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林下經濟的具體操作
發展林下經濟是個系統工程,林草、林葯、林牧、林禽……形式多樣、內容復雜,最重要的是科學選擇具體操作的突破口。
首先是加強部門溝通與合作,注重規劃引導。
沒有合作,單憑林業一家之力,要說發展好林下經濟,只能是紙上談兵;沒有規劃,要想發展好林下經濟,也只能是瞎子摸象。因此,必須將發展林下經濟與林業產業化建設、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推進循環經濟、扶貧開發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內容融合在一起。
其次是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經濟效益。
一是大力發展林下種植。充分利用豐富的林下資源發展種植業,因地制宜開發林果、林草、林花、林菜、林菌、林葯等模式。比如說林花模式。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不僅僅滿足於吃,還在追求高品質的生活,對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花卉、園藝、苗木就派上用場了,而且賣價好。台灣花卉產業做得很大,我們已經從政府部門的層面加強了與台灣花卉產業的對接。在林下種植耐陰性的花卉和觀賞植物,發展前景是很廣闊的。
二是大力發展林下養殖。充分利用林下空間發展立體養殖,大力發展林禽、林畜、林蜂等模式。
三是大力發展森林旅遊。充分發揮山清水秀、空氣清新、生態良好的優勢,合理利用森林景觀、自然環境和林下產品資源,發展旅遊觀光、休閑度假、康復療養等產業,大力發展森林旅遊。四是大力發展林下產品經營加工,拉長林下經濟產業鏈,發揮集群作用,提高經濟效益。
第三是拓寬融資渠道,加大資金投入。
規范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建立林權交易中心和林產品專業市場,大力開展林權抵押貸款,推進森林保險,拓寬融資渠道,支持林下經濟發展。按照性質不變、渠道多樣、捆綁使用的原則,發展林下經濟與農業綜合開發、經濟結構調整、畜牧養殖、扶貧開發、科技推廣等項目,在資金使用上完全可以有機結合起來。
第四是加強技術服務,提高產品質量。
積極搭建企業、農民與高校、科研院所、技術推廣單位之間的合作平台;積極引進和推廣適宜林間種植、養殖的新品種、新技術,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步伐,建立林下產品產前、產中、產後的技術服務體系。嚴格實行標准化生產,確保林下經濟產品質量。
第五是建立銷售網路,培育龍頭企業。
集中力量,引進和培育有實力、講誠信、影響力大、輻射力強的企業,並通過龍頭企業輻射帶動,採取「龍頭企業+基地+大戶+農戶」等模式,引導農戶組建林業專業合作社組織,建立市場銷售網路。抓緊建設一批連片規模1000畝以上的林下經濟示範基地。
林下經濟生產相對分散、利益主體較多,積極組建各類專業合作社、行業協會、中介服務機構,加強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提高經營者適應市場的能力,才能更快更好地提高林下經濟產業化、組織化程度。
Ⅱ 如何發揮資源優勢,推動特色養殖產業的發展
根據區域資源承載能力,充分發揮自然資源優勢,優化區域布局,明確開發重點,調整生產結構,努力推進特色畜牧業持續快速發展。一要明確產業開發為重點。突出規模經營、調整畜種適齡母畜比例和增加產品產量和提高質量等環節。二要優化區域布局。充分發揮自然資源,促進林下養殖業的發展,推進畜牧業循環經濟發展和優勢產業帶建設為著眼點,加快推進優勢產業向優勢產區集中,帶動和促進優勢產區特色畜牧業的發展。三要努力建設具有較大產出規模的特色畜牧業優勢產區。科學謀劃、廣泛宣傳、積極動員,推動產業建設,發揮林下養殖資源優勢。
溫馨提示:以上內容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0-12-28,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Ⅲ 淺談如何促進林下經濟發展
摘要:林下經濟是指藉助林地的生態環境,充分利用現有的林木土地資源和林蔭優勢,在林冠下開展林、農、牧等多種項目的主體復合生產經營,從而使林、農、牧各業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循環相生、協調發展的生態農業模式。關鍵詞:林地;發展經濟1 林下經濟的特點第一,林下種植林業經濟是可充分利用林地資源和林蔭空間為依託發展的產業經濟;第二,林下經濟是循環經濟,它在充分保護和利用森林資源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有效利用林下自然條件,既可以構建穩定的生態系統,而且可增加林地生物多樣性;第三,林下經濟是一種高效經濟,它是以科技為支撐,具有投資少、產出值高,且見效快、優質、安全、節省勞動力等特點。
Ⅳ 林下經濟如何打造
林下經濟是藉助林地的生態環境,利用林地資源,在林冠下開展林、農、牧等多種項目的復合經營。
林下經濟是近年來崛起的朝陽產業和新興產業,在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生態建設、推動綠色發展等方面顯現出強大的生命力。
