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水和海水資源有什麼用
擴展閱讀
小米新風系統成本多少 2025-08-04 16:07:59
戰意中如何資源運輸 2025-08-04 16:01:28

水和海水資源有什麼用

發布時間: 2022-06-29 04:47:15

『壹』 海洋——豐富的資源與經濟作用

人類最初認識海洋,就是從生活需求獲取海洋中的漁、鹽之利。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類能夠獲取的海洋資源越來越多,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的經濟活動也日益發展。這構成了海洋經濟的主要內容。

海洋擁有地球上最豐富的資源。海洋資源的異常豐富和海洋資源的可再生性,為陸地資源遠不可及。當代人類已經可以開發利用海洋的生物資源、海底礦產資源、海水化工資源、海洋能源以及海水資源,已經形成了海洋捕撈漁業、海水養殖業、海洋石油天然氣開采業等多種海洋經濟產業。

海洋生物資源包括海洋動植物資源,海洋養殖生物資源和海洋微生物資源。據生物學家統計,海洋生物已達20多萬種,其中動物18萬種左右,植物2.5萬種左右。在18萬種動物中,有魚類2.5萬種,貝類10多萬種,以及對蝦、龍蝦、蟹等甲殼類動物。在2.5萬種植物中,絕大多數為藻類。其中可供食用的70多種,海帶、紫菜、石花菜、鵡鴿菜等都有較高的經濟價值。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將為人類提供大量的蛋白質,同時,海洋生物也是重要的工業原料和葯物原料。

生命之本——海洋海洋中蘊藏著極其豐富的礦物資源。海洋礦物資源的勘探及採掘技術的研究,是目前海洋研究中投入人力、物力和財力最大的一個方面。目前,人類發現的礦物有2200多種,包括礦物變種在內約3300種,已知有利用價值的約150種,其中大部分都能在海洋中找到,尤以海濱砂礦、海底油氣、深海錳結核和海底熱液礦床比重最大。

海洋化學資源是海水中利用潛力最大的資源。海水是一種復雜的天然溶液,迄今已發現海水中含有90多種化學元素,有人做過計算,在1000噸海水中,有965噸淡水、23噸食鹽、4噸芒硝、3噸氫氧化鎂、0.5噸鉀、6.5千克溴、170克鋰和3克鈾。海水能為人類提供十分豐富的化學資源。

另外,海水本身所產生的勢能和熱能等都可利用,有待人類進一步加以開發利用。

由於海洋包圍與分割了陸地,因此,國際間的經濟交流離不開海洋的紐帶作用,各大洲之間、隔海國家之間以及沿海國大陸與島嶼之間,都必須通過海洋來實施經濟交流。海洋的經濟紐帶作用是整個社會經濟活動的重要環節,是整個社會經濟的組成部分。

目前,海上運輸量佔世界貿易總量的2/3以上。海洋運輸在世界交流活動中發展迅速。今天的海洋經濟紐帶作用,已呈現出海面、海洋上空、海水深層與海底的立體性,形成了海洋船舶運輸、海洋航空運輸、海洋電訊、海底鐵路交通、海底公路交通等多種經濟行業。正是海洋經濟紐帶作用的迅速發展,導致了當代世界經濟的一體化趨向。從某種意義上說,海洋是世界經濟的戰略生命線。

海洋經濟活動的蓬勃發展,推動著人類對海洋的開發利用,也引發了國際間的海洋矛盾與斗爭。一個沿海國家如果沒有海上武力來保衛海洋資源與空間的安全,國家的海洋經濟權益必然會受到損害。世界歷史表明,在人類海洋觀念經歷了由「靠海吃海與就近航海」到「海洋是世界交通的重要通道」這一歷史飛躍以後,世界強國往往成了海洋經濟大國和海洋軍事大國的同義語。歷史上資本主義國家的興起,特別是世界強國的興起,無不與其海外經濟掠奪和海外殖民經濟有關,也無不依賴於其強大的海上武力,他們海洋經濟活動范圍的擴大與強度的加大,都直接依賴於海洋經濟活動范圍的加大。知識點海和洋的區分廣闊的海洋,從蔚藍到碧綠,美麗而又壯觀。海洋,海洋,人們總是這樣說,但好多人卻不知道,海和洋不完全是一回事,它們彼此之間是不相同的。那麼,它們有什麼不同,又有什麼關系呢?

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是海洋的主體。世界大洋的總面積,約占海洋面積的89%。大洋的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最深處可達1萬多米。大洋離陸地遙遠,不受陸地的影響。它的水文和鹽度的變化不大。每個大洋都有自己獨特的洋流和潮汐系統。大洋的水色蔚藍,透明度很大,水中的雜質很少。世界共有4個大洋,即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海,在洋的邊緣,是大洋的附屬部分。海的面積約占海洋的11%,海的水深比較淺,平均深度從幾米到二三千米。海臨近大陸,受大陸、河流、氣候和季節的影響,海水的溫度、鹽度、顏色和透明度,都受陸地影響,有明顯的變化。夏季,海水變暖,冬季水溫降低;有的海域,海水還要結冰。在大河入海的地方,或多雨的季節,海水會變淡。由於受陸地影響,河流夾帶著泥沙入海,近岸海水混濁不清,海水的透明度差。海沒有自己獨立的潮汐與海流。海可以分為邊緣海、內陸海和地中海。邊緣海既是海洋的邊緣,又臨近大陸前沿;這類海與大洋聯系廣泛,一般由一群海島把它與大洋分開。我國的東海、南海就是太平洋的邊緣海。內陸海,即位於大陸內部的海,如歐洲的波羅的海等。地中海是幾個大陸之間的海,水深一般比內陸海深些。世界主要的海接近50個。太平洋最多,大西洋次之,印度洋和北冰洋差不多。

