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稀有醫學資源有什麼
擴展閱讀
物流企業成本構成有哪些 2025-05-18 04:16:36
直接人工費用怎麼分配 2025-05-18 04:12:06

稀有醫學資源有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7-29 09:54:28

㈠ 什麼是醫療衛生資源

內容簡介: 醫療衛生資源是指在一定社會經濟條件下社會對醫療衛生部門提供的人力、物力、財力的總稱,包括硬資源及軟資源兩大類。醫療衛生硬資源泛指醫療衛生人力、物力等有形資源;醫療衛生軟資源指醫學科技、醫學教育、衛生信息、衛生政策及衛生法規等無形資源。從廣義上講,醫療衛生資源是人類開展醫療衛生保健活動所使用的社會資源;從狹義上講,它是指社會在提供醫療衛生服務過程中佔用或消耗的各種生產要素的總稱。
醫療衛生資源配置是指醫療衛生資源在醫療衛生行業內的分配和轉移。醫療衛生資源的合理配置對於醫療衛生事業持續、穩定、快速、健康地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隨著社會經濟和科技的發展,人們對健康的認識更深刻,對衛生服務的要求也更高。人類對醫療衛生服務的要求是無限的,醫療衛生資源卻是有限的。如何配置和利用有限的醫療衛生資源,解決其配置過程中公平和效率這兩大基本問題,讓醫療衛生服務達到公平與效率相結合的理想境界是世界各國政府以及衛生服務研究努力追求的目標。從國內外關於醫療衛生資源配置的研究成果來看,該項研究不是孤立進行的,而是伴隨著衛生經濟學的發展與世界性的醫療衛生體制改革進行的。

㈡ 如何統籌城鄉醫療衛生資源進行合理分配和使用的方面

醫療衛生資源的宏觀分配指在國家能得到的全部資源中應該把多少分配給衛生保健,分配給衛生保健的資源在醫療衛生各部門之間如何分配,如癌症研究應分多少,預防醫學應分多少,高技術醫學應分多少等。宏觀分配還必須解決如下問題:政府是否應負責醫療衛生事業,還是把醫療事業留給市場,如果政府應負責,則應將多少預算用於醫療衛生。如何最有效地使用分配給醫療衛生事業的預算,如預算應集中於腎透析、器官移植、重症監護這些搶救方法,還是集中於疾病的預防;哪些疾病應優先得到資源的分配;以及為改變個人行為模式和生活方式(如吸煙),政府應投入多少資源等等。資源的微觀分配指醫務人員和醫療行政單位根據什麼原則把衛生資源分配給病人,怎樣分配才算公正合理。
當涉及稀有資源時,哪些病人可優先獲得資源(如有兩個病人都需要腎移植,但只有一個腎可供移植時)。為了進行微觀分配,首先需要規定一些規則和程序來決定哪些人可以得到這種資源,即根據適應症、年齡、治療成功的可能和希望、預期壽命和生命質量等主要是醫學的標准進行初篩;然後再規定一些規則和程序從這范圍中最後決定哪些人得到這種資源。這組規則和程序的規定常常要參照社會標准:病人的地位和作用、過去的成就、潛在的貢獻等。但對社會標准,爭議較多。
衛生政策中最有爭論的問題是一個國家是否應該讓醫療衛生社會化,如應實行公費醫療或醫療保險,還是讓醫療衛生商品化,還是採取某種混合折衷的方式(如醫療衛生的基本需要由國家負責,而高技術醫學則由病人自己根據收入購買)。

㈢ 請列舉出至少五中基礎醫學網路資源

一、基礎醫學網路資源有丁香園、醫生站、醫口袋、醫脈通、醫學教育等。
二、基礎醫學,屬於基礎學科,是現代醫學的基礎。基礎醫學是研究人的生命和疾病現象的本質及其規律的自然科學。其所研究的關於人體的健康與疾病的本質及其規律為其他所有應用醫學所遵循。

㈣ 求免費的醫學課件下載網,網站要有各個科目的,正規點的網站!!本人感激不盡啊!!!

可以去 愛愛醫醫學網,我也經常去裡面有好多醫學資源 課件病例什麼的。
還可以去丁香園,不過丁香園的東西都下不了,還要發帖什麼的,氛圍也沒愛愛醫好。
如果去愛愛醫下載,沒有錢的話可以找我,用戶名和HI的是一樣的。
忘了告訴你網址了www.iiyi.com,還有個資源頻道ziyuan.iiyi.com
採納我 謝謝

㈤ 珍稀資源有哪些

建設節約型社會」是我們珍惜、節約資源時喊的一個口號。可是,又該怎樣才能真正做到節約資源呢?為什麼要大力推薦節約呢?下面請聽聽我的心聲吧!