Ⅳ 林下經濟的主要模式有哪些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8-05
Ⅵ 發展林下資源有哪些好的項目
方案1 1、繼續優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促進農村經濟增長和農民增收。要穩定全縣糧食播種面積,提高糧食產量和種糧經濟效益,促進全縣農業糧食生產。在確保農村穩定、糧食有效供給的的前提下,進一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依託資源區域優勢,做足「特色」文章,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生態農業、觀光農業,促進農業生產從產量型向質量型效益型轉變。在優化糧食品種結構的同時,提高名、特、優、稀、新品種在農產品中的比重,以無公害、夏秋季節蔬菜和無公害水果(葡萄、臍橙、梨子)為重點,利用山區豐富的特種資源,大力發展綠色食品、森林蔬菜,創建優質綠色品牌,突出「無公害」的品牌優勢,扶持一批名、特、優、新、稀農產品生產示範基地。總體形成高山葯材(三木葯材、金銀花、玉竹等)、中山竹、林、果(臍橙)、低山平原葡萄、蔬菜和經作的良好布局。2、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發展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我縣的水果(葡萄、臍橙、梨子)、蔬菜(番茄、辣椒)、「三木葯材」、中草葯(金銀花、玉竹)等是資源種植業支柱產業和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已初具規模,要加快這些產業的產業化進程,形成產業化生產,必須制訂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優惠及鼓勵政策,在稅收、土地、項目審批上給予優先,並集中力量扶持一批牽動力強和番茄、三木葯材、葡萄、臍橙、茶葉、金銀花、玉竹等重點農產品深加工的龍頭企業,提高產後環節對農業、財政收入的貢獻率;要放手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經紀人」,按照「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服務、自我發展」的原則,以市場運作的方式,加快農村運銷戶和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及協會的發展,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實現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的目的。3、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業是基礎產業更是弱勢產業,抵禦自然災害風險大。要抓好以農田水利灌溉、防洪等工程為主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增強農業抗禦自然災害的風險的能力,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4、狠抓農產品流通,實現農產品暢銷無阻。一是要在完善現有車田番茄集貿市場的基礎上,有計劃的選擇交通便利、易於產品集散的鄉(鎮),培育發展水果、蔬菜、糧食等農產品批發市場;二是要大力引導農民成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協會和充分發揮已成立的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協會的作用,積極參與農產品流通。培育壯大一批農民經紀人隊伍,充分利用個體私營經濟機制靈活的經營優勢,努力構建多種所有制並存、共同發展的農村商品流通網路;三是大力培育農產品經營龍頭企業。鼓勵和扶持經濟實力強、經營前景潛力大的企業,實行訂單采購、保護價收購。同時,為龍頭企業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積極為他們牽線搭橋,支持他們大膽利用信貸資金,大膽利用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融籌資金,將農產品的生產、加工、流通等環節連結起來,形成完整的產工貿一條龍的產業體系。使農產品經營龍頭企業成為農產品流通的「排頭兵、領頭羊」;四是全縣每年保證有1/3的機關幹部參與農副產品的流通工作;五是要加快農村信息網路硬體建設,建立和完善農村商品銷售信息系統,加強信息的收集、儲存、加工和傳遞,隨時為農民生產經營提供預測及時、准確無誤的信息服務。5、大力發展「打工經濟」,促進農民收入多元化。「打工經濟」是農民現金收入的主要來源,是促進農民收入的多元化。一是加快農村剩餘勞動轉移培訓力度,2008~2010年年均培訓5000—8000人;二是要引導企業適應形勢變化需要,積極推進產業結構調整。重點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資源型工業、服務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打工」勞務經濟。