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水資源越來越匱乏,哪些行業是消耗水量非常大的
洗車行業,印染業還有工業用水,酒店等等。
現在人們都知道水資源越來越匱乏,但是人們還是沒有形成一個節約用水的好習慣。在一些行業上面的用水量還是非常非常的高,比如洗車行業消耗的水不容小視。據統計,在上海私家車洗車所用的水有半個西湖那麼多。那麼充分說明很不起眼的洗車行業也是浪費水的一個行業。
節約用水是已經提倡了很多年的口號,但是很多人都不能做到。為此國家甚至提出了階梯水費,而這個政策的推出的確讓一部分人知道了水的重要性。但是一些企業還是沒有控制住自己的水量,如果說自己的行業本來就很浪費水,那麼他們能夠做到的就是想辦法讓廢水量減少。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保護水資源。
⑵ 關於水污染的資料
水體污染
主要是由於人類活動排放的污染物進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體,使水和水體底泥的物理、化學性質或生物群落組成發生變化,從而降低了水體的使用價值,這種現象稱為水體污染。
概述 作為環境介質的水通常不是純凈的,其中含有各種物理的、化學的和生物的成分。水中各種成分及其含量不同,水的感官性狀(色、臭、味、渾濁度等)、物理化學性能(溫度、pH 值、電導率、氧化還原電勢、放射性等)、化學成分(無機物和有機物)、水中生物組成(種類、數量等)和水體底泥狀況也就有差別。
早期的水體污染主要是人口稠密的大城市的生活污水造成的。產業革命以後,工業排放的廢水和廢物成為水體污染物的主要來源。隨著工業生產的發展,水污染范圍不斷擴大,污染程度日益嚴重。20世紀50年代以後,在一些水域和地區,由於水體嚴重污染而危及人類的生產和生活。70年代以來,人們採取了一些防治污染措施,部分水體的污染程度雖有所減輕,但全球性的水污染狀況還在發展,尤其工業廢棄物對水體的污染還具有潛在的危險性。若干水資源因受到污染而降低或喪失了使用價值,使水資源更加短缺。
按污染物劃分的污染類型 水體污染物的分類方法不一。如從衛生學角度,多按化學性污染物、物理性污染物和物性污染物劃分;從化學角度,多按無機有毒物質、無機有害物質、有機有毒物質、有機有害物質和病原體等劃分。環境工程學則基本上是依污染物質或能量(如熱污染)所造成的各類型環境問題以及不同的治理措施,對水體污染類型作如下分類:
病原體污染 生活污水,畜禽飼養場污水,以及製革、洗毛、屠宰業和醫院等排出的廢水,常含有各種病原體,如病毒、病菌、寄生蟲。水體受到病原體污染,會傳播疾病。歷史上流行的瘟疫,有的就是水媒型傳染病,如1848年和1854年英國兩次霍亂流行,各死亡約萬餘人;1892年德國漢堡霍亂流行,死亡7500餘人,都由於水污染引起。由水體引起的傳染病主要有病菌引起的痢疾、傷寒、副傷寒、霍亂、副霍亂等;病毒引起的小兒麻痹、傳染性肝炎等;其他病原體引起的有薑片蟲病、血吸蟲病、阿米巴痢疾、鉤端螺旋體病等。
需氧物質污染 生活污水、食品加工和造紙等工業廢水中,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油脂、木質素等有機物質。這些物質以懸浮或溶解狀態存在於污水中,可通過微生物的生物化學作用而分解。在其分解過程中需要消耗氧氣,因而被稱為需氧污染物。這類污染物可造成水中溶解氧減少,影響魚類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長。水中溶解氧耗盡後,有機物將進行厭氧分解,產生硫化氫和硫醇等難聞氣味,使水質進一步惡化。
植物營養物質污染 生活污水和某些工業廢水中, 經常含有一定量的磷和氮等植物營養物質。施用磷肥、氮肥的農田水中,也含有磷或氮。含洗滌劑的污水也有不少的磷。這些物質都可引起水體富營養化,使水質惡化。
石油污染 主要發生在海洋,危害是多方面的。如在水面上形成油膜,能阻礙水體的復氧作用。油類粘附在魚鰓上,可使魚窒息;粘附在藻類、浮游生物上,可使它們死亡。油類會抑制水鳥產卵和孵化,破壞它們羽毛的不浸水性能。石油污染還能使水產品質劣化。
熱污染 是工礦企業向水體排放高溫廢水造成的。熱污染使水溫升高,水中化學反應、生化反應的速度隨之加快,溶解氧減少,影響魚類的生存和繁殖。例如鱒魚雖在24℃的水中生活,但其繁殖溫度則要低於14℃。一般水生生物能夠生存的水溫上限是33~35℃。水溫升高會使氰化物、重金屬離子等毒物的毒性增強。
放射性污染 是放射性物質進入水體造成的。放射性物質主要來源於核動力工廠排出的冷卻水,向海洋投棄的放射性廢物,核爆炸降落到水體的散落物,核動力船舶事故泄漏的核燃料。開采、提煉和使用放射性物質時,如果處理不當,也會造成污染。水中的放射性污染物可以附著在物體表面,也可進入生物體內蓄積起來。
有毒化學物質污染 主要是重金屬和難分解的有機物的污染等。重金屬在工廠礦山生產過程中隨廢水排出,通過各種途徑進入水體造成污染。重金屬有汞、鎘、鉻、鉛、釩、鈷、鋇等,其中以汞和鎘、鉛危害較大。其他還有硒、鎳、錳等。砷由於毒性大,也列入危害大的重金屬之列。有毒重金屬在自然界中一般不易消失,它們能通過食物鏈而被富集。這類物質除直接作用於人體引起疾病外,某些金屬還可能有促進慢性病發展的作用。難分解的有機物主要是有機氯化合物、多環有機化合物、有機氮化合物(芳香胺類)和有機重金屬化合物等。其中有不少難分解有機物是致癌物。難分解有機物污染水體,對人類危害極大。
