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石油城管道基地什麼時間建造
擴展閱讀
衣服一件成本怎麼算 2025-07-28 17:20:31

石油城管道基地什麼時間建造

發布時間: 2022-06-17 17:24:13

A. 急!!!中國石油天然氣管道今年將在哪裡再施工具體是在哪個省的哪個地方。

今年3月份,管道局所承擔的中哈管道正式進入施工階段。這時距離兩國元首規定的竣工投產時間只有8個月,時間緊,而且管道局所承擔的這段地質條件極為復雜,要經過34公里的沼澤地,150公里的沙漠戈壁地段,83公里的強風口區,以及需要穿越4條大型河流、2次鐵路和9條公路。在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十分有利的情況下,堅強的中國管道人迎難而上,項目領導根據豐富的施工經驗合理調控,科學組織,制定了詳細的施工計劃。管道局領導蘇士峰、曹華光、常延魁多次到中哈施工一線檢查指導工作,並且規定每月按時召開電話會議,及時協調和處理施工中遇到的問題。為了能夠在只有正常工期1/4的時間內完成中哈原油管道工程的建設,管道局哈薩克地區項目部和中哈分部出台了一系列激勵措施,掀起了「大幹100天,拿下中哈管線」的施工熱潮,管道局哈薩克地區項目部與中哈項目分部領導、中哈項目分部與各施工機組層層簽訂了目標責任書,全體參建職工表示:我們決心上下團結一致,克服各種困難,精心組織施工,在保證質量、安全的前提下按期完成任務!哪怕是上刀山、下火海也不辱使命,讓局領導放心,讓祖國放心。提出了「人生能有幾回搏,此回不搏算白活;要想不白活,拼搏在哈國」的口號。現場出現了比、學、趕、幫、超的生龍活虎場面。鋼管在中國石油管道人的手中一步步向阿拉山口延伸,11月14日,管道局所承擔的1B標段370公里的主體管線焊接任務全部完成,12月4日,提前11天具備投產條件,再一次展現了管道局是一支具備優秀專業能力和素質的專業化長輸管道建設隊伍。這座跨國金橋又一次鑄就了中國石油管道人的輝煌。

B. 中俄石油天然氣管道二期什麼時候來工

6月19號一全面開工沿線賠償工作已經開始。蔬菜大棚以及菜園子。大約需要4000萬左右國家已經資金,打入有關政府賬號

C. 跪求我國石油運輸管道的幾條線路

目前,中哈石油運輸管道已經投入使用。這不僅為中國提供了長期、穩定的陸路能源供應,還使中哈俄三國的石油管道運輸體系得以聯網,為中國和中亞、俄羅斯的能源合作關系奠定了基礎。中哈輸油管線和中俄泰納線,每年至少可以為中國提供4000萬t原油,這大大提高了我國石油進口來源和運輸通道的多元化。下面列出我國周邊頗受關注的一些潛在的石油運輸線路。 5.1 南亞 (1)瓜達爾港工程輸油線路:從巴基斯坦瓜達爾港通往中國新疆 瓜達爾港油管全部都在巴基斯坦境內,不經過第三國,距離中國西部邊境的距離較短。瓜達爾港處在波斯灣海口,距離中東產油區非常近,這條油管能使中國直接獲得中東和海灣地區的石油。 (2)中緬天然氣管線:雲南昆明—緬甸瑞麗—時兌港 緬甸是世界第十大天然氣儲藏國,中緬天然氣管線可使來自中東的石油避開馬六甲海峽,在到達緬甸後經陸路運到中國雲南。該路徑比中國按傳統方式通過馬六甲海峽將原油運抵湛江提煉後再運往其他地方至少能減少1200km路程,而且要相對安全得多。由於這條管道處在氣候溫和地區,比起中哈石油管道的鋪設要相對容易。雲南省若能以引進中緬輸油管道為由,建設相配套的石化基地,那麼,西南內陸地區將率先擁有以石油煉制為龍頭、石化一體的世界級石化基地。 (3)IPI油管:伊朗—巴基斯坦—印度 設計中的IPI管線全長2775km,要經過阿富汗、巴基斯坦邊境等不安定地區,此外還要翻山過海(翻越帕米爾高原和喀喇昆侖山,通過阿拉伯海),成本可能相當高。2005年,巴基斯坦和印度曾一致同意在2007年年中前開始建造投資70億美元的IPI天然氣管道,以便確保首批伊朗天然氣可以在2010年前開始輸往巴印兩國。 5.2 中亞 計劃中的TAP油管(土庫曼—阿富汗—巴基斯坦)長達1700km,項目耗資約35億美元,年輸氣量約8.57億m3。若該管線延至印度將再增640km,耗資6億美元。該項目將由亞洲開發銀行提供先期資金支持,由跨國公司組成財團進行聯合投資。從經濟可行性角度講,該輸氣管道如果能延伸到印度則最為理想。但是,考慮到印巴兩國之間的關系,估計會有很大困難,這也使人們對該項目最終能否順利實施心存疑問。 5.3 中俄印管道設想 印度設想的從俄羅斯途經中國到印度的油氣管道主要有3條,其中2條從西伯利亞開始,分別為:西伯利亞—秋明—鄂木斯克—塞梅伊—德魯茲巴—烏魯木齊—庫爾勒—庫車—阿克蘇—喀什—塔里木—印度;西伯利亞—秋明—阿斯塔納—卡拉干達—比什凱克—伊蘇庫爾—喀什—印度。另外一條是從東西伯利亞開始,即伊爾庫茨克—烏蘭巴托—玉門—敦煌—和田—印度。以上線路都需要以我國的烏魯木齊和喀什作為樞紐,然後才能到達印度。 提出該設想的印度能源戰略專家認為,通過該計劃,中國不僅可以通過中轉收取一筆高額費用,相關建設還會推動中國這些地區經濟的發展,拉動中國與南亞諸鄰國的經貿合作。作為合作回報,印度可以向中國提供通往海灣地區的能源通道。 但印度設想的這3條油管,在南下印度前全都集中在了中國新疆的喀什、和田地區,幾乎等於只有一個出口。另外,這一管道體系的修建成本也是不可忽略的。

