1978年以來,我國中學地理課程中曾幾度試圖加強海洋地理教育,終因開課的學期及課時太少等各種客觀原因,而屢屢出現反復。

海洋地理是地理科學與海洋科學相互結合的一門綜合性學科,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得到迅速發展,具有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技術科學相互交叉滲透的特點。海洋地理的研究對象除海洋水體外,還包括海岸與海底,其研究范圍涉及到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大氣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層。研究內容主要包括海洋地理環境、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海洋環境保護、海洋立法與管理以及海洋信息技術發展應用等。

我國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海疆遼闊,瀕臨太平洋與邊緣海。根據1994年11月16日生效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和我國政府的主張,我國在「四海一洋」所轄海域面積達300萬平方千米,相當於陸地面積的近1/3。

除了蘊藏豐富的海洋資源以外,遼闊的海域還是交通的通道、防禦外敵入侵的天然屏障,開發利用海洋、發展海洋事業與中華民族的文明發展息息相關。特別是21世紀中葉,我國人口將達到15-16億的高峰期,由於陸地資源人均佔有量少,環境壓力大,海洋客觀上已成為我國後備資源基地及某些主要戰略資源的接替區。大力發展海洋產業,是解決我國人口、資源、環境壓力最現實、有效的途徑之一。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沿海大國,國民經濟要持續發展,必須把海洋的開發和保護作為一項長期戰略任務。因此,對廣大青少年學生開展海洋教育,在高中地理選修模塊中開設「海洋地理」,從一開始起就得到政府部門以及教育界、科技界的普遍贊同與支持。再從國際上看,目前世界各國在加強海洋調查、研究和發展的同時,普遍重視培養國民的海洋意識。我國普通高中開設《海洋地理》選修課程,是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需要,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

正如「旅遊地理」模塊並非只限定在旅遊資源豐富地區學校選修一樣,「海洋地理」模塊也不僅僅局限於沿海省區各中學的高中生選修。除了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等方面規定的課程目標以外,「海洋地理」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要求達到的目標是:努力增強未來勞動者的海洋意識,重視對海洋資源開發與環境的保護,改變長期以來形成的「重陸輕海」的傳統觀念,以及「靠海吃海」、酷捕濫墾等自私落後的觀念,樹立新的海洋權益觀、海洋經濟觀和海洋保護觀以及愛海、護海、凈海、養海的社會新風尚。

(二)「海洋地理」內部結構分析

「海洋地理」作為高中階段地理課程中的一個選修模塊,分為四大部分,每一部分都有相對獨立的內容,但彼此之間又密切聯系。其中:「海洋和海岸帶」以探究海洋地理基礎知識為主,強調海洋自然地理時空分布規律和主要形成原因。「海洋開發」多結合海洋資源開發實例,強調開發特點、現狀及前景。「海洋環境保護」側重理性分析、探究海洋環境問題的形成機制以及減災防災的對策措施,培養科學方法、科學決策能力,並將地理知識與技能升華為現代公民必備的環境價值觀和珍愛環境的倫理觀念。「海洋權益」試圖從各國普遍關心的海洋維權問題入手,讓學生初步接觸到一些有關政治地理的基本內容,通過了解錯綜復雜的國際海洋斗爭,培養學生的全球意識和愛國情感。

二、「海洋地理」「標准」解讀

(一)學習目標及其內容選擇

海洋是地球水圈的主體,是構成人類生存環境的基本要素,並通過影響地球氣候,調節大氣溫度和濕度而直接影響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海陸位置、海岸線性質以及相對溫和濕潤的海洋氣候等環境因素,對於民族特徵、文化背景等人文素質以及國家對外政策的制定,也都會產生深刻影響。

本模塊的學習目標與高中地理課程總體目標相呼應,考慮到作為一門新開設的地理選修課程,海洋地理在內容選擇上主要圍繞「探索海洋奧秘」、「開發海洋資源」、「保護海洋環境」和「維護海洋權益」方面,突出「學習有用的地理」,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

1.海洋和海岸帶

主要介紹海洋地質地貌、水文、氣候等有關海洋自然環境方面的基礎知識,並通過對海岸帶地區的自然景觀及開發利用等問題的初步認識,關注海洋與陸地、海洋與人類生存與發展等更深層次問題的關注。這一部分主要內容包括海底地形成因及分布規律的解釋;海水的基本特徵,例如海水的理化性質、海水的物質循環和能量轉換等。海洋中的物質循環和能量轉換,主要是通過海水運動以及「海-氣」相互作用實現。而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都是在「海-氣」相互作用過程中出現的異常現象,它們對全球氣候產生重大影響,甚至招致多種自然災害。盡管它們的成因目前尚未完全探明,但有一點卻是不容懷疑的,即地球圈層之間相互作用,海洋作為水圈的主體,在地球物質循環和能量交換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學習海洋自然環境等內容,也為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提供了無窮的探索空間。在技能培養方面,「海洋和海岸帶」的學習重在提高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

2.海洋開發

海洋開發已經與原子能工程、宇宙空間技術一起,並列為當代的「三大尖端技術」① 。海洋開發產業可分為傳統海洋產業和新興海洋產業。其中,海洋捕撈業、海洋運輸業和海洋制鹽業等為傳統海洋產業,海洋增養殖業、海洋石油開采業、海洋旅遊業及海洋葯業等都屬新興產業。這部分容,主要是幫助學生了解海洋化學、生物、礦產資源開發,探討海洋動力資源和空間的開發利用現狀及前景,突出海洋資源開發的現實意義以及對人類未來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價值,以增強對資源的保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3.海洋環境問題與保護

海洋環境問題包括由自然因素形成的海洋災害問題,例如風暴潮、海嘯等,以及在人類活動產生的各種海洋污染、海洋生態破壞等環境問題。前者自古以來就時有發生,但在當時的社會經濟條件下,對生命財產所造成的危害以及損失程度遠不如現在強烈。近半個多世紀以來,隨著沿海及海洋開發力度大大提高,特別是人類對近海環境及海洋中的某些資源過度開發,已釀成一系列嚴重後果,海洋環境保護問題刻不容緩地被提上議事日程。「海洋環境問題與保護」主要包括海洋災害、海洋污染和海洋生態破壞的原因以及環境保護,突出人類在開發利用海洋過程中已經產生和正不斷產生的各種問題,進而指明協調人類與海洋間相互關系,以及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正確途徑。了解保護海洋環境和防止海洋污染的意義,有助於培養青少年建康的環境倫理和良好的地理行為。由於海洋環境保護問題涉及到自然、經濟、社會、人文以及技術等方方面面,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因此,在技能培養上,強調對學生綜合分析能力的訓練。