鹽污染 各種酸、鹼、鹽等無機化合物進入水體,使淡水資源的礦化度增高,影響各種用水水質。鹽污染主來自生活污水和工礦業廢水,以及某些工業廢渣。但70年代以來,由於酸雨的規模日益擴大,造成土壤酸化,地下水礦化度因而增高。 按水體劃分的污染類型 按水體類型可分為:
河流污染 河流是陸地上最重要的水體。世界上的大工業區和城市大都建立在河流之濱,依靠河流供水、運輸,也將廢水排入河流。如今工業地區的河流和人口密集地區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例如美國約有16500個下水道系統和 30多萬個工廠將廢水排入河流等水體中。美國全國52條主要河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據1970年資料,其中有10條河流受污染的河道長度為總長度的90%。1980年中國全國水質調查,對798座城鎮的不完全統計,1979年日平均排放廢水量為7258萬噸(不包括電廠冷卻水和礦井廢水),其中工業廢水佔81.2%,生活污水佔18.8%。90%以上的廢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水域。1981年估計,全國日排廢污水量已接近1億噸。中國78條主要河流,有54條遭到污染,其中有14條污染嚴重。
河流污染有如下特點:
① 污染程度隨徑流量變化:河流的徑流量和排入河流中的污水、污物量決定了稀釋比。在排污量相同的情況下,如果河流的徑流量大,污染程度就輕,反之就重。河流的徑流量隨時間而變化,因此河流的污染程度也隨時間而變化。 ② 污染物擴散快:河水是流動的,上游遭受污染會很快影響到下游。從污染對水生生物的生活習性(如魚的洄遊)的影響來看,一段河流受到污染,可以影響到整個河道生態環境。因此,河流污染影響范圍不限於污染發生區及其下游地區。
③ 污染影響大:河流是主要的飲用水源,河水中的污染物可以通過飲水危害人類;不但如此,河流還可以通過物鏈和通過河水灌溉農田危害人類。 美國哈得孫河上漂浮著垃圾和死魚。
湖泊(水庫)污染 湖泊、水庫是陸地上水交換緩慢的水體,其中非排水湖(如裏海)對入湖物質的積累狀況與海洋相同。排水湖也常因流速慢、流量小,某些污染物會長期停留湖中,發生量的積累和質的變化,改變水體狀況和造成危害。 湖泊污染的主要現象是水體的富營養化。美國伊利湖是較典型的富營養化湖泊。伊利湖面積約為 26000平方公里,周圍有底特律等五大城市,沿岸居民1300萬,每天排入湖中的污水736萬噸,其中含有大量有機質、磷酸鹽、硝酸鹽和鹵化物等,造成湖水富營養化,使水中生態系統發生變化。
湖泊、水庫受工業排放物污染也很嚴重。如世界上最大的湖泊——裏海,周圍開採石油的鑽井逐年增多,沿岸已有煉油廠100多個,大量油污排入海中。20世紀30年代每年捕魚量為50萬噸,60年代下降到23萬噸。名貴的鱘魚捕獲量1970年只有20世紀初的1/4。此外,如鯛魚減少了一半,鯉魚減少到1/5,鱸魚減少到1/9,白鮭基本絕跡。相反地低等的魚類卻大量增加,如小□魚產量同期增長了35倍。 海洋污染 海洋約佔地球總面積的71%,是地球上最大的水體。目前受污染最嚴重的是靠近工業發達地區的海域,尤其是波羅的海、地中海北部、美東北部沿岸海域和日本的瀨戶內海。波羅的海是與外海海水交換作用較弱的內海,面積36.6萬平方公里,為蘇聯、芬蘭、瑞典、丹麥、波蘭、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等工業國家所包圍。這些國家向波羅的海排放的廢水量很大,僅蘇聯每天就達300萬噸。波羅的海已成為一個被重金屬和農葯等嚴重污染的海域。此外,磷酸鹽污染也很嚴重,每年排入的磷總量為2萬多噸,浮游生物因而大量繁殖。它們死亡後沉入海的深層,分解時消耗了深層的溶解氧,加上波羅的海在60米深處有一個鹽躍層,限制了氧氣向深層傳遞,造成某些海域的無氧區,甚至產生硫化氫氣體。這種情況如果繼續下去,波羅的海60米以下的深層將成為無生命的「死海」。
日本瀨戶內海,據調查有2/3的海底已經沒有或者幾乎沒有生物。在無生物的海底積有發臭的污泥。瀨戶內海的大阪灣、吳灣等海域的底泥中還積有大量的汞、鉛、銅等重金屬。瀨戶內海的水質污染也很嚴重,三田尻灣海水的化學需氧量(COD)高達248毫克/升,溶解氧卻只有0.3毫克/升,灣內的漁業資源已全被破壞。瀨戶內海赤潮頻繁,在1955年以前的幾十年間發生過5次,1965年一年中就發生44次,1970年發生79次,而1976年一年中竟發生326次。
海洋污染有:
① 污染源多而復雜:除了在海上航行的船隻、海上油井外,還有沿海和內陸地區的城市和工礦企業排放的污染物,最後大都進入海洋。如陸地上的污染物可通過河流進入海洋。大氣污染物也可以通過氣流運行到海洋上空,隨雨水降入海洋。海水中檢測出的DDT,大部是通過大氣進入海域的。
② 污染的持續性強,危害性大:海洋是各地區污染物的最後歸宿。污染物進入海洋後,很難再轉移出去。不能溶解和不易分解的污染物(如重金屬和有機氯農葯等),便在海洋中積累起來,數量逐年增多,還能通過遷移轉化而擴大危害。據估計,目前已有100萬噸以上的DDT進入海洋,被海洋生物所富集,對人類構成了潛在的威脅。
③ 污染范圍大:世界上的各個海洋是互相溝通的,海水也在不停地運動著,污染物在海洋中可以擴散到任何角落。海洋環境中原來不存在多氯聯苯,現在可從在北冰洋和南極洲捕獲的鯨魚體中檢出,也可以在太平洋復活節島附近海域採集到的浮游生物體中檢出,可見,這種污染物已由近岸擴散到遠洋。
