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亞細亞石油怎麼樣
擴展閱讀
活力28哪個產品最好 2025-05-15 05:17:06
配送成本受哪些因素影響 2025-05-15 04:52:19

亞細亞石油怎麼樣

發布時間: 2022-06-08 07:58:41

1. 亞洲著名的石油富國有那些

西亞的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伊朗、巴林、卡達、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是石油豐富的國家,也是依靠石油形成的富裕國家。

2. 西亞地理環境有哪些突出特徵分析西亞石油經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地理環境:區位:位於亞洲西南部地理區。位於亞、非、歐三洲交界地帶,在阿拉伯、紅海、地中海、黑海、和裏海之間,聯系歐亞非三洲,是海陸空重要的交通樞紐。地形:東部為高原(伊朗高原),西南部為阿拉伯半島,平原面積不大,主要分布於河谷地帶。沙漠廣布。氣候環境:由於受副熱帶高氣壓和東北信風帶交替控制,所以氣候乾燥炎熱,多屬於熱帶好亞熱帶沙漠氣候,降水稀少,河網稀疏。石油:西亞石油約佔世界石油總儲量的一半以上,產量約佔世界總產量的四分之一。要點一:該處所產石油90%輸往西歐,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
是世界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血液
。要點二:
影響世界經濟未定性。
石油減產的話自然發達國家的石油自然就不夠用了,肯定會影響經濟的效率。自然使得世界經濟下滑。石油廠量過剩的話,燃油價格降低,使得世界經濟效率提高。所以說西亞石油的產量穩定提高時保證世界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因素。要點三:直接影響就是加劇通貨膨脹。等等,可從多方面分析

3. 亞洲石油資州較多的國家有哪些國家

亞太地區原油探明儲量約為45.7億噸,也是世界石油產量增長較快的地區之一。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是該地區原油探明儲量最豐富的國家,分別為32億噸、9億噸、6.8億噸和5億噸。中國和印度雖原油儲量豐富,但是每年仍需大量進口。

由於地理位置優越和經濟的飛速發展,東南亞國家已經成為世界新興的石油生產國。印尼和馬來西亞是該地區最重要的產油國,越南也於2006年取代汶萊成為東南亞第三大石油生產國和出口國。印尼的蘇門答臘島、加里曼丹島,馬來西亞近海的馬來盆地、沙撈越盆地和沙巴盆地是主要的原油分布區。

4. 亞細亞和小亞細亞有什麼區別

亞洲是「亞細亞洲」的簡稱。「亞細亞洲」該詞來源於古代西亞等地古人的閃米特語。亞細亞的意思是指東方日出的地方。亞洲是世界文明古國中國、印度、巴比倫的所在地,又是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發詳地,對世界文化的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

亞洲位於東半球的東北部,東瀕太平洋,南臨印度洋,北濱北冰洋,西達大西洋的屬海地中海和黑海。大陸東至傑日尼奧夫角(西經169度40分,北緯60度5分),南至皮艾角(東經103度30分,北緯1度17分),西至巴巴角(東經26度3分,北緯39度27分),北至切柳斯金角(東經104度18分,北緯77度43分)。在各洲中所跨緯度最廣,具有從赤道帶到北極帶幾乎所有的氣候帶和自然帶。所跨經度亦最廣,東西時差達11小時。西北部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博斯普魯斯海峽、達達尼爾海峽同歐洲分界;西南隔蘇伊士運河、紅海與非洲相鄰;東南面隔海與大洋洲相望;東北隔寬僅86千米的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對。亞洲面積4400萬平方千米(包括島嶼),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9.4%,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洲。亞洲大陸與歐洲大陸毗連,形成全球最大的陸塊——亞歐大陸,總面積約5071萬平方千米,其中亞洲大陸約佔4/5。

