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海洋生物學對水體的凈化作用分別從海洋的動物 植物 微生物 分別舉例說明個體作用
海洋微生物是在海洋環境中能夠生長繁殖、形體微小、
單細胞或個體結構較為簡單的多細胞、甚至沒有細胞結構
的一群低等生物。海洋微生物種類繁多,按其結構、形態和
組成不同,可分為三大類:非細胞型(如海洋病毒)、原核細
胞型(如海洋細菌、海洋放線菌和海洋藍細菌等)和真核細
胞型(如海洋酵母菌、海洋黴菌等)[1]。從微生物學或環境
微生物學角度來講,海洋微藻也應歸入海洋微生物的范
疇[2, 3]。
微生物在廢水處理等環境污染防治方面具有廣泛的應
用,在農林牧漁業、環保等各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4]。近
年來,人們對微生物在環境中的分布狀況、分離純化和開發
(包括馴化和基因操作等)利用等方面的報道與日俱增。對
於海洋微生物這部分來講,隨著環境微生物和海洋科學兩
大學科的發展,人們對其研究也日益深入,從海洋表層的海
水微生物[5]到深海微生物[6]等各方面均有報道。另外,對
於我們通常認為較難研究的海洋浮游病毒,國外研究進展
很快,已經滲入到海洋浮游病毒的形態、分類、生態學效應、
在海洋不同深度的種群和數量、在海洋生態系統物質循環
中的作用以及海洋藻類噬藻體等方面[7~14]。
隨著人口的增長以及工農業的發展,人類向海洋排放
的污染物逐年增多,海洋環境被污染的程度越來越嚴重,導
致海洋生物的生存受到嚴重的威脅。海洋污染物主要包括
石油及其產品、重金屬、農葯、PAH、PCBS等。在這些污染物
的遷移和轉化過程中,海洋微生物發揮著重要作用,參與各
種海洋污染物的降解和轉化過程,這樣有助於保持海洋生
態系統的平衡和促進海洋自凈能力。1 海洋微生物在海洋石油污染生物修復中的應用
海洋石油及其產品的污染是目前一種世界性的嚴重的
海洋污染現象。隨著大陸架、海洋石油資源的開發、海上
油事故、沿岸石油化工的發展以及20世紀90年代爆發的戰
爭等原因使局部海域受到嚴重的石油污染,對生態環境造
成了災難性的破壞。據估計,全世界每年流入大海的石油就
有1. 0@107t,我國每年有60多萬噸原油進入環境,污染土
壤、地下水、河流和海洋,造成污染海域在短期內溶解氧的缺
乏[15],對近海海域及沙灘等造成污染,對人們在天然浴場游
泳和沙灘休閑娛樂產生不利影響。
據報道,能夠降解石油的微生物達200多種,分屬於70
多個屬,其中細菌約佔40個屬,在海洋生態系統中佔主導地
位[16]。海洋石油降解菌廣泛分布在油污海域,常見種類見
表1。由於海洋微生物可以有效地去除各種形式的石油污
染物,因此在海洋石油污染生物修復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從
20世紀70年代開始,美國率先開展了利用細菌消除油污染
的研究,隨後,世界各國相繼利用各種微生物開展了這方面
的工作。我國應用海洋微生物治理海洋石油污染的研究發
展也很快。林鳳翱等[18, 19]從近岸油污染海洋環境中篩選出
了高效的降解石油烴絲狀真菌,研究表明,該絲狀真菌能降
解多種石油烴,且降解速率快、不受氮、磷營養鹽和氧含量的
限制、在被油污染的海灘等的應用前景和開發價值很大。丁
明宇等[20]利用從青島近岸海水中篩選到的73株細菌和10
株真菌進行了降解石油的研究,多數菌株具有明顯的降解
石油的能力,有3個菌株對石油的降解效率高達58. 35%
(真菌F-37)、62. 75% (細菌SJ-27B)和71. 06% (真菌F
-38)。此外,史君賢等[21]利用氣相色譜測定了石油烴降解
細菌對柴油的正烷烴的降解作用,石油烴降解細菌對正烷
烴有明顯的降解作用,混合菌株的降解率明顯高於單菌株