先說水資源。我國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立平方米左右,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水量為2100多立方米,只佔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屬於缺水國家,全國600多座城市中就有400多座缺水。特別是西部地區缺水非常嚴重,一些山區地方連人、畜飲水都非常困難。

我國的用水面臨著嚴峻的問題,所以我們要珍惜水資源,節約用水。比如:用完水後,要擰緊水龍頭,以免造成「一江清水向東流」的浪費現象,如果發現水龍頭壞了,要及時修理,避免損失大量的水,大家也別小看廢棄的電池,因為一粒紐扣電池會污染600噸的水,如果你把它扔到水裡,水將無法飲用。我們應該把電池收集起來,送往回收站,這樣既可以避免污染水源,又使電池得到回收,一舉兩得。大家不能只是口頭說說而已,要行動起來呀!

不僅僅要節約用水,還要節省森林資源。我國森林資源總量不足,森林覆蓋率只有18.21%,相當於世界森林平均覆蓋率的61.52%;全國人均森林面積和人均森林蓄積分別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和六分之一。森林質量不高,平均每公頃蓄積量只有84.73立方米,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84.86%。

這就是森林資源向我們發出的警報!我們要節約利用森林資源,首先,不能亂扔稿紙,也不拿沒寫過的紙張折飛機之類的小工藝品,更不要亂砍亂伐,任意踐踏花草樹木,要植樹造林,愛護花草樹木;不使用一次性的東西,如紙杯、木塊等等。在學校,我們要建立「綠色銀行」,撿起以前丟棄的紙屑、小手帕等。外出就餐時,自帶勺子、筷子。同學們,我們一起行動起來,節約利用我們有限的森林資源。

我們生活中到處都離不開電。電,給我們帶來各種便利,但是我們要節約用電,因為電幾乎是由燒標准煤產生的,而在我國儲藏的煤只夠開采100年了!大家想想,100年以後,我們的子孫後代該怎麼辦呢?所以,我們要節約用電。首先,從自我做起,我牢記「人來燈開,人走燈滅」,盛夏時節,開空調時,不要把溫度調得太低,適合就可以了。平時的照明燈,盡可能用節能燈,因為普通燈泡把大量的電能轉化為了熱量,只有小數轉為光線,而節能燈把電能幾乎轉化為了光明。

「珍惜資源,崇尚節約」,是我們每個公民的義務。為了我們的明天更美好,請快快行動起來吧!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是地球母親,給我們帶來了一個又一個美麗的春天。4月22日,當第37個「世界地球日」踏著春天的舞步來到我們身邊的時候,我們不能不想一想:我們應該如何善待地球母親,應該怎樣珍惜地球母親賜予我們的萬里春光。

善待地球——珍惜資源,持續發展,是這個春天的主旋律。

但是,當前在我國,無論土地資源還是礦產資源,其保護、利用和永續利用的形勢,都不容我們樂觀。我們不得不問一問:地球的春天,是永遠的嗎?

盡管我們實行的是世界上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可在一些地方,亂占亂用農地和基本農田的事,還時不時地發生;我們大大小小的城市,由鋼筋混凝土鋪就的「大餅」,仍在一個勁兒地向四面八方擴張,吞噬著周圍的萬頃糧田……

盡管礦產資源供給已經成了經濟快速發展的制約瓶頸,可在一些地方,以浪費和破壞資源為標志的無證小礦山,仍在不停地亂采濫挖;即使在大礦山,「吃一半扔一半」的粗放開采方式也還在繼續;亂堆亂放的尾礦,不但使本來可以利用的礦產資源慘遭拋棄,還可能在雨季形成泥石流,變為摧毀田地、莊稼和百姓生命財產的殺手;礦山采空區的地面塌陷和地裂縫,不但使農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資源,也威脅著他們的居住安全;我們本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國家,可生產和生活用水還在被隨意地揮霍著,珍貴的地下水被過量開采或者污染著;我們的能源已經十分短缺了,可雨後春筍般新建住房的粗放供暖,仍在浪費著油和煤炭資源……

在土地、礦產資源供求全面緊張的今天,我們必須改變國土資源利用粗放、效率低下、浪費嚴重的現狀。黨中央和國務院高度重視國土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要求我們在戰略機遇與矛盾凸顯並存的關鍵時期,有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強烈的憂患意識和廣闊的世界眼光,准確把握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立足科學發展,著力自主創新,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

為了建設節約型社會,「十一五」期間國家立下了幾個必須達到的約束性硬指標:耕地保有量保持1.2億公頃,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提高到60%(預期性)。現在,各級政府和企業正在為實現這些目標努力,我們每一個公民都要為實現這些目標努力。資源短缺、能源危機就在我們身邊,「電荒」、「油荒」、「煤荒」、「水荒」等等,正無時不刻在困擾著我們。珍惜資源靠你我他。只有全社會共同努力,才能使我們擺脫快速發展中的資源困境,走向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社會。

珍惜資源,保護資源,節約資源,人人有責。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從我做起,從點點滴滴做起,珍惜地球母親賜予我們的一切自然資源,使我們的家園年年春光燦爛……