地理區域:在地理上習慣分為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中亞和北亞。

小亞細亞又稱安納托利亞,即今天的土耳其亞洲部分。北瀕黑海,南濱地中海,西臨愛琴海,東鄰伊朗高原。
中亞:指中亞細亞地區。狹義講只包括土庫曼、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四國的全部和哈薩克的南部。本區東南部為山地,地震頻繁,屬山地氣候;其餘地區為平原和丘陵,沙漠廣布,氣候乾旱,屬溫帶和亞熱帶沙漠、草原氣候。礦物以天然氣、石油、煤、銅、鉛、鋅、汞、硫黃和芒硝較重要。中亞是豌豆、蠶豆、蘋果等栽培植物以及卡拉庫爾綿羊的原產地。出產棉花、煙草、稻米、蠶絲、羊毛和葡萄、蘋果等。

5. 亞洲石油鑽井集團(中國)有限責任公司怎麼樣

亞洲石油鑽井集團這個公司是西安科迅機械公司的子公司,西安科迅這個公司還不錯,有福利工資,精細化管理,只要你是個人才,不論是亞洲石油鑽井還是西安科迅都會給你一個施展才能的平台和機會,你可以打西安科迅招聘電話咨詢下,別人說的也僅供參考。

6. 亞洲的石油國家排名

沙烏地阿拉伯的石油資源豐富,石油約佔世界石油已探明儲量的四分之一為亞洲第一。

7. 大慶油田的發展歷程

石油,10%是經濟,90%是政治,鴉片戰爭後,中國逐步淪落為了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後國家,美孚、亞細亞、德士古三大石油公司迅速進入中國。洋油「以空前的規模在中國各地傾銷,剛剛開始發展起來的民族石油工業又處於岌岌可危的境地。1949擺在中國共產黨人面前的卻是一個千瘡百孔、一窮二白、百廢待興的破敗攤子。1949年,全國石油產量只有12萬噸,基本靠國外提供,國家經濟建設所需要的石油產品基本依賴進口,全國需要原油1000多萬噸,缺口一半以上,連街上的公共汽車都因缺油而背上了煤氣包甚至木炭,各種物資更是極端匱乏,[1]毛澤東詢問李四光:我國天然石油這方面的遠景怎麼樣?李四光分析了中國的地質條件,表示深信在我國遼闊的大地下蘊藏有豐富的石油資源。毛澤東語重心長地說:「要進行建設,石油是不可缺少的,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沒有石油都轉不動。」這位新中國的締造者是把石油作為戰略資源來看待的。要使社會主義建設大踏步向前,要使年輕的共和國盡快強盛起來,就不能沒有強大的石油工業,1959年9月26日16時許,在松嫩平原上一個叫大同的小鎮附近,從一座名為「松基三井」的油井裡噴射出的黑色油流改寫了中國石油工業的歷史:東北平原發現了世界級的特大砂岩油田!
當時正值國慶10周年之際,時任黑龍江省委書記的歐陽欽提議將大同改為大慶,將大慶油田作為一份特殊的厚禮獻給成立10周年的新中國。「大慶」,這個源於石油、取自國慶的名字,從此叫響全國,傳揚世界。
大慶油田1959年發現、1960年開發,至今已走過了50年的發展歷程。在這一歷史進程中,主要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
1、石油會戰階段
1959年9月26日,以松基3井喜噴工業油流為標志,勘探發現了大慶油田。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老一輩石油人,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僅用三年時間就拿下大油田,一舉甩掉了我國貧油落後的帽子。
2、快速上產階段
1963年底,大慶油田結束試驗性開發,進入全面開發建設。先後開發了薩爾圖、杏樹崗和喇嘛甸三大主力油田,以平均每年增產300萬噸的速度快速上產,並勘探准備了一批可開發的新油田,為1976年原油產量跨上5000萬噸台階奠定了堅實基礎。
3、高產穩產階段
「文革」結束後,我國進入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大慶油田也從此邁入「年產5000萬」的高產穩產階段。從1976年到2002年,實現5000萬噸以上連續27年高產穩產。
4、可持續發展階段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面對油田可持續發展出現的諸多矛盾,為確保向國家持續做出高水平貢獻,大慶油田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從維護國家石油供給安全、謀求企業可持續發展、承擔國有企業三大責任出發,確立了創建百年油田發展戰略,制定了《二次創業指導綱要》,力爭到本世紀中葉,大慶油田開發建設100周年之際,繼續保持我國重要油氣生產基地的地位,努力打造國際一流的工程技術服務和石油裝備製造基地。
大慶油田自1960年投入開發建設,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56.7億噸,累計生產原油18.21億噸,占同期全國陸上石油總產量的47%;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548.2億立方米,上繳各種資金並承擔原油價差1萬多億元,特別是原油5500萬噸連續27年高產穩產,創造了世界油田開發史上的奇跡。