D. 中國石油管道總長度是多少石油天然氣管道的材質是什麼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的母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CNPC)在一份刊登在該公司官方網站上的聲明中說,總部設在北京的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計劃在2015年前建造橫貫全國的總長度達到2.1萬公里的天然氣管道,該公司迄今已建成2.2萬公里的天然氣管道。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自2000年以來已把其擁有的天然氣管道的長度增加了一倍。
據聲明所說,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擁有的天然氣管道長度已佔到全國天然氣管道總長度的大約80%。

E. 石油管道

華北、中部地區原油管道

華北地區有大港油田、華北油田,都敷設有外輸原油管道,華北地區的煉化企業,有地處北京燕山的東方紅煉油廠和大港煉油廠、天津煉油廠、滄州煉油廠、石家莊煉油廠、保定煉油廠、內蒙古呼和浩特煉油廠。原油管道總長度1847.4公里。

華北地區最早修建的原油主幹線是秦皇島至北京的秦京線,為北京東方紅煉廠供應原料油。秦京線1974年4月開工,1975年6月19日投產。管道全長324.6公里,年輸油能力600萬噸。穿越河流11處,鐵路14處,公路40處,跨越河流(永定河1574米)和水渠5處。由洛陽石化設計院(中國石化洛陽石化工程公司)設計,管道三公司和江漢油田建設公司施工。

大港至周李庄輸油管線1968年建設,這條管道是大港油田惟一的一條原油外輸線。起點多次發生變化。總長210.5公里,年輸能力500萬噸。

任丘至滄州原油管道,1976年元月1日開工,4月1日投產,全長109公里,年輸油能力500萬噸,1983年經過改造,年輸油能力770萬噸。以華北油田為源頭的原油管道,還有任滄復線;任滄新線,任京線(任丘至北京)、滄臨線(滄州至臨邑),河石線(河間至石家莊)、任保線(任丘至保定)、阿賽線(阿爾善至賽汗塔拉)。

中部地區油田,分布在湖北和河南兩省境內,有江漢油田、河南油田和中原油田,主要煉油企業有湖北荊門煉油廠和河南洛陽煉油廠。原油管道總長度1347.5公里。

江漢原油管道有潛荊線(潛江至荊門),1970年建成,全長90公里,年輸能力170萬噸。

河南原油管道有魏荊線(魏崗至荊門)和魏荊復線。

中原原油管道有濮臨線(濮陽至臨邑)、中洛線(濮陽至洛陽)及中洛復線。

另外,港口至煉廠原油管道總長度859.3公里。

東北地區原油管道

東北地區是原油生產的主要基地,有大慶油田、遼河油田和吉林油田,原油產量大約佔全國總產量的53.5%,原油管道達3399.6公里。

大慶油田從1966年起,年產量達到1066.89萬噸以後,探明的石油資源並未全面開發。1970年7月,周恩來總理和李先念副總理,同餘秋里、康世恩商議,決定提前動用大慶油田的後備資源,並決定集中資金修建大慶原油的外輸管道。1970年8月3日,東北管道建設領導小組開會正式籌備,命名為東北「八三工程」。

東北「八三工程」的起步,是從搶建大慶至撫順的慶撫線開始的,這條管道從黑龍江肇源縣茂興穿越嫩江後,向南經吉林省的松源、農安、長春、公主嶺、梨樹、四平,進入遼寧省的昌圖,經鐵嶺,終至煉廠較為集中的工業城市撫順。末站設在撫順康樂屯,以支線向撫順石油一廠、二廠、三廠供油。慶撫線全長596.8公里,其中直徑720毫米的管線558.6公里,1970年9月開工,1971年8月試運行,10月31日正式輸油。工程總投資2.93億元,年輸油能力2000萬噸。建設長距離、大口徑、輸送「三高」原油的管道,這在中國是第一次。

慶撫線建成以後,指揮部正式組建了勘察設計研究所(以後與管道局設計院合並為管道勘察設計研究院),施工隊伍也全部調入,正式編為管道工程一處、二處、、三處(以後更名為管道一、二、三公司)。此後的續建工程在形成了專業隊伍的情況下,改變了人民戰爭式的做法,1972年開工建設了鐵嶺至秦皇島管道,1973年10月開工建設了大慶至鐵嶺復線,1974年10年開工建設了鐵嶺至大連的管道。在此期間還建成了撫順至鞍山煉廠、石油二廠至遼寧電廠、丹東至朝鮮新義州、盤錦至錦西石油五廠等短距離管道。到1975年9月,5年中建設輸油管道8條,共2471公里,其中主要干線2181公里,形成了以鐵嶺站為樞紐,聯接大慶至撫順、大慶至秦皇島和大慶至大連的3條輸油大動脈,東北管網逐步形成。