相關報道:

雲南整頓礦產資源開發 初步遏制"六亂"蔓延勢頭

記者日前從雲南省國土資源廳了解到:自去年9月以來啟動的全省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工作取得實效,初步遏制了亂占、亂采、亂賣、亂批、亂收、亂管「六亂」蔓延的勢頭。

據介紹,通過對違法違規開採行為進行全面排查和處理,全省共清理出無證非法采礦行為2240起,越層越界開采110起,責令停產整頓588個,取締非法采礦點2545個,追繳礦產資源補償費11.8萬元,處以罰款278萬元,沒收礦產品1.5萬噸,注銷和吊銷采礦許可證89個,給予行政處罰1661人,追究刑事責任67人,嚴厲打擊了亂挖濫采、破壞環境、無證非法采礦行為。通過全面核實證照,全省現設置有效探礦權2824個,登記總面積6.5萬平方公里,佔全省國土面積的16.5%。各州、市、縣政府通過組織聯合執法,對礦產資源開發管理中的徇私舞弊、失職瀆職、公職人員參與或變相參與辦礦的行為進行了初步清查。到目前為止,共查出41人涉嫌參與辦礦、入股分紅。針對去年出現的礦產勘查「虛熱」現象,有關方面按照「六條原則」和「十個不批」的辦法,組織力量,進行集中甄別處理,迄今已處理發證近千件。

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資源消耗40年內翻一番

4月19日上午世界自然基金會(WFF)公布了《亞太區2005生態足跡與自然財富報告》。報告顯示亞太區人民耗損資源的速度接近該地區自然資源復原速度的兩倍。從1961年到2001年,中國人均生態足跡的增長幾乎超出了原來的一倍。這也就意味著中國消耗的資源在40年中翻了一番。報告的發布者表示,盡管如此,中國的國家生態足跡卻比較穩定。

今天我們為什麼要節約?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習慣了大白天辦公室里燈火通明,習慣了居室中空調大開四季如春,習慣了洗碗時的長流水,復印機旁的廢紙張……還有,習慣了這一切方便舒適背後的大手大腳、隨心所欲。

因此,當國務院提出2004年到2006年在全國范圍內開展資源節約活動,當隔膜已久的「節約」二字不斷重復於我們的耳邊時,一些人覺得「不習慣」。

有人說,節約是生產力低下的自然經濟時代的產物,在物質豐富的市場經濟條件下重提節約是否不合時宜?有人說消費是生產的牽引機,是現代化列車不可缺少的車輪,倡導向節約型社會轉型是否守舊落伍?

今天,我們為什麼還要節約?

不加節制的資源浪費撼動生存根基

節約與浪費是相對的,今天我們重提節約,是因為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浪費正在撼動我們賴以生存的根基。

我們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國家之一,人均水資源不到平均數的1/4,600多個城市裡有400多個供水不足,但我們珍惜水了嗎?

農業是水資源的用水大戶,也是水資源的浪費大戶。在我國,「土渠輸水、大水漫灌」的農業灌溉方式仍在普遍沿用,灌溉用水的一半在輸水過程中就滲漏了,利用率僅為40%左右,不足發達國家的一半水平。

因為現有用水設施技術落後,目前我國工業萬元產值用水量為103立方米、美國是8立方米、日本只有6立方米;我們工業用水的重復利用率僅為55%左右,而發達國家平均為75%—85%。

生活中人們對水資源的浪費同樣肆無忌憚。實驗表明,一個水龍頭如果一秒鍾漏滴一滴水,一年便滴掉360噸水,而我國多數城市輸配水管網和用水器具的漏水損失高達20%以上,僅城市便器水箱漏水一項每年就損失上億立方米。全國每年浪費水資源更在100億立方米以上。北京市僅一年的洗車耗水量,就相當於一個多昆明湖或6個北海的蓄水量。

我們的人均耕地面積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5,我們要用不到世界耕地面積1/10的土地,養活世界1/4的人口。但各種名目的「圈地運動」卻使我們的耕地銳減,光是小小的實心黏土磚,就能一年毀掉8萬—10萬畝良田,僅磚廠侵佔土地就達400萬畝。

在粗放使用、無端浪費中,能源也進入了緊缺時代。石油、天然氣、銅、鋁等重要礦產資源的人均儲量的最低值,只佔世界平均水平的1/25。目前中國每萬元工業生產值比發達國家多消耗近40%的能源和礦產資源,除了科學技術落後的因素外,人為浪費是一個大漏洞。

無論是亞洲金融危機,還是非典那場突如其來的災難,都未能阻擋我國經濟高歌猛進的態勢。但是,從去年席捲全國的能源緊張、原材料價格全面上漲開始,人們越來越明顯地感覺到我國經濟正飽受資源約束之痛。對於我們這樣一個發展中大國來說,重要資源緊缺必將受制於人,關鍵時候,資源可能是用錢也買不到的。

迫在眉睫的資源危機敲響自然警鍾

乘坐在高速發展的經濟列車上,面對越來越豐富的物質生活,我們時常感到一種滿足:捉襟見肘的日子過去了,生活越來越紅火。

但當我們知道,今天的富裕生活是要靠過度耗用資源來實現,今天的發展是要用子孫後代的生存權利來換取時,我們還能如此坦然地粗手大腳地生活嗎?