4.海洋權益

本部分內容主要是了解《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以及如何建立和維護國際海洋新秩序。由於1994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實施後,原屬公海的1.3億平方千米海域劃歸沿岸國家管轄,其面積略小於全球陸地總面積。由於管轄范圍的不同,所佔有的海洋資源與沿海國權益均發生重大變化,21世紀是人類的「海洋世紀」已成為共識。「海洋地理」模塊是為適應時代發展而開設的,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高中地理課程標准中將「海洋權益」單獨列為一部分是完全必要的,以喚起對「藍色國土」的熱愛,提高未來公民的現代海洋意識。

(二)對『標准』要求的把握

1. 海洋和海岸帶

(1) 觀察海底地形圖,運用海底擴張與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觀點,解釋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規律。

對本條「標准」,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把握:一是圖形辨認,通過觀察海底地形圖,了解大陸架、大陸坡、海溝、海盆以及海嶺等主要地貌類型及其形態特徵;二是總結海底地形分布規律,即根據全球海底地形分布的不同部位及形態特徵,可分為大陸邊緣、大洋中脊、大洋盆地三大地形單元,其中,總長度約8萬千米的大洋中脊,縱貫四大洋,其上伴有地震和火山活動;三是結合大洋中脊新生洋底不斷擴展、在海溝處舊洋底向下俯沖並消亡,洋底「有生有滅」的實例,來解釋海底地形形成和演化規律。

值得一提的是,對本條「標准」把握上,與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標准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義務教育階段「知道板塊構造學說……」一項,側重於科學史教育及科學興趣、科學方法的培養②,而高中階段重在「解釋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規律」。

(2) 運用圖表等資料,歸納海水溫度、鹽度的分布規律。

本條「標准」重在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地理圖表,了解海水溫度和鹽度分布狀態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其分布規律。欲達到「標准」中提出的要求,關鍵是選取合適的圖表等資料,並在教學過程中善於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發現規律。

我們知道,太陽輻射能在地表的差異,導致海洋水體的溫度和鹽度在分布上形成顯著的時空分布規律。其中,海水溫度分布包括表層海水溫度的水平分布規律和不同海區海水溫度在垂直方向上的變化規律,可用「海洋表面平均水溫分布圖」以及沿著某一經線「不同觀測站海水溫度隨深度而變化的曲線圖」表示。

海水鹽度分布也有水平方向與垂直方向上的變化規律,考慮到其垂直分布規律較復雜,這里主要要求學生掌握的是表層海水的鹽度分布規律。由於表層海水鹽度受到蒸發與降水、結冰與融冰、陸地入海徑流量以及洋流等海水運動多種因素影響,因此,教材及教學中所提供的「海洋表面平均鹽度分布」等圖表資料,要能反映出全球表層海水鹽度隨緯度變化的三大特點,即:鹽度從南北半球的亞熱帶海區,分別向兩側的高緯和低緯海區遞減;赤道低鹽度區位於赤道以北海域,南半球熱帶海域鹽度略高於北半球同緯度海區;南緯40°至南極圈海域海水鹽度高於北半球同緯度海區。

(3) 運用圖表,分析「海—氣」相互作用及其對全球水、熱平衡的影響。

本條「標准」中提出的要求相對較高,重在進一步培養學生運用圖表資料的能力,並在地理必修「標准」基礎上對「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等較復雜的地理問題進行綜合分析,因此需要具備一定的知識背景和邏輯思維能力。

本條「標准」,對於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要求,可從以下幾方面把握。第一,「海—氣」相互作用中,海洋是大氣的水汽最主要源地以及熱量源地,參與整個地表物質和能量平衡過程,並對全球天氣和氣候形成有深刻影響。由於海水不僅是地球巨大的貯熱器,對大氣溫度起調節作用,而且在吸收太陽輻射能的同時,還在蒸發過程中發生能量及物質狀態的轉化。世界海洋每年約有45萬立方千米海水被蒸發,海面蒸發產生的水汽91%直接進行海上內循環,以降水形式重返海洋;9%的水汽參與海陸大循環,被大氣輸送到陸地上空,凝結成雨雪後降落,成為陸地淡水的來源並最終注入海洋。第二,「海—氣」相互作用中,大氣主要以風的形式向海洋輸送能量。教學時可以用風海流作為案例,加以分析說明,並和必修模塊內容標准「運用地圖,歸納世界洋流分布規律,說明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相互呼應,引導學生加深對世界洋流分布規律的理解。第三,要求學生能通過圖表分析,領會「海—氣」相互作用的地理意義,以加深對地理環境整體性和地球圈層間物質能量流動等基本原理的認識。

(4) 簡述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及其對全球氣候的影響。

本條「標准」是在上一條「標准」基礎上的進一步延伸。即:要求進一步分析、探討「如果在海—氣相互作用出現異常情況下,對全球氣候(特別是水、熱變化)所產生的影響」。對於本條「標准」須重點把握兩個問題:一是什麼叫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二是通過讀圖等,綜合分析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可能對全球天氣和氣候產生的影響。

(5) 說明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運動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海浪、潮汐和洋流是海水運動的三種主要形式。海浪通常指海洋中由風產生的波浪,包括風浪、涌浪和近岸波等,其中風浪是最常見的一種波浪。潮汐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陽引力作用下發生的周期性漲落現象。有關洋流的分布規律以及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在必修模塊「地理1」的「標准」中也有要求,這里主要是具體了解風海流、補償流和密度流的成因以及洋流對地理環境的作用和影響。

本條「標准」,重在分析海水運動各種不同成因的基礎上,說明其對地理環境的作用及影響。可與本課程中的其它「標准」相互結合,例如「潮汐能、波浪能等的特點,以及海洋能的開發前景」等。完成「標准」中提出的要求,無須面面俱到,可通過案例分析,提高學生的學科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並讓學生初步學會對地理現象作出有條理性的、符合邏輯和盡可能周密的合理解說。

(6) 運用地圖及景觀圖片,概述海岸的主要類型和特點。

本條「標准」強調「運用地圖及景觀圖片……」,目的顯而易見,是為了有助於學生從地圖上反映海岸輪廓的圖形以及海岸景觀圖片等入手,在培養學生分析、判斷能力的同時,降低難度。對於本條「標准」著重把握兩點。首先是認識主要類型及特點。根據對海岸塑造的主導因素和物質組成,海岸大致可分為以下類型①:侵蝕性海岸棗這類海岸曲折多灣、常見怪石嶙峋的海蝕地形,如我國的浙江、福建多這類海岸;斷層海岸棗我國台灣島東部,岸壁陡峭,長360千米,有的地方高達180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斷層海岸;泥沙質海岸棗主要由堆積作用形成,我國各大河如長江入海口附近海岸,這里潮汐作用強烈;三角洲海岸棗如我國黃河的扇形三角洲等;生物海岸棗分布在南北回歸線附近至赤道的淺海區,又分為珊瑚礁海岸和紅樹林海岸,我國的廣東、廣西和海南島有這類海岸。