東北「八三工程」,為中國管道建設探索出了符合中國國情的組織建設和管理模式,奠定了中國原油管道勘察設計、工程建設和運行管理中各項規范的基礎。

華東地區原油管網

華東地區主要油田為山東勝利油田,是繼大慶油田之後建成的第二大油田。勝利油田投入開發後,陸續建成了東營至辛店(1965年),臨邑至濟南(1972年)兩條管道,直接向齊魯和濟南的兩個煉廠輸油。1974年,東營至黃島管道建成後,原油開始從黃島油港下海轉運;1975年後,開工修建了山東至儀征、東營至臨邑的管道,開成了華東管道網,原油又可從工江儀征油港水路轉運。1978年建成河北滄州至臨邑、1979年建成河南濮陽至臨邑的管道,華東油田和中原油田的部分原油,也進入了華東原油管網。長江北岸的儀征輸油站(油庫)成為華東地區最大的原油轉運基地,除供應南京煉油廠用油外,通過儀征油港轉運長江沿岸各煉油廠。華東地區原油管道總長度2718.2公里。

華東原油管網是從修建臨邑至南京的魯寧線時開始籌劃的,後只修建至江蘇儀征,仍稱魯寧線;魯寧管道的建設,地跨山東、安徽、江蘇3省。這條管道建設中,指揮部提出了「管道為業,四海為家,艱苦為榮,野戰為樂」的響亮口號。魯寧線1975年10月20日正式開工。1978年7月建設投產,全長652.58公里,年輸能力2000萬噸,由管道勘察設計院設計,管道一、二、三公司施工。

東營至辛店(東辛線),1965年元月開工,12月完工投產。全長79.36公里,設計年輸油能力540萬噸,支線7.5公里。

臨邑至濟南(臨濟線),1973年建成投產,全長67.3公里,年輸油能力110萬噸,穿越大型河流3處(黃河、徒駭河、小清河),黃河穿越採用頂管方式施工。

臨邑復線,1991年建成投產。全長69.5公里,年輸油能力150萬噸。復線穿越大小河流41處,干線公路7處,鐵路3處,黃河穿越採用沖砂沉降法施工,臨齊線、臨濟復線由勝利油田設計院設計,勝利油田建設公司施工。

東營至黃島(東黃線),1973年建設,1974年7日投產,原長248.93公里,由勝利油田設計院設計,勝利油田建設公司施工。管道局接管後,1984年對全線進行了技術改造。管線全長245.32公里,年輸油能力1000萬噸。1986年7月,東黃復線建成後,東黃線隨即掃線停輸。1998年8月23日恢復輸油(東黃線輸勝利油,東黃復線改輸進口油),改造和恢復工程,由原管道勘察設計院設計,管道四公司和勝利輸油公司所屬管道安裝公司施工。

東黃復線,1985年開工,1986年7月17日投產。全長248.52公里,設計壓力6.5兆帕,年輸油能力2000萬噸。這是中國建設的第一條自動化輸油管道,由管道勘察設計院設計,自動化部分與國外公司聯合設計,管道二、三公司施工。

陸上成品油管道

中國最早的長距離的成品油管道是1973年開工修建的格接成品油管道,起自青海省格爾木市,終於西藏自治區拉薩市。1977年10月全部工程基本均完工。管道全長1080公里,年輸送能力25萬噸。

格拉成品油管道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組織修建,由總後勤部青藏兵站部輸油管線團進行格拉線穿越長江源頭楚瑪爾河、沱沱河、通天河等108處河流,翻越昆侖山、唐古拉山等9座大山。有900多公里管道處於海拔4000米以上(最高處5200多米)的嚴寒地區,有560公里鋪設在常年凍土地帶。凍土層厚度從幾米到上百米,有冰椎、冰丘、爆炸克水鼓丘,還有厚層地下水,熱融滑塌等特殊不良地質現象。難題多,施工難度非常大。格拉線是國內首次採用的順序輸送工藝,順序輸送汽油、柴油、航空煤油和燈用煤油4個品種5種型號的油品。為青藏公路沿線加油站和拉薩供油,軍地兩用。

格拉線通油之後,不僅有利於邊防戰備,也為世界屋脊的西藏注入了生機,創造了經濟繁榮。可以說石油流向哪裡,哪裡的經濟生活就發生質的變化,從而確立了「石油經濟」的西藏的特殊地位。

距離較長的成品油管道還有1995年建成的撫順石化至營口鮁魚圈管道,全長246公里;1999年建成天津濱海國際機場和北京首都國際機場的管道,全長185公里;2000年10月22日開工建設的蘭州至成都至重慶的管道,全長1200多公里,目前正在建設中。

西北地區輸氣管道

靖邊至北京的陝京線,是國家的重點工程,也是早期西氣東輸的骨幹工程,為目前國內建設水平最高的輸氣管道。

靖邊至北京的陝京線,是國內第一條長距離、大口徑和高度自動化的輸氣管道。1996年3月開工,1997年9月10日建成,全長918.42公里,設計壓力6.4兆帕,年輸氣能力不加壓13.2億立方米。投產後二期加壓站(榆林壓氣站)於1999年11月10日建成,年輸氣能力達到22億立方米。三期加壓(黃河西及應縣加壓站)於2000年11月15日建成,年輸氣能力達到33億立方米。