地下水污染 地下水和地表水都是水資源的組成部分,兩者互相轉化,是難以截然分開的。地下水具有水質潔凈,分布廣泛,溫度變化小,利於儲存和開采等特點,愈來愈成為城鎮、工業區,尤其是乾旱和半乾旱地的主要供水水源。在中國,據80個大中城市統計,以地下水作為供水水源的城市佔60%以上,如北京、沈陽、西安、銀川、石家莊、濟南等。近年來,這些城市的地下水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污染物主要來自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地下水硬度升高,並且含有酚、硝酸鹽、汞、鉻、砷、錳、氰等。因為過量開采,造成大面積地下水位下降,甚至引起局部地區地面沉降。
⑶ 水資源污染
目前水資源出現嚴重的危機,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供水不足,淡水資源短缺;二是水源嚴重污染。全世界淡水儲量占水資源總儲量的2.53%,但這其中可供人類利用的淡水僅占總淡水量的0.2%,包括了地下淺層淡水、湖泊淡水以及河床水等。從理論上講,地球上的水資源總量應該是保持平衡不變的,其開采、補給、消耗和恢復都是遵從一定的規律循環不止。但是由於各地區的水文氣象條件差異較大、時間和空間上分布不均,更由於城市化、工業化集中用水量猛增,導致了許多國家和地區水資源供求出現矛盾,河流乾涸、湖泊面積減小、水體容量減小的現象屢見不鮮。另一方面,人類活動所排放的大量污染物,如生活污水、工業廢水以及農業灌溉所使用的化肥和農葯等都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水源的嚴重污染。
(1)水體污染的特徵值
顏色。純凈水是無色透明的,天然水經常呈現一定的顏色。它主要來源於植物的葉、皮、根、腐殖質、可溶性無機礦物質和泥沙等。工業廢水排入水體後,水色變得極為復雜。水的顏色越深說明有機污染物等含量越高。
濁度。濁度主要是由膠體或細小的懸浮物所引起的,不僅沉積速度慢而且很難沉積。由生活污水中的鐵和錳的氫氧化物引起的濁度十分有害。濁度對魚類不一定有直接危害,但是由於濁度可減少太陽光的輻射強度,致使生物在河流中的生活能力降低。
溫度。我國規定飲用水不超過15°,地表水在10°~20°間。天然地表水的溫度,隨季節在0~35℃范圍內變化。由於排放的廢水使得水體溫度上升達到40℃以上,即可造成熱污染。
懸浮物。懸浮物是由各種廢水排入水體而引起的。懸浮物影響魚類的生長,能截斷光線,降低水體中藻類的光合作用,減緩水底活性,導致河底部動植物窒息,使水體同化能力降低。
pH值。pH值是反映水的酸鹼性強弱的指標。
泡沫。水體中泡沫多由表面活性劑引起。泡沫妨礙水的外觀,還可降低氧氣吸收率,從而降低水體自身的凈化能力。
有毒物質。有毒物質是指其達到一定濃度後,對人體健康、水生生物的生長造成危害的物質。由於這類物質的危害較大,因此有毒物質含量是污水排放、水體監測和污水處理中的重要指標。有毒物質種類繁多,其中,氰化物和砷化物及重金屬中的汞、鎘、鉻、鉛,是國際公認的六大毒物。
大腸菌群落數。大腸菌群落數是指單位體積水中所含大腸菌數目,單位為個/L,是常用的細菌學指標。
水體有機物。水中有機物種類繁多,組分復雜,尺度小,分布范圍廣,但往往含量很低,有的只有痕量。因此常採用間接的方法即某些綜合指標來表示水中有機物的相對含量。常用的綜合指標有:生化需氧量、化學需氧量、高錳酸鹽指數(耗氧量)、總有機碳、總需氧量、活性炭氯仿提取物、紫外吸收值等。有時揮發性懸浮固體、嗅閾值等水質指標也能粗略反映水中有機物質含量的多少。但是,隨著各種合成有機物的種類日益增多,特別是它們當中不少是有毒、有害,甚至是致癌、致畸、致突變性的;同時也由於儀器分析技術的進步,逐漸加強了對一些重點有機物的測定。
化學耗氧量(COD)。化學需氧量和高錳酸鹽指數統稱耗氧量或化學耗氧量。其定義是:在一定條件下,水中有機物被外加強氧化劑作用時所消耗的氧量。根據所用強氧化劑的不同,分別稱為重鉻酸鉀耗氧量(習慣上稱為化學需氧量)、高錳酸鉀耗氧量(習慣上稱為耗氧量,又稱為高錳酸鹽指數)。
化學需氧量(CODCr)。反映了水中受還原性物質污染的程度,這些物質包括有機物、亞硝酸鹽、硫化物等,但一般水和廢水中無機還原性物質的數量不大,而被有機物污染是很普遍的,因此可作為有機物質相對含量的綜合性指標。
生化需氧量(BOD)。在有溶解氧的條件下,水中可分解的有機物由於好氧微生物的作用被氧化分解為無機物,該過程所需的氧量稱為生化需氧量。與其他類似的水質指標(化學需氧量和高錳酸鹽指數)相比,生化需氧量更接近於天然條件下,有機物質進入水體後的氧化分解實際情況。所以,採用生化需氧量作為反映水體有機物量的綜合性指標更有意義。
總有機碳(TOC)。總有機碳是水中有機物總量的綜合指標。在高溫條件下使有機物中的碳轉變為CO2後,根據測定的CO2濃度計算其含量,以碳的濃度表示。在測定時可將有機物幾乎全部氧化,因此TOC比BOD或COD更能表示有機物的總量,常用於評價水體中有機物污染程度。
總需氧量(TOD)。指水中的還原性物質(主要是有機物質)在高溫燃燒中變成穩定的氧化物時所需要的氧量,結果以O2計。總需氧量反映幾乎全部有機物完全氧化時所需的氧量,比BOD,COD和高錳酸鹽指數都更為接近於理論的需氧量值。TOD和TOC的比值可以提供水中有機物種類的大致信息。
活性炭氯仿提取物(CCE)。當有機物在水中的含量很低時,難於用生化需氧量、化學需氧量或高錳酸鹽指數等水質指標進行測定,但大都能被活性炭吸附以及氯仿萃取,因此活性炭、氯仿提取物可用來作為有機物含量的另一項綜合性指標。
