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知道寧都怎麼樣的
寧都縣位於江西省東南部、贛州市北部,總面積4053平方公里,居江西省第三、贛州市第一;人口77萬,居贛州市第三;現轄12鄉12鎮299個建制村,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西部大開發政策延伸縣。
客家搖籃,文鄉詩國。寧都歷史悠久,底蘊深厚,自三國吳嘉禾五年(公元236年)建縣,至今已有1774年的歷史,曾用陽都、寧都、虔化、博生等縣名,元、清時期兩度升為直隸州,1934年10月為國民黨專署駐地,解放初曾設寧都專區,1952年並入贛州專區。寧都是早期客家搖籃,大量的譜牒研究和田野調查證實,中原漢人唐宋時期南遷進入現在的客區,最早便定居在寧都一帶,站穩腳跟養足實力後,逐漸向閩西,然後向粵東推進,寧都成為客家人聚居和集散的中心之一,在贛、閩、粵客家大本營的發展歷史中佔有重要地位。孫中山先生前35代先祖孫誗於唐朝末年被封為東平候,定居寧都。寧都素有「文鄉詩國」之美譽。「詩國」之稱始於宋代;明清之際,寧都文化達到巔峰,以清初著名的三大散文家之一魏禧為代表的「易堂九子」的出現以及清初「三山學派」之首易堂學館的創立,使寧都又添「文鄉」之譽。寧都自古以來民間崇學重教之風盛行,文化氛圍濃厚,自宋至清,中榜狀元2人,探花1人,進士123人,舉人431人,居贛南之首。
革命老區,紅色故土。蘇區時期,寧都是中央蘇區的重要縣份,是蘇區中央局、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蘇維埃政府、江西省軍區駐地,是少共國際師的成立地和中國工農紅軍第一部無線電偵察台的誕生地,是第一、二、三次反「圍剿」戰爭的政治軍事指揮中心和重要戰場,第四次反「圍剿」戰爭的鞏固後方,第五次反「圍剿」戰爭阻擊敵人的重要區域,毛澤東、朱德、周恩來、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在這里留下戰斗足跡,是毛澤東政治、軍事思想走向成熟的重要基地。蘇區時期,全縣有 5.6萬人參加紅軍,有名有姓的烈士1.6萬多人,寧都籍將軍14人。1931年12月,國民黨26路軍1.7萬餘人在趙博生、董振堂的率領下,舉行了震撼中外的「寧都起義」,誕生了紅五軍團。1932年10月,中央蘇區中央局在東山壩鎮小源村召開了全體會議,史稱「寧都會議」。現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寧都起義指揮部舊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4處。
贛南糧倉,生態名縣。寧都資源豐富,全縣有耕地67萬畝,年產糧食8億斤以上,素有「贛南糧倉」之稱。山地面積440萬畝,林地面積居全省第二,活立木蓄積量近900萬立方米。礦產資源種類多,以螢石、稀土、硫鐵礦、鋰輝礦為主、為特色;鈾礦儲量大,是全國核原料三大後備基地之一;硫鐵礦儲量與開采價值居華東地區之首;鋰輝礦為全國三大采礦點之一。水能蘊藏量大,可開發利用的水能達7.1萬千瓦。寧都生態良好,是全國首批100個生態環境建設示範縣之一,全縣森林覆蓋率達71%,境內有國家森林公園、省級風景名勝區——翠微峰,有原始森林、自然保護區——蓮花山、凌雲山等,有大(二)型水庫——團結水庫,貫穿我縣南北的梅江是貢江的主要支流。
和諧寧都,加快發展。近幾年來,寧都縣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實施「對接長珠閩,建設新寧都,實現大發展」發展戰略,遵循「五個十」重點工作路徑,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呈現良好態勢,特別是工業經濟發展取得較大突破,寧都工業園被列為省級工業園,新中勝(新加坡)產業基地被批准為省級產業基地,全縣已初步形成了礦產開采加工、食品加工、輕紡加工、機電加工等四大工業支柱產業;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已形成一定規模和特色,全縣共有省、市級農業龍頭企業16家,正致力建設「全國黃雞大縣、江南蘑菇大縣、贛南臍橙大縣」;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基礎設施日臻完善,縣城城區面積已達13平方公里,城區人口達17萬;昌廈公路、319國道自南向北穿境而過,建設中的石吉高速公路、鷹瑞高速公路一縱一橫穿境而過,贛南北大門的區位交通優勢正在日益提升,被評為「中國承接產業轉移投資環境十佳縣」。