陝京干線起自陝西省靖邊縣長慶氣田天然氣凈化廠首站,終於北京石景山區衙門口北京末站,途經陝西、山西、河北、北京3省一市22個縣,並穿過3條地震帶,翻越呂梁山、恆山、太行山3座山脈,穿越無定河、禿尾河、窟野河、黃河、永定河5條大河。全線穿越河流230處、鐵路21處,大型公路131處。為了適應調峰需要,2000年1月6日建成大張坨地下貯氣庫和118.5公里配套管線工程,調峰能力為500萬立方米/日,年有效調峰量6億立方米。

陝京線各項工程採用了國際公認的先進標准。陝京線由管道設計院與國外公司合作設計,管道一、二、三公司,大慶、長慶、四川油建公司參加施工。

鄯烏線(鄯善至烏魯木齊),1995年9月26日開工,1996年9月30日完工,1997年3月10日正式供氣。全長301.6公里。穿越河流6處、鐵路6處、公路79處。

鄯烏線是國內自動化程度較高的輸氣管道。首次採用環氧粉末噴塗防腐。國內首次採用同溝敷設有通信光纜,長度310.78公里。

鄯烏線也是陸上首次按照國際慣例組織施工的大型項目。引入了監理制(監理范圍:從初步設計、施工圖設計、施工、試運、驗收及投運一年的全過程監理)和第三方質量監督制。工程採用了總承包方式,又稱「交鑰匙工程」,也是國際工程市場通用的做法。

新疆塔里木油田,有油藏也有氣藏。氣藏儲藏豐富,開發遠景大,1996年累計探明天然氣儲量305.23億立方米,1996年開始敷設輸氣管道。20世紀末,探明天然氣儲量已達5000多億立方米。已建輸氣管道有塔輪線、輪庫線,西氣東輸至上海的干線也從這里為起點。

塔中至輪南(塔輪線)。1995年7月1日開工,1996年8月16日竣工,全長302.15公里,塔輪線也是中國第一條沙漠氣線,與塔輪輸油管線和通信光纜同溝敷設。

其他地區輸氣管道

河南濮陽至滄州(中滄線)。1985年4月1日開工,1986年4月28日完工,8月7日向滄州化肥廠供氣。全長361.89公里,設計壓力5.1兆帕,年輸氣能力6億立方米。管道穿越鐵路4處、公路38處、河流92處。首站裝有引進的半人馬座T4500型燃氣輪機及兩台離心式壓縮機和配套的附屬設備,是國內輸氣管道第一次採用壓氣設備。1999年19月20日更換新管,10月22日恢復運行。管道技術公司封堵作業處進行作業,原管道勘察設計院設計,管道二、三公司施工。

西北地區原油管道

西北地區是50年代初全國石油勘探的重點地區。1958年在甘肅蘭州建成了中國第一座引進的現代化煉油廠——蘭州煉油廠。1958年12月建成的克拉瑪依至獨山子原油管道,標志了中國長輸管道建設史的起點。西北地區原油管道總長.7公里。

花格線起於青海省西州境內的花土溝油砂山(油田集中處理),終於青海省格爾木市南郊,向格爾木煉油廠供油。1987年9月開工,1990年9月21日正式投產輸油,全長435.6公里,設計壓力6.27兆帕,年輸油能力100萬噸。由管道勘察設計院設計,管道一、三公司施工。1977年分兩期進行改擴建,輸油能力達到200萬噸。花格線採用的明線載波遠程式控制制自動化系統,在國內尚屬首次。花格線也是在高原地區敷設的第一條原油管道,管線最高點大烏斯山,海拔高度342米。

輪庫線(輪南至庫爾勒)是塔里木油田的第一條原油外輸管道,原油輪至庫爾勒後裝火車處運,1991年7月2日開工,1992年7月1日竣工投產。全長191.79公里,年輸能力100萬噸至300萬噸,管道勘察設計院設計,管道二公司施工。在設計施工中採用了多項新技術。例如,運用衛星遙感和衛星定位技術,優化了線路走向;自動化控制使用漢語進行操作,互動式圖象、圖形、語言綜合傳輸對生產單體進行監視管理;利用太陽能和風力發電,作為陰極保護電源等等。

塔輪線(塔中至輪南)是我國的第一條流動性沙漠管線,75%處於塔克拉瑪干大沙漠中。1995年7月1日開工,1996年8月16日竣工投產,年輸油能力100至600萬噸。塔輪線全線302.15公里,同溝敷設有輸氣管道和通信光纜。

庫爾勒至鄯善(庫鄯線),這條管道是國內首次採用高壓力、大站距方案,首次採用鋼級為X65的鋼管。1996年6月開工,1997年6月30日竣工投產。全長475公里,設計壓力8兆帕,設計年輸能力,一期500萬噸,二期1000萬噸,全線採用先進的管道自動化(PAS)系統,管道穿越河流、溝渠、鐵路公路33處,開都河寬736.4米,定向鑽穿越,原管道勘察設計院與義大利斯南普及堤公司聯合設計,管道一、二、三公司,管道電信公司,四川油建,中原油建,洛陽公司等單位共同施工。

