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計算機的主要性能指標有哪些
計算機功能的強弱或性能的好壞,不是由某項指標決定的,而是由它的系統結構、指令系統、硬體組成、軟體配置等多方面的因素綜合決定的。
對於大多數普通用戶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指標來大體評價計算機的性能。
1、運算速度
運算速度是衡量計算機性能的一項重要指標。通常所說的計算機運算速度(平均運算速度),是指每秒鍾所能執行的指令條數,一般用「百萬條指令/秒」(mips,MillionInstructionPer Second)來描述。
2、字長
計算機在同一時間內處理的一組二進制數稱為一個計算機的「字」,而這組二進制數的位數就是「字長」。在其他指標相同時,字長越大計算機處理數據的速度就越快。
3、內存儲器的容量
內存儲器,也簡稱主存,是CPU可以直接訪問的存儲器,需要執行的程序與需要處理的數據就是存放在主存中的。內存儲器容量的大小反映了計算機即時存儲信息的能力。
4、外存儲器的容量
外存儲器容量通常是指硬碟容量(包括內置硬碟和移動硬碟)。外存儲器容量越大,可存儲的信息就越多,可安裝的應用軟體就越豐富。目前,硬碟容量一般為10G至60G,有的甚至已達到120G。
5、I/O的速度
主機I/O的速度,取決於I/O匯流排的設計。這對於慢速設備(例如鍵盤、列印機)關系不大,但對於高速設備則效果十分明顯。例如對於當前的硬碟,它的外部傳輸率已可達20MB/S、4OMB/S以上。
6、顯存
顯存的性能由兩個因素決定,一是容量,二是帶寬。 容量大小決定了能緩存多少數據。而帶寬方面,可理解為顯存與核心交換數據的通道,帶寬越大,數據交換越快。所以容量和帶寬是衡量顯存性能的關鍵因素。
顯存容量:常見的容量有128M、256M、512M、896M、1G等等。容量越大,能緩存的數據就越多。
顯存頻率:一般有DDR2、DDR3、GDDR3、GDDR5等幾個類型,GDDR5的頻率最高,等效頻率能達到4GHZ以上。DDR2頻率最慢,有些甚至只有667MHZ。
顯存位寬: 一般有64bit、128bit、256bit、448bit、512bit等幾種。位寬越大,製造難度就越大,成本也就越高,所以很多時候廠商寧可選擇低位寬與高頻率的組合,這樣在保證性能的同時還能降低成本(常見於A卡產品中)。
7、硬碟轉速
轉速,是硬碟內電機主軸的旋轉速度,也就是硬碟碟片在一分鍾內所能完成的最大轉數。轉速的快慢是標示硬碟檔次的重要參數之一,它是決定硬碟內部傳輸率的關鍵因素之一,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到硬碟的速度。
硬碟的轉速越快,硬碟尋找文件的速度也就越快,相對的硬碟的傳輸速度也就得到了提高。硬碟轉速以每分鍾多少轉來表示,單位表示為RPM,RPM是Revolutions Perminute的縮寫,是轉/每分鍾。
RPM值越大,內部傳輸率就越快,訪問時間就越短,硬碟的整體性能也就越好。硬碟的主軸馬達帶動碟片高速旋轉,產生浮力使磁頭飄浮在碟片上方。
要將所要存取資料的扇區帶到磁頭下方,轉速越快,則等待時間也就越短。因此轉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硬碟的速度。
8、主頻
CPU的主頻,即CPU內核工作的時鍾頻率(CPU Clock Speed)。通常所說的某某CPU是多少兆赫的,而這個多少兆赫就是「CPU的主頻」。
很多人認為CPU的主頻就是其運行速度,其實不然。CPU的主頻表示在CPU內數字脈沖信號震盪的速度,與CPU實際的運算能力並沒有直接關系。
由於主頻並不直接代表運算速度,所以在一定情況下,很可能會出現主頻較高的CPU實際運算速度較低的現象。
(1)計算機哪些資源可以成為系統性能擴展閱讀:
計算機的主要特點:
1、運算速度快:計算機內部電路組成,可以高速准確地完成各種算術運算。當今計算機系統的運算速度已達到
2、每秒萬億次,微機也可達每秒億次以上,使大量復雜的科學計算問題得以解決。