第二,在地圖及景觀圖片的運用能力方面,除了要求學生從景觀圖片上辨別典型的海岸類型外,還要求其能夠通過閱讀較大比例尺地形圖,分析判讀岩岸和沙岸,以及根據圖例和地理位置特點判讀珊瑚礁海岸等生物海岸。

此外,教師還可從海岸類型的不同特點,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其形成條件、主要過程、發展變化的方向,以及因地制宜開發利用的前景等。為落實下一條「標准」作鋪墊。

(7) 列舉海岸帶開發利用的主要方式。

海洋和陸地相互接觸和彼此作用的地帶,稱為海岸。海岸在地圖上呈線狀,所以稱作海岸線。實際上海岸並不是一條線,而是一條具有一定寬度的地帶。它是海、陸交接的地帶,包括一定寬度的淺海區和陸地區,其地理位置優越、資源豐富、環境特殊,是人類開發利用活動密度最大、矛盾最多的地帶,環境壓力比陸地或海洋地區都大得多。例如,美國有40%人口、40%以上勞動力集中在海岸帶地區,大部分魚類產卵場、有上億人次娛樂的水上娛樂場、海運系統的活動基地等也都在這一地帶。

在我國,1980~1986年海岸帶和海塗資源綜合調查時曾經規定,海岸帶的范圍特指從海岸線算起,向陸域延伸10千米、向海域延至-10~-15米等深線的區域。而在我國社會經濟調查統計中,則把沿海佔有海岸線的縣級行政單位或市的市區,作為海岸帶的陸域范圍。這一個狹長的「黃金地帶」,起著對外、對內兩個輻射作用,它既是把新技術從沿海向內地轉移的樞紐,又是我國外貿出口的基地。特別是從海洋開發和向海洋進軍方面來看,我國的海岸帶既是前沿陣地,又是後勤供應基地。

我國沿海地區現有4億多人口,其工農業總產值達全國的60%,從經濟發展戰略和我國海岸帶實際情況來看,當前主要圍繞海港和城鎮體系建設,發展海洋運輸業、臨海工業、創匯農業、海水增養殖業,以及濱海旅遊和其他產業。

對於本條「標准」,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把握。一是了解海岸帶與海岸的聯系與區別以及它所包括的范圍。二是了解海岸帶的生產活動,除了通稱的海洋產業之外,還包括陸地上的農業和臨海工業等。三是認識海岸帶作為一個特殊區域,對其開展研究、加強保護和實施綜合管理的重要性。沿海地區的學校,可結合當地海岸帶開發利用的實際,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

(8) 運用資料,說明海平面變化對海岸帶自然環境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影響。

本條「標准」中所討論的海平面變化,主要是指因氣候變暖而導致的全球范圍內的海面上升變化。它是一種漸進性的海洋災害,對沿海地區帶來的災害顯而易見。一般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把握「標准」:

首先是海平面變化淹沒的土地。全世界40多個島國,大多地勢較低,將面臨淹沒的危險。世界各國經濟發達、人口最集中的沿海地區成為重災區。研究表明,當海平面上升1米以上,紐約、倫敦、威尼斯、曼谷、悉尼、上海等城市都將面臨災難,我國沿海將有12萬平方千米土地被淹,7000萬人口被迫內遷。

第二是海岸侵蝕和海洋氣象災害加劇。海洋侵蝕,海岸後退,給海灘旅遊休閑地帶來災害性後果。由於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全球氣候變暖,氣溫上升和大氣中水汽含量增加,助長台風、暴雨、風暴潮強度加劇,使原有設計的海堤、防潮閘等工程達到防災標准,災情加重。

第三是鹽水入侵,水質惡化,資源和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海水入侵,地下水位上升及水質惡化以及土地鹽鹼化等,導致資源和生態環境破壞,依靠地下水供水的沿海城市面臨新的困難。此外,海平面上升還改變了某些生物種群溯河洄遊的路線,進而影響種群的正常生長。

應對全球海面上升的策略不外三種:一是不惜代價地修築和加高、加固海堤,嚴加防範;二是避其鋒芒而後撤,放棄現有沿海地區;三是加強環境保護,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減緩全球氣候變暖。

關於本條「標准」的教學,教師還可採取課堂討論或「小論文」交流等形式,運用地理學基本原理和實際案例,在引導學生分析、說明的同時,培養其正確的的環境倫理和價值判斷能力。

2. 海洋開發

(1) 說出海水資源、海洋化學資源、海底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特點和現狀。

本條「標准」中所涉及到的大多為開發歷史較為悠久的海洋自然資源。例如,海水制鹽在我國至少已有5000多年歷史,從福建沿海考古出土文物中發現的海水煮鹽工具,即是明證。春秋戰國時期,制鹽業已相當發達,地處山東半島的齊國曾號稱「鹽鄉」並專設鹽官,煮鹽為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濱海砂礦也具有分布廣、礦種多、儲量大、開采方便、易於分選、開發投資相對較少等特點。其中,錫礦砂是人類最早從海洋中開採的礦種之一,其產量大而開采成本往往低於陸地。

海水中蘊含有80多種化學元素,被譽為地球上「最大的液體礦床」。廣義的海水資源包括海洋化學資源(亦稱「海水化學資源」)據估算,全球海水總體積13.7億立方千米,除水資源以外,各種鹽類總量高達5億億噸,是人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化學資源寶庫。

海水資源開發,一是海水制鹽和以海鹽為原料的鹽化學工業;二是海水其它化學元素的提取;三是海水淡化;四是海水直接利用。我國鹽田分布廣泛,海鹽生產自然條件優越,產量居世界第一。

海底礦產資源按礦床的成因、分布狀況等可劃分為濱海砂礦、海底基岩礦和深海沉積礦三大類。海底基岩礦是指賦存在海底鬆散沉積層以下、固結岩層中礦產資源,主要有石油、天然氣以及煤礦、鐵礦等,以海底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最為重要。水深2000-5000米以下海底錳結核和多金屬熱液礦床,是最引人矚目自生性礦產資源,未來將成為人類金屬資源穩定的供給來源。