馬惠寧線(馬嶺至惠安堡至中寧)全長164公里,年輸油能力350萬噸,1978年8月開工,1979年6月投產。跨越河流、洪溝44處,穿越河流34處,鐵路2處,公路41處,管道勘察設計院設計,管道三公司施工。

F. 中緬石油管道的建立對我國有何積極意義

建設中緬石油管道不僅僅是一條破解「馬六甲困局」的能源大動脈,更是維護國家安全和地區穩定繁榮、南進印度洋大棋局中的一枚至關重要的高招妙棋:中緬石油管道9月全面開工,是近期我國能源格局的一個重大突破。打通這一整體油氣戰略的西南大通道,將使我國在海上、東北、西北三大油氣管道之外,又開辟了一條新的大通路,形成了一張覆蓋中國全境的油氣輸送網路,對於破解威脅我國能源安全的「馬六甲困局」,其意義無論如何估量都不為過。

我國進口石油的80%都是經馬六甲海峽輸送的,由於該地區政治情勢復雜,充滿變數,國際上各方勢力都試圖染指、控制這條航運咽喉要道,加上恐怖分子、海盜活動頻繁,更增加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交界處的馬六甲海峽的波詭雲譎,因而我國能源安全一向有「馬六甲困局」之說。如何破局突困,就成為我國確保能源安全大戰略大棋局必須考慮的問題,中緬石油管道的開工建設,不啻是突出重圍的一著高招,一招走好,滿盤皆活,其重要性並不亞於二戰時期的滇緬公路(亦稱史迪威公路)。

有關能源專家指出,中緬石油管道一期工程年輸送原油能力為2200萬噸,二期工程有望達到4000萬-6000萬噸,接近我國2008年原油總進口量的三分之一。而一旦陸上三條油氣管道全部建成投產,能夠承擔我國40%的油氣進口量。尤其是傳統的經馬六甲海峽的海上運輸承擔的油氣進口量可望從當下的八成以上減至六成,大大減輕對馬六甲海峽通道的依賴度,從而能夠更好地維護我國的能源安全。與海上航運相比,陸上管道運送有利於增強能源供應的穩定性、可控性,遠比海上運輸的風險小。

中國的近、現代歷史反復表明,西部地區包括西南、西北部一向是我國的戰略大後方,是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依託的「大三線」。隨著改革開放30年來經濟建設的發展和綜合國力的增強,我國對能源需求日益緊迫,從國外進口油氣有增無已,能源領域的「兩洋」戰略也愈加凸顯。這種戰略大棋局的博弈,時下在東海和南海油氣田開采方面的雙管齊下固然刻不容緩,而北線和南線陸路進口油氣管道的建設,南北對進,更是大棋局中份量極重的兩枚大棋。東北、西北油氣進口源地是俄羅斯和上合組織成員國的中亞諸國,西南油氣進口通路則是瀕臨印度洋的南亞多國。中緬石油管道的開工打造,也是我國南出印度洋大棋局中的重要環節。這條石油管道的原油從產地中東、非洲抵達緬甸西海岸實兌港,仍需海上運輸,由海及陸,只是避開了馬六甲海峽,卻也無法避免印度洋航線及必經的亞丁灣海域。從去年12月26日起至今,中國海軍先後派出三批護航編隊巡弋印度洋、亞丁灣,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為了保護我國包括油輪在內的商船的安全航行。依筆者管見,我國的「兩洋」攻略應取「南出、東峙、北守」布局,以保障能源「一盤棋」的攻防均衡,即在瀕海三個主要戰略方向,南海應積極進取,東海宜以峙制動,渤海要拱衛北線。其中的「南出」,就是打通大西南——東南亞陸上通路,直達印度洋。 國內一些戰略分析人士近期提出,我國傳統的「一洋」戰略正在發生變化。21世紀的中國大戰略必須依託大陸,面向大洋,一出太平洋,二出印度洋。西部印度洋通道與國家安全緊密相關,在地緣政治環境中,中國將緬甸作為戰略屏障甚或戰略後方,不失為一個明智的選擇,從國際政治角度看,緬甸戰略位置極其重要,虎踞於馬六甲海灣出口,北可依託中國,輻射寮國、泰國、柬埔寨等東盟國家,西可制約印度向南海、東南亞伸展拳腳的空間。

正因為如此,中緬陸上石油管道的開建就具有了非同尋常的意義和影響。中國真誠地希望緬甸國內形勢保持穩定、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盡快盡善地化解果敢地區的危機,消除各種不確定因素,這也有利和平崛起的中國的西南邊陲,有一個比較良好的周邊環境和可靠的緩沖地帶。如是而觀,建設中緬石油管道不僅僅是一條破解「馬六甲困局」的能源大動脈,更是維護國家安全和地區穩定繁榮、南進印度洋大棋局中的一枚至關重要的高招妙棋。

G. 中國什麼時候開始有管道煤氣

1949年至1980年前後。

解放前,我國煤氣事業的發展速度十分緩慢,到1949年,全國僅9個城市有煤氣設施.並且普遍處於設備陳舊、技術落後的狀況,使用煤氣的人口只有27萬。解放後隨著冶金、石油工業的不斷發展.我國的燃氣事業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至1965年起.液化石油氣在全國各地得到推廣應用。改革開放的20多年,是我國城市燃氣大發展的時期。隨著國民經濟政策的調整,國家對能源和環境保護問題給予了高度重視,決定把發展燃氣事業列入重大技術政策之一,提出城市要逐步燃氣化,為燃氣事業發展提供了積極的支持。