『貳』 海水最有效的利用是什麼

一、海水代替淡水直接作為工業用水
(一)作為工業冷卻水
工業冷卻水占工業用水量的80%左右。海水利用,主要是代替淡水作為工業冷卻水,利用海水有如下的優越性:
1.水源穩定:海水自凈能力強,水質比較穩定,採用量不受限制。
2.水溫適宜:工業生產利用海水冷卻,帶走生產過程中多餘的熱量。海水,尤其是深層海水的溫度較低,且水溫較穩定,如大連海域全年海水溫度在0~25℃之間。
3.動力消耗低:一般多採取近海取水,不需遠距離輸送。
4.設備投資少,佔地面積小:與淡水循環冷卻相比,可省去回水設備、涼水塔等裝 備。
海水作工業冷卻水主要用於火力發電廠及核電廠,其次是石油化工企業和鋼鐵企業。一座2×20萬kw裝機容量的濱海熱電廠,海水用量為2.16萬m3/h左右。
我國的濱海電廠以及大連、青島、天津、上海等城市的石油化工企業,如煉油、化纖、制鹼、制酸、合成氨、油脂化學、染料等工業生產過程中都大量用海水作為冷卻水,取得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二)用海水做樹脂再生還原劑和溶劑:
1.鍋爐水軟化中,用海水作為離子交換樹脂再生還原劑,工業低壓鍋爐的給水處理中,多採用陽離子交換法也就是鈉離子交換法,當原水經過鈉型離子交換樹脂層時,水中的鈣、鎂離子和樹脂中鈉離子進行交換,從而達到水質軟化的目的。
在鈉離子交換過程中,當軟水的硬度超過規定標准時,即表明交換樹脂已失去交換能力,需用食鹽溶液對交換樹脂進行再生還原,使其恢復交換能力。工廠企業的低壓鍋爐軟水處理工藝中,傳統的方法是採用自來水配製5—8%濃度的食鹽溶液,對樹脂進行再生還原。為了節水,沿海城市採用海水作為還原劑取得了成熟的經驗。
2.海水化鹽
制鹼工業的主要原料之一是原鹽(氯化鈉)。在制鹼工藝中將固體食鹽用海水溶解成為飽和鹽水。每生產一噸純鹼需要飽和鹽水5m3、從而可從海水中回收氯化鈉120一150kg,僅此一項,青島鹼廠年節省食鹽2.4—2.7萬t,同時節約了大量淡水。天津鹼廠每小時化鹽用海水190m3,年節鹽175萬t。
(三)海水除塵及傳遞動力
1.水幕除塵及海水沖灰
青島、大連地區的很多單位,在工業生產中用海水代替淡水除塵。大連發電總廠共有l0台鍋爐,其中有3台高溫高壓爐採用油煤混燒。為了清除每天產生的200餘噸煙道干灰,避免大氣污染.該廠採取水幕除塵器,每小時用海水量達450m3。
除塵器是由鋼板製成的圓筒,內襯有耐腐蝕材料,在圓筒上部沿圓周均勻地布置一定數量的噴嘴,海水通過噴嘴均勻地自上向下流動,形成水膜分布在圓筒壁上。煙氣經過煙道,從圓筒的下方沿切線方向進入除塵器,並旋轉向上運動排入大氣中,由於離心力作用,粉塵貼附在圓筒壁的周圍,粘附在水膜上,被水膜帶入底部灰斗,再經沖灰裝置排入灰溝槽送到沉澱池內。
燃燒後排出大量粉塵和灰渣,通過除塵裝置排出灰溝,再用高壓水泵通過管路和渡槽將粉塵、灰渣送至距廠區較遠的灰渣池,經沉澱後,海水流回大海,排放海水後含灰量為30~50mg/L,符合海洋環保排放標准。
2.用海水代替淡水傳遞動力
大連國營五二三廠鑄造車間,過去採用自來水對大批鑄件清砂,現改用海水且代替淡水循環使用;化工系統利用海水代替自來水抽真空;機械繫統將海水用於柴油機試驗台水力測功器。這些節約淡水的措施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海水洗滌
我國沿海城市的水產養殖場、水產加工廠、冷藏廠等大量地用海水代替淡水初洗魚、蝦等尤其在海帶加工過程中,大量使用海水洗滌,取得廠成功的經驗,其工藝過程是:將切絲後的干海帶經15min自來水浸泡提碘後,含水量飽和,再用海水沖洗1.5~2min,爾後將洗凈的海帶絲在一定壓力和溫度下蒸煮,最後用自來水漂洗干凈進入下道工序。
海水洗滌的海帶,經消毒、加熱處理後其吸水性已大為降低,含水量低於用淡水處理的海帶。因而在烘乾工序中,烘乾效率比用淡水洗滌提高35%,不僅保證了產品質量還節約了蒸氣。海水處理後的海帶加工產品無不良反映,達到了規定標准。
(五)海水用於印染
現在國內外都在研究海水印洗技術。青島太平洋新技術研究所經過多年反復試驗,成功地創造了利用工業度液對海水進行變性處理的新工藝。經過新工藝處理的海水,保留了對印染有用的氯化鈉而卻去掉了其他礦物質,工藝簡單,成本低。採取這項新技術,在印染工藝中除最後的漂洗仍用淡水外,其它工序如煮煉、漂白、洗布、染色等過程都可用海水取代淡水。
山東省榮城市海水印染廠,採用此項技術,使醬紅、嫩黃、墨綠、黑、咖啡等十二個花色品種的純棉平絨布在色澤、皂洗、摩擦牢度等指標均達到或超過國家標准。為我國印染行業應用海水開辟了新途徑。
(六)衛生及消防用海水
大連造船新廠廠區建有自來水和海水兩套管路,沖便及衛生用海水量達10000~12000m3/日。
大連染料廠等單位在消防設施上採用海水取得了一定的經驗。