對本條「標准」中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的特點和現狀」的把握,應同時包含兩層意思:一是作為傳統產業的開發利用特點和現狀;二是作為新興產業的開發利用特點和現狀,應在教學中予以注意。以海水直接利用為例,傳統意義上的利用是作為海水養殖、種苗販運、海產品洗滌、海上消防用水、工業冷卻水及沖廁等環衛用水。在海洋新興產業中,海水直接灌溉潛力巨大,國外用海水直接灌溉的農作物品種已有西紅柿、白菜、甜菜和苜蓿等,我國也已利用生物技術將紅樹抗鹽物質導入陸生生物,提高了作物的耐鹽能力,並成功地獲得豇豆、西紅柿、辣椒等蔬菜的第三代果實。又如,海底石油、天然氣開采,深海錳結核和多金屬熱液礦床勘探、開采、貯運及加工冶煉等,均屬新興的高新技術產業,其發展將推動冶金、機械、電子、自動控制、定位與通訊導航、海底潛水與打撈、環境監測、災害預報等一系列工程技術和產業、事業的發展。

(2) 說出潮汐能、波浪能等的特點,以及海洋能的開發前景。

對於「說出潮汐能、波浪能等的特點,以及海洋能的開發前景」這條「標准」,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把握:

第一,海洋能資源是指蘊藏在海水之中的各種可再生性自然能量,主要包括由海水運動而產生的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以及熱帶海域上下層海水之間形成的海水溫差能、海水與入海淡水之間的鹽度差能等。其中,潮汐能是我國蘊藏量最大的海洋能資源,主要集中在浙江、福建等省狹窄的海灣及沿海河口區。波浪能是由海面上氣壓場、風場變化等產生的波浪所蘊藏的勢能和動能,在海域分布基本上與風力資源一致,我國以台灣海峽附近最為豐富,其次是浙江、廣東、福建、山東沿岸。「標准」從我國當前對海洋能特點及開發利用現狀出發,著重強調的是潮汐能和波浪能。

E. 海洋——21世紀的希望的教學設計

教學重點:通過閱讀課文弄明白「為什麼說海洋是人類21世紀的希望?」
教學難點:通過搜集課外資料進一步體會海洋與人類之間的密切關系。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在此基礎上,領悟「人類正在迎來開發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時代」一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2、學會生字、新詞,理解生詞,會用「由於」造句。
3、藉助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了解海洋與人類社會的密切關系,認識保護環境的重要。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情愫。
教學准備:搜集有關人類開發、利用海洋的資料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要求:初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理清課文脈絡。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導入:你親眼見過海洋,了解海洋嗎?海洋與我們人類有哪些密切的關系?
2、板書課題,讀題:13.海洋——21世紀的希望
3、質疑:為什麼說海洋是人類「21世紀的希望」?
二、初讀課文:
1、生自讀課文
要求:讀通順、讀正確,理解生詞
2、學習生詞:
低廉威脅索取敬畏大顯神威望洋興嘆喜怒無常
無窮無盡匱乏乾旱回眸蔚藍色
(1)讀准字音
(2)識記生字
(3)理解詞義:
回眸:眸:指眼睛。是回過頭來看的意思。
敬畏:又敬重又害怕。
匱乏:缺乏、貧乏的意思。
慷慨:本課指很大方,不吝嗇的意思。
低廉:(價錢)低,便宜。
威脅:用威力逼迫、恫嚇使人屈服。
望洋興嘆:本課指在偉大的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
3、分自然段讀課文(要求:正確、流利)
4、指導分段:
全文可分幾部分?哪部分寫海洋是21世紀的希望?
(1)生讀文分段
(2)交流分段及段意
三、精讀訓練:
學習第一段:
1、找出這一段中的中心句:(出示:人與海洋的關系非常密切。)
2、課文通過哪些方面來寫海洋與人類關系密切的?(讀一讀,畫出有關語句)
3、交流:
(1)「海洋給人類提供了……食鹽。」
說說對這句話的理解(熱愛海洋)
(2)「但是,海洋發起脾氣來,……給人類帶來可怕的災難。」
說說你對這句話的理解(敬畏海洋)
4、師生接讀第一段:生說說對「喜怒無常」和「望洋興嘆」的理解。
四、作業:
1、完成描紅本
2、讀課文:思考習題5
3、抄寫詞語 教學要求:精讀課文,從文中找答案理解為什麼說海洋是21世紀的希望。完成練習。
教學過程:
一、復檢:
1、默寫詞語
2、齊讀第一段:
說說這一段的主要內容
二、精讀訓練:
學習第二段:
1、出示:為什麼說海洋是人類21世紀的希望?人類社會進入21世紀以來,從哪些方面對海洋進行了開發、利用?
2、生自學課文第二段:
(1)思考上述問題,並從課文中找出相關的內容。(用括弧標出來)
(2)嘗試用小標題概括。(寫在有關語句邊上)
3、交流:
「由於……都在鬧『能源危機』」、「一座座……已矗立……」、「一艘艘……已駛向……」、「……已潛入……」
(1)生說體會
(2)點撥:人類面臨的困境以及如何開發利用海洋?
(3)生概括板書:能源危機——開發海洋礦產資源
(4)指導朗讀
「由於……正面臨著食物匱乏的威脅」、「21世紀人類的餐桌上……來自海洋」
(1)方法同上
(2)板書:食物匱乏——向海洋索取食物
「潮汐……、海水溫差發電站……,……電力。」
(1)方法同上
(2)板書:能量浪費——利用海水發電
「用海水淡化的方法……水荒」、「在海底建設城市,……生存空間。」
(1)方法同上
(2)板書:水荒——淡化海水
生存空間狹小——建設海底城市
4、齊讀第二段:
根據板書綜合回答:為什麼說海洋是人類21世紀的希望?
學習第三段:
1、齊讀
2、說說你的體會——明確保護海洋、珍惜海洋的重要性。
三.總結
所以我們要保護、珍惜海洋資源。
四、作業:
1、造句:
由於——
2、為什麼說海洋是人類21世紀的希望?聯系課文內容寫體會。 13、海洋——21世紀的希望
能源危機——開發海洋礦產資源
食物匱乏——向海洋索取食物
能量浪費——利用海水發電
各地水荒——淡化海水緩解水荒
生存空間狹小——建設海底城市