的降解率,且溫度對正烷烴的降解有明顯的影響,在35e條
件下降解速度最快。陳碧娥等[22]研究了從湄洲灣海域分離
的絲狀真菌轉化石油烴的過程,指出,絲狀真菌去除原油的
❷ 被石油污染的海洋如何變得干凈
①擴散。入海石油首先在重力、
慣性力
、摩擦力和
表面張力
的作用下,在海洋表面迅速擴展成薄膜,進而在風浪和海流作用下被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塊狀或帶狀油膜,隨風漂移擴散。擴散是消除局部海域
石油污染
的主要過程。風是影響油在海面漂移的最主要因素,油的漂移速度大約為風速的
百分之三
。
中國山東
半島沿岸發現的
漂油
,冬季在半島北岸較多,春季在半島的南岸較多,也主要是風的影響所致。石油中的氮、硫、氧等非烴組分是
表面活性劑
,能促進石油的擴散。
②蒸發。石油在擴散和漂移過程中,輕組分通過蒸發逸入大氣,其速率隨分子量、沸點、油膜表面積、厚度和
海況
而不同。含
碳原子
數小於12的烴在入海幾小時內便大部分蒸發逸走,碳原子數在12~20的烴的蒸發要經過若干星期,碳原子數大於20的烴不易蒸發。
蒸發作用
是海洋油污染自然消失的一個重要因素。通過蒸發作用大約消除泄入海中石油總量的1/4~1/3。
③氧化。海面油膜在光和微量元素的催化下發生自氧化和
光化學
氧化反應
,氧化是
石油化學
降解的主要途徑,其速率取決於石油烴的化學特性。擴散、蒸發和氧化過程在石油入海後的若干天內對水體石油的消失起重要作用,其中
擴散速率
高於自然分解速率。
④溶解。
低分子烴
和有些極性化合物還會溶入海水中。
正鏈
烷在水中的溶解度與其分子量
成反比
,芳烴的溶解度大於鏈烷。溶解作用和蒸發作用盡管都是低分子烴的效應,但它們對水環境的影響卻不同。石油烴溶
於海
水中,易被海洋生物吸收而產生有害的影響。
⑤乳化。石油入海後,由於海流、渦流、潮汐和風浪的攪動,容易發生
乳化作用
。乳化有兩種形式:
油包水
乳化和
水包油
乳化,前者較穩定,常聚成外觀象冰淇淋狀的塊或球,較長期在水面上漂浮;後者較不穩定且易消失。油溢後如使用
分散劑
有助於水包油乳化的形成,加速海面油污的去除,也加速生物對石油的吸收。
⑥沉積。海面的石油經過蒸發和溶解後,形成緻密的分散離子,聚合成瀝青塊,或吸附於其他
顆粒物
上,最後沉降於海底,或漂浮上海灘。在海流和海浪的作用下,沉入海底的石油或石油
氧化產物
,還可再上浮到海面,造成
二次污染
。
⑦海洋生物對石油烴的降解和吸收。微生物在降解石油烴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烴類氧化菌廣泛分布於海水和海底泥中(見
石油烴的微生物降解
)。
海洋植物
、
海洋動物
也能降解一些石油烴。浮游海藻
和定
生海藻可直接從海水中吸收或吸附溶解的石油烴類。海洋動物會攝食吸附有石油的
顆粒物質
,溶於水中的石油可通過消化道或鰓進入它們的體內。由於石油烴是脂溶性的,因此,海洋生物體內石油烴的含量一般隨著脂肪的含量增大而增高。在清潔海水中,海洋動物體內積累的石油可以比較快地排出。迄今尚無證據表明石油烴能沿著食物鏈擴大。
石油泄入海後,從海中消失的速度及影響的范圍,依入海的地點、油的數量和特性,油的回收和消油方法,海洋環境的因素而有很大的差異。如較高的水溫有利於油的消失。實驗證明,油從水中消失一半所需的時間,在溫度為10℃時大約為1個半月;當水溫升至18~20℃時,為20天;而在25~30℃時,降至7天。滲入沉積物的石油消除較難,所需時間要幾個月至幾年。
❸ 石油污染是怎樣被微生物消除的
除了廢水污染外,石油對水體的污染也很嚴重,每年運輸過程中有150萬噸原油流入世界水域,同時由於近年來原油和各種精煉石油產品在陸地上就地排放或進入水域中,特別是油船遇難或由於海上鑽井的操作失控,引起石油的大規模泄漏,使水域被石油污染?