3、計算精確度高: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尖端科學技術的發展,需要高度精確的計算。計算機控制的導彈之所以能准確地擊中預定的目標,是與計算機的精確計算分不開的。
4、邏輯運算能力強:計算機不僅能進行精確計算,還具有邏輯運算功能,能對信息進行比較和判斷。計算機能把參加運算的數據、程序以及中間結果和最後結果保存起來,並能根據判斷的結果自動執行下一條指令以供用戶隨時調用。
5、存儲容量大:計算機內部的存儲器具有記憶特性,可以存儲大量的信息,這些信息,不僅包括各類數據信息,還包括加工這些數據的程序。
6、自動化程度高:由於計算機具有存儲記憶能力和邏輯判斷能力,所以人們可以將預先編好的程序組納入計算機內存,在程序控制下,計算機可以連續、自動地工作,不需要人的干預。
7、性價比高:幾乎每家每戶都會有電腦,越來越普遍化、大眾化,21世紀電腦必將成為每家每戶不可缺少的電器之一。計算機發展很迅速,有台式的還有筆記本。
網路-計算機
網路-性能指標
2. 計算機的系統資源劃分為哪幾類 包括哪些具體內容
系統的分類
操作系統按功能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批處理系統
2、分時操作系統
3、實時操作系統
4、網路操作系統
5、分布式操作系統
6、個人操作系統
3. 操作系統管理計算機系統有哪些資源
操作系統需要管理硬體資源:CPU,列印機等,軟體資源:數據,程序等。
資源管理:計算機資源的管理,處理機管理、存儲器管理、I/O設備管理、文件管理。
操作系統是用戶與計算機硬體系統之間介面
。
計算機操作系統(Operating
System,簡稱OS),是電子計算機系統中負責支撐應用程序運行環境以及用戶操作環境的系統軟體,同時也是計算機系統的核心與基石。它的職責常包括對硬體的直接監管、對各種計算資源(如內存、處理器時間等)的管理、以及提供諸如作業管理之類的面向應用程序的服務等等。
計算機系統的目標與作用
在計算機系統上配置操作系統的主要目標,首先與計算機系統的規模有關。通常對配置在大中型計算機系統中的OS,由於計算機價格昂貴,因此都比較看重機器使用的有效性,而且還希望OS具有非常強的功能;但對於配置在微機中的計算機操作系統,由於微機價格相對比較便宜,此時機器使用的有效性也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而人們更關注的是使用的方便性。
影響操作系統的主要目標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操作系統的應用環境。例如,對於應用在查詢系統中的操作系統,應滿足用戶對響應時間的要求;又如對應用在實時工業控制和武器控制環境下的OS,則要求其OS具有實時性和高度可靠性。
操作系統的分類
目前微機上常見的操作系統有DOS、OS/2、UNIX、XENIX、LINUX、Windows、Netware等。但所有的操作系統具有並發性、共享性、虛擬性和不確定性四個基本特徵。
操作系統大致可分為6種類型。
①
簡單操作系統。它是計算機初期所配置的操作系統,如IBM公司的磁碟操作系統DOS/360和微型計算機的操作系統CP/M等。這類操作系統的功能主要是操作命令的執行,文件服務,支持高級程序設計語言編譯程序和控制外部設備等。
②
分時系統。它支持位於不同終端的多個用戶同時使用一台計算機,彼此獨立互不幹擾,用戶感到好像一台計算機全為他所用。
③
實時操作系統。它是為實時計算機系統配置的操作系統。其主要特點是資源的分配和調度首先要考慮實時性然後才是效率。此外,實時操作系統應有較強的容錯能力。
④
網路操作系統。它是為計算機網路配置的操作系統。在其支持下,網路中的各台計算機能互相通信和共享資源。其主要特點是與網路的硬體相結合來完成網路的通信任務。
⑤