課後習題
1.課文是抓住那些要點來說明海洋是二十一世紀的希望的?
2.你心目中未來的海洋是什麼樣子的?結合課文內容查閱相關資料,寫一篇短文。

F. 如何開發海洋資源

海洋資源的開發,是多方面的:
1:海洋漁業生產
海洋漁業資源主要集中在沿海大陸架海域,也就是從海岸延伸到水下大約200米深的大陸海底部分。這里陽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強,入海河流帶來豐富的營養鹽類,因而浮游生物繁盛這些浮游生物是魚類的餌料,它們在海洋中分布很不均勻,一般在溫帶海區比較多。
2: 海洋油、氣開發
海底油氣的開發,開始於20世紀初。它的發展經歷了從近海到遠海、從淺海到深海的過程。受技術條件的限制,最初只能開采從海岸直接向淺海延伸的油氣礦藏。80年代以來,在能源危機和技術進步的刺激下,近海石油勘探與開發飛速發展,海洋石油開發迅速向大陸架挺進,逐漸形成了嶄新的近海石油工業部門。
地質學家和地球物理學家通常利用地震波方法來尋找海底油氣礦藏,然後通過海上鑽井來估計礦藏類型與分布,分析是否具有商業開發價值。
3:海洋空間利用
世界人口迅速增長,使陸地空間顯得越來越擁擠,海洋空間的開發利用問題越來越令人關注。海洋可利用空間包括海上、海中、海底三個部分,隨著人類逐步向海洋挺進,海洋將成為人類活動的廣闊空間.
4:海洋運輸和港口建設
海洋曾經是人類從事交通運輸的天然屏障。長期以來,人類一直在努力將海洋屏障變為海上坦途。最初,人們利用人力、風力或洋流作為動力,駕駛木船在近海活動。
5:圍海造陸
沿海地區人地矛盾激化,使人們將眼光投向大海。荷蘭人從13世紀就開始圍海造陸,目前,荷蘭有 1/5的國土是從海中圍起來的。圍海造陸是緩解人多地少矛盾的重要途徑,但是它需要經過充分的科學論證,特別是做好以水利工程為中心的配套建設。
6:海洋是未來的糧倉,人們會從海里獲取藻類,加工成食品,如海帶,馬尾藻什麼的。人們可以捕捉南極的磷蝦,磷蝦的產量是每年50-60億噸,人們在不破壞海洋的生態平衡下捕捉10億噸的磷蝦,就可以滿足一百億人一年的蛋白質需求。
7:海洋可以發電,海浪和潮汐的能量過去都白白浪費了,現在我們用來發電,將帶給我們無窮無盡又價格低廉的電力。

G. 如何開發利用海洋資源

海洋漁業生產、海洋油、氣開發、海洋空間利用、海洋運輸和港口建設、圍海造陸。

H. 海洋資源課件怎麼做

1 世界海洋資源

海洋中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晚於陸地,是具有戰略意義的新興開發領域,具有巨大的開發潛力。在未來的歲月中,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將越來越多地依賴海洋,重返海洋不是幻想,而是一項可以實現的戰略目標。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在開發利用陸地資源的同時,必須重視開發利用海洋資源,而且要樹立全球海洋觀念,既充分利用自己管轄的海洋資源,又積極利用世界其他地區的海洋資源。

1.1 一、海洋自然地理概況

地球表面的總面積約5.1億km2,其中海洋的面積為3.6億km2,佔地球表面總面積的71%。世界海洋的水量比高於海平面的陸地的體積大14倍,約13.7億km3。陸地的平均高度為840m,海洋的平均深度為3800m。假如地球具有平均的球面整個表面就會被2400m深的海水所覆蓋。因此,有人說地球是一個"水行星",不是沒有道理的。世界上的海洋分為主要部分(洋)附屬部分(海),洋共有4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太平洋。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的洋,位於亞洲、大洋洲、美洲和南極洲之間,總面積17868萬km2,平均深度3957m,最大深度11034m,體積70710萬km3。

太平洋中有許多海洋生物,目前已知浮游植物380餘種,主要為硅藻、甲藻、金藻、藍藻等;底棲植物由各種大型藻類和顯花植物組成。太平洋的海洋動物包括浮游動物、游泳動物、底棲動物等,總的數量未見報道。太平洋的許多海洋生物具有開發利用價值,成為水產資源最豐富的洋。太平洋的漁獲量每年在3500-4000萬t之間,佔世界海洋漁獲總量的一半左右。主要漁場在西太平洋漁區,即千島群島至日本海一帶,中國的舟山漁場,秘魯漁場,美國-加拿大西北沿海海域,年魚產量近2000萬t。

太平洋也有豐富的礦產資源。目前,礦產資源勘探開發工作主要集中在大陸架石油和天然氣、濱海砂礦、深海盆多金屬結核等方面。目前的主要產油區包括加利福尼亞沿海、庫克灣、日本西部陸架、東南亞陸架、澳大利亞沿海、南美洲西海岸,以及中國沿海大陸架。濱海砂礦的分布范圍是:金,鉑砂主要分布太平洋東海岸的俄勒岡至加利福尼亞沿岸,以及白令海和阿拉斯加沿岸;錫礦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各國沿海,其中主要在泰國和印度尼西亞沿海;印度和澳大利亞沿海是鑽石、金紅石、鈦鐵礦最豐富的海區;中國沿海共有十餘條砂礦帶,有金剛石、金、鋯石、金紅石等多種砂礦資源。另外,日本、中國和智利大陸架上都有海底煤田。在深海盆區有豐富的多金屬結核,其中主要集中在夏威夷東南的廣大區域。總儲量估計有17000億t,佔世界總儲量的一半。

2、大西洋。大西洋是地球上的第二大洋,面積約9165.5萬km2。大西洋位於歐洲、非洲和南北美洲之間,自北至南約1.6萬km,東西最短距離2400多km。

大西洋的生物分布特徵是:底棲植物一般分布在水深淺於100m的近岸區,其面積約占洋底總面積的2%;浮游植物共有240多種,主要分布在中緯度地區;動物主要分布在中緯度區、近極地區和近岸區,哺乳動物有鯨和鰭腳目動物,魚類主要以鯡、鱈、鱸、鰈科為主。大西洋的生物資源開發很早,漁獲量曾佔世界各大洋的首位,本世紀60年代以後退居次於太平洋的第二位,每年的漁獲量2500萬t左右。大西洋的單位漁獲量平均約830kg/km2,陸架區約1200kg/km2。在大西洋中,漁獲量最高的區域是北海、挪威海、冰島周圍海域。紐芬蘭、美國、加拿大東側陸架區,地中海、黑海、加勒比海、比斯開灣和安哥拉沿海是重要漁場。

大西洋的礦產資源有石油、天然氣、煤、鐵、硫、重砂礦和多金屬結核。加勒比海、墨西哥灣、北海、幾內亞灣是世界上著名的海底石油、天然氣分布區。委內瑞拉沿加勒比海伸入內地的馬拉開波灣。已探明石油儲量48億t;美國所屬的墨西哥灣石油儲量約20億t;北海已探明石油儲量40多億t;奈及利亞沿海石油可采儲量超過26億t。英國、加拿大、西班牙、土耳其、保加利亞、義大利等國沿海都發現了煤礦,其中,英國東北部海底煤炭儲量不少於5.5億t,大西洋沿岸許多國家沿海發現了重砂礦,包括獨居石、鈦鐵礦、鋯石等。西南非洲南起開普頓、北至沃爾維斯灣的海底砂層,是世界著名的金剛石產地。大西洋的多金屬結核總儲量估計約10000億t,主要分布在北美海盆和阿根廷海盆底部。

