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價格行情 » 絲綢價格為什麼比黃金貴
擴展閱讀
岳雲鵬通告費用多少 2025-07-29 11:56:13

絲綢價格為什麼比黃金貴

發布時間: 2022-05-21 02:27:41

1. 黃金 絲綢

古代人包裹黃金都是用布,這布是越細越好(以免磨損黃金),所謂不能接觸,是因為在古代這兩者都是貴重物品。
聽說過「金帛」這個詞沒?金指的是黃金,帛指的是絲綢。在某一個時期,絲綢和黃金是同價的(絲綢又稱「軟黃金」),所以不用絲綢包黃金,有點奢侈。後來逐漸演變成了「絲綢不能接觸黃金」的說法。還有一說,是說這兩者放在一起有「露富」的嫌疑,說這家人太有錢了。
現代是可以的,現代的技術生產絲綢已經可以大批量了,而黃金的儲備量卻較之古代沒有增加,所以現在的絲綢沒有黃金貴重。你可以用絲綢包裹黃金。

2. 中國古代「絲綢」的價格堪比黃金,由什麼因素所決定的

物以稀為貴啊,價格是供求關系決定的

3. 古代,絲綢錦帛很值錢嗎看電視里古裝片,皇上賞賜都是黃金多少,絲綢多少

的確古代絲綢很值錢 因為都是手工製作。緙絲 一寸緙絲一寸金 香雲紗也有軟黃金之稱。像清代官服 龍袍更是價值連城 像紅樓夢中描述的紗 也是價值黃金若干兩。

4. 中國絲綢為什麼會成為羅馬和地中海世界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

早在羅馬的共和末期,絲綢之價竟貴比黃金。絲綢貿易已成為古代世界最大宗的貿易。到公元2世紀時,即使是在羅馬帝國極西端的英倫海島,絲綢的流行也不亞於中國的洛陽。為了獲取絲貨等物,每年從羅馬流入印度、賽里斯和阿拉伯半島的錢,不下一億賽斯太斯(古羅馬貨幣單位)。這種崇尚絲綢的風氣,愈演愈烈。到了公元4世紀,羅馬人不分貴賤都穿綢緞了。中國絲綢,不僅成為羅馬和地中海世界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而且在精神上大大拓寬了古代西方各族人民對美的追求的視野。

5. 萬萬沒想到,中國的絲綢在國外貴過黃金,這是絲綢之路名字的由來么

絲綢之路(德語:Seidenstraße;英語:Silk Road),常簡稱為絲路,此詞最早來自於德意志帝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希霍芬男爵於1877年出版的一套五卷本的地圖集。[1]
絲綢之路通常是指歐亞北部的商路,與南方的茶馬古道形成對比,西漢時張騫以長安為起點,經關中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到錫爾河與烏滸河之間的中亞河中地區、大伊朗,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陸路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後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於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但實際上,絲綢之路並非是一條 「路」,而是一個穿越山川沙漠且沒有標識的道路網路,並且絲綢也只是貨物中的一種。[1]:5
廣義的絲綢之路指從上古開始陸續形成的,遍及歐亞大陸甚至包括北非和東非在內的長途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線路的總稱。除了上述的路線之外,還包括約於前5世紀形成的草原絲綢之路、中古初年形成,在宋代發揮巨大作用的海上絲綢之路和與西北絲綢之路同時出現,在宋初取代西北絲綢之路成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絲綢之路。
雖然絲綢之路是沿線各君主制國家共同促進經貿發展的產物,但很多人認為,西漢的張騫在前138—前126年和前119年曾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紀元,並成功將東西方之間最後的珠簾掀開。司馬遷在史記中說:「於是西北國始通於漢矣。然張騫鑿空,其後使往者皆稱博望侯,以為質與國外,外國由此信之」,稱贊其開通西域的作用。從此,這條路線被作為「國道」踩了出來,各國使者、商人、傳教士等沿著張騫開通的道路,來往絡繹不絕。上至王公貴族,下至乞丐獄犯,都在這條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這條東西通路,將中原、西域與大伊朗、累范特、阿拉伯緊密聯系在一起。經過幾個世紀的不斷努力,絲綢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廣義上絲路的東段已經到達了朝鮮、日本,西段至法國、荷蘭。通過海路還可達義大利、埃及,成為亞洲和歐洲、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友誼之路。
2014年6月22日,在杜哈舉行的第38屆的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絲綢之路同京杭大運河一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

6. 絲綢的影響力有多大,為何說羅馬帝國經濟衰落就是因為它

絲綢西銷和羅馬帝國的經濟衰落並沒有直接關聯。因為羅馬帝國的經濟衰落主要是因為軍事上的失敗。

總的來說,絲綢作為軟黃金,在當時因為交易量很少,所以不足以撼動羅馬帝國的經濟。羅馬帝國的衰落是它本身的經濟政策、社會風氣以及日耳曼人叛亂和戰爭導致的。特別是軍事上的失敗,簡直讓羅馬帝國萬劫不復。