「原以為你無限寬廣,不在乎失去一片蔭涼。原以為你有無窮寶藏,不在乎掠走一點安詳。原以為你無比堅強,誰知你的淚在流淌。原以為你母愛無疆,誰知你漸漸失去力量。」

現存資源的匱乏與窮絕,未來發展的需求與壓力,讓我們必須靜心聆聽自然的警示。在接連遭遇「煤荒」、「電荒」、「油荒」之後,國人初嘗資源短缺的苦澀。在排隊購買蠟燭的煩躁中,在忽然陷入黑暗的恐慌中,警鍾其實已經敲響!

地質學家經過幾十年的勘測證實,因為巨大的人口基數,因為飛速的經濟發展,中國已成為「資源弱國」。50年後中國除了煤炭外,幾乎所有的礦產資源都將出現嚴重短缺,其中50%左右的資源面臨枯竭。有識之士警告,2010年中國將進入嚴重缺水時代,我們的孩子將不得不為我們今天的揮霍付出沉重的代價。

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資源不足將成為制約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最大困難,也將成為損壞我們美好生活的最大隱患。

其實,在發展的車輪下,如何應對資源短缺的挑戰已經是一個世界性課題。在世界各國,節約已經成為一種風潮,不少國家的資源節約保護意識已經融入了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

那是一些遠比我們富裕得多的國家,但他們對於資源利用的精打細算,讓我們汗顏。

美國是資源大國,他們的國民消費水平位居世界之首。但美國學生的課本是重復利用的,一本教科書要至少用8個學生,平均使用壽命5年。我國課本的使用壽命卻只有半年!我國現有在校中小學生2.2億人,目前人手一冊的課本若能連續使用5年,扣除成本,可節約的資金便相當可觀!而在課本循環使用過程中,又將有多少森林可以倖免於難!

我們的近鄰韓國人已經節約到牙齒了,因為珍惜資源,他們研製出以土豆澱粉或江米面為原料的食品牙簽。像餐館用的一次性檯布、旅館用的一次性洗漱用品等,在韓國早已沒了蹤影。

一次性筷子本是日本人發明的,日本的森林覆蓋率高達65%,但他們卻嚴禁砍伐自己國土上的樹木來做一次性筷子,他們使用的這種木筷都是從中國進口的,用過之後,又將筷子加工生產成紙漿出口中國換取外匯。

惠普是世界知名的大公司,實力雄厚財大氣粗,但他們卻在辦公室里設了「備用箱」和「再生箱」,只用過一面的紙張都放在備用箱中,其他人可以再利用那紙的背面,兩面都用過的紙則放入再生箱中回收。在全球的愛普生任何一家公司里,所有雙面用的列印紙在用完之後還必須用於粘貼各種報銷票據。

這些看起來錙銖必較甚至有些精細瑣碎的行為背後,是一個越來越得到認同的共識:再富裕也沒有權利浪費資源。

節約資源依賴每個人的行動

積羽沉舟,在我們這個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如果每個人都不注意節約資源,那麼我們的資源儲備將無法承載中華民族的發展之舟;

滴水成河,如果13億人口的中國真正做到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它所匯集的力量將不僅是我們國家走向未來的支撐,也是我們民族對於地球和人類的饋贈。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生活中杜絕浪費之事人人可為,可以節約之處俯首即是。

淋浴擦肥皂時關掉水龍頭,洗一次澡可以節約60升水;用口杯接水刷牙,只有0.5升水,如果讓水龍頭開著5分鍾,則要浪費45升水;廁所使用節水型器具,每次可節約4—5升水;洗菜時用盆接水洗,而不是開著水龍頭,一頓飯可節省100升水……

全國13億人口每人少用一雙一次性木筷,意味著成千上萬畝森林免遭砍伐厄運。全國每個家庭每天少用一個塑料袋,可以節省大量的石油消耗,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回收1噸廢紙能生產好紙800千克,可以少砍17棵大樹,節省3立方米的垃圾填埋場空間,還可以節約一半以上的造紙能源,減少35%的水污染。

如果採用節能光源,我們的照明用電量將下降60%,一年可節約740億千瓦時電能,相當於節約2989萬噸標准煤。如果把國內現有的1.3億台冰箱全部換成節電冰箱,每年可節電431.32億千瓦時,相當於半個三峽水電站的發電量……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我們每個人的手裡都緊握著珍貴的「資源」,掌握著對這些民族發展「命脈」生殺予奪的權力,成之毀之、愛之損之在於我們每個人的行動。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黨和政府曾經大力倡導節約一度電、一滴水、一滴油、一斤煤、一寸布的精神。現在經濟發展了,收入增加了,日子好過了,但那種節儉精神不僅沒有過時,反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有了更加豐富的意義。