(7)石油城管道基地什麼時間建造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煤氣罐要平放。煤氣罐本身為金屬製品,一方面罐壁相對堅硬,不易破損,另一方面罐壁一旦破損,作為沒有專業知識的我們不能及時採取有效措施,不知道如何正確處理,甚至是手足無措。為安全起見,將煤氣罐倒放置於廚房最平坦的地面,是最合適的做法。

2、時刻注意煤氣是否泄漏。由煤氣導致的事故不勝枚舉,絕大部分造成煤氣的安全隱患來源於煤氣泄漏。用肥皂水塗刷以檢驗煤氣是否泄漏,嚴禁用明火檢查。

3、如果發現泄漏,首先打開門窗以使空氣流通,熄滅火源,再聯系煤氣公司請專業人士過來處理。

H. 中國有那些輸油管線越具體越好!

華北、中部地區原油管道

華北地區有大港油田、華北油田,都敷設有外輸原油管道,華北地區的煉化企業,有地處北京燕山的東方紅煉油廠和大港煉油廠、天津煉油廠、滄州煉油廠、石家莊煉油廠、保定煉油廠、內蒙古呼和浩特煉油廠。原油管道總長度1847.4公里。

華北地區最早修建的原油主幹線是秦皇島至北京的秦京線,為北京東方紅煉廠供應原料油。秦京線1974年4月開工,1975年6月19日投產。管道全長324.6公里,年輸油能力600萬噸。穿越河流11處,鐵路14處,公路40處,跨越河流(永定河1574米)和水渠5處。由洛陽石化設計院(中國石化洛陽石化工程公司)設計,管道三公司和江漢油田建設公司施工。

大港至周李庄輸油管線1968年建設,這條管道是大港油田惟一的一條原油外輸線。起點多次發生變化。總長210.5公里,年輸能力500萬噸。

任丘至滄州原油管道,1976年元月1日開工,4月1日投產,全長109公里,年輸油能力500萬噸,1983年經過改造,年輸油能力770萬噸。以華北油田為源頭的原油管道,還有任滄復線;任滄新線,任京線(任丘至北京)、滄臨線(滄州至臨邑),河石線(河間至石家莊)、任保線(任丘至保定)、阿賽線(阿爾善至賽汗塔拉)。

中部地區油田,分布在湖北和河南兩省境內,有江漢油田、河南油田和中原油田,主要煉油企業有湖北荊門煉油廠和河南洛陽煉油廠。原油管道總長度1347.5公里。

江漢原油管道有潛荊線(潛江至荊門),1970年建成,全長90公里,年輸能力170萬噸。

河南原油管道有魏荊線(魏崗至荊門)和魏荊復線。

中原原油管道有濮臨線(濮陽至臨邑)、中洛線(濮陽至洛陽)及中洛復線。

另外,港口至煉廠原油管道總長度859.3公里。

東北地區原油管道

東北地區是原油生產的主要基地,有大慶油田、遼河油田和吉林油田,原油產量大約佔全國總產量的53.5%,原油管道達3399.6公里。

大慶油田從1966年起,年產量達到1066.89萬噸以後,探明的石油資源並未全面開發。1970年7月,周恩來總理和李先念副總理,同餘秋里、康世恩商議,決定提前動用大慶油田的後備資源,並決定集中資金修建大慶原油的外輸管道。1970年8月3日,東北管道建設領導小組開會正式籌備,命名為東北「八三工程」。

東北「八三工程」的起步,是從搶建大慶至撫順的慶撫線開始的,這條管道從黑龍江肇源縣茂興穿越嫩江後,向南經吉林省的松源、農安、長春、公主嶺、梨樹、四平,進入遼寧省的昌圖,經鐵嶺,終至煉廠較為集中的工業城市撫順。末站設在撫順康樂屯,以支線向撫順石油一廠、二廠、三廠供油。慶撫線全長596.8公里,其中直徑720毫米的管線558.6公里,1970年9月開工,1971年8月試運行,10月31日正式輸油。工程總投資2.93億元,年輸油能力2000萬噸。建設長距離、大口徑、輸送「三高」原油的管道,這在中國是第一次。

慶撫線建成以後,指揮部正式組建了勘察設計研究所(以後與管道局設計院合並為管道勘察設計研究院),施工隊伍也全部調入,正式編為管道工程一處、二處、、三處(以後更名為管道一、二、三公司)。此後的續建工程在形成了專業隊伍的情況下,改變了人民戰爭式的做法,1972年開工建設了鐵嶺至秦皇島管道,1973年10月開工建設了大慶至鐵嶺復線,1974年10年開工建設了鐵嶺至大連的管道。在此期間還建成了撫順至鞍山煉廠、石油二廠至遼寧電廠、丹東至朝鮮新義州、盤錦至錦西石油五廠等短距離管道。到1975年9月,5年中建設輸油管道8條,共2471公里,其中主要干線2181公里,形成了以鐵嶺站為樞紐,聯接大慶至撫順、大慶至秦皇島和大慶至大連的3條輸油大動脈,東北管網逐步形成。