2010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73億元,三次產業結構比為24.65:39.73:35.62,財政總收入4.72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3.65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7.6億元,5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22.3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2億元,城鎮在崗職工平均工資20800元;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43.66億元。
『貳』 江西有哪些礦
江西省礦產資源分布省直轄縣級政區:煤、鎢、石灰石樟樹市:岩鹽、煤、花崗岩、磚瓦 粘土、 沙卵石德興市:銅、鉛、鋅、金、銀、鉬、鎢、鉻、花崗岩、大理石吉安市:鐵、錳 、鎢、錫、金、銅、煤、稀土、大理石、瓷土吉安縣:煙煤、石灰石、高嶺土、白泥永豐縣:煤、鎢、鐵、錳、雲母、大理石、螢石 、滑石 、稀土、石灰石、五味礦泉水石馬鎮:白雲石、方解石、煤炭、石灰石瑤田鄉:滑石礦、煤礦新干縣:銅、錳、錫、鐵、煤、水晶、石墨泰和縣:鎢、鉍、鉬、鋅、銅、鐵、富鋰鹵水、高嶺土 、板材、石膏和煤、石灰石遂川縣:鎢砂、高嶺土、花 崗岩、石灰石、沙金、岩金安福縣:無煙煤、鎢、金、鐵、粉石英、花崗岩、稀土、石灰石 、水泥灰岩、耐火粘土、含鋰瓷土錢山鄉:鎢、鉛鋅、花崗岩吉水縣:煤、鐵、鉬、鋁、石灰石、泥炭、稀土新和鄉:鉛鋅金礦萬安縣:鎢、銅、鉬、鈮、鐵、鉭、煤、石灰石、稀土、瓷土、水晶石撫州市:鎢、鉬、銅、金、硫鐵、煤 、瓷土、石墨、大理石、重晶石、石灰石樂安縣:鈾、鎢、錫、鋅、銅、銀、稀土、螢石、花崗石金溪縣:金、銀、鐵、石墨、瑪瑙、瓷土、耐火土、滑石東鄉縣:金、銅、銀、鐵、硫、鎢、鎳、錳、銅、煤、 鉀、蛇紋石、重晶石、瓷土、珍珠岩、石灰石資溪縣:銅、鎢、鐵、螢石、石墨、花崗石、稀土、陶土、黃鐵砂、鉀長石宜黃縣:銅、鐵、鎢、鋁、鋅、鉬、煤廣昌縣:稀土、高嶺土塘坊鄉:瑩石礦、稀土礦黎川縣:金、鎢、錫、鐵、雲母、瓷土、石英石、鉀長石崇仁縣:煤、鎢、鈾、瓷土、石英砂、石灰石宜春市:煤、鐵、鋁、鎢、錳、大理石、白雲石、硅灰石 、瓷土、螢石袁州區:鉭、鈮、鉬、銅、鋅、鉛靖安縣:鎢、鉬、銅、鐵、錫、鈷、瓷土宜豐縣:煤、鐵、金、銀、銅、瓷土、石灰石萬載縣:煤炭、高嶺土、石灰石、石英、硫磺、鐵、銅、金上饒市:銅、金、銀、鉛、鋅、鉬 、鎢、鉭鈮、石灰石、花崗岩、石英、瓷土、螢石、煤炭信州區:磷、煤、石灰石、花崗石上饒縣:煤、石灰石、瓷土、鉭、鈮、鋁土、水晶石、大理石、硫磺黃沙嶺鄉:無煙煤、瑩石、石灰石廣豐縣:鐵、銅、錳、鈾、鎢、原煤、石灰石、螢石膨潤土、珍珠岩、黑滑石波陽縣:石油、螢石、花崗石、重晶石、瓷土、石灰石、石英、 砷婺源縣:金、銅 、鐵、鎢、煤、水晶、大理石、瓷土、硯石、鉀長石、石灰石、石英古坦鄉:銅、鐵、瓷土、大理石、硯石余干縣:煤、瓷土、金、焦寶石、石英石、石灰石、鈦礦、鐵礦橫峰縣:大理石、石灰石、石英石、花崗岩、白雲石、瓷土、稀土弋陽縣:蛇紋石、石灰石、鉀長石、紅石、白青石、大理 石、花 崗岩、無煙煤、瓷土、銅、鐵、金旭光鄉:銅、砷、鐵、鋁、鋅、銀、金萬年縣:銀、 金、鎢、錳、銻、石灰石、白雲石、花崗岩、煤、砷贛州市:鎢、稀土、鉭、鈮、、鈷、鉬、鉍、鉛、鋅、金、銀 、煤、硫、石墨瑞金市:石灰石、螢石、白雲岩、高嶺土、稀土、無煙煤 