除石油引起的水質污染也是治理環境污染的一大重點?用微生物處理石油污染既經濟又快捷?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某村地下泄漏約6000加侖汽油,嚴重污染了水源,影響供水?最初,事故的責任者使用的是掘井提油的辦法,即開掘能夠打出地下水的深井,用泵打撈浮在水表層的汽油,用這種方法約除去3000加侖?但剩下的汽油如果仍採用這種方法清除,預計尚需100年時間?
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決定利用培養當地有分解汽油能力的細菌的方法來解決,從而成功地進行了凈化?微生物凈化石油的方法將是21世紀環境治理的主要手段之一?
石油是多種烴類組成的混合物,僅靠一種細菌不可能完全分解石油?現在科學家們將能夠降解石油的幾種基因,結合轉移到一株假單孢菌中,構建「超級微生物」,能夠降解掉很多種原油成分?
在油田?煉油廠?油輪和被石油污染了的海洋?陸地都可以用這種「超級微生物」去消除石油污染?
微生物消除石油污染
❹ 微生物如何凈化石油污染
石油是多種烴類組成的混合物,僅是一種的細菌不可能完全分解石油。現在科學家們將能降解石油的幾種基因,結合轉移到一株假單孢菌中,構建「超級微生物」,能夠降解掉多種原油成分。在油田、煉油廠、油輪和被石油污染了的海洋、陸地都可以用這種「超級微生物」去消除石油污染。展望21世紀,我們對治理石油污染充滿了信心。
❺ 海洋微生物
海洋中生活許許多多各種各樣的微生物,它們是以單細胞或以群體形式存在,能獨立生活的生物,包括病毒、細菌、真菌、單細胞藻類及原生動物等等。但按狹意所指僅為病毒、細菌和真菌等。目前研究較多的是細菌。微生物體積大多非常微,需在顯微鏡下才能看見。如海洋細菌,它的直經大多僅為幾個微米到零點幾個微米。海洋微生物種類繁多,數量頗大。如膠州灣每毫升海水中生活著幾百個,多至幾千萬個細菌。它們對我們生活及工農業生產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
首先海洋微生物是海洋生態系統的重要成員,參與海洋中物質循環,如果沒有這些微生物,那麼海洋中生物屍體無法分解。生物所必須營養元素逐漸枯竭,生命無法繁延。同時海洋微生物在消除海洋中污染物質、海洋自凈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如能將石油降解成水和二氧化碳的類氧化菌,能分解有機酸等有機物的光合細菌,還有許多細菌能分解農葯。海洋中污染物質幾乎都能被微生物分解,只是速度快慢而已。海洋中還有許多微生物的代謝產物可用作葯物、酶制劑等微生物制劑。
但是海洋中也有一些微生物對人類是有害的。如夏天我們吃了不新鮮的又沒有很好煮孰的蛤蜊等貝類,能引起嘔吐和腹瀉,這主要是貝類中生活著付溶血孤菌之故,水產養殖中魚、蝦、貝、藻等病害發生,大多也是由於感染了致病微生物造成的;另外,港口、碼頭、船隻污損都是有微生物作用的結果。
❻ 關於生物凈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答案:B
解析:第一步,本題考查生物知識並選錯誤項。
第二步,石油烴(tīng)類化合物可以被烴類微生物(細菌、真菌等)氧化成為低分子化合物或完全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其中降解石油烴的微生物主要是細菌,而酵母菌是真菌。因此,選擇B選項。
A項:植物凈化是植物通過代謝作用使進入環境中的污染物質無害化,該凈化過程主要通過葉片實現,如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減少光化學煙霧污染等。
C項:在淡水生態系統的生物凈化中,起主導作用的是細菌,此外許多水生植物和沼生植物也有較強的凈化作用。