3、印度洋。印度洋是地球上第三大洋,位於亞洲、南極洲、大洋洲和非洲之間,總面積約為7617.4萬km2。

印度洋也有豐富的生物資源。浮游植物主要密集於上升流顯著的阿拉伯半島沿岸和非洲沿岸。浮游動物主要密集於阿拉伯西北部,主要是索馬里和沙烏地阿拉伯沿岸。底棲生物以阿拉伯海北部沿岸為最多,由北向南逐步減少。印度洋的魚類有3000-4000種,目前的漁獲量約400萬t,主要是鯷魚、鮐魚和蝦類,還有沙丁魚、鯊魚、金槍魚。

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和澳大利亞沿海等印度洋海域均發現了油氣資源。波斯灣海底石油儲量為120億t,天然氣儲量7.1萬億m3。印度洋也有多金屬結核資源,但資源量低於太平洋和大西洋。

4、北冰洋。北冰洋是世界大洋中面積最小的大洋,總面積約1478.8萬km2。北冰洋以北極為中心,有常年不化的冰蓋。

由於北冰洋處於高寒地帶,動植物種類都比較少。浮游植物的生產力比其他洋區要少10%,主要包括浮冰上的小型植物,表層水中的微藻類,淺海區的巨藻和海草等。魚類主要有北極鮭魚、鱈魚、鰈魚、毛鱗魚,巴倫支海和挪威海都是世界上最大的漁場。北冰洋的許多哺乳動物具有重要的商業價值,如海豹、海象、鯨和海豚,以及北極熊等。

北冰洋的廣闊大陸架區有利於碳氫化合物礦床的形成,目前已發現了兩個海區具有油、氣遠景,一是拉普捷夫海,二是加拿大群島海域,北冰洋海底也有錳結核、錫石及硬石膏礦床。

1.2 二、海洋政治地理概況

全球海洋已經進入人類有計劃開發的時代。大陸架和專屬經濟區已經成為沿海國家國土開發利用的新領域。

在20世紀40年代以前,海洋只被區分為領海和公海兩部分。領海是沿海國家陸地領土在海洋中的延續,屬於國家領土的一部分。沿海國家領海具有對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沿岸航運權、航運管理權、國防保衛權、邊防、關稅和衛生監督權、司法管轄權、領空權等。公海是指沿海國家領海和內水之外的全部海域。在海洋自由的原則占支配地位的時代,海上強國推行航行自由和捕魚自由的政策,在廣大的公海上自由進行科學研究、航海、捕魚等。

1.3 三、海洋生物資源

1、海洋生物資源量估計。海洋是生物資源寶庫。據生物學家統計,海洋中約有20萬種生物,其中已知魚類約1.9萬種,甲殼類約2萬種。許多海洋生物具有開發利用價值,為人類提供了豐富食物和其他資源。關於海洋生物資源的數量,特別是其中魚類資源的數量,是人們十分關心的問題,生物學家曾做過許多研究。有些專家用全球海洋凈初級生產力(浮游植物年產量)作為估算世界海洋漁業資源數量的基礎,其結果為:世界海洋浮游植物產量5000億t。摺合成魚類年生產量約6億t。假如以50%的資源量為可捕量,則世界海洋中魚類可捕量約3億t。

2、海洋生物資源開發狀況。開發海洋生物資源的主要產業是海洋漁業,另外還有少量海洋葯用生物資源開發。1989年世界海洋漁業產量約8575萬t。1990年世界漁業總產量估計(正式統計數字尚未見報道)為1億t,其中海洋漁業產量也比1989年有所增長。其中,世界各大洋的漁業產量分別為:太平洋0.54億t,大西洋0.24億t,印度洋0.6億t。

在接近2萬種魚類中,目前比較重要的捕撈對象800多種,其中年產量超過100萬t的共8-10種,年產量10-100萬t的品種60-62種,年產量1-10萬t的品種約280種,年產量0.1-1萬t的品種約300種。

3、海洋生物資源開發潛力。世界大洋生物資源的開發潛力是很大的。如前述各國專家所估計的,世界海洋漁業資源的總可捕量在2-3億t之間,目前的實際捕撈量不足1億t。另外,葯用和其他生物資源也有很大開發潛力。近年來,日本、原蘇聯等國正在探索大洋深水區的生物資源開發問題,首先是進行資源調查,同時開發新的捕撈技術。據報道,過去被認為是海洋中的荒漠的大洋深水區,蘊藏著大量的中層魚類資源,其中僅燈籠魚的生物量就有9億t,每年可捕量可達5億t。大洋中的頭足類資源也十分豐富,聯合國糧農組織估計其資源量在1億t以上,日本科學家估計為2-7.5億t。南大洋磷蝦資源年可捕量可達0.5-1億t。另外,水深200-2000m的區域也有許多其他經濟魚類,如長尾鱈科魚類,深海鱈科魚類,平頭魚科魚類,以及金眼鯛、鰈魚等,可捕量約3000萬t。

1.4 四、海底油氣資源

1、海底油氣資源儲量。許多海底區域的沉積岩中蘊藏著油、氣資源。據美國M.T.Holbouty統計,全世界有油氣遠景的沉積盆地面積7746.3萬km2,其中位於海底區域的約2639.5萬km2,佔34%。

關於海底沉積區石油和天然氣儲量,由於勘探程度低,目前只有各種預測,實際探明儲量並不多。法國石油研究所20世紀80年代初期估計,世界石油資源極限儲量10000億t,可采儲量3000億t,其中海底石油可采儲量1350億t,美國專家L.D威克斯認為,世界石油可采儲量3150億t,其中海底石油1100億t。日本學者認為,世界石油可采儲量2721億t,其中海底石油748.3億t,近年來,海底石油和天然氣勘探已向深水區發展,在水深4000m海底鑽探石油,因此,海底石油實際數量肯定會超過上述各種預測數字。

2、海底油氣資源勘探開發狀況。海底油氣資源勘探從1887年美國在加利福尼亞沿海打第一口探井算起,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但是,20世紀60年代以前只有少數國家在海上找油,處於探索階段,70年代下海找油的國家猛增至80多個,進入了高峰期。80年代在海上進行油、氣資源勘探的國家約100個,勘探活動遍及除南極以外的各國大陸架海區。

上述勘探活動在許多海區獲得成功,陸續發現了各海區的油、氣田。20世紀60年代以前在馬拉開波湖、墨西哥灣、加利福尼亞沿海和裏海等發現油、氣田;60年代至70年代,在北海、波斯灣、墨西哥灣、非洲近海、阿拉斯加北坡、黑海、東南亞各國沿海開展了大規模勘探工作,發現了許多海底油田和氣田。