『叄』 海水資源利用能給人類生活帶來什麼好處

海洋是礦物資源的聚寶盆。經過20世紀70年代「國際10年海洋勘探階段」,人類進一步加深了對海洋礦物資源的種類、分布和儲量的認識。
油氣田
人類經濟、生活的現代化,對石油的需求日益增多。在當代,石油在能源中發揮第一位的作用。但是,由於比較容易開採的陸地上的一些大油田,有的業已告罄,有的瀕於枯竭。為此,近20~30年來,世界上不少國家正在花大力氣來發展海洋石油工業。
探測結果表明,世界石油資源儲量為10,000億噸,可開采量約3000億噸,其中海底儲量為1300億噸。
中國有淺海大陸架近200萬平方千米。通過海底油田地質調查,先後發現了渤海、南黃海、東海、珠江口、北部灣、鶯歌海以及台灣淺灘等7個大型盆地。其中東海海底蘊藏量之豐富,堪與歐洲的北海油田相媲美。
東海平湖油氣田是中國東海發現的第一個中型油氣田,位於上海東南420千米處。它是以天然氣為主的中型油氣田,深2000~3000米。據有關專家估計,天燃氣儲量為260億立方米,凝析油474萬噸,輕質原油874萬噸。
稀錳結核
錳結核是一種海底稀有金屬礦源。它是1973年由英國海洋調查船首先在大西洋發現的。但是世界上對錳結核正式有組織的調查,始於1958年。調查表明,錳結核廣泛分布於4000~5000米的深海底部。它們是未來可利用的最大的金屬礦資源。令人感興趣的是,錳結核是一各種生礦物。它每年約以1000萬噸的速率不斷地增長著,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礦產。
世界上各大洋錳結核的總儲藏量約為3萬億噸,其中包括錳4000億噸,銅88億噸,鎳164億噸,鈷48億噸,分別為陸地儲藏量的幾十倍乃至幾千倍。以當今的消費水平估算,這些錳可供全世界用33,000年,鎳用253,000年,鈷用21,500年,銅用980年。
目前,隨著錳結核勘探調查比較深入,技術比較成熟,預計到21世紀,可以進入商業性開發階段,正式形成深海采礦業。
海底熱液礦藏
20世紀60年代中期,美國海洋調查船在紅海首先發現了深海熱液礦藏。而後,一些國家又陸續在其他大洋中發現了三十多處這種礦藏。
熱液礦藏又稱「重金屬泥」,是由海脊(海底山)裂縫中噴出的高溫熔岩,經海水沖洗、析出、堆積而成的,並能像植物一樣,以每周幾厘米的速度飛快地增長。它含有金、銅、鋅等幾十種稀貴金屬,而且金、鋅等金屬品位非常高,所以又有「海底金銀庫」之稱。饒有趣味的是,重金屬五彩繽紛,有黑、白、黃、藍、紅等各種顏色。
在當今技術條件下,雖然海底熱液礦藏還不能立即進行開采,但是,它卻是一種具有潛在力的海底資源寶庫。一旦能夠進行工業性開采,那麼,它將同海底石油、深海錳結核和海底砂礦一起,成為21世紀海底四大礦種之一。
大家知道,蛋白質是構成生物體的最重要的物質,它是生命的基礎。現在人類消耗的蛋白質中,由海洋提供的不過5%~10%。令人焦慮的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海洋捕魚量一直徘徊不前,有不少品種已經呈現枯竭現象。用一句民間的話來說,現在人類把黃魚的孫子都吃得差不多了。要使海洋成為名副其實的糧倉,魚鮮產量至少要比現在增加十倍才行。美國某海洋飼養場的實驗表明,大幅度地提高魚產量是完全可能的。
在自然界中,存在著數不清的食物鏈。在海洋中,有了海藻就有貝類,有了貝類就有小魚乃至大魚……海洋的總面積比陸地要大一倍多,世界上屈指可數的漁場,大抵都在近海。這是因為,藻生長需要陽光和硅、磷等化合物,這些條件只有接近陸地的近海才具備。海洋調查表明,在1000米以下的深海水中,硅、磷等含量十分豐富,只是它們浮不到溫暖的表面層。因此,只有少數范圍不大的海域,那兒由於自然力的作用,深海水自動上升到表面層,從而使這些海域海藻叢生,魚群密集,成為不可多得的漁場。
海洋學家們從這些海域受到了啟發,他們利用回升流的原理,在那些光照強烈的海區,用人工方法把深海水抽到表面層,而後在那兒培植海藻,再用海藻飼養貝類,並把加工後的貝類飼養龍蝦。令人驚喜的是這一系列試驗都取得了成功。
有關專家樂觀地指出,海洋糧倉的潛力是很大的。目前,產量最高的陸地農作物每公頃的年產量摺合成蛋白質計算,只有0.71噸。而科學試驗同樣面積的海水飼養產量最高可達27.8噸,具有商業競爭能力的產量也有16.7噸。
當然,從科學實驗到實際生產將會面臨許許多多困難。其中最主要的是從1000米以下的深海中抽水需要相當數量的電力。這么龐大的電力從何而來?顯然,在當今條件下,這些能源需要量還無法滿足。
不過,科學家們還是找到了竅門:他們准備利用熱帶和亞熱帶海域表面層和深海的水溫差來發電。這就是所謂的海水溫差發電。這就是說,設計的海洋飼養場將和海水溫差發電站聯合在一起。
據有關科學家計算,由於熱帶和亞熱帶海域光照強烈,在這一海區,可供發電的溫水多達6250萬億立方米。如果人們每次用1%的溫水發電,再抽同樣數量的深海水用於冷卻,將這一電力用於飼養,每年可得各類海鮮7.5億噸。它相當於20世紀70年代中期人類消耗的魚、肉總量的4倍。
通過這些簡單的計算,不難看出,海洋成為人類未來的糧倉,是完全可行的
海洋技術
海洋能源、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海洋與全球變化、海洋環境與生態的研究是人類維持自身的生存與發展,拓展生存空間,充分利用地球上這塊最後的資源豐富的寶地的最為切實可行的途徑。
海洋開發,需要獲取大范圍、精確的海洋環境數據,需要進行海底勘探、取樣、水下施工等。要完成上述任務,需要一系列的海洋開發支撐技術,包括深海探測、深潛、海洋遙感、海洋導航等。
向海洋要淡水已成定勢。淡水資源奇缺的中東地區,數十年前就把海水淡化作為獲取淡水資源的有效途徑。美國正在積極建造海水淡化廠,以滿足人們目前與將來對淡水的需求。全世界共有近8000座海水淡化廠,每天生產的淡水超過60億米3。最近,俄羅斯海洋學家探測查明,世界各大洋底部也擁有極為豐富的淡水資源,其蘊藏量約占海水總量的20%。這為人類解決淡水危機展示了光明的前景。
深海是指深度超過6000米的海域。世界上深度超過6000米的海溝有30多處,其中的20多處位於太平洋洋底,馬里亞納海溝的深度達11000米,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深的海域。深海探測,對於深海生態的研究和利用、深海礦物的開采以及深海地質結構的研究,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美國是世界上最早進行深海研究和開發的國家,「阿爾文」號深潛器曾在水下4000米處發現了海洋生物群落,「傑遜」號機器人潛入到了6000米深處。1960年,美國的「迪里雅斯特」號潛水器首次潛入世界大洋中最深的海溝――馬里亞納海溝,最大潛水深度為10916米。
1997年,中國利用自製的無纜水下深潛機器人,進行深潛6000米深度的科學試驗並取得成功,這標志著中國的深海開發已步入正軌。
海洋遙感技術,主要包括以光、電等信息載體和以聲波為信息載體的兩大遙感技術。
海洋聲學遙感技術是探測海洋的一種十分有效的手段。利用聲學遙感技術,可以探測海底地形、進行海洋動力現象的觀測、進行海底地層剖面探測,以及為潛水器提供導航、避碰、海底輪廓跟蹤的信息。
海洋遙感技術是海洋環境監測的重要手段。衛星遙感技術的突飛猛進,為人類提供了從空間觀測大范圍海洋現象的可能性。目前,美國、日本、俄羅斯等國已發射了10多顆專用海洋衛星,為海洋遙感技術提供了堅實的支撐平台。