、鉭鈮礦、黃金南康市:鎢、錫、稀土、黃金、花崗石石城縣:鉭、鈮、鎢、錫、瓷土、花崗岩、礦泉水安遠縣:鎢、鉛、鋅、銅、鐵、金、銀、銷釓贛縣:鎢、稀土、煤炭、石灰寧都縣:鎢、硫、鐵、鈾、花崗岩固村鎮:鉀長石、石英石、雲母定南縣:鎢稀土、鈦、鐵、磷片、石墨、花崗岩、膨潤土車步鄉:稀土、鈦、瑩石、硅上猶縣:鉛、鋅、銀、螢石、瓷土、花崗岩平富鄉:瓷土、石灰石、稀土、鐵礦龍南縣:稀土、鎢、煤、石灰石、大 理石、 鐵礦石、膨潤土崇義縣:鎢、錫、銅、大理石、螢石、石灰岩全南縣:鎢、錫、稀土、鐵、鉛以、煤、螢石、 瓷土、 石灰石大余縣:鎢、銅、錫、石灰石會昌縣:岩鹽、錫、石灰石、螢石、稀土鷹潭市:銀、鉛、鋅、鈾、 瓷土、石英、鉀長石月湖區:硪石、河沙、紅石、片石、粘土貴溪市:銀、鉛、鋅、金、銅、鐵九江市:金、銅、鎢、錫、銻、銀、鈹、釩、螢石高壟鄉:石灰石、大理石、綠豆石、花崗石九江縣:銅、金、銀、鐵、煤、硫、磷、石灰石星子縣:花崗石、青石、輝綠石、鉀長石、型砂、高嶺土、石灰 石、石英武寧縣:煤、鎢、銻、水泥、大理石彭澤縣:金、銀、銅、鉛、鋅修水縣:鎢、金、鈾、煤湖口縣:矽砂、石灰石、陶土、花崗石德安縣:錫、銻、金、銀、鉛、鋅、螢石、大理石、石灰石、瓷土、煤都昌縣:鎢、鉬、釩、石煤、瓷土、 石英、花崗石新余市:鐵、煤、硅灰 石 、透輝石為主,有鋅、銅、鉬、鉍、金、銀、錳、鎢渝水區:煤、鐵、石灰石、大理石、瑩石、白瑩石、透輝石分宜縣:煤、鐵、鎢、金、錳、鉬、鉍、石灰石、石英石、花 崗石、 高嶺土萍鄉市:煤、鐵、鉛、汞、銻、大理石、石英砂、硫磺安源區:煤、石灰岩、褐鐵礦、菱鐵礦、耐火粘土、大理石、硅石、膨潤土、高嶺 土、鎵湘東區:鐵礦石 、煤炭 、石灰石、白雲石、硅藻土蓮花縣:無煙煤、鐵礦石、石灰石、粘土上栗縣:煤、石灰石、花崗岩、 釉泥、 鎂土、銅、金、鉛、鋅景德鎮市石鼻鎮:石英石、花崗岩、電氣石、礦泉水樂平市:煤 、海泡石、瓷土、膨潤土、陶粒岩、錳、金、銀、銅浮梁縣:金、銀、鐵、鎢、大理石、花崗石、石灰石、高嶺土、煤南昌市新建縣:鐵、銅、金、鈷銻、煤、花崗岩、 沙孵石、陶土、紅石、石英安義縣:花崗石、砂鈦、石英石、輝長輝綠岩、高嶺土、鉀長石、水晶石、稀土
『叄』 中國的寧都縣在哪裡
寧都縣位於江西省東南部,贛州市北部,面積4053平方公里,人口76萬,現轄12鄉12鎮,縣政府駐地梅江鎮。寧都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全縣通用客家話(寧龍片),客家文化濃厚,素有「文鄉詩國」之美譽。寧都是著名的紅色故土。寧都是資源大縣,生態環境優美,風景秀麗,以翠微峰風景區最為著名。寧都是農業大縣,有「贛南糧倉」之稱。
『肆』 江西省寧都縣河源鋰輝石礦詳查
(1)概況
江西省寧都縣河源礦區鋰輝石礦屬稀有金屬礦產,該礦位於寧都縣城30°方位直距約25千米處,屬寧都縣石上鄉管轄。面積3.2038平方千米。從礦區至319國道有行程約1~2千米簡易公路連接,交通便利。
2009年4月至2011年10月,江西省地礦資源勘查開發有限公司開展勘查工作,勘查礦種為鋰輝石,勘查資金1064萬元。
(2)成果描述
礦區處於武夷成礦帶內重要的有色、稀有、貴金屬成礦區,區內鋰輝石礦體產於花崗偉晶岩脈中,屬花崗質—偉晶岩期氣化高溫熱液礦床。
全區現查明了鋰輝石礦體7條(即 Li38、Li33、Li27、Li26、Li25、Li66、Li67),其中主礦體為Li33號礦體(達中型規模),其資源儲量占總量的67.86%,該礦體呈「S」形脈狀,傾向165°~180°,傾角20°~67°,向西側伏,側伏角35°~40°。礦體走向長約626米,傾向延深340米,真厚度約0.88~25.60米,平均真厚度11.01米,Li2O品位最高為3.08%,最低為0.06%,平均為1.05%。
查明區內保有鋰輝石礦(122b+333)類礦石量575.71萬噸,Li2O金屬量59520.98噸。其中(122b)類鋰輝石礦石量298.45萬噸,Li2O金屬量29731.08噸。資源儲量已通過評審。
(3)成果取得的簡要過程
本次核實工作在充分收集利用前人資料及礦山生產經營資料的基礎上,完成鑽探16342米,槽探2944立方米,地形測量3平方千米,工程點測量108個,抽水試驗1層,生產巷道編錄254米,基本分析樣品1118個,其他各類樣品224個。