D項:生物凈化能力是有限度的,當環境污染超過生物凈化能力,整個生態系統就有可能失去平衡,產生不良的影響。
❼ 如何設計篩選高效降解某種有機物的微生物實驗方案
生物降解是指由生物催化的復雜化合物的分解過程。而在石油降解中微生物首先通過自身的代謝產生分解酶,裂解重質的烴類和原油,降低石油的粘度。
另外在其生長繁殖過程中,能產生諸如溶劑、酸類、氣體、表面活性劑和生物聚合物等有效化合物利於驅油,然後由其他的微生物進一步的氧化分解成為小分子而達到降解的目的。
注意事項:
海洋中最主要的降解細菌屬於:無色桿菌屬、不動桿菌屬、產鹼桿菌屬、節桿菌屬、芽孢桿菌屬、黃桿菌屬、棒桿菌屬、微桿菌屬、微球菌屬、假單胞菌屬以及放線菌屬、諾卡氏菌屬。在大多海洋環境中,上述這些細菌是主要降解菌。
在真菌中,金色擔子菌屬、假絲酵母屬、紅酵母屬和擲孢酵母屬是最普遍的海洋石油烴降解菌。一些絲狀真菌如麴黴屬、毛霉屬、鐮刀霉屬和青黴屬也應被歸入海洋降解菌中。土壤中主要的降解菌除了上面提到的細菌種類外,還包括分枝桿菌屬以及大量絲狀真菌。麴黴屬和青黴屬某些種在海洋和土壤兩種環境中都有分布。木霉屬和被孢霉屬某些種是土壤降解菌。
❽ 有沒有哪種生物可以在自然狀態下降解石油
在二十一世紀能源是國民經濟建設的重要支柱。隨著工業的發展,人們對石油及其製品的需求日益增長,石油開采業由陸地走向海洋。石油的開采和海上運輸業的發展,使石油泄漏事故逐年增多,受污染的海域范圍不斷擴展。自1969年發生第一次超級油船失事以來,世界上已有超過40處大的海洋泄漏,據估計每年都有千萬公噸以上的石油污染世界海洋,對生物和生態環境造成了很大危害。石油污染問題引起了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對之進行治理也成為了最迫切的事情。在治理中產生的生物降解方法的研究雖仍有很大爭論,但也已取得了一些成果。而且有種趨勢是天然微生物的生物降解作用已成為消除環境中石油烴類污染的主要機制。
一、生物降解是指由生物催化的復雜化合物的分解過程。而在石油降解中微生物首先通過自身的代謝產生分解酶,裂解重質的烴類和原油,降低石油的粘度,另外在其生長繁殖過程中,能產生諸如溶劑、酸類、氣體、表面活性劑和生物聚合物等有效化合物利於驅油,然後由其他的微生物進一步的氧化分解成為小分子而達到降解的目的。
二、海洋中最主要的降解細菌屬於:無色桿菌屬、不動桿菌屬、產鹼桿菌屬、節桿菌屬、芽孢桿菌屬、黃桿菌屬、棒桿菌屬、微桿菌屬、微球菌屬、假單胞菌屬以及放線菌屬、諾卡氏菌屬。在大多海洋環境中,上述這些細菌是主要降解菌,在真菌中,金色擔子菌屬、假絲酵母屬、紅酵母屬和擲孢酵母屬是最普遍的海洋石油烴降解菌。一些絲狀真菌如麴黴屬、毛霉屬、鐮刀霉屬和青黴屬也應被歸入海洋降解菌中。土壤中主要的降解菌除了上面提到的細菌種類外,還包括分枝桿菌屬以及大量絲狀真菌。麴黴屬和青黴屬某些種在海洋和土壤兩種環境中都有分布。木霉屬和被孢霉屬某些種是土壤降解菌。
三、治理石油污染關鍵是降解烴類化合物,根據烴類的化學結構特點,烴類的降解途徑主要可分兩部分:鏈烴的降解途徑和芳香烴的降解途徑。直鏈烷烴的降解方式主要有三種:末端氧化、亞末端氧化和ω氧化。此外,烷烴有時還可在脫氫酶作用下形成烯烴,再在雙鍵處形成醇進一步代謝。關於芳香烴的降解途徑,在好氧條件下先被轉化為兒茶酚或其衍生物,然後再進一步被降解。因此細菌和真菌降解的關鍵步驟是底物被氧化酶氧化的過程,此過程需要分子氧的參與。
具體機制如下:
1、正烷烴在正烷烴氧化酶作用下, 先轉化成羧酸而後靠β-氧化進行深入降解,形成二碳單位的短鏈脂肪酸和乙醯輔酶A,放出CO2。該正烷烴氧化酶是雙加氧酶,能催化正烷烴為正烷烴的氫過氧化物,該反應需O2 ,但不需NAD(P) H。烷烴也可先轉化為酮,但不是其主要代謝方式。多分枝的烯烴主要轉化成二羧酸再進行降解,甲基會影響解的進行。化學式如下:
2、環烷烴的降解需要兩種氧化酶的協同氧化,一種氧化酶先將其氧化為環醇,接著脫氫形成環酮,另一種氧化酶再氧化環酮,環斷開,之後深入降解。化學式如下:
3、芳香烴一般通過烴基化形成二醇, ,環斷開,鄰苯二酚繼而降解為三羧環的中間產物。真菌和微生物都能氧化從苯到苯並蒽范圍內的芳烴底物。起初細菌藉助加雙氧酶的催化作用把分子氧的兩個氧原子結合到底物中, 使芳烴氧化成具有順式構型的二氫二酚類。順式-2-二氫二酚類進一步氧化成兒茶酚類, 兒茶酚類在另一種催化芳環裂解的加雙氧酶的作用下進一步氧化裂解。與細菌相反,真菌則藉助於加單氧酶和環水解酶的催化作用, 把芳烴氧化成反式-2-二氫二酚類化合物。(下面以萘的降解為例子)真菌將石油烴類化合物降解成反式二醇,而細菌幾乎總是將之降解成順式二醇(許多反式二醇是潛在的致癌物,順式二醇則無毒性) 。化學式如下:
簡單總結成下表:
各類烴 具體的降解過程和產物
正烷烴 正烷烴→羧酸→二碳單位的短鏈脂肪酸+乙醯輔酶A+CO2。
烯烴 烯烴→二羧酸
環烷烴 環烷烴→環醇→環酮
芳香烴 芳香烴→二醇→鄰苯二酚→三羧環的中間產物
由上面可知道,微生物對一些難降解化學物的降解, 是通過一系列氧化酶的催化作用完成的。在自然界中這一過程通常是由多種微生物的協同作用來完成, 速度比較緩慢。為了擴大微生物降解底物的范圍, 提高降解效率, 以使這些難降解化學物徹底礦化, 應該可以利用天然降解性質粒的轉移構建新功能菌株。降解性質粒,是指一類編碼有降解某些化學代謝途徑的質粒。例如:美國Chak rabany 等為消除海上溢油污染, 曾將假單胞桿菌中不同菌株的CAM、OCT、XAL 和NAH 4 種降解性質粒接合轉移至一個菌株中,構建成一株能同時降解芳香烴、多環芳烴、萜烴和脂肪烴的「多質粒超級菌」。該菌能將天然菌要花一年以上才能消除的浮油,縮短為幾個小時。
四、在自然環境中,微生物對石油烴類降解與否以及快慢都是與其所處的環境密切相關。
1、液態的石油烴類在水中會形成水油界面,微生物正是在這一水油界面上降解烴類的,降解速率與水油界面的面積密切相關,能產生生物乳化劑的微生物正是乳化劑增大水油界面的面積而促進微生物對烴類的降解。
2、石油烴類的微生物降解可在很大的溫度范圍內發生,在0 ℃~70 ℃的環境中均發現有降解石油烴類的微生物。大多數微生物在常溫下較易降解石油烴類,且由於某些對微生物有毒害的低分子量石油烴類在低溫下難揮發,會對石油烴類的降解有一定的抑製作用,所以低溫下石油烴類較難降解。
3、大多數的石油烴類是在好氧條件下被降解的,這是因為許多烴類的降解需要加氧酶和分子氧。但也有一些烴類能在厭氧條件下被降解。
4、氮源和磷源經常成為微生物降解烴類的限制因子。在天然水體中,為了促進石油烴類的降解而添加水溶性的氮源和磷源也受到限制,因為有限添加的氮源和磷源在水體中被高倍稀釋而難以支持微生物的生長。
5、石油烴類的微生物降解一般處於中性pH值,極端的pH 值環境不利於微生物的生長。
它的效率和質量還取決於石油烴類化合物存在的數量、種類及狀態。例如Chaineau 等用微生物處理被石油烴污染的土壤, 270 d 後發現, 75%的原油被降解; 飽和烴中, 正構烷烴和支鏈烷烴在16 d 內幾乎全部降解; 22% 的環烷烴未被降解; 芳香烴有71% 被同化;占原油總重量10% 的瀝青質完全保留了下來。一般而言, 各類石油烴被微生物降解的相對能力如下: 飽和烴> 芳香烴> 膠質和瀝青。在飽和烴部分中, 直鏈烷烴最容易被降解; 在芳香烴部分中,二環和三環化合物較容易被降解,而含有5 個或更多環的那芳香烴難於被微生物所降解; 膠質和瀝青則極難被微生物所降解。
結語:盡管微生物可以降解石油,可是目前為止還沒有一種能在短時間內徹底降解石油的有效方法,所以在微生物降解石油方面的研究仍然任重而道遠。但是隨著現代微生物學和基因組計劃的更進一步發展,更多微生物物種的發現和生物技術的應用,石油污染問題將會得到更有效的解決!