7. 中國古代「絲綢」的價格堪比黃金,這背後究竟隱含著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

絲是一種含氮高分子化合物的長絲纖維,主要成分是絲素蛋白、甘氨酸、丙氨酸和絲氨酸等成分。蠶吐絲時,實際上吐出了兩根絲,凝固定形後合並成一根纖維,正因如此,蠶絲的斷面類似於眼鏡。按照蠶的食性不同,蠶絲分為桑蠶絲、祚蠶絲、木薯蠶絲、蓖麻蠶絲等品種。蠶絲經過繅絲、織造和染整等工藝,就能成為人人皆知的絲綢。

絲綢的優良品質,也決定了自身的高價。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一件素紗襌衣,交領,右衽,直裾,衣長128厘米,通袖長190厘米,用料約2.6平方米,僅重49克。去除較重的衣領、衣袖和衣襟邊緣,純紗的重量只有20多克。

8. 中國古代「絲綢」的價格為何堪比黃金,究竟是什麼因素決定的

中國古代的“絲綢”價格堪比黃金是因為“絲綢”工藝要求比較高,特別耗時,而且會製作絲綢的手工藝人實在太少了。中國古代受技術影響,製作“絲綢”的原材料非常難以獲得而且材料稀少,在中國古代只有一小部分的人懂得製作絲綢,所以“絲綢”賣給我國其他地方和國外的價格就非常高。

“絲綢”的價值不僅在國內非常高,而且在古代只有中原地區的中國掌握了“絲綢”的製作工藝,其他國家要想擁有絲綢只能跟中國做交換。而且要想從中國把“絲綢”運往世界各地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自從有了絲綢之路後,“絲綢”才得以大量運往世界各地。運距長,而且各個商人在其中牟利,所以運往外國的“絲綢”就更加昂貴了。

9. 中國絲綢如何將世界纏繞

技術擴散

在早期歐洲,絲綢一直被視為上流精英不可或缺的服飾用料,但進入中世紀之後,中國逐漸失去了對絲綢技術的壟斷,中國出口的絲織品常常被歐洲工匠拆解,以重新利用這些絲線。到後來,中國乾脆以出口生絲為主,歐洲紡織工業因此獲得了充足的原料來源。

在此之前,中國一直把絲綢生產技術視為絕密,禁止外傳;蠶卵、桑種和繅絲工都被官方嚴密管控,出境客商在邊關口岸甚至被搜身檢查。這樣一來,雖然大量絲綢出口到外國,但養蠶業仍是中國人謹慎保護的秘密。這使得早期的歐洲人對絲綢的來源想入非非,羅馬人堅信絲綢是中國人用一種特殊的樹葉織成的。但古羅馬科學家老普林尼想到蠶蛾,他在《自然史》中說「它們就像蜘蛛一樣織網,而這些網就成了一種女人使用的奢侈布料,被稱作絲綢」。

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隨著絲綢技術在中國南北的擴散,勢必也會傳播到境外。朝鮮最早獲得養蠶技術,西域、印度和日本也陸續學會了蠶絲技藝。公元522年,東羅馬帝國也成功獲得了桑蠶卵並能開始桑蠶的養殖。與此同時,阿拉伯人不僅開始生產絲綢,而且隨著武力擴張,將蠶絲生產傳播到了整個地中海地區。從非洲到西班牙和西西里島,絲綢業方興未艾。

稍晚一些的十字軍東征進一步使絲綢技術擴散到西歐。特別是君士坦丁堡的絲綢織工到義大利之後,義大利的絲綢產業平地而起,成為一個具有近代工廠特點的新興行業。14世紀時,就已經出現擁有4000個紡錘,並以水力為動力的造絲廠。1472年時,單單佛羅倫薩市就有84家作坊,以及至少7000名紡織工人。根據經濟史學家桑巴特的記述,里昂絲綢工業創始人維亞爾的一座廠房裡就有46部織機。17世紀中葉,里昂有1.4萬多架織機在開工,而絲綢行業也喂飽了該城1/3的人口。在1341年的波洛尼亞,巴赫薩羅建立了一個機械化絲織廠:「由雷諾河水帶動的大型機器能迅速地紡捻出4000根絲線,從而很快完成4000個絲織工的工作。由於使用水力,紡出的絲既結實又漂亮。他們每年出產18萬磅絲綢,其中大量的是雙股絲線。」

中國失去絲綢的壟斷之後,依然保持著無可匹敵的規模優勢,繼續沿著絲綢之路向歐洲和近東輸出高質量絲綢。但工業革命徹底改變了世界經濟格局,古老的絲綢工業首當其沖,在廉價的棉紡品沖擊下,絲綢的黃金時代一去不復返。機械繅絲代替手工,蒸汽動力代替了人力;接下來,人造絲開始取代蠶絲。對現代人來說,絲綢更多是作為一段歷史留在人們的記憶里,而古老的絲綢之路最近才又被賦予新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