『肆』 水資源的重要性

水資源的重要性

1、人的生存生活離不開水。現代醫學測量顯示,水在人體各主要部分中所佔的比例是:腦74.5%,骨骼22%,腎82.7%,膽汁97%,肌肉75.6%,血管83%。水在人體總體重中佔了70%。

2、植物和動物的生活離不開水。雨露滋潤禾苗壯,萬物生長離不開水。水是構成生命體的基本單位,是生命發生、發育和繁衍的基本條件。 

3、調節氣候。水是大氣的重要成分。雖然大氣中僅含全球水量的百萬分之一,然而,大氣和水之間的循環相互作用,確定了地球水循環運動,形成支持生物的氣候。大氣中的水幫助調節全球能量平衡,水循環運動起著不同地區的能量傳輸作用。

4、水具有物質運輸的功能。水可以輸送多種多樣材料和營養物質。水輸送物質的形式有兩種:溶解的礦物質和整體物質。大氣中的各種顆粒物質可以沉降到水體,然後由水輸送。從這一方面可以看到,水可以把環境污染物輸送、擴散到更遠、更廣泛的區域。

5、水磨塑造地球表面的形態。流動的水開創和推動土地地貌的形成,重排地表景觀以及三角洲形成等。水是形成土壤的關鍵因素,也在岩石的物理風化中起著重要作用。

『伍』 海水資源的利用(1)海水水資源的利用海水水資源的利用主要包括______和______等.海水淡化的途經:從海

(1)海水中水資源的利用,主要包括海水的淡化和直接利用海水進行循環冷卻.通過從海水中提取淡水或從海水中把鹽分離出去,都可以達到淡化海水的目的,海水淡化的方法主要有蒸餾法、電滲析法、離子交換法等;
故答案為:海水的淡化,直接利用海水進行循環冷卻;
(2)海洋是一個遠未完全開發的巨大化 學資源寶庫,海水淡化的方法主要有蒸餾法、電滲析法、離子交換法等.其中蒸餾法的歷史最久,技術和工藝也比較完善,但成本較高,能耗偏高,因此,海水淡化同化工生產結合、同能源技術結合,成為海水綜合利用的重要方向;
故答案為:蒸餾法、電滲析法、離子交換法,能耗偏高,化工生產,能源技術;

『陸』 海水的用處

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與海洋環境

海洋資源類型

海洋中有豐富的資源。在當今全球糧食、資源、能源供應緊張與人口迅速增長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況下,開發利用海洋中豐富的資源,已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目前,人類開發利用的海洋資源,主要有海洋化學資源、海洋生物資源、海底礦產資源和海洋能源四類。
海水可以直接作為工業冷卻水源,也是取之不盡的淡化水源。發展海水淡化技術,向海洋要淡水,是解決世界淡水不足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
海水中已發現的化學元素有80多種。目前,海洋化學資源開發達到工業規模的有食鹽、鎂、溴、淡水等。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豐富的海洋化學資源,將廣泛地造福於人類。
海洋中有20多萬種生物,其中動物18萬種,包括16000多種魚類。在遠古時代,人類就已開始捕撈和採集海產品。現在,人類的海洋捕撈活動已從近海擴展到世界各個海域。漁具、漁船、探魚技術的改進,大大提高了人類的海洋捕撈能力。海洋中由魚、蝦、貝、藻等組成的海洋生物資源,除了直接捕撈供食用和葯用外,通過養殖、增殖等途徑還可實現可持續利用。
在大陸架淺海海底,埋藏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以及煤、硫、磷等礦產資源。在近岸帶的濱海砂礦中,富集著砂、貝殼等建築材料和金屬礦產。在多數海盆中,廣泛分布著深海錳結核,它們是未來可利用的潛力最大的金屬礦產資源(圖3.14《深海錳結核》)。
海水運動中蘊藏著巨大的能量,它們屬於可再生能源,而且沒有污染。但是,這些能量密度很小,要開發利用它們,必須採用特殊的能量轉換裝置。現在,具有商業開發價值的是潮汐發電和波浪發電,但是工程投資較大,效益也不高。

海洋漁業生產

海洋漁業資源主要集中在沿海大陸架海域,也就是從海岸延伸到水下大約200米深的大陸海底部分。這里陽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強,入海河流帶來豐富的營養鹽類,因而浮游生物繁盛(圖3.15《大陸架剖面示意》)。這些浮游生物是魚類的餌料,它們在海洋中分布很不均勻,一般在溫帶海區比較多。
溫帶地區季節變化顯著,冬季表層海水和底部海水發生交換時,上泛的底部海水含有豐富的營養鹽類,這些營養鹽類來自海洋中腐爛的生物遺體。暖流和寒流交匯處或有冷海水上泛的地方,餌料比較豐富。這些地方通常是漁場所在地(圖3.16《世界主要漁業地區的分布》)。因此,盡管大陸架水域只佔海洋總面積的7.5%,漁獲量卻佔世界海洋總漁獲量的90%以上。
世界主要漁業國都分布在溫帶地區,這些溫帶國家魚產品消費量高,市場需求大。中國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漁獲量較多的國家。中國在充分利用近海漁場(圖3.17《舟山漁場的沈家門漁港》)和淺海灘塗大力發展海洋捕撈和海水增養殖業的同時,遠洋捕撈也獲得了較大的發展。日本可耕地有限,人口密度高,因此海洋水產品在食品結構中比重較大。

海洋油、氣開發

海底油氣的開發,開始於20世紀初。它的發展經歷了從近海到遠海、從淺海到深海的過程。受技術條件的限制,最初只能開采從海岸直接向淺海延伸的油氣礦藏。80年代以來,在能源危機和技術進步的刺激下,近海石油勘探與開發飛速發展,海洋石油開發迅速向大陸架挺進,逐漸形成了嶄新的近海石油工業部門。
地質學家和地球物理學家通常利用地震波方法來尋找海底油氣礦藏,然後通過海上鑽井來估計礦藏類型與分布,分析是否具有商業開發價值。
海上鑽井平台(圖3.18《海上鑽井平台》)是實施海底油氣勘探和開採的工作基地,它標志著海底油氣開發技術的水平。工作人員和物資在平台和陸地間的運輸一般通過直升機完成。油氣田離煉油廠一般都較遠,油氣要經過裝油站通過船舶運到目的地,或直接由海底管道輸送至海岸。
海底石油和天然氣的勘探、開采是一項高投資、高技術難度、高風險的工程,國際合作和工程招標是可行方式之一。