參考文獻:《土壤和環境微生物學》 陳文新主編
《微生物降解有機污染物研究進展》 田雷 等.
《污染物生物降解》 金志剛 張彤 朱懷蘭
從石油污染的土壤和水體中富集、分離到12株高效石油降解菌,各單菌株的降油率為40.3%~57.6%,其中O-8-3、O-28-2和O-46菌可耐受40℃的溫度和1.5%的鹽度.經初步鑒定,這3株菌分別為假單胞菌(Pseudomonas sp.)、芽孢桿菌(Bacillus sp.)和不動桿菌(Acinetobacter sp.).與單一O-8-3菌株相比,O-8-3/O-28-2/O-46混合菌株對石油的降解率可提高20.1%,可耐受石油類初始質量濃度從2000 mg/L提高到5000 mg/L.通過在實驗室接種O-8-3/O-28-2/O-46混合菌株於生物反應器中處理勝利油田採油廢水的試驗結果表明,72 h內石油污染物的降解率達96.9%,比接種自然細菌群落的降解率提高了60.7%.
參考文獻:
〔1〕馬文臣,易紹金.石油開發中污水的環境危害.石油與天然氣化工,1997,6(2):125~127
〔2〕楊基先,馬放,張立秋.利用工程菌處理含油廢水的可行性研究.東北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33(2):89~92
〔3〕Scholz W,Fuchs W.Treatment of Oil Contaminated Wastewater in a Membrane Bioreactor.Water Research,2000,34(14):3621~3629
〔4〕Tano-Debrah K,Fukuyama S,Otonari N,et al.An Inoculum for the Aerobic Treatment of Wastewaters with High Concentrations of Fats and Oils.Bioresource Technology,1999,69(2):133~139
〔5〕鄧述波,周撫生,余剛等.油田采出水的特性及處理技術.工業水處理,2000,20(7):10~12
〔6〕王振波,李發永,金有海.油田采出水技術處理現狀及展望.油氣田環境保護,2001,3:40~43
〔7〕東秀珠,蔡妙英,常見細菌系統鑒定手冊.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8〕范秀容,李廣武,沈萍.微生物學實驗(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9〕國家環保局<水和廢水監測分析方法>編寫組.水和廢水監測分析方法(第三版).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8.372~374
〔10〕陳碧娥,劉祖同.湄州灣海洋細菌降解石油烴研究.石油學報,2001,17(3):31~35
〔11〕林鳳翱,於占國,李洪等.海洋絲狀真菌降解原油研究--石油烴降解的實驗室模擬.海洋學報,1997,19(6):68~76
〔12〕丁明宇,黃健,李永祺.海洋微生物降解石油的研究.環境科學學報,2001,21(1):85~88
〔13〕Lal B,Khanna S.Degradation of Crude Oil by Acinetobacter Calnoaceticus and Aicaligenes Odorans.J Appl Bacteriol,1996,81(4):355~362
〔14〕席淑琪,劉芳,吳迪.微生物對地表水中石油類污染物的降解研究.南京理工大學學報,1998,22(3):232~235
〔15〕李銘君,梁崇志,錢存柔.石油化工廢水的活性污泥中優勢微生物群系及其降解效能的研究.微生物學通報,1987,3:108~111
〔16〕管亞軍,梁鳳來,張心平等.混合菌群對石油的降解作用.南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2001,34(4):82~85