8. 營口亞細亞國際石油有限公司怎麼樣

營口亞細亞國際石油有限公司是1994-09-26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的法人獨資),注冊地址位於營口市西市區吊橋里7號。

營口亞細亞國際石油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210800604050623F,企業法人洪艷,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營口亞細亞國際石油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生產銷售:潤滑油,石油添加劑、紡織助劑、塑料製品;廢潤滑油再生利用;石化產品開發及技術服務;油品倉儲(除危險品);國內船貨代理。(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營口亞細亞國際石油有限公司對外投資1家公司,具有0處分支機構。

通過愛企查查看營口亞細亞國際石油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9. 亞洲的地理環境如何

亞洲地理位置的地理意義,可從數理位置和海陸位置兩方面分析。在數
理位置方面,亞洲的北部接近北極,其大陸上最北點是太梅爾半島北端的切
柳斯金角(北緯77°43′),而北地群島北端的莫洛托夫角,更超過北緯80
°;亞洲的南部伸入赤道,在大陸上的最南點是馬來半島上的皮艾角(北緯
1°17′),至於亞洲最南的羅地島則更超逾赤道而達南緯11°03′。這樣,
亞洲南北所跨緯度超過90°,因而使亞洲從南到北完全包括地球上從赤道帶
到北極帶的所有氣候帶。
亞洲大陸從東到西也極為遼闊,其最東點為楚科奇半島上的迭日涅夫角
(西經169°40′),最西點為小亞細亞的巴巴角(東經26°03′)。亞洲
東西之間佔有經度達164°17′,將近全球經度的半數,東西時差達11 個小
時。亞洲大陸從南到北,從東到西,相距各約8,000 公里。遼闊的空間增加
了從沿海到內陸的區域差異,為各地理要素的演化和相互作用,提供了特殊
的空間條件。
在海陸位置方面,亞洲位於亞歐大陸的東部,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
和它們的邊緣海,從北、東、南三方面圍繞著亞洲大陸,在小亞細亞還濱臨
地中海和黑海。亞洲這種臨海的位置和漫長的海疆,對於海上交通、自然資
源和氣候類型分布都有重要影響。尤其是世界面積最大的陸地——亞洲大陸
與面積最大的海洋——太平洋以及印度洋的緊密鄰接,由於海陸冷卻與增溫
的條件不同,以及海陸大氣活動中心的影響,遂引起東亞、東南亞和南亞有
典型的季風氣候。亞洲的西部,與歐洲接壤,有很長的陸疆,且西距大西洋
很遠,因此亞洲大陸在氣候上不能得到更多的來自大西洋氣流的影響。