紫外吸收值。水中多數有機物,尤其是不飽和烴和芳香族化合物在波長220~260nm處有強烈的吸收峰,可根據水樣在253.7nm處的紫外吸收值(UVA)來確定有機物含量。這個相對指標,對於比較同一來源的廢水或污染水較方便。
(2)水體污染的來源向水體排放污染物和釋放能量的源都屬污染源,主要來源於工業廢水、含有農業污染物的地面徑流和生活廢水。另外,固體廢物滲漏和大氣污染物沉降也造成對水體的交叉污染。
工業中不同行業產生的廢水中所含污染物的成分有很大差異。表2.1為主要工礦業排入水體中的有毒污染物。工業污染源向水體排放的廢水具有量大、面廣、成分復雜、毒性大、不易凈化、處理難等特點,是需要重點治理的污染源。
表2.1主要工礦業排入水體中的有毒污染物
農業污染源包括農業牲畜糞便、污水、污物、農葯、化肥、用於灌溉的城市污水、工業污水等。由於農田施用化學農葯和化肥,灌溉後經雨水將農葯和化肥帶入水體造成農葯污染或富營養化,使灌溉區、河流、水庫、地下水出現污染。此外,由於地質溶解作用以及降水淋洗也會使諸多污染物進入水體。農業污染源的特點是面廣、分散、難於收集、難於治理,含有機質、植物營養素及病原微生物較高。
生活污染源主要指居民聚集地區和商業區產生的生活污水。主要是洗滌水、沖刷所產生的污水。所含主要污染物為無機物、耗氧有機物及少量重金屬離子。
(3)水體污染現狀
從世界各國的情況來看,屬於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發達國家生活和工業污水一般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污染物泄漏和污染事故仍有發生,有時造成嚴重危害。在發展中國家,工業和生活污水排放量不斷增長,大多數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同時化肥和農葯需求的日益增長和不合理使用,使農業的地表徑流污染也發展成為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成為湖泊等地表水體富營養化的一個重要來源。
據2009年環境狀況公報,全國地表水污染依然較重。七大水系總體為輕度污染,浙閩區河流為輕度污染,西北諸河為輕度污染,西南諸河水質良好,湖泊(水庫)富營養化問題突出。
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遼河七大水系總體為輕度污染。203條河流408個地表水國控監測斷面中,Ⅰ~Ⅲ類、Ⅳ~Ⅴ類和劣Ⅴ類水質的斷面比例分別為57.3%,24.3%和18.4%。主要污染指標為高錳酸鹽指數、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氨氮。其中,珠江、長江水質良好,松花江、淮河為輕度污染,黃河、遼河為中度污染,海河為重度污染。
26個國控重點湖泊(水庫)中,滿足Ⅱ類水質的1個,佔3.9%;Ⅲ類的5個,佔19.2%;Ⅳ類的6個,佔23.1%;Ⅴ類的5個,佔19.2%;劣Ⅴ類的9個,佔34.6%。主要污染指標為總氮和總磷。營養狀態為重度富營養的1個,佔3.8%;中度富營養的2個,佔7.7%;輕度富營養的8個,佔30.8%;其他均為中營養,佔57.7%。
其他大型淡水湖泊監測的9個重點國控大型淡水湖泊中,洱海、鏡泊湖和博斯騰湖為Ⅲ類水質,鄱陽湖和南四湖為Ⅳ類水質,洞庭湖為Ⅴ類水質,達賚湖、白洋淀和洪澤湖為劣Ⅴ類水質。各湖主要污染指標為總氮和總磷。與上年相比,鏡泊湖水質好轉,洱海水質變差,其他大型淡水湖水質無明顯變化。
南四湖、洞庭湖、洱海、鏡泊湖和博斯騰湖為中營養狀態,白洋淀、洪澤湖和鄱陽湖為輕度富營養狀態,達賚湖為中度富營養狀態。
監測的9座大型水庫中,密雲水庫(北京)為Ⅱ類水質,董鋪水庫(安徽)和千島湖(浙江)為Ⅲ類水質,松花湖(吉林)和丹江口水庫(湖北、河南)為Ⅳ類水質,於橋水庫(天津)和大夥房水庫(遼寧)為Ⅴ類水質,嶗山水庫(山東)和門樓水庫(山東)為劣Ⅴ類水質。各水庫主要污染指標為總氮。與上年相比,千島湖和松花湖水質好轉,其他7座大型水庫水質無明顯變化。
經對北京、遼寧、吉林、上海、江蘇、海南、寧夏和廣東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641眼井的水質監測,水質適用於各種使用用途的Ⅰ~Ⅱ類監測井占評價監測井總數的2.3%,適合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及工農業用水的Ⅲ類監測井佔23.9%,適合除飲用外其他用途的Ⅳ~Ⅴ類監測井佔73.8%。主要污染指標是總硬度、氨氮、亞硝酸鹽氮、硝酸鹽氮、鐵和錳等。
2009年,全國202個城市的地下水水質以良好—較差為主,深層地下水質量普遍優於淺層地下水,開采程度低的地區優於開采程度高的地區。總體來看,全國地下水水質狀況較上年變化不大,水質總體呈惡化趨勢或好轉趨勢的分布較為分散。
2009年,全國重點城市共監測397個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其中地表水源地244個,地下水源地153個。監測結果表明,重點城市年取水總量為217.6億噸,達標水量為158.8億噸,佔73.0%;不達標水量為58.8億噸,佔27.0%。
⑷ 目前水資源的污染主要包括哪些污染
工業污水、生活用水排放;外來物種入侵;人類利用過度;
⑸ 水資源的污染源有哪些急!快!