東北「八三工程」,為中國管道建設探索出了符合中國國情的組織建設和管理模式,奠定了中國原油管道勘察設計、工程建設和運行管理中各項規范的基礎。

華東地區原油管網

華東地區主要油田為山東勝利油田,是繼大慶油田之後建成的第二大油田。勝利油田投入開發後,陸續建成了東營至辛店(1965年),臨邑至濟南(1972年)兩條管道,直接向齊魯和濟南的兩個煉廠輸油。1974年,東營至黃島管道建成後,原油開始從黃島油港下海轉運;1975年後,開工修建了山東至儀征、東營至臨邑的管道,開成了華東管道網,原油又可從工江儀征油港水路轉運。1978年建成河北滄州至臨邑、1979年建成河南濮陽至臨邑的管道,華東油田和中原油田的部分原油,也進入了華東原油管網。長江北岸的儀征輸油站(油庫)成為華東地區最大的原油轉運基地,除供應南京煉油廠用油外,通過儀征油港轉運長江沿岸各煉油廠。華東地區原油管道總長度2718.2公里。

華東原油管網是從修建臨邑至南京的魯寧線時開始籌劃的,後只修建至江蘇儀征,仍稱魯寧線;魯寧管道的建設,地跨山東、安徽、江蘇3省。這條管道建設中,指揮部提出了「管道為業,四海為家,艱苦為榮,野戰為樂」的響亮口號。魯寧線1975年10月20日正式開工。1978年7月建設投產,全長652.58公里,年輸能力2000萬噸,由管道勘察設計院設計,管道一、二、三公司施工。

東營至辛店(東辛線),1965年元月開工,12月完工投產。全長79.36公里,設計年輸油能力540萬噸,支線7.5公里。

臨邑至濟南(臨濟線),1973年建成投產,全長67.3公里,年輸油能力110萬噸,穿越大型河流3處(黃河、徒駭河、小清河),黃河穿越採用頂管方式施工。

臨邑復線,1991年建成投產。全長69.5公里,年輸油能力150萬噸。復線穿越大小河流41處,干線公路7處,鐵路3處,黃河穿越採用沖砂沉降法施工,臨齊線、臨濟復線由勝利油田設計院設計,勝利油田建設公司施工。

東營至黃島(東黃線),1973年建設,1974年7日投產,原長248.93公里,由勝利油田設計院設計,勝利油田建設公司施工。管道局接管後,1984年對全線進行了技術改造。管線全長245.32公里,年輸油能力1000萬噸。1986年7月,東黃復線建成後,東黃線隨即掃線停輸。1998年8月23日恢復輸油(東黃線輸勝利油,東黃復線改輸進口油),改造和恢復工程,由原管道勘察設計院設計,管道四公司和勝利輸油公司所屬管道安裝公司施工。

東黃復線,1985年開工,1986年7月17日投產。全長248.52公里,設計壓力6.5兆帕,年輸油能力2000萬噸。這是中國建設的第一條自動化輸油管道,由管道勘察設計院設計,自動化部分與國外公司聯合設計,管道二、三公司施工。

陸上成品油管道

中國最早的長距離的成品油管道是1973年開工修建的格接成品油管道,起自青海省格爾木市,終於西藏自治區拉薩市。1977年10月全部工程基本均完工。管道全長1080公里,年輸送能力25萬噸。

格拉成品油管道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組織修建,由總後勤部青藏兵站部輸油管線團進行格拉線穿越長江源頭楚瑪爾河、沱沱河、通天河等108處河流,翻越昆侖山、唐古拉山等9座大山。有900多公里管道處於海拔4000米以上(最高處5200多米)的嚴寒地區,有560公里鋪設在常年凍土地帶。凍土層厚度從幾米到上百米,有冰椎、冰丘、爆炸克水鼓丘,還有厚層地下水,熱融滑塌等特殊不良地質現象。難題多,施工難度非常大。格拉線是國內首次採用的順序輸送工藝,順序輸送汽油、柴油、航空煤油和燈用煤油4個品種5種型號的油品。為青藏公路沿線加油站和拉薩供油,軍地兩用。

格拉線通油之後,不僅有利於邊防戰備,也為世界屋脊的西藏注入了生機,創造了經濟繁榮。可以說石油流向哪裡,哪裡的經濟生活就發生質的變化,從而確立了「石油經濟」的西藏的特殊地位。

距離較長的成品油管道還有1995年建成的撫順石化至營口鮁魚圈管道,全長246公里;1999年建成天津濱海國際機場和北京首都國際機場的管道,全長185公里;2000年10月22日開工建設的蘭州至成都至重慶的管道,全長1200多公里,目前正在建設中。

西北地區輸氣管道

靖邊至北京的陝京線,是國家的重點工程,也是早期西氣東輸的骨幹工程,為目前國內建設水平最高的輸氣管道。

靖邊至北京的陝京線,是國內第一條長距離、大口徑和高度自動化的輸氣管道。1996年3月開工,1997年9月10日建成,全長918.42公里,設計壓力6.4兆帕,年輸氣能力不加壓13.2億立方米。投產後二期加壓站(榆林壓氣站)於1999年11月10日建成,年輸氣能力達到22億立方米。三期加壓(黃河西及應縣加壓站)於2000年11月15日建成,年輸氣能力達到33億立方米。