亞洲自然地理的主要特徵,表現為自然地理諸要素的多樣性和復雜性。
第一,圍繞亞洲大陸的海域復雜多樣。亞洲大陸東臨太平洋,南瀕印度
洋,北為北冰洋,海疆發達,多邊緣海。由於地理位置、構造基礎、氣候條
件和洋流動態等不同,各邊緣海具有不同的特點,它們對大陸的影響也各不
相同。
北冰洋的邊緣海,每年大部分時間冰封。喀拉海的始冰期,北部為九月,
南部十月、十一月;拉普帖夫海和東西伯利亞海的結冰期始於九月下旬或十
月上旬;楚科奇海由於冬季受阿留申低壓的影響(氣旋中常有暖氣團侵入)
以及經白令海峽注入此海的太平洋暖流的影響,冬季較為暖和,是個冰情較
輕的邊緣海,冬季一般從九月末開始結冰,十月末到十一月初整個海域都封
凍。夏季絕大部分岸冰和浮冰融化,喀拉海從五月末到六月初,拉普帖夫海
和東西伯利亞海從六月末到七月初解凍,楚科奇海五、六月海冰開始融化。
由此看來,亞洲北冰洋的冰期較長,喀拉海有七個月,拉普帖夫海和東西伯
利亞海可達九個月,而楚科奇海也有八個月。夏季的通航期很短,在短暫的
通航期內,冰塊也給航運造成困難。當冰塊漂向北邊時,航道暢通,航行便
利,如果冰塊南移,航道受阻,必須由大功率破冰船導航才能通過。
印度洋北部是全球最暖海域之一,它是夏季西南季風必經之地,南亞、
東南亞雨季降水量的多寡與西南季風的盛衰有密切的聯系。
太平洋沿岸,在構造上正處於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分界線上。海底地
形復雜崎嶇,亞洲大陸東側形成一系列弧形列島、海底山脈和深海溝帶,且
多火山地震。太平洋海域是季風氣候主宰因素之一,西太平洋洋流系統(如
日本暖流,千島寒流等),它們對附近島嶼和大陸的氣候都有明顯的影響。
第二,亞洲地理環境各組成要素的多樣性。亞洲地形十分復雜,在各大
洲中不僅地勢最高,而且起伏很大,地形分異變化明顯,既有龐大高聳的高
原和高山,也有廣闊而平坦的低地。亞洲氣候也十分復雜,不僅大陸性氣候
強烈,季風性氣候典型,而且氣候帶齊全,氣候類型多樣。亞洲不僅長河眾
多,而且內陸流域面積廣大,同時河流、湖泊的類型俱全。亞洲幾乎包括其
它大洲所有土壤類型和植被類型,其動物也屬於典型的大陸型。
由於亞洲面積廣大,構造復雜並具有各種自然環境,所以亞洲有豐富多
樣的礦產資源和熱量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及海洋資源。亞洲石油、鎂、
鐵、錫等的儲量均居世界首位。
第三,亞洲地理環境結構的復雜性。亞洲既有東西延伸、南北循序更替
的比較明顯的緯向自然帶,如北亞的冰原帶→苔原帶→亞寒帶針葉林帶,東
亞的溫帶闊葉林帶→亞熱帶森林帶,東南亞和南亞的熱帶稀樹草原→熱帶雨
林帶等;也有受海陸分布、地形結構、距海遠近等非緯向地帶性因素的制約,
而使緯向自然帶的排列發生不同的區域變異。如中亞溫帶荒漠帶即深居大陸
中部,其外圍,尤其是向北和向東,由於水熱條件發生變化,使之具有從溫
帶荒漠帶到溫帶草原帶以至溫帶闊葉林帶的半環狀結構。此外,亞洲還具有
各種不同的垂直自然帶結構。

季風性氣候典型是亞洲氣候的最突出特徵。其具體表現是:(1)季風強
度最大,影響范圍最廣。亞洲季風影響范圍,佔有49 個緯度,包括三種氣候
類型—即溫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其它大陸位於回
歸線兩側的地區,多為熱帶乾旱氣候;而亞洲,北回歸線橫貫的南亞的中部
和東南亞的北部,由於受到熱帶季風的影響,一年中仍有潮濕的雨季,即使
在南亞次大陸,其乾旱氣候區的面積,也並不大。(2)季風環流有明顯的季
節變化。就基本氣流來講,東亞對流層低空盛行風向,冬季為西北、北和東
北季風,夏季為西南、南和東南季風;對流層中、高空,冬季為極地和副熱
帶西風帶分別控制的地區,夏季則受副熱帶西風帶所左右。就盛行氣團來講,
冬半年東亞大陸為極地或極地變性大陸氣團所控制,多冷鋒和寒潮;夏半年
則主受熱帶海洋和熱帶大陸氣團的影響,常有台風、雷暴。在氣候類型上,
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季乾冷晴朗;夏季濕熱多雨;春季大陸增溫快,
空氣不穩定,多大風;秋季大陸降溫顯著,空氣趨於穩定,出現秋高氣爽天
氣。熱帶季風氣候,年分冷、熱、雨三季或干濕兩季,冷季盛行東北信風,
晴朗乾燥少雨;熱季晴朗酷熱,與冷季同為乾季;雨季盛行西南季風,雨量
豐富,天氣較熱季涼爽。