「儉以養德」,自古以來,中華民族一直以節儉為值得彰揚的美德。今天,我們的20字公民道德綱要也將勤儉節約大書其中。

選擇節儉,不僅選擇了一種生活方式,追尋一種精神品質,更是確立了一條走向未來的道路。

它的名字叫可持續發展。

它需要13億國人同心協力、身體力行。

㈥ 高分求免費下載醫學資源的網站,勞駕大家了!

在網路里輸入:醫學考研網
和 丁香園 這兩個網站,東西很多.

㈦ 有哪些適合醫學生的學習資源

丁香園網站是醫學類網站。另外很多微信公共賬號也會定期發布相關內容,學習指南很方便。但如果是本科生,建議以教科書為主要學習內容。

㈧ 請問稀有資源都包括哪些

稀土資源

稀土元素作為新材料、新技術革命的戰略資源在原始地幔和超基性岩中含量甚微,不易富集成具有工業意義的稀土礦床。而在地殼及其發展演化形成的花崗岩類、碳酸岩類、鹼性岩類岩石中則大量富集,常形成具有工業意義的大-超大型礦床。中國地處歐亞板塊、太平洋板塊和南亞(印度)板塊構造作用中間區,沿板塊邊緣構造活動帶或板內裂谷帶,組成大陸地殼的物質發生多期重熔、分異、遷移、富集,從而形成多種成因類型的稀土礦床。

中國是世界上稀土資源最豐富的國家,全國已有22個省(區)先後發現一批稀土礦床,主要分布在內蒙、江西、廣東、廣西、四川、山東等地。
自1927年丁道衡教授發現白雲鄂博鐵礦,1934年何作霖教授發現白雲鄂博鐵礦中含有稀土元素礦物以來,中國地質科學工作者不斷探索和總結中國地質構造演化、發展的特點,運用和創立新的成礦理論,在全國范圍內發現並探明了一批重要稀土礦床。20世紀50年代初期發現並探明超大型白雲鄂博鐵鈮稀土礦床,20世紀60年代中期發現江西、廣東等地的風化淋積型(離子吸附型)稀土礦床,20世紀70年代初期發現山東微山稀土礦床,20世紀80年代中期發現四川涼山"氂牛坪式"大型稀土礦床等。這些發現和地質勘探成果為中國稀土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最可靠的資源保證,同時還總結出中國稀土資源具有成礦條件好、分布面廣、礦床成因類型多、資源潛力大、有價元素含量高、綜合利用價值大等最基本的特點。

中國稀土礦床在地域分布上具有面廣而又相對集中的特點。截止目前為止,地質工作者已在全國三分之二以上的省(區)發現上千處礦床、礦點和礦化產地,除內蒙古的白雲鄂博、江西贛南、廣東粵北、四川涼山為稀土資源集中分布區外,山東、湖南、廣西、雲南、貴州、福建、浙江、湖北、河南、山西、遼寧、陝西、新疆等省區亦有稀土礦床發現,但是資源量要比礦化集中富集區少得多。全國稀土資源總量的98%分布在內蒙、江西、廣東、四川、山東等地區,形成北、南、東、西的分布格局,並具有北輕南重的分布特點。

中國稀土資源的時代分布,主要集中在中晚元古代以後的地質歷史時期,太古代時期很少有稀土元素富集成礦,這與活動的中國大陸板塊演化發展歷史有關。中晚元古代時期華北地區北緣西段形成了巨型的白雲鄂博鐵鈮稀土礦床;早古生代(寒武系)形成了貴州織金等地的大型稀土磷塊岩礦床;晚古生代有花崗岩型和鹼性岩型稀土礦床形成;中生代花崗岩型和鹼性岩型稀土礦床廣布於中國南方;新生代(喜山期)有鹼性花崗岩和英鹼岩稀土礦床的形成;第四紀有中國南方風化淋積型稀土礦床的形成。中國稀土礦床成礦時代之多、分布時限之長是世界上其他國家所沒有的。但我國稀土資源最主要的富集期是中晚元古代和中-新生代,其他時代的稀土礦床一般規模較小。

中國稀土礦床不論其成因類型為何,在構造分區上,同世界其他地區的稀土礦床一樣,均分布於地殼活動區的褶皺系或過渡帶,如秦嶺褶皺帶、華南褶皺帶、三江褶皺帶、華北板塊北緣裂谷系、川滇裂谷系等。在相對穩定的華北板塊、揚子板塊區雖也有一些稀土礦床的分布,但不是主要的。稀土資源這種受控大地構造環境的分布與活動大陸殼的發展、演化密切相關。