海洋空間利用

世界人口迅速增長,使陸地空間顯得越來越擁擠,海洋空間的開發利用問題越來越令人關注。海洋可利用空間包括海上、海中、海底三個部分,隨著人類逐步向海洋挺進,海洋將成為人類活動的廣闊空間(圖3.19未來海洋空間利用示意)。

海洋環境不同於陸地,它的環境和生態條件有其復雜性和特殊性。人類活動在近海和海洋表面,要抗禦多變的海洋氣象狀況和海水的運動;深海活動要能適應黑暗、高壓、低溫、缺氧的環境;海水的腐蝕性強,海冰的破壞性大,對工程設備材料和結構有嚴格的要求。因此,海洋空間資源開發對科學技術和資金投入的依賴性大、技術難度高、風險大。

海洋空間利用已從傳統的交通運輸,擴大到生產、通信、電力輸送、儲藏、文化娛樂等諸多領域。交通運輸方麵包括海港碼頭、海上船舶、航海運河、海底隧道、海上橋梁、海上機場、海底管道等。生產空間有海上電站、工業人工島、海上石油城、圍海造地、海洋牧場等。通信和電力輸送空間主要是海底電纜。儲藏空間方面,有海底貨場、海底倉庫、海上油庫、海洋廢物處理場等。文化娛樂設施空間包括海洋公園、海濱浴場和海上運動區等。

海洋運輸和港口建設

海洋曾經是人類從事交通運輸的天然屏障。長期以來,人類一直在努力將海洋屏障變為海上坦途。最初,人們利用人力、風力或洋流作為動力,駕駛木船在近海活動。隨著歐洲人到達美洲大陸,世界海洋航運由近海轉向遠洋。之後,世界大洋重要的航道陸續開辟。20世紀初,開辟了通往南極和北極的航道,巴拿馬運河和蘇伊士運河相繼開通。現在,人類已經能夠將船舶駛人世界任何海域(圖3.20世界主要海運路線)。

20世紀60年代,世界石油生產和運輸增長,大型油輪得到發展。集裝箱船的興起,帶來了海洋貨物運輸的革命。今天,穿梭在遼闊海洋上的是百萬噸級的大型集裝箱貨輪和巨型油輪。這些船舶不僅擁有無線電導航和全球定位技術等現代化儀器設備,還可以選擇最佳航線服務,以節省能源和航時,減少危險。

沿海港口是海洋運輸船舶停泊、中轉和裝卸貨物的場所,也是人們開發利用海洋空間的主要場所。港口一般有一個服務區域,即腹地,該區域的商品和貨物通過這個港口向外擴散。為了完成運輸任務,港口要有配套的設施,如碼頭、裝卸設備等,還要有高效率的運作服務。在港口發展過程中,受內外因素的影響,港口的規模、服務功能和范圍可能有所變化。例如,某些國家的政府為吸引船舶來本國港口中轉,對港口實行特殊政策,將港口辟為自由貿易區、自由港等,不需或很少繳納費用。

荷蘭的鹿特丹很早就是世界貿易的中心。之後,鹿特丹港又通過開鑿連通北海的運河,改善水運條件而持續發展。鹿特丹利用中轉散裝貨物的機能,發展了農、礦產品加工業和造船工業(圖3.21鹿特丹港口的土地利用)。中繼貿易也帶動了腹地近代工業的迅速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西歐各國經濟復興,鹿特丹成為歐洲聯盟的大門,港灣和航空設施得到完善,港口的中轉機能更加突出。現在,鹿特丹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腹地覆蓋了歐盟的半數國家。

圍海造陸

沿海地區人地矛盾激化,使人們將眼光投向大海。荷蘭人從13世紀就開始圍海造陸,目前,荷蘭有 1/5的國土是從海中圍起來的。圍海造陸是緩解人多地少矛盾的重要途徑,但是它需要經過充分的科學論證,特別是做好以水利工程為中心的配套建設。

在近岸淺海水域用砂石、泥土和廢料建造陸地,通過海堤、棧橋或者海底隧道與海岸連接,這種新建陸地稱為人工島。世界上一些沿海發達國家如日本、美國、法國、荷蘭等都已建造了人工島。其中以海上城市(圖3.22日本神戶人工島)的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興建海上城市,工程和費用巨大,需要以強大的國力作基礎。
澳門人多地少,有限的土地不足以滿足發展居住、綠化、交通、工業、商業等的建設需要。澳門沿岸有許多淤積成的淺灘,有的在落潮時能露出水面,澳門人將它們視為良好的後備土地資源。 100多年來,澳門人利用填海造陸的辦法使土地面積擴大了1倍(表3.2澳門歷年土地面積的變化和圖3.23澳門歷年填海范圍)。

海洋環境保護

海洋環境問題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海洋污染,即污染物進入海洋,超過海洋的自凈能力;二是海洋生態破壞,即在各種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響下,海洋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一)海洋污染

海洋污染物絕大部分於陸地上的生產過程。海岸活動,例如傾倒廢物和港口工程建設等,也向沿岸海域排入污染物。污染物進入海洋,污染海洋環境,危害海洋生物,甚至危及人類的健康。

工業生產過程中排出的廢棄物是海洋污染物的主要來源,它們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業城市附近。1953-1970年,日本九州島水俁灣發生的汞污染事件,就是因為工廠在生產有機產品過程中,排出含汞廢物。這些有害物質流入海洋後,逐漸在魚和貝類體內富集。最後導致100多人嚴重中毒,並先後死亡。

核電站和工廠排出的冷卻水,水溫較高,流入河口或海中時,往往給海洋生物帶來影響。施入農田的殺蟲劑隨雨水流進河流,或者隨土壤顆粒在河口附近淤積,最終進入海洋。偶發性的海上石油平台和油輪事故,引起石油滲漏和溢出,造成海洋污染。

(二)海洋生態破壞

除海洋污染外,人類的生產活動,例如工程建設和漁業生(圍墾和濫捕等),以及自然環境的變化,例如全球變暖和海平面上升,都會使海洋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和改變。人類對某些海洋生物的過度捕撈,導致海洋生物資源數量減少,質量降低,也使部分物種瀕臨滅絕。有些海岸工程建設和圍海造田缺乏科學論證,破壞了海岸環境和海岸帶生態系統。目前,海洋開發活動還缺乏綜合的、長遠的規劃、綜合效益比較差。