各種氣候因素的綜合影響,使亞洲的降水有明顯的空間差異和季節差
異。亞洲降水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勻,大致從濕潤的東南部向乾燥的西北部遞
減,在中亞和西亞出現最乾旱的荒漠地區。(1)馬來群島及其附近,因處於
赤道海洋氣團控制下,常年陽光直射或近於直射,溫度高、濕度大,年雨量
超過2,000 毫米。由於太陽直射一年有兩次越過赤道南北移動,因此雨量分
配在一年中也有兩次高峰,但總的來看,降水季節分配比較均勻。(2)亞洲
東、南部,印度半島、中南半島、中國東南部、朝鮮半島、日本群島和西伯
利亞東部沿海,因受季風影響,夏季多雨,冬季乾燥,年降水量從南向北漸
減,多在600~1,000 毫米之間,是亞洲著名的季風夏雨區。這里個別迎風
山坡,降水特別豐富,如著名的世界濕角乞拉朋齊即在此區。另外,個別地
區,冬季風從海上吹來,又受地形抬升影響,也有很多降水,如日本群島的
西部、我國東南沿海、中南半島東部、印度半島東部沿海等都屬冬雨較多的
地區。(3)西伯利亞,面向北冰洋,一般是少雨區域。北亞降水分布,隨著
距離大西洋的遠近而從西向東遞減,西部降水量在500 毫米左右,其它地區
大部不超過350 毫米,東北部則減到200 毫米;但到太平洋沿岸一帶,受海
洋季風影響,則降水又較多。北亞氣候寒冷,蒸發較弱,凍土廣布,雖降水
較少,但仍為冷濕環境。(4)西亞和中亞少雨區。阿拉伯半島和伊朗高原,
位於東北信風帶,降水多在150~200 毫米以下,甚至有些地區成為荒漠。小
亞細亞沿海及地中海東岸,因受地中海影響,冬季多氣旋過境,降水較多,
小亞細亞內陸降水偏少。中亞一般是指蘇聯的中亞細亞、我國西藏和新疆、
蒙古這一廣闊區域,由於離海較遠,多為閉塞高原與盆地,且東、南方面多
高山環繞,海風難於深入,因此年降水量較少,一般都在400 毫米以下,有
的地區甚至不足100 毫米,內陸有大面積荒漠存在。