分布操作系統。它是為分布計算系統配置的操作系統。它在資源管理,通信控制和操作系統的結構等方面都與其他操作系統有較大的區別。由於分布計算機系統的資源分布於系統的不同計算機上,操作系統對用戶的資源需求不能像一般的操作系統那樣等待有資源時直接分配的簡單做法而是要在系統的各台計算機上搜索,找到所需資源後才可進行分配。對於有些資源,如具有多個副本的文件,還必須考慮一致性。所謂一致性是指若干個用戶對同一個文件所同時讀出的數據是一致的。為了保證一致性,操作系統須控制文件的讀、寫、操作,使得多個用戶可同時讀一個文件,而任一時刻最多隻能有一個用戶在修改文件。分布操作系統的通信功能類似於網路操作系統。由於分布計算機系統不像網路分布得很廣,同時分布操作系統還要支持並行處理,因此它提供的通信機制和網路操作系統提供的有所不同,它要求通信速度高。分布操作系統的結構也不同於其他操作系統,它分布於系統的各台計算機上,能並行地處理用戶的各種需求,有較強的容錯能力。
⑥
智能操作系統(見智能軟體)。
4. 計算機操作系統中的硬體資源和軟體資源都包括哪些
硬體資源中最主要的資源是計算資源和存儲資源。除了計算資源和內存資源的管理以外,操作系統對其他資源都通過I/O來管理。
軟體資源指為方便使用計算機和提高使用效率而組織的程序以及用於開發、使用和維護的有關文檔。軟體系統可分為系統軟體和應用軟體兩大類資源。
除了計算資源和內存資源的管理以外,操作系統對其他資源都通過I/O來管理。例如,外存資源,像磁碟,在現代計算機中是不可或缺的部件;另外,鍵盤和滑鼠通常是標準的輸入設備,而顯示器和列印機往往是標準的輸出設備。
操作系統為了跟I/O 設備打交道,需要三方面的技術保障:CPU 通過特定的指令來控制I/O 設備,I/O 設備通知CPU 發生了特定的事情,以及在系統主內存和設備之間傳輸數據。
(4)計算機哪些資源可以成為系統性能擴展閱讀
系統資源是用來跟蹤應用程序的運行而不是用來運行應用程序的,就像公路上車多車少,並不是車稍微多點就沒有辦法開車。
因此可以肯定地說,影響計算機系統性能的是計算機系統其他的因素,而絕不會是可用系統資源的大小。當用戶計算機系統性能明顯降低時,應該從別的方面去查找原因,而不要馬上懷疑到系統資源身上。
從硬體方面來看,內存太小導致系統不得不頻繁使用虛擬內存是影響系統性能的主要原因之一;
從軟體方面來看,因為Windows是一個多任務的操作系統,大家都習慣同時運行多個應用程序而不管當時是否實際需要。
而編寫和調試這些應用程序的程序員一般只考慮其在單任務環境下的運行,而沒有過多的精力從多任務環境來考慮和調試,因此許多應用程序間往往不能很好地協同工作,同時運行多個這樣的應用程序會因它們彼此之間發生沖突而導致系統性能下降。
5. 計算機系統主要性能指標有哪些
,計算機系統的主要性能指標有:
1)字長:字長是CPU能夠直接處理的二進制數據位數,它直接關繫到計算機的計算精度、功能和速度。字長越長處理能力就越強。常見的微機字長有8位、16位和32位。
2)運算速度:運算速度是指計算機每秒中所能執行的指令條數,一般用MIPS為單位。
3)主頻:主頻是指計算機的時鍾頻率,單位用MHz表示。
4)內存容量:內存容量是指內存儲器中能夠存儲信息的總位元組數,一般以KB、MB為單位。
5)外設配置:外設是指計算機的輸入/輸出設備
6. 計算機系統的主要性能指標有哪些
主要性能指標如下:
1、CPU
CPU 是決定筆記本電腦的性能的最主要因素,計算機運算速度是指計算機在每秒鍾所能執行的指令條數,即中央處理器在單位時間內平均「運行」的次數。
2、字長
字長是CPU能夠直接處理的二進制數據位數,它直接關繫到計算機的計算精度、功能和速度。字長越長處理能力就越強。常見的微機字長有8位、16位和32位。
3、運算速度
運算速度是指計算機每秒中所能執行的指令條數,一般用MIPS為單位。
4、容量
衡量一款內存性能的因數之一是其容量,目前筆記本電腦標配的內存容量通常是 2GB 或 4GB。
5、主頻
主頻是指計算機的時鍾頻率,單位用MHz表示。
(6)計算機哪些資源可以成為系統性能擴展閱讀
計算機系統由硬體和軟體兩大部分組成。硬體的組成:輸入設備,輸出設備,存儲器,運算器,控制器;軟體的組成:程序和有關文檔資料的合稱。
硬體系統主要由中央處理器、存儲器、輸入輸出控制系統和各種外部設備組成。軟體分為系統軟體、支撐軟體和應用軟體。
計算機系統的特點是能進行精確、快速的計算和判斷,而且通用性好,使用容易,還能聯成網路。
1、計算:一切復雜的計算,幾乎都可用計算機通過算術運算和邏輯運算來實現。
2、判斷:計算機有判別不同情況、選擇作不同處理的能力,故可用於管理、控制、對抗、決策、推理等領域。