海底石油和天然氣生產可以從1947年美國路易斯安那州鑽成海上第一口商業性生產井算起,至今已有40多年的歷史。海上石油生產發展很快,1950年的產量是0.3億t,占當時世界石油總產量的5.5%,80年代中期以來,海上石油產量保持在7.5億t左右,佔世界石油總產量的25-28%。海上天然氣產量也是不斷增加的。1970年海上天然氣總產量為1467億m3,目前年產量已超過3000億m3,佔世界天然氣總產量的20%左右。

開采海底油、氣資源的國家也是逐步增加的,1950年5個,1960年12個,1970年30個,1980年40個,1990年50個。

3、海底油、氣資源開發趨勢。世界海洋石油蘊藏量約1000多億t,目前探明儲量約200億t,海洋天然氣儲量約140萬億m3,目前探明儲量約80萬億m3。20世紀90年代海洋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仍將以大陸架淺海區為主,逐步向深水區擴展。據預測。大陸坡和大陸隆起的石油儲量可能超過大陸架的石油儲量,是重要的遠景區。根據目前的技術發展趨勢,預計2000年可以在1000m水深的海區進行油、氣資源開發,2020年開發水深可達1600m。海洋石油產量也將大幅度增加,一種估計認為,20世紀末海洋石油產量要達8-8.5億t,另一種估計認為可達11-12.9億t。

1.5 五、深海礦產資源

1、資源儲量估計。在2000-6000m水深的區域,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包括多金屬結核,熱液礦床和鈷結殼。由於90%以上的深海區至今尚未進行過詳細勘查,其資源儲量也無精確計算,目前只是一些粗略估計。其中,多金屬結核資源勘探程度最高,也最為國際社會的關注。

據初步調查認為,15%的深海區賦存有錳結核資源,總儲量約3萬億t。其中,太平洋約1.7萬億t,印度洋和大西洋合計約1.3萬億t。太平洋多金屬結核的富集地帶位於北緯6°-20°,西經11°-180°之間,面積約1080萬km2。大西洋的多金屬結核分布區主要有:布來克海台、克爾文海山區、佛羅里達以東紅粘土區、大西洋中脊區、開普海盆、厄加勒斯海台、南美海盆、南美東部沿海。印度洋的多金屬結核富集區主要有馬達加斯加海盆、克羅澤海盆、澳大利亞海盆南部、南非海岸外以東海域。

太平洋是多金屬結核資源最豐富的區域,勘探程度也最高,其資源量估計也比較詳細。據L.J.Mero(1965)根據54個測站樣品等資料推算,資源總儲量為1.7萬億t。1976年Archer和Healjng據1523個站位的資料推算,總儲量約750億t。1977年Frazer採用網格計演算法,計算出太平洋的可采面積為137萬km2,總儲量140億t。

2、勘探狀況。大西洋多金屬結核是1872-1876年"挑戰者"號環球考察時發現的,但當時未引起人們的重視。1959年美國科學家L梅羅系統整理了"挑戰者"號及其他考察船的有關資料,計算出了多金屬結核的儲量,引起了廣泛的重視。之後,美、英、法、蘇、日、德等國,進行了廣泛的調查研究,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初是調查勘探的高潮,並進行了試采。

在各國調查勘探的過程中,陸續建立了開發多金屬結核資源的國際財團,它們是:海洋采礦協會、海洋管理集團、大洋礦物公司、肯尼科特公司,錳結核研究協會、連續鏈斗集團、深海采礦協會、歐洲海洋集團。這些財團由美、英、法、荷等國的公司組成,意圖在於集中各方面的資金和技術,在條件成熟時開采深海礦物。

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初,日本、美國、法國等國家的20多家公司,還進行了多次試驗性開采,均獲得成功。1972年20多家公司聯合在夏威夷海域,用連續鏈斗式采礦系統試采,獲得7t多金屬結核。1977年美國聯合鋼鐵財團在太平洋試采,獲得少量礦物。由加拿大和美國一些公司組成的海洋管理集團進行3年采礦基礎研究,1978年和夏威夷以東海域試采,日產錳結核300t。1978年,海洋采礦聯合公司在加利福尼亞聖迭哥西南試采,每小時采礦50t。洛克希德集團1978、1980、1981年都進行過試采,取得過日產結核500t的好成績。

3、多金屬結核開發趨勢。多金屬結核的商業性開發受三方面因素的影響;一是有關國際法問題,二是經濟效益問題,三是開發技術的發展問題。目前,上述三方面的條件都未完全成熟,因此本世紀內不會進入商業性采礦階段。目前各國在深海礦產資源開發方面所做的工作,都是戰略儲備性的。

1.6 六、海洋空間利用:灘塗、港灣、水體

1、灘塗利用。灘塗的主要利用方式是人工造地和發展水產養殖業。在陸地土地資源貧乏的國家,都很重視利用灘塗或海灣人工造地,有的是築堤圍灘塗,有的是堵灣開墾。荷蘭是圍海造地最多的國家,幾百年時間造地930萬畝,相當於國土面積的20%。日本已圍海造地12萬km2,用於工業、交通、城市、港口、機場等建設用地。中國也是開發沿海荒山和圍墾海塗最多的國家,在歷史上累計開發濱海荒地與灘塗2.5億畝,近40年來又圍墾了800多萬畝,灘塗和海灣圍墾,隨著陸上土地資源的日逐減少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將逐步擴大。

2、海灣利用。海灣的用途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建設港口。全世界海灣的數量難於統計,其中適合建大型港口的海灣有64個,另外還有很多小型海灣和適合建港的非海灣岸段可以建設港口。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共有港口9800多個,其中用於國際貿易的商港2300多個,年吞吐量億t級的10個,4000萬t以上的25個,1000萬t以上的100多個。許多港口隨著船舶的大型化,正在向深水大港的方向發展。世界上能停靠50萬t油輪的港口3個,能靠8萬t級船舶的港口超過100個,能停靠3~5萬t級以上船舶的港口約500個。在世界各地,掩護條件好而未開發的深水港灣為數已經很少,因此,港口建設的方向主要是:對老港區進行改造擴大,適應大型船舶及船舶數量增多的需求;在通海河流建設河海共用港口;在掩護條件差甚至完全開敞的岸段建港;少數未利用的深水港灣,各國都作為戰略性資源,留作建港之用。

1.7 七、海洋保護

1、海洋健康狀況。人類在開發利用海洋的同時,不斷改變著海洋環境,其中某些不合理的開發利用活動和陸地開發活動對海洋的影響,使海洋環境受到了污染損害。1990年聯合國的一個海洋污染專家組,發表了一份世界海洋健康評價報告,其中指出:世界海洋中的開闊海域仍然處於比較清潔的狀態,但是,許多沿岸地區已經受到嚴重污染,化學污染物和廢物從海灘到深海,從極地到熱帶海域到處都可以體察到。假如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全球的海洋環境質量和生產力將會繼續惡化(資料來源:World Resources 1990-1991)。