由於中國地質構造的特殊性和稀土、稀有金屬成礦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因而形成了多種成因類型的稀土礦床,眾多學者多以賦礦圍岩為主要判別特徵作為成因類型的劃分依據。中國地質科學研究院白鴿、袁忠信研究員將中國已知稀土礦床劃分為三大類、九亞類、三十二種類型,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張培善先生則劃分為十種主要類型。根據成礦主要地質特徵、賦礦圍岩性質及礦床規模與工業意義,中國稀土礦床主要成因類型可分為八種,即:海底噴流(溢)沉積型(或海相火山沉積稀有金屬碳酸岩型)(白雲鄂博)、沉積型(貴州織金、雲南昆陽)、變質岩型(湖北大別山)、花崗岩型(山東微山、內蒙"801"礦),花崗岩風化淋積型(江西尋烏、龍南等)、岩漿碳酸岩型(湖北廟埡、新疆瓦吉爾塔格等)、鹼性岩型(四川冕寧、遼寧賽馬等)、海濱砂礦(廣東、海南、台灣)。

在已發現的稀土礦床中,以海底噴流(溢)沉積型、鹼性岩型、花崗岩類風化淋積型稀土礦床在我國最具工業意義。在世界稀土礦床成因類型中,除含鈾稀土變質礫岩型、含鈾稀土礫岩、磷稀土鹼性岩和鈮稀土碳酸岩風化殼在我國少有發現外,其他類型均有發現。而在我國南方七省區廣泛分布的風化淋積型稀土礦床,世界級超大型"白雲鄂博式"鐵鈮稀土礦床,成礦時代(喜山期)最新的四川冕寧"氂牛坪式"稀土礦床,僅在我國有所發現,未見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有這類礦床發現的報導。

由於成礦地質條件有利,中國稀土資源不僅成因類型齊全,而且資源量十分豐富,為世界之最。我國稀土資源的勘查與開發研究,始於20世紀50年代初期至80年代末發現並探明了一批重要稀土礦床。據有關地質勘探和礦山生產部門提供的數據統計,截止2000年底全國已探明稀土資源量(REO)超過10000萬噸,預測資源遠景量大於21000萬噸,顯示出我國稀土資源的巨大潛力。我國西部地區是輕稀土資源的最主要分布區,僅內蒙古的白雲鄂博礦區地表至地下200m范圍內已探明稀土資源量約10000萬噸,平均含稀土氧化物(REO)3%~5%,預測全區稀土資源量超過13500萬噸;中國南方的風化淋積型稀土礦已探明資源量正式公布的數字為150萬噸,另有調查資料統計,南方七省區(江西、廣東、廣西、湖南、雲南、福建、浙江)已探明稀土資源量840萬噸,預測資源遠景為5000萬噸,表明我國南方中重稀土資源潛力巨大。另外,我國四川涼山州的冕寧和德昌縣境內已探明稀土資源量約250萬噸,於冕寧花崗岩體東西兩側及其以南地區成礦條件有利,是尋找單一氟碳鈰礦的最佳有望區,預測稀土資源遠景超過500萬噸。

除已知主要成礦區具有很大的資源潛力外,我國內蒙古東部地區與鹼性花崗岩有關的稀有稀土礦床;我國湖北、新疆等地與碳酸岩有關的鈮稀土礦床;我國雲南、四川等地與貴州織金相同類型的含稀土磷塊岩礦床等均具有很大的資源潛力。有利的成礦條件,豐富的資源,為我國稀土的開發利用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質條件。

稀土礦床由於成礦作用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常與多種有價元素或礦物共生,構成綜合利用價值極大的共生礦床,如鐵、鈮、稀土礦床,鈮、稀土碳酸岩礦床,含稀土磷塊岩礦床,含稀有稀土鹼性花崗岩礦床,含鈾礫岩型稀土礦床等,而作為單一稀土礦床的則所見不多。我國已發現的重要稀土礦床,常與多種金屬或非金屬礦物共生,有益組分含量高,綜合利用價值大。內蒙古白雲鄂博鐵、鈮、稀土礦床,除鐵、鈮、稀土儲量巨大外,且富含鈦、釷、錳、金、氟、磷、鉀等,具有極高的綜合利用價值。礦區內儲量巨大的含稀土白雲岩(Ca>20%、MgO>12%、RE2O3>3%、Nb2O5>0.05%),經科學試驗,可製成煉鋼用稀土鈣硅鎂(鈮)鐵合金,具有良好的開發應用前景。白雲礦區鈮資源十分豐富,已探明儲量218萬噸,資源遠景超過600萬噸,就資源量而論為世界鈮礦床之最,因此白雲礦區鈮資源的研究與開發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白雲礦區含K2O>12%的富鉀板岩,資源量巨大,已探明儲量2.4億噸,資源遠景超過4億噸,經試驗研究可製成氯化鉀、碳酸鉀、沸石分子篩、白炭黑產品,其工藝流程基本達到無廢水、廢碴、廢氣的"三無"高效工業要求。另外,白雲礦區礦石中的氟、磷、鈦、釷等資源量大,具有潛在的綜合利用價值。四川涼山地區稀土礦雖為單一的氟碳鈰礦床,除主元素稀土外,還伴生有大量的螢石、重晶石等工業礦物以及Pb、Mo、Bi、Ag等可綜合利用元素。中國許多稀土礦床均為稀土、鈮,稀土、鐵,稀土、磷,稀土、稀有等共生礦床,且儲量都很大,有用組分含量高,可在開采主元素的同時回收利用與之伴生的有益元素,經濟效益可觀。