3、存儲:計算機能存儲巨量信息。
4、精確:只要字長足夠,計算精度理論上不受限制。
5、快速:計算機一次操作所需時間已小到以納秒計。
6、通用:計算機是可編程的,不同程序可實現不同的應用。
7、易用:豐富的高性能軟體及智能化的人-機介面,大大方便了使用。
8、聯網:多個計算機系統能超越地理界限,藉助通信網路,共享遠程信息與軟體資源。
7. 計算機操作系統主要管理哪些資源具有哪些功能
計算機操作系統主要管理計算機硬體與軟體資源。
計算機操作系統功能如下:
1、進程管理,其工作主要是進程調度,在單用戶單任務的情況下,處理器僅為一個用戶的一個任務所獨占, 進程管理的工作十分簡單。但在多道程序或多用戶的情況 下,組織多個作業或任務時,就要解決處理器的調度、 分配和回收等問題 。
2、存儲管理分為幾種功能:存儲分配、存儲共享、存儲保護 、存儲擴張。
3、設備管理分有以下功能:設備分配、設備傳輸控制 、設備獨立性。
4、文件管理:文件存儲空間的管理、目錄管理 、文件操作管理、文件保護。
5、作業管理是負責處理用戶提交的任何要求。
(7)計算機哪些資源可以成為系統性能擴展閱讀:
計算機操作系統分類:
計算機的操作系統根據不同的用途分為不同的種類,從功能角度分析,分別有實時系統、批處理系統、分時系統、網路操作系統等。
實時系統主要是指系統可以快速的對外部命令進行響應,在對應的時間里處理問題,協調系統工作。 批處理系統在1960年左右出現,可以將資源進行合理的利用,並提高系統的吞吐量。
分時系統可以實現用戶的人機交互需要,多個用戶共同使用一個主機,很大程度上節約了資源成本。 分時系統具有多路性、獨立性、交互性、可靠性的優點,能夠將用戶-系統-終端任務實現。
批處理系統出現於20世紀60年代,批處理系統能夠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和系統的吞吐量。
網路操作系統是一種能代替操作系統的軟體程序,是網路的心臟和靈魂,是向網路計算機提供服務的特殊的操作系統。藉由網路達到互相傳遞數據與各種消息,分為伺服器及客戶端。
而伺服器的主要功能是管理伺服器和網路上的各種資源和網路設備的共用,加以統合並控管流量,避免有癱瘓的可能性,而客戶端就是有著能接收伺服器所傳遞的數據來運用的功能,好讓客戶端可以清楚的搜索所需的資源。
8. 計算機的系統資源包括什麼
比較專業的回答恐怕是沒有,我通過自己的理解來回答你一下吧.
一般我說的系統資源一般是指當前的系統配置的可利用性能,例如內存\硬碟\顯卡等等,系統資源高,代表你電腦的配置比較高,所有資源也就高.
資源管理器中的種種參數都是屬於系統資源的范疇.
9. 電腦的性能由什麼決定
電腦配置一般是指電腦的硬體配件的高檔程度、性價比等,電腦的性能好壞主要決定於以下配件:
(1)CPU:決定運行速度,如Intel 奔騰雙核 E6300(盒)2.8GHz,其中「2.8G」是指它的運算速度,但這里的單位「G」跟硬碟的「G」不同,不是大小,CPU的「G」是「GHZ」是頻率,就是每秒可以運算2.8G次電腦配置。
(2)主板:決定運算速度和穩定性,由於主板應用的晶元不同,可分為很多種,最新的晶元組有下面幾種:Intel H55 | AMD 880G | AMD 785G | Intel P55 | AMD 790GX ,按主板介面:LGA 775 | LGA 1366 | LGA 1156 | Socket AM2/AM2+ | Socket AM3 等。
(3)硬碟:決定讀、存數據速度和大小,如希捷 500GB 7200.12 16M(串口/散)ST3,其中500G是大小,7200是轉速,轉速決定讀存數據的速度,還有16M是硬碟的緩存,也決定速度 。
(4)顯卡:決定畫面顯示效果的好壞與顯示速度,它的性能指數一般看它的顯存及位數,如人們常說的雙256,就是說顯卡的內存和帶寬位數都是256位的。
(5)內存: 內存對於操作系統來說很重要,隨著越來越多的軟體越耗資源,我們目前來說,一般需要讓電腦配置2G內存或以上。XP系統,1G的內存也夠用了,但新的win7操作系統至少需要2G內存。比如金士頓 2GB DDR3 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