我們生活周圍的水污染有沖廁水、洗澡水、洗漱水、廚房余用水(洗鍋、碗水、洗菜水)、洗衣水、洗墩布水、洗車水等
保護水資源要開源、節流。開源:雨水、再生水的利用;節流:節約用水,合理用水,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
⑹ 水的污染源有哪些
我國水環境面臨著水體污染、水資源短缺和洪澇災害等多方面壓力。水體污染加劇了水資源短缺,水生態環境破壞促使洪澇災害頻發。據1999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目前我國七大水系、主要湖泊、近岸海域及部分地區的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河流以有機污染為主,主要污染物是氨氮、生化需氧量、高錳酸鹽指數和揮發酚等;湖泊以富營養化為特徵,主要污染指標為總磷、總氮、化學需氧量和高猛酸鹽指數等;近岸海域主要污染指標為無機氮、活性磷酸鹽和重金屬。這些因素構成了水環境問題影響范圍廣,危害嚴重,治理難度大等特徵。我國水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人類主觀因素的影響。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粗放,企業單純追求經濟效益,忽視環境效益和生態效益。工業發展中,水消耗量大、利用率低。不僅單位產值污水排放量大,而且萬元產值用水量各省區間差距懸殊。1998年全國平均萬元GDP用水683m3以上。其中,北京161m3,天津201m3,上海300m3。但是,黑龍江、內蒙古、江西、廣西、貴州、青海、甘肅等省區大多在1000m3以上。寧夏、新疆為4000m3左右。北京1m3灌溉用水可以生產2kg糧食,而寧夏才生產不到1kg。同時,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使企業生產經營缺乏節能降耗的動力。企業技術改造往往以擴大再生產為目的,生產工藝落後,更新換代速度慢。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經濟增長方式的日趨轉變,以及科技水平的快速提高,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將逐步走上科學化管理軌道。但是,這種轉變需要一個較長的歷史過程。水環境問題嚴重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國家政策導向的偏差。長期以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注重經濟增長速度、主要產品產量、城鎮居民收入增長等指標,沒有把資源消耗和環境代價納入經濟核算體系。迄今為止,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仍作為「非生產性福利事業」。城市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由政府包攬,使政府不堪重負,以至於拿不出錢搞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甚至建成污染處理設施也因經費來源問題沒解決而難以正常運轉。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一些經濟發展政策有悖於環境保護。我國一度「遍地開花」的「十五」小企業,布局分散,規模不經濟,生產工藝落後,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
區域經濟發展和區域環境容量不相適應,也是造成水環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以往在確定地區產業發展方向、地區生產力布局時,往往忽視區域環境容量。我國主要江河出現的嚴重流域性水污染,在很大程度上與流域產業結構和布局不合理有直接關系。淮河流域四省自80.年代初開始,利用當地資源,大力發展高耗水的化工、造紙、製革、火電、食品等小型工業,污染物排放量超過了淮河的承載能力,使淮河流域水質急劇惡化;由於缺乏科學認證和科學管理,一些缺水地區盲目發展高耗水型工業,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一些資源豐富的地區發展單一的資源型產業,不發展與之相配套的加工業,產業結構雷同,形成嚴重的結構型污染。
自然因素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水環境問題的惡化,增加了水污染防治的難度。近年來,由於氣候變化引起全球溫度、濕度、降水量的分布變化,使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災害頻發。我國北方地區氣候也明顯變暖,華北地區冬季平均氣溫90年代比50年代上升2.1℃。氣溫上升,地表徑流減少,蒸發量增大,發生旱災的機會增多。1997年我國北方地區受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降水量異常偏少,溫度偏高,海河水資源量只有多年平均量的40%;黃河水資源量為多年平均量的61%。由於河道徑流減少,水體自凈能力下降,加劇了水環境惡化。1998年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長江中下游、嫩江、松花江流域降水量偏多,導致特大洪水災害的發生。
我國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南多北少,相差懸殊,水資源分布與人口、經濟和社會發展布局極不協調。北方黃河、淮河、海河、松遼河,以及內陸河5個流域,總人口佔全國的47%左右,耕地面積佔65%以上,GDP佔全國的45%以上,而水資源卻只佔全國水資源總量的19%,人均佔有量僅為南方地區的1/3。這些因素也是導致水環境問題突出的重要方面。
⑺ 生活中哪些行為造成了水污染
生活中造成水污染的情況:
1. 廢舊電池對水的間接污染:人們未將廢棄電池回收,直接扔入土壤,其主要成份為錳、汞、鋅等重金屬深埋在地下,其重金屬成份都會隨滲液溢出,造成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
2. 燃燒燃煤產生二氧化硫形成酸雨對水的污染
3. 用含磷洗衣粉對水造成的直接污染:含磷洗衣粉以磷酸鹽作為主要助劑,洗滌後的污水排放到河流湖泊中後,水中磷含量升高,水質趨向富營養化,導致各種藻類、水草大量滋生,水質混濁,水體缺氧,使魚蝦等水生物死亡。
水污染主要原因是城市人口集中,城市生活污水、垃圾和廢氣引起水體污染造成的。生活污水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產生的各種污水的混合液,其中包括廚房、洗滌房、浴室和廁所排出的污水。
(7)哪些產業會污染水資源擴展閱讀:
防止生活行為造成的水污染的措施:
1. 強化對飲用水源取水口的保護:
有關部門要劃定水源區,在區內設置告示牌並加強取水口的綠化工作。定期組織人員進行檢查。從根本杜絕污染,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2. 加強公民的環保意識:
改善環境不僅要對其進行治理,更重要的是通過各方面的宣傳來增強居民的環保意識。居民的環保意識增強了。破壞環境的行為就自然減少了。如:將廢舊電池放回回收箱,避免使用用含磷洗衣粉。
3. 強化青少年保護水資源意識:
對於青少年,普遍的家庭並不太注重保護水資源的教育。教育要從小做起,養成保護水資源的意識,畢竟「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加強對青少年保護水資源的教育,拍宣傳片、做宣傳活動,讓中國未來的每一朵花都有節約的好品德、保護水資源。以後,大量污染水資源問題就會漸漸減小。
⑻ 水體污染的來源有哪些
1、減少耗水量:當前我國的水資源的利用,一方面感到水資源緊張,另一方面浪費又很嚴重。同工業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許多單位產品耗水量要高得多。耗水量大,不僅造成了水資源的浪費,而且是造成水環境污染的重要原因。
通過企業的技術改造,推行清潔生產,降低單位產品用水量,一水多用,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等,都是在實踐中被證明了是行之有效的。
2、建立城市污水處理系統:為了控制水污染的發展,工業企業還必須積極治理水污染,尤其是有毒污染物的排放必須單獨處理或預處理。隨著工業布局、城市布局的調整和城市下水道管網的建設與完善,可逐步實現城市污水的集中處理,使城市污水處理與工業廢水治理結合起來。
3、產業結構調整:水體的自然凈化能力是有限的,合理的工業布局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環境的自然能力,變惡性循環為良性循環,起到發展經濟,控制污染的作用。關、停、並、轉那些耗水量大、污染重、治污代價高的企業。也要對耗水大的農業結構進行調整,特別是乾旱、半乾旱地區要減少水稻種植面積,走節水農業與可持續發展之路。
4、控制農業面源污染:農業面源污染包括農村生活源、農業面源、畜禽養殖業、水產養殖的污染。要解決面源污染比工業污染和大中城市生活污水難度更大,需要通過綜合防治和開展生態農業示範工程等措施進行控制。
5、開發新水源:我國的工農業和生活用水的節約潛力不小,需要抓好節水工作,減少浪費,達到降低單位國民生產總值的用水量。南水北調工程的實施,對於緩解山東華北地區嚴重缺水有重要作用。修建水庫、開采地下水、凈化海水等可緩解日益緊張的用水壓力,但修建水庫、開采地下水時要充分考慮對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影響。
6、加強水資源的規劃管理:水資源規劃是區域規劃、城市規劃、工農業發展規劃的主要組成部分,應與其他規劃同時進行。
合理開發還必須根據水的供需狀況,實行定額用水,並將地表水、地下水和污水資源統一開發利用,防止地表水源枯竭、地下水位下降,切實做到合理開發、綜合利用、積極保護、科學管理。
利用市場機制和經濟杠桿作用,促進水資源的節約化,促進污水管理及其資源化。為了有效地控制水污染,在管理上應從濃度管理逐步過渡到總量控制管理。
⑼ 浪費和盲目開采會造成水資源不足,消耗水資源最大的行業是哪個行業求解!
我國乾旱區面積較大,農業生產是消耗水資源最大的行業。農業用水要佔到全國用水總量的70% ——80% 。
⑽ 水資源受到哪8大污染
淺談水污染的影響與防治
(一)中國水污染分布與水污染現狀
有人說,地球的顏色是綠色的,她孕育著生命,預示著人類的誕生和未來。我說,她是生命的搖籃,人類的母親,她把全部的愛無私地奉獻給人類的子子孫孫。她的確很大,幅員遼闊,但不是無邊無際;她的確很美,山青水秀,但不是青春永遠;她的確很富,資源廣博,但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如今,地球生態環境已被人類活動嚴重破壞。尤其是水的污染更為突出。
水是地球上萬物的命脈所在,水滋潤萬物、哺育生命、創造文明。中國水資源的分布極其不均勻。中國的人均水資源佔有量低於500立方米,遠遠低於國際公認的人均所需1000立方米的臨界值。北方許多大中城市因缺水造成工廠停產或限產,損失的年產值達1200億元,南方一些城市也陸續出現水荒。目前全國6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家缺水,其中嚴重缺水的有108個,缺水量約為1000萬噸/天左右。幾百萬人生活用水緊張。。。。。。
面對「滴水貴如油」的水資源,而人類對它的浪費和污染卻是令人痛心的:據統計,全世界污水排放量已達到4000億立方米,使5.5萬億立方米水體受到污染,佔全世界徑流總量的14%以上。
(二)水體污染
水是怎樣被污染的呢?原因主要有兩種:一是自然的,一是人為的。由於雨水對各種礦石的溶解作用,火山爆發和乾旱地區的風蝕作用所產生的大量灰塵落入水體而引起的水污染,這屬於自然污染。向水體排放大量未經處理的工業廢水、生活污水和各種廢棄物,造成水質惡化,這屬於人為污染。而人們通常所說的水污染主要是指後一種,而且也是最主要的。