『伍』 <<我的家鄉——寧都>>作文
寧都縣位於江西省東南部,贛州市北部,版圖面積4053平方公里,居全省第三,全市第一位,人口74.1萬,居贛州市第三位,其中縣城人口15萬,現轄12鄉12鎮。 寧都建縣歷史悠久。寧都縣建縣始於三國吳嘉禾五年(公元236年),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曾用陽都、寧都、虔化、博生等縣名,元清時期兩度升為直隸州,1934年10月為國民黨專署駐地,解放初曾設寧都專區,1952年並入贛州專區。
寧都是著名的紅色故土。蘇區時期,毛澤東、朱德、周恩來、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在這里留下戰斗足跡。寧都是第一、二、三次反圍剿的政治軍事指揮中心和主戰場。1931年12月14日,國民黨26路軍1.7萬餘人在趙博生、董振堂的率領下,舉行了震撼中外的「寧都起義」,誕生了紅五軍團。1932年10月,中央蘇區中央局在東山壩小源召開了全體會議,史稱「寧都會議」。
寧都是早期的客家搖籃。大量的譜牒研究和田野調查證實,中原漢人唐宋時期南遷進入現在的客區,最早定居在寧都一帶,站穩腳跟養足實力後,逐漸向閩西,然後向粵東推進。寧化客家公祠所列一百多個客家姓氏中,有好幾十個是自寧都遷入的,如賴氏、廖氏、邱氏等。現在全縣客家姓氏130多個,客家人口占總人口的98%。孫中山先生前35代先祖孫訁利於唐朝末年被封為東平候,定居寧都。
寧都素有「文鄉詩國」之美譽。「詩國」之稱始於宋代,明清之際,寧都文化達到巔峰,以清初著名的三大散文家之一魏禧為代表的「易堂九子」的出現,以及清初「三山學派」之首易堂學館的創立,寧都又添「文鄉」之譽。自宋至清,中榜狀元2人,探花1人,進士123人,舉人431人,居贛南之首。寧都教育底蘊深厚,民間崇學重教之風盛行,寧都中學曾連續10年高考上線人數名列全市前茅,2004年寧都中學廖海珍同學高考一舉奪魁,成為我市、我縣恢復高考以後首位全省文科狀元。
寧都是資源大縣。寧都生態環境優美,森林覆蓋率達71%,活立木蓄積量784.8萬立方米,為國家首批100個生態示範縣之一。野生植物、野生動物資源、礦產資源豐富。寧都還有迷人的旅遊資源,最著名的自然風光數翠微峰風景區,該景區集儒、佛、道和革命歷史於一體,是省級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被道家列為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三十五福地。人文景觀中,有唐東平候孫中山先祖孫訁利墓、建於西晉的青蓮古剎、建於明朝萬曆年間的水口塔等,還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寧都起義」指揮部舊址等一批革命歷史文物。
寧都是農業大縣和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寧都經濟以農業為主,有「贛南糧倉」之稱,年產糧食30萬噸以上,2004年被評為全省糧食生產大縣。2007年全縣生產總值49.34億元,財政總收入2.4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58元,是國家重點扶持的貧困縣,現有貧困人口2.73萬。全縣新產業發展迅速,農業產業化經營深入推進,形成了優質稻、臍橙、黃雞、加工型紅薯四大農業主導產業和蘑菇、席草、蠶桑、茶葉、白蓮五個區域特色產業。目前建立了全國最大的紅薯加工基地和全省最大的席草、蘑菇生產加工基地。今年1-6月份,全縣實現生產總值23.44億元,同比增長13.3%,其中一產增長7.8%、二產增長16.2%、三產增長15.1%。實現財政收入12541萬元,同比增長18.5%,農民人均現金收入1251.7元,同比增長8.6%。全縣各級組織以新農村建設為總抓手,不斷發展新產業,調整調優經濟結構,實施工農聯動、城鄉互動戰略,轉變觀念,理清思路,力促由農業大縣向農業強縣強勁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