世界稀土資源儲量巨大,除我國已探明資源量居世界之首外,澳大利亞、俄羅斯、美國、巴西、加拿大和印度等國稀土資源也很豐富,近年來在越南也發現了大型稀土礦床。另外,南非、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斯里南卡、蒙古、朝鮮、阿富汗、沙烏地阿拉伯、土耳其、挪威、格陵蘭、奈及利亞、肯亞、坦尚尼亞、蒲隆地、馬達加斯加、莫三比克、埃及等國家和地區也發現具有一定規模的稀土礦床。世界上主要稀土資源國中一批大-超大型稀土礦床的發現與開發是世界稀土資源的主要來源。中國內蒙古白雲鄂博鐵、鈮、稀土礦床,中國四川冕寧"氂牛坪式"單一氟碳鈰礦礦床,中國南方風化淋積型稀土礦床;澳大利亞韋爾德山碳酸岩風化殼稀土礦床,澳大亞利東、西海岸的獨居石砂礦床;美國芒頓帕斯碳酸岩氟碳鈰礦礦床;巴西阿臘夏、寨斯拉估什碳酸岩風化殼稀土礦床;俄羅斯托姆托爾碳酸岩風化殼稀土礦床,希賓磷霞岩稀土礦床;越南茂塞碳酸岩稀土礦床等,其稀土資源量均在100萬噸以上,有的達到上千萬噸,個別超過1億噸,構成世界稀土資源的主體。據有關資料統計,我國稀土資源從20世紀70年代佔世界總量的74%,到80年代下降到69%,至90年代末下降到45%左右,這主要是澳大利亞、俄羅斯、加拿大、巴西、越南等國近20年來在稀土資源的勘查與研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先後發現了一批大-超大型稀土礦床,如澳大利亞的韋爾德山、俄羅斯的托姆托爾、加拿大的聖霍諾雷、越南的茂塞等稀土礦床。但我國稀土資源仍佔世界首位,且資源潛力很大,因此有理由認為今後相當長的時間內不會改變中國稀土資源大國的地位。

我國不僅稀土資源豐富,而且還具有資源質量方面的許多優勢,不同的稀土礦床具有不同的優勢。

白雲鄂博鐵、鈮、稀土共生礦床,不僅稀土儲量居世界之最,而且稀土元素含量高,種類多,稀土礦物中輕稀土佔79%,釤、銪比美國芒頓帕斯稀土礦高一倍,尤其是鈰、釹等稀土元素含量豐富,具有重要工業價值。從稀土氧化物的構成明顯反映出富鈰貧釔,高富集釤、銪、釹等特點。其中鑭、鈰、鐠、釹、釤占稀土氧化物總量的97%,以CeO2為最高,達48.7%,Ce∶La∶Nd=50∶30∶15。釤、銪多富集在易解石礦物中,其含量為氟碳鈰礦的1.25倍,為獨居石的3~4倍,這是國內外其他稀土礦床少有的稀土氧化物組成特徵。白雲鄂博稀土隨鐵礦大規模采、選,成本低,同品級稀土精礦售價比國外低60%。

另外,四川涼山地區"氂牛坪式"單一氟碳鈰礦礦床,礦物粒度粗,有害雜質含量低,易選冶,可直接入爐冶煉中間合金,工藝簡單易行,成本低,擁有資源質量優勢。我國山東微山稀土礦,為一典型的氟碳鈰鑭礦床,稀土元素La、Ce、Pr、Nd之和占稀土總量的98%,稀土礦物粒度粗,有害雜質含量低,稀土精礦易於深加工分離成單一稀土元素,亦具有明顯的資源質量優勢。

我國南方的江西、廣東、廣西等七省(區)風化淋積型中重稀土資源十分豐富,且品位高,類型齊全,易於采選。江西尋烏等地風化淋積型稀土礦中Sm2O3、Eu2O3、Gd2O3、Tb4O7分別比美國芒頓帕斯氟碳鈰礦中含量高10倍、5倍、12倍和20倍;世界上釔資源主要分布在中國,我國江西龍南等地的磷釔礦儲量巨大(16萬噸),是國外釔工業儲量的4倍,是美國的47倍。因此,我國南方風化淋積型中重稀土資源不論其資源量還是元素種類與配分形式都是世界上任何國家無法比擬的。