1:水體受污染的過程
一般來說,水自身有自凈能力。水的自凈能力包括稀釋擴散、沉澱堆積、氧化還原以及水中微生物對有機物的分解等。大體可以分四段:第一為污染段,由於大量污染物混入,河流水質惡化,水中溶解氧極少,除了細菌以外,其它生物較少,特別是幾乎不存在自氧性生物;第二是分解段,分解有機質的生物逐漸繁殖,生物分解活動激烈,大量消耗溶解氧,魚類難以生存,出現藻類和需氧較低的原生生物等,而在生化需氧量逐漸降低後,水中溶解氧又逐漸增加;第三為恢復段,藻類、魚類和其它大型生物重新又活潑起來,水質逐漸變清;第四為清水段,溶解氧接近飽和,水質清潔,自凈過程到此完成。
2:水體受污染的原因
人類生產活動造成的水體污染中。工業引起的水體污染最嚴重。如工業廢水,它含污染物多,成分復雜,不僅在水中不易凈化,而且處理也比較困難。
工業廢水,是工業污染引起水體污染的最重要的原因。它占工業排出的污染物的大部分。工業廢水所含的污染物因工廠種類不同而千差萬別,即使是同類工廠,生產過程不同,其所含污染物的質和量也不一樣。工業除了排出的廢水直接注入水體引起污染外,固體廢物和廢氣也會污染水體。。。。。。
農業污染首先是由於耕作或開荒使土地表面疏鬆,在土壤和地形還未穩定時降雨,大量泥沙流入水中,增加水中的懸浮物。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近年來農葯、化肥的使用量日益增多,而使用的農葯和化肥只有少量附著或被吸收,其餘絕大部分殘留在土壤和漂浮在大氣中,通過降雨,經過地表徑流的沖刷進入地表水和滲入地表水形成污染。
城市污染源是因城市人口集中,城市生活污水、垃圾和廢氣引起水體污染造成的。城市污染源對水體的污染主要是生活污水,它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產生的各種污水的混合液,其中包括廚房、洗滌房、浴室和廁所排出的污水。
世界上僅城市地區一年排出的工業和生活廢水就多達500立方公里,而每一滴污水將污染數倍乃至數十倍的水體。
3:水體污染對人類的危害
污染的水對人體的影響有很多不利的因素:人體中70%—80%是水分,因此長期飲用不良的水質,而導致體質不佳抵抗力自然減弱,則百病發生乃必然,再者長期累積之污染物到達身體無法承受時,再高明的醫生、再有效的葯物恐怕也難奏效,所以「水是百葯之王」的說法一點都不假。
常見的飲用水水質項目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鉛: 對腎臟、神經系統造成危害,對兒童具高毒性,致癌性已被證實
鎘: 對腎臟有急性之傷害
砷: 對皮膚、神經系統等造成危害,致癌性已被證實
汞: 對人體的傷害極大,傷害主要器官為腎臟、中樞神經系統
硒: 高濃度會危害肌肉及神經系統
亞硝酸鹽: 造成心血管方面疾病,嬰兒的影響最為明顯(藍嬰症),具致癌性
總三鹵甲烷: 以氯仿對健康的影響最大,致癌性方面最常發生的是膀光癌
三氯乙烯(有機物): 吸入過多會降低中樞神經、心臟功能,長期暴露對肝臟有害
四氯化碳(有機物): 對人體健康有廣泛影響,具致癌性,對肝臟、腎臟功影響極大
近年來美國環境保護署(EPA)針對1971-1994年間由水所引起的疾病進行一項調查,在740件案例中,其中因原生動物所引起共148件,共有448,486人因而致病,是所有原因中最高者。研究發現,原生動物種類中以隱孢子蟲及梨形鞭毛蟲二種需要特別注意,最常出現在遊憩風景區及畜牧養殖地區,其中又以養豬、養鴨二種最多。統計也顯示,23年內所造成的死亡病例共89件,而原生動物造成的死亡案例高達70件。
水不僅是生命之源,對人類極其重要,而污染又是這樣厲害。因此我們更應該預防和保護好水資源,合理並利用好水。
(三)水體污染的防治措施
對於污水採取的措施主要有:
1: 資金、行政、法律保障措施
(1) 資金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條件
顯然,資金支持是污染治理重要的條件之一,沒有資金,一切治理措施就無法實施。
(2) 政府的支持是後盾
城市水系污染治理涉及面很廣,不但涉及到居民,還涉及到外地人員,涉及到部隊系統,涉及到少數民族,也會涉及到權利持有者的利益。因此,單靠水利部門是無法解決問題的,即使再加上環保部門,力量依然是蒼白無力的。需要市政府的強力支持,市政府也需要中央政府的支持。沒有一個強大政府的支持,許多強制性措施就難以行得通。
(3)污染治理需要法制
法律法規是人們共同遵守的准繩,應制定保護城市水環境的地方性法律,讓水系管理部門有法可依,依法行政,這樣一些事情做起來會容易一些。
2:工程保障措施
(1)必須實施徹底截污、污/雨分流
根據實地調查結果,生活污水是水系最嚴重的污染源,將生活污水完全截留是治污的根本。另外,由於雨水管經常被用作排污管,所以實施污/雨分流也是重要措施。污水送入污水處理廠處理,雨水則可直接排入自然水體中,降低污水處理廠處理負荷,污水可以通過河道排放。
(2) 對老平房區進行搬遷改造
一般來說,城鎮新建居民區都有完備的下水道系統,都實施了污/雨分流。但是,老平房區房屋破舊,多數沒有下水道系統,而且污/雨不分,是造成河流污染的主要來源。不管從污染治理的角度還是從城市建設的角度,都需要對老平房區進行搬遷改造。
3: 市政管理措施
(1)加強城市衛生綜合管理
加強城鎮的綜合衛生管理,使街面保持干凈,減少因風吹、雨水等因素將臟物帶入河流。對自由市場、餐館、外來人口聚居區進行嚴格的衛生管理,對建設工地衛生實行嚴格監督,對產生污染的路邊小生意、洗車點或進行環境改造、或取締。
(2)環衛部門應提高管理水平
鑒於環衛部門職工向河道傾倒所收集的垃圾、大糞的情況客觀存在,環衛部門應提高管理水平,嚴格要求職工遵守規矩,教育職工明確自己的責任,對不守規矩、擅自污染環境的職工給與相應的處罰。
(3)合理布置垃圾處理站點、公共廁所
應健全垃圾處理站點網路(尤其是公共場所),讓人們垃圾有處可棄,減少因無垃圾站(箱)而導致的垃圾隨意丟棄。應在沿河設置一些公共廁所,讓在外活動的人們感到方便,減少因為沒有廁所而將河沿當廁所的現象。
(4)拆除一切造成污染的違章建築
對一切形成污染的沿河餐館、水上游樂廳等應取締。
4: 水資源調控措施
加強水源調配方面的研究