亞洲無論就面積還是人口來說,都是世界上最大的洲,自然條件復雜多
樣,開發歷史悠久。由於不同的自然、社會、歷史和經濟等因素的影響,在
長期的農業生產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幾種不同的農業地域類型:(1)水
田集約化農業。它是亞洲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農業地域類型,主要分布在亞洲
季風氣候區域,高溫多雨,水熱同季,有利於水稻生長發育。水田在耕地面
積中所佔比重很高,水稻種植歷史悠久,稻農種植技術水平較高。這一地區
是世界稻穀主要生產地帶,水稻集中分布在平原地區,如我國的長江流域、
珠江三角洲和四川盆地,中南半島的紅河、湄公河、湄南河和伊洛瓦底江三
角洲地帶,爪哇島,恆河中下游和印度河三角洲等地。亞洲是世界稻米主要
出口區之一,年輸出量約佔世界總出口量的五分之三以上。中南半島上的幾
個三角洲地帶水田最為集中,大都是單一水稻種植區和大米出口區。這一類
型地區多以小農個體經營為主,除我國、朝鮮等國外,封建和半封建的土地
關系居於優勢。一般來說,我國、朝鮮、日本等國採用精耕細作,單位面積
上投入的勞動量多,化肥施用量較大,單位面積產量名列世界前茅;而東南
亞、南亞的水利化、化學化等水平較低,多靠天收成,單產不高。
(2)旱田農業。多分布在水田區的周圍,年降水量較前區為少,雨量變
率較大,須具備完整的灌溉與排水系統才能旱澇保收。大多數國家多採用分
散個體經營,屬集約化水平較低的自給性農業。多種植旱田糧食作物;經濟
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等。同時,種植業與養畜業結合較緊密,主要飼養馬、
牛、羊、豬等。以我國華北、東北,印度德干高原,恆河中、下游以及日本
的北海道等為代表性區域。(3)游牧半游牧農業。包括蒙古,我國的內蒙古、西北地區以及西亞的乾燥、半乾燥草原與荒漠區,同時也包括部分山區和丘
陵地帶。主要利用天然草原為放牧場,逐水草而居,放養牛、綿羊、山羊和
駱駝等。畜產品以自給為主,商品率一般不高。水草豐富的「綠洲」地帶發
展有灌溉農業,以種植麥類和雜糧為主。(4)種植園農業。為亞洲近代出現
的一種農業地域類型,是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後推行強制政策逐漸形成的。多
為資本主義經營的大農園,一般為外資所控制,生產技術水平較高。主要種
植供出口的熱帶經濟作物,多分布在熱帶雨林地區。(5)遷移農業。這是一
種原始的農業經營方式,以種植雜糧作物為主,大多同落後的生產力水平相
適應,主要分布在偏遠的山區。

10. 亞細亞和小亞細亞有什麼差別嗎

亞洲是「亞細亞洲」的簡稱。「亞細亞洲」該詞來源於古代西亞等地古人的閃米特語。亞細亞的意思是指東方日出的地方。亞洲是世界文明古國中國、印度、巴比倫的所在地,又是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發詳地,對世界文化的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

亞洲位於東半球的東北部,東瀕太平洋,南臨印度洋,北濱北冰洋,西達大西洋的屬海地中海和黑海。大陸東至傑日尼奧夫角(西經169度40分,北緯60度5分),南至皮艾角(東經103度30分,北緯1度17分),西至巴巴角(東經26度3分,北緯39度27分),北至切柳斯金角(東經104度18分,北緯77度43分)。在各洲中所跨緯度最廣,具有從赤道帶到北極帶幾乎所有的氣候帶和自然帶。所跨經度亦最廣,東西時差達11小時。西北部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博斯普魯斯海峽、達達尼爾海峽同歐洲分界;西南隔蘇伊士運河、紅海與非洲相鄰;東南面隔海與大洋洲相望;東北隔寬僅86千米的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對。亞洲面積4400萬平方千米(包括島嶼),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9.4%,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洲。亞洲大陸與歐洲大陸毗連,形成全球最大的陸塊——亞歐大陸,總面積約5071萬平方千米,其中亞洲大陸約佔4/5。

地理區域:在地理上習慣分為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中亞和北亞。

小亞細亞又稱安納托利亞,即今天的土耳其亞洲部分。北瀕黑海,南濱地中海,西臨愛琴海,東鄰伊朗高原。

中亞:指中亞細亞地區。狹義講只包括土庫曼、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四國的全部和哈薩克的南部。本區東南部為山地,地震頻繁,屬山地氣候;其餘地區為平原和丘陵,沙漠廣布,氣候乾旱,屬溫帶和亞熱帶沙漠、草原氣候。礦物以天然氣、石油、煤、銅、鉛、鋅、汞、硫黃和芒硝較重要。中亞是豌豆、蠶豆、蘋果等栽培植物以及卡拉庫爾綿羊的原產地。出產棉花、煙草、稻米、蠶絲、羊毛和葡萄、蘋果等。

‍‍‍‍