〔17〕馮樹,周櫻橋,張忠澤.微生物混合培養及其應用.微生物學通報,2001,28(3):92~95
〔18〕劉期松,齊恩山,張春桂等.石油污水灌區的微生物生態極其降解石油的研究.環境科學,1982,2(3):360~365
下面幾個地址你可以參考一下。
http://www.cls.zju.e.cn/basement/abs.htm
http://www.nsfc.gov.cn/nsfc/cen/00/kxb/dq/yjjz/03_d02_liguanghe.htm
http://210.46.127.249:85/~kjqk/swdyx/swdy2002/0202pdf/020211.pdf
http://dl2.lib.tongji.e.cn/wf/~kjqk/hjkx/hjkx2004/0405pdf/040529.pdf
❾ 處理海洋石油污染主要有哪三種方法
1、物理處理法:使用清污船及附屬回收裝置、圍油欄、吸油材料及磁性分離等;
2、化學處理法:燃燒、使用化學處理劑(如乳化分散劑、凝油劑、集油劑、沉降劑)等;
3、生物處理法:人工選擇、培育,甚至改良這些噬油微生物,然後將其投放到受污海域,進行人工石油烴類生物降解。
石油入海後即發生一系列復雜變化,包括擴散,蒸發,溶解,乳化,光化學氧化,微生物氧化,沉降,形成瀝青球,以及沿著食物鏈轉移等過程(見圖)。這些過程在時、空上雖有先後和大小的差異,但大多是交互進行的。
(9)海洋石油降解微生物主要是什麼擴展閱讀
石油在海面形成的油膜能阻礙大氣與海水之間的氣體交換,影響了海面對電磁輻射的吸收、傳遞和反射。長期覆蓋在極地冰面的油膜,會增強冰塊吸熱能力,加速冰層融化,對全球海平面變化和長期氣候變化造成潛在影響。
海面和海水中的石油會溶解鹵代烴等污染物中的親油組分,降低其界面間遷移轉化速率。石油污染會破壞海濱風景區和海濱浴場。如1983年12月,「東方大使」號油輪在青島膠州灣觸礁擱淺,溢油3000多噸,嚴重地污染了青島海濱及膠州灣。
制定有關法規,制止海洋活動過程中非法排放含油污水,嚴格控制沿岸煉油廠和其他工廠含油污水的排放。監測監視海區石油污染狀況,改進油輪的導航通訊等設備的性能,防止海難事故。
發生石油污染後,可應用圍油欄等把浮油阻隔包圍起來,防止其擴散和漂流,並用各種機械設備盡量加以回收,對無法回收的薄油膜或分散在水中的油粒,可以噴灑各種低毒性的化學消油劑。
鑒於回收和消除海上油污的技術和方法尚待改進,港灣和近海地形復雜,因此,目前尚難全部消除海上油污。若遇上惡劣的氣象條件,則大部分石油無法回收處置。
❿ 什麼細菌能夠清除流入海洋的石油呢
目前,人們正在探索活躍細菌的變種,從中不斷培育出新的滅蟲「健將」,為防治植物病蟲害作出新的貢獻,幫助清除海洋污染的細菌。
近年來,由於工業、交通的發展,大量石油產品污染物流入海洋,導致了海洋環境的污染。有人估計,每年約有1000萬噸石油流入海洋,漂浮於海面,破壞了海洋生態平衡,使海洋生物大量死亡,也給人類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有什麼辦法能夠清除流入海洋的石油呢?人們又想到了生物。經過長期觀察研究,生物學家發現了一種能以石油為食的海洋細菌。這種海洋細菌吃了石油,怎麼不會中毒死亡呢?原來在它們體內有一種能分解石油的特殊催化劑——酶。
於是,人們讓能吃石油的細菌去清除海洋中的石油。現在,生物學家成功地培育出了一種以石油為「食」的完全新型的細菌。這種「超級細菌」只要幾小時就可以除去海上的浮油。如果油船在海上遇難,所造成的石油污染將會很快被這種超級細菌清除。科學工作者還進一步設想:把能吞吃石油的細菌製成菌粉,撒在被石油污染的海域,以清除海中石油;或者模仿吞吃石油的海洋微生物及海洋細菌的機理,製造出高效化學吸附劑或凈化劑,以清除海洋污染,保護海洋環境。
以石油為食的海洋細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