陝京干線起自陝西省靖邊縣長慶氣田天然氣凈化廠首站,終於北京石景山區衙門口北京末站,途經陝西、山西、河北、北京3省一市22個縣,並穿過3條地震帶,翻越呂梁山、恆山、太行山3座山脈,穿越無定河、禿尾河、窟野河、黃河、永定河5條大河。全線穿越河流230處、鐵路21處,大型公路131處。為了適應調峰需要,2000年1月6日建成大張坨地下貯氣庫和118.5公里配套管線工程,調峰能力為500萬立方米/日,年有效調峰量6億立方米。

陝京線各項工程採用了國際公認的先進標准。陝京線由管道設計院與國外公司合作設計,管道一、二、三公司,大慶、長慶、四川油建公司參加施工。

鄯烏線(鄯善至烏魯木齊),1995年9月26日開工,1996年9月30日完工,1997年3月10日正式供氣。全長301.6公里。穿越河流6處、鐵路6處、公路79處。

鄯烏線是國內自動化程度較高的輸氣管道。首次採用環氧粉末噴塗防腐。國內首次採用同溝敷設有通信光纜,長度310.78公里。

鄯烏線也是陸上首次按照國際慣例組織施工的大型項目。引入了監理制(監理范圍:從初步設計、施工圖設計、施工、試運、驗收及投運一年的全過程監理)和第三方質量監督制。工程採用了總承包方式,又稱「交鑰匙工程」,也是國際工程市場通用的做法。

新疆塔里木油田,有油藏也有氣藏。氣藏儲藏豐富,開發遠景大,1996年累計探明天然氣儲量305.23億立方米,1996年開始敷設輸氣管道。20世紀末,探明天然氣儲量已達5000多億立方米。已建輸氣管道有塔輪線、輪庫線,西氣東輸至上海的干線也從這里為起點。

塔中至輪南(塔輪線)。1995年7月1日開工,1996年8月16日竣工,全長302.15公里,塔輪線也是中國第一條沙漠氣線,與塔輪輸油管線和通信光纜同溝敷設。

其他地區輸氣管道

河南濮陽至滄州(中滄線)。1985年4月1日開工,1986年4月28日完工,8月7日向滄州化肥廠供氣。全長361.89公里,設計壓力5.1兆帕,年輸氣能力6億立方米。管道穿越鐵路4處、公路38處、河流92處。首站裝有引進的半人馬座T4500型燃氣輪機及兩台離心式壓縮機和配套的附屬設備,是國內輸氣管道第一次採用壓氣設備。1999年19月20日更換新管,10月22日恢復運行。管道技術公司封堵作業處進行作業,原管道勘察設計院設計,管道二、三公司施工。

西北地區原油管道

西北地區是50年代初全國石油勘探的重點地區。1958年在甘肅蘭州建成了中國第一座引進的現代化煉油廠——蘭州煉油廠。1958年12月建成的克拉瑪依至獨山子原油管道,標志了中國長輸管道建設史的起點。西北地區原油管道總長.7公里。

花格線起於青海省西州境內的花土溝油砂山(油田集中處理),終於青海省格爾木市南郊,向格爾木煉油廠供油。1987年9月開工,1990年9月21日正式投產輸油,全長435.6公里,設計壓力6.27兆帕,年輸油能力100萬噸。由管道勘察設計院設計,管道一、三公司施工。1977年分兩期進行改擴建,輸油能力達到200萬噸。花格線採用的明線載波遠程式控制制自動化系統,在國內尚屬首次。花格線也是在高原地區敷設的第一條原油管道,管線最高點大烏斯山,海拔高度342米。

輪庫線(輪南至庫爾勒)是塔里木油田的第一條原油外輸管道,原油輪至庫爾勒後裝火車處運,1991年7月2日開工,1992年7月1日竣工投產。全長191.79公里,年輸能力100萬噸至300萬噸,管道勘察設計院設計,管道二公司施工。在設計施工中採用了多項新技術。例如,運用衛星遙感和衛星定位技術,優化了線路走向;自動化控制使用漢語進行操作,互動式圖象、圖形、語言綜合傳輸對生產單體進行監視管理;利用太陽能和風力發電,作為陰極保護電源等等。

塔輪線(塔中至輪南)是我國的第一條流動性沙漠管線,75%處於塔克拉瑪干大沙漠中。1995年7月1日開工,1996年8月16日竣工投產,年輸油能力100至600萬噸。塔輪線全線302.15公里,同溝敷設有輸氣管道和通信光纜。

庫爾勒至鄯善(庫鄯線),這條管道是國內首次採用高壓力、大站距方案,首次採用鋼級為X65的鋼管。1996年6月開工,1997年6月30日竣工投產。全長475公里,設計壓力8兆帕,設計年輸能力,一期500萬噸,二期1000萬噸,全線採用先進的管道自動化(PAS)系統,管道穿越河流、溝渠、鐵路公路33處,開都河寬736.4米,定向鑽穿越,原管道勘察設計院與義大利斯南普及堤公司聯合設計,管道一、二、三公司,管道電信公司,四川油建,中原油建,洛陽公司等單位共同施工。

馬惠寧線(馬嶺至惠安堡至中寧)全長164公里,年輸油能力350萬噸,1978年8月開工,1979年6月投產。跨越河流、洪溝44處,穿越河流34處,鐵路2處,公路41處,管道勘察設計院設計,管道三公司施工。

I. 寧夏石油城是指哪一塊兒

是因為那裡石油工人的家屬很多,聽得叫石油城,其實石油在寧夏特別荒郊的地區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