我國稀土地質科學研究,在不斷吸引國外科技新理論的同時,根據中國大陸地質構造演化發展的規律,總結並創立具有自己特點的稀土成礦新理論,建立成礦模式,預測資源遠景,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白雲鄂博稀土礦床的發現,從特種高溫熱液成礦理論的提出,到海底噴流沉積成礦(或海相火山沉積稀有金屬碳酸岩成礦)理論的建立,不但推動了稀土資源勘查的重大突破,同時豐富了世界稀土成礦新理論。我國南方風化淋積型(離子吸附型)稀土礦床的發現不但豐富了世界稀土礦床的類型,也為世界中重稀土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了可靠的資源保證。四川涼山地區喜山期"氂牛坪式"單一氟碳鈰礦礦床的發現,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最新時代內生熱液型稀土礦床,為世界稀土資源的研究與勘查開辟了新的思路。我國稀土資源地質科學研究一個重要的方面,是對稀土礦物的系統研究。至目前為止全世界已發現稀土礦物170餘種,可供利用的稀土礦物約有50餘種,而作為稀土開發利用主要來源的稀土礦物僅十餘種,氟碳鈰礦、獨居石、磷釔礦等是最主要的來源。我國地質科學工作者20世紀80~90年代,在對稀土礦床、礦物系統研究工作中,先後發現了大青山礦、中華鈰鍶礦、β褐釔鈮礦、釹褐釔鈮礦、興安礦等一批新礦物,這些發現不但豐富了世界稀土礦物學寶庫,同時揭示了不同類型稀土礦床的演化發展歷史與特點,這對稀土資源的研究與勘查無疑是非常重要的。

綜上所述,中國不僅是世界稀土資源大國,而且在稀土資源的質量、品種和可利用性等許多方面都具有明顯的優勢,這種優勢為中國稀土工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最基本的資源保證,也為中國稀土在國際市場上立於主導地位創造了條件,更為新世紀、新材料、新技術革命奠定了物質基礎。事實證明:我國稀土資源勘查的不斷突破與發現和成礦理論的創新已居世界先進水平。

㈨ 常用的醫學資料庫和網路醫學資源有哪些

有MEDLINE、《中華醫學雜志》、骨密度資料庫、CBM、PubMed等。

1、MEDLINE

MEDLINE是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The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簡稱NLM)生產的國際性綜合生物醫學信息書目資料庫,是當前國際上最權威的生物醫學文獻資料庫。

內容包括美國《醫學索引》(Index Medicus, IM)的全部內容和《牙科文獻索引》(Index to Dental Literature)、《國際護理索引》(International Nursing Index)的部分內容。

2、《中華醫學雜志》

《中華醫學雜志》是1915年創辦的雙語學術期刊,周刊,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中華醫學會主辦。

期刊主要反映中國醫學最新的科研成果,積極推廣醫葯衛生領域的新技術、新成果,及時交流防病治病的新經驗。

3、骨密度資料庫

2004 年11 月,GE 公司與中華醫學會合作, 完成中國大陸骨密度正常值資料庫項目,開創了中國骨密度發展的新時代,是中國醫學界將臨床問題數字化的一項巨大突破。

該項目的完成, 徹底結束了用其他人種的標准診斷中國人骨密度狀況的混亂局面,樹立了醫生和患者對骨密度測量和骨質疏鬆定量診斷的信任。

4、CBM

CBM由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信息研究所/圖書館開發研製的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服務系統(SinoMed);

整合了中國生物醫學文獻資料庫(CBM)、西文生物醫學文獻資料庫(WBM)、北京協和醫學院博碩學位論文庫等多種資源,是集檢索、免費獲取、個性化定題服務、全文傳遞服務於一體的生物醫學中外文整合文獻服務系統。

可訪問中國生物醫學文獻資料庫(CBM)資源 ,北京協和醫學院博碩學位論文庫(每篇論文的前30頁內容)。

CBM收錄1978以來1600餘種中國生物醫學期刊,以及匯編、會議論文的文獻題錄530餘萬篇,全部題錄均進行主題標引和分類標引等規范化加工處理。年增文獻40餘萬篇,每月更新。

5、PubMed

PubMed 資料庫是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National libraryof Medicine, NLM) 的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研製開發的, 設在國家健康研究院。

PubMed 資料庫收錄MEDLINE, PRE-MEDLINE, 還有其它如《Science》, 《Nature》 等電子期刊構成的資料庫。 自1996年至今,該資料庫收錄約1000 萬篇生物醫學文獻。

可供檢索的專業為,分子生物學及NCBI 部分的資料庫題錄。它收錄了美國和另外70 個國家出版的生物醫學期刊約3900種。

PubMed 網上更新速度是每周1次。Medline 收錄的大多數論文原始語種是英語, 或有英文摘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醫學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