水資源不足是影響水質的重要因素,河水不流,水質就會惡化。應加強水源調配方面的研究,如何既節約水源又保護水環境是必須研究的課題。建設一批污水處理廠,應加強處理水的應用,處理廠與輸水管道應同時規劃、同時設計,將處理後的潔凈水引入河道,這樣既節約水資源又可保護水環境。
5: 公眾參與措施
(1) 讓公眾參與河道環境管理
河道管理部門應建立與沿線居民的溝通渠道,定期訪問居民,公布舉報電話,讓居民有機會參與對污染源的監督,及時發現問題,進行處理。也可以實行「門前三包」等措施,目的是充分發揮群眾保護水環境的巨大熱情,對水環境實行有效的監督和保護。
(2)搞好大眾教育
對大眾加強保護水質的教育,沿河樹立一些警示牌,呼籲人們注意保護水質。另外,新聞媒體繼續對大眾進行環境保護的教育。
(四)目前依然存在的問題
然而在此過程當中有幾方面問題沒有得到足夠重視或未能有效執行:
首先,治理水污染的過程中要避免將水環境整治工作同行政強制措施完全等同起來。應該在整治的過程中更多地採用經濟手段,調動排污單位的內部積極性,使污染物達標排放和綜合治理成為企業主動的自發的自願的行為。這樣不僅能夠減少行政強制執行的費用,而且可以減少以至杜絕企業弄虛作假、追求形式上的達標和保留實質上的污染行為的發生,從而有效地提高有關法律法規執行的有效性。在通常意義上的引進經濟激勵措施、獎勵達標先進單位、為其提供政策優惠的做法之外,是否可以將水環境治理與清潔生產工藝技術的市場開發有效的結合起來,在停產、關閉數以千計的污染企業的同時創立和新建於環境保護有利的新企業新市場,使水環境整治工作同社會經濟其它方面有機地聯系在一起,使環保工作不再對於工業企業的發展只是一味的否定,而是肯定與否定相結合。從長遠發展的角度看,工業走向環境健康化是世界發展的總體趨勢,清潔生產工藝的開發利用將在不久的未來占據巨大的市場份額。因此我們應該把握時機,爭取利用後進優勢,在促進環境質量改善的同時獲得經濟的更大發展。
其次,水污染的治理過程中還應避免將水污染防治與工業企業達標排放等同起來。中國是一個農村人口佔到70%的農業大國,且農業現代化程度較低。美國著名的化學家和環保主義者蕾切爾·卡遜在上個世紀60年代所關注的農業污染問題在今天的中國仍然具有極為現實的指導意義。當我們對於我國大多數流域污染情況尋根求源的時候都會發現幹流和支流沿岸的農葯化肥及其它農業廢棄物肆意地向水體拋棄是構成水環境惡化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往往正是這些不經任何處理就排向江河湖海的大量農業污染物在很大程度上須對水體的毒化問題負責。然而在水環境治理的實際操作中,我們幾乎看不見有關治理農業面源污染的舉措,更沒有像「零點行動」那樣富有廣泛社會影響力的治污行為發生。當然並不否定工業企業污染治理與農業污染控制本身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對於「15小」企業的治理一定范圍內斷絕了農業污染物的來源,然而從現實的角度來看,這還遠遠不夠;也並不否認農業的面源污染較之工業企業通常情況下的點源污染而言,控制的難度大得多,甚至近乎不可操作,然而不能因為該問題解決起來有極大困難而視其不存在。這樣只能造成對農業污染的默認,從而使問題擴大化。
最後
水污染治理過程應當同生態環境的恢復和改善緊密結合起來。環境問題以其固有的全方位、多因子的特點區別於其它任何部門法所調整的對象,這就要求在整治水環境問題的過程當中首先要考慮到水污染問題的流域性,加強河流湖泊沿岸省市地區之間的協調和合作。這一點在淮河治理過程當中已經獲得重要的實踐經驗,應該在全國范圍內加以推廣。其次,水資源作為生態環境的一個重要成分對於人類生產生活都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價值,因而將水環境整治與水權概念的開發相結合,明確水資源使用的受益者和水環境問題的治理者無疑具有重要意義;與此同時對於水資源的開發利用要實行全流域統籌兼顧的方針 ,生產、生活和生態用水綜合平衡,做到微觀與宏觀相結合,促進水環境問題的根本解決。
自古以來,人類就是在水的滋養下生存和繁衍,今後也將同樣依賴於水資源而繼續存在和發展。無論社會如何進步,時代如何發展,我們都不可以水環境的惡化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發展,因為那將造成人類無法承受的惡果,並最終導致一切人類文明化為烏有。如果說過去的水環境問題是由於人類的無知導致的,那麼今天,我們已經逐漸清醒地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如果說已經造成的水污染及水生態環境的破壞是我們疏於管理的結果,那麼今天,我們已經在水環境治理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如果說已經完成的治理工作在遏制水環境惡化方面起到了可喜的積極作用,那麼今後的工作將更加艱巨和繁重,需要更完善的立法支持、更廣泛的社會參與以及更持久的全方位投入。水環境的現狀要求我們不懈地堅持治理工作,已取得的成績激勵我們更有信心地將治理工作開展下去。
水污染治理比防洪、抗旱難度更大,因為洪水的發生在時間上偶然性、在地域上有局限性,而水污染則是每時每地都存在。洪水、乾旱是天災,面對天災,人類更能團結一致,更能吃苦耐勞,更能相互幫助,更能激起一股熱情,1998年長江大水就是一個例證。水污染是人禍,是人引起的,治污會影響到部分人的利益,會涉及到社會中的方方面。總之:
節水從點滴做起!
參考文獻:
(1) 書名為《造福子孫後代》:前言
(2) 行政院環保署「安全飲用水手冊」:第3頁
(3) 中國水資源公報 1999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第2頁
(4) 中國城市排水建設與發展
(5)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講座第二十六講:關於我國農業法制建設的幾個問題第
(6) 水資源合理分配的基本路線 作者:關業祥 水利部規計司處長
希望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