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的主要污染物質是:從工業和生活廢水中排放入海的營養物質,微生物和病毒,從陸地和海上投入海洋的塑料,人工有機合成物如農葯等,工業生產中的化學廢物,以及各種途徑入海的石油,重金屬也是重要的污染物。

2、海洋環境保護。海洋污染已經引起了世界各國的廣泛重視,防止海洋污染、保護海洋環境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就成為全球環境保護工作的一個重要領域。正如美國《華爾街雜志》1973年在一篇文章中所說的:"這是最後的污染,亦即人們最後意識到的、由法律規章最後處理的、科學上最後加以分析的污染。"

調查、監測海洋污染狀況是有效保護海洋環境的一項基礎工作。經聯合國大會同意,國際海洋地理委員會和世界氣象組織聯合建立了全球海洋站系統,1975-1978年進行了全球海洋綜合調查監測,在海洋污染方面重點探查漂浮的污染物,其中主要是石油。調查、監測工

作收集了大量資料,對世界各大洋各海區的石油污染狀況已經有了大致的了解,其中發現油污染比較重的海區有加勒比海,巴西大部分沿岸、非洲西海岸,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沿海,由阿拉伯到歐洲和日本的主要油船航道油污染都是比較嚴重的。

海洋是統一的整體,海洋環境保護需要廣泛的國際合作。由於多種原因,全球採取共同性的措施是比較困難的。但是區域性合作是可行的,有廣闊前景。由於國際組織和有關沿海國家的努力,區域性合作日益發展,近十年來先後在北海、波羅的海、地中海、海灣地區、西非和中非地區、紅海和亞丁灣,制定了區域性海洋環境保護公約和計劃,對於控制和減輕海洋污染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3、海洋自然保護區。保護海洋資源有多種辦法,例如控制捕撈強度保護生物資源,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生態環境等。其中,在海岸帶或海域建立海洋自然保護區是世界許多國家採取的主要辦法之一。海洋自然保護區有多種類型,如海灣、珊瑚礁、島嶼、紅樹林等,保持原始狀態,允許旅遊觀光而不允許其他開發利用活動等。通過各種適當的保護措施,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為生物提供安全的生活場所,為人類提供有價值的觀光、科研、教育場所。

I. 海洋資源開發與利用方案

洋資源開發利用的方法

1、耕海牧漁 渤海具有建設世界一流海洋牧場的理想條件。由於有黃河、海河、灤河、等河流的注入,渤海海水中含有較多的有機物質和無機鹽,PH值適度。從這個意義上說,渤海屬富營養海域。由於水淺,風浪小,各類海洋生物不約而同選中渤海作為自己的「產房」。因此,渤海自古就有「天然漁池」的美稱, 海洋生物資源200多種,其中魚類110多種。 中國的海水養殖技術比較成熟,有些甚至在世界上也佔有一席之地。正是由於有成熟的技術作依託,中國水產品產量連續幾年居世界首位,對蝦的養殖技術、效益指標都居世界前列。對蝦年產量過萬噸的縣都集中在河北省的沿海。

2、海濱旅遊:我國海岸線曲折綿長,岸外島嶼眾多,海岸地貌類型齊全,海岸帶南北縱跨三個氣候帶,自然風光各異,擁有許多旅遊價值很高的風景區。我國歷史悠久,海洋文化積淀豐厚,海岸帶人文景觀也非常豐富,概括起來,我國海洋旅遊景觀大體可分為以下幾類

(1)、海岸景觀。海岸是地球上陸地和海洋兩大自然體系的銜接地帶,這是海洋旅遊中最基本也是最有魅力的景觀。浩翰的大海和各式各樣的海岸地貌,構成一幅幅壯麗的圖畫,讓人流連忘返。海岸帶的山地,往往岩石被海水蝕成各種奇特造型,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如大連金石灘是一種海上喀斯特地貌,千姿百態的礁石被譽為「海上石林」「神力雕塑公園」。而沙質海岸,又往往沙軟灘平,海水清澈,用以開辟成海水浴場,是進行日光浴、游泳和各種海上文體活動的好地方。

(2)、海島景觀。乘船到海島旅遊,可以體會到更濃的海洋情調。眾多海島聳立海面,風光絢麗,宛若仙山。海島地貌、生物、漁村對遊客都極富吸引力。

(3)、海濱山嶽景觀。中國名山很多,然而名山又坐落在海濱實為難得。青島嶗山兼有奇峰、異洞、怪石、茂林、飛瀑、流雲之美,更以「山海奇觀」著稱天下,素有「泰山雖雲高,不如東海嶗」之說。我國海岸帶上的名山還有大連老鐵山、連雲港雲台山、舟山普陀山等。

(4)、海洋生態景觀。在海濱地帶或一些小島上,往往有一些珍稀的、獨特的生物群落,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科研價值;有些近岸海灣,海水清澈透明,海底漁礁跌宕,各種各樣的魚群翔游嬉戲,五光十色的貝類漫步海底,千姿百態的藻類隨波盪漾,婀娜多姿的珊瑚笑靨生花,構成色彩斑斕的海底世界,適合開展潛水旅遊和建立海底游樂宮

3、礦產資源

南中國海是世界四大海洋油氣聚集中心之一(另三個中心是波斯灣、歐洲北海和墨西哥灣)。南海西部(包括鶯歌海盤地、瓊東南盆地、北部灣盆地和珠江口盆地),則是中國四大海洋油氣聚集中心之一(另三大中心是渤海灣)。東海即是長江口海域、南海東部即珠江口海域)。勘探表明,南海大陸架有三個油氣聚集十分豐富的大型沉積地,設在湛江市的中國海洋石油南海西部公司所屬海域已探明具有生油、儲油條件的構造超過400個,已找到9個油田和3個氣田。由此可見我國開發海洋礦產資源的潛力是很大的。
開發與保護

人類在開發海洋資源時對於海洋環境經常造成環境破壞,產生很多海洋環境問題。海洋環境問題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海洋生態破壞,即在各種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響下,海洋生態環境遭到破壞。例如:人類對於某些海洋生物的過度捕撈,導致海洋生物資源數量減少,質量降低,也是部分物種瀕臨滅絕。因此,在開發利用過程中,必須注意海洋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另一個方面是海洋污染,即污染物進入海洋,超過海洋的自凈能力。海洋污染物絕大部分來源於陸地上的生產過程。例如沿海工業生產和海運航線上的船舶,經常帶來石油污染,造成海洋污染。

總之,我國擁有廣闊的藍色國土,我們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的前景是無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