石油污染和監測防治

沿海工業生產和海運航線上的船舶,是石油污染的主要來源。因此,石油污染區域集中於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線。由意外事故造成的石油泄漏,因為污染跡象明顯,污染物集中,危害嚴重,因而倍受公眾的關注,也是目前治理污染的重點。

為減少意外事故的發生,很多國家在試驗新的原油裝載方法。有些國家配備了除污船,用來清除港口水面垃圾和污油。

海洋權益和《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20世紀60年代以來,出現了世界性的開發海洋熱潮。海洋科學和技術迅猛發展,成為當代新技術革命的重要領域之一。為適應國際海洋開發、保護和管理的新形勢,國際社會經過20多年的努力,通過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並於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海洋法公約的誕生,使國際海洋法律制度發生了重大變革。例如,長期爭執不休的領海寬度問題得到了解決;國際海底及其資源確立為人類的共同繼承財產。

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全球144個沿海國家除擁有12海里領海權外,其管轄海域面積可外延到200海里,作為該國的專屬經濟區,享有勘探、開發、利用、保護、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及底土自然資源的主權。我國管轄海域面積為473萬平方千米,約相當於我國陸地面積的二分之一,因此,加強海洋綜合管理顯得日益重要。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誕生,為建立國際法律新秩序邁出了重要一步。但是,因為《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要兼顧各個國家的利益和要求,還有許多不完善和不明確之處。因此,在實施過程中,必然會產生一些新的矛盾和問題。例如,在封閉和半封閉的海域,周邊國家主張的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就有可能存在著重疊,還有一些島嶼主權爭議和漁業資源分配等問題,這些都有可能成為相鄰國家關系緊張,甚至引發國際沖突的新的因素。因此,相鄰國家間管轄海域劃界和海洋權益,要求有關國家本著友好協商的精神,予以公平合理的解決。

海水化學資源概況

海洋化學資源是指海水中所蘊含的可供人類利用的各種化學元素。海水的成分非常復雜,全球海洋的含鹽量就達5億億噸,還含有大量非常稀有的元素,如金達500萬噸,鈾達42億噸,所以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礦產資源庫。海洋資源的持續利用是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前提,目前,全世界每年從海洋中提取淡水20多億噸、食鹽5000萬噸、鎂及氧化鎂260多萬噸、溴20萬噸,總產值達6億多美元。水是生命之源,世界上缺水的地區愈來愈多,海水淡化已成為獲得淡水資源重要的途徑,所有這些都是海洋化學要研究的。

海洋生物資源

1、海洋生物資源量估計。海洋是生物資源寶庫。據生物學家統計,海洋中約有20萬種生物,其中已知魚類約1.9萬種,甲殼類約2萬種。許多海洋生物具有開發利用價值,為人類提供了豐富食物和其他資源。世界海洋浮游植物產量5000億噸,摺合成魚類年生產量約6億噸。假如以50%的資源量為可捕量,則世界海洋中魚類可捕量約3億噸。

2、海洋生物資源開發狀況。開發海洋生物資源的主要產業是海洋漁業,另外還有少量海洋葯用生物資源開發。1989年世界海洋漁業產量約8575萬噸。1990年世界漁業總產量估計(正式統計數字尚未見報道)為1億噸,其中海洋漁業產量也比1989年有所增長。其中,世界各大洋的漁業產量分別為:太平洋0.54億噸,大西洋0.24億噸,印度洋0.6億噸。

各國海洋漁業的發展水平差別很大。長期以來,日本和原蘇聯是漁業產量超過1000萬噸的漁業大國。中國的漁業發展比較快,1990年漁業產量達到1200多萬噸,成為第一漁業大國。美國、加拿大和歐洲的一些國家,以及南朝鮮和東南亞的某些國家,漁業也比較發達。

3、海洋生物資源開發潛力。世界大洋生物資源的開發潛力是很大的。如前述各國專家所估計的,世界海洋漁業資源的總可捕量在2-3億噸之間,目前的實際捕撈量不足1億噸。另外,葯用和其他生物資源也有很大開發潛力。近年來,日本等國正在探索大洋深水區的生物資源開發問題,首先是進行資源調查,同時開發新的捕撈技術。據報道,過去被認為是海洋中的荒漠的大洋深水區,蘊藏著大量的中層魚類資源,其中僅燈籠魚的生物量就有9億噸,每年可捕量可達5億噸。南大洋磷蝦資源年可捕量可達0.5?億噸。另外,水深200?000m的區域也有許多其他經濟魚類,如長尾鱈科魚類,深海鱈科魚類,平頭魚科魚類,以及金眼鯛、鰈魚等,可捕量約3000萬噸。

海洋礦藏資源概述
用「聚寶盆」來形容海洋資源是再確切不過的。單就她的礦產資源來說,其種類之繁多,含量之豐富,令人咋舌。在地球上已發現的百餘種元素中,有80餘種在海洋中存在,其中可提取的有60餘種,這些豐富的礦產資源以不同的形式存在於海洋中:海水中的「液體礦床」;海底富集的固體礦床;從海底內部滾滾而來的油氣資源。

海水中最普通的是鹽,即氯化鈉,是人類最早從海水中提出的礦物質之一。另外還有一種鎂鹽,它們是造成海水又咸又苦的主要原因。除了這兩種外,還有鉀鹽、碘、溴等幾十種稀有元素及硼、銣、鋇等,它們一般在陸地上比較少,而且分布較分散,但又極具價值,對人類用處很大。

據估計海水中含有的黃金可達550萬噸,銀5500萬噸,鋇27億噸,鈾40億噸,鋅70億噸,鉬137億噸,鋰2470億噸,鈣560萬億噸,鎂1767萬億噸等等。這些東西,大都是國防工農業生產及生活的必需品。例如鎂是製造飛機快艇的材料,又可以做火箭的燃料及照明彈等,是金屬中的「後起之秀」,而世界上目前有一半以上的鎂來自海水。

海水是寶,海洋礦砂也是寶。海洋礦砂主要有濱海礦砂和淺海礦砂。它們都是在水深不超過幾十米的海灘和淺海中的由礦物富集而具有工業價值的礦砂,是開采最方便的礦藏。從這些砂子中,可以淘出黃金,而且還能淘出比金子更有價值的金剛石、石英、鑽石、獨居石、鈦鐵礦、磷釔礦、金紅石、磁鐵礦等,所以海洋礦砂成為增加礦產儲量的最大的潛在資源之一,愈來愈受到人們的利用。