三是通過改制、改組和重組等各種有效形式,做大做強鄉鎮企業。四是通過招商引資,項目建設等,大力發展中小企業。力爭「十一五」期末,全縣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率達到80%以上。方案21、山地生態農業、特色產業發展區,以「豬—沼—竹—菜(林)生態農業模式為主」。本區生態農業建設的重點是在抓好水土保持等基礎工作的同時,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因地制宜地利用山區立體地形條件、氣候條件和草地資源優勢,協調發展農林牧漁業;大力發展水源林、特種用材林、「三木」葯材、經濟果林、草食動物和特種養殖、高山無公害綠色蔬菜食品等,同時積極抓好避雨栽培、地膜覆蓋、遮陽網等農業設施建設;通過農業技術示範園和農產品試驗基地建設,形成「三木」葯材種植加工基地、高山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毛竹生產加工基地、草山草場改良畜牧基地。2、山地河谷生態農業、特色產業發展區,以「豬—沼—菜(林)—燈—漁」生態農業模式為主。農業生態建設是在鞏固發展糧食生產的同時,大力發展各類經濟作物,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形成商品糧基地、果蔬綜合利用基地、生豬養殖基地、禾花魚養殖基地、特種用材林生產基地。同時,開展水源林保護,發展林業經濟。3、低山生態農業發展區,以「豬—沼—菜(果)—燈—漁」生態模式為主。生態農業建設的重點是:發展糧食生產、林果業、畜牧業、經濟作物。形成糧食生產基地、水果生產基地、畜牧養殖基地、紅提生產加工基地、「三木」葯材生產加工基地、無公害蔬菜加工和竹木加工廠基地。豬—沼—菜(果)—燈—漁」就是指五位一體的生態農業模式,將可再生能源技術與各種生態農業技術整合起來,以沼氣為紐帶,充分利用農村土地資源,將畜禽舍、菜園科學聯接,形成一個系統生態工程同時結合資源的地理特點開展開展漁業,這個燈一般指是沼氣照明。 概況來說就是可持續發展,循環經濟。
Ⅶ 林下經濟怎樣申請政府扶持怎樣和農業科研機構合作
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人都意識到了經濟發展多樣化的有利之處,正是因為這樣的經濟發展模式不僅能讓經濟順利發展,創造出非常可觀的經濟利益,同時還能夠保障環境的健康發展。不同的生態經濟發展模式帶給不同的地區的利益是不同的,同時我們應該也能夠看到,在越來越重視環境保護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能夠採取更多的措施不僅能夠創造一定的經濟效益,同時也能夠保障環境的健康發展。政府對這樣的經濟發展模式是非常支持的,同時也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很多人對林下經濟的興趣非常大,但是卻不知道怎麼實行,也沒有申請政府幫助的想法,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怎樣展開科研合作
科研合作是進行林下經濟的必要條件,有這個想法的經濟發展實體可以向相關的農業大學或者相關的院校的的專業院系進行人才招攬,並且在平時的經營當中可以邀請相關機構的科研人員進行知道,達到在實踐中前進。
Ⅷ 什麼是林下經濟有什麼作用
林下經濟,主要是指以林地資源和森林生態環境為依託,發展起來的林下種植業、養殖業、採集業和森林旅遊業,包括林下產業、林中產業、林上產業。
只有讓林地早點下"金蛋",才能更好地促進林業生態建設及產業發展,才能更好地以良好的經濟效益鞏固林改成果,在興林中富民,在富民中興林。
Ⅸ 林下經濟產業包括哪三類
①林下種植;
包括糧食作物、油料作物、中葯材、食用菌、牧草、綠化花草等。
②林下養殖;
包括雞鴨等禽類、牛羊豬等畜類以及兔子、蜜蜂等。
③林下產品採集加工;
發展林下產品的加工、流通和銷售業,主要發展松脂、食用香精香料、竹筍、山野菜等採集加工模式。
(9)怎麼發展林下資源擴展閱讀
林業及相關產業分類
范圍:
(一)本分類在《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 4754—2002)的基礎上,規定了我國林業及相關產業的范圍,適用於統計及政策管理中對林業及相關活動的分類。
(二)本分類規定的林業及相關產業是指依託森林資源、濕地資源、沙地資源,以獲取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目的,為社會提供(也包括部分自產自用)林產品、濕地產品、沙產品和服務的活動,以及與這些活動有密切關聯的活動的集合。
(三)林業及相關產業的活動主要包括:
1、森林的培育與採伐活動;
2、非木材林產品的培育與採集活動;
3、林業生產輔助服務;
4、林業旅遊與休閑服務;
5、林業生態服務;
6、林業專業技術服務;
7、林業公共管理及其他組織服務;
8、木材加工及木製產品製造;
9、以木(竹、葦)為原料的漿、紙產品加工製造;
10、以竹、藤、棕、葦為原料的產品加工製造;
11、野生動物產品的加工製造;
12、以其他非木材林產品為原料的產品加工製造;
13、林業其他相關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