這種礦砂主要分布在淺海部分,而在那深海底處,更有著許多令人驚喜的發現:多金屬結核錳結核就是其中最有經濟價值的一種。它是1872-1876年英國一艘名為「挑戰號」考察船在北大西洋的深海底處首次發現的。這些黑乎乎的,或者呈褐色的錳結核鵝卵團塊,有的象土豆,有的象皮球,直徑一般不超過20厘米,呈高度富集狀態分布於300-6000米水深的大洋底表層沉積物上。

據估計整個大洋底錳結核的蘊藏量約3萬億噸,如果開採得當,它將是世界上一項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資源。目前,錳結核礦成為世界許多國家的開發熱點。在海洋這一表層礦產中,還有許多沉積物軟泥,也是一種非同小可的礦產,含有豐富的金屬元素和浮游生物殘骸。例如覆蓋一億多平方公里的海底紅粘土中,富含軸、鐵、錳、鋅、錮、銀、金等,具有較大的經濟價值。

近年來,科學家們在大洋底發現了33處「熱液礦床」,是由海底熱液成礦作用形成的塊狀硫化物多金屬軟泥及沉積物。這種熱塗礦床主要形成於洋中脊,海底裂谷帶中,熱液通過熱泉,間歇泉或噴氣孔從海底排出,遇水變冷,加上周圍環境中及酸鹼度變化,使礦液中金屬硫化物和鐵錳氧化物沉澱,形成塊狀物質,堆積成礦丘。有的呈煙筒狀,有的呈土堆狀,有的呈地毯狀從數噸到數千噸不等,是又一項極有開發前途的大洋礦產資源。

石油和天然氣是遍及世界各大洲大陸架的礦產資源。石油可以說是海洋礦產資源中的「寵兒」,又被稱為「黑色的金子」。據報告,1990年,全世界海上石油已探明儲量達2.970×1010噸,海上天然氣已探明儲量達1.909×1013M3。油氣加在一起的價值佔了海洋中已知礦產物總產值的70%以上。

石油是「工業的血液」,然而目前全世界已開採石油640億噸,石油的枯竭在所難免,從海灣戰爭可以看出石油的價值所在。所以人們轉而求助的就是海洋石油資源。天然氣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又稱為沼氣,成分主要是甲烷。由於含碳量極高,所以極易燃燒,放出大量熱量。1000立方米天然氣的熱量,可相當於兩噸半煤燃燒放出的勢量。因此,天然氣的價值在海洋中僅次於石油而位居第二。

海洋能源概述
浩瀚的大海,不僅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更有真正意義上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海洋能源。它既不同於海底所儲存的煤、石油、天然氣等海底能源資源,也不同於溶於水中的鈾、鎂、鋰、重水等化學能源資源。它有自己獨特的方式與形態,就是用潮汐、波浪、海流、溫度差、鹽度差等方式表達的動能、勢能、熱能、物理化學能等能源。直接地說就是潮汐能、波浪能、海水溫差能、海流能及鹽度差能等。這是一種「再生性能源」,永遠不會枯竭,也不會造成任何污染。
潮汐能就是潮汐運動時產生的能量,是人類利用最早的海洋動力資源。中國在唐朝沿海地區就出現了利用潮汐來推磨的小作坊。後來,到了11-12世紀,法、英等國也出現了潮汐磨坊。到了二十世紀,潮汐能的魅力達到了高峰,人們開始懂得利用海水上漲下落的潮差能來發電。據估計,全世界的海洋潮汐能約有二十億多千瓦,每年可發電12400萬億度。
今天,世界上第一個也是最大的潮汐發電廠就處於法國的英吉利海峽的朗斯河河口,年供電量達5.44億度。一些專家斷言,未來無污染的廉價能源是永恆的潮汐。而另一些專家則著眼於普遍存在的,浮泛在全球潮汐之上的波浪。
波浪能主要是由風的作用引起的海水沿水平方向周期性運動而產生的能量。
波浪能是巨大的,一個巨浪就可以把13噸重的岩石拋出20米高,一個波高5米,波長100米的海浪,在一米長的波峰片上就具有3120千瓦的能量,由此可以想像整個海洋的波浪所具有的能量該是多麼驚人。據計算,全球海洋的波浪能達700億千瓦,可供開發利用的為20-30億千瓦。每年發電量可達9-萬億度。
除了潮汐與波浪能,海流可以作出貢獻,由於海流遍布大洋,縱橫交錯,川流不息,所以它們蘊藏的能量也是可觀的。例如世界上最大的暖流——墨西哥洋流,在流經北歐時為1厘米長海岸線上提供的熱量大約相當於燃燒600噸煤的熱量。據估算世界上可利用的海流能約為0.5億千瓦。而且利用海流發電並不復雜。因此要海流做出貢獻還是有利可圖的事業,當然也是冒險的事業。
把溫度的差異作為海洋能源的想法倒是很奇妙。這就是海洋溫差能,又叫海洋熱能。由於海水是一種熱容量很大的物質,海洋的體積又如此之大,所以海水容納的熱量是巨大的。這些熱能主要來自太陽輻射,另外還有地球內部向海水放出的熱量;海水中放射性物質的放熱;海流摩擦產生的熱,以及其他天體的輻射能,但99.99%來自太陽輻射。因此,海水熱能隨著海域位置的不同而差別較大。海洋熱能是電能的來源之一,可轉換為電能的為20億千瓦。但1881年法國科學家德爾松石首次大膽提出海水發電的設想竟被埋沒了近半個世紀,直到1926年,他的學生克勞德才實現了老師的夙願。
此外,在江河入海口,淡水與海水之間還存在著鮮為人知的鹽度差能。全世界可利用的鹽度差能約26億千瓦,其能量甚至比溫差能還要大。鹽差能發電原理實際上是利用濃溶液擴散到稀溶液中釋放出的能量。
由此可見,海洋中蘊藏著巨大的能量,只要海水不枯竭,其能量就生生不息。作為新能源,海洋能源已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們的興趣。

『柒』 海洋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好處

能給人類帶來醫葯資源和礦產資源。

1、科學家們研究後發現,海洋將成為21世紀的葯庫。

海參是一種含有高蛋白的名貴海味。然而,你可能沒有想到,有幾種海參會從肛門釋放出一種毒素,這種毒素具有抑制腫瘤的作用。

牡蠣——這種小小的貝類,十分鮮美可口,不過,它更大的價值卻是由於含有一種抗生素。這種抗生素具有抗腫瘤作用。

2、礦產資源

海洋是礦物資源的聚寶盆。經過20世紀70年代「國際10年海洋勘探階段」,人類進一步加深了對海洋礦物資源的種類、分布和儲量的認識。

海洋文化

人類文明是由大陸文化和海洋文化共同構成的。海洋文化一詞最早出現在李二和《舟船的誕生》一文中,後被國內外學界陸續引用。

海洋文化與大陸文化是相互影響、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人類古代文明,就是由大陸文化和海洋文化融合而成的。陸上的火與石斧創造出了舟船,舟船的水上活動又推動了大陸文化的發展。

獨木舟出現在新石器時代,是人類文化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產物,它不僅體現了人類生產力的發展程度,以及整個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而且為人類海洋文化的發展,開辟了一個嶄新的紀元。

人類的特性,就是對未知世界的探求與渴望。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海洋

『捌』 海水資源如何利用

大力發展海水直接利用。海水直接利用的方面多,用水量大,在緩解沿海城市缺水中佔有重要地位。在發達國家,海水冷卻廣泛用在沿海電力、冶金、化工、石油、煤炭、建材、紡織、船舶、食品、醫葯等工業領域。日本和歐洲每年利用海水都達3000億立方米,而目前我國僅100多億立方米。 如果把海水用在工業中當冷卻水、沖洗水、稀釋水等以及居民的沖廁用水 (約占居民生活用水的35%),對緩解沿海城市缺水問題,將起重大作用。
海水直接利用的技術包括:海水直流冷卻技術,已有80年應用史,是目前工業應用的主流;海水循環冷卻技術,我國尚處研究階段;海水沖洗等技術等。與海水直接利用的有關重要技術,還包括耐腐蝕材料、防腐塗層、陰極保護、防生物附著、防漏滲、殺菌、冷卻塔技術等。
積極發展海水淡化。 海水淡化在推進海水利用中地位重要。沿海工業利用淡化海水雖然量少,但是性質重要,目前全國的海水淡化, 每年就能節省約400萬立方米陸地水,對保證沿海工業生產的需要和居民生活用水發揮了重大作用。
目前海水淡化成本一般4至5元, 如果熱電水聯產海水淡化成本可降到4元以下,如果再發展海水綜合利用,把濃縮海水用來提取化學元素,其淡化成本還要降低。
我們應當積極推進沿海工業的海水淡化,支持用途廣泛、競爭力強的海水反滲透淡化技術在電廠和其他工業中的推廣應用;支持低溫多效淡化裝置示範工程建設;支持海水淡化與熱電結合促進沿海居民飲用水的海水淡化的應用;支持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結合,利用大型海水淡化廠排出的大量濃縮海水,積極發展海水化學物質提取產業;加大海水淡化技術裝備(高性能膜組件、低溫多效的鋁合金管等)的國產化。
積極開展海水化學物質提取利用。 發展海水的利用 ,在解決我們用水問題的同時,還有很多其他的好處。海水中,有很多十分有價值的礦藏。比如海水中鈾的含量就十分驚人。據調查,全球海水中所含有的鈾,對於人類現階段來說可以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了。可見,加強對海水的利用,不但可以解決我們的吃水問題,連能源問題也會得到解決。海水中化學物質提取是有無限前景的新興產業。溶解於海水的3.5%的礦物質是自然界給予人類的巨大財富。不少發達國家已在這方面獲取了很大利益。我國對海水化學元素的提取,目前形成規模的有鉀、鎂、溴、氯、鈉、硫酸鹽等。但除氯化鈉是從海水中直接提取的以外,其他元素僅限於從地下鹵水和鹽田苦鹵的提取,而且,資源綜合利用工藝流程落後,產品質量與國際有一定差距,急需技術更新和設備改造。目前,我國還處在鹽鹼工業向海洋化工工業的過渡階段,經過「八五」、「九五」技術攻關,直接從海水中提取化學物質的產業正在我國逐步形成。

『玖』 請問海洋有哪些資源,它們各有什麼用途,謝啦。

主要包括海洋生物、海洋礦物、海水化合物、海洋能以及海洋空間等自然資源。
海水淡化,是開發新水源、解決沿海地區淡水資源緊缺的重要途徑。 提取鉀、鎂、溴、硝、鋰、鈾及其深加工等,現在已逐步向海洋精細化工方向發展。。。1.石油、天然氣;2.煤、鐵等固體礦產;3.海濱砂礦;4.多金屬結核和富鈷錳結殼。多金屬結核含有錳、鐵、鎳、鈷、銅等幾十種元素;5.熱液礦藏;6.可燃冰。。。
食物資源(僅位於近海水域自然生長的海藻,年產量已相當於目前世界年產小麥總量的15倍海洋資源
以上,如果把這些藻類加工成食品,就能為人們提供充足的蛋白質、多種維生素以及人體所需的礦物質,海洋中還有豐富的肉眼看不見的浮游生物,加工成食品,足可滿足300億人的需要,海洋中還有眾多的魚蝦,真是人類未來的糧倉。還有南極的磷蝦,每年都產50多億,我們只捕撈1億~1.5億噸,就能達到全世界魚蝦捕撈量的一倍還多。)
海水能源
海水不但可以通過其熱能和機械能等給我們電能,從海水中還可提取出像汽油、柴油那樣的燃料——鈾和重水。鈾在海水中的儲量十分可觀,達45億噸左右,相當於陸地總貯量的4500倍,按燃燒發生的熱量計算,至少可供全世界使用1萬年。
海洋葯物
鮑可平血壓,治頭暈目花症;海蜇可治婦人勞損、積血帶下、小兒風疾丹毒;海海洋資源
馬和海龍補腎壯陽、鎮靜安神、止咳平喘;用龜血和龜油治哮喘、氣管炎;用海藻治療喉嚨疼痛等;海螵蛸是烏賊的內殼,可治療胃病、消化不良、面部神經疼痛等症;珍珠粉可止血、消炎、解毒、生肌等,人們常用它滋陰養顏;用鱈魚肝製成的魚肝油,可治療維生素A、D缺乏症;海蛇毒汁可治療半身不遂及坐骨神經痛等。另外人們還從海洋生物中提取出了一些治療白血病、高血壓、迅速癒合骨折、天花、腸道潰瘍和某些癌症的有效葯物。

『拾』 海洋資源和水資源有什麼區別和聯系

淡水資源是指陸地上的可利用的河流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
而海洋資源包括海洋礦